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餘:筆墨人生,主要在於自身的修養
劉三餘訪談
原載於《筆墨三味——當代中青年名家作品集》
姜麗雯:劉老師您曾與老學者徐方先生學詩詞古文,以文入畫,以書寫意,先後出版有《蜀道行·劉三餘詩畫集》、《焦荷二十四品·劉三餘詩畫》等畫集,被稱為「四川畫壇詩、書、畫、文綜合型的優秀畫家」。中國畫蘊含的文化精神是其最為重要的靈魂,古人曾云:「畫者,文之極也。」您對此一定感悟頗深,請您結合自己的創作心得,談談畫與文之間、文人畫與文人之間的關係。在您看來,在追逐「創新與突破」的今天,如何保持一份從容淡定的文人心性?
劉三餘:中國畫最早起源於「有意識」,比如我們經常談到的「象形」。從原始的積累到意識形態的蘇醒,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到「應物寫形」,都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而進步。所以,歷代文人的出現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其重大的貢獻。
繪畫在最初階段是有意識、有功利、有目的的,比如:農事、戰爭、宗教、政治等。漢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大發展時代。隨著文人雅士的著力推動,中國繪畫也隨之找到了筆墨的依託。所以到了唐宋,中國畫就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繪畫不僅需要保持創作的自由,更需要精神的自由和獨立。文人畫往往如是:東坡論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米海岳更是「天真爛漫」,王維是大詩家,米芾是大書法家,而蘇東坡是大文豪,其畫是絕對的文人畫,並且他把文人畫提升到了一個很純粹的境界上——沒有功利目的,只有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從另一種界面來說,此時的中國畫是非常明凈的、極具創造性的,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一如太白詩、稼軒詞,夢幻而明潔,大氣而廣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到達一個純粹的境界,就能保持思想和精神的絕對自由,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才能創造,才能進入「無意識」的境界。所以說,文人畫是「無意識」的精神產物,在這種「無意識」中只有藝術生命的存在和衍生。
文人畫從元人的「寫胸中意氣」到石濤的「自我面目」,都是要求「脫俗」——脫去前人窠臼,追求自我的精神面目,這就要求我們進入一種「道」的境界。「道」,一也。「畫」,一也。每人皆有一畫,不管是黃賓虹或者是齊白石,都有他們自己的一畫,絕無僅有的一畫,不可複製和替代的一畫。
創新只是一種突破。在我們這個紛繁的時代,更需要的是堅持,更需要的是寂靜。我們要不斷地突破自我的藩籬,竭力去凈化自我,擺脫「有意識」的束縛,進入「無意識」的境界,無拘無束,從而直達「本我」。
姜麗雯:焦墨或可稱之為枯筆、渴筆、竭墨,講究用墨的純粹和層次性,黃賓虹晚期作品多有枯筆山水,畫風渾厚華滋,筆墨深沉而濃黑,當為焦墨畫者之楷模。後者有張仃、崔振寬等皆擅以焦墨作畫。您作為青年畫家,繼承了焦墨畫,並在焦墨荷花領域取得了新的拓展。焦墨的枯筆、渴筆往往能營造出「生拙高古」之氣,您是如何理解焦墨畫的「生熟」問題的?並請您談一下在創作中的筆墨運用心得。此外,您的焦墨荷花在構圖方面頗有意蘊,既有疏朗美,又有密集的美。中國的書畫藝術講求「位置經營」、「空間意造」、「澄懷味象」,如在構圖方面求得成功突破,將藝高一籌。請劉老師談一下對「空間意造」的體悟。談及花鳥畫,八大、齊白石、吳昌碩等諸多畫家都是構圖方面的高手,歷代的畫家對您影響最為深刻的是哪幾位?
劉三餘:繪畫之美在於其藝術哲學的思想性和筆墨形式的可讀性。在中國畫里,焦墨可以和水墨、彩墨(泛指設色)並列為三大體系。同水墨一樣,焦墨也同樣能達到水墨之中的任何變化,黑與白的對比,能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黑色是色之母,焦墨則是最厚重的黑色。我用焦墨重彩,行走在兩個極端。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用焦墨重彩來表現荷花,得到了一種明快而強烈的表達方式,那是一種愉悅和快慰。我用色不加水分,直接以純色來皴、擦、點、寫、抹、掃,在極枯的重墨之中,陡現極枯之重色,在極致中去表現一種虛靈。鉤花平塗的大紅色就成了一種跳躍,黑與白、色與墨終於融成了和諧的艷麗。於是,精神和激情就多了一種韻,一種超越於畫外的韻。
「畫到生時是熟時」,「生」是脫俗,是出於習慣之外。我們常一提筆就有慣性思維,不管是筆墨也好,構成也好,都是習慣性地去畫。「熟」易巧,巧就流於滑。「熟」了就養成了習慣,所以就要求「生」,「生」才有生機,才有新意。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在有意與無意之中尋變而已。
孫過庭論書曰「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方一下筆,即定筆勢,全篇布局,便由此展開,千筆萬筆,隨勢而行,黑白相依,虛實相就,互揖互讓。一畫之下,就生矛盾,就有虛實,在黑白中衍變化,在矛盾中求統一。所謂布白,就是以白為重,讓畫面的空白更美,計白當黑,所有的筆墨是虛,是為白服務。黃賓虹的黑密,但卻通透虛靈;陳子庄的疏簡,但卻沉博意遠。不管是潘天壽或是齊白石,都是畫意空間的完美者,黑白棋子,隨勢就勢,變化無窮,處處有空,處處盤活,處處有精神。
筆墨人生,主要在於自身的修養。胸襟廣博,才有高人的畫品;隨意布局,皆有出人之意境。筆墨的修鍊,當隨人生之經驗學識而日臻完美。
藝術簡介
劉三餘
男,蜀中知名畫家。1969年生,現居成都。自號齋名為「半罐水」。因「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勸勉學者利用「三餘」之時刻苦勤學,其三餘意也為「閑」,不喜俗事羈絆,故而得此名。現任中國畫焦墨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岷山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對外友協特聘畫家、四川省藝術促進會委員、成都市美協理事、成都市政協畫院理事。
推薦閱讀:
※修養修鍊之功夫,給大家推薦幾本書。
※男人的修養應體現在「怕老婆」上?
※雨林修養館的音樂演唱會
※作為備胎的認知與修養——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