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摘要:古詩詞自身的特點是語言精鍊和諧、感情深沉豐富。很多學生在面對古詩詞閱讀題時難以下手,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層面的感知上,難以去進一步挖掘詩歌深層的含義,從而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認為閱讀古詩詞,應指導學生抓住四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通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來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後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並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繫起來考察。詩歌作為典型的文學樣式,其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鑒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繫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二、誦讀感悟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特別適合誦讀。誦讀古詩詞,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蜀道難》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作者大膽奇特的想像,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鏗鏘和諧的聲韻之美,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誦讀又可以分為:   一是熟讀成誦。多讀,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覆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逐步積累,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繫擴充。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繫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繫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像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比如《錦瑟》一詩中,首聯迷離朦朧的意境,頷聯凄婉悲怨的情感,頸聯清新明麗的畫面,尾聯的豐富內蘊,缺少了想像的參與,是很難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評賞析   古典詩歌語言凝鍊、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於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所以常採用多種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只有從這些細部入手,反覆品評,仔細賞析,才能進而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最終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準確的評價。   在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詩歌中運用比喻,寫景狀物時能突出生動的形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以生動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遊子」「母親的恩澤」。)再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萬壑松」比喻音樂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很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法。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岸芷汀蘭,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鱗」同樣也是採用部分代替整體的借代手法,借指「魚」。   3、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象徵等手法來寫,更為別緻。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後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倍覺親切。「願君多採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徵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託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4、 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把多種色彩並列在一起,相互映襯,使人感到鮮明、振奮、活躍,從而加強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江岸,更顯綠波粼粼。這裡,同色烘染提高一色彩的明亮度,異色相映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造成一種紅者更紅、綠者更綠的效果,正因如此,作者怎能不憶江南呢?杜甫也是著色的高手,「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艷麗如畫。   另外還有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襯托(辛棄疾的人生際遇使他在《破陣子》里抒發英雄末路之感慨,以夢中的理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反襯現實的「可憐白髮生」,以壯寫悲,更顯其悲。);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其中「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並非明月屬秦關屬漢。);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等等。   四、探究體驗   通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了解了詩歌的作者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並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這一步,我們的關鍵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從古詩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把古詩分成三類: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狀物、托物言志類。下面各舉一例來談談如何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1.寫景抒情類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與鳥鳴本是賞心悅目的,但讓處於戰亂中的作者看來,卻成了「花濺淚」、「鳥驚心」。   2.敘事抒情類   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採用逐層深入的寫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為轉折關係。即:雖然「僵卧孤村」,但是並「不自哀」。要是別人處在作者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的境地,肯定會悲觀消沉,但是陸遊他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遞進。即:不僅「不自哀」,而且還要思念「戍輪台「,足見詩人「窮且益堅」的雄心壯志。後兩句承接前兩句的意思,但在語意上更加深入一層。由於詩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還不能成眠,因而能聽到屋外的風雨聲,疑為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促使他在睡夢裡也跨著戰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線,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博斗。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寫法,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急切思念殺敵報國的心情。   3.狀物、托物言志類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表面上詠物,實際上言志。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後來,被迫離職回到江寧,但仍不屈服於腐朽的壓迫。這首詩是他借詠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四步,那麼學生就不會再為古詩詞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詞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詞的思想感情。 該文章轉自[中學語文在線]:http://www.ywzx8.com/Article/lwzt/200810/27558.html
推薦閱讀:

讀睡精選古詩詞 暮晚冰眸淚為誰,獨思世間喜和悲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
語文古詩詞賞析總複習卷
納尼!這四句詩居然是杜甫寫的?
唐代詩人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游原》特別在哪?

TAG:閱讀 | 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