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維摩詰經》講記(1017→_→1024)
(17):我和無我2015-11-22龍象講堂
下面,這是很重要的開示,「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不但佛陀說的法是緣起性空的,就連說法的人,說法的對象都是緣起性空的。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是種種因緣會合的幻有,當體即空,並沒有一個實在的五蘊身心可得,內不見我,外不見物,內外一如,乃至一切法自性本空,宇宙萬有法爾如是,這個就叫做「無我」。所以從古到今,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能造作善惡的人,同時,也沒有一個真在受苦受樂的人——「無我、無造、無受」,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三個要點,和「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是相對應的。
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如果講無我,那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有一個我坐在這兒,怎麼能說是無我呢?這個問題很要命,大家學佛修行能否入道,關鍵就在於此。我們不能悟到無我,真正的智慧就打不開,那基本上就等於白用功了,學佛就等於白學了。平時只要一打坐念佛,我們的下意識里就會有個「我」在修行的念頭,大家反省一下是不是這樣?「我」在修行,「我」在念佛,「我」要往生凈土,「我」要怎樣怎樣,自認為是在修行,結果越修我執我見越重,越修這個「我」就越了不起,越放不下,和佛法都背道而馳了,自己還不曉得。我們只要稍微觀察一下周邊的現實生活就會發現,有一些掛著佛門弟子標籤的人,他們的為人處事,言行修養,有時候連社會上的一般人、連那些沒有信仰的人都比不上,很惹人討厭,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的那個「我」太大了。我們以為此身此心,即是我之為我,或者以為「我」是一個小小的、透明的、神秘莫測的靈魂,可以從肚臍眼出去,去投胎,也可以從這裡(頭頂)出去,往生凈土。實際上,這些想法正是最大的妄念!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我和無我是佛教里最難懂的概念之一,要破除對自我幻相的執著,實證到無我的真相真是談何容易!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的這個自我是非常狡猾的,它善於利用一切方法來為自己做遮掩、做辯護,所以看上去很美。甚至就連幫助摧毀自我的老師和教法,這個自我利用起來也是毫不手軟——我們的自我已經被自己給充滿了,在它的心裡沒有任何其它的東西能夠放得進去。雖然自我經常偽裝一種開放的態度,但其實真正的開放是不可能的,有自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放,充其量它只能偽裝和模仿,盡量地減少一些個人的色彩,然後自欺欺人地認為這個就是博大,這個就是無我。
我們的自我可以天花亂墜地談「無我」,就像師父現在正在乾的事情一樣,利用無我作為自己的裝飾——大家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這樣?我們的這個自我啊,為了存活下來,不惜扭曲一切事物!它可以因為謙卑而生出驕傲,為了感覺優越而表現慈悲,講經說法是為了體驗某種滿足感,假裝慷慨是為了誇耀財富,這樣的人有很多哦。我們的自我是一位超級的偽裝大師,每當面臨重大威脅,只要面臨重大威脅,為了不受傷害,我們的自我就會很技巧地修飾自己,也許是到山裡小住,也許是出家,也許是閉關,它會利用靜養的這段時間舔拭傷口,出來之後就會變得更強大、更狡猾。
從自我的角度來看,成功或失敗,完全取決於它自己的解釋。像佛陀所談的「成佛」、「無我」,對自我來說,恰恰是完全地失敗。因此,我們平常所宣稱的要上求佛道,要往生凈土,那根本就不是真的,我們心裡真正想要追尋的,其實還是「自我的成就」,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更微妙、更宏偉的成功,一種更能體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這個心理絕大多數人可能自己都沒有觀察到,所以修行怎麼可能對路呢?
無我這個概念,在佛法里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人無我,一個是法無我。我們佛教認為,任何人,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合和而成的,其中色蘊是指物質部分,其餘四蘊是指精神部分。簡而言之,我們人就是心和物這兩大部分的和合體。而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歸納起來也不出這個心和物的範疇。人我是五蘊和合、心物和合而成的一個假相,所以《心經》上才會說「五蘊皆空」,因為離開這個五蘊,五蘊一分解,就找不到這個人我了。執著於人我,以人我為「自我」,就會產生貪嗔痴慢疑等各種煩惱,就會造業,因而深陷生死苦海,不得出離。對於這一點的認識,小乘佛教的諸多派別,他們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以前曾有人質疑說,如果這個「人我」是由五蘊合和而成的,離開五蘊就沒有了人我,證得無我就是涅槃解脫,那麼這個五蘊和涅槃本身有沒有呢?對此,小乘佛教認為是有的,至於物質世界存在的其它事物——也就是法,他們認為也並非空無,而是各有獨立的本質和實體,所以他們的結論是「我空法有」,但是大乘佛教卻不這麼認為。
在公元二三世紀的時候,在印度出現了一位承先啟後的大成就者——龍樹菩薩,他對般若學說進行了整理和發揮,並非常系統地加以了總結。其代表作就是《中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龍樹的弟子提婆又作了一部《百論》,這四部論典都是解釋般若奧義的,裡面最重要的當屬《中論》。龍樹菩薩在《中論》里首先破斥了小乘,它認為,不僅人我是空,五蘊是空,就連萬有諸法、包括涅槃解脫的安立也都是緣起而性空的——這就是一切法空的著名論斷,又叫做「一切法無我」。
《中論》把小乘破得特別厲害,小乘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中論》都毫不留情地一破再破,破到最後,佛陀講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涅槃寂滅等等,全都加以橫掃。然後是對許多哲學命題,諸如時間、空間、因果地破斥,全都破得乾乾淨淨的,堪稱寸草不留,這個過程相當的精彩。跟《中論》很類似的是《金剛經》,研究過《金剛經》的人就曉得,整本《金剛經》里,也差不多全是這個破字,「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實無有法,名為菩薩」,這是佛陀在自己破自己!所謂不破不立,要不然怎麼能有後面的「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名佛法」呢?毛澤東當年,據說他曾跟趙朴老開玩笑說:「佛經里有些語言很奇怪,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說趙朴初,即非趙朴初,是名趙朴初。看來你們佛教還真有些辯證法的味道呢。」其實毛主席還是小看了佛法,佛陀在《金剛經》里開顯的實證境界,又哪裡是哲學的邏輯辨證所能測度的?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大乘佛教,它為什麼要這樣全面、徹底地破斥一切法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修行者一旦執著有實法可得,那在境界上就難免會有所滯礙了,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謂涅槃妙性,若有一法可得,那就不空也不妙了。而且小乘行者把佛說的本來好好的解脫大法,楞搞成了二元對立的東西,很微細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煩惱和菩提,生死和涅槃,他們認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所以厭離煩惱和生死,只求菩提和涅槃,為此不惜灰身滅智。在這種分別取捨里,解脫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束縛,只有通過破,不留半點執著,才能讓修行者從解脫中解脫出來,聽得懂嗎?所以大乘的「一切法無我」,生死即涅槃,的確是對實相的一種更為深刻的洞察。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一切法緣起性空,那麼我又何必學佛呢?有些更「聰明」的人聽了會想,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麼我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幹壞事了?小心哦,並不是什麼法律或戒律禁止你,而是「善惡之業亦不亡」,看到這句經文了嗎?是你自己造作的業力不失,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明白嗎?有人說,不是都無我,都空了嗎?哪裡還有什麼因果啊?你如果真這麼想,真這麼去干,那恭喜你,地獄之門已經為你敞開!你真這麼去乾的話,那說明你恰恰還沒有空,你並不真正了解性空緣起的道理,你會死得很慘!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業力果報的道理也是同樣的,在你還沒有真正實證到空,真正悟到無我之前,我們凡夫以分別心造作的那個善惡業果就不會消失。這就叫做因果不昧,所以佛陀才會在經典里提醒說: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此大家要小心!不要自作聰明錯解了佛法,聰明人辦糊塗事,那結果就很划不來了。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講,佛陀在菩提樹下入金剛三昧,斷掉了最後的一品生相無明,成無上覺,煩惱斷盡則降伏內魔,得一切三昧則降伏外魔。這個內魔、外魔指的就是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等等,這些在前面都說過了。「得甘露滅覺道成」是讚歎佛陀成就的寂滅之法,猶如甘露,能滅一切煩惱生死,是為大覺道成。
傳說在忉利天主帝釋天的花園裡,有一種奇樹,它開的花里會分泌出一種甘露,香甜可口,人吃了以後可得長生。像修道人打坐的時候,有一定功夫的人就會從口腔上往下流一種液體,味道清香,綿綿不絕,同時頭頂上還會覺得很清涼。這種液體,佛道兩家的修行者都形容它為甘露,不知道跟忉利天的甘露有什麼聯繫沒有?本經這裡講的甘露,不是指的這種有形的甘露,而是比喻般若解脫的大智慧,就像甘露一樣,能讓人超越生死。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這個無心意就是已經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意識的妄想分別了;無受行就是一切法不受,苦受也沒有,樂受也沒有,不苦不樂受也沒有,徹底破除了受想行識的束縛。因為佛陀的內心已經安住在這樣清凈無染、無量光壽的空性當中,所以一切外道見之,即被降伏。這個是心靈解脫的攝受力,也是智慧慈悲的莊嚴力,真是這樣子的!相比之下,像我們就不行啦,我是典型的「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送上門來,被業力給吃得死死的,這個就叫做自找苦吃!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我們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大概可以分為三轉法輪,每次講的法義境界都有所不同。第一轉講小乘,第二轉講大乘,第三轉講大乘了義。雖然說在事相上,佛陀曾經三轉法輪,但實際上,法輪無漏無相,體無增損,本無所轉,所以說是常清凈。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講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聽法的人只有五個,此外還有在一旁隱身護法的八萬諸天,他們就比較厲害了,居然當下就悟到了無生法忍的大成境界,那麼像他們,就全都可以作為佛法殊勝的證明,這個典故是這樣的。
那麼按照這個說法,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得道可謂是佛寶,法輪一轉即是法寶,最初五人披剃出家即是僧寶,佛、法、僧三寶由此具足,無上妙道從此光耀千古,出現世間,這個就是三寶的由來。
(18):佛道PK外道2015-11-22龍象講堂「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這一句是讚歎妙法解脫的利益,同時也有指出佛法區別於外道法的意思。這個「外道」啊,前兩天我們講過的,實際上「外道」是個中性詞,沒有貶義。大家可別小看了外道哦,很多外道的功夫行持搞不好比我們許多自稱為佛弟子的還要高明,他們只是見地上、在知見上有偏差而已,一旦能轉過來,那往往就很厲害了。這個外道的修法不能說完全沒有好處,他們修得好的人最高可以投生到無色界,超過了色界天,超過了欲界天,那個境界已經很了不起了!相比於我們人道的眾生,他們就是「神」,他們就是傳說中的「神」,值得讚歎。但可惜的是,最終他們還是會從那個境界里退轉,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六道輪迴,所以說不究竟。而佛法就不同了,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還是密乘,佛陀以無上妙法,普度眾生,你真正修到了,就能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只受這一生的果報,從此不再墮落,永遠都可以安住在那個涅槃清凈的極樂法界中,這就叫做「一受不退常寂然」。所以說,佛陀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眾生超越生老病死的「大醫王」!由於佛陀的教法是這樣的廣大淵博,佛陀的妙德是這樣的無涯無際,猶如大海,所以寶積菩薩在這裡讚歎說,又有誰能不敬慕、不禮拜呢?
這裡講到外道,讓我想起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全世界有成千上萬個宗教,大的約有二十來個,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別的都是錯的,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很容易就把人搞迷糊了。那麼,這個大是大非我們凡夫要怎樣去分辨呢?要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早在佛陀那個時代,這樣的情況就已經出現了,可見在太陽底下實在是沒有什麼新鮮事的。當時在古印度,有一個叫做羯臘摩的村落,這個村落里經常有很多大師經過,每一個大師都宣稱自己的教義才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來之前和到來之後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每個大師都這麼說。這就把羯臘摩人給搞糊塗了,他們完全無法決定,到底哪一個人的教義才是應該接受和應該遵循的。那麼直到後來,佛陀經過了他們的村子,羯臘摩人就把這個不知道該相信哪位導師的問題向佛陀請教了,佛陀就因此宣說了一部《羯臘摩經》,大家要注意聽!
佛陀就告訴他們——也是在告訴我們,不要立刻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這是佛陀說的,然後佛陀就闡述了十個應該特別注意的基本要點,大家聽清楚,這十個基本要點可以避免我們成為他人的知識奴隸,包括成為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這十個要點可以幫助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做出正確地選擇,所以大家要留意了:
第一、不要因為傳說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長久以來經常被提起,就輕易地接受或相信,這種輕信的態度是缺乏大腦的表現。就像很多人相信名字和風水能夠決定人的命運一樣,有的人相信數字能決定吉凶,其實這些傳說大多都是無稽之談。現在對陰陽風水、算命卜卦感興趣的人好像越來越多,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出家人就是干這個的,真是天曉得!這些學問其實都是屬於傳統文化里神秘學的領域,它們有自己的道理,有自己的傳承。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在外面搞這些的人,不客氣地說,絕大多數都是江湖騙子,大都是混飯吃、忽悠人的。真正的陰陽八卦、風水命相之學,可以說是一種窺視運數的方法,它的確能算出不少東西,的確能算得很准,但是,它們只能在時空的範疇內運作,只能在時空的架構內運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制於時空,受制於物質世界。它們雖然能夠窺視我們凡人的運數,但是卻不能真正徹底地對這個運數加以改造,進而達到像佛教這樣的超越輪迴、解脫煩惱、解脫生死的境界,它們達不到,所以佛陀一般是不太贊成修行者去搞這些的,尤其是我們佛教的修行者,尤其是初學者。而且這些東西玩多了,往往只會導致更大的執著、更強的執念、更多的煩惱,得不償失。
第二、不要因為傳統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已經形成為傳統,我們就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這個習俗傳統的東西不見得就代表了正確。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隻兔子,它被這個樹上自然落下的果子嚇了一大跳,因此就落荒而逃,其它動物不明就裡,也就跟在它的後邊一起奔跑,一起逃,它們是這樣地驚慌失措,以致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動物傻乎乎地跟在後面一起狂奔,許多動物因此就受了重傷,不是摔斷了脖子,就是摔斷了腿,還有的甚至被踩死,墜崖而死。只因為某件事情是傳統的,所以我們就不加思索地模仿和照搬,那麼我們極有可能就會像那些盲目的動物一樣,得到一個悲慘的結果,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
第三、不要因為謠言而輕信:不要因為某種說法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沒有經過我們親身實踐檢驗的東西,最好不要輕易下判斷。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所謂「真理」,其實只是真理的影子,甚至連真理的邊都沾不上,所以要慎重。
第四、不要因為經典記載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在經典上有記載,就輕易地接受或相信,這點很重要。「經典」這個詞也包括了佛教的典籍,經典是很容易受到人為操控的,它的文字可以被人為地、有意無意地扭曲或改變,所以我們不應該輕信書本上的每一句話,古人講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作為修行者,我們必須要慎思明辨,進而實踐求證,只有這樣才能找到那些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滅除煩惱痛苦的偉大教誨。
第五、不要因為邏輯推理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正好符合你那個腦袋裡的邏輯思維、邏輯推理,你就輕易地相信。邏輯這個工具只是尋找真理的方法之一,它的功能是很有限的,經常會因為資料或者某一環節的偏差,而導致整個結論的錯誤。許多不夠嚴謹的科學家很容易就會落入這個邏輯思維、邏輯歸納的陷阱,往往你只要忽略了一件事,忽略了其中一個環節,那麼就有可能遺漏一整車的真理。
第六、不要因為學說推論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符合某一學說的觀點,那麼就認為這個學說是完全正確的。比如說民主學說,相比於「家天下」的封建帝王制,它的確是進步了許多。但你不能因為有的民主國家發展得比較好,你就認為民主學說是永遠正確或絕對正確的,那不見得哦。理智的獨裁其實是要比虛偽的民主好很多的!那種由自私的人群所推崇的民主,比起無私的獨裁者用法律和公義來統治,實際上也好不到哪裡去。自私人群的民主,享有的是自私的自由,照樣會引生無數的問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看問題、處理事情要靈活圓融就是這樣,不能太死板了。
第七、不要因為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正好符合我們個人的常識判斷,就輕易地相信或接受。我們的常識不見得是對的,比如說「我思故我在」,這是符合一般人常識的一個說法,但實際上禪宗的修行者都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陷阱。這句話原來是歐洲哲學家笛卡爾的名言,可能很多居士也都聽說過。我思想,故我在,所以我存在,這是笛卡爾的認為。他認為,任何推理,都必須有個根本的前提,這個前提必須是很明顯的、不用證明真假的。他把宇宙萬物都找遍了,發現只有一個東西無須證明,那就是「我」的存在。我正在「思考著」的這個存在是無須證明的,對不對?咋一聽咋一看好像很對,所以他就認為,一切推理都必須從這裡開始。只有這個不用懷疑,至於其它的一切則不妨懷疑懷疑。這個懷疑、起疑的方法和禪宗有點近似,懷疑到最後,這個「懷疑」的本身是否還能懷疑呢?又是誰在懷疑呢?疑不下去了,所以只有這個東西非承認不可,「我思故我在」,對我就不能懷疑了。但是我們佛教認為不行,還要更進一步,這個「我」還是空的、還是假的。注意,這裡就是佛教區別內道和外道的第一個分水嶺,這也是我們佛教才有的特殊概念——無我。
這裡講個故事,給大家提提神。在元代,有一位叫做高峰妙的禪師,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最初參禪的時候,也和很多祖師大德一樣,那是辛辛苦苦,用功非常,但是多年來一無所得。某一天,他睡覺醒來的時候,咦?突然想起了一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句話就挑起了他的疑情,於是整整三天三夜沒合眼,這樣的精進,茶里飯里,動中靜中他都在參,參這個疑問。那麼這一天正好是達摩祖師的忌辰,高峰妙禪師就隨眾上殿誦經,他無意中一抬頭,就看見牆上掛有一首贊偈,讚歎祖師的偈子:「百年三萬六千日,反覆原來是這漢!」反反覆復,原來就是這個人!這也是禪宗的一個話頭。那麼當他看到這首偈子的時候,高峰妙禪師豁然之間一念脫落,居然開悟了,這就是禪宗的「破本參」。從此以後,高峰妙禪師機鋒縱橫,天下再也沒有人能抓得住他,滑溜得很。
他後來就去見他的老師雪岩欽老和尚,也是當時的一位大祖師,他對老和尚說:「你以後啊,再不能用棒子來打我了。」言下之意,阿拉開悟了,你再不能像以前那樣的來打我了。沒想到老和尚很好玩,居然裝傻問他:「為什麼不能打啊?」結果高峰妙一聽,二話不說,一言不發,轉身拂袖而去,就這樣走了。這就是禪師的作派,毫不客氣!但是老和尚見了他這個狀態,卻並沒有認可他,老和尚是一個真正的明眼人,老人家一看就知道高峰妙還不行,所以並沒有給他印證。
有一天,老和尚就裝得像閑聊一樣地問高峰妙禪師:「你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嗎?」這個意思,是說你白天和人應酬往來的時候心裡能作主嗎?這個心能做得主嗎?能把持得住嗎?也就是八風吹得動嗎?高峰妙說:「作得主。」答案沒錯,但是上當了!哪裡上當了?老和尚又問:「那你晚上睡夢的時候作得主嗎?」高峰妙回答說:「作得主。」——這裡要注意,夢裡能和平時一樣的,可以自己作主控制,這叫做醒夢一如。那像我們眾生,睡著和睡醒都是一樣地糊塗,這也是一種「醒夢一如」,和祖師一樣的厲害。其實認真說起來,高峰妙禪師達到的這個境界已經很厲害,通俗點講已經很牛了。我們都知道,白天的時候這個人的理智是比較清醒的,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管住,但是睡著那就不同了,我們白天不敢做的事,夢裡往往敢做,白天不敢動心的、不敢想的,夢裡卻會大動特動。諸位男同胞,這個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吧?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兩句話的份量,這個都是實證的功夫,能夠不昧己靈,自己作主,那功夫已經相當了得了。
但是這個時候老和尚的寶劍就拿出來了,他並沒有放過高峰妙,他在高峰妙聞所未聞、想都沒有想到的地方就逼問了一句:「那麼,你正睡覺的時候,如果無夢無想,無見無聞,那這個主人公又在哪裡呢?」無夢無想的時候,那個能做主的、你的那個「我」在哪裡呢?這一劍劈下,高峰妙一下就楞住了,半天答不上來,這才知道自己有問題,還沒有真正的透徹,所以活該在老和尚這裡吃憋。據說高峰妙後來又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把這一關給徹底解決了。
那麼大家可以想想看了,像笛卡爾和那些哲學家,他們有這樣的內證,有這樣內觀返照的功夫嗎?當然沒有,所以他們對心靈、對內在宇宙地探索也達不到這樣的深度和高度。假如我們碰到笛卡爾,假如我們碰到他的話,可以這樣去問他:我思故我在是吧?但如果我不思、我不想,那麼這個我又在哪裡呢?我們的思想從來沒有停止過,一旦停止,這個「我」在哪裡?乃至在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一把火燒成灰之後,這個我還有沒有呢?有的話又在什麼地方?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各大哲學在這個問題上都是到此為止,不能再談,談不下去了,可以說百尺竿頭到了頂了。但是禪宗卻偏偏要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你懸崖撒手,放身捨命,要大死一番才有大活。不這樣做,不如此的話,又怎麼可能悟佛心印?所以這裡的確是最要命的地方,不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扎紮實實地修持求證,那些紙上談兵、或者玩弄思維邏輯的人哪裡能到得了這裡,又哪裡會明白呢?這是講到笛卡爾順便跟大家一聊,扯遠了。
回過頭來,我們講第八,前面這是講個故事給大家放鬆一下。
第八、不要因為符合預設的成見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件事情和我們個人預設的觀念或理論相符合,就輕易地相信或接受。比如說,愚痴地根據一種僵化的規則,來設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誰必須主外,誰必須主內,只因為它符合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其實隨著這個社會的發展和每個家庭具體狀況的不同,又哪裡有什麼主外或主內的定法可言呢?這是現代社會,但是很多人就是死在這種自我設定的念頭裡,死在自我的陷阱里,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所以心量智慧始終打不開,很可惜。像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子,家裡愣是要他主外,愣是要妻子主內,但是妻子的福報和能力比較大,她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業,怎麼可能還像古人那樣的「女主內」呢,所以他們的家庭矛盾很劇烈就是這樣,老出問題。
第九、不要因為說者的外表而輕信:不要因為某人的外表看起來很可信,就輕易地相信或接受他的說法。這個外表和一個人的內在知識是不成正比的,一個人的說話內容正確與否,和他的外表其實沒有什麼關係,這點比較好理解。
第十、最後一條,不要因為是師長所言就輕信:不要因為某人是我們的老師就對他說的話予以輕信,了解嗎?請聽清楚,沒有人應該成為他人知識上的奴隸,包括不應該成為佛陀的奴隸!像我很尊敬的泰國一代高僧佛使比丘,他老人家就曾經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他說有一種囚牢叫做「師父」,尤其是聲名遠播的師父。在泰國有某某「阿姜」,在西藏有某某「喇嘛」,在台灣有某某「導師」,而在我們中國大陸有某某「大師」。不管是全國性的還是區域性的,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家喻戶曉的大師,每個大師都有很多追隨者。狂熱的追隨者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很奇怪的執著狀態,他們很堅定地認為,只有自己的師父才是唯一如法的師父,唯有自己的師父才是正確的,而其他的師父都是錯誤的。他們往往會拒絕聽聞其他師父的教誨,而對自己師父開示的東西,卻經常不加思索地採納,他們因此陷入了一個名為「師父」的牢籠中。呵呵,見過吧?這種人太多了。他們把師父變成了牢房,然後深陷其中,這真是一種非常荒謬、非常可笑的執著!不管是對大師也好,還是對普通的師父也好,追隨者一旦產生執著,就會不斷地築起一座座高牆,然後不僅毀了自己,搞不好也會毀了師父,所以大家要警惕,我們千萬不要糊裡糊塗地陷入這種囚牢里!
像我們的佛陀,他在很多經典上也都反覆強調過這個要點,「不要盲目迷信」,「不要成為師父的奴隸」等等。那麼大家可以想想看,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老師,曾給予弟子和聽眾這個最高的自由?!有嗎?所以在我們佛教中,沒有什麼唯我獨斷的思想,沒有不經智慧選擇而非得相信的壓力,這就是佛教最偉大、最殊勝的地方。只有真理才不怕懷疑!只有來自於真理的自信,才會提醒修行者保持心靈的自由,保持那種勇於實踐和獨立探索的精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修行者誤入歧途,或對他人產生知識依賴。對他人產生知識依賴會怎樣?那就會塞自悟門,把你自己開啟智慧這扇大門的機會給塞住了。
以上這十個要點告訴了我們一個很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在落實信仰之前最好要有點智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從智慧來的,而不是出於迷惑無知,不是出於恐懼,只要有了智慧和正見,難道還怕沒有信仰嗎?所以我們永遠不應該在聽聞某事某人的時候,就立刻盲目地相信,更不應該因為恐懼而被迫相信。大家不妨好好地去思考、檢視和驗證一下,看看在這個天底下,是否還有比我們剛才講的這部《羯臘摩經》更具精神自由的經典?大家不妨再進一步,去仔細思維這十個要點的本質和目的,我相信,你們做為佛弟子的覺醒能力,一定會得到茁壯地成長。
這部《羯臘摩經》可以說是佛陀送給我們全人類的珍貴禮物,上述的那十個要點適用於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及任何一個世界——包括天界。也只有太過愚痴的人,才無法從佛陀的這些教誨里得到利益。只要遵循這十個要點,那我們就能更加敏銳精準地進行思考和抉擇,然後就可以從多如牛毛的各種宗教里,找到那個永遠值得我們追尋的、真正的解脫之道,就像在稻草堆里找到那根小小的、唯一的金針!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這是講,佛陀在面對一切外在境界的時候,不管是詆毀還是稱讚,都能全不動心,就像須彌山安住在大海中,紋絲不動。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句話形容的就是佛陀。這個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順逆境界,這是最考驗人的魔境。這首偈子原來是蘇東坡寫的: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子都聽說過吧?蘇東坡當年寫完後很得意,他自認為境界很高,所以他就叫下人拿了去送給好朋友佛印禪師看。沒想到佛印禪師看完後只說了一個字:「屁!」蘇東坡一聽回報就急了,於是他就氣沖沖地坐船過江,要到寺廟裡找佛印禿驢算賬。結果佛印禪師只說了一句話,一句話就把他給收拾了:「八風吹不動,哼,一屁過江來!」蘇東坡一聽哈哈大笑,這才歇菜了。所以,說什麼動不動的,一個屁字就能讓某些人氣悶三天,因此佛法空談無益就是這樣。
這裡說,因為佛陀了達我們眾生性相平等的道理,所以他對善者自然就能以慈心攝受,對惡人自然也能以慈心折伏,對佛弟子和外道都是一樣的悲憐、慈憫,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慈悲卻是平等沒有任何差別的。佛陀的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平等如同虛空,深廣如同大海,無不包容,所以他才被稱為「人中之寶」,能做到這樣自然就會天下太平,凡是有緣的眾生沒有不禮敬奉承的。你們中間有人不是一天到晚到處去找道場嗎?現在不用去了,這幾句話就是道場。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眾覩稀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這裡再一次讚歎了佛陀前面把五百寶蓋合為一蓋,並在寶蓋中變現三千大千世界和諸佛剎土的神通。這段文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過多解釋了。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寶蓋,我們前面講過的,這個寶蓋代表了我們的心性。我們的這一念心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能夠映現十方法界的境界。有時迷,有時悟,迷的時候是凡夫,悟的時候就是佛,有時一念在天堂,有時一念下地獄,六道輪迴、世出世間都在這一念之間。這一念心性的變化,在我們的生理心理、在相貌舉止上都會有所反映,這是真的。那像我以前的一些老同學老朋友,原來的帥哥美女,現在再見,呀,居然都老得一塌糊塗了,也沒幾年啊,才不過十來年而已,他們居然就大變樣、變形了。等到一聊天,我才發現,這些朋友蒼老難看的原因,除了時間的自然因素外,跟他們的心態變化也有很大關係。這個人的心啊,如果變髒變醜了,那麼久而久之,他的相貌也會隨之改變,這是一定的。不是有這麼一個說法嗎?說人的相貌在三十歲之前是父母給的,那麼三十歲以後就是自己造成的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此外我還有另外一些朋友,他們就不同了,他們是越活越滋潤,越活越精神,魅力長存,美麗依舊。據我觀察,這個跟他們的心態,跟他們的心靈境界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像我,像師父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雖然現在已經是老衲了,但看上去還是精神得很。我在外邊坐車的時候就經常有人問我,師父你才三十不到吧,這麼年輕就出家啦?哦,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眾笑)所以說萬法唯心造,一心能含萬法,我們的心性功能,和這個寶蓋的作用其實是一樣的,這點大家要了解。
(19):神力不共法 身口意三密2015-11-22龍象講堂「大聖法王眾所歸,凈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這是在讚歎佛陀的身口意、身密不可思議。所謂如來大聖,為一切法中之王,萬眾同歸,凡是以清凈心看到佛陀形象的人,沒有不歡喜讚歎的。而且,明明佛陀只有一位,但每個人卻都各自看見佛陀單獨出現在了他的面前,為他說法,有一萬個人就看到了一萬尊佛。而且每個人看到的佛陀形象還都不同,在天人的眼裡,佛陀是天人的光輝形象,身上放光,在凡夫的眼裡,佛陀只是一個比較莊嚴的人而已。就好像天上只有一個太陽高懸,但是它的影像卻出現在了千百萬個水面上,每個水面的動靜和清濁不同,那麼映現出來的太陽自然也就有所不同。這個道理,像這種神力,就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這三首偈子都是在讚歎佛陀的口密不可思議。佛陀只用一個聲音演說妙法,所有眾生,不管是人是天、是鬼是神,不但個個都聽懂了,各有體會,而且個個都覺得佛陀是在用自己的語言,為自己說法。那麼,眾生根據各自的角度和程度來理解佛法,不管他們的理解是對是錯,全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多少都會有點好處。而眾生聞法以後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的聽了覺得很害怕,害怕輪迴之苦;有的聽了卻歡喜無比,因為知道有天道可生,有凈土可求;有的厭離心則會變得比較強烈,只想儘快出離三界牢籠;有的則一聽之下,就對佛法生起了絕對的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像這一切,全都是因為佛陀以大神通力加持護念的緣故,都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這一段話里反覆提到了佛陀的神力、神通,像神通法術這些東西,一般人要麼視之為迷信幻想,嗤之以鼻,要麼就好奇崇拜得不得了,以為神通有多了不起。那麼,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通呢?說實話,有的,真有的!不過神通這個東西有時候就像是產品的外包裝,這個外包裝再漂亮、再吸引眼球,那也是次要的,裡面的教義內容能否真正的治病救人?這個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佛陀曾說,神通不敵業力!這個意思就是說,神通的作用其實也是很有限的。神通有點類似於萬金油,平常看上去好像無所不能的樣子,但一旦碰上大因果、大問題,就什麼作用都沒有了。偏偏一般老百姓還就喜歡相信,喜歡追求,就算上了九十九回當,第一百回碰上,還是會自我安慰、自我催眠說,這次可能是真的吧?這次可能有用吧?
其實,要是神通法術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那麼龍虎山的第六十三代天師傳人,當年就不會被方誌敏派去的游擊隊員抓住,然後戴著高帽遊街示眾了;還有,當年解放大軍揮師進藏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喇嘛上師奉命大修誅法,誅毛誅周,誅某某將軍,誅這誅那的,據說為了完成這個儀式有二十一人被活活殺死,他們的內臟被用來做成某種祭祀貢品,這個真是野蠻愚蠢到了極點!但是結果怎麼樣?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這些法術管用嗎?所以千萬不要迷信啊,業力因果一旦已成定局,就算是佛陀出手也不頂事!兩千年前釋迦族被滅族的時候,老佛爺不是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野史上,好像倒是有不少以神通法術護國成功的例子,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例,一個是大宋年間,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助拳的有鐵拐李、呂洞賓等仙界大佬,著名的上八洞神仙。但很可惜,那只是民間傳說,小說家言,評書演義里一翻一大堆,不可信。那麼第二個就是當年蒙古大軍東渡扶桑,攻打小日本的時候被「神風」所阻,不得不鎩羽而歸,這個在歷史上倒是真有記載,是真事,但是這個功勞到底歸誰是好呢?日本佛教說是某某上人施展了神通,而陰陽師卻說是他們乾的,神道教則說是他們禮請的神仙下凡所為,哦,大家爭得差點沒打起來。我個人意見,可能那天老天爺剛好感冒了,又碰巧打了個噴嚏,這才造成了蒙古大軍半路夭折的結果,估計是這樣。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的特異功能者,什麼大氣功師、大師、神醫等等,滿天飛,他們的名字這裡就不提了,我們論事不論人,這些所謂的大師吸引徒眾的手段,最初就是顯現「神通」。注意哦!他們的「神通」是打雙引號的。他們的神通,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都只是魔術、幻術而已。但就是憑這些並不太高明的魔術伎倆,眾大師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人,不知道讓多少精打細算的老頭子、老太太心甘情願地拿出了「棺材本」,無怨無悔地捐獻了出來。要不是後來這些宵小氣數已盡,再加上出了個集一切之大成的野心家李某某,引起國家重視,下令清查,那這一場場鬧劇還真不知道要上演到什麼時候,知道這段歷史的人應該都很清楚。
所以,用神通來傳教,打個比方,就像是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一方面,它是最直接見效的辦法,各大宗教在剛開始傳教的初級階段,也都曾經有意無意地使用過神通,來增加他們的說服力。比如創立美國萬佛城的宣化上人,這位老人家在生前就很提倡神通傳教;再比如藏傳密宗,那個神神鬼鬼的花樣手段尤其繁多。但是另一方面,這樣做的副作用也是很明顯的,一旦神通消失,沒有了所謂的神通的支持,那某些人往往就會變得漏洞百出、狗屁不是了!如果有人還想維持靠神通得來的種種好處,那就只有靠走歪門邪道這樣一條路了,這樣做的果報一般都不會太好,所以佛陀並不贊成濫用神通傳教,這個態度在歷史上是非常明確的。在禪宗的叢林里,千百年來也有這樣的規矩,「神通惑眾者,遷單放逐」,為什麼?所謂「神通惑眾者,遷單放逐」,拿神通來迷惑大眾、招集信徒的這個人,叢林里立刻就會把他趕走,遷單,「不共住」,不給住。
因為在六大類神通里,除了漏盡通以外,其它的什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通等等,都是共法。很多外道都有神通,魔王也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如果以神通傳教的話,那一般人就會被搞糊塗啦,不知道佛道和外道的區別在哪裡。而且因為神通很迷人,說實話很迷人、很好玩,那很多人陷在裡面往往就出不來了。甚至還有很多智慧不夠的人以為神通就是道,以為有神通就是有道,那就麻煩了!希望大家聽清楚,神通非道!「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這是一定的,所以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是悟道的。神通再大,你能飛天遁地,能翻江倒海又怎麼樣?它能幫助你破除小我的幻相,斷我執、斷貪嗔痴、斷無形的煩惱嗎?所以,了生脫死的功夫並不在神通上,這個道理希望大家記住。
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真正悟了道的人,通常也的確都會有一些神通,「但得本,不愁末」——得到本了,這個旁枝末節的東西,自然就不用發愁,只不過他們不稀罕,也不會胡亂顯擺罷了,因為這個是有遊戲規則的。聽清楚,神通的顯現是有遊戲規則的,在這個物質世界。佛陀當年曾下令,後世的出家弟子、佛弟子不得隨便顯現神通,如果是為了救人性命,或者是為了其它大事因緣不得已顯現神通者,過後就必須要儘快地離開這個世界。是不是有人覺得佛陀有點不近人情啊,其實不是的,這個規定其實正是佛陀為了保護那些還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弟子,免得他們因為神通而生起我執我慢之心,障礙了修行,乃至以神通法術去追求名聞利養,那就得不償失了。我們看記載就知道,歷史上的很多祖師大德,只要一示現神通,或者一泄露身份,那很快就會走了。即使是像寒山拾得那樣的大菩薩也一樣,他們一個是文殊,一個是普賢,剛被發現身份,立刻就躲到山裡,往岩石里一擠就進去了,然後石頭自動合上,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他們這是在幹嘛?他們這就是在以身作則,表示不敢違背佛制。
那麼,有沒有什麼神通是可以隨便示現,不必遮遮掩掩的?有的,比如說像本經這裡,佛陀示現的辯才無礙、一音說法的神通,這就可以。此外,還有以慈悲平等之心救濟苦難的神通,煩惱漏盡、般若解脫的神通,運水搬柴、平常度日的神通,這幾種神通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隨便示現,不必考慮任何的忌諱,聽得懂嗎?以慈悲、智慧、弘揚正法,平常心是道,像這些濟世利人、不故弄玄虛的心行才是最最難得的,這個才是佛陀鼓勵弟子們努力追尋的不共神通!希望大家了解。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這個「稽首」是頂禮的意思,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五體投地。這裡一連串的稽首,都是在讚歎、稱讚佛陀的意密不可思議,身口意的「意」。佛陀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老人家已經徹底遠離了所有的粗細煩惱,到達了涅槃的彼岸,永遠超越了生死的流轉。他以無上的智慧和慈悲,誨人不倦,廣度世間有情,所以才被稱為四生慈父、三界導師,得到了一切眾生的恭敬頂禮!
這裡所謂的身口意三密的「密」,這個「密」是微妙難測的意思,不是指的什麼密宗或者秘密法門,大家不要搞錯了!其實在我們佛法里,並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秘訣,歷代祖師那裡也沒有藏著什麼密而不宣的大法,因為大道無私,佛法無私,裡面實在並無秘密可言。佛菩薩巴不得大家立刻就能立地成佛,立刻解脫,唯恐不快,又哪裡會有什麼密法不捨得告訴眾生呢?像六祖當年就曾經極其明確地開示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你們如果迴光返照,自己反省反觀的話,最大的秘密就在你們那裡,「密在汝邊」。所謂自性本來清凈,本自具足,這個大秘密就在你自己那裡,就這麼貼近,哪裡有半點秘密可言?你自己對自己還有什麼秘密嗎?如果你們舍內求外,捨近求遠,那個本來不是秘密的東西才會變成秘密。別人懂,你不懂,對你而言就是秘密,但一經反觀內照,自己明白了自己,那麼這個生命的秘密又在哪裡?
所以在一些老修行中有這麼一句話,他們說: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裡面什麼法都有!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去翻自己這本書,而老是、老愛跑到外邊去求什麼秘方、口訣、密傳,師父拜了一大堆,密咒揣了滿口袋,但是結果呢?還是那麼貪嗔痴,智慧一點沒有不說,那個分別心反而還更重了,大家自己迴光返照一下,是不是這樣?六祖在《壇經》里處處強調說,「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六祖可不是說來哄大家開心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就是一本天書,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才對。這是最簡單易懂的道理,但同時又是最迷惑人的問題,希望大家對此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那麼,從這段經文里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在「永離生死道」、解脫之後,還是要「度諸世間」,作眾生的導師,他老人家並沒有說躲到山裡去做個「自了漢」,或者從此躺在凈土裡享受清福,啥也不幹了,沒有這回事的!大家要曉得一點,佛法是眾生的佛法,沒有眾生,哪來的佛法?不度眾生,就不是佛法!《法華經》上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就是要幫助眾生悟入佛的知見,要一切眾生都和佛一樣,悟入諸法的實相。所以解脫後的事情是沒有了期的,你們不要以為解脫生死、或者往生凈土以後就可以不用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我告訴你們!
凈土就像是一所大學,我們往生到那裡,並不是去偷閑躲懶的,而是要跟著佛菩薩、跟著校長老師學習,最後還是要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去實踐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成佛度眾生。你覺得你怕了這個世界,想要逃避它,以為往生以後就可以永遠「拜拜」不來了,這個其實是一種外道知見,心量太小!如果你們有人是這樣發心的話,那能否順利往生凈土呢?這個問題可能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所以學佛修行的人,尤其是有一定成就,有福報的人,心量不能太小了,老實念佛的同時,你們最好還要善用你們的能力去為眾生服務,對那些利益世間的事更要積極地去做。
有些人傻乎乎的,把自己關在家中修「報化」,不知道為眾生服務、做事才是修圓滿報身,修千百億化身的根本道場,不知道服務眾生就是服務佛菩薩,換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講法就是服務上帝!一顆心自私自利的,那樣又能修得出什麼東西來?我們學佛就要學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面對苦難,絕不逃避!要發這樣的菩提心,然後為了救度一切眾生,求生凈土,這個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我們眾生千生萬劫以來,往來於六道輪迴的大夢,不知道這個夢、這個往來是不真實的,更不要說其間的種種愛恨情仇、生離死別了。我們認假為真,被一連串的夢境給牢牢束縛住了,所以過得是煩惱叢生,痛苦非常。如果能夠在做夢的時候,了悟到這不過是個夢,同時明白一切往來畢竟無有往來,生死如幻,那麼束縛即非束縛,當下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脫了。不過這個道理說來簡單,真要做到可不容易。佛陀因為完全明白了這一切,所以寶積菩薩才稱讚他是「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佛陀因此「在世間行走,但不屬於世間」,沒有半點執著之心,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個就是所謂的「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只有佛陀是真善入空,入無所入,所以能得真自在。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這裡是最後讚歎佛陀已經達到了空有圓融,事事無礙的境界。修行到此境界,一切能緣所緣、能觀所觀同時寂滅,一切二元的對立同時寂滅,統統消失,真相現前——面對這樣的成就、面對這樣的聖者,不由得你不衷心讚歎、至心頂禮。這個境界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對立,如空無所依,不依身,不依心,空也不依,不依也不依,跟我們現在對物質世界的這種狹隘體驗完全不同,想是想不明白的。像我們平常禪坐,體驗到的那個身心融化、空虛遼遠的境界,基本上都還是心意識的造作,屬於五陰的範疇,不是這裡講的真空。這點大家最好自己去搞清楚,所以修行有了點小境界不要自滿,不要沾沾自喜,「謙受益,滿招損」,古德的這句話那是一點沒錯的。
下面,請大家看經文,本經的第一個重頭戲來了!
(20):從菩提心談起2015-11-22龍象講堂「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凈,唯願世尊,說諸菩薩凈土之行。」寶積前邊說偈讚歎完畢,就對佛陀說,這五百位長者子,都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換句話說,發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羅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即是正等正覺的意思。這個詞不太好翻,所以本經這裡乾脆就直接用了梵文的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片語包含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徹大悟等等意思,意思很廣很多。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第一個要發的就是這個心。本經這裡,這些長者子,五百長者子和諸位一樣,他們都是因地的菩薩,雖然已經發了心,但是還沒有得到果位,還沒有實證,所以他們希望能聽到佛陀給他們講說一下成佛以後的那個清凈境界,以及諸大菩薩們要怎麼樣修行,才能最終成就偉大的凈土?這兩個問題其實也正是我們想問的,正是很多居士菩薩想了解的。
這裡提到了發菩提心,讓我想起一件事。我前段時間經過上海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學密多年的居士,他就問我,在我們漢地的大乘佛教體系里,有關於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嗎?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後面還說了一些話,那個話里就帶出了一個意思。他言下之意,是我們漢地的佛法更多的談的是理論,修法不夠具體,而藏密呢,則有很多很具體的修法儀軌,所以藏密從一開始就要比漢傳佛教嚴密殊勝得多,他是這樣的觀點。類似的宗派和宗派之間,法門和法門之間比較高下優劣的議論,甚至爭論,這些年來我斷斷續續聽到過不少,似乎我們人類天生就有一種愛比較高下的毛病,即使是在出世間的修行人里。說實話,從我個人的角度,我非常喜歡藏密體系所代表的那種文化風格,那片到處都是瑪尼堆的雪域高原,真正的藍天白雲,聖潔的雪山神湖,開滿格桑花的草原,清澈到震撼靈魂的歌聲,還有那些三步一拜的朝聖者,寺廟裡渾厚莊嚴的誦經聲,等等等等,有太多太多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我根本描述不完!當然,這種美很有可能是因為距離造成的。
講到這裡,我覺得很有必要和你們說一些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真理,所以是僅供參考。我個人認為,藏傳佛教、藏傳文化絕對是人類歷史上很重要的一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了解、去學習。但無須諱言的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藏傳佛教里也的確出現過不少反人性、反佛教的垃圾內容,所謂「真理和謬誤並存,魚目與珍珠共舞」,這個問題是修行者必須正視、不可迴避的。那像台灣現代禪的創始人李元松先生,他曾經對此就做過很尖銳的批評,他說:「密教的本質就像是一堆鍍金的垃圾圍繞著一顆鑽石。」這個說法裡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關於「鑽石」的觀點我基本上還是同意的。藏傳佛教的核心思想,在我看來,始終閃耀著佛法的真諦之光,其本質並沒有違背佛陀的了義教言。這實際上正是佛菩薩「妙手補天裂」,因勢利導,永不放棄苦難眾生的智慧之所在。現在網上有一些人,應該說是有很多人想全盤否定藏密,理由充分,措辭激烈,但不免有點矯枉過正了,他們可能恰恰忽略了這點,忽略了佛菩薩「以諸魔為眷屬」的大悲行願,這在本經的後面將會講到。
所以簡要言之,在藏密體系里,可以讓修行者借鑒參照的地方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尤其是大手印和徹卻脫嘎,偉大的大圓滿教法,其方便殊勝之處,的確值得有識者讚歎!但是,我從來不認為藏密金剛乘的教法,就像某些藏密大德說的那樣,是代表了最高深的佛法,是位於小乘和大乘之上的金字塔頂端;我也從來不認為,在大乘了義經典和禪宗見地之外,還有更加超越的密宗大圓滿見。它們充其量是對同一真理高度的不同表達,各有其精彩特色之處,如此而已。說實話,我真沒覺得密宗的大圓滿見有什麼超勝不共的地方。
一直以來,在我國,佛教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派系,一是南傳佛教,也就是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雲南一帶,信奉小乘的經典,認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阿羅漢;第二是漢傳佛教,就是主要在我們漢地流傳的大乘佛教體系,最具特色的是禪宗的「頓悟成佛」和凈土宗的佛力往生;那麼至於密宗密教,原來指的是唐密——唐朝的密宗,但現在更多的是指以藏傳佛教為主的藏密,藏密主要是在西藏、川藏、雲藏,還有青海內蒙一帶流行,他們的廣告口號也很大氣,叫做「即身成佛」。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三兄弟,雖然是同一個老爸生的,但畢竟是三個不同的人,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以客觀上的矛盾還是有的,存在著互相攻訐的現象。
小乘的修行者攻擊漢傳和藏傳的佛法不正宗,提出一個了「大乘非佛說」的論調,雖然早在千年之前的印度,這個問題就已經被玄奘大師給立論破除了,但是直到今天都還有不少人蹦噠出來,繼續鼓吹「大乘非佛說」的謬論,也不怕害人害己。至於漢傳佛教,就像是一個老大哥,經常語重心長地教訓南傳和藏傳的兄弟,說你們小乘啊,只樂出離,不敢入世,只想度己不想度人,境界太低,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你們藏傳的呢,則是烏煙瘴氣,夾雜了那麼多印度教和苯教的糟粕,那些兇殘邪惡的東西很明顯不是佛說的嘛,蒙誰啊!沒曾想藏傳的哥們兒突然大喝一聲跳出來,說你們都閉嘴,我們的教法是老佛爺親自偷偷傳授給我們的,這哪裡是你們能理解的?貓教老虎留一招,那一招壓箱底的幹活,佛陀就只告訴了我們,所以我們才是最牛的,是金字塔的頂端。
這三種論點,說真的,大家覺得這樣的爭論有必要嗎?以我粗淺的了解,小乘、大乘和密乘,它們其實應該是一個圓來的,不是階梯型,而是一個圓,一個完美的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在對機攝眾的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而已,實在是不能說哪個比哪個更殊勝,而且我認為,它們三者實際上是互相含攝的關係,任何一個都含攝了其它兩個。我這個觀點可能比較新鮮,要說大乘、密乘含攝了其它或許還比較好理解,要說小乘居然也含攝了大乘和密乘?這可能就有點難懂了。不過這個問題說來話長,以後我們有機會再專題討論,今天就不多說了。總而言之,我比較贊成各大派系之間那種本著慈悲平等精神地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對那種出於滿足微妙自我,妄議法門高下的言談,我就不怎麼感冒了,因為它們只能引發無止境的爭論,破壞佛教的完整,誤導眾生,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它們還能帶來什麼好處!那麼,至於你們大家選修哪個法門會比較好,會比較容易有成就,那就要看個人的發心、根器和機緣了,沒有絕對的,你適合修小乘的就修小乘,適合修大乘的就修大乘,適合修密乘的就修密乘。聖人說的好,情人眼裡出西施……但西施眼裡出眼屎啊——你只要抱住西施,把眼屎丟到一邊去就行了嘛,對不對?所以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要胡亂去攀比,更不要勉強修法,扭曲了自己的心。
但是,如果站在私人的角度,要我來講的話,我建議你們不妨多多研究一下小乘和大乘的教法,這兩個法脈的純凈度較高,比較讓人放心,藏密的教法有很多地方爭議太大,在具體技術手段上迷霧太多,需要進一步地冷靜觀察,尤其是在男女雙修這一塊兒上,藏密違背佛典,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問題是最多的,引發的爭議也是最多的。所以謹慎起見,我建議你們還是以漢傳的大乘佛教為主修比較好,在大乘佛法里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小乘的修法,等你們有了正知正見以後,再去接觸密法也不晚。而且,就算你們要去接觸密法,我覺得你們也應該先接觸一下唐密或台密——天台密宗,這樣做我認為相對要穩妥一些,解脫更有保障一些。在座諸位都是有智慧的人,希望你們能明白師父的苦心。
回過頭來,我們繼續講菩提心。大乘佛法首重發菩提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不管你是修禪宗、凈土、天台、華嚴,還是修大威德、大手印、大中觀,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那麼你想要修得大成就,那基本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諸位受了菩薩大戒的「菩薩」,你們發菩提心了嗎?或者不說那麼高,我們問基礎一點,你們發出離心了嗎?衡量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分水嶺,就是你是否具備了出離心。而小乘和大乘的唯一區別,不在外表,不在於你修的法是四聖諦還是大中觀,而是在於你是否發了菩提心。如果這個發心不搞清楚,如果這個發心不正確的話,那麼即使你一天到晚聽聞的都是禪宗凈土,或者大手印大圓滿,那也不能說明你修的就是大乘佛法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很多自以為是密宗或大乘行者的在家居士,實際上,他所修持的多半還是世間法。因為他之所以發心學佛,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比如說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長壽,為了升官發財、為了消除一些業障或避免災難。乃至為了能在下一世得到更好的人天福報,等等。具有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屬於世間法——世間善法。雖然不能說不好,但既然是世間法,那就連小乘聲聞和緣覺道都比不上,那自然也就談不上是什麼大乘佛法,更談不上是什麼密法了。
現在無論是漢地還是藏地,無論是在寺廟還是在自家佛堂,都有許多自稱為佛教徒的出家和在家人,忙著燒香、磕頭、放生、修各種加行。很多人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天天都在修法,已經很不錯了。但我建議大家最好還是先回過頭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問一下自己,你學佛是為了什麼?很基本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才修這些法的?如果你修行的目的,你的發心是為了現世和來世的人天福報,那麼對不起,你修的任何法門都只能算是世間法,不是解脫道。真正學佛,可以說並不是為了求福報,而是要出離生死苦海,不認識這點,是談不上修行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前面講的這類念頭,因為正是它們,讓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仍然滯留在輪迴之中,不得解脫。
舉個例子,比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它是大乘法,小乘法,還是密法?在這六個字上面,本身並沒有大小乘的區別,發音都是一樣的。那我們關於大小乘的定義是怎麼下的呢?這就跟修行者的動機有關了,跟你為什麼要念佛有關。
如果你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富、健康、長壽等等,因此而念阿彌陀佛,那麼你修的就只是世間法。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那麼你修的就是小乘法。如果你在念這個六字洪名的時候,既不求世間福報,也不求獨善其身,而是為了天下一切眾生的解脫,為了圓成佛道,那麼這個六字洪名對你來說就是大乘法。如果在念佛的同時,你還具備了了義經典里所講的一切法本凈、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殊勝見解,以這樣的見解去念六字洪名,那就是密法。所以,由於動機、目的和見地的不同,就會導致同樣一句佛號,出現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種層次的差別,大家了解嗎?
在座的諸位菩薩里,可能有很多人都曾經聽聞過密法,甚至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坐禪的。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你是出於什麼心?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摸完頭之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為了解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為了一切眾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念佛的人也是一樣的,你一天到晚不停地念阿彌陀佛,你為的是什麼?還有,追求開悟的禪修者,你的目的又是什麼?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這個不能算錯,不能說是錯的,只是心量小了點,所以大家、某些同志也不要不好意思不承認。那麼,只要是為了你自己,那你修的就不能算是大乘佛法。你自以為得到了灌頂,但實際上並沒有。灌頂肯定是要大乘才有的,但因為你沒有那樣的發心,你受的灌頂就不能成其為大乘了。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又沒有灌頂一說,世間法中更是不存在這樣的灌頂,那你得到的究竟是什麼呢?我敢肯定,你得到的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灌頂。所以,不管大家修的是什麼法門,都要了解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進修大乘佛法的。
那麼,回到前面那個居士問的問題,繞了一大圈,在我們漢地的大乘佛教體系里,有關於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嗎?我記得我看過一位著名活佛、著名仁波切的開示,他曾下結論說,顯宗里修學菩提心的方便法很少,而且也沒有具體的儀規。像這種觀點,我認為多少有些輕率。這種觀點,據我所知,在藏密的修行者里還相當普遍哦,有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看來在這個世界上,盲目崇拜權威、偏聽偏信、不肯開動腦筋的傢伙的確不少。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如果展開來的話,那將會是長長的一大篇,不太適合在這裡談,所以我們只能以後有機會再詳聊了。
不過我在這裡留下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這也是我當初反問那位居士的幾個問題:如果我們漢地佛教沒有關於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那麼,歷代那麼多的祖師大德,他們的大成就有目共睹,那是怎麼修出來的?不可能都是瞎貓撞著死耗子吧?再者,禪宗凈土、天台華嚴等各大法脈的大德,留下了那麼多關於菩提心的精彩論述,為什麼有人就是看不到?還有,講到具體修法,漢地寺廟裡天天念誦的早晚課上,在三皈依里就有「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等等文字,這個還只是三皈依哦,這算不算是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此外還有四弘誓願,大家都會背的,如果這個都不算是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那什麼才算?還有《普賢十大願王》,凈土發願文,西方發願文等等,這些千錘百鍊、在心地上用功的修法,難道還不夠具體嗎?
這裡我不作什麼結論,歡迎大家自己開動腦筋,你們儘管仔細地去琢磨,看看師父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凈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陀在這裡稱讚寶積菩薩能為大家提問什麼是凈土之行、成佛之道,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要他們仔細地聆聽,好好地思惟,佛陀這就要為他們解說了。於是寶積菩薩和五百長者子就依教奉行,這個心一下就安靜下來了,準備聽法。
希望大家的心也同樣安靜下來了,下面就要開講菩薩是如何成就凈土的。我們大乘了義的凈土法門是很難相信、很難了解的,其中的義理精深無比,博大無比。對求生凈土的修行者來說,這一段經文非常非常重要。這個凈土和我們凈土宗的凈土是同一個概念,不過這裡的道理說得要比凈土三經里更透徹,更詳細一些,所以大家要留心聽了。
(21):凈土是什麼2015-11-11龍象講堂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佛陀第一句話就說:寶積啊,所有眾生,各類眾生,他們就是菩薩的凈土!第一句話就是這麼斬釘截鐵地開示,沒有絲毫的打折!眾生就是佛菩薩修行凈土的原因,換句話說,佛菩薩千生萬劫、操心勞累地修行凈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救護一切苦難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神!聽起來似乎有點像某個主義的宣言是嗎?那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們還真別說,如果真做到啊,那樣的人,就算不是菩薩也差不多了。
這部《維摩詰經》我們前面講過的,明明是禪宗的經典,為什麼一開始談的卻是凈土?因為禪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凈土!有疑問嗎?禪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凈土,這個凈土是所有佛法修持的歸宿。有的人一聽到凈土,不是聯想到土地或國家的觀念,就是把凈土完全當作一個無形無相的、理念上的境界,這兩種理解都很有問題。像諸位念佛都是為了求生凈土,那麼你們知道什麼是凈土嗎?知道的請舉手,是不敢舉還是怎樣?你們不要翻《阿彌陀經》出來給我,書上的答案先放一邊,我要的是你們自己的答案。念佛念了那麼多年了,磕頭也磕了不少,三步一拜哦,凈土是怎麼回事都還不知道嗎?那你們這個糊塗勁跟我有得一比!(眾笑)
現在的人只要一說到凈土,就會馬上聯想到,哦,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嘛。這其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極樂世界是凈土沒錯,但凈土並不只是極樂世界,就像白馬是馬,但馬非白馬,這個邏輯關係要搞清楚了。所謂凈土,簡單來講,就是絕對清凈莊嚴的一種內外一如的生命狀態、本來境界。這個「凈」,凈土的「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依報清凈,依報主要是指「外在」環境,凈土的環境是非常、非常美好莊嚴的,絕對沒有任何污染,而且那裡也沒有什麼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的分別,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矛盾是非,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第二是正報清凈,那裡的每一個眾生從生理到心理都是清凈無染的,用現代的話來講,他們的心靈高度進(凈)化,所以才能感得色身光明,莊嚴燦爛,具足無礙神通,遠遠超越了三界人天的境界。
這個凈土,每一位佛陀都有凈土,大家不要以為只有阿彌陀佛才有凈土,其中的關鍵是正報要轉,我們這裡(指心)成佛了,那麼外在的環境就會隨之轉變,凈土就會現前,生命本來清凈莊嚴的那個境界就會現前,所以有無量的諸佛,就有無量的凈土。那麼這個凈土按照經典的開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兩大類,一個是諸佛的自受用凈土,這個是只有佛陀自己才能體會得到的凈土,又叫做常寂光土。這個常是指不生不滅、超越了所有時間的永恆,寂就是寂滅涅槃,光是指覺照一切的般若智光。這個凈土和佛的法身是密不可分的,從佛這一面來說,凈土就是佛的法身,而從佛的受用的角度,法身就是常寂光凈土。這個法身凈土,不要說眾生了,就連十地菩薩也進不去,像《仁王般若經》上就講:「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這個根本無明沒有徹底了斷是不可能到得了常寂光凈土的,所以嚴格來講,這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凈土,屬於佛果的境界。這個已經不是我們這些初學者所能探討的了,我們只需要歡喜頂禮就好。
此外還有一類凈土,叫做應化凈土,那是如來為了更好更快地教化眾生,特別用願力和神通力開顯、創建的世界,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有凈有穢,比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凡聖共住的同居穢土,不是凈土,而有的佛陀創建的凡聖同居土則是凈土。第二是方便有餘土,這個是已經證得解脫聖果的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等,捨棄三界內分段生死,所自然感生的清凈國土,這個凈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第三是實報莊嚴土,一般來講,那是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進入的核心極密世界,無法形容,沒有辦法描繪,那個世界沒有小乘凡夫之名,純是菩薩所居。不過也有人說,只要是法身大士,只要是已經破除一品無明的菩薩,就可以往生實報莊嚴土,有這種說法。
像我們念佛人要去的凈土,西方極樂凈土,大家注意,那就是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有餘土,更不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那完全是彌陀願力攝受的結果,完全是佛力攝受的結果,憑我們自己是不行的。只不過往生以後「蓮分九品」,在同中自有不同處,雖然都是菩薩,但彼此的境界高下還是有差別的,那是根據個人修行和智慧打開的程度,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劃分。你的自我和自力的心破除得越徹底,我執我相、無明顛倒破除得越徹底,你往生的品位境界就會越高,這點希望大家了解。
這個應化凈土因為諸佛願力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點差別,但只要你發願,就都有可能往生。每個凈土的往生條件和西方極樂世界的要求不盡相同,不完全一樣。這裡順便提一句,修行者往生之後,在佛力的加持下,一般就不會再墮入輪迴了,那就已經等同於了生脫死,但往生並不見得就是開悟,往生並不絕對等於悟道,要悟道,非得斷見思惑、斷煩惱才行,不然這個道是悟不了的。所以到了凈土,作為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還是一樣要修行,只不過那個環境對比現在那是變得太好太好了,好得有點兒離譜。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要把念佛和持名念佛的概念分清楚,一般人把執持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叫作念佛,這個倒也沒錯,但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是念佛法門的一種、一個內容而已。念佛法門還包括了念佛的種種功德,念佛的種種相好,念佛的智慧和慈悲,念佛的不可思議神通力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們要經常憶念學習的,不僅僅是一句佛號。所以真正的念佛是要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與佛相應,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凈土三經一論找出來好好看看,就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外,東方還有一個凈土就是藥師佛的琉璃光凈土,《藥師經》就是專門介紹這個凈土的。藥師佛又叫做消災延壽佛,你按照他的法門如法修行的話,就能讓你既消災,又延壽。那麼,這個東方凈土和西方凈土有什麼不同?表面看來,西方凈土比較注重我們人死後的歸宿,你這輩子結束了,該往哪兒去好呢?阿彌陀佛為此就特地創立了凈土來接納你。但藥師佛則不然,他是讓你有現前的受用。就算你最後有個西方作為歸宿,但是你現在的病苦怎麼辦?你現在的煩惱怎麼辦?所以藥師佛就發了十二大願,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能得到種種利益。似乎可以這麼說,阿彌陀佛是讓我們「善其死」,藥師佛則是讓我們「善其生」。其實善其死就是善其生,能善其死的人一定是善其生的;同理,善其生就是善其死,能善其生的人最後也一定能夠善其死。這兩位佛陀的側重點雖然表面上看去各有不同,但實質上他們的用意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你得到究竟解脫。
那麼,和阿彌陀佛一樣,東方藥師佛也有他的莊嚴凈土,你念藥師佛,他也會接納你,但藥師佛似乎更加註重現在,他希望你在人世間也能活得好好的,然後心無掛礙,順利往生。不過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凈土,那都是必須要仰仗佛力才能往生的不可思議實相世界,在這點上倒是佛佛道同,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此外,講到凈土,關於凈土還有另一種選擇,這也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修法,那就是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前天還有居士問我,這個兜率內院在哪裡?據佛經上說,在兜率天——這是欲界的第四天,在這層天有個內院,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住著以彌勒菩薩為首的諸大菩薩。這個兜率內院也算是凈土,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高僧,像東晉的道安法師,唐朝的玄奘法師,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法師等等,他們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那麼,為什麼在欲界六天里,只有兜率天才有凈土呢?這裡面就包含有一個心性上的大秘密了,建議大家自己先參一參,我們以後再說。
關於這個兜率凈土,有部經叫做《彌勒上生經》,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這部經講的是彌勒菩薩上生到兜率天的故事,另外還有一部叫做《彌勒下生經》的,講的是彌勒菩薩未來成佛的事。在中國歷史上,那些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大德,往往都是一些悲心特重,修行很好,能夠荷擔如來家業的大菩薩。他們之所以要發願往生兜率凈土,目的就是為了和這個未來佛結緣,以期早成佛道。沒搞錯的話,他們將追隨彌勒菩薩一起,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人間,完成度化眾生的工作,實現人間凈土。呵呵,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像現在中佛協大力提倡的人間佛教、人間凈土的理念,其源頭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種凈土思想,是一種要把我們這個悲慘世界最終改造成佛國凈土的思想。這個想法要實現我估計難度不小,因為五濁惡世嘛,對佛菩薩來說,要把我們這個五濁惡界改造成凈土,堪稱是「世紀工程」,這個工程的難度可以說實在是太大、太任重道遠了。
在我們介紹的這幾個凈土裡,因為西方凈土攝機最廣泛、修持最簡單、往生最容易,所以現在流傳最廣的也就是它,這也是大勢所趨,勢所必然。那麼,我們往後只要講到凈土,講述的一般就是西方凈土,我們重點將會圍繞持名念佛法門具體展開,這點事先說明。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因為眾生是菩薩修行凈土的根源,所以菩薩才會隨順自己所教化的眾生業力和根機的差別,來示現不同的佛土。這些佛土或平正無涯,或七寶具足,或者大或者小,不一而足。其實認真說來,真正的佛土是無有定相的,它既不是穢,也不是凈,既不是大,也不是小,只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已。隨著我們心靈境界的逐漸提升,心智逐漸打開,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凈土也會隨之不同,這種變化是修行者可以親眼看見的。
這是真的,像我前段時間隨手拿起一本《觀音靈感錄》,隨便一翻,就看到了這麼一則記載。好像是明朝還是清朝的時候,有這麼一位官太太,她信佛很虔誠,她有兩個侍女,也跟著她一塊兒學佛。不過這兩個侍女一個喜歡坐禪,一個喜歡念佛,法緣不同。那個坐禪的侍女後來就沒什麼記載了,倒是那個念佛的侍女描寫了很多,為什麼?因為那個念佛的侍女修行很精進,她有一天突然就看到了一個很殊勝的境界,她看到有一朵蓮花顯現在她的面前,在這個蓮花上還有一雙正在盤坐的佛足,不過佛足以上的還看不到。於是她就加倍努力地用功念佛,然後那個蓮花上的佛足就一點一點地慢慢往上顯現,膝蓋、身軀、佛首,最終完全顯現,哦,原來是一尊很莊嚴的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這個侍女她就發現,自己眼中看到的景象完全變了,變成了極樂凈土的境界。據說這個境界她整整保持了三年,也就是說,她在這個境界里足足生活了有三年時間——以肉體、以人身的形象,開眼閉眼都是極樂凈土,同時也能看到娑婆世界,兩不妨礙。在別人的眼裡,她這三年還是那個普普通通的小丫環,還是照常做事,該幹嘛幹嘛,跟正常人一樣。但是在她自己眼裡,她看到的、她所體驗到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這樣三年之後,這位侍女菩薩就預知時至,很自在地往生了。
所以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凈土可不是一種必須要等你死了以後才能體驗到的東西,其實在你活著的時候,你就可以親身驗證它!凈土永遠是當下的!明白嗎?所以那些信願堅定、專一念佛的人有福了,只要你們能持之以恆,那麼總有一天,你們自己就會看到凈土的真相。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這個調伏是調教降伏的意思,這是佛法的一種教育手段。我們看記載就知道,歷史上那些祖師大德,他們收拾人的時候,或豎指,或棒喝,或靜默,或春風化雨,或嬉笑怒罵,任何方法都有可能。只要能讓你痛改前非,活明白了,他們甚至不惜把你往絕路上逼,這種慈悲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希望大家知道,佛菩薩的境界那是絕對無我無心的,他們唯以眾生之心為心,你希望是怎樣的,那就會跟你有怎樣的對應。所以菩薩才會隨順自己所調伏的眾生,針對他們善惡因緣的不同,幫助他們降伏這個妄心的方式也就不同,而相應示現的佛土好壞也就不同。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這是講,因為我們眾生的業力因緣各有不同,有的人要看到穢土,要親身體驗到很痛苦悲慘的境界,這樣他才會努力用功,因此而見道。但有的人呢,他必須要看到凈土,不可思議,無比莊嚴,這樣他才會欣慕修行,因此而得開悟。所以菩薩隨順眾生,你該以什麼樣的因緣證入佛的智慧,他就會為你顯現什麼樣的佛土,這完全是因人而異的,這就叫做「糖果加大棒」政策。
前兩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篇居士寫的文章,寫得很好,裡面提到了他弟弟的一則小故事。這位居士的弟弟生活在一個很偏僻、很窮困的山村裡,生計的窘迫﹑沒有希望的生活以及周遭人群的惡劣煩亂,使得他弟弟把學佛修行視為了生活中唯一的依靠。每當絕望和痛苦的感覺一生起,他弟弟就會在家裡跪下來念經,因為這種誠心,所以他弟弟的感應還挺多的。這個弟弟每天都堅持誦《地藏經》,普通人一般要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才能誦完一遍,他卻只要半個小時就行了,這個速度非常快,而且他每晚都要誦上三遍才休息,雷打不動。這位弟弟就和哥哥說,有好幾次,他誦經的時候,突然就看到家鄉的山水、窮山惡水在剎那之間就變成了一種水晶的顏色,大放光明,殊勝得不得了,因此他對佛法、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那是絕對堅信,毫不懷疑的!大家注意,這就是「心凈則佛土凈」的道理。
有一次這個弟弟就笑嘻嘻地對他哥哥說:「佛菩薩度人真好玩,一手拿糖果,一手拿鞭子,很巧妙地把你往前引。」所以挨揍過的居士不要怪佛菩薩。那個居士哥哥一聽就樂壞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記得我當時看到這裡,心裡的感覺也是非常的「心有戚戚焉」。這位弟弟的經歷,他的這句話,正好可以拿來作為本經的補充說明。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不管是穢土還是凈土,不管是糖果還是鞭子,佛菩薩的用心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悟道解脫,這個出發點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了,否則你搞不好就會對佛菩薩產生誤會,以為佛菩薩給別人示現凈土,不給我們示現,所以你認為佛菩薩偏心,不平等、不慈悲,那冤枉就大了。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什麼叫做菩薩根呢?這個詞比較少見。菩薩根實際上就是菩提心,這個詞可以說翻譯得很妙。我們在前面說過的,菩提心是一切大乘菩薩道的根柢——沒有發菩提心,而能成就佛道者無有是處!所以菩薩隨順眾生,顯現相應的佛土,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眾生髮起堅固不退、利益他人、利益一切的大乘菩提心。
我們的阿彌陀佛創立極樂大學的目的也是同樣的,為了幫助我們這些「業障鬼子」重獲無礙解脫的生命,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宇宙真相,進而發大菩提心,倒駕慈航,重回娑婆,佛陀這才兆載永劫、不辭勞苦地完成了凈土的創建工程。否則你們以為佛陀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所以,你們中間有某些人,你們也別指望著到了凈土、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享福了,從此天天吃香的喝辣的,過著豬八戒的幸福生活,沒有的事!(眾笑)尤其是長得比較胖的同志,不要打妄想,
在那裡,其實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會更多,要做的事情更是太多太多了,不過每時每刻我們都會過得很充實、很愉快那倒是真的。那種極樂狂喜的境界,跟我們以前體驗過的世俗之樂完全不同。那種快樂,絕對不是現在的我們能想像的,那可不是什麼山珍海味、別墅房車、嬌妻美妾、帥哥猛男之類的東東,兩碼子事兒,不存在可比性。所以說,如果某些人,如果你們像現在的很多大學生那樣,抱著上極樂大學是為了混文憑、看美女的目的,那我勸你們還是趁早歇菜吧,極樂凈土畢竟不是什麼上海復旦和北大清華。我可以給大家一個建議,與其等到了凈土再發菩提心,不如你們現在就至誠懇切地發!以此菩提心念佛求生凈土,將會得到更大的加持!往生將會更有保證!這點希望大家了解。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凈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這裡講,菩薩之所以建立凈土,不是為了別的,他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為了更好、更方便地救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要義。就像有人想要蓋房子,他必須要有一塊空地作為基礎,然後才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設計建造,否則離開了土地,想要在虛空中蓋房子,那終究是竹籃打水,不可能的事。
由於菩薩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立誓要建立佛國凈土,發願要成就一切眾生,因為成就眾生的同時,也就成就了凈土,了解嗎?這個是相輔相成的。眾生就像是建造房子的地基,沒有眾生就沒有佛土,沒有真正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真正清凈的佛土。所以十方諸佛的凈土並不是憑空建立的、沒有道理的空中樓閣,凈土不是妄語,不是宗教幻想,不是神話,那是再真實不過的偉大存在!關於這一點,老衲敢跟任何人打賭,如果你按照佛陀留下的方法老老實實去修行,卻不能親證凈土真相的話,那我割頭給你!
現在大家應該清楚一點了,佛法並不是像一般人所以為的,是一味談空、虛無消極的。真正的佛法是在破除妄念、洞察真相之後的「勝義有」,這個「有」是空有不二的妙有,不是凡夫顛倒執著的假有、妄有。無量妙行,無量妙用,由此生出。為了成就眾生,成就凈土,菩薩道的修行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生命狀態才是最積極、最向上的,其中沒有半點悲觀頹廢之處。生命到此,才開始變得精彩起來,開始變得很好玩了。生命原來很悲慘,但到這裡,在菩薩這裡,生命開始變得很好玩!
(22):真正的慈悲2015-11-11龍象講堂「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直心是菩薩凈土」,那麼什麼是直心?是心直口快、快言快語嗎?是很痛快的罵娘嗎?不是的,我們平常說一個人的性格很直,這句話其實多少是帶點貶義的。這裡所謂的「直心」,不僅包含有世間法的正直無偽、不妄語、不扭曲、不錯覺等等意思,同時它還包含有出世間法的直心正念真如、直取無上菩提的意思。總而言之,當修行者面對一切內外、順逆境界的時候,心無掛礙,無取無舍,無愛無憎,是為直心。在《楞嚴經》里就曾說過:「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那麼,一切菩薩以這樣的直心成就佛土以後,只有那些同樣以直心求道、沒有拐彎心思的眾生才會來生其國。所以,關於凈土,「直心是道場」的佛菩薩是不會打妄語的,他們不會耍花招、欺誑眾生來往生,更不會諂曲,也就是繞彎子拍馬屁,勉強眾生來往生。他們只是把道理講清楚,然後一切隨緣,恆順眾生。佛菩薩不會騙你、求你來凈土,更不會逼你,你不願意就把你硬抓來,你倒是想得美,沒有這種好事的。為什麼?有人可能奇怪了,不是說佛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嗎?為什麼不幹脆把所有的眾生都直接超度到凈土算了?還費那個事兒,生生世世地要救度他們,多累多辛苦啊。
這裡面據我所知,主要有兩個原因,很重要的兩個原因,聽清楚:一者、就算佛菩薩現在一下子就把你提溜到凈土,以你目前的心靈狀態,估計你能看到的仍然還是穢土,就像一面扭曲污染的鏡子,哈哈鏡,照出來的東西也是扭曲污染的,這是自己的問題。二者、最重要的是,在你還沒有信心,不是主動願意的時候,佛菩薩是不會強逼你做任何事的,因為在所有的宇宙里,在靈性的領域,一切眾生都遵循著一個不可動搖的大原則,那就是「生命自由意志原則」!也就是說,你創造、你選擇了你的生命境界,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命狀態,完全都是由你自己創造和選擇的!沒有上帝,你就是上帝!沒有主宰,你就是主宰!明白嗎?你不知道你的的心力到底有多不可思議,你的力量和佛菩薩的力量其實是一樣的,你只是不懂得善用而已。你是在妄用,所以才創造了穢土。每時每刻,你都在創造和選擇,你可以選擇創造惡夢或者好夢,你也可以選擇留在夢裡,或者,選擇夢醒回家,回歸凈土。而佛菩薩絕對會尊重你的選擇,你要回家,無任歡迎,你要繼續做夢,那也隨你,反正那只是個夢,等你玩夠了再說。像這個,才是真正的慈悲,才是恆順眾生,不知諸位大德以為如何?
「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這個所謂的「深心」,是指對佛法那種堅固難拔的信樂之心,表現於外,那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行持。大家早課時誦的《楞嚴咒》前面有首偈子,裡面有兩句「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講的就是這個深心。菩薩受持這樣的深心,必然能成就一切功德,圓滿菩提,所以到他成佛的時候,同樣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就會來生其國。
根據這個道理,表面上看來,功德不夠是不可能往生的,那麼在座的諸位,你們有誰認為自己已經具足一切功德了嗎?敢說的請舉手,沒人敢說對吧?出去不要說認識我。(眾笑)那麼,你們憑什麼往生極樂凈土?在《無量壽經》上,佛陀說,只要至心信樂,十念必生,這個又是什麼道理?明明沒有幹嘛,功德似乎不夠啊,怎麼又能夠往生呢?這兩個說法豈不是有點自相矛盾嗎?其實沒有什麼好矛盾的,這裡面包含了佛號、佛力和眾生心性的一個大秘密,什麼秘密?你們自己去求證。如果你能老老實實念佛,信願堅定,那麼總有一天,你就會自己了悟到自性彌陀、自性深心本具一切的道理,那時你就會明白它們沒有任何矛盾了,對念佛往生一法,你也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這個直心、深心、菩提心,三心次第而來,這三心是大乘佛道成就的根本,很重要。而菩提心又叫做大乘心,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菩薩發此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等到成佛時,同樣發了菩提心的大乘眾生自然就會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從這裡往下,是從菩薩六度的角度來談凈土。這裡講「一切能舍」,「舍」是不執著的意思,外舍家庭、財產、妻子兒女,乃至自己這條老命,這個還只是外布施;還有內布施,內舍貪嗔痴慢、煩惱妄想,只有那些證到人無我、法無我的菩薩,才能做到這樣的布施。那麼到他成佛以後,也只有真能布施,一切都真能放下的眾生才有資格往生其國。
真能放得下,心就清凈,就跟凈土相應。這裡大家要注意,你如果對這個世界,對你的家庭事業孩子,對你的銀行存款,對愛恨情仇、是非對錯等等,還有絲毫的貪戀分別,有放舍不下的心,那你到時候不能往生凈土,就不要怪別人了,更不要怪佛法不靈!印光大師當年曾有言:往生西方凈土的好處、妙處,有很多都是被那些不識字的愚夫愚婦得了去,為什麼?愚夫愚婦雖然沒有文化,沒有我們聰明,也不懂得什麼叫發菩提心,但他們對凈土、對念佛法門那是真信,「傻傻」地信,「傻傻」地念,他們是真願意去,對這個世間是真放得下,一旦臨命終時佛一現前,他們歡歡喜喜地就跟著走了,沒有那麼多無聊地牽掛,所以彈指即生。這樣的人,他們不得好處誰得好處?這樣想想他人,再想想自己,大家可以好好地在心裡對比一下!
下面,「持戒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講到戒律那就很慚愧了,什麼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那麼多戒律,我們做到的到底有多少?別的不說,十善業道,身三業:殺、盜、淫;心三業:貪、嗔、痴;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仔細想想,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幾乎沒有不犯的,對不對?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地懺悔才是。如果修行者真能把這十善業道的根本戒行做到位了,那身口意自然清凈,基本上就不會再犯什麼大錯了,可以感生福德莊嚴。進一步,修行者如果能以此持戒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迴向凈土,不貪著人天小果,有漏福報,那麼這個十善業道就能從世間戒升華為出世間戒,讓修行者大願得成,往生凈土,從此解脫。要直到這時,這個關於戒的修持才算是比較圓滿了。
實際上,持戒要持到身口意完全清凈,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很難很難!那麼,那些持戒不清凈或者壓根不持戒的眾生,比如說我們,我們的貪嗔痴有多重,戒律修得怎樣自己最清楚,如果我們也想往生凈土,那麼這個可能性是否存在?這個問題非常非常關鍵,非常非常重要!跟我們絕大多數罪障眾生的生死大事切身相關,所以師父下面將要告訴你們的東西,你們要打起精神注意聽了,千萬不要錯解!我事先鄭重提醒了,千萬不要錯解!
長久以來,在教內有很多大德一直都在強調一種說法,要往生凈土,就必須持戒,不持戒是不可能往生凈土的!這個說法用心良苦,不能說是錯,但它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會讓人產生強烈的負罪感,對自己是否能夠往生會起疑惑,嚴重的甚至會絕了往生的信心,因為人們會下意識地以為往生是要有很高條件的,佛菩薩的慈悲接引是有條件的,這種誤解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別的凈土不說,單說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往生必須持戒」的說法不但不符合經義,其實也不符合事實。
在《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里,阿彌陀佛曾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只要你沒有幹什麼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沒有誹謗正法,只要你沒有干這些事情,那麼即使你曾經吃喝嫖賭、殺人放火,但現在你只要懺悔了,並且真的相信有凈土,真的願意往生,那麼「乃至十念」,佛陀就一樣會來接引你,佛陀設立的這個門檻可以說是非常低的,等於沒有。有些人看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句話,就以為佛陀的慈悲畢竟還是有條件的,幹了這些壞事的人佛陀就放棄不管了,不是這麼回事的,不是這麼理解的。之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並不是佛陀嫌棄他們、不要他們,而是因為那些能夠造作這些五逆謗法重罪的人,他們自己的執著業障實在是太重了,這種人一般是碰不到佛法的,就算碰到了他們也不大可能相信,更別說是相信凈土了。既然對凈土不信不願,那麼根據「生命自由意志原則」,佛陀就只能、也只能隨順他們了。但實際上,即使是造了五逆謗法重罪的極惡眾生,只要他們一念回心轉意,懇切懺悔,佛陀立刻就會毫不猶豫地照樣攝受!這個真是慈悲到了極點的一種心量!
在《觀無量壽佛經》里,我們的佛陀曾經說過,假如有眾生造作了五逆十惡,這樣愚痴的傢伙本來是應該墮入惡道受苦無窮的,但是他在臨命終前有善緣,好彩碰到了善知識,為他講說妙法,教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他相信並且照做的話,那麼念念之中,就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後此人就會看到一個像太陽那麼大的金色蓮華出現在他的面前,於是剎那之間,即得往生極樂凈土,這就是有名的下品下生境界。所以大家千萬別錯解了佛意,不要拿我們世間人的淺薄知見來衡量佛陀的慈悲和智慧,那真是差得很遠很遠的。我現在這裡鄭重提醒大家,你們千萬不要懷疑佛陀的意圖,以及佛陀產生最終結果的能力,否則你將不可能在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安寧。所謂佛智不可測,佛力不思議!以為佛陀會在意我們做夢的時候造作的善行或者惡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個大幻覺來的。我現在這樣跟你們說,你們往生的信心會不會增強一些?(眾鼓掌)
我說的東西都是有事實為證的,講幾個小故事。宋朝的時候,在臨安有一個叫吳瓊的人,他曾經出過家,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原因還俗了。吳瓊前後娶過兩個老婆,生了兩個兒子,平常殺生飲酒之類的事情,沒有不幹的。他每次下廚殺雞殺鴨的時候,都會先念叨兩句:「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然後一邊念佛一邊下刀。他每次切肉的時候也是佛號不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們可以借鑒。(眾笑)這樣子幾年後,他的眼睛上忽然生了一個大瘤子,像雞蛋那麼大,他一下就警惕起來了,心裡有種很恐怖的感覺。於是他就把老婆孩子遣散了,家產也分給了他們,自己建了一個草庵茅蓬住在裡邊,每日念佛拜佛求懺悔,晝夜不停,很著急的樣子。這樣過了沒多久,吳瓊就上街了,他碰到人就說:「我明天戌時就要往生了。」大家聽了都笑,不信啊。那麼到了第二天晚上,吳瓊就拿他的一件布衫大褂換回了一壺酒,最後痛飲了一番,然後就寫了首偈子:
似酒皆空,問甚禪宗;
今日珍重,明月清風。
然後就端坐合掌念佛,沒幾聲,突然就大叫道:「佛來了!」——聲音很激動,但我現在激動不起來——(眾笑)「佛來了」,就這樣坐化而去。這是一個例子,再講一個。
唐朝的時候,在湖北荊州的法性寺有一個叫做惟恭的出家人,這位前輩的性格很壞,欺上凌下,常常飲酒賭博,惹是生非,他結交的都是一些黑社會、古惑仔之類的朋友,戒律什麼的那是提都不用再提了。但是這個人很奇怪,他有空的時候居然會誦經,而且他還一直祈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說這個人怪不怪?一面干盡壞事,一面還想當天使,這說明人性和業力的因緣,那真的是非常複雜的,不可測度。當時寺院里還有一個叫做靈歸的出家人,他的德性和惟恭差不多,荊州的老百姓就很討厭他們,就嘲笑詛咒他們說:「靈歸作盡了一切惡業,惟恭也是同樣的混蛋,地獄有千重萬重萬萬重,到時候他們倆兒啊,就要一塊兒進去受苦嘍。」老百姓這麼說,可見這兩位大德有多招人「愛」。但是沒曾想,惟恭法師聽到這些話後卻說:「我雖然罪無可逃,但是幸好有凈土教主阿彌陀佛在,他憐憫我的罪惡,原諒我的過錯,把我拔出地獄。眾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力,十念尚且往生,所以我又怎麼可能還會墮落惡道呢?」哦,不得了!這個人對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信心和見地不得了,不是普通人!
那麼過了些年,惟恭生病快要死了,靈歸這天剛好有事出門,他沒走多遠,就在半路上遇見了一群少年,這群少年的穿著相貌都很特別,手裡還拿著樂器。靈歸覺得他們有點與眾不同,就問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有一個少年就回答說:「我們從西方來,準備要去迎接惟恭上人。」注意,他們稱呼惟恭為「上人」,可能在你們一些居士的口裡就會變成「大惡人」,但在這些前來迎接的少年菩薩口裡卻是「上人」,這是一個很恭敬的用詞。那個少年還反問了靈歸一句:「不知道惟恭上人的寺院在哪裡呢?」靈歸就指給他們看說,就在這裡這裡。那幾個少年聽了就好像很歡喜的樣子,其中一個少年就從懷裡拿出一個金瓶,從瓶里取出了一朵蓮花,那朵蓮花本來是閉合的,只有拳頭大小,忽然間就自己漸漸盛開了,變得和臉盆一樣大小,而且每片花瓣之下,光彩輝映,明麗異常。這些少年拿著蓮花就直奔寺院,快走到的時候卻突然一下子全部消失不見了。靈歸站在那裡一直眼睜睜地看著,見到那麼多人突然消失,不免大驚失色,他被嚇得掉頭就跑啊,不敢回顧,也不敢跟別人說,因為他以為自己白日見鬼了。
第二天,等靈歸回到寺廟裡的時候,才知道惟恭已經往生了。有人就告訴他說,惟恭死的時候,寺院里的出家人都做了一個夢,夢見有蓮花放大光明,進入了惟恭的房間,不久之後蓮花出來向西而去,惟恭法師就在這個時候圓寂了。靈歸這才想起他昨天見到的異相,他就說了出來,大伙兒把這些事情前後一聯繫,就斷定惟恭法師八成是往生凈土了,於是個個那是信心大增。因為這件親身經歷的事情,對靈歸的觸動很大,所以他從此以後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持戒精嚴,用功無比,原來的大壞蛋,後來竟然變成了以德行操守聞名於世的一代高僧。
這個就是佛陀的慈悲,佛力的攝受,念佛法門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在這裡!這樣的故事我還有很多,你們還想聽嗎?(眾笑,鼓掌)不鼓掌我不講!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新加坡只有一個罪過是要判死刑的,那就是販毒。政府只要逮到毒品販子,那一律是殺無赦的,這是新加坡唯一的死刑,絞刑。但即使如此,也還是有很多人去販毒,而且大多是年青人。那種前赴後繼的勢頭,頗有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味道,就像當年朱元璋殺貪官,殺了一茬又來一茬,就算是剝皮實草都沒有用,唉,有時候真搞不懂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那麼,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有一位李木源老居士,很慈悲,他特地就跑到監獄裡去給那些毒販講佛理,勸他們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結果很多囚犯都能接受。因為都是判了死刑的人,所以身心世界反倒能一切放下,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念佛。
後來奇妙的事情果然發生了,那些不信佛的毒販要上絞刑架之前,往往嚇得全身癱瘓,要靠人架上去,那個弔死以後的樣子很難看,七竅流血。但是那些信佛念佛的毒販就完全不同了,一個人行刑的時候,全監獄學佛的人都會為他助念送行,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走上絞刑架的,恐懼的很少,而且弔死之後的那個面貌都很正常,這就有點解釋不通了。而最最不可思議的是,很多念佛的毒販火化後,居然發現有堅固子,甚至舍利子,顔色好,個頭大。大家要記得,這可是毒販哦,這些良心幾乎泯滅的傢伙,哪裡談得上什麼持戒修行呢,所以他們怎麼可能會有舍利子?!但有就是有!事實俱在,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的慈悲和力量,根本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所能想像和測度的!
有些人可能會想,這個佛陀是不是有點太濫好人了?這些惡人就應該踹上一腳讓他下地獄才對,否則對那些被他傷害的人來說豈不是太不公平了?我告訴你們,不是那麼回事的。從佛陀的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什麼真實存在的善惡是非和對錯,這些二元對立的概念只存在於小我人格的虛妄層面。對佛陀而言,所有的眾生生命,在本質上就像是一場夢或一場戲。佛陀並不會因為你在夢裡殺了人,就不讓你覺醒,更不會因為你在夢裡幹了壞事而懲罰你;佛陀並不會因為你在戲裡扮演了一個大惡人,等你演出結束後就拿把槍來斃掉你,因為佛陀非常清楚地知道,那畢竟只是一個夢,也僅僅是個夢而已,並沒有誰會真正地受到傷害——生命是不受傷害的,傷害只是幻象!
所以,只要你真的想從夢裡出來了,那麼不管你在夢裡有多壞,佛陀都會很慈悲地拍醒你。你一旦醒來就會發現,哦,原來我只是做了個夢而已,根本沒事!除非你還想繼續做夢,通常那是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或不相信這只是個夢,那麼佛陀也只能尊重你的選擇。因為你有做夢的能力、做夢的權力和做夢的自由!明白嗎?你們如果能明白我在說什麼,那麼,你們以後對自己能否往生就不會再有半點懷疑和擔心了。
補充說明一點,我給你們講這些故事,並不是鼓勵你們去破戒犯戒、去幹壞事,我更沒有讓你們去販毒害人,別搞錯了。我可沒有說過念佛求生凈土不用持戒的廢話!作惡還能相信凈土、還能往生的特例,畢竟萬中無一,這種菩薩太少太少,億萬人中,可能都不見得有一個這種示現。講這些是希望你們能正確理解佛陀的慈悲,要相信佛陀!知道了佛陀的慈悲是那樣的無限廣大,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我們難道不應該更慚愧、更應該好好地懺悔嗎?而且,要想保證往生萬無一失的話,還是要盡量持戒的好,持戒念佛,念佛持戒,真正老實念佛、專一念佛的人自然就在戒中,戒而無戒,不戒而戒,像這個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正修行路,否則你們自己亂來——既沒有正確的知見,又沒有信心——自己亂來下了地獄,可別怪師父沒說清楚!
「忍辱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是一種大福德、大智慧之相。經典上講,人間除了佛陀之外,也只有轉輪聖王才有這樣的相好,此外還有菩薩也有這樣的相好。這個莊嚴相好是修忍辱修來的,不是像某些人講的,拿鮮花供佛,下輩子就能長得像花一樣的漂亮,沒這回事,那是另外的因果。所以,你們女眾同胞如果想要下輩子長得像西施貂蟬那樣,沉魚落雁,迷死人不償命,那就必須要修忍辱了,你的心地要從現在開始,變得非常柔和、慈愛才行,否則你們下輩子就只能長得像我了。(眾笑)
大家不要一看到這個忍辱,就以為是忍受侮辱、忍受辛苦的意思,那個只是字面意思,不相干的。如果有人欺負你、傷害你,你表面上一笑,很大度的樣子,其實心裡早就把對方的十八代直系女性親屬都問候了個遍,那不叫忍辱,那叫壓抑扭曲。如果你是因為被人欺負慣了,不敢反抗,心裡像死水一樣的,不起波瀾,那我告訴你,這個也不是忍辱,這是麻木縱容。真正的忍辱,嚴格說起來,是沒有什麼忍不忍的概念的,能忍所忍兩俱空,這個境界非八地以上證得無生法忍空性見的大菩薩莫能為,那時「深藏若拙,臨機取決」,該怎麼做事,出不出手,純看因緣和能否利益眾生而定。這樣修持忍辱有大成就的菩薩,一旦圓滿佛道,就會感得同樣具足三十二相的眾生來生其國。或者換個說法,只要是能往生凈佛國土的眾生,就一定會感得和佛菩薩一樣的莊嚴身相,這個是自然之理,跟他們的心性修為柔和忍辱有關。
「精進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這是講,菩薩很積極地修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精進波羅密,到成佛的時候,勤修一切功德眾生就會來生其國。有的人以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拿來打坐念佛,那才叫精進,不是的,這個還只是一種事相外表的努力,還不能叫做精進。真正的精進是無所作、無所得、無身相、無意識相,甚至也無所謂精進相的。換句話說,菩薩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廣做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勤修一切功德的同時,「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陀講,這叫做「若人心不起,精進無有涯」,這個才是真精進,一種內在的行持。不過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們一般人不管是修行用功也好,還是平常做事也好,都會在心意識上留下有為造作的痕迹,有一個「我」在。有「我」就有執著,就有生死,要想靠這樣的有為修持來成就無為的佛道,就像猴子撈月一樣,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有為的心行,想要達成無為的佛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精進與否關鍵在心,關鍵在「有我」還是「無我」。
我們眾生只有兩件事情是真的很精進,少見的精進,那就是很精進地造業,很精進地去死!不是有那麼一首偈子嗎: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還有另一句也很有名,「舉世皆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這幾句話真的是把我們眾生刻劃得入木三分,我們眾生的精進就是這樣的。
「禪定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這個攝心不亂就是禪定,又叫做三摩地。禪定的層次有很多,世間的出世間的,非常複雜。禪定一般是指一種精神專註、物我兩忘的特殊心理狀態,有點兒類似於動物冬眠,你大概可以理解為「思維暫停卻不是睡覺」,當然更不是死亡。那麼,從這種禪定狀態里能開發出很多很有趣但不見得很好玩的神通,因為搞不好會把自己玩死。不過我們這本《維摩詰經》講的禪定卻不是那種通於世間外道的四禪八定,也不是小乘聖人的滅盡定,而是只有菩薩才能修行的「首楞嚴大定」。這個禪定是和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相應的,所以又叫做禪定波羅密。勉強用語言來描述的話,這是一種能所雙亡、沒有二元對立、無出無入、法爾如是的不共境界,非我輩所能妄測,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菩薩修行這樣的大乘禪定,到成佛的時候,自然就會有那些具備同樣定力的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智慧就是般若波羅密,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一個人有思想、有學問,能說會道,但不代表他有真智慧。真智慧必然包含了三昧正定,它是能讓修行者洞察並超越生死幻相的一種大成就,同時還包含了大行大願、大菩提心、大圓滿空性見等等。在六度之中,前五度為事,後一度為理,如果般若波羅密不圓滿,那麼前五度就都不能真正成就。古德曾講,「前五度如盲,後一度如眼」,無眼就無法行路,所以修行者如果沒有悟到這個般若智慧的話,那隻能算是盲修瞎煉。真正想要成就佛國凈土,還非得證到這個般若解脫的大智慧不可,到時六度圓滿,自然會有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小乘也有這四心,但只能攝化欲界和色界的眾生,不是真正的無量。大乘的四心,廣大平等,周遍法界,那才是真正的無量,所以叫做四無量心。
這個四無量心非常重要,這可以說是發菩提心的第一步,我們學佛的人尤其要培養這種胸襟。一下做不到不要緊,可以一點點慢慢來。我們先說慈,這個慈是給予快樂的意思,菩薩每時每刻,身口意都只想做那些能讓我們眾生真正快樂、長遠快樂的事情,這就是慈。這個慈的代表就是慈氏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個就是他的寫照。光是這個慈就很難學了,悲就更難了,悲是拔眾生的苦,不但要給他快樂,他如果有痛苦你還要想辦法幫他去除、拔掉,這要有真本事才行。那麼悲的代表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這是一位專門幫助我們解除痛苦的菩薩。
至於喜呢,這個喜也很難,試問我們有誰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面,都是歡歡喜喜的?除非你看人、看自己、看一切的時候,都能以一種歡喜讚歎,知足感恩的心,沒有仇視,沒有敵對,因為生命是這樣的偉大,生命是這樣的精彩,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你能這樣看待世界的話,那當然就能永遠活在一種喜悅中!我們如果想要不造業,這個喜心的修持很重要。台灣慧律法師曾講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有一個在家居士去到他那裡,開口就是:「慧律法師!某某比丘怎樣怎樣怎樣……他怎麼會這樣呢?」很不滿意。慧律法師就問他:「菩薩!你是聖人嗎?」那個居士說:「我不是。」慧律法師就說了:「我們如果不是聖人,那我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聖人?如果我們不是聖人,我們就無法去講別人,我們要講自己。他是一個比丘,即使他有一點點缺點,年輕人能剃度出家,那已經很不得了啦。」這是慧律法師說的,那個居士一聽才明白了。所以,我告訴諸位,出家人在沒有證果以前也還只是凡夫,你們可不要拿那個聖人、佛菩薩的標準來衡量他,出家並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弱點了。我們到寺廟親近三寶,最要緊的是要有一顆歡喜心,人家如果講三寶的不是,我們要趕緊告訴他,別人能出家、能穿這個衣服已經要比我們好太多了,我們不要講三寶的過失,要用歡喜心來轉變。你能這樣,那一般就不會造什麼業了,不會造口業,不會造意業。
講到這裡,我要向大家發露懺悔!我以前也是揣了滿口袋的尺子,到處量別人,說了很多是是非非,尤其是說了很多出家人的過失,這個真的是太不應該了!那麼師父今天借這個機會,在十方諸佛前,當著大家的面,至誠懺悔!我希望自己今後能盡量做到不再以分別心、不再以嗔恨心說他人過,尤其是說三寶過!阿彌陀佛!
那麼,四無量心的最後一個叫做舍心,又叫做布施心,我們前面講過了,這裡不再重複。我們學佛修行,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磕大頭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坐禪也好,如果你能同時很真切地發起這個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那你成就的速度就會加快許多,這是一定的。這是一個修法的小竅決,建議大家不妨一試。
「四攝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我們前面說的慈悲喜舍是化度眾生的根本,是我們學佛人在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而四攝法則是化度眾生的具體實踐,是行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四攝法是菩薩道普渡眾生的方法,分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大類。第一是布施攝,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菩薩以此來攝化眾生,皈依佛道。第二是愛語攝,這是指跟人說話的時候和言悅色,話語柔和,充滿真心的關懷,能讓聽的人信服歡喜,那像我們這麼凶神惡煞、兇巴巴的就不行了,動不動人家就會反彈。第三是利行攝,就是做人做事永遠只做對眾生有益的,乃至打人罵人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這種行持久了,自然就能感化他人信受佛法。只要你的發心是真的為了幫助他人,那麼就算你在罵人,別人也只會感受到你的好,知道你是為了他好,否則笑裡藏刀,心機太深,恐怕別人就會對你敬而遠之了。第四是同事攝,這點最難做好,要和眾生建立一種同事、朋友和親戚的關係很容易,相對很容易,「和其光,同其塵」很容易,要想以你的思想、語言、行動來攝受轉化他們就沒那麼簡單了,往往越是親近的人越難度化,都有這種體驗吧?有的人習氣毛病又多又重,比如說他喜歡吃喝嫖賭,那菩薩可能就要先犧牲自己陪他鬼混一段時間了,在這個過程中再慢慢想辦法影響他學佛,最後令他改邪歸正。
像上一節課,我很懷疑前面給你們講的故事裡,那個不守戒律、但是偏偏往生凈土的惟恭法師,可能就是屬於這一類的菩薩,他跟靈歸法師一塊胡鬧,一塊亂來,但最後卻用自己往生的事實改變了靈歸。所以菩薩道的修行者沒有哪一樣不會的,只要能救人,正道魔道都有可能來,這就是所謂的「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盡其善」——你惡,我和你一樣惡,甚至比你還惡,最後幫你把惡斷掉;你善,我和你一樣善,甚至比你還善,最後增上你的善,讓你善到極點,最終讓你成就佛道,圓滿解脫——這就是「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盡其善」。
但是注意!菩薩修行這樣難行能行的四攝法,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眾生解脫,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小心了,千萬不要增加眾生的煩惱,增加眾生的情執,否則搞不好就會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像我一樣,那就很好笑了。菩薩如是修行,成就之後,同樣因為四攝而獲得解脫的眾生自然就會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善巧方法的意思,裡面就包含有一種智慧了,你有很多善巧方便的法門利益大家就叫做方便。這個方便不是隨便,不是敷衍,方便是幫助修行者進入實相解脫大門的鑰匙,如果沒有這把方便之鑰,那麼實相之家你我恐怕就很難進入了,由此可見方便的重要性。不管是魔法邪法還是外道法,任何語言、行為、方法,只要能治病救人,那就統統是方便。打個比方,彎刀對著瓢切菜,這就是善用方便,對牛彈琴就不是方便了,明顯不對機。
這裡師父多餘提醒一點,修行者在運用各種方便法門的時候要盡量小心,一定要回過頭來問自己為什麼?如果說不是為了度化眾生,那這個方便法門鐵定就會變味了,搞不好就會變成謀利的手段和墮落的借口。比如說勸人布施,實際上卻是為了給自己斂財;甜言蜜語,酷似愛語,其實是出於一種逢迎拍馬的諂曲之心;笑容可掬,看上去和藹可親,其實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那麼鞍前馬後,照顧殷勤,表面上看很像是利行,很像是在利益他人,但其實是因為心有所圖;至於出家人拜乾爹乾媽,那就有點惡了,說實話這樣的人我見過好幾個,味道很怪,咋一看,拜乾爹乾媽似乎是同事的一種,但其實不是的,這是一種很庸俗化、很糊塗的表現,都出家了還搞這套,完全違背了佛教的宗旨。在末法時代,像這樣歪行曲解方便法門的人,數如恆沙,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種自欺欺人的果報用膝蓋想都知道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大家千萬要留意了!
如是,以上種種,菩薩在因地上以方便智,行方便法,那麼到他成佛的時候,那些同樣證得方便無礙的眾生就會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這是講,菩薩修行這個三十七道品,就能得到無上的涅槃妙果。所謂三十七,是指三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兩個五(五根、五力),一個七(七覺支),一個八(八正道)。這三十七道品,都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方便法門,是方便我們眾生開通大道的工具,所以是必須一樣樣去紮實學過、修持過的,不可迴避,這是學佛解脫的正道。像很多人往生凈土後,主要修學的功課就是這個三十七道品——你在娑婆世界學不了、學不好,那麼你到凈土後,主要修學的功課就是這個三十七道品。至於它們的具體內容,在這裡我們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菩薩你們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師父小小偷個懶。
(23):凈土是怎樣煉成的2015-11-11龍象講堂「迴向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我們學佛的人經常動不動就迴向,誦經會迴向,放生會迴向,到素餐館吃個豆腐都要迴向,但大家真的知道迴向的意義嗎?這個迴向的道理有點像古代澳州人打獵用的回力鏢,你們見過嗎?回力鏢是用木頭製作的,造型近似我們中國漢字的人字形,這是一種設計十分精確的飛行工具,打獵的時候,將回力鏢「唰」地扔出,不管任何方向,也不管使用多大的力量,這個回力鏢到最後總會很準確地飛回到獵人手中。這有點像哈雷彗星,出去了又回來,周而復始,循環往複,宇宙最基本的因果循環動力法則就是這樣的。但凡明白這個道理的菩薩,沒有不勤修迴向的。
迴向是菩薩在心地上的一種修持,是心量很大的一種發心,不是一般人的那種狹隘自私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菩薩把自己辛辛苦苦修行得來的所有功德福德,不加分別地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給一切冤親債主,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不起絲毫的貪著。咦?奇怪了,這樣他反而可以具足一切功德,這就是因果的道理。不像有的居士,老讓師父把念佛誦經的功德迴向給她一個人,這個心量就有點小了。
迴向的道理打個比方,就像是一隻火炬,把所有的火種都撒播出去,點燃其它的火炬,本身的火炬不但不滅,反而會更亮了,而且所有人的火炬都點燃後,得到的只會是更多更大的光明。所以迴向心其實也算是種布施心,你的心念越真誠、越專一,那個發出去的力量就會越大,就越能起到好的作用,法界在冥冥中——整個宇宙在冥冥中都將因你而受益,因你的這種心行而受益。這裡面的道理很深,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你們只要相信照做就對了,以後慢慢就會懂。那麼,當你迴向的時候,不需要拚命地去想或者特地說出來,只要念頭一動就已經迴向了,迴向完後就忘掉它,把它丟掉、放下,所謂「提起即用,用過即了」,如水過鴨背不留痕。這樣修持的菩薩,因為以迴向心成就眾生的緣故,那麼當他成佛的時候,自然就能感得一切具足、功德莊嚴的清凈國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為我們眾生說法,就像打預防針一樣的,他事先就把罹患「三惡八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給消除了,防患於未然,治病於未病,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國土是沒有什麼三惡八難的,沒有那樣的因,自然就沒有那樣的果。
這個三惡是指三惡道,由貪嗔痴「三毒」所感。貪心為因,所感招來的惡果往往就是水災、饑饉(饑荒)、餓鬼道;嗔心為因,所感招來的惡果往往是火災、戰爭、地獄道;痴心為因,果報則是風災、疾疫、畜生道——對應得上嗎?要注意,師父現在給你們講的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這裡沒有神秘的東西,這只是絕大多數人還不懂得的高級心靈科學、精神科學,我希望你們用心聽。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現在不僅承受著我們人類的廢氣污染,它同時還承受著所有眾生的思想污染。大家可能不知道,思想其實是有能量的,思想就是能量,這個能量一直在對宇宙、對我們這個世界起著作用,我們想什麼,宇宙就會回應什麼,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緊密關係,在這門高深的科學裡,隱藏了一個人類至今都還無法理解的玄妙真理。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腦袋瓜里想的老是什麼貪嗔痴、殺盜淫之類的,這種思想意念累計多了,量變引起質變,那麼相應的,在我們地球上就會出現無數的天災人禍。這個道理也許不大好懂,但是,是我們自己製造了可怕的地震、洪水、海嘯和風暴,這點是可以肯定的。有人認為這個是大自然的報復,事實證明大自然是很殘酷的,但我告訴你們,實際上,再沒有什麼東西是能比大自然更仁慈的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再沒有什麼東西是比人對大自然更殘忍的——這個才是正確的說法!但我們人類對此卻置之不理,拒絕承擔任何責任。有人說,這個不是我的錯!這倒是對的,這個的確不是你的錯,這個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其實是個選擇問題。
我們能夠選擇在明天就結束對森林、對大自然的破壞,我們能夠選擇不再繼續毀滅地球奇妙的生態系統,我們能夠想辦法恢復草原的植被,或者讓南極停止它不可逆轉的溶化。我們人類有這樣的能力,但我們會這樣做嗎?我們同樣也能夠在明天就結束一切戰爭,很簡單,也很容易!它所需要的,僅僅是我們所有人的同意。但是很可惜,也很顯然,這是一個奢望!如果人類連停止互相殘殺、互相傷害這樣簡單的事情都不能彼此同意,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資格來抱怨現實?這一切苦難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是我們自己造業,造做出來的。
人類永遠也不要指望能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比如老天爺的幫忙,不要指望有誰會來幫我們收拾這個爛攤子。我們不為自己去做的事情,佛陀、如來或者說「上帝」也將不會去做,沒有誰會替誰做出選擇,也沒有誰會替誰承擔責任,這就是宇宙的因果自負法則!這是一個大原則。
這個世界之所以會呈現出它目前的、大家都看得到的狀態,完全是因為我們人類做過和沒有做過的那些選擇;我們個人的生活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仔細想想,也完全是因為我們做過和沒有做過的那些選擇。所以,如果我們不想繼續品嘗人生苦果,不想墮落惡道的話,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要謹慎決擇了,要想辦法修行轉變。否則,我們遲早會感得三途八難之苦,那時再來叫天叫地恐怕就晚了。
這個所謂的「八難」,是指我們佛教定義的八種難以聽聞佛法、難得修行解脫的生命狀況,佛陀說生活在那樣的境界里等於是種災難。像地獄、餓鬼、畜生,這個三惡道就是其中的三難;聾盲瘖啞,身體有殘疾也是一難,這幾個都還比較好理解。像生在長壽天也是一難,這個可能很多人就難以理解了。長壽天是指色界天和無色界天,那的天人執著在禪定禪悅的種種微妙境界里,壽命太長,享樂太大,幾萬大劫一直活一直活,活膩了也得活,想死都死不了,所以投生到那兒的天人一般都不會想學佛,這個就是隱患了。壽命再長、福報再大,也會有到頭的一天,那時要面臨的恐怕就是可怕的惡報了,佛陀的法眼對這些地方那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會有錯。
而北俱盧洲的情況和長壽天有點類似,北俱盧洲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四大部洲之一,那兒的福報也極好,沒災沒痛的,生到那裡的人一般也不會想學佛,「富貴學道難」,所以也算是一難。此外還有世智辯聰,世間有很多人都很聰明,嘴巴又會說,但一碰到佛法他就搞不懂了,搞不懂他也不相信,然後就很自以為是。有的人你好心想要說他幾句,他就跟你辯論起來了,今天中午就碰到一個啊,哦,原來是碰到了傳說中的一言九「頂」,你說一句他頂九句,(眾笑)每次只要看到這種人我的嗔心就忍不住了,我會變得很不耐煩,我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那麼蠢呢?很簡單的邏輯思維都搞不清楚,唉,沒辦法,這個是咱沒修行!不能怪人家。
那麼,最後一難是出生在佛前或佛後,不是有那麼一首偈子嗎: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這個當然算是一難。比如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佛後——佛滅度後,在佛陀出現之後,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佛經,聽到正法,還有很多人發心了脫生死,修菩薩道,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這個大善因緣大家自己要好好珍惜了!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佛陀說,自守戒行,不譏笑、不批評、也不宣傳別人的缺憾過失,就是菩薩凈土,是菩薩道。不過破邪顯正、呵斥邪法不在這個範疇。這一條的意思,是講修行者如果能以般若慧眼觀照世間萬法,那麼他的心裡就不會有任何分別相,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持戒相、破戒相,這時在他的眼裡只看到真相——緣起性空、無我無人的真相。所以菩薩道的修行者並不會因為自己是持戒的,就看不起別人,看不起那些不持戒的人,譏嫌他們的缺點。像《圓覺經》上也講,菩薩的狀態是「不敬持戒,不憎毀禁」的,對持戒的人他不會特別尊敬,平常而已,對毀禁的人他也不會特別憎惡,兩者他都同樣的恭敬,因為他知道持戒是空,毀禁也是空,空性見中一切平等,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菩薩到成佛時,國土中根本就沒有什麼犯不犯戒的說法,因為那裡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言語行為自然而然就是清凈的,不需要戒,是故犯無可犯。
我個人體驗,「不譏彼闕」是很難做到的,像我經常地開口就愛諷刺打擊人,這實際上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氣毛病,無意中得罪人了都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修行者想要嚴持戒律很不容易,但要講說他人的過失卻很容易,生活中的很多人我是非大都出自於我們這張口,在身口意三業中,口業是最容易造的。這樣的蠢事我以前干過很多,這個惡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哪天師父中風講不了話了,估計就是惡報來了。所以我現在每天都在求懺悔,很懇切地念佛求懺悔,希望你們大家也能引以為戒,以我為戒。
「十善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這個是十善業道,我們前面講過的,也就是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痴,合稱「身三口四意又三」,共有十個。這十善一反就是十惡,天堂一反便是地獄。那麼,菩薩如是修行十善業道,等到他成佛的時候,由於業緣所感,國中眾生自然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會出現像什麼惡人谷、四大惡人之類的傢伙。
這裡所謂的「命不中夭」,是指你不會活得好好的,在中年、少年甚至幼年的時候就死去了,你會有正常的壽命,這是不殺生的果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生命似乎很少有壽終正寢的,活到百年之後無疾而終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是不該死而死的。殺生、吃肉、生病、看病,然後死翹翹,一路下來因果就是這樣。我有時候跟朋友開玩笑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有兩種人是大家一見就不想再見的,但有時候又不得不見,而且如果他們失業的話,那代表的可能會是好事情。朋友就問我,那是什麼人啊?哪是什麼職業?
我就說,一個是法律工作者,比如警察法官,他們如果失業的話,那就說明這個世界已經沒有犯罪、沒有糾紛了,所以這個行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還有一個就是醫生,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其實沒有人希望自己老去看醫生的,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老生病。我有很多醫生朋友哦,我有時調侃他們,說你們醫生如果全部失業的話,那其實是件好事來的,那說明人類的疾病已經完全消除了,個個身心健康、活蹦亂跳的,這難道不是件好事嗎?有誰敢說不是?沒人敢說。不過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目前還只能是奢望而已,我們人類如果繼續這樣濫吃濫殺的話,想要不生病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要感謝人類的愚蠢!否則我的很多朋友就要失業了。
接下來是「大富」,就是有錢,財產豐饒,這是福報的一方面表現。像有的人天生下來口裡就含著金鑰匙,或者賺錢很輕鬆,別人很辛苦,但他很輕鬆,這就是不偷盜、沒有偷心的果報,還有常行布施、持戒修定也能感得這樣的福報。這句「梵行」,就是清凈行,人見歡喜,這是不邪淫、不亂來的果報。「所言誠諦」,就是言而有信的意思,說出來的話,別人莫名其妙就會信服,這是不妄語、不惡意騙人的果報。「常以軟語」,就是愛語,說話不粗魯,不暴躁,別人聽得進去,也願意聽,這是不惡口、不亂罵人的果報。「眷屬不離、善和諍訟」,這是指六親和睦,家人朋友都很相親相愛的住在一起,而且菩薩還很善於調和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是不挑撥離間、不兩面三刀的不兩舌報。「言必饒益」,意思是菩薩總是講有益於人的話,言必有物,讓人敬重,這是不花言巧語、不綺語的果報。「不嫉不恚」,是指知足常樂,不嫉妒也不怨恨別人,這是不貪不嗔報。最後是「正見」,能對生命擁有正確的見解,知道什麼是邪見,錯在哪裡,這是凡事三思、不愚痴的果報。讀完這一大段,我們再用每一條來對照下自己,那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前世今生倒底有沒有修過十善業道了。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這一大串下來,是佛陀替我們作的小結,這就是無上的凈土法門!凈土要怎麼修,這裡已經講得相當詳細了,修行的次第、用功的重點全部都有,具體內容我們在前面大致都講過,此不贅述。我倒是建議大家對這一段總結性的文字抱著一種「不求甚解」的態度,不必非得追求字面上的理解,倒不如反覆讀誦,反覆讀誦,一面在心裡祈求佛力加庇,說不定你某一天就會突然明白一些東西,佛經就是這麼奇妙,好玩之處也在這裡。所以大家聞思修的時候,可以盡量放輕鬆些。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是最關鍵的開示!其實類似的開示佛陀在很多經典里都講過,比如有部小乘的《地經》——小乘的經典哦,你們不要以為只有大乘才談凈土——裡面就說:「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故欲得凈土,宜凈其心。」又說:「最極自在,凈識為相,故識凈時,佛土便凈。」你們看看,這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在《華嚴經》里關於這方面的開示就更多了,比如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大家都很熟吧?
這些開示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所謂的「外在」,所有的佛土,不論凈穢,其實都是我們眾生內在心識的直接反映,所以只要我們能想辦法把自己的心弄乾凈了,那麼外在的環境、外在的世界自然就會呈現出它本來清凈的一面。這就是凈心為因,凈土為果;凈眾生心,得佛土凈的甚深道理,如是因,如是果,可能不太好懂。建議大家把這一句經文背下來,回去慢慢琢磨,在整部《維摩詰經》裡面這句話是最重要的。畫龍點睛,這就是點睛的那一點!這個地方是禪凈密三者交融之處,「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不管你修的是什麼法門,從這句話里你都可以得到教益,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總綱。那麼下面問題來了,什麼是心?什麼又是凈呢?
這個問題很大,我個人觀點,「當凈其心」和「隨其心凈」的這個心,應該是指五蘊身心,包括了第六、第七、第八識。這個五蘊身心一轉的話,就能契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涅槃妙心,也就是全體真心,這是一種身心一如、心物一元的不二境界。我們現在用來知覺感覺、思維議論的這個意識心,只是涅槃妙心的一部分投影,一種作用,或者一種設計而已。我們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把這個生滅無常的意識心當成了「我的心」,把同樣生滅無常的身體當成了「我」,身心和合,我們以為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這個認識、這個認同感是如此的頑固,以至於我們成了被困在井裡的青蛙——呵呵,我們都是那隻青蛙,把井口那圓圓的一圈天空當成了整個世界。佛陀說,這顆執著於錯誤認識的心,是虛妄的!故名妄心。把這種執著和錯誤認識轉過來,就叫做「當凈其心」。
至於「隨其心凈」的凈,並不是指和骯髒污穢相對立的那個凈,它也不是相對的概念。勉強說來,這個凈是指一種法爾如是的絕對狀態,《心經》上稱之為不垢不凈。通常講到這裡,語言表達基本上就沒有用了,必須要經過實證!否則你們不會明白我在說什麼!那麼,這裡簡單提示一下,師父只能簡單提示一下,如果想要明白這個唯心凈土的境界,一般情況下,大家可以先回過頭來,先從觀察自己的妄念開始,這個觀察的要點是「放鬆、觀照、不加評判」,只是單純的看,做個旁觀者,不要附加任何的努力,也不要追逐或清除任何的東西,慢慢地,你會開始觀察到這個旁觀者——這個「我」和所有念頭的真相,至於具體是什麼我不會告訴你,你自己去修持。如果沒有什麼錯誤的話,你的心會隨著觀照的深入,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清澈,漸漸地,意識本身清凈本然的一面會慢慢呈現,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小我身心和內外世界之間的緣起關係——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這種一體的緣起關係;與此同時,色身本凈的一面也會開始呈現,「臭皮囊」本凈的一面也會開始呈現,最終你會趨入一種身心內外法界不二的絕對凈相。這時真正的心凈、凈土,自然現前,也只有到此地步,你才會知道真正的佛法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心態和方法正確的前提下,這種主要針對精神領域的嚴謹探索,可以很快地加速我們內在知識的浮現——可以很快地幫助我們,讓我們的內在知識、內在本具的智慧,可以加速它的出現,幫助修行者打開宇宙的另一個面向,讓我們這些坐井觀天的青蛙得以看到水井之外的天空有多遼闊——我個人認為,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值得花費時間、更值得努力去做的事情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有所認識,要各自珍重了。
(24):娑婆世界的真相2015-11-11龍象講堂「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這一幕很有戲劇性。舍利弗就是《心經》里的舍利子,他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那麼,在佛陀把心凈則土凈的道理說完後,舍利弗就動念頭了,他就起了個懷疑:如果說隨著菩薩心凈,他的佛土就能清凈的話,那麼我們的世尊多生累世行菩薩道,他的心地難道不夠清凈嗎?否則他成就的佛土怎麼看上去這麼不幹凈呢?的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怎麼著看上去也不像是凈土,難怪舍利弗尊者有此疑問了。他的問題具有一種普遍性,相信是代表了法會現場人天大眾的共同心聲,大家都有同樣的問號,只不過不好意思問出來而已。其實舍利弗是懂裝不懂,和你們一樣,演戲罷了。從這句「承佛威神」就可以看出,舍利弗心裡本來是沒有亂動念頭的,他是大乘菩薩的方便示現,所以他怎麼可能不懂凈土的道理?他只是在跟佛陀搭檔演戲,演雙簧罷了,目的是為了給大家進一步開示唯心凈土的道理。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在想什麼佛陀那是知道得一清二楚,所以佛陀當下就說,舍利弗,你意下如何啊?日月的光明難道不清凈嗎?但是盲人卻一點也看不見它。舍利弗就回答說:看不見日月的清凈光明,這不能怪日月,這是盲人自己失明的緣故,不是日月的錯。這個道理很簡單吧,但就是有人不知道。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佛陀就說了,舍利弗,眾生之所以看不見佛的凈土,道理和盲人看不見日月是一樣的。眾生因為本身的業障實在是太重了,所以才看不見如來國土清凈莊嚴的真相,這可不是如來的問題,不是如來的過錯。舍利弗,我的國土其實清凈得很,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佛國凈土,是你們自己看不見而已,你們只見到了髒的、五濁惡世的一面。潛台詞是,這能怪誰?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這時候有一位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現身出來,他叫做螺髻梵王,他的髮型是像海螺一樣旋繞的。他對舍利弗說,你可別這麼想,你的想法錯了,你覺得這個世界不清凈,但是在我們色界天人的眼中看來,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世界清凈莊嚴,美麗極了,和我們的自在天宮是一樣的。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舍利弗就覺得很奇怪,他老老實實地說,可是從我們人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丘陵起伏,坑坑窪窪,荊棘沙礫,土石成山,充滿了各種骯髒臭穢甚至邪惡的東西,再美又能美到哪兒去?這裡舍利弗跟螺髻梵王說的都是誠實語,自己看到的是什麼那就是什麼,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境界,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講唯識學的時候佛陀曾說,同樣一條河,我們人道看見的是水,普通的水,天人看見的是琉璃,有光芒,漂亮得很,但在餓鬼眼裡河水就變成了膿血,又腥又臭。同樣一條河,眾生看見的景象、現象卻完全不同,感受也不同,這說明了什麼?答案在下邊。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螺髻梵王很客氣、很委婉,他尊稱舍利弗為仁者,說舍利弗心有高下,並沒有很直接地說你的心還很臟,還很不清凈,這就是愛語、軟語,批評了人,還能讓人接受,這就需要智慧了。這裡梵王為我們解釋了凈土穢土形成的根本原因,萬事萬物是境,外境,而境由心生,在小乘行者的心裡還有種種高下凈穢的分別,換句話說,他們的心還不夠平,所以他們看到的佛土也是不平不凈的。而菩薩的狀態就不同了,他們把一切眾生都當成了佛菩薩,在菩薩眼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是平等不二的,不起分別,這就叫做「深心清凈,依佛智慧」。這個清凈不只是第六意識的清凈,連第七識第八識都清凈了,阿賴耶識的習氣種子都轉了,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依佛智慧。所以菩薩看到的是真正的清凈佛土,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本來面目,不垢不凈,超越一切分別計度、言談戲論。由此可見,境隨心轉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凈穢美醜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定相,這裡面含藏的諸多信息就很寶貴了,大家不妨自己先參一參。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這時候,佛陀看見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聊起來沒個完,覺得說得不如做得,乾脆證明給大家看算了,於是佛陀就顯現無上神通,用腳趾按地,當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就變了,三千大千世界變得莊嚴無比,就像是寶莊嚴佛的無量功德寶莊嚴土,就跟其它的佛國凈土完全一樣。當年我讀經讀到這裡,心裡就想,不知佛陀是用哪只腳按的地呢?是用大腳趾還是小腳趾?他為什麼不用手按地?哦,很多妄想。後來專心念佛就不想這些了,把時間浪費在這些跟解脫無關的問題上實在是很笨的事。這時現場的所有人,只要有眼睛不是瞎的,就都看見了穢土轉為凈土的奇妙景象,於是就紛紛讚歎說稀有啊,難得啊,從來沒有見過,娑婆世界原來是這樣的。不僅如此,每個人還看見自己居然就像佛菩薩一樣,坐在了一朵光明燦爛的寶蓮華上,眾生無量,蓮華也無量,遍布虛空,那個境界殊勝得難以形容。
我告訴你們,這就是所謂的花開見佛了,眾生見到了自己的清凈本相,禪宗把這個叫做明心見性,當然並不是因為見到了什麼具體的花啊、光啊、佛啊,那個相上的東西不重要,真正的花開見佛、明心見性不會去執著這些。關鍵是,罪障眾生竟然得以親見佛土真相,其中道理何在?答案很簡單,也很要命,這完全是因為佛力加持的緣故!佛陀就有這樣的本事,他老人家能以其通達無礙的智慧威德神力,直接作用於我們眾生的八識田,換句話說,在佛陀的加持下,所有眾生的阿賴耶識在那一瞬間幻垢消除,得以完全恢復清凈,共業別業彈指頓轉,這樣他們才看到了自己和世界的另一個面向。大家想想看,如果沒有佛力的攝受加持,這一切可能嗎?這段經文里蘊含的道理,和念佛法門的修行要旨隱隱暗合,大家要留意。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佛陀這時說話了,舍利弗,你現在再仔細看看,這樣的佛土是否算得上是莊嚴清凈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舍利弗就承認說,是的,世尊!這是我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您的佛土原來是這樣的莊嚴清凈,現在我全看到了。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惡不凈土耳。」佛陀就告訴舍利弗說,我所成就的這個娑婆國土,本來就是這樣清凈莊嚴的,而且永遠都是這樣,不受時空的局束,但是為了教化那些根性下劣的眾生,我不得已才故意示現了如此穢惡充滿、骯髒不凈的世界。大家注意!佛陀在這裡講的已經是密法了,跟我們的修持很有關係。問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凈土和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是一是二啊?大家別急著回答,小心一不留神答錯,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不好玩了!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據其它經典記載,剛往生天道的天人,為了了解他的福德大小,前輩天人就會拿一種盛飯的寶器來測試一下,怎麼測試呢?就是在寶器里裝滿飯,大家一塊兒在裡面舀來吃,福德多的天人「飯色不異」,飯的顏色不變,味道也不變,如果福德不夠的話,舉飯向口,飯的顏色就會起變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變得赤橙紅綠青藍紫?反正沒有見過。其實不只是天人,任何眾生都一樣,比如我們,同樣的飯菜,感冒發燒、胃炎胃痛的人吃起來就怎麼都不對,甚至連聞都不想聞,沒有病的人卻吃嘛嘛香,胃口倍兒好,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觀察得到的這種業感無常的例子。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佛陀最後就總結說,舍利弗!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心地清凈的話,那麼他自然就能看到這個世界永恆不變的真相。否則,他就只能看到顏色有所變異的「飯食」了,他就只能看到穢土。
我們仔細檢查一下這一大段,就會發現經文里隱藏了幾個秘密信息,第一、佛陀其實是完全有能力讓所有眾生都看見凈土的,對不對?但他老人家卻偏不這麼干,他故意示現穢土,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痛定思痛,以督促大家儘快去恢復自己的心靈水準,別老想著依賴佛陀,占佛陀的便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釋迦世尊可以說是一位嚴師,要求很嚴格的一位老師。第二、凈土到底在哪裡?佛陀在這裡已經把答案透露出來了。「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凈土永遠是當下的!就在此時此刻!
所謂法界一心,不離當念,西方凈土,不異目前。諸位,你們正念佛時,如果心無動亂,無住無執,則舉足下足,無非凈土,此土彼土,同一無量,其時說一說二,不過是戲論耳。師父掉幾句古文,大家自己要善思念之。還記得我給你們講過的那個侍女的故事嗎?她念佛念到凈土現前,三年之內,境界不退,大家不妨以這位前輩古德為典範,自己好好用功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關於求生極樂,有人曾有疑問說,唯心凈土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如果修行者執著於西方蓮邦,只想求生極樂世界,這個難道不是在取捨分別嗎?這樣怎麼可能成就無生的境界?那種欣喜厭離的愛憎情感一旦生起,又怎麼可能到達平等解脫的凈土呢?這幾個問題很嚴重,下面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人等故事等很久了吧?
在北宋仁宗年間,有一個姓陳的浙江人,他通過經典考試剃度出家了,法名義懷。所以你們看,以前出家那是要考試的,嚴格得很,不是你想不開隨隨便便就可以出的,否則怎麼可能出那麼多的法門龍象?不像我們現在,一到廟裡,師父就把你的頭剃得光光的,也不問個青紅皂白。那麼,義懷法師出家後遍參諸方,到處親近善知識,很用功,有一次他出坡挑水的時候突然挑斷了扁擔,因此而大悟,然後就作了首詩偈呈送給老師,老師就點頭稱善印可了他。後來義懷法師住持了好幾個道場,他化導的眾生也非常多。他雖然是從禪宗這一法入手徹悟了佛法的心源,但他悟後修行的主要功課卻是凈土法門。他曾經對他的弟子們說:「如果說捨棄娑婆穢土而求取極樂凈土,厭離此土而欣願彼國,這種取捨的情執,乃是凡夫眾生的分別妄想,不可取的話,那麼說沒有極樂凈土呢?這很明顯又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所以你們說說看,畢竟要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義懷禪師自己就回答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彈指)
這句聽起來很矛盾的話,真的就是霹靂雷霆,震耳欲聾!你們聽到了嗎?這是很經典、很偉大的一句開示,也是很了義、很究竟的一句開示,很多祖師大德都引用過的。像近代台灣的高僧廣欽老和尚,老人家在九十五歲圓寂前,曾給徒弟們留下了一句話,「無來亦無去,沒有事(本來沒有事)。」講完後就一直端坐念佛,沒過多久就很瀟洒地走了。他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和「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一樣的,只不過表達方式有點兒不同罷了。那一年,台灣不知道有多少萬人念佛送他,給老和尚送行。義懷禪師晚年的情況差不多也是這樣的,也是預知時至,當著大眾的面告別一聲,揮手說再見,然後就長揖娑婆,從此拜拜了。
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曾經在他的著作《凈土十疑論》里說:有智慧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生凈土,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這才是真正明白了無生之理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心凈故國土凈」;而愚痴的人呢,被「生」這件事、這個詞所系縛,聽到人家說往生,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聽到人家說無生,就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卻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如果修行者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彼此之間隨意地爭是論非,那就成了誹謗佛法的大邪見人!這是智者大師的話,這個知見非常正確!
其實依我之見,念念求生凈土,正是無念無求亦無生,在念念精進的當下即是無念,即是「無修」,而不是什麼都不念叫做無念,一點都不修叫做「無修」,明白嗎?不要搞錯了,所以大家以後不要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說給騙了。我們讚歎其它的修行法門,但是自己在具體修持上最好要盡量專一,聞思上可以盡量廣博,但一旦選擇了一個修行法門,那就一定要專精下去了,我特彆強調這點,修行最忌諱的就是三心二意,貪多貪快。當然,除非你是不世出的天才,那不在此例。你是佛菩薩再來,那博學廣修,樣樣精通,那可以,那不在此例。如不其然,有的菩薩,你一會兒念佛,一會兒持咒,一會兒參禪,一會兒數息,一會兒又修大中觀,又想修大圓滿大手印,你到底想幹嘛?要問自己!以這種狀態想要得到凈土法門的真實利益,想要花開見佛,想要明白上述的那些深奧究竟的道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講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按照佛經上的說法,現如今正是末法時代,佛法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佛陀曾經預言,到佛法真正開始消亡的時候,最先被滅除的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然後才是其它經典。佛陀還說,最後消亡的那部經典是凈土宗的《無量壽經》,到時候地球上剩下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了,但就算是這六個字,也只能殘留人間一百年,然後佛法、佛法的名字就徹底消失了。有些高僧大德看到佛陀說的這種情況,不免悲心大發,於是就開始專弘凈土,這本來也沒有什麼錯,不是錯,但糟就糟在他們的宣傳內容、講法內容出了問題,有一些明顯不夠圓融的地方,引起了其它修行法門、其它教派的爭議。比如說貶斥他宗,專顯己勝,要求大家其它的法門都不要修了,修了也沒用,其它的佛經都不要看了,看了也白看,只要單念這一句佛號、專誦一部經典就好。這種只管念佛、其它不顧的說法是不對的,不圓滿,有失偏頗。針對某些根器的眾生可以這樣說,但不適合對所有的人都這樣說,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悟性和根器都不一樣,因緣也都不一樣。不可以一宗顯而佛教隱,明白嗎?不可以凈土宗凸顯出來了,但是整體的佛教卻被遮蔽了,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樣做只會加快佛教的滅亡嘛,是不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不管弘揚什麼法門都好,都要提倡博聞專修,而非寡聞寡修,每個法門之間要互相讚歎,這樣才不至於好心辦壞事,動搖了整個佛教的根基,這是講到凈土順便一提。
「當佛現此國土嚴凈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佛陀給大家示現娑婆凈土的時候,寶積帶來的五百世家公子,他們的根器很猛,居然當場就證入了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境界。還有八萬四千人天大眾,也都因此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明確了自己今後該走的道路。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佛陀在這裡示現的神通,是屬於神足通里的聖如意通,不是一般的神足通,這是解脫的聖者才有的聖如意通。這是一種自如轉變操控外界環境的大神通,非佛菩薩莫能為,非佛菩薩莫能辦,我們以前講過的,大家應該還記得吧?
這裡說,佛陀把腳、把神通一收回來,於是大家就看到悲慘世界又出現了,我們熟悉的悲慘世界又出現了。這一下變化,前後反差太大,就讓那些小里小氣,追求小乘之道的三萬二千天人,總算明白了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看到了一點空的影子,從此遠離塵垢之心,證到了初果的法眼凈。接下來有八千出家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有不受,空不受,一切皆不受,斷盡三界的見思煩惱。隨著這個心理上結使疙瘩的打開,生理上的心脈,像八瓣蓮花一樣的心脈自然也就打開了,所以禪宗的什麼「意解心開」、密宗的「脈解心開」可不僅僅是形容詞。修行者到此地步,說明他們已經證入了四果阿羅漢,獲得了初步的解脫。這實在是很了不起,包括前面那些發菩提心和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們的偉大成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隨喜讚歎!
《維摩詰經》第一品講到這裡差不多就結束了,這一品由於有不少重要的基礎概念需要解釋,所以講得長了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嫌煩啊?
那麼,我們今天的這節課、這一品就到此為止,下面我們進入本經的第二品方便品。所謂「世事無常頻換場,人生如夢一台戲」,後邊的好戲就要輪到我們的主人公維摩詰「維大居士」來主演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