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為什麼會贏,希特勒怎麼會輸?

在兩個魔鬼之間,如果不能將兩個同時消滅,那麼上帝也一定會選擇先把那個大魔鬼消滅掉,然後再把那個小魔鬼消滅。首先是斯大林的運氣實在太好,小小南斯拉夫在關鍵時期突然橫插一杠,改變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看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事件,但卻決定了歷史走向。其次是上帝也無法容忍希特勒取勝,如果說南斯拉夫的政變是人為因素,那麼氣候的變化則是非人力所能及,熱浪滔天還是天寒地凍則完全是上帝的旨意。所以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就像1951年的朝鮮半島的冬天一樣,雪下得尤其早,天氣異常寒冷,氣溫早早的就下降的零下。從八月底開始,道路先是泥濘不堪而後冰天雪地,這就使得德國陸軍的全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完全無法發揮,反而影響到部隊推進速度。第三,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的性格和處於絕望之中仍深深懷抱希望的民族精神,以及長時期的壓迫和剝削所產生的壓抑和憤怒的情緒陡然間被深深的愛國激情所激發,迸發出一股無堅不摧的極其強大的力量,一股腦地發泄到德國法西斯頭上,令世界最強悍陸軍也無法招架。第四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國的無條件援助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美英兩國長期的大量的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和輕重各型武器的支援。最後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專制獨裁者的性格缺陷無法改變,但是與斯大林相比,希特勒更為致命。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已經和德國結成戰略同盟,但是當首相斯維特科維奇和外相馬科維奇與里賓特洛甫簽訂完合約剛回到貝爾格萊德,國內就爆發了武裝起義,政府被推翻,起義由軍方領導發動並得到了國內大部分民眾的支持,隨後原太子被擁立為新國王。雖然新政府仍有意願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民眾的反德熱情已經被激發出來,南斯拉夫人尤其是塞爾維亞族人堅決不與德國人合作。這次政變徹底把希特勒給激怒了,因為巴巴羅莎計劃的實施分三路推進,北路北方集團軍群沿波羅的海三國直取列寧格勒(原名和今天都叫聖彼得堡);中路中央集團軍群取道原波蘭直下莫斯科;南路有南方集團軍群進去烏克蘭基輔,拿下高加索格羅茲尼的油氣田。所以緊依烏克蘭羅馬尼亞的整個巴爾幹地區作為希特勒攻蘇計劃的大右翼,必須要確保後方政權的友好和安全,對於這次突如其來的政變,希特勒的憤怒完全可以想像,他命令空軍立即對南斯拉夫進行轟炸,指示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立即制定作戰計劃。隨後他做出了一個改變蘇德戰爭結局甚至改變整個二戰結局的決定:「巴巴羅莎計劃不得不推遲」。如果連歐洲最強大的法國不到六周就被希特勒拿下,何況小小南斯拉夫哪裡是德國陸軍的對手,僅僅十天之後德國鐵騎,兵鋒直至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軍隊根本不堪一擊,壓根就不用擊,新政府逃亡。但是由於這一耽誤,原本確定的五月中上旬實施的巴巴羅莎計劃被推遲了一個多月,蘇德戰爭爆發的日期是六月二十二日(巧合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這一天正好是歐洲巨人拿破崙率領六十萬法軍渡過涅曼河進攻沙俄的日子)。不管怎麼說由於南斯拉夫事件,入侵蘇聯的時間至少被耽誤了四周,但是就是這看似無關緊要的四個星期對後來的莫斯科戰役來說至關重要,希特勒的陸軍參謀部作戰部部長約德爾上將後來說,只要再有三周的時間就能拿下莫斯科;後來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倫斯德陸軍元帥也說,在南斯拉夫至少使得對蘇作戰計劃被延遲了五周,這五周的時間是致命的。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南斯拉夫的那幾個發動政變的籍籍無名的小軍官拯救了莫斯科,拯救了斯大林,拯救了蘇聯,同時也拯救了世界。對於蘇聯的冬天嚴寒,希特勒和德國最高統帥部不可能完全不考慮,也不會不做準備。畢竟在之前的歐洲歷史上,十八世紀初的歐洲,瑞典仍然是北歐的第一大國,沙皇彼得大帝勵精圖治,正帶領落後的俄國銳意改革,眼看一新的大帝國崛起於東歐大陸。在波羅的海,瑞典和俄國爆發激烈衝突,1700年瑞典偉大的國王查理十二終於無法忍受,發動北方大戰,企圖一舉徹底擊敗北歐所有對手,起初查理十二在波蘭、薩克森、立陶宛節節勝利,直到大軍深入俄國腹地,1708年11月,查理大軍進擊烏克蘭,寒冬給瑞典人帶來了無盡的折磨和苦難,後來有士兵回憶到:「在我們周圍,在怒號的寒風中,動物在田野里凍得僵直,鳥兒死翹翹地從天上掉落,好像被槍擊中一樣……當看到幾百個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小伙此刻卻在呼喚著戰地醫生去切斷他們變得發白和鬆脆的手腳,耳朵和鼻尖不用刀就輕易掉落下來時,我們的心在痛,淚在流。」開戰之初的十幾萬瑞典大軍僅僅在俄國度過一個冬天之後就只剩下兩萬多人,到1709年5月,在波爾塔瓦彼得大帝將被嚴寒凍得疲憊不堪的瑞典殘軍敗將一舉徹底擊潰。此後瑞典一蹶不振。1812年6月,法國皇帝拿破崙帶著征服歐洲的無比崇高的威望率領六十萬法軍渡過涅曼河,試圖征服沙皇俄國,10月大軍進入莫斯科,但隨後拿破崙發現他取得的只是一座被燒為灰燼的空城,漫天的大雪瀰漫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饑寒交迫的法軍被迫撤退,在撤退的途中,瘦骨嶙峋的士兵們蛻變成「兇殘的野獸」,他們為了搶奪一塊馬肉或者死人身上的一件外套而動刀動槍,爭得你死我活。當初渡過涅曼河的六十萬法軍只有不足三萬人有機會第二次渡過那條河流。同樣德意志帝國的軍事天才們在制定巴巴羅莎計劃時,對這兩段歷史肯定記憶深刻。但是他們認為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武器技術早已今非昔比、突飛猛進。他們信心十足在冬天到來之前一定就能擊垮蘇聯,他們甚至認為兩個星期就能使斯大林投降;另一方面帝國的氣象專家告訴希特勒當年的冬天是個暖冬,這給了帝國的軍人們更大的信心和決心。但是實際上1941年的冬天,俄國很早就大雪紛飛,氣溫驟降。10月6日夜裡,莫斯科下了第一場雪,這一天正是對莫斯科從新發動進攻的日子,由於德軍之前沒有任何準備,所以影響非常大,直到12日,雪還在繼續,中旬以後,秋雨連綿,雨和雪交織在一起,道路泥濘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降臨莫斯科,氣溫降到零度以下,13日,氣溫下降到零下八度,下旬,溫度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到十二月份,白天氣溫下降到零下二十幾度時,但是更為殘酷的是直到這時德軍士兵尚沒有補給冬裝,寒冬臘月穿著夏裝作戰,在蘇聯的全部德軍將近三百個師,獲得冬裝的只有不到三十個師。成千上萬的德國士兵由於凍傷致殘而喪失戰鬥力,再加上缺乏補給,大量馬匹被宰殺,使得大量重武器無法拖動。德軍的坦克在嚴寒中根本無法啟動,夜間停下的車輛和火炮到白天都陷進凍土裡,甚至在白天停車時發動機下面都需要生火烘烤,甚至連機槍和步槍都無法使用。德國名將,侵蘇中央集團軍群坦克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上將寫到:由於供坦克履帶防滑的尖鐵沒有運到,路上的冰引起不少困難。天冷使得大炮的瞄準鏡失去效用。發動坦克時,得先在底下點火烘烤一陣。燃料常常凍結,汽油也凍得黏糊糊的。各團因為凍傷而減少了五百人左右。由於天氣太冷,機關槍也打不響,我們的37毫米反坦克炮也已證明對付不了俄國的T——34型坦克.........冰天雪地,無處避寒,無衣禦寒,人員裝備都受到極大損失,燃料供應也糟糕透頂,——所有這一切都使我難以履行司令官職責,長此以往,我的重大責任要把我壓垮了。整個莫斯科會戰中,不知多少次的嚴重關頭,德軍真的就要瓦解和消滅在俄國的冰天雪地之中了(就像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人那樣),也許是因為希特勒的頑強意志和堅定決心,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由於德意志陸軍的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才使得第三帝國的軍隊免於完全的崩潰。看過電影《兵臨城下》,你一定會對蘇聯人的打仗方式感到震驚,法國著名導演雅克阿諾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副極具震撼力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宏大場面:包括男主角瓦西里在內的蘇聯男人們,工人農民不管什麼職業,未經訓練全部用火車直接運送到戰場,下車之後沒有休息也不用調整直接上前線,更不可思議的是,槍支彈藥也不充足,兩個人一組,一人給搶,另一人給十發子彈。這根本不是打仗,壓根就是直接把俄國人去送死。不過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打勝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蘇德戰場,蘇聯軍民傷亡高達兩千七百萬,蘇聯紅軍傷亡八百六十萬,失蹤六百萬,被俘四百五十萬。蘇德間任何一場戰役,不管誰勝誰負,蘇軍的死傷人數都是德軍的幾倍十幾倍,以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為例,納粹德軍在僅付出了兩萬人傷亡的代價殲滅蘇聯三個集團軍將近十萬人,俘虜二十五萬人。戰爭初期的蘇聯大潰敗時期,蘇聯軍隊完全是按整個集團軍編製的被殲滅、被俘虜,就算只考慮蘇聯取勝的戰役為例,雙方的損失(傷亡、失蹤、被俘)人數也不可同日而語,莫斯科保衛戰德國國防軍損失十六萬人,蘇聯紅軍損失七十萬;斯大林格勒戰役,納粹德國國防軍損失八十四萬,蘇聯紅軍損失一百二十萬;庫爾斯克大會戰,納粹德軍損失十七萬,蘇聯紅軍損失八十五萬。毫不誇張地說,蘇聯衛國戰爭是俄國人踏著無數同伴的屍體打贏的。斯大林和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戰略就是以人海戰術對抗強大的納粹德國法西斯的機械裝甲部隊。另一方面,蘇德戰爭爆發前,三四百萬蘇聯人仍然被斯大林關在蘇聯的苦役營和勞改營,戰爭爆發,相當大一部分囚犯被釋放發往前線,其中包括大批被斯大林清洗的前紅軍軍官,為斯大林提供了大量的後備軍和預備役兵員。這些被釋放的囚犯所表現出來的或者說被激發的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戰鬥精神讓人無法想像。有人寫道:「我不顧性命保衛我可愛的祖國,通過上前線打仗,我們親愛的黨給了我向社會贖罪的機會。根據我的計算,我用我的鋼鐵子彈殺死了五十三個德國法西斯分子。「蘇聯英雄、紅軍高級軍官亞歷山大戈爾巴托夫將軍就屬此列,從37年到40年,戈爾巴托夫一直在遠東西伯利亞科雷馬一個偏遠的勞改營服役,他是由鐵木辛哥元帥親自求情才被釋放,當他被召回莫斯科時,負責審問他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官員怎麼也無法相信面前這個瘦骨嶙峋骨瘦如柴的可憐巴巴的傢伙竟然是蘇聯元帥所說的紅軍中最有才華的年輕軍官。當他被釋放後,他對重返紅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猶豫,聽說德軍入侵,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又可以報效祖國了。正是這位戈爾巴托夫,後任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第24軍軍長、第三集團軍司令,參加過與德國的幾乎所有大戰,以集團軍司令的身份參加攻克柏林的會戰。索爾仁尼琴說:作為俄國人確實是世界上最為悲慘的事情(暫且不考慮此言是否正確)。足以說明俄國人所承受的苦難之深重。歷史上,俄羅斯民族長期受專制統治的壓迫和剝削,蒙古人兩百多年的奴役,專制沙皇五百年的恐怖統治,造就了俄國人對苦難的無比強大的忍受能力,同時也塑造出俄國人堅忍不拔反抗暴政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正是這種鋼鐵般的意志伴隨著對被征服的極大恐懼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使得一個個蘇聯紅軍變成了一道不可摧毀無所畏懼的鋼鐵長城,這才是納粹德國法西斯不可逾越的堅固防線。假如有這樣兩個人,一個是身材魁梧強壯的彪形大漢,手持一把大刀,另一個是瘦弱不堪的小個子,身上只有一把小匕首,如果他兩打起架了,誰能打過誰,結果很明顯,用不了多時大漢就能把小個子砍倒(若不出現重大意外)。但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小個子首先獲得了一副鎧甲,然後又取的一副盾牌,這就應該能夠防守一陣子,有了喘息的時間,隨後又有人給了小個子一柄鋒利的長劍,足以與大刀媲美,這就有了進攻的武器了,足夠兩人能打個平手,最後小個子又獲得一種致命武器——手槍,一下子把大漢放倒了,取得勝利。http://baike.so.com/doc/13228658-13776891.html這一場景就像蘇德戰爭爆發前的兩國狀況一樣,納粹德國就像那位大漢一樣,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士氣高昂,志在必得;而蘇聯,甚至都不如那個小個子,人才被清洗一空,經濟匱乏,要啥沒啥。而那些鎧甲、盾牌、長劍、手槍就相當於美英兩國的援助——各種輕重武器、飛機、坦克、鋁銅鋼鐵各種原材料、軍鞋棉衣棉服………完全可以相信,沒有美英的援助,偉大的蘇聯衛國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不是勝利會延遲幾年,是必定失敗) 。1941年9月,斯大林在給丘吉爾的信中一上來就說:你答應,在以前允諾給的二百架飛機之外,再售給蘇聯二百架戰鬥機,我對此表示謝意。我毫不懷疑,蘇聯的飛行員將能夠學會操縱它們,使用它們。信的結尾說:沒有這兩種方式的援助,蘇聯將不是戰敗,就是被大大削弱,以致在長期內不能以在前線上反對希特勒主義的實際行動去援助它的盟國。斯大林的一生都是依靠欺詐、謊言和暴力來維持統治,但我相信在這封信中,大魔頭說的是肺腑之言。當然丘吉爾首相不怎麼喜歡俄國的共產主義,對蘇聯的援助顯得有點小家子氣,不怎麼慷慨,但是羅斯福總統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以他遠大的眼光、博大的胸襟、過人的膽識和擔當、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慷慨無私,給予斯大林巨大的支持,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斯大林的態度是真誠的、認真的,希望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新世界。所以蘇德戰爭一爆發,羅斯福總統就答應:每月將以一千二百輛坦克供應英俄兩國,供給俄國使用的飛機三千六百架。這也使得丘吉爾非常鬱悶:「我們不但要拿出自己的產品,而且還要必須放棄美國本來可以運交我們的最重要的軍火」。羅斯福總統的無私還體現在援助蘇聯的具體武器上,謝爾曼式主戰坦克、P39飛蛇戰鬥機……這些都是美國軍隊裝備的最新式武器,為二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立下不朽功勛。儘管因為納粹海軍鄧尼茲元帥在大西洋的兇猛攻擊,德國潛艇部隊共擊沉英美運輸船、商船3000多艘,總噸位達一千五百萬噸,軍艦被擊沉一百多艘。但是美英的援助依然冒著被擊沉的巨大風險源源不斷的運抵蘇德前線,給予俄國人巨大的支持。設想一下在寒冬臘月的莫斯科,當德國人仍在穿著夏裝凍死凍傷無數時,美國人給予蘇聯前線士兵五百萬套軍靴軍帽軍衣,這對於交戰雙方產生多大的影響。10月19日,斯大林發布一道死命令:「誓死保衛莫斯科」,斯大林之所以有信心那是因為他清楚他不是一個人奮戰,在他後面由美國將會給他巨大的支持和援助。雖然古德里安將軍的裝甲兵團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他們在莫斯科城下確實被遏制住了。整個戰爭期間,美英兩國給予蘇聯的援助物質去過列出來的話,我估計十頁A4紙都寫不完。飛機每月400架,坦克裝甲車每月1100輛,高射炮每月300門,反坦克炮每月2000支,汽車每月10000輛,偵察車每月2000輛,各種鋁錫鉄銅合金鋼等重金屬原料都是每月幾千噸………(此處省略八萬字)後來任蘇聯國防部長的謝爾蓋索科洛夫元帥後來說: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僅不可能贏得衛國戰爭,而且甚至根本無法抵擋德國的入侵。——小魔鬼怎麼能滅掉大魔頭一切失敗都可歸因於軍事上的失敗,而一切軍事上的失敗皆可歸咎於戰略戰術上的失敗。這句話用在蘇德戰場上在正確不過。儘管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對波蘭東歐巴爾幹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等一干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外交政策的失敗,但終歸到底還是軍事上的慘敗導致最終的崩潰。軍事上的慘敗儘管也由於一堆的天時地利問題,但最直接最顯著的依然是戰略戰術上的失策。可以這樣說,在德軍拿下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重鎮斯摩棱斯克之後,希特勒所做出的所有軍事決策幾乎都是錯誤的。儘管之前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北非向希特勒提出增加援軍繼續向埃及推進,以便而後拿下中東和高加索的遠大計劃;另一方面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多次向希特勒提交報告說明在地中海增加兵力和加強攻勢的重要性,以取得對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絕對控制地位,希特勒對這樣的要求不屑一顧(這可能是知識和水平的限制,作為前陸軍下士,是不具備這樣的全球視野,不可能看到和理解這種海洋戰略和全球戰略),一心青睞於他的「巴巴羅莎」計劃。如果說大魔頭對這些大戰略上的無視只是由於無知,那麼當「巴巴羅莎」順利推進到斯摩棱斯克之後他根本不理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的意見而所犯的錯誤則是致命的。自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對蘇進攻開始,至7月15日,德軍就推進到斯摩棱斯克,據莫斯科只有短短360公里,而且是一片坦途,眼看一鼓作氣就能拿下莫斯科。但此時希特勒和他的陸軍總參謀部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以總司令勃勞希契將軍為代表的陸軍將軍們都認為應該集中中央集團軍主力繼續進攻莫斯科;而希特勒確認為應該分兵南下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拿下烏克蘭大糧倉,進而打通高加索的進軍路線。最終德國陸軍的將軍們又一次屈服了這個前陸軍下士。隨後德軍把中央集團軍的主力——古德里安將軍的第二裝甲集團軍群調往南方集團軍參加基輔合圍戰。到9月26日,基輔戰役結束,蘇聯整個西南方面軍66萬人被全部殲滅,軍官損失殆盡,希特勒稱之為戰爭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正是這個戰術上最大的勝利導致德國在接下來的莫斯科會戰和整個蘇德戰爭中最大的失敗。在基輔戰役期間,蘇聯人正是利用這寶貴的八十多天的時間,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間構築起堅固的完整的防禦體系,上百萬的預備役部隊和大批戰略物資武器裝備被源源不斷地運往莫斯科地區,10月1日當德國人開始實施進攻莫斯科的「颱風」作戰計劃時,蘇聯人正好以逸待勞迎接剛從基輔戰役下來的疲憊德軍,一道道準備好的防禦工事給德國陸軍正好來個「瓮中捉鱉」。加之10月道路的泥濘不堪和11月12月的天寒地凍,德國人的慘敗已經在所難免。儘管莫斯科城下的慘敗,但是優勢仍然掌握著希特勒手中,德國最高統帥部把進攻的重點再次轉移到南部高加索格羅茲尼和巴庫的油田,這裡是蘇聯最大的石油產地。德國人的計劃是以烏克蘭為基地,沿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羅斯托夫一線進攻,最終拿下高加索的格羅茲尼和巴庫,此役取勝的關鍵就是在左翼沿頓河—伏爾加河一線建立防線,保證後方的安全,這條防線的中心就是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伏爾加河運河畔的斯大林格勒(現名伏爾加格勒)。在42年7月底,德軍順利取得羅斯托夫之後,眼看勝利在望,這時的希特勒再次犯下致命錯誤,把南方集團軍群分為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負責進攻高加索,而擁有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的A集團軍群被奉命進攻斯大林格勒,這樣一來只是作為防禦手段的斯大林格勒卻被當做重點進攻對象,把手段當成目的而錯失掉真正的目標是戰略上的大悲劇,原本只需要沿頓河伏爾加河建立防線,而無需攻取的斯大林格勒,卻被要求全力攻下,當然拿下斯大林格勒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希特勒個人的虛榮心而已,最終的結果是斯大林格勒非但沒有拿下,反而導致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而實力大大削弱的B集團軍也同樣沒能攻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接下來的戰爭希特勒只能節節敗退,再英勇的德國陸軍也終究無法抵擋蘇聯人的反攻,戰爭最終打到柏林。

http://video.so.com/v?q=%E6%96%AF%E5%A4%A7%E6%9E%97&src=tab_wwwhttp://cn1n.net/history/ww2/20160616/12220096.htm

http://baike.so.com/doc/5329580-5564754.html
推薦閱讀:

納粹從未發表過的系列照片 希特勒訪問義大利
德意志第三帝國之希特勒無罪
希特勒之劍:二戰納粹德國的元帥們
希特勒的兩個手段

TAG:斯大林 | 怎麼 | 希特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