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後指南(膝二)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の康復計劃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
人工膝關節置的假體置換類型多樣,每位患者又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因此,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方案,需要康復治療師及骨科手術醫師的充分溝通後,方能制定出具有個性化的計劃。
以下,僅提供一般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康復過程。請務必聽取您的骨科手術醫師及康復治療師的意見,再考慮施行,切勿貿然自行嘗試。
相關的肌力練習、關節活動練習、平衡練習等詳細解說,請參考相關章節。
一
術前的康複目標是什麼?
1. 教導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內容包括:
提供患者術後康復的信息和相關資料;
大致介紹術後1天~3天內容, 如:康復床上活動及基本體位轉移技巧;
經由醫囑建議使用術後持續性被動關節活動器的講解;
與患者解說術後的治療應注意事項。
2.了解患者術前的身體狀態,以此依據制定術後的康復計劃。其身體狀態包含:病史、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耐力及術前的活動能力等。
3.學習使用行走輔助工具。
患者在施行手術後,往往因傷口腫脹疼痛,而影響行走學習。術前的學習,有助於幫助患者更快回歸獨自自主的生活。其項目如下:
確保患者有足夠的軀幹及上肢肌力能使用輔具;
指導如何使用輔助工具(助行器,手杖);
指導正確的行走方式( 兩點步、三點步、四點步行走)。
二
術後第一階段(術後第1天 ~ 3天)的康複目標及治療措施是什麼?
手術後肢體會產生腫脹、傷口處疼痛難忍,而肌肉為保護受傷區域而過度緊繃;同時,患者通常因為害怕肢體活動造成傷口破裂,及關節不穩固,而不活動肢體,更容易造成肌肉的萎縮及僵硬。
本階段的康複目標:
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減輕疼痛;
預防肌肉僵硬及萎縮,膝關節屈曲攣縮;
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學習肌肉收縮的感覺。
治療措施:
冰敷 15分鐘/ 次,每2小時 一次。夜間暫停,勿影響休息。
測量健側和患側髕骨中點周徑、髕上緣以上15cm 處大腿圍度、髕下緣15cm 處小腿圍度,以供日後監測腫脹情況。
休息時,將患肢擺放於伸直位,小腿及足跟墊於枕頭上,膝關節下空出, 抬高患肢, 降低水腫及預防術後伸膝障礙。但此時不建議加上重物。
麻醉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做踝關節活動。 5 分鐘/ 組,1 組/ 小時。此練習對於患肢預防、消除腫脹及深靜脈血栓,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肌肉收縮感覺,預防肌肉萎縮。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臀大肌等長收縮活動及腘繩肌等長收縮活動。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
根據情況使用「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機器」調節至最慢速度,逐漸緩慢增加屈曲角度,以無明顯疼痛為宜,一個循環至少1分鐘。並在屈曲最大角度處保持5~10秒,20分鐘~30分鐘/次,1次/日。
三
術後第二階段(4天~2周)的康復項目及康複目標是什麼?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鼓勵病患減少卧床時間,增進日常活動能力,並可使用輔助器具能短距離行走。
治療目標:
持續上階段目標;
預防體位性低血壓;鼓勵坐起
增加關節活動度達 0°~90°;
增進患肢的肌肉力量由等級II逐漸訓練至等級III;
增加患者轉位及活動的能力;
在手術醫師的同意下,進行患肢部分負重練習。
治療措施:
持續上階段之治療措施;
開始床上坐位,不可長時間卧床,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針對於肌肉容易緊張,無法執行良好的主動膝關節活動運動者,可持續使用被動關節活動機器,逐漸使膝關節活動角度至90°;
關節活動練習: 床邊垂腿活動、坐位抱膝活動、仰卧膝關節伸直活動。
髕骨鬆動術: 每方向5 次~ 10 次,2 ~ 3 次/ 日;
肌力練習: 小腿抗阻伸膝活動下肢滑行活動、坐位抗阻伸膝活動、坐位垂腿勾腳活動。在協助下,使用助行器或扶著穩固的椅子練習站姿直抬腿活動, 站姿側抬腿活動及站姿後抬腿活動。強度及數量應以不增加疼痛為原則,根據病況緩步增加練習項目及次數。每個動作維持6秒 ~ 10秒,15 個~ 20 個/ 組, 2 組~ 3 組/ 天;
負重訓練: 在骨科醫師的同意下,執行部分負重。保護下使用助行器。藉助上肢的力量,在微痛範圍內部分負重站立。1次~2次/日,5分鐘/次;
指導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或雙拐,部份負重下行走;
指導如何獨立上下床、坐椅子、使用馬桶等;
冰敷改為運動後或感覺患部發熱時使用。
四
術後第三階段(2周~4周)的康復項目及康複目標是什麼?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的康複目標在持續增強患肢的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力量,提昇患肢負重能力及增加使用輔助器具之移行距離。
康複目標:
持續改善關節活動度;主動關節活動度達0-90度。
提升肌肉力量及耐力,患側肌力達3~4級;
增進患側肢體的柔韌度;
增進患側的負重能力,及行走的平衡穩定能力;
練習後繼續使用冰敷治療。
治療措施:
關節活動練習:持續上階段的練習,並逐漸增加角度及次數。可增加仰卧位滑牆活動。
肌力練習:持續上階段練習,在協助下,開始進行卧位直抬腿活動, 卧位側抬腿活動,卧位後抬腿活動的肌肉力量的練習及俯卧屈膝活動。並逐漸增加強度及次數;可增加靜蹲練習。
高座位功率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10 ~ 15 分鐘/ 次,1 ~ 2 次/ 日。
伸展練習:後側肌群伸展活動。
平衡及負重訓練:扶持助行器下練習左右向負重訓練活動、前後向負重訓練活動。為之後能脫離助行器或雙拐坐準備。
患肢可負重50% 以上時,可以將助行器換為拐杖。每天下地、行走時間逐漸增加,再不增加患肢的疼痛下,每2天~3天 增加5分鐘 的行走時間。不要突然增加較多時間,以免引起患肢腫脹。
步態訓練:持輔助器具行走時,務求上身直立,雙腳跨步長接近,身體晃動少。倘若患者無法達到要求,需由康復治療師評估影響因子,給予針對性練習方案。
五
術後第四階段(4周~6周)的康復項目及康複目標是什麼?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持續提升患肢的負重能力,並為下階段脫離輔助器具做準備。
康複目標:
持續改善關節活動度,主動關節活動度大於100度。
提升肌肉力量及耐力,患側肌力達4~5級;
增進患側肢體的柔韌度;
增進患側的負重能力,及行走的平衡穩定能力;
進行上下樓梯練習
練習後繼續使用冰敷治療。
治療措施:
持續上階段的肌力練習,可增加墊腳尖訓練活動及靜蹲訓練活動。
持續上階段之關節活動練習
功率自行車練習,可根據病患狀態,不疼痛的前提下降低座椅。輕負荷至中負荷,10分鐘~30分鐘/次,1次~2次/日;
上下樓梯練習活動:從10cm 高的台階開始,逐漸加高台階高度。如果存在搖擺步態或疼痛,則避免上下樓梯訓練。患肢恢復足夠肌力或良好控制時, 才能在爬樓梯時雙腿交替。
當患肢能承受身體50% 重量時,則可考慮使用拐杖行走;
平衡及負重訓練:持續上階段之活動,並可增加患肢踩球訓練活動。
步態練習:同上階段。
六
術後第五階段(6周 ~ 12周)的康複目標及治療措施是什麼?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使患者脫離輔助器具行走,並能執行功能性活動,如: 上下樓梯、蹲站等。並強調平衡及協調能力。
階段目標:
主動關節活動度可約達115°,需注意假體的屈曲現象。
增加下肢肌力耐力,肌力達5 級;
達到無輔助用具情況下,且在室外獨立行走10分鐘~20分鐘;
脫離輔助器,行走步態漸趨正常;
增加關節的穩定性,身體的平衡和協調性。
治療措施:
關節活動練習及伸展練習:持續上階段的練習,並逐漸增加角度及次數;
肌力及肌耐力練習:持續上階段練習,並逐漸增加強度及次數。在保護下進行全蹲訓練活動;
上下樓梯練習活動;
平衡訓練:可增加平衡板訓練活動、彈力帶訓練活動。
七
術後第六階段(12周 之後) 的康複目標及治療措施是什麼?
當術後到12周 時,康複目標為回歸職場角色或可從事體育休閑活動。此時, 需根據個人的需求設計具個性化及針對性的康復計劃及活動。一般而言,回歸職場的功能性活動可能包括:長距離行走、坐到站、 持續將物品抬起放下、推拉重物、半蹲 、跪蹲等。從事體育休閑活動則根據不同的體育活動項目,著重於不同的動作協調訓練。
治療目標:
增加膝關節控制能力,肢體離心收縮能力;
增進心肺適應能力 ;
增進功能性活動能力。例如:達到無輔助用具情況下,較長距離獨立行走;上下台階15cm ~ 20cm 高度的能力;
步態接近正常;
日常生活能力完全自理。
治療措施:
肌力及耐力訓練:同上階段,根據需要增加難度。
平衡功能訓練:同上階段,根據需要增加難度。
心肺適應能力訓練:建議可騎乘功率自行車,中負荷,一周三次,30 分鐘/ 次。
功能性活動訓練:根據康復師評估,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活動。
步態訓練:持單拐或無輔具行走時,務求上身直立,雙腳跨步長接近, 身體晃動少。倘若患者無法達到要求,需由康復治療師評估影響因子,給予針對性練習方案。如果存在搖擺步態,則避免無輔助用具下獨立行走,以免形成異常步態,增加糾正難度。
注意事項:
所有的活動,在術後第一次執行時,都需控制時間。避免一開始就過長時間,需根據自行狀況,逐步、逐次的增加時間及難度;並且,避免在疼痛下進行。
不論是回歸職場角色或是從事體育活動,都需要足夠的平衡能力、肌力、耐力等等。因此,持續地、甚至更進一步的康復相關之肌力訓練、平衡及本體感覺訓練,是必要的。
人工膝關節置換後
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一)為什麼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要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因腫脹疼痛、組織粘連、關節攣縮、肌肉萎縮, 甚至心理方面的因素,都可影響膝關節活動度。倘若不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 膝關節的活動度將會受限,從而影響膝關節活動度。一般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 膝關節無法伸直,影響患者行走、跑跳等能力; 膝關節彎曲角度不足,影響患者上下樓梯、下蹲等功能。因此,術後要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以重建患者膝關節功能,滿足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需求。
(二)人工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原則是什麼?
一般而言,倘若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順利。術後第1d,即可開始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的關節活動角度,會因為假體種類而不同。因此, 須事先了解假體的活動範圍。
隨著病情的逐漸恢復,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角度可逐漸加大。當患者達到一定的被動關節活動度時,可加入輔助主動及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目的在於, 使患者產生能有自主達到足夠關節活動度的能力。
關節活動度練習,在治療上,需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來制定計劃,循序漸進, 持之以恆方能達到效果。
此外,練習膝關節的活動度之前,通常都會先做髕骨的鬆動術,這樣再屈伸膝關節,效果才能更好,疼痛和危險性也會更低。
(三)怎樣進行髕骨活動?
股四頭肌向下合併形成肌腱跨過髕骨,形成髕骨韌帶止於脛骨粗隆,當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時,如果髕骨活動度受限時,導致股四頭肌被過度拉伸,從而加重疼痛影響關節活動度,反覆拉扯會造成髕腱拉傷。因此,我們在做關節活動度訓練時,要先進行髕骨活動。髕骨活動有兩種:一種是,患者主動進行髕骨活動,患者自己做繃緊股四頭肌維持30秒之後,放鬆使髕骨上下移動。這種方法方便,可以隨時做;另一種是,輔助下進行髕骨活動,也就是髕骨鬆動術。患者取仰卧位,在膝關節底下墊一枕頭屈曲約30°,當膝關節屈曲約30°是股四頭肌緊張程度最小,能充分的活動髕骨。治療者手握住髕骨,上下左右活動,在每個位置停留30秒。從而達到鬆動髕骨的目的。
(四)持續被動關節活動機器的作用是什麼?
持續被動關節活動機器,可以提供持續且穩定的力量活動,使關節於特定角度內緩慢活動,常用於術後急性期的患者。其作用為: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復原,減少關節僵硬及周圍組織粘連,改善關節活動範圍,減輕術後疼痛、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等。有利於膝關節的功能恢復和減少術後併發症。
(五)康復治療師怎麼樣為患者進行膝關節活動度訓練?
術後早期的膝關節被動屈曲活動,可以有效的預防由於制動或活動減少而導致的關節僵硬,從而增加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及靈活性。
坐姿膝關節屈曲活動:患者坐於床邊,患肢垂於床緣。康復治療師一手(固定手)至於大腿後側末端,穩定膝關節,並以此為支點; 一手(施力手)置於小腿。然後施力手再緩慢出力使小腿向內推動,使膝關節屈曲角度逐漸增大。推動速度宜緩,達到患者膝關節微痛治療師感到組織緊繃時維持15-20秒。待患者肌肉感覺放鬆方可再逐漸推進。倘若股四頭肌緊張,不能放鬆影響關節活動度,在進行關節活動度前可以讓患者做抵抗施力手向前踢的動作, 目的使股四頭肌疲勞後放鬆。
俯卧膝關節屈曲活動:當膝關節屈曲角度超過90°後,可使用此法。患者俯卧,雙腿平放,患肢膝關節彎曲。康復治療師的固定手置於大腿後側靠近腘窩處,施力手置於小腿遠端,靠近腳踝處,施力手緩慢出力使小腿向大腿後側靠近,並提示患者放鬆,不要抵抗, 膝關節屈曲角度逐漸增加。推動速度宜緩,達到患者膝關節微痛治療師感到組織緊繃時維持15-20秒。待患者肌肉感覺放鬆方可再逐漸推進。
膝關節伸直活動:坐位或者仰卧位,腳踝處墊高,使小腿及膝關節下方完全空出,完全放鬆肌肉,治療師站於患者患側,雙手壓住膝關節兩側,一手固定大腿遠端,另一手固定小腿近端,緩慢向下施力使膝關節伸直,直到膝關節後方有牽拉感保持數分鐘。
(六)如何進行膝關節屈曲活動度訓練?
床邊垂腿活動:患者坐在床邊,健肢搭在患肢小腿,患肢放鬆並隨著肢體的重量緩慢地將小腿向下放,以增加膝關節活動角度,當患肢自然下垂到最大角度後,健肢緩慢施加壓力,速度不宜過快,過快容易引起肌肉緊張,產生疼痛,影響關節活動度,因此緩慢的達到患者膝關節微痛的最大角度維持20秒,待疼痛緩解後,可在加一點壓力。
坐位抱膝活動:坐在床上,用雙手扶住小腿,將小腿向身體方向拉動,直到膝關節無法再彎曲,患者膝關節微痛維持20秒,使組織在適當拉力下逐漸拉長,避免反覆屈伸,引起腫脹。待感覺肌肉放鬆及疼痛感減緩後方可再向身體拉動。整個過程患側臀部都不應該離開床面。
仰卧位滑牆訓練:患者仰卧位將患肢足跟緊貼於牆面,緩慢的向下滑行, 直到膝關節無法彎曲,有疼痛感維持20秒 待感覺肌肉放鬆及疼痛感減緩後可再向下滑行少許。整個過程患側臀部都不應該離開床面。
仰卧膝關節伸直活動:坐位或者仰卧位 即腳踝處墊高,使小腿及膝關節下方完全空出,完全放鬆肌肉,靠肢體自重自然下垂,保持數分鐘,必要時, 可於膝關節以上處加重物。
俯卧懸吊活動:俯卧位,膝關節以下小腿部分懸空於床外,踝關節處加沙袋等重物為負荷,肌肉完全放鬆,自然下垂,保持10min。
後側肌群伸展活動:此動作為病患主動之膝關節伸展活動。仰卧,把毛巾繞過足部,再以雙手抓住毛巾,患者使力將腳朝向天花板推,此時足部背屈,膝蓋打直;並使用雙手把腳向頭的方向拉動。此時大腿後側與小腿後側均會感覺到緊繃。每個動作維持6~10秒,10個~15個/組,2組~3組/天。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肌肉力量的訓練
(一)為什麼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要進行肌力訓練?
肌肉,包附在關節的外面,以主動收縮的方式維持關節的穩定性,產生肢體活動。當肌肉力量缺乏時,容易造成關節穩定度不足、肢體活動困難,進而使生活質量下降。
肌力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之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可防止組織黏連與攣縮,恢復正常關節活動範圍,增強關節周圍肌群的力量, 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最終恢復膝關節日常活動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早期進行肌力訓練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代謝水平,促進手術切口的癒合,另外可防止下肢深層靜脈血栓。後期的肌力訓練: 如訓練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則有助於恢復和強化膝關節活動及控制能力。
(二)肌力訓練的原則是什麼?
術後早期肌力練習,主要以等長收縮訓練為主。主要目的:維持肌力,並通過肌泵作用,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減輕關節腫脹和關節腔積液;術後關節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後,可以逐漸開始執行等張肌力訓練、抗阻肌力訓練及等速肌力訓練等,以期獲得肌力增長。肌力主要以漸進性及不引起手術及相應部位疼痛為原則,另需注意以下幾點,才不至於達不到目標,又造成傷害。
超負荷原則:訓練的負荷,需超過患者現有的活動能力,以促進身體產生適應效果。超負荷的方式可以為:增加阻力、反覆次數、每組次數、增加運動項目及減少休息時間。
漸進式負荷:在訓練過程中,需給予一定的阻力,無阻力狀態下的訓練,不能達到增加肌力的目的。由於在訓練期間,肌力會隨訓練逐漸增加,因此,需調整每日根據患者狀態的負荷量。阻力的選擇上,可使用自身肢體的重量或者是外加的阻力,阻力的大小上,需確保在個人承受的範圍內,逐步施加阻力。
特殊性,不同的身體疾患以及手術治療方式,術後的肌力訓練計劃,皆有所不同。一個完整的肌力訓練計劃,需標明每個訓練的強度與次數。強度愈大,則越著重於肌肉力量的強化;次數愈多,則愈著重於肌肉耐力的增長。病患早期恢復,主要以恢復其耐力為主,因此,應避免過大阻力造成的傷害。
適度勞累肌力訓練,會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勞。但是,過於疲勞,例如,因訓練導致身體酸痛無力、患部疼痛等,則不但會影響訓練效果,更容易造成二次傷害。對於肌力訓練而言,在執行肌力訓練間,所謂的適度疲勞,應根據每位患者的基本狀態有所不同,包括:年齡、身體健康狀態、日常活動習慣等等。患者倘若動作的速度逐漸減慢、運動幅度降低、協調下降、肌肉出力處些微酸感或患者主訴疲勞等,就以表示患者已出現疲勞現象,不應再強求患者持續練習,使之過度疲勞。
(三)人工膝關節置換後怎樣進行肌力訓練?
訓練的進行方式,需考慮病患本身的年齡、身體狀態等多方因素,再給予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術後不同時期,進行不同的訓練方式 。
術後1天 ~ 3天,以等長肌力訓練為主;術後3天 ~ 2周,根據病患的能力, 給予等張或抗阻性肌力訓練;術後4周 後,則需開始加強負重及肌力協調能力。
部份的肌力訓練說明如下:
1.踝關節活動
坐床上,腿伸直,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地勾腳尖(向上勾腳)和綳腳尖(向下踩),5 分鐘/ 組,1 組/ 小時。此練習對於預防腫脹及深靜脈血栓,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伸直或微曲,墊枕頭或毛巾或用手至於膝下, 前側肌肉用力綳勁, 大腿用力向下壓,一般保持6 ~ 10秒,15 ~ 20 次/ 組。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前側肌群肌力,即鍛煉股四頭肌。
3.腘繩肌等長收縮活動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微曲,足跟不離開床面,小腿大腿後側肌群用力綳勁,一般保持6~10秒,15~20次/組,限制在微痛範圍內。即鍛煉腘繩肌,提高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4.小腿抗重伸直活動
仰卧位,患膝伸直,大腿不離開床面,小腿用力向上勾起至足跟離床面10cm~15cm。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前側肌群肌力,鍛煉伸膝肌群股四頭肌內側頭,提高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一般在極限處保持6~10秒,15~20次/組。
5.腳跟滑行活動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伸直,先屈髖屈膝到伸髖伸膝來回滑動。此運動主要用於鍛煉髖膝關節活動度練習。
6. 坐位抗阻伸膝活動
坐位,屈膝小腿自然下垂於床外,踝關節處系一彈力帶一端,彈力帶另一端固定於某處,伸膝向前用力牽拉彈力帶,一般在極限處保持6 ~ 10 秒, 15 ~ 20 次/ 組。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前側肌群肌力, 即鍛煉股四頭肌,提高下肢蹬踏力量,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或者使用沙袋為負荷採用以上姿勢練習,可取得同樣練習效果。
7.坐位垂腿勾腳練習
坐床邊,雙小腿自然下垂於床外,(床必須足夠高,使練習中腳跟及重物不接觸地面),將沙袋等重物掛在腳踝,抗重物阻力完成向後勾腳,一般在極限處保持6秒, 15 ~ 20 次/ 組。或者使用彈力帶為負荷採用以上姿勢練習,可取得同樣練習效果。
8. 站位直抬腿活動
站位,雙手可扶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關節,將患肢盡量向前抬高,在最高處維持6秒,15 ~ 20 次/ 組。
9. 站位側抬腿活動
(1)站位側抬腿內收肌力練習活動
站位,雙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關節,將患肢盡量向內側抬高,在最高處維持6秒,15~20次/組。
(2)站位側抬腿外展肌力練習活動
站位,雙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關節,將患肢盡量向外側抬高,在最高處維持6秒,15~20次/組。
10.站位後抬腿活動
站位,雙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關節,將患肢盡量向後側抬高,在最高處維持6秒,15~20次/組。
11.卧位直抬腿活動
仰卧位,儘可能伸直膝關節,直腿抬起至足跟離床面10cm ~ 15cm 處, 每個動作維持6秒,15 ~ 20 次/ 組,力量增強後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或彈力帶為負荷,以強化練習。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前側肌群,鍛煉股四頭肌及屈髖肌肉, 提高髖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維持膝關節穩定性。
12.卧位側抬腿內收肌力練習活動
(1)卧位側抬腿內收肌力練習活動
患側卧位 ,伸膝向上,直腿側抬,保持6秒,20 次/ 組,力量增強後,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或彈力帶為負荷,以強化練習。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內側肌群肌力,鍛煉內收肌,提高膝關節內側方向穩定性及髖內收控制能力。
(2)卧位側抬腿外展肌力練習活動
健側卧位 ,伸膝向上側,直腿側抬保持6秒,20次/組,力量增強後,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或彈力帶為負荷,以強化練習。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外側肌群肌力,鍛煉外展肌,提高膝關節外側方向穩定性及髖外展控制能力。
13.卧位後抬腿活動
俯卧位,盡量伸直膝關節,直腿向後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cm,保持6秒,20次/組,力量增強後,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或彈力帶為負荷,以強化練習。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後側肌群及伸髖肌力,鍛煉腘繩肌及臀大肌等,提高髖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14.俯卧屈膝腿活動
俯卧位,患側大腿不離開床面,小腿用力向後勾起,至足尖離床面10cm~15cm。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後側肌群肌力,鍛煉屈膝肌群腘繩肌,提高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15.墊腳尖訓練活動
雙足分立與肩同寬,腳尖站立,保持6秒,20 次/ 組。此練習主要鍛煉小腿三頭肌,提高踝關節蹬踏力量,控制能力及前後向穩定性。
16.靜蹲訓練活動
上體正直,靠牆站立,雙足與肩同寬,足尖及膝關節正向前方,左右腿均勻分配體重,緩慢下蹲至無痛角度。膝屈至90°內,無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10 ~ 30秒,10 次/ 組。此練習主要加強大腿前側肌群肌力,鍛煉股四頭肌, 提高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注意事項:
訓練中不應憋氣,以防發生心血管問題;對有心血管問題的高危患者,尤要加強預防措施。
患者若發生局部的不適、疼痛、痙攣等局部肌肉疲勞現象,和全身不適等全身疲勞現象時,應及時報告,以減少訓練所致的肌肉疼痛。
對一些特殊的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疾病和心肺功能障礙疾病,要特別注意運動量。
訓練中應有3分鐘~4分鐘休息恢復期。
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過度訓練現象。
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替代運動。
(好文章要轉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進入骨事匯微商城,更多精彩等著您!
推薦閱讀:
※腰椎間盤突出嚴重么?
※早讀 | 常用骨科鑒別診斷,最全總結!
※打拚10年,他成了中國骨科耗材的老大
※youareyou拇指外翻鞋之拇外翻的一生
※骨外科幾個亞方向未來前景怎麼樣?
TAG: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