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五基:印度尼西亞的共生希望


全球共生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宗旨:以球為本,和恊共生

志在: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立足:當代中國人做當代事

專註:中國社會自組織力成長、聯合國改革與新世界秩序重建的哲學思考與趨零邊際成本共生社會的制度建設,推動國際社會和聯合國頒布繼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後的又一部劃時代歷史文獻——《全球共生宣言》

倡行:用「謀求自己過得好,必須也讓別人過得好」(live and let live)的思維方式,普惠 一種人人健康、簡約、高尚、富有尊嚴而可持續幸福的生活方式

祈福:全人類各顯神通,人人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共襄生長,以超越權利智慧,及其自由主義、平等主義、民族主義、和諧主義,走向全球共生,實現永久和平


建國五基:印度尼西亞的共生希望文/李超


1983年12月生於河南南陽,畢業於鄭州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和管理學雙學士學位,全球共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07年至今在印尼教授漢語,同時致力於傳播中華文化。本文為2012年第一屆全球共生論壇(北京)主題發言。


摘 要:印度尼西亞開國總統蘇加諾於1945年提出的印度尼西亞建國的五項基本原則,即信仰真神、人道主義、民族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公正,翻譯印度尼西亞語為「班查西拉」,也就是所謂「建國五基」。在遭受偏離「五基」帶來的腐敗和民族問題後,印度尼西亞領導人努力回歸「五基」處理印度尼西亞民族之間的恩怨,在「印度尼西亞民族」的定義中找尋印度尼西亞華族與友族的共生、共榮希望。

關鍵字:印度尼西亞;五基;共生

2011年,印度尼西亞前總統哈比比指出,印度尼西亞人民得了「班查西拉(Pancasila)健忘症」,使得印度尼西亞族群間和教派間的包容性漸失。隨後,現任總統蘇西洛等八位印度尼西亞主要領導人,承諾攜手加強「班查西拉」作為印度尼西亞國家意識的地位,以理解和執行「班查西拉」的價值觀來促進印度尼西亞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一致,將印度尼西亞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其差異性統一起來,使整個社會走向公正和文明。

「班查西拉」,也就是「建國五基「,是印度尼西亞開國總統蘇加諾於1945年提出的印度尼西亞建國的五項基本原則,即信仰真神、人道主義、民族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公正。作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立國之本,建國五基在印度尼西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建立和維護國家政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印度尼西亞獨立之後的幾十年里,它卻被慢慢淡忘。如今,面對嚴峻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印度尼西亞領導人把目光又投向了長期以來只停留在憲法里和國徽上的建國五基,期待用它來指引國家發展。本文就從建國五基中的民族主義入手,著重談一下印度尼西亞華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恩怨,在「印度尼西亞民族」的定義中找尋印度尼西亞華族與友族[1]的共生、共榮希望。

一、印度尼西亞極端民族主義下的華族血淚史

印度尼西亞有300多個民族,雖然800萬華人僅占當地人口的3.5%左右,卻使印度尼西亞成了除中國以外居住華人最多的國家。[2]千百年來,華族移民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與當地各民族同甘共苦,為印度尼西亞的開拓、發展、獨立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遺憾的是,印度尼西亞卻成了世界歷史上和現實中排華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排華問題的由來錯綜複雜,既有歷史上荷蘭殖民政府的挑撥、排擠和煽動的原因,也有現實中印度尼西亞一些族群的狹隘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原因;既有政治上統治者利用種族矛盾轉移統治危機的原因,也有經濟上社會發展緩慢,貧富分化嚴重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其它民族排斥和誤解的原因,也有內部的華人自己不夠團結,不夠開放,不法經商的原因。但是不管什麼原因,總之自1740年10月荷蘭殖民當局製造「紅溪慘案」開始,直到1998年5月雅加達反華騷亂,幾百年來,各種排華騷亂、排華浪潮、排華法案在印度尼西亞幾乎沒有停止過。

1945年,在爭取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過程中,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理論的上,蘇加諾提出了印度尼西亞建國的五項基本原則,以信仰真神和尊奉人道主義、民族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公正為基礎建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亞建國之後,建國五基被憲法規定為印度尼西亞立國之本,也成為了印度尼西亞國徽的核心內容。

懷著「為印度尼西亞所有子民建立一個共同的祖國」的理想,蘇加諾試圖營造一個具有民族多樣性的多元社會,以「求同存異」及「建國五項原則」的跨疆界意識形態將不同族群團結統一。「民族主義」本意是團結印度尼西亞300多個族群成為一個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民族,這些本應是長期與友族兄弟並肩戰鬥,積極爭取國家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華族的福音,可是現實卻讓人失望。

獨立之後,印度尼西亞極端民族主義抬頭,蘇加諾政府出台了30餘個排華法案,對華人經濟進行全面的限制和排斥,特別是禁止華人在印度尼西亞縣級以下地區經商甚至居住,造成50多萬華人失去生計,流離失所。在政權出現危機時,蘇加諾政府也熟練地把矛盾引向被默認的「替罪羔羊」,製造排華事件,轉移人民的注意力,完全忘記了民族主義的本意,更別提人道主義、公平、正義這些建國基礎。

1965年,蘇哈托領導的軍方政權推翻親共的蘇加諾政權,在印度尼西亞全國策動了持續三年的「反共大清洗」,至少30萬華人在這次血腥排華行動中死亡。在此後蘇哈托執政的32年里,排華法令不斷出台,華語、華文書報、華人傳統文化習俗等,都被逐步禁止,華人作為「非原住民」,被排除在政治、軍事、文化等職業領域以外,只能在經濟領域求發展。當走投無路的華人在經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在經濟上瀕臨破產的蘇哈托政府又開始宣揚「華人掌控印度尼西亞的經濟,造成貧富差距」,引起普通民眾對華人的不滿、嫉妒甚至仇恨,社會稍有風吹草動,華人便首當其衝,成為統治階級各利益集團之間鬥爭的犧牲品,極端民族主義者發泄不滿的替罪羊。

1998年5月14日,一場針對蘇哈托的軍事政變竟然也演變成了排華暴動。3天時間裡,上千華人被殺、被焚燒,數千華人婦女被強姦。暴行震動了全世界,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悲慘遭遇終被大白於天下。此時,大批華人和大量資產離境,加上嚴重的金融危機、政治腐敗、種族矛盾、教派衝突、社會動亂、犯罪猖獗的重重圍攻下,印度尼西亞經濟和社會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印度尼西亞被迫進入了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繼任的哈比比政府不得不取消了一些對華人的特別行政管制和一些歧視性法規,允許華人享有同其它國民一樣的信仰、結社自由,允許華人發展本族文化,使用華文華語,恢復華刊、華校,國家政府機構的職位向華人開放,准許華人自由信仰宗教和舉辦民俗活動等。

之後,印度尼西亞各地華社、華校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精彩熱鬧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也吸引了下自平民上至總統的參與,更可喜的是,一批華人政壇新星開始綻放光芒,作為部長、議員、省長、市長,開始發揮更大的影響。

對於印度尼西亞華人來說,值得高興的也許是經過幾百年的被利用、打壓、排斥之後,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這個國家終於給了他們一些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一個和「友族」平等共生的機會。

二、共生程度與發展速度

「一個國家居民的共生程度越高,這個國家的上層管控成本就越低,相應的,這個國家的發展就更順暢。[3]這一點,印度尼西亞在1998年前後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在政治相對穩定,民族矛盾逐漸緩和的環境中,長期緩慢發展的印度尼西亞經濟逐漸迎來了黃金髮展期:1998年印度尼西亞GDP還只有955億美元,2012年就已經成為」GDP超1萬億美元國家「,特別是2008年至2011年,在世界經濟衰退大潮中,印度尼西亞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4.6%、6.1%、6.5%,國際評級機構相繼把其信用評級提升為投資級。

如果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三個鄰國的共生程度和發展情況做一下比較的話,就更具啟示意義:

⑴印度尼西亞土著政府在自己沒有能力建設和管理好國家的情況下,反而排斥表現更為優秀的華族,把華族限制在工商業內,還縱容民眾不時對其打砸搶燒,共生程度最低,國家也發展緩慢,1998年其人均GDP僅為540美元,2011年上升為2963美元,世界排名109;

⑵馬來西亞政府在建國初就以立憲的形式確保馬來人享有特權,並利用人口優勢排擠華族參政,但在其它領域相對寬鬆,民族關係總體較為和諧,華人得以較好地發展壯大,共生程度中等,國家發展較快,2011年人均GDP為7775美元,世界排名65;

⑶新加坡政府致力於種族平等與和諧發展,占人口70%以上的華族與馬來族、印度族等其它種族和睦相處,共同努力,把彈丸之地建設成了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共生程度較高,國家發展迅速,2011年人均GDP為42653美元,世界排名15。

三、印度尼西亞民族和中華民族

印度尼西亞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擁有300多個民族,700多種語言,天生具有著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多彩綻放的潛力。

漂洋過海而來,普遍吃苦耐勞、勤奮上進,擁有較為先進的文化又有較強管理能力的華人,本應是多數生性懶惰,不思進取,文化落後,缺乏管理能力的原住民學習的榜樣,印度尼西亞的革命先驅在爭取民族獨立進程中提出的「印度尼西亞民族「顯然也是包含華族在內的所有印度尼西亞子民,遺憾的是,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所謂的「原住民「立刻就把剛剛還和他們並肩戰鬥爭取自由,爭取獨立的華族排除在外。作為「非原住民」,華人要把經濟要交還給原住民,要離開印度尼西亞。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直接導致了大批華人和大量資金離開印度尼西亞,百廢待興的印度尼西亞經濟也失去了一大動力。

中國歷史上也不缺關於民族問題的正反實例,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敞開懷抱迎接東西方來客的博大胸襟,使唐太宗成了「天可汗」,使大唐盛世光耀萬代,至今仍被刻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相反,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勢兼并六國,可是對六國庶民的欺壓剝削,使得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轉眼間轟然倒塌。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也遭遇了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族、滿族等在某些方面更加強大的外來民族的衝擊,但最後,不管是被征服了還是和解了,都使得外來民族反受影響,主動向中華民族大家庭靠攏,最後形成了一個更加強大的中華民族。當今中國政府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維護各民族多樣性發展的同時積極促進民族大團結,加強各民族對統一的中華民族的認同,在此基礎上為共同的共產主義目標並肩奮鬥,這也是當代中國能夠穩定快速發展的強大基礎。

經歷了千百年的恩怨爭鬥,華族早已在印度尼西亞落地生根,成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亞人民也應該對民族主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應該知道「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道理。因此,正確理解並堅持建國五基,促進各民族平等共生,團結一致,將印度尼西亞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其差異性統一起來,使整個社會走向公正和文明,將是印度尼西亞國家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1]印尼華族稱其他民族為友族。

[2]資料來自維琪百科。

[3]錢宏:《中國:共生崛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頁。

圖片來源:網路/全球共生研究院


推薦閱讀:

鹿野:談談馬來西亞和馬哈蒂爾那些事兒
【馬來西亞】親歷:形同虛設的機場安檢(圖)
2013西亞特Ibiza SC獎盃
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歸種子的道路
2007-8T《舞龍舞獅》特種郵票(與印度尼西亞聯合發行)

TAG: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西亞 | 希望 | 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