「龍的傳人」背後的文化密碼
時光機
故宮殿前,習近平總書記向美國總統特朗普介紹起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中華歷史文化綿延五千年,「龍」這個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寄託和情感共鳴。
龍文化的形成和傳承有一個漫長的衍化過程,龍的形象衍變也是非常複雜的,從皇族獨享的王權象徵,變成了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在古老典籍的文字記載與勾欄瓦舍的民間敘事中,龍文化的內涵並不單一,而是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密碼。它既可以作為吉祥的象徵被人膜拜,又有親民「接地氣」的一面。
中國人作為「龍的傳人」的文化起源,幾乎和埃及文明同步。根據田野考古成果顯示,中國最早的龍形象出土於遼寧阜新市查海興隆窪,是一條近20米長的花崗岩石塊堆塑巨龍,距今約8000年。而在河南濮陽出土的一座距今6500年仰韶文化的墓穴中,有栩栩如生的蚌塑龍虎形象,左右護衛墓主,外形最接近後世我們看到的龍的形象。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都有形態各異的玉龍問世,這些新石器時代玉龍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先民將「龍」作為氏族部落圖騰的事實。由於上古時代玉器是貴族的專屬,也能側面證明「龍文化」已經開始和王權聯姻。
典籍中記載了很多半神話半傳說的紀事,三皇五帝無一例外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路史·後紀》記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百師服,皆以龍名」;《宋書·符瑞志》說「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神農」;《竹書紀年》記載黃帝「龍顏,有聖德」,《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帝)黃龍體」。堯帝的母親名叫慶都,生堯帝之前就有異兆:「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帝舜和大禹出生之時,也有與龍有關的記載。
到夏商周,龍的形象開始大量出現在各種青銅禮器上,典籍記載也給予龍極高的評價,成為王權的象徵。《周易》說「龍德配天」,意思是龍是溝通天人之際的神物,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龍也是溝通人和神之間的媒介,更是呼風喚雨的神獸。漢代以下,龍文化雖與皇權文化合一,但民間百姓在服飾上使用龍的形象並未被禁止,到元代及以後,龍形圖案的使用禁忌越來越嚴,到了明清時期,成了皇族貴胄專用。清朝還把黃龍旗定為國旗,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發揮了文化圖騰的作用。
民間傳說中的龍則有兼容並包、「接地氣」的一面。馴龍、乘龍的記載汗牛充棟,大小龍王廟比比皆是。《西遊記》中,孫大聖可以大鬧龍宮索求寶貝;馱著唐僧取經的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的化身。細究之下,原來民間「接地氣」的龍是融合外來文化的產物。像呼風喚雨,上天入地的「龍王」,最初是佛教術語。「龍神」,是本土道教文化中的稱呼。再後來,道教「龍神」就與佛教的「龍王」融合,演變成更接地氣、更親民的民間龍王形象。
由南到北,龍文化覆蓋了整個中國的文化認同。從古至今,龍都是中國形象的代表。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我們的國度,也是歷史悠久的「龍的國度」。龍背後的歷史文化密碼,承載著我們的文化自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