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紫砂壺

[百家講壇講稿連載][康爾]傳奇紫砂壺

字體: 小 中 大 | 列印 發表於: 2007-11-04 23:31 作者: 小熊貓 來源: 洱吧管理休閑網

[百家講壇講稿連載][康爾]傳奇紫砂壺

紫砂壺欣賞01.jpg

紫砂壺欣賞02.jpg

紫砂壺欣賞03.jpg

紫砂壺欣賞04.jpg

紫砂壺欣賞05.jpg

紫砂壺欣賞06.jpg

紫砂壺欣賞07.jpg

紫砂壺欣賞08.jpg我也來說兩句 查看全部回復最新回復

  • 小熊貓 (2007-11-04 23:34:50)

    南京大學康爾教授,做客《百家講壇》,主講傳奇紫砂壺。11月26日至29日播出4期。第一期講《傳奇紫砂壺》:慧眼看紫砂。

    常言道: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在國泰民安的今天,熱愛收藏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全國已經有七千萬人喜歡收藏。紫砂壺作為收藏界的一個傳統題材,近年來也非常走俏。紫砂壺的拍賣與交易,正在強勁地升溫,有專家預測,紫砂壺必將迎來新一輪的追棒熱潮。

    大家一定還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你家要來一個老外,你得跟親戚朋友借西裝,借沙發,要不然人家老外看見太寒酸。八十年代,要是來一個外賓,借桑塔納,借大哥大,是常有的事。九十年代之後,誰來你都可以不忙乎了,因為咱條件好了,再不會為接待一個人,滿世界的去借東西。

    最近,情況又有變化,我就碰到過兩回。這二位都是做外貿生意的款爺,打電話給我,向我借東西,要幫幫他們的忙,幫他們撐撐檯面。我說你們是不是在開玩笑?他們說沒開玩笑,我們準備接待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的客商,想跟我借幾把紫砂名壺,裝點裝點會客廳。那玩藝兒有錢也不好買,想買也得等機會。看來在經濟繁榮,衣食無憂的今天,追求儒雅,追求品位,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紫砂壺不僅僅是古董,而且還具有許多古董不具備的象徵意義和實用價值。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紫砂壺的鑒賞與收藏。

    先說說鑒賞。懂得鑒賞,是搞好收藏的前提。鑒賞者,品鑒與賞析也。藝術品的鑒賞永遠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就是這個理兒。所以,很難建立一個絕對公正的,絕對客觀的,藝術品價值的評判體系。我只能跟大家說說鑒賞紫砂壺,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聽老藝人經常說,做壺無定法,壺中有方圓。方圓就是指做壺,賞壺的規矩。已故的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先生認為,一把好的紫砂壺,應該是形,神,氣,態俱佳,他把欣賞紫砂壺的基本要點凝聚成這四個字。

    形是指一把壺的外形,輪廓,面相。神是指神韻,一把壺的精神面貌。氣是指氣質,主要是指紫砂壺的用料,色彩,及各部件的搭配。態是指儀態,一把壺的高低,胖瘦,陰柔或大小等。顧景舟先生認為,只有形,神,氣,態這四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優秀的好作品。

    另一位工藝美術大師,叫徐秀棠,他認為,通理得趣,方為上乘之器。他把欣賞紫砂壺的要點,歸納為理和趣兩個方面。他所說的理,是指物質,他所說的趣,是指情趣。

    所謂通理,就是要適用。一把壺要拿得住,握得穩,要在容積大小,身段高矮,壺嘴曲折以及各個部位的配置方面,都要做到合理。有悖常理的壺,一定不是上乘製作。

    所謂得趣,就是要有情趣,雅趣和機趣。有趣為上,無趣為下。趣高為上,趣寡為下。只有理趣兼備的紫砂壺,才能滿足人們日常家用,和藝術把玩的雙重需求。

    對於紫砂壺的鑒賞,本人也有一點心得體會。我認為,一把好的紫砂壺必須具備三個特點:一要好看,令人一見傾心,二要耐看,令人百看不厭,三要有意味,令人妙不可言。

    所謂好看,就是要養眼,要出眾,在一堆紫砂壺中,能讓人感覺到那把壺,超凡脫俗,獨領**。那種擱在壺堆里,找也找不到的壺,一定不是上乘之作。當你走進一個壺藝店,一眼掃去,最吸引你的那把壺,應該是符合我所說的第一個標準:好看。

    養眼不是搶眼,出眾不是出位。有些人總想通過一些奇異的造型,怪誕的裝飾,來吸引眾人的眼球。那些壺,雖然具有視覺上的誘惑力,但是由於過於花哨,過於出位,不可能養眼。養眼出眾的紫砂壺,一定是氣韻生動的,神情兼備的,令人動心的。

    所謂耐看,就是要經得起反覆看,經常看,仔細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厭。有些壺乍一看驚心動魄,再一看粗製濫造,今天看花枝招展,明天看興味索然。這樣的壺是不能進入優秀作品行列的。優秀的作品,一定是有神韻的,有靈魂的。能不能將飄忽不定的紫砂魂,凝聚在一件作品上,這對於壺藝家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實踐證明,只要一招不慎,一定會導致魂飛魄散的結果。因此,一把好壺,要經看,耐看,不僅在創作理念上要有創新,要有突破,還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得無可挑剔。

    所謂有意味,那是指作品中的思想,哲理,玄機,趣味。但是,這種思想,哲理,玄機,趣味,又具有一種叫說不清,道不明的特徵。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揭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現象。對於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哲理,玄機,趣味,許多人喜歡籠而統之地稱之為妙。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天趣,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審美感受。如果一把壺,你覺得它非常之妙,甚至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那麼,它一定是紫砂極品。

    好看,耐看,有意味,是康爾教授長期收藏,鑒賞紫砂壺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但紫砂壺的發展,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名家名壺層出不窮,各個流派異彩紛呈。同時,市場上還有贗品存在,要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紫砂壺中,挑出真品,則需要有一雙能辨別真偽的慧眼。

    有一件很早以前的事,那個時候,中國的古玩市場還處在草創階段。一位文化老人,帶著我走進一處舊貨調劑市場,現在叫古玩市場。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逛古玩市場,在那兒,我發現人們倒是挺文雅的,討價還價悄悄地進行。有人在袖子裡頭掐,掐你的中指,掐你的食指,那是行家們的一種規矩。

    在一堆古意盎然的紫砂壺中,有一把壺引起我的注意。它是綠色的,綠得搶眼,非常出位。我抓過來一看,是把西瓜壺。再一看壺底落款,是大名鼎鼎的汪寅仙。我竊喜,連壺蓋都沒打開,就把這壺買下來了。

    回家後,我把此壺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我的女兒。那時,她才讀小學,我就給她講述此壺的神奇之處。已是夜深人靜,我想有點不對,於是就悄悄走進女兒的房間,第二次認認真真地去看那把壺。此時此刻,那壺好像已經不耐看了,如果講意境,一點都談不上,沒有趣味,也沒有意味。

    我打開壺蓋才發現,這絕對不是汪寅仙先生的大作,而是一個贗品。西瓜壺,是用綠泥製作而成的,而此壺的裡面是咖啡色的。外面的綠色是從哪裡來的呢?肯定是用顏色塗抹上去的。上當了,當時我想,要是在買之前多看兩眼,就會避免上當受騙了。

    一晃十年過去了,我女兒已經大學畢業讀研究生了,我一直沒有把西瓜壺的真相告訴她。我是這麼想的,一個女孩子,手中有一件寶貝(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她底氣就要足一點,膽子就要大一點,心情就要愉快一點。但願我的教訓,能夠變為你的精明。

    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音。只要你多看,多想,多比較,你的鑒賞水平一定會提高,

    如何收藏紫砂壺呢?那些老到的藏家,都有一些奧妙,門道,我想在介紹這些奧妙和門道前,先說幾句關於收藏觀念。

    所謂收藏觀念,就是對收藏活動的意義,目的,方法,心態等等一個宏觀的把握。不少人以為,收藏就是收藏財富,收藏的意義就是聚財,收藏的目的就是賺錢,收藏的方法就是滿世界撿漏子。其實,一個成熟的藏家,他們投身收藏的目的,並非如此單一。收藏財富,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收藏歷史,收藏技藝,收藏心情,收藏美好,收藏文化,收藏藝術,同樣也可以被確定為收藏的目的。據我所知,許多壺藝大師,他們也搞收藏,也收藏紫砂壺,但是,他們收藏的目的,倒不是沖著錢財去的。

    說完了收藏觀念,下面說說收藏的基本原則。依照藝術品收藏的一般規律,系列收藏一定勝過單件藏品的收藏,一套郵票,一套錢幣,一套小人書,它的價值,一定大於單件藏品價值的總和,這是一個規律。系列收藏不僅可望實現藏品最大限度的升值,還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使收藏活動變得更加有情趣,更加有學問,更加有價值。

    紫砂壺的收藏,可供選擇的系列很多,比如名家名作系列。在六百年的紫砂壺發展史上,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一批高手,名人,把他們的作品,尤其是他們的代表作,作為你收藏的對象,並使之形成系列,其意義無疑是巨大的。如果你以名家名人的作品,作為你的收藏對象,那麼,你一定要學一點紫砂史。

    你得知道明代出過哪些大家,清代有過哪些高人,民國時期哪些人堪稱名流,對於當下活躍在海內外的10位紫砂界大師,具體的說是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位中國陶藝大師,對這10個人的名字你得記住,要不然一件名家名人的作品就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

    歷史上第一把紫砂壺,叫樹癭壺,作者供春。但是,在上個世紀初,知道供春,知道樹癭壺的人並不多。所以,那件國寶,在地攤上躺了好多年,當時的開價是一塊大洋。從地攤貨,最終變成國寶,幸虧遇到一個識貨的人,那人叫儲南強,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

    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一家雜貨攤上,看到一把壺,鄒巴巴,髒兮兮的。他覺得這把壺,像古籍中描寫過的樹癭壺,人家要價一塊錢,於是他不動聲色地把壺買了下來。當時,他心裡還有點不太踏實,急忙去找一個人,那人叫黃賓虹。黃賓虹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鑒賞家。黃賓虹對那把壺愛不釋手,讚不絕口,他說:這就是樹癭壺。

    黃賓虹說:當年供春,是模仿銀杏樹上的樹癭,也就是枯瘤子,做的這把壺。現在,你看這把壺的蓋像個南瓜柄,顯然是後配的。儲南強回去以後,就對這把壺的傳承史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黃賓虹說得對。

    既然壺蓋不合適,咱們就重配。儲南強又請出了當時一位制壺高手,叫裴石名,請裴石名依照樹癭的造型,重新配了一個蓋子。新配的蓋子上,刻了45個字,分兩行:制壺者供春,……,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兩萬金易之而未能。當時,英國人開價兩萬大洋,要買這把壺,沒買給他。

    為了迎慶這把樹癭壺榮歸故里,儲南強準備在宜興建造一個樓台,專門收藏這把壺。樓台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春歸閣。萬事俱備,就等開工時,抗日戰爭爆發,春歸閣沒有建成。

    宜興淪陷後,日本人知道了這件國寶,請人找到了黃虹賓,想要這把壺,日本人開價八千塊大洋。儲南強不可能把國寶讓給日本人,為了以防不測,黃賓虹帶著那把壺,躲進了深山老林。全國解放以後,黃賓虹把壺捐獻給了國家。當時是捐給蘇南文物管委會,現在這把壺,收藏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

    歷朝歷代都有紫砂壺名家,歷朝歷代也都有紫砂壺名作誕生,作為紫砂壺的愛好者,我們雖然想收藏名家名作,但名家名作收藏既要考驗眼力,還要考驗你的財力。對於一般人來講,可能缺乏這樣的條件。那麼,除了名家名作的收藏外,還有其他什麼紫砂壺系列,可供一般人收藏呢?

    有的,其他的系列,如你可以做不同壺型系列,我的收藏大概就屬於這種系列。不圖珍稀名貴,但求風情萬種。紫砂壺百態千姿,初涉紫砂藝術的門外漢,你會覺得眼花繚亂,事實上,它們也都是有序的存在,依據類型學的基本原理,把紫砂壺分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叫光貨,這是最多的,也就是不加什麼裝飾的那種壺型。另一類叫花貨,主要是仿造花果樹木,製作的紫砂壺,這種壺型的裝飾就非常豐富。還有一類叫筋瓤貨,這是三大系列。

    再細分,比如光貨中,有圓器,方器。方器又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果你不問耀眼的名頭,將不同的壺型,確定為收藏的對象,並使之形成系列,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意。這樣做,起碼有幾個好處:第一你不再為署名的真假而煩惱,第二你也不再為投資的巨大而擔心,第三你不再為一不小心失手而疼心。你擁有的將是盡情欣賞的愉快,和隨時把玩的樂趣。

    還有一種系列收藏,叫特定專題系列。成熟的藏家都知道,天下的物華天寶,那是收藏不完的,過於雜亂的收藏,既費精力,財力,又不能顯現藏品的合理性。一個藏家,他最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經濟實力,選擇一個開口小,意韻深,較為個人化的專題,把它做精,做透,做到最好,做成天下第一人。

    有人專門收藏 ,仿造青銅器製作的紫砂壺,如鐘形壺,鼎形壺,尊形壺,爵形壺,銅鏡壺,銅鼓壺,使它形成系列。有人專門收藏依照玉器石器製作的紫砂壺如琮形壺,印形壺,鼻玉壺,集玉壺,石瓢壺,石鼓壺,石欄壺,石權壺,使之形成系列。有人專門收藏依照民間的編織物製作的紫砂壺,如魚簍壺,籮筐壺,斗笠壺,笆斗壺,提籃壺,吊籃壺。還有人專門收藏仿造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製作的紫砂壺,如蓮花壺,荷花壺,蟠桃壺,柿子壺,石榴壺,松竹梅三友壺等。總之,我覺得任何一個言之有理的創意,都可以成為一個系列,一個個性化的收藏系列。

    紫砂壺的收藏,和其他藝術品的收藏一樣,既可陶冶性情,還能增長知識。同時,藝術品的收藏,還能保值增值。那麼,較之其他藝術品,紫砂壺的收藏有什麼特殊性呢?

    它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養,用,藏的結合上。其他古玩,可能沒有這種特性。一把紫砂壺的出爐,標誌著一個藝術生命的誕生。但是,剛剛出爐的壺,既粗糙又乾燥,而且壺面上還會晃動著一種焦躁不安的浮光,老藝人稱之為和尚光。所以說,一把紫砂壺,它要健康地發育,茁壯地成長,最終走進藝術殿堂,需要經過曠日持久的養育。

    許多局外人以為,養壺就是保養茶壺,這說得不準確。養壺的養,是養育的養,是培養的養,是滋養的養,是調養的養。俗話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壺不養不出神。只有通過精心的調養,它才能散發出柔和的,美玉般的光澤。養壺本來是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後來變成了一種技術。

    養壺的主要方法,一是用喝剩下的茶湯經常去澆淋壺體,第二經常用軟布去擦拭壺體,第三確有不少藏家都有自己一些密不示人的養壺技術。養壺既需要耐心,又需要一點技術,所以,一些藏家,在購買了壺之後,不忙著把壺帶回家,還要破費一些銀兩,專門請人替他養上幾年壺。

    我們家有一個遠房親戚,按說是個小地主,全國快要解放的時候,他跑到上海去了。在上海,開了一個小飯店,日子過得馬馬虎虎。在幾個民國遺老的慫恿下,他決定做一筆投機生意。他回老家,把祖產賣了,把自己所有的積蓄加起來,買了8把名家製作的紫砂壺。他知道,這個壺要養過以後才值大錢。他,一個小地主,不會養壺。於是,就請陶藝行的老闆,代為他養上幾年的壺,給了一些錢。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先在保姆家待上幾年,等他長大了,然後再把他領回家。

    紫砂壺的養,用,藏結合,在這一點上,跟許多名貴樂器差不多,光藏不用,束之高閣,是要出事的。壺會風化,會掉砂,會變得脆弱。但如果你超負荷使用,當然也不利於壺的世代傳承。

  • 小熊貓 (2007-11-04 23:37:03)

    在很古的時候,江蘇宜興有一個小村落,住著十幾戶人家。一天,一個白眉毛的老僧,突然出現在這個村子裡。身披袈裟,手提木魚,邊敲邊喊:賣富貴土,賣富貴土。村裡人十分好奇,朝老僧跟前走去。這時,只見一股青煙,老僧騰雲駕霧而去。於是,人們拿起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一種奇怪的泥土,紅,綠,紫,五彩繽紛。後來,人們把挖出來的寶土,做成缸,盆,罐,瓮。這種土,叫富貴土。其實,這種土,就是製作紫砂壺的原料紫砂泥。這也許就是關於紫砂最早的一個傳說。

    我曾在一家影視學院,看過他們的招生題庫。有一組面試題,是為影視編導專業的考生預備的。我給你們透露幾題:

    第一題說,假如你是一個影視導演,在一個窮困潦倒的文人陋室里,我們替他安排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紫砂壺。第二道題,說在一個家財萬貫的儒商客廳里,安排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答案仍然是紫砂壺。第三道題,在一個派駐美國的中國領事的客廳里,我們替他點綴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下面那位聽眾答對了:紫砂壺。

    三道題一個答案,給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由此引發的感觸是,紫砂壺確實是個神奇的東西。它下得了廚房,也進得了廳堂。它特平常,也特高貴。它特一般,也特精英。它特草根,也特儒雅。

    要說紫砂壺的神奇之處,還真一言難盡!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人托我寫一個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我跑了一趟宜興丁蜀鎮。在那兒,我拜會了顧景舟,蔣蓉,這些著名的壺藝大師。看到了他們的收藏,感覺好像突然闖進了一個神秘的世界。我怎麼也沒想到,就是一把泥土,居然能捏出萬種風情的壺來,了不得。

    離開丁蜀鎮時,我買了一筐壺。壺是批量生產的,很便宜。我把一筐壺帶回南京,我的朋友各取所需。他們也真夠朋友,不一會兒,一筐壺全都有主了。等我倒了水出來,就給我留了一把,誰也看不中的蹩腳壺。

    我想,蹩腳壺也是壺,湊合著用吧。那天晚上,我想用那把壺沏一壺茶,找一找感覺。無意之中我發現,這個壺特別怪,倒茶的時候它會叫。倒得越猛,叫得越歡。聲音悅耳,動聽,像雲雀打鳴,似金鳳求凰。我向大師請教,大師把答案告訴我時,嚇了我一跳。這正是古書上曾經提到過的,但是誰也沒有看到過的,據說要燒制一千爐,方有可能出一把的鳳鳴壺。

    這種壺,不可有意為之,大師也做不出來,得來全憑偶然。如此看來,那蹩腳壺還是一件寶貝。顧老先生對我說:康老師,你中彩了,你跟紫砂有緣啊!

    紫砂壺具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根據我的梳理和歸納,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發味留香,堪稱紫砂壺的第一妙。茶壺的功能就是泡茶,能泡茶的器皿很多,比如說銅壺,錫壺,石壺,玉壺,瓷壺……,但是為什麼人們,尤其是那些老茶客,他們不約而同地鎖定紫砂壺呢?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茶湯的孕育和最終形成,壺的作用不容輕視。

    經過幾個朝代的比較,鑒別,茶客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茶湯的色,香,味。紫砂壺,里外不上釉,永遠素麵朝天,就是不用的時候,它也能散發出淡淡的茶香。有些壺,尤其是老茶壺,壺中存留的,還不僅僅是茶香,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流浪漢,那天晚上肚子餓了,便悄悄溜進一家飯店的廚房。本來想搞兩個饅頭墊墊肚子,找了一圈沒有發現饅頭,只有一鍋紅燒肉。於是,流浪漢一口氣就把那鍋紅燒肉吃了。店主抓到流浪漢,把他痛打了一頓。

    第二天,店主將流浪漢綁上公堂。縣太爺一看流浪漢,把驚堂木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這小子不用審了,把他放了,退堂。店主不依,你憑什麼把他放了?縣太爺說:這小子肥肉吃得太多,已經得了一種絕症,俗稱油漫心,三日之內必死無疑。店主一聽:那就算了吧,就讓他的手下,把流浪漢丟進了一座破廟。

    流浪漢在破廟裡上吐下瀉,腹痛難忍,躺在那兒等死。更敲三遍,恍惚之中,廟裡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和尚。和尚見此狀,從懷裡掏出一把老茶壺,對流浪漢說:要想活命,只有靠它了。

    和尚說完,放下老茶壺就走了。流浪漢掙扎地爬起來,抓過那把壺,一看壺中沒水,空空如也。他爬到一眼溫泉旁,抄起老茶壺就舀溫泉喝。這一喝,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後,人們發現那小子沒死,而且病痛全無。於是,大家開始揣摩,那小子起死回生的秘密究竟在哪裡呢?

    最後,大家把能想到的溢美之詞,都獻給了那把紫砂壺。接下來的歲月,各色人等圍繞那把神奇的壺,明爭暗鬥,巧取豪奪,流浪漢趁機把那壺給賣了。什麼價?一寸紫砂一寸金,壺多重,黃金多重。壺賣了個好價錢,流浪漢置了一方家業,從此過上了安逸的生活。

    這個故事在壺藝界,流傳甚廣。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故事,其基本內核還是靠譜的。大家都知道,老茶壺的內壁,積澱著厚厚的一層茶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茶銹,茶垢。由於茶山的存在,即便壺中不放茶葉,也能沖泡出茶湯來。而老茶湯,無疑具有藥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難雜症,包括油漫心。此乃紫砂壺之第一妙。

    抗餿防腐,當為紫砂壺的第二妙。較之於其他材質,紫砂有一個特點,叫透而不漏。它具有很好的透氣性,但又不漏水。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們要是戴手套,真皮手套戴一天也不出手汗,你戴人造革手套,半天下來手套里是濕漉漉的,因為人造革不透氣。我們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做壺,它就具有抗餿防腐的功能。

    據說這種功能,率先是由一個老木匠無意中發現的。在很久以前,有個老木匠,承建了一座廟宇的藏經樓,他在幹活時,把隨身帶的一把紫砂壺忘在藏經樓的大樑上,工程結束以後,腳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來,我的那把壺,還留在大樑上。老木匠想了許多辦法,幾天以後才爬上大梁,把壺取下。無意中,他發現茶湯居然沒有餿。那時候,正值盛夏,別說幾天,就是一天,茶湯也會變味。於是,大家知道了,紫砂壺還有這樣神奇的功能。冬天泡茶茶不涼,夏天泡茶茶不餿,此乃紫砂壺的第二妙。

    紫砂壺還有一妙,變色韜光。製作紫砂壺的泥料,俗稱五色土。許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做成的壺,是有靈性的。在燒制的過程中,隨著爐溫的升高,它會不停地改變顏色,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壺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會變光變色。一把紫砂壺,只要你精心養育,它會不斷地變光變色,直到變得潤如古玉,光可鑒人,給收藏者,給使用者帶來意外的驚喜。

    正是因為紫砂壺具有發味留香,抗餿防腐,變色韜光之三妙,所以,它才能從林林總總的茶具中脫穎而出,**獨領。清代有個文人叫李漁,他在《雜說》一文中,下了一個評語: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莫過於陽羨。茗注就是茶壺,茶壺沒有比紫砂壺更妙的,而最精貴的壺,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宜興。最後還加了一句:是人皆知矣。

    紫砂的特點是透而不漏,紫砂壺沏茶,冬天泡茶茶不涼,夏天泡茶茶不餿。正是由於這種獨有的品性,紫砂壺在眾多的茶具中,脫穎而出,世人對它倍加厚愛。更為神奇的是,用得越久的紫砂壺,泡的茶越有味道,越醇厚。

    天下的紫砂壺,產於同一個地方,就是江蘇宜興丁蜀鎮。這個江南小鎮,座落在丁山和蜀山之間,故稱丁蜀鎮。宋代以來,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家家制坯,戶戶搗泥的陶藝世界。當地人,衣食所需,均惟陶業是賴。吃的,穿的全仰仗做陶的手藝。

    製作紫砂壺的料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泥土,它是一種礦石,一種堅硬的,稀有的礦石。這種礦石,普天下哪兒都沒有,只有丁蜀鎮周邊的小山上有,故被稱之為泥中精,礦中寶。許多人,包括日本人,都試圖用自己家鄉的泥土,來做紫砂壺,結果全都失敗了。那種罕見的礦石,經過風化,碾碎以後,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極高,排列有序的氣孔。這些神奇的氣孔,為紫砂的妙處奠定了物質基礎。

    那麼,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壺的人是誰呢?多數學者都認為是供春。供春是壺藝界的泰斗,鼻祖。供春原是一個大戶人家的書童,這家人家姓吳,叫吳頤山。供春經常陪伴主人吳頤山到金沙寺去讀書,金沙寺在宜興市郊的山林里。吳頤山,後來做過進士,做過大官:四川的參政,湖廣的巡撫,這是後話。在安靜的金沙寺里,吳先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書童小供春,則四處溜達,到處看看。

    廟裡有一個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廟裡後勤工作的負責人。他經常用紫砂泥做些罈罈罐罐的東西。小供春對老和尚乾的活特別感興趣,常常躲在一邊看,過去叫偷藝。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機靈的小供春主動上前幫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澱的那一點點紫砂泥,收集起來。

    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於是,他開始了藝術創作。他發現廟裡有棵千年銀杏樹,樹上結滿了樹癭,就是樹瘤子,據說一百年才結一個樹瘤子。供春覺得,它滄桑,古樸,有意味,就模仿那樹癭,捏了一把壺,取名樹癭壺。

    這把壺不得了,號稱天下第一壺。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具了,而是一件藝術品。史學家也認為,正是小供春的樹癭壺,把日用陶器帶進了藝術美陶的境界。

    那麼,在愛壺人的心目中,這個壺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愛壺人心目中,紫砂壺是物華天寶,是摯友高朋。

    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依據是,紫砂壺自古價格昂貴。古人說,貴如珩璜(heng huang 古代的玉器),價凝璆(qiu)琳。珩璜,璆琳都是價值連城的美玉。和美玉一樣價錢東西,當然是物華天寶了。明代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至名手所做,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就是說名人製作的壺,跟黃金一個價。明代熊飛,在一首詩中寫道:景陵銅鼎半百沽,荊溪瓦注十千餘。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墓,從陵墓里出土的銅鼎,一個能賣50個錢,而一把紫砂壺多少錢呢?得賣十千餘。

    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詩中這樣寫的:人間玉珠安足取,不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天下的玉器珠寶都不值得收藏,因為它們都比不上宜興的一把土,這一把土當然是指紫砂泥。有個日本人,他在《茗壺圖錄》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明代做的一把壺,抵得上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產。當然,這些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確實從一個側面表達了愛壺人的一種價值觀,一種取捨觀。

    說紫砂壺是物華天寶,第二個依據是,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都酷愛紫砂壺。說到名流酷愛紫砂壺,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在明代,江南有一商界名流,叫沈萬山。有一天,沈府門前來了一個蓬頭垢面的老乞丐,但頗有仙風道骨之貌。老頭用來討飯的工具,不是碗,也不是盆,而是一把大口的紫砂壺。

    沈萬山看到這把壺,眼前頓時一亮,忙問老先生:此壺您賣嗎?老頭說:不賣,壺亡我亡。弦外之音是那壺跟我行影相伴,我要是死了,壺也將隨我而去。家丁要把老頭轟走,沈萬山多了一個心眼,決定將老頭收留,讓他無限期地住在府上,好吃好喝好生伺候。

    沈萬山是個壺痴,他見到好壺就走不動路,但他也不想因巧取豪奪而毀了那件寶貝。於是,那老頭搖身一變,成了沈府的座上賓客。一晃幾年過去了,老頭也沒少花沈家的錢財,沈萬山,半句怨言沒有。不時,還請老頭上書房坐坐,一起喝茶,聊天,把玩那把大口紫砂壺。

    經過長時間的考察,老頭覺得沈先生是個君子,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壺之人。老頭心想,我終於找到了這樣一個人。老人想在他壽終正寢之前,把那把大口紫砂壺送給沈萬山,並告知,此非一把殘壺,那蓋子被我藏在某某山上的某某廟裡。

    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把名壺的壺身和壺蓋,分開來收藏,那是收藏界的一個慣例,對於保證藏寶人的安全,至關重要。就好比您的銀行存摺和密碼,最好不要讓別人同時盜走。沈萬山得了這把名壺以後,終日把玩,最後他悟出了做人之道,也悟出了經商之道。從此,他財源滾滾,富可敵國。

    南京的明城牆有一半是沈萬山捐款修建的。現在南京中華門城堡,是當年明城牆的正南門。傳說正南門下,埋著沈家的聚寶盆。有老人說,那個城門牆下埋著的是沈萬山得來的那把能進財,能進寶,能震魔降妖的大口紫砂壺。當然,這是一個傳說。

    在有些特定的階層,特定的領域,比如在書法界,曲藝界,除了張三,李四,王二,剩下的都是愛壺之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說紫砂壺不是物華天寶,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主見的名流,怎麼會心甘情願地去充當紫砂壺的鐵杆粉絲呢?

    把紫砂壺視作摯友,看作高朋,也不是隨口說說的,有案可據。有個日本人,叫奧玄寶,他特別仰慕中國的紫砂文化,他應該算是紫砂壺的海外鐵杆粉絲了。清朝末年,他編了一本書,叫《茗壺圖》。在這本書中,他是這樣寫的,中國的紫砂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洒如少年,樸訥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衲子就是和尚,僧人。在奧玄寶的筆下,紫砂壺根本就不是一個器物,它就是人,就是身份,就是地位,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是一個個不盡相同的人。

    在那本書中,奧玄寶還向讀者介紹了32把紫砂壺,都是他自己收集的,據說這個人從來沒有到過中國。他為這32把壺,每一把壺都起了一個名字:獨樂園丁,卧龍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紅顏少年,瀟洒公子,風流宰相……。在這位日本壺迷的筆下,這些壺都是他特別仰慕的,希望交結的摯友高朋。

    再講一個發生在揚州的故事。清代揚州有一個鹽運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剛烈,在秉公辦事的過程中,得罪了頂頭上司。這個上司也不是一個什麼好人,是個貪官。貪官決定除掉這個不聽招乎的心腹之患。在那個年代,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經過一番暗箱操作,把鹽運官送進了大牢。鹽運官不服啊!一再地喊冤,沒人理他。鹽運官決定以死抗爭,在牢里又是絕食,又是撞牆,總而言之,不想活了。誰勸也沒用,可把外面的家屬急壞了。家屬也沒有辦法,只好四處燒高香,請求上天開眼。

    有個老道士,十分同情鹽運官的命運,覺得應該幫幫他。他想了一個辦法,請人做了一把紫砂壺,打通關節,把壺帶進監獄,送到鹽運官手上。怪了,鹽運官得到那把壺以後,不再尋死覓活了。什麼樣的侮辱,什麼樣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這樣,一晃許多年過去了。那個貪官倒台了,罪名是貪污腐化,欺君犯上。鹽運官獲得了新生,還官升三級。

    人們問他:你是怎麼熬過那艱難歲月的?他說是那把壺叫我別死。大家聽不懂他的話,他就把老道士送給他的那把壺,拿出來給大家看。那壺上刻著八個字: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第一句話是說那貪官的,別看他現在火,物極必反,總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話是說給我聽的,別看我現在倒霉,也有時來運轉的可能。於是,我天天捧著這壺喝茶,就這樣靜靜地等待著貪官的倒台,這一天終於等到了。

    在鹽運官家的神龕上,我們發現,他供奉的不是菩薩,而是老道士送給他的那把紫砂壺。

  • 小熊貓 (2007-11-04 23:42:11)

    紫砂壺作為喝茶的工具,其神奇之處,只是表現了它的實用層面。但是,紫砂壺還有很多文化上的講究,它的興起和發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

    小小紫砂壺,能把中華文化的很多奧妙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紫砂壺身上,我們可以形象地了解中國文化。紫砂壺很好地闡釋了中國的陰陽與五行的概念,紫砂壺還是中國人美好願景的重要載體,另外,紫砂壺對中庸,對道法自然等文化理念,都有著直觀的體現。

    小小紫砂壺,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呢?康爾教授說,紫砂壺的文化含義,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談。

    首先,它適應並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轉型與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喝茶的民族,常言說得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話還有一個版本,叫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無論是七件事,還是七件寶,都有一個茶字。有些老茶客認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乾隆皇帝視茶如命,他開過這樣的金口,朝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好茶好到這個份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對於茶的吟詠與讚美,那可是多了去了。

    唐代詩人盧仝,號稱玉川子,他詩風浪漫,好茶成癖,寫過一首名詩,俗稱七碗茶,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有這麼幾句: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看來吃茶,只能吃七碗。到了第七碗,人都飛起來了。這首詩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人建立茶道的一個理論依據。日本人現在喝茶,也講究有七種感覺,七種境界。

    中國人不僅喜歡喝茶,有時還喜歡鬥茶。鬥茶又稱茗戰,始於唐代,源於福建山區的茶鄉。每年春天,茶農,茶商們一起檢閱勞動成果,比試新茶的一項賽事。比賽規則大致是這樣,先比茶湯,就是比茶水的顏色,通常的標準是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紅白等而下之。其次比湯花,就是茶水在茶具里泛起的泡沫,比那個泡沫,通常的標準是湯花細密,緊咬盞沿,久聚不散為上。如果那個泡沫一下子就散了,就不是最好的。

    在這樣一個喜歡品茗,喜歡鬥茶的國度里,社會對於茶具的需求,無疑是巨大的。為什麼人們最後鎖定了紫砂壺呢?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說當歷史的車輪駛進明朝的時候,有一幫紫砂人,是他們審時度勢,緊緊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

    茶在漢代以前,主要是當中藥喝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當這個茶變成了飲料以後,中國人喝茶的方式,多次發生變化。從漢代到唐代,主要是喝煮茶,煎茶,用陶土燒制的瓦罐子,用金屬敲制的茶銚子,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茶具。

    宋代和元代,主要吃點茶,先要把茶餅或茶糕,掰開,碾成粉末,再往粉末里加一些點心,就是加一些芝麻,果仁,松子之類的東西,然後跟茶末一起,衝上開水,與此同時,用竹籤攪拌。這種備制茶湯的方式,使得景德鎮生產的瓷碗,瓷盞,倍受歡迎。

    到了明代,喝茶的方式又發生了一次變化。為了減輕茶農的負擔,一洗前人的奢靡之風,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了一招,廢除民間向朝廷進貢團茶的規矩。他以一國之君的名義,號召大家沖泡散茶。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個重要的變化,加上有一批紫砂人,審時度勢,緊跟形勢,開始設計,製作適宜沖泡散茶的工具,紫砂壺就在那個時候閃這登場,贏得了人們的青睞。

    由此可見,紫砂壺在明代崛起,確實是應運而生。紫砂壺的脫穎而出,既有天賜良緣的推動,也有明智的紫砂人,主動適應市場的成果。紫砂壺的閃亮登場,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轉型與變革。

    中國人喝茶,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喝煮茶到吃點茶,再到沖泡散茶,最終紫砂壺在中國的茶文化發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從此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紫砂壺的文化含義之二,是它承載著民俗文化的願景與期盼。過去的紫砂藝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們長期紮根在民間,同時他們十分尊師重教,尚禮崇仁,所以,他們能把老百姓的許許多多美好的願景與心愿,融入自己的創作。

    比如鯉魚跳龍門,這是一個古老的神話,也是天下百姓芸芸眾生的千古夢想。一朝鯉魚跳龍門,子孫萬代就脫離苦海了。誰都想變成一條龍,這個美好的願景在一款壺上得到了承載與張揚,那把壺叫魚化龍壺。這把壺的設計是,壺身上是波濤洶湧的巨浪,中間有一條鯉魚,而壺蓋上祥雲飛渡,在彩雲中有一條龍。這款壺在清代道光年間首先由邵大亨製做,到了同治,光緒年間,黃玉麟也做過,還有許多壺藝家都做過這款壺。

    雖然不同的壺藝家,在細節處理上各有自己的考慮,但那一款壺的主題,始終沒有變。它執著地表達了天下百姓都希望金榜題名,希望連中三元,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那種美好願景。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化干戈為玉帛,也是民間一個美好的願景。這個願景,在紫砂壺上同樣得到了精彩的表現。曾擔任過上海畫院院長的唐雲先生,他收藏過一把壺,壺名叫博浪錘壺,我見過。壺身是一個圓球,上方有一根鏈條,那是冷兵器時代的武器。當年,張良在河南派剌客行剌秦始皇時,用的就是這種歹毒的兵器。上面一根鏈條,下面一個鐵球,一甩。為那把博浪錘壺題寫過壺銘的人,是清末的一個大家,有名的書法家,鑒賞家梅調鼎。他題的壺銘12個字:鐵為之,沙摶之,彼一時,此一時。意思是說過去的博浪錘是用鐵水鑄造的兵器,而眼前的博浪錘是用紫砂捏成的茶具,今非昔比。時代不同了,把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願景傳達得既生動又自然,令人拍案叫絕。

    再說一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它表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愛情觀。以文會友,郎才女貌,一諾千斤,忠貞不渝,生前不能同床,死後也要同穴。這個故事在西方人眼中,是一個愛情悲劇,但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象徵。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殉情之後,實現了比翼雙飛,自由翱翔的夢想。這個願景同樣在紫砂壺上,也得到了精彩的表現。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先生,做過一把壺,叫蝶雙飛。他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識戀愛的那個地點是一個小亭,為壺蓋的摘手,在那把壺上設計了一條腰線,把壺分成一陰一陽兩個界面,一黃一黑兩隻蝴蝶,加上一段切題的壺銘,把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永久地定格在紫砂壺上。據我所知,這把壺被盜版被複制的頻率極高,因為此壺市場需求大,人們都想要品茗喝茶的同時,再品味一下愛情的雋永,再思索一下愛情的真締。

    咱們拋開知識版權的問題不談,透過這個現象,我們有理由自信,正因為紫砂壺凝聚著,承載著,表現著許許多多的民間願景,所以它特中國,特有文化。

    神奇的紫砂壺,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畫卷,當我們用魚化龍壺,博浪錘壺,蝶雙飛壺喝茶的時候,我們不僅品嘗到了茶的美味,而且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紫砂壺所仃現的文化氛圍之中。正所謂一壺一世界,壺中有乾坤。

    紫砂壺的文化含義之三,它實現了日常家用與藝術把玩的結合。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說一件日用品,它非常好用,但缺少一點美感,那是很很難走紅的。而紫砂壺恰恰在實用和藝術的結合方面,顯現出卓而不群的優勢。一把紫砂壺經濟實用,造型美,手感好,既能喝茶,又能欣賞,既能摩挲把玩,又能陶冶情操,既能體現主人的藝術趣味,又能彰顯主人的文化品位,你說說,這樣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還真的不太好找。所以,紫砂壺從來都受到人們的追捧。

    過去在宜興,揚州,蘇州,上海一帶的高檔茶樓,一個名人雅士出來喝茶,要麼自帶茗壺一把,要麼使用事先就存放在茶樓里的專用壺。這樣做,倒不是為了講究衛生,完全是為了彰顯本人的個性和品位。那一些精明的店小二,只要用眼睛一瞄,看你手上托著一把什麼樣的壺,對你的社會地位,就能猜出八九不離十。至於怎麼伺候這他,心中也就有了譜。

    說到紫砂壺的雅趣,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在揚州府,有一個年邁的師爺退休了,許多人都想謀取這個崗位,吃這一份俸祿。於是遞條子的,走後門的,托關係的,把知府大人搞得心煩意亂。知府大人決定,搞一次公開招聘,誰有才誰吃這一份傣祿。招聘考試那一天,來了一大幫飽學之士,一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知府大人親自出題,親自監考。

    他出了一道什麼考題呢?考試那天,他帶了一把紫砂壺,把壺往講桌上一放,他說:一把茶壺,一首好詩,壺隨詩貴,詩依壺傳。今天,誰能依據這把壺,吟出一首好詩,擇優錄取,誰就是今天的勝者。大家開始研究這把壺,這是一把什麼壺呢?一把光貨,除了蓋子上有可清心也四個字,沒有其它裝飾。即便如此,飽學之士們,還是創作出一首又一首堆滿華麗辭藻的詩篇,知府大人看後,都不滿意。所有的人都交卷了,只有一個小夥子,還坐在那兒。他一個字也沒寫,知府大人過去問他:小夥子,你在幹嘛呢?我來應試的。那你的大作呢?我的詩已經刻在那壺蓋上了,逗得眾人哄堂大笑。

    那壺蓋上只有四個字,怎麼也湊不成一首詩。只有一個人沒有笑,就是知府大人。既然如此,你就給大家念念你的大作。小夥子從容地走到那把壺旁邊,一邊旋轉那壺蓋,一邊就朗誦他的大作: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

    四句話,一首詩。知府大人大叫一聲:妙!當場宣布,小夥子獲勝。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壺蓋上的四個字,是一首迴文詩。把這樣的迴文詩,刻到可以旋轉的壺蓋上,確實體現了紫砂壺特有的一種雅趣。

    紫砂壺的文化含義之四,紫砂壺與古老的五行說,陰陽觀,實現了絕妙的契合。先民們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生成萬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早在西周末年,太史史伯說過:五行相雜,已成百物。

    製作茶壺用的那個泥料,俗稱五色土,五色與五行在這兒對上了。那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制燒過程中,要用木頭,要用火。一把紫砂壺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結晶。許多人認為,把五色,五行捧在手上,揣在懷裡,就等於是捧著萬物的根本,揣著大千世界,心裡特別踏實。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陽父,提出過一個哲學命題:陰陽相生相剋。伯陽父認為,陰陽調和萬物生長,陰陽失調天下大亂。老子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巧了,紫砂壺這樣的器皿,它既負陰又抱陽。我們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上,可以看到陰的象徵,也可以看到陽的符號,可以看到陰陽同在,陰陽調節器和的氣象。或者可以這樣說,任何一把紫砂壺,它都是立體的陰陽太極圖。

    請看這把壺,這是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先生生製作的貴妃壺,為什麼起這個名字?請大家往豐乳肥臀上想。紫砂壺這樣的器皿,特絕,你們說還有什麼東西,能夠如此自然地,體現陰陽相生相剋,這個哲學理念呢?手上捧一把這樣的壺,那是有內涵的,有意味的。有時候還不能說得太直白,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或者說不便言傳。

    紫砂壺的文化含義之五,紫砂壺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實現了完美的融合。無論你是佛家的弟子,還是道家的信徒,無論你是出家的僧人,還是在俗的居士,你都可以在紫砂世界中,找到你的情感寄託,找到你的精神家園。

    儒家學說,有一個重要概念,叫中庸。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也就是說要追求平衡,協調,要追求一種無過無不及的境界。對於紫砂藝人來說,尤其是製作光貨的藝人,追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正是他們一以貫之的原則。在泥料的選擇上,追求紫而不奼,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灰而不暗,黑而不墨,這不就是中庸之道嘛!更不用說喝茶,品茗本身就是與中庸之道一脈相承的生活方式。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一種存在。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閑遠之心。到了魏晉,這個思想演化成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歸隱山林,浪跡天涯,放浪不羈,追求精神自由。對於制砂藝人,特別是製作花貨的紫砂藝人,取法自然,崇尚自然,也是他們的一個追求。花貨的特徵就是模仿自然界的花鳥魚蟲,做出來的壺。

    這把荷塘月色壺,是蔣蓉女士設計的。在這把壺上,有荷花,有荷葉,有蓮藕,還有小青蛙。看到這樣的壺,我們會聯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甚至會想到辛棄疾的詩篇: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蔣蓉女士所設計的荷塘月色壺,體現了一種鄉村風情,讓人流連往返。

    據我所知,許多攻花貨的壺藝家,他們都愛養一些花鳥魚蟲,種一些梅蘭竹菊,終身居住鄉間,體驗田園雅趣,方便取法自然。

    再說佛家,佛家特別講究緣份。他們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因緣而生,因緣之外一切皆空。我國有案可及的第一把紫砂壺,叫樹癭壺,它就誕生在佛門聖地金沙寺。供春偷藝的那個師傅,叫金沙僧,是個和尚。由此可見,紫砂壺與佛家從來就是有緣份的。

    佛家有一派,通常稱他們為涅槃派,他們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凈土信仰。他們認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們認為每一個人只要你反本內求,去迷理惑,就能頓悟成佛。當然,對於芸芸眾生來說,你要獲得頓悟,還真的特別難。有些高僧認為,辦法還是有的,這辦法便是吃茶去。

    趙朴初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說,與其守著千百部經文經書,你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不如吃茶去。我發現吃茶去三個字,在壺上刻的特別多。乍一看這三個字大白話一句,其實是禪語,個中含天機,蘊含著想通事理,獲得頓悟的門道。

    在器型的設計上,紫砂壺與佛家,也是有因緣關係的。請大家看這把僧帽壺,像不像唐僧的帽子?此壺原創作者叫李茂林。由此可見,紫砂與佛家,一直是有因緣關係的。有些壺取名真趣壺,百衲壺,佛海容天壺,都是佛家的旨趣。有的在壺上刻上佛教的一些教義,叫經文壺,這樣的壺特別多,日本人特別喜歡。

    你要想獲得一把這樣的壺,不能說買,要說請,請一把壺回家。茶道中,有一個說法,叫茶禪一味,壺佛一體。是說喝茶與參禪的感覺差不多。壺和佛,是二位一體的,所以不能說買,要說清。

    紫砂壺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藝術品。它得天獨厚,應運而生,完美地實現了日常家用,與藝術把玩的結合。它紮根民間,尚理崇文,與古老的五行說,陰陽觀以及民間的願景,達成了絕妙的契合。它胸襟開闊,海納百川,與儒,道,釋等傳統文化,實現了完美的融合。所以,我們說,紫砂壺特中國,特有文化。如果說,中國人真的要評選一千來最有魅力的茶具,我的那一票一定投給紫砂壺。

  • 齊天大聖 (2007-11-05 00:02:40)

    好漂亮的紫砂壺,傳承著中華文明。感謝分享,支持!

  • 小熊貓 (2007-11-05 01:29:49)

    講稿暫缺

      主講人簡介: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江蘇省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內容簡介:

      在紫砂壺工藝界,在任何一把壺上,我們至少可以在三個地方見到作者的簽名。首先,我們可以在壺底見到作者的印章。第二個地方,那便是在壺蓋,在壺蓋的裡面有作者的落款。第三個地方,就是在壺把的下方,一定有作者的印章。

      紫砂工藝師他從來都是要鄭重其事地簽名,不厭其煩地落款,非常地奇怪。雖然呢,紫砂壺在清代,它也成了皇家的貢品,但是壺藝界從來就沒有官窯這一說,所以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用大清製造,用乾隆御制這樣的官印,來強行取代個人落款的那個行規,沒那規矩。那麼海內外的那些職業的買家,炒家,藏家,他們也從來都是只認個人的名頭,不認單位。

      我要介紹的第一位大師叫時大彬。時大彬是壺藝界知名度最高的人,這個人出生在明代萬曆年間,年輕的時候就出名,名氣非常地大,是個家喻戶曉的人,在與文人雅士的交往當中,時大彬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他也把濃濃的文人氣帶進了他的創作。

      我要介紹第二位高人,他叫陳曼生,陳曼生是清代人,他工作是當縣太爺,陳曼生以縣太爺的身份,帶動了一批文人墨客,一起去關心、支持紫砂業的發展,這個貢獻了不得,是別人不可取代的。好了,古代的壺藝大家我們就介紹這兩位,下面我再介紹幾位現當代的壺王。要說現當代的壺藝大家,有一個人繞不過去,他叫顧景舟,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在群英薈萃的紫砂界,顧景舟是第一個獲得國家部委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壺藝家。當然,在紫砂陶藝的變革與創新方面,走得最遠,成就最高的當屬另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先生。那麼,這些紫砂「壺王」,他們做的壺,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他們為什麼能被稱為「壺王」呢?

  • 推薦閱讀:

    劍鋒傳奇 中華始祖劍小傳
    蔣曉云:每個平凡的女人都有自己的傳奇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的浪漫愛情傳奇(圖)
    《張愛玲傳奇》
    她是20歲出家的耶魯博士,是讓老外到東方取經的傳奇比丘尼…(令類專訪02)

    TAG:紫砂壺 | 傳奇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