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孩子用藥有5大誤區
藥物是小兒治癒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應注意合理、正確用藥。不恰當的用藥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後果。北京朝陽醫院葯事部主管藥師邱爽總結,成人在給孩子用藥時存有5點誤區。
誤區1:發燒就用退燒藥
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首先反映出來的癥狀就是發熱。發熱只是疾病的一個過程,家長切勿心急而亂用退熱葯。
小兒常用的退熱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混懸液,這是國際上認可的較安全藥物。這兩種葯一般都要在體溫超過38.5℃應用,服藥間隔至少4個小時,24小時之內用藥不能超過4次。否則,病情不但不會好轉,還會增加毒副作用。
誤區2:用抗生素可快速治療感冒
感冒是孩子的常見病,醫學術語為「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動輒給予抗生素治療就是錯誤的,不但無效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不正確地使用抗生素,容易造成病原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葯、發生不良反應。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針對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感等給予對症治療,同時對於高熱的孩子,給予恰當的退熱。
再有嚴重的,家長想給孩子使用抗生素前一定要依據化驗結果,若是病毒感染可給予抗病毒治療,若為細菌感染則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誤區3:多葯聯用可疊加藥效
孩子患病時,家長心急,就可能會給孩子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幼兒的肝腎功能處在發育過程中,配伍合理的多葯聯用自然可提高療效,但如果是不恰當的聯用,則會降低藥物的療效,還容易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進行藥物聯用時,一定要諮詢醫生或者藥師。
誤區4:幼兒進補可增強體質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的初衷是增強體質、促進發育,但往往因為缺乏醫學知識事與願違。媒體中曾經報道,9名兒童服用人蔘出現了神經系統癥狀,其中1名兒童服用了大劑量人蔘後出現抽風、昏迷直至死亡。還有的家長給孩子服用了熟地、龜板、鱉甲,由於小兒脾胃薄弱,服用後就出現了上腹脹悶、食慾減退、腹瀉或便秘等不良反應。
專家建議,健康的孩子最好不進補,我們應遵從葯補不如食補的理念,讓孩子加強運動鍛煉,不挑食。
誤區5:多吃維生素增強抵抗力
維生素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種,前者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
維生素在兒童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藥用維生素也是有不良作用甚至是毒性的。
比如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多、過久會造成蓄積中毒;魚肝油過多會引起發燒、厭食、煩躁和肝腎功能的損害;如果維生素A過多就會影響骨骼發育。
水溶性維生素雖然比較安全但也不能忽視,如果維生素C補充過多,還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
因此,維生素的攝取當以食物為主,飲食均衡、發育良好的孩子根本不用補充維生素。本報記者 王怡
本文來源:手機環球網
推薦閱讀:
※大多數人都錯了!糖尿病飲食的 10 大誤區看這裡
※剖腹產擇日的五大誤區
※教學丨高爾夫常見五種誤區,這才是球技不見增長的根本原因!
※戀愛中的這幾個誤區,戀人如果踩了,往往無法長久
※走出「後子平法」誤區--澹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