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桃文化(上)

一、古老的桃文化

中國的「桃文化」流長源遠,上千年來,人們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賦予了它更加嶄新的內涵。桃,屬於薔薇科,是我國最古老的果樹品種之一。據載,中國原產的桃,早在4000年前就為我們的祖先所馴化。漢代上林苑已有栽培品種桃出現;大約在2000年前它開始傳播到國外,現已遍布全球,雄踞核果類果樹之首。

桃樹,原產于于我國,後經「絲綢之路」引種到全球各地,是與蘋果、梨並列的世界「三大果樹」之一。桃樹廣植於我國大江南北,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古代,國人對它卻是情有獨鍾。在民間節慶、宗教禮儀、文化、醫藥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記,由此在我國古代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桃文化」。

追溯起桃的淵源,在遠古的年代,我國先民就創造了一則神話,名叫夸父追日。在這則神話里,桃是人們的救命之神。據《山海經》記載:「夸父追日,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裡「鄧林」指的是就是桃林,這也是史料中最早賦予桃特殊地位的神話。

至於民間,關於桃的傳說很多,而且大都賦予桃以靈性和仙氣。民間傳說,三月三西天王母過壽,用以款待眾仙的是「蟠桃」;美猴王大鬧天宮,眾神拿它不住,是二郎神變作賣桃的老翁,把「鎖心鎖」變成了桃子,騙得猴王上當;而麻姑獻壽,手中托盤裡放的據說也是「仙桃」。

首先,「桃」被認為是"福壽"的象徵。例如:年畫中的老壽星,總是右手拿拐杖, 左手捧仙桃.因此,人們在給老人祝壽時,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禮品.

其次,「桃」被認為是「喜慶」的象徵。例如:王母娘娘的瑤池盛會,就是以「蟠桃」為主的喜宴.因此,人們每逢喜慶活動時,「四喜果盤」中,總要有一盤鮮桃.

再次,「桃」被認為是「仁義」的象徵.例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在桃園進行的.因此,人們就把「桃」當成了「仁義」的見證物.

還有,「桃」被認為是「美好」的象徵.例如:在形容女人漂亮時,稱其是「人面桃花」;在形容地方美好時,稱其是「世外桃源」。

另外,「桃」被認為是「驅邪」的法物.例如:在逢年過節時,人們喜歡把對聯寫在「桃木板」上,因此,才有了"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名句.為了「消災避難」人們還喜歡用「桃木」做成刀劍,懸在廳堂檐下,掛於項間胸前.

同時,「桃」還被認為是"保健"食品.例如:俗語說「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當然,「桃」也有其副面的說法,例如:在說起不正常男女關係時,人們常稱其是「桃色新聞」或「桃色案件」。無論怎樣說,「桃文化」都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得到繼續和發展.

桃和桃花即美好事物的觀念滲透了文化的許多領域。如盛開的桃花是春天的象徵,所以春水被稱之為桃花水。

桃花與女人有緣。詩文中多用桃花烘托美女。在《詩經》中,桃是友誼和愛情的信物。如《詩經》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蘇軾有「且看桃花好麵皮」;尤其是唐代崔護的詠桃花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被譽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絕唱。此外,人們還習慣將少女的臉頰稱為「桃腮」、「桃靨」。把女子的美貌稱作「桃夭柳媚」。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化妝名「桃花妝」。「自古紅顏多薄命」,漂亮女子命運多桀又稱之為「桃花命」。就連男子的艷福也常戲謔為「走桃花運」等等。皆說明桃花在古代文學中經常是不可缺少的題材。

說起桃花與女性,我們還會記起春秋進代的「桃花夫人」;記起李香君反抗奸相以血染成的「桃花扇」;記起《紅樓夢》中林黛玉自比桃花的纏綿悱惻的「葬花吟」和《桃花行》等等,所以桃和桃花可以成為美麗女性的代名詞。在其它方面,如教師的勞動成果譽之為「桃李滿天下」。《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又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象徵。而《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則是人們想往的美好社會圖景。

古往今來,人們在桃身上寄予了種種美好想像,《齊民要術·種桃篇》說:「東方神桃九根,宜子孫,除凶禍」;王建《宮詞》中說:「只為桃花貪結子,教人錯恨五更風」。這可以說是「桃」能夠宜家、宜室、宜人的佐證。因此,中國人成了一個吃桃、種桃、愛桃、敬桃的民族。桃可以使人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所以古人要在大年初一「飲桃湯」、「貼桃符」,在寒食節喝「桃花粥」。時至今日,人們仍把「桃罐頭」作為最好的食品送給病家,使其從疾病中速逃出來。

桃木避邪的由來,《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故壓伏邪氣。桃木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做桃木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

桃木治鬼的傳說豐富多采。《淮南子·詮言》:「羿死於桃棓。」東漢許慎註:「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這裡講的是《孟子》中「逢蒙學射於羿」的傳說。羿以善射聞名,逢蒙拜師學藝,學成後恩將仇報,從師身後下毒手,舉桃木大棒向羿的後腦猛砸。羿死後做了閱領萬鬼的官。桃木棒連統領眾鬼的羿都能殺,所以眾鬼皆怕。

另外,《左傳》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記載著桃木能發揮神秘力量的一件事:「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也。」這段話是說:古人冬天把冰塊藏在深山大谷的冰窖里,藏冰時,要用黑色雄性生畜和黑黍祭祀寒之神,而取冰使用時,則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進行除災的儀式。

東漢末年還有一個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也有記載,與王充類似:「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 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這個記載也表明以桃木辟邪歷史早矣。至今,這個風俗還能看到。山東一帶至今還是用桃枝驅鬼,用 桃核雕制兒童護身符。

桃木的傳說,上天有蟠桃園,園中仙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一枚可增壽六百歲,從而桃木亦被喻為長壽的象徵。 桃木質密細膩,木體清香,傳說為避邪鎮宅之神物,而深得道家方士之寵愛青睞,故常雕之成劍,或佩於身或懸於室,以示其高雅之風範,道行之高明。另有桃符,又稱平安符,《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掛桃符其門掾,百鬼畏之。」 在我國民間關於桃樹的出現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而記載桃木枝避邪之說也歷史久遠。辭源:「古時選桃木枝刻桃木人,立於戶中以避邪,漢時,刻桃印掛於門戶懋,稱為桃印。宋代刻桃符(古代大門掛的兩塊書著神荼、鬱壘二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即春聯)意為壓邪。現在東南亞國家民間以桃木劍置於戶中用於避邪納福。《封神榜》載:姜子牙(太公)用桃木劍降妖興周,可謂家喻戶曉。現東南亞各國華裔向以桃木劍置於戶中用以壓邪避災,求賜吉祥安康。

還有其它的傳說:商朝後期殷紂王被狐狸精迷惑,朝綱衰敗,後有雲中子特製一把桃木劍,懸掛朝閣,使狐狸精不敢近前;三國時期的曹操,因凝心太重, 落下頭疼病,久治不愈,後經軍師提議,在中原精選優質桃木,製成一把桃木劍,懸掛室內,頭痛之症, 不治全愈,後來南征北戰,建立了霸業。後人便將桃木看作英雄的化身,所以相信桃木能制鬼避邪。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

記載桃木避邪之說歷史悠遠,《辭源》載:古時刻桃木人,立於戶中以避邪。漢時,刻桃印掛於戶懋,稱為桃印。後漢書儀志中「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如法,以施門戶。宋代刻神荼、鬱壘二神像或只寫大名於兩塊門板之上,也稱「桃符」或叫「門神」,「……百鬼畏之」。由此可見,只有桃木能避邪,也只有肥城的桃木才是真正的「降妖木」。

唐代《朝野金史》卷三說,正諫大夫明崇儼有法術,他曾「書二桃符,於其上釘之,其聲寂然」,在地窖上釘桃符,止住了地窖下樂妓的演奏。釘上桃符真會有這種法力嗎?不會的。所以特別說明一個前提,書桃符的人「有法術」。敦煌遺書中唐代通俗詩人王梵志的《父子相憐愛》:「東家打桃符,西家懸赤索。」桃符與赤索都是置於門前的辟邪物。宋代洪邁《夷堅乙志》「司命真君」條寫福州人余嗣的夢,涉及以桃符厭勝之說:「輒有壓禳之術,公到家日,取門上桃符,親用利刃所碎,以凈籃貯之。至夕二更,令人去家一里外,於東南方穴地三尺埋之。此人出,公即靜坐,冥心咒曰:『天皇地皇,三綱五常。急急如律令。』俟其還,乃止。」

傳說,主宰人間壽算的南極仙翁,掌上總是捧著一個碩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壽延年之說。而南極仙翁手中的這顆仙桃,據傳就是產於古肥子國的肥桃。

古肥子國,即今天的山東肥城市,因西周時肥族人散居於此而得名。當時肥族人由東海遷至於此。東海度朔山的鎮山之寶--桃樹也被肥族人移植於肥子國。《漢書·地理志》載:「泰山郡有肥城縣,應劭所謂『肥子國』也。」另據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縣誌·序》載:「肥城古肥子國也,春秋時入魯,為齊郡地。漢屬泰山郡。」

肥城栽桃歷史久遠,《春秋左傳》載:魯襄公17年,齊國與魯國交戰,齊兵分兩路,圍住魯國的兩翼:一是房,一是桃,即齊人圍魯北壁。魯襄公13年,魯國邊境已到達現今濟南長清一帶,所以齊人所圍之「桃」,應該是現在長清南面的肥城(今有肥城北部的齊長城作證),可見當時「桃」這個地方已經大量種植桃樹了。而《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為肥城人,則進一步證明了肥城即「桃」,「桃」即肥城之說。

據古記載:桃者,個大而優,味甘而形美,產於肥城而冠以「肥桃」之稱,亦稱「佛桃」。己有千年歷史,為歷代皇室貢品,聞名于海內外。上天有蟠桃園,園中仙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一枚可增壽六百歲,從而桃木亦被喻為長壽的象徵,給老人拜壽,獻一盤壽桃,以示老人健康長壽。桃木質密細膩,木體清香,傳說為避邪鎮災之神物。明清兩朝,桃木驅病壓邪之說日盛,民間為求吉祥平安,以桃枝署於戶中。常刻桃核帶於腕求平安,家中添丁必以桃物署於宅中以求安康,故爾,桃木也深得道家方士之寵愛青睞,常雕之成劍,佩於身或懸於室,以示高雅之風範,道行之高深,仗劍執道行於江湖。為民疾苦於無形,而深得百姓之信睞。

據古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確認中國西部是桃的起源中心。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類利用、選擇、馴化、栽培。有文字記載的古書有《詩經》、《山海經》、《管子·地員篇》,以後《爾雅·釋木》、《初學記》、《本草衍義》、《救荒本草》、《本草綱目》、《群芳譜》等書,又從不同角度對桃品種類型、生長特性、適栽地域、加工方法、醫藥應用等方面做了闡述,為現代桃栽培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在漢武帝時代之前中國桃就向外輸出,對世界桃的貢獻與影響極大。如上海水蜜桃的輸出,改變了世界桃的品種組成,提高了桃果實的品質,增強了桃的抗病性等等。桃現已遍布全球,雄居核果類果樹之首。

桃的文物資料始見於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紀元前6000一7000年到紀元前4000年)氏族社會的遺址中發現桃核的資料。在新石器時代,野生桃已被廣泛採集利用,成為氏族社會的一種食品來源。

中國商、周時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種。主要文字記載如下:

1、《詩經》中有關桃的記載有5處。從出現的地域看,「何彼稿矣,華如桃李」(見於《召南》,為周公姬爽的駐地鎬京,今西安以南的地域);「園有桃,其實之殷」(見於《魏風》,為今山西西南部商城等地);「投我以桃,報之以瓊瑤」(見於《衛風·木瓜》,為今河南北部漠縣、滑縣、復縣、濮陽、湯陰、新鄉及河北南部臨漳等地);「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桃之天天,有蒼其實」(見於《大雅》,為周王室統治中心王韶所在地,指今陝西中部、西安、戶縣、武功、歧山等地)。總的看來,《詩經》中桃的出現是在黃河流域中上游,與汝水以南、武漢以北的江漢合流地域。從記載「園中有桃」,「有薔(指果大小)其實」,可知當時開始已有人工栽植,且結實繁多。

2、《山海經》中桃的記載有6處。其中「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邊春之山多…桃、李。」不周、邊春兩山即指昆崙山,位於今甘肅、新疆、青海之間,產桃的具體範圍還可縮小到西寧、酒泉、敦煌一帶。《東山經》中「吱山…其木多桃、李」。歧山位於今陝西歧山縣,在扶風、風翔中間。《中山經》中「靈山…其木多桃、李、杏」。靈山位於河南宜陽。

又「卑山……其上多桃、李」。卑山在今河南泌陽。可知《山海經》中的桃多出現在黃河中上游甘肅、青海、陝西、河南等地。桃水、桃山分別見於《西荒經))及《大荒北經》。《中山經》《中次六經》中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

《尚書正義》卷十一中有「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可知桃林是大量野生桃集中生長的地方,亦是我國桃樹大面積原始林最早的歷史記載。

3、《夏小正》中記有「正月…梅、杏、拖桃則華…六月煮桃。」夏王朝的曆法以孟春為正月,今日農曆又稱夏曆。則桃應是公曆2—3月開花的山桃。從西漢載熙的傳釋至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等均認為「桃也者,拖桃也,拖桃也者,山桃也,煮以為豆實也」。現知山桃不可食。但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采山桃用米柑煮熟施置水中,去核,候飯涌同煮傾之,如今飯法稱之為蟠桃飯」。明·朱棣《救荒本草·桃部。救飢》內記載野生之桃葉、桃果勻可煮食,未熟之桃果還可以切片晒乾「以為樓,收藏備用」。可推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除了採食普通桃外,果小而木之山桃,味酸且有時有苦味之毛桃均在煮食之列,甚至特別利用其酸味作「濫桃」。

古代習慣將春季分為孟春、仲春、季春3部分,分別為夏曆正月、二月、三月。上述 《夏小正》中桃開花物候期的正月約為公曆2月。而《呂氏春秋》及《禮記·月令》中為「仲之月桃始華」,則在公曆3月。《逸周書·時訓解》中「驚蟄之日桃始華」。驚蟄約在公曆3月5日至6日。據張福春《中國農業物候圖》,今日黃河流域山桃盛花期為3月21日前後,而在較暖的長江流域山桃盛花期提早到3月1日前後。東漢張仲景(150—210年)在《神農本草經·下經。桃仁》中注釋為「…花三月三日采…」,山桃花期被推遲到公曆4月上旬才開花, 說明東漢時的氣溫較《夏小正》時為低。

4、《周禮·天官》中:「饋食之遵,其實棗、栗、桃…」。東漢成書的《禮記》中「桃諸 ,諸卵鹽」及「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說明桃及干藏的桃作為食品至東漢時已有千年以上歷史。《禮記·內則》中「桃曰膽之」,對膽的解釋,唐·孔穎達認為「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如膽也」。又釋「膽」為苦桃,「有苦如膽者去之」。可知當時的栽培桃多毛、色青,有的還帶苦味,尚處於馴化、改良的早期階段。從多毛、味苦的性狀看,顯然,還受其親本毛桃的影響較大。甜味桃的記載見於《韓非子·外儲》第三十三卷,「彌子暇有寵於衛君,食桃為甘,不盡其半唱君…」。推之河南淇縣、湯陰、新鄉、濮陽為當時甜味桃的一個產地。

5、桃的栽培記載,在《管子·地員篇》中最早論述栽培與土壤的關係。主張用好的土壤如「息土、位土與沃土」栽培桃樹。在《苟子·富國篇》中有「…今之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古代計量單位),然後瓜、桃、李、棗,一本數以盆鼓」。認為桃等果蔬栽培是僅次於糧食生產的一項富民措施。可見,桃在當時人民生活中已有相當地位。在《墨子》中包有多處關於桃的記載,墨子認為偷人犬泵比竊其桃李更為不義,這也側面反映了當時民間種植桃李如同養豬犬一樣普遍。此外,在《韓非子·外儲》第三十三卷十二及《呂氏春秋》還已有「子產治鄭,桃李之蔭於街者莫援也」。說明桃除了可食用外,在河南新鄭還有用於美化環境,作行道樹。

自古以來,桃因其花艷春色,果稱佳品,在中華大地廣為栽培。在中國古文化中,中國 的桃文化源遠流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桃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古時,桃樹的興衰,常聯繫著國家的興衰。適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桃也得以很好發展。《尚書》記載:「周武王克商,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周武王凱旋而歸,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項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別的花作陪襯,只用桃花,足見桃花和西洋的橄欖枝具有同樣的意義。

桃生長旺盛,花色艷麗,結果早而多,亦象徵著家庭人丁興旺、祥和與幸福。在《周南·桃夭》中,就有以桃起興的著名賀婚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茨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詞大意:桃樹茂盛,花紅似火,果實累累,綠葉成蔭。預示出嫁的姑娘,也會像桃樹那樣,給家庭帶來興旺、幸福與吉祥。

到了東晉末年,陶淵明更巧妙地構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在陶淵明的筆下,桃又變為世外樂土的標誌。

桃是人才、人品的象徵。古人在用植物比喻人才時,較著名的有屈原的《橘頌》。橘為常綠喬木,經冬不凋,結果多,味香甜,用它比喻人才十分貼切。但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與《韓詩外傳》中講的故事,趙簡子把橘柚改為桃李,把枳棘改為蒺藜並非偶然。子質在魏國當官犯罪,逃到趙簡子門下,對趙說:「我以後不再推薦人才了。魏國朝堂和守邊的官吏;有一半是我推薦的,當我處境危難時,他們不但不助我,反而落井下石。」趙說:「夫春樹桃李者,夏得蔭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焉。」這是把桃李比喻人才、人品的最早記載。桃比橘分布廣,以桃比喻人才、人品自然比橘更為人們理解認同。

至於桃、李並稱同喻,《詩經》中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詩句。在漢代,還常把兩者比喻成互愛互助的兄弟。「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漢,樂府詩《雞鳴》)。桃李本為同屬植物,比喻非常生動。此後,在古籍中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時,多鍾情於桃、李了。如「桃李滿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盈門」等成語,一直沿用至今。

桃是果中佳品,吉祥長壽。把桃視為百果之冠,在春秋時代已有記載。據《晏子春秋·諫下二》載,春秋齊景公身邊有三個勇士,都恃功而驕,齊相晏子勸景公除去三人,設計讓景公送去兩個桃子,要他們論功大小取桃,三人互不相讓,結果都棄桃自殺。國君能用兩隻桃子當獎品,使三個勇士為桃而死,也反映在春秋時代,桃子已被人們看成果中佳品。嗣後,神話不斷渲染髮展。宋王錘在《雲仙雜記》里首先把「王母桃」稱為蟠桃。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又設想出天上有蟠桃園。

桃還是福壽的象徵。過去奉桃為「仙果」,認為吃了可以長壽不老。《神異經》載:「東方有樹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而《神農經》說得更神:「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臨死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最為美妙的傳說是: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瑤池舉辦蟠桃會,廣邀各路神仙赴會,祝壽時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桃招待賓客。到了吳承恩寫《西遊記》時,又引出大鬧天宮:孫悟空監守自盜,偷食仙桃的故事,使王母娘娘群仙招待會也無法進行。人吃仙桃能長壽、成仙,於是桃子逐漸變成了長壽的象徵。桃的生長受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季節性,而人的生辰並非都在桃成熟季節,於是用麵粉、糯米粉、甚至奶油蛋糕製成的壽桃就被發明出來。手捧壽桃的老壽星賀卡、年畫年年印製,經久不衰。一個觀念,一種習俗,一旦形成,其習慣作用是何等強固。《西遊記》中孫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一節,就重複了這則在流傳甚廣的故事。這些雖都是神話傳說,但桃與長壽相聯的觀念卻深植於百姓心目中。我國素有尊老祝壽習俗,每當節慶或晚輩給老人祝壽時,就常以「壽桃」相贈,或畫一幅「壽星捧桃」圖案以表達祝福和吉祥。這種雅舉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傳著。

艷外之艷,花中之花。桃花是美麗的花卉,古代帝王、文人賢士對它可謂讚不絕口。清代文人、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評價:「草木之花中,惟桃李可以領袖群芳,因為花之色大都不出紅白二種,桃色為紅之極純,李色為白之至潔,桃紅李白足盡二物之能事」。詩人筆下對桃花多有讚頌。如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耐看」、白居易的「桃花亂落如紅雨,剪綃裁錦一重重」、李白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等,都是詠桃花之佳句。加上陶淵明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更是吊足了後人的胃口。

桃花的喻意在古籍中極為豐富多彩。它不像梅花象徵堅貞,蘭花象徵高雅,牡丹象徵華貴,荷花象徵高潔,菊花象徵傲骨,都較單一。桃花可就不同了,它既是春光春色的象徵,又是女性艷麗、青春的同義語。桃花開放是在仲春時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桃花一開,眾多的花也隨著開放,頓時大地萬紫干紅。所以許多詩人便斷言:「占斷春光是此花」「無桃不成春」「惟桃舉蕾急春迎」「桃花落盡春歸去」等等。

唐·大詩人皮日休的《桃花賦》更是把桃花稱作「艷外之艷,花中之花」,並用許多古代美女比喻,這是任何名花都不曾有過的。「艷如桃花」「桃花面」「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都是古人讚譽美人的詩詞。

正由於桃花在歷史上一直有著美好的喻意,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才編了一段「桃園結義」的故事。許多詩人,亦借桃吟詩: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杜甫「桃花一族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三月桃花水,江流復舊痕」,蘇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等等。這些詩句不僅用桃花讚美了萬物復甦的春天,也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相對生活的熾熱之情。

桃花盛開時候,多為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場春風,花飛滿天,一夜春雨,紅落遍地。落花這本是植物生長的自然現象,花受精後,花瓣必然要掉落,這並非桃花如此,其他花也一樣。或許是古人對桃的偏愛,卻由此聯想到韶光易逝,春光短暫。「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詩)。桃花既然是美女的重要喻體,就很容易聯想到紅顏薄命,青春易逝,又成了感嘆薄命美女的現成比喻。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春秋時息夫人的故事了。息夫人出嫁,途經蔡國,姐夫蔡哀侯調戲遭拒,惱羞成怒,便去鼓動貪色楚文王滅掉息國,奪佔了息夫人。息哀嘆不幸,在楚宮三年不言,鬱郁而死。後世人憐惜息夫人,為她立廟,並種了桃樹,稱她為桃花夫人,廟也命名為桃花夫人廟。

至於古代用桃表示某一地名或某一植物,在中國大地亦甚普遍。如以桃花命名地名的就有湖北的仙桃,湖南的桃花源,蘇州的桃花塢,黃山的桃花峰,五台山的桃花洞和台灣、福建的桃園、桃源;以桃命果的也有「櫻桃」「陽桃」「核桃」「獼猴桃」等。

古代尊桃樹為「仙木」,認為它可以驅邪制鬼。這最早源於《淮南子》中有「羿死於桃」的傳說。羿是古時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為逢蒙,因嫉妒老師技藝高強,在一次打獵時,逢蒙趁羿不備,用早已準備好的「桃棓」(棒)將羿砸死。羿生前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民間早將他尊為「宗布神」,宗布神的職責是統轄天下鬼魂,使它們不敢妄為害人。既然桃棒能擊殺羿這個萬鬼首領,那麼其他大小鬼就更應懼怕桃木了。於是,桃木就成為了制鬼驅邪的象徵物,用桃木製成的各種器具也應運而生。如《禮記·檀弓》載:「君臨臣喪,以巫祝桃列執戈,鬼惡之也」。桃列是用桃木製柄的掃帚,認為用此可掃除不祥。《左傳》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即用桃木造弓可消災避禍。戰國時,我國民間就有在歲時用桃木製偶人(又稱「桃梗」、「桃人」)立於門側的習俗,用以御凶避邪。《晉書·禮志》云:「歲旦,常設葦茭,桃梗於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說明桃作為避邪之物在晉代仍然十分盛行。

桃樹原產於我國,後經中亞傳到地中海、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是世界上僅次於蘋果、梨子的第三大主要果樹。中世紀的伊斯蘭教徒曾用桃花代指中國,稱漢人為「桃花石」。中國古人也特別喜歡桃花:以它命名的如桃花源、桃花塢、仙桃市、桃園縣(在台灣);以它為載體的神話和傳說。。。。

歸結起來,桃在古代有以下突出功能:

1、辟邪——桃木

純桃木的雙龍吸珠聚財法器

   相傳上古先民常遭妖魔鬼怪侵攏,玉皇大帝就派神茶、鬱壘二神到人間協助堯帝除惡,並受二神秘機到伊祁山取桃木製杖為制勝之器,玉皇大帝曰:「堯君御之,伊祁木避」。

  玉皇大帝對伊祁桃木情有獨鍾,讓神茶、鬱壘二位愛將對伊祁桃木製杖為器,緣於玉皇大帝與伊祁山桃木的不解之緣。相傳,玉皇大帝早年一次個人出遊,他降臨人間,在太行山中穿行。遠遠望見伊祁山,就欲看望堯。行至佛休谷,見佛祖與太上老君在同堯說法論道,便加入其間,一坐便是七天七夜。分別臨行時,太上老君送每人一粒靈丹,唯玉皇大帝那顆靈丹特殊,在返城行進時,越走玉皇大帝越覺身體不舒服,旋即卧歇。太行深處的一個山坡躺卧著玉皇大帝一個人,不能不說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時太上老君送的那顆靈丹神奇地迅速化作一棵玉樹為玉皇大帝遮陰護駕。久有害玉皇大帝取而代之的巫次魔邪見時機已到,伸出魔爪欲制玉皇大帝於死地。在千鈞一髮之際,玉樹轉動回身抽打,巫邪被重擊三下,疼痛難忍,倉皇逃竄,沒跑多遠倒地斃命。玉皇大帝思之:玉樹護佑了我,且使邪魔逃竄,必使其留在人間以保佑萬民。玉皇大帝收了玉樹變回靈丹,然後用力向上一拋,等靈丹落下來時,立即化作桃林樹木之神,成為眾桃樹之靈魂。其實,太上老君已算知巫次魔邪尋機禍害玉皇大帝,故送靈丹隨身護佑。太上老君看到玉皇大帝愛護萬民勝於自己,深為感動,就命身邊伺僮變做能工巧匠到伊祁國把桃木做成不同形狀之勝物,保萬民平安。於是桃人、桃梗、桃弓、桃印、桃板、桃符等產品就問世了。

2、長壽——桃實

我國古代的「五福」——福、祿、壽、喜、財。《神異徑》記載「東方有樹,搞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和核羮食之,令人益壽。」當然《西遊記》更把桃的長壽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西天王母蟠桃園多麼讓人羨慕。古往今來,就留下了大量以桃為主題的吉祥圖案,「蟠桃獻壽」「麻姑獻壽」「童子獻壽」「南極壽星圖」等等。

3、美色——桃花

艷陽三月,風和日麗,桃花爛漫,她燦爛了春天,燦爛了古代。於是就有了:

《詩經》「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唐·崔護:《題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杜甫:《絕句漫興》「腸斷春江欲盡頭,杖立徐步立芳洲。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吳融:《桃花》「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宋·劉敞:《桃花》「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樹香梢幾樹花。只恐東風能作惡,亂紅如雨墜窗紗。」

清·袁枚:《題桃樹》「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唐·韓愈《題百葉桃花》「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應知吏侍歸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唐·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絕句》「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

唐·周朴《桃花》「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

宋·謝枋得《慶全庵桃花》「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宋·陸遊《泛舟觀桃花》「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自別西川海棠後,初將爛醉答春風。」

唐·李白《憶秋浦桃花舊遊》「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搖蕩女蘿枝,半搖青天月。」

唐·元稹《桃花》「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宋·蘇軾《桃花》「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

4、良藥——桃

不僅如此,傳統中醫認為:「桃木屬溫性,有鎮靜祛邪,活血化淤,促腦安神,促進人體代謝之作用」。據古籍載:「桃者,個大而優,味甘而形美......」亦冠之為「仙桃」並稱「壽桃」。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桃木質地細膩,木體清香,傳說為避邪鎮災之神木,辭源:「古時刻桃木人,立於戶中以避邪」。宋代:「刻桃符於門中,以驅邪氣入室」。明清兩朝,桃木驅病壓邪之說日盛,民間為求吉祥平安,以桃枝署於戶中。常刻桃核帶於腕求平安,家中添丁必以桃物署於宅中以求安康,故爾,桃木也深得道家方士之寵愛青睞,常雕之成劍,佩於身或懸於室,以示高雅之風範,道行之高深,仗劍執道行於江湖。為民疾苦於無形,而深得百姓之信睞。

古人記載,桃的全身都是寶,主要是治病、美顏兩方面。桃文化與桃在中醫藥的應用。

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桃樹一身均可入葯。鮮桃肉質緻密,甘甜多汁,含維生素、鐵較豐富,作為食療果品,桃對胃陰不足、口乾口渴或體虛陰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較好的滋養和潤下作用。桃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處多多。因鮮桃含鉀多而含鈉少,故可作為水腫病人使用利尿葯時進食的輔助水果。有報道,吃鮮桃對老年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桃仁被譽為「活血祛瘀要葯」,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氣湯」、「桃紅四物湯」等均以桃仁為主葯,它可以治療瘀血停滯、經閉腹痛、熱毒腸癰、跌仆損傷及便秘等。艷麗的桃花也是葯,不僅可療水腫、痰飲、二便不利,古人認為它還有美容作用,能「令人好顏色」。《大清方》云:「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病,益顏色」。在唐代,河南洛陽人還有以鮮桃花煮粥的習俗。此外,《本草綱目》還記載了桃葉、桃皮、桃膠、桃毛等都能入葯或與其他葯配伍,能治療婦科、兒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種疾病。

二、桃符·門畫·春聯

桃符,顧名思義,以桃木為材料。在古代,桃木有「鬼怖木」之稱,桃木驅鬼辟邪的信仰由來已久,並且從來都關乎於門戶。

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鬱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古代春節期間掛桃符的習俗,在許多文入學士的筆下多有記載;白居易《白禮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桃」。古代春節期間人們掛桃符的盛況可見一斑。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後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傳說故事,在很多年以前,在東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沒。神荼、鬱壘兩兄弟神通廣大,善於降鬼。他們嚴格限制鬼的活動,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見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種特殊的、無法掙脫的「葦繩」將它捆起來,讓專吃惡鬼的神虎充饑,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鬱壘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盡除天下惡鬼。也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於是黃帝向全國宣布了一道命令,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同時,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二門上要畫一隻虎,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桃符,又稱平安符。《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掛桃符其門掾,百鬼畏之。」元雜劇《後庭花》,包公智斷殺人案的故事,破案的重要線索即是一片桃符。劇情講,汴梁城裡,開「獅子店」的小二哥,一天晚上要對獨自投宿的年輕女子翠彎施無禮,女子不從,小二哥舉斧威脅,嚇死了翠駕。小二哥道:「這暴死的必定作怪。我門首定的桃符,拿一片來插在他鬢角頭,將一個口袋裝了,丟在這井裡。」「門首定的」,定即釘。桃符釘在門上,可取下,可以簪在鬢髮上,這桃符當是木製。「暴死的必定作怪」,因此要拿一片桃符鎮住冤魂,所藉助的正是桃符的神秘符號意義。宋代刻桃符(古代大門掛的兩塊書著神荼、鬱壘二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即春聯)意為壓邪。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白居易《白禮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桃」。古代春節期間人們掛桃符的盛況可見一斑。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君主孟昶於除夕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誌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有些專家認為孟昶的題詞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一種士族習俗。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釋

元日:春節。一年的開始叫元。

歲:就是年。一歲就是一年。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

桃符: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迷信,用桃木做成木牌,放在門兩邊,作用是驅邪。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春聯。

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庄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云:「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為其春聯,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為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都是對聯,否則就算不上對聯。

楹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是中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畫著或刻有避邪圖形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中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著或刻著降鬼大仙「神荼」、「鬱壘」桃符的習俗。

  

那麼為什麼桃木能避災驅邪呢?根據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個鬼的世界,叫鬼域。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著一隻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遊盪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門兩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仙神荼、鬱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他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

桃符的來歷,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榦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裡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鬱壘(讀作鬱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並丟去喂一隻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卧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隻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以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門神來源,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鬱壘(shēn shū yù lěi)。首見於王充《論衡·訂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此段引文,不見今本《山海經》。

《山海經新釋》卷十二確有原文如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①。有盤木千里②。」

① 珂案:大荒西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非此。此山地望當在東北。

② 郭璞云:「音盤。」珂案:大戴禮五帝德及史記五帝本紀,均有「東至於蟠木」語,疑即此。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今本無)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閑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此「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當即「千里」盤木之屬。劉昭注後漢書禮儀志亦引此經而文稍異,當皆此經之逸文也。

除《山海經》記載外,漢代諸書皆有記載。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括地象》中即說:桃都山有顆大桃樹,枝幹盤曲三千里,樹上有一隻金雞,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叫鳴。樹下有二神,一個名叫郁,一個名叫壘,均拿著葦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殺之。

應劭《風俗通義》卷八則稱荼與壘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夠捉鬼,他們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凡發現有禍害人類的就逮之喂虎。於是縣老爺常常在臘冬除夕,刻一個桃人拿著葦茭掛在門上,並在門上畫一隻虎,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

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鬱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

此後,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荼、鬱壘於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門神。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還專門有《辯荼壘》一條,稱人們常於正旦書桃符,上刻鬱壘、神荼。《北平風俗類征·歲考》亦稱: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柏葉於戶。

《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所謂神荼鬱壘者,乃《山海經》神話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門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遺忘,蓋今人仍有書其名於門上者,以代較流行之將軍肖像。」可見二神信仰廣泛深入民間,祭祀的方法大致為:畫二神肖像張貼於門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掛於門上,用硃砂筆在桃木板上寫上二神尊名,掛在門上,並畫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人們都認為可以用來驅鬼辟耶。

至於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於桃樹下,坦胸露乳,黑髯虯須,眉發聳互,頭生兩角,手執桃木劍與葦索,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難怪鬼見了都害怕。

《藝文類聚》卷八十六引《莊子》佚文:「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近年考古發現了證明這一古俗的寶貴史料,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有一條:「囗:禹步三,取桃東枝,中別為回回回之倡而門戶上各一。」囗,小鬼。藥方的內容是驅鬼,門上插桃枝。桃木驅鬼,也見於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門神》:「門神皆甲胄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 神荼、鬱壘 ,或謂為 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也。但謂之門神可矣。」

清·孫枝蔚 《題王幼華明府所藏錢貢<鍾馗嫁妹圖>》詩:「神荼、鬱壘門前望,山魈擔酒魅牽羊。」太平天囯洪仁玕《英傑歸真》:「於是思想正人君子,以為他生時如此正氣,必能制伏邪魔,故有繪神荼、鬱壘以為啖鬼之神。」

貼門神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漢代王充《論衡·訂鬼》云:「《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貼門神的風俗蓋自此始。民間傳說神荼、鬱壘像貌兇惡丑怪,但沒有固定的畫像。各地不一樣。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荊夢歲時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這就告訴我們,門神的畫像,貼的方位、大小規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陽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換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荊公《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中古以前民間相傳的門神。

唐代以後,又以秦叔寶、胡敬德(尉遲敬德)為門神。傳說唐代宮中鬧鬼,太宗夜不能寐。《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日:『願同胡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准其奏,夜果無警。」因此唐太宗令人畫秦、胡二將形象貼於官門左右,自此鬼魅邪崇以息。貴族之家大書「秦軍」、「胡帥」字樣貼在門上,以為門神。民間傳言二人畫像能鎮邪驅鬼,將其畫像作門神,故相沿為習至今。

《燕京歲時記》載:「門神皆甲胃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神荼,鬱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但謂之門神可矣。」這段話就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門神演化到後來,就沒固定是神荼鬱壘,還是秦瓊、敬德了,只要能驅鬼鎮邪就謂之門神。形象和名稱逐漸模糊。因此,有些地方把鍾馗也當作門神。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滄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凶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鬱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干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徵,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鬱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岳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鬱壘、鍾馗、秦瓊、尉遲恭了。

  2、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後畫兩神像於門上。逐為門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於神荼、鬱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鬱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於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後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不同時期的門神。古代門神有哪些?最早的門神好像是神荼鬱壘,後來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恭,關羽張飛,又有文門神和武門神之分,還有種五子門神。

1、最早的門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兩個「桃人」。據說,他們就是遠古時期黃帝派來統領遊盪人間群鬼的兩位神將——神荼與鬱壘的化身。除《山海經》記載外,漢代諸書皆有記載。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括地象》中即說:桃都山有顆大桃樹,枝幹盤曲三千里,樹上有一隻金雞,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叫鳴。樹下有二神,一個名叫郁,一個名叫壘,均拿著葦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殺之。應劭《風俗通義》卷八則稱荼與壘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夠捉鬼,他們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凡發現有禍害人類的就逮之喂虎。於是縣老爺常常在臘冬除夕,刻一個桃人拿著葦茭掛在門上,並在門上畫一隻虎,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鬱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此後,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荼、鬱壘於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門神。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還專門有《辯荼壘》一條,稱人們常於正旦書桃符,上刻鬱壘、神荼。《北平風俗類征·歲考》亦稱: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柏葉於戶。《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所謂神荼鬱壘者,乃《山海經》神話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門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遺忘,蓋今人仍有書其名於門上者,以代較流行之將軍肖像。」可見二神信仰廣泛深入民間,祭祀的方法大致為:畫二神肖像張貼於門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掛於門上,用硃砂筆在桃木板上寫上二神尊名,掛在門上,並畫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人們都認為可以用來驅鬼辟耶。 至於於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於桃樹下,坦胸露乳,黑髯虯須,眉發聳互,頭生兩角,手執桃木劍與葦索,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難怪鬼見了都害怕。

2、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鍾馗(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省秦嶺中段終南山戶縣阿姑泉牡丹園下),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其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要比神蒂、鬱壘高得多。至於其來歷,據《補筆談》卷三、《天中記》卷四、《歷代神仙通鑒》卷一四等書記載,鍾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長安參加武舉考試,僅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唐高祖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予以安葬。後來唐玄宗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救牿,效果不佳,宮廷上上下下都很著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沿著殿牆邊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是「武舉不中進士鍾馗」。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鍾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鍾馗便成了道教驅鬼捉鬼的神將。此外,鍾馗在民間亦廣為流傳,民間流傳有鍾馗嫁妹、鍾馗捉鬼、鍾馗夜獵的故事。

鍾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國民間赫赫有名。中國民間自有在門戶懸掛神怪之物,恐嚇妖魔,驅鬼辟邪的習俗,神荼、鬱壘由於會捉鬼喂虎,而被奉為門神,就是一例。又如《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關中無螃蟹。元豐中,予在陝西,聞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飾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則借去掛門戶,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3、秦瓊、尉遲恭是門神中的武門神,大約元代以後,才祀之為門神,然二人確為唐人。據明《正統道藏》中的《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及《歷代神仙通鑒》等記載,二門神為唐代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二將軍。相傳唐太宗身體不太好,寢宮門外有惡鬼耶魅號叫,六院三宮,夜無寧日。於是太宗將全部情況告訴眾大臣,秦叔寶上奏說:「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屍如聚蟻,何懼小鬼乎!願同敬德戎裝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讓二人立於宮門兩側,一夜果然平安無事。太宗嘉獎二人後,覺得整夜讓二人守於宮門,實在辛苦,於是命畫工畫二人像,全裝怒發,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一如平時,懸掛在兩扇宮門上,從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們才沿襲這種做法,奉二人為門神。此前曾有過類似的記載,不過均未說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楓窗小櫝》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宋趙與時《賓退錄》云:「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胄裝。」直到明清以後,書中記載才明確為秦瓊尉遲恭二人,如清顧祿《清嘉錄·門神》中云:「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蒂鬱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連愈。」另據今人張振華常華《中國歲時節令禮俗》記載:「貼門神,歷史悠久園地方不同,時代不同貼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臉兒的秦叔寶和黑臉兒的尉遲敬德。至今仍有住戶這樣做,以祈人安年豐。」表明二神從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祀奉。

唐太宗讓秦瓊和尉遲恭成了門神?

其一、《西遊記》載:

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其二、《隋唐演義》載:

有一階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緒很不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卧房外邊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後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將此事告訴君臣。大將秦叔寶說:「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屍猶聚蟻,何懼鬼魅?臣願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李世民同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後,便讓二將夜夜守衛。後來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畫工繪二人如往常守衛的全身像懸掛在門口,邪祟從此便絕跡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於是門神就傳到了民間,至今民間所貼門神還有秦瓊、敬德的形象。

4、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武將門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門神在人物上是有區別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重慶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桿軍」著名女帥秦良玉。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子。

5、除以上幾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又曾以溫將軍、岳元帥為門神。《吳縣誌》云:「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岳二神之像。」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清綿竹印本門神秦良玉下之溫將軍,「岳」神即指岳飛。

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一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范致能《岳陽風土記》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云: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應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時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鬱壘,而此時已是鍾馗出現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鬱壘。此見《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歲華記》,《清嘉錄》亦有所記。

6、其他門神:

老少太監門神:

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髮,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門神: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一聲。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神: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此現象說明,一種習俗形成後,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另一種情形是新舊門神同時供奉,前引《清嘉錄》卷十二所記最為典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亦反映此情況,他說: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荼、鬱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這些都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道教只是因襲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現在過春節,在民戶大門,還有不少張貼神荼、鬱壘,秦瓊與尉遲恭門神像和歷代武將畫像的,但與古時相比,其意義截然不同了,古貼門像,為敬神、拜佛、求福祈禱平安。今貼門像,表達的是對平安、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不同類別的門神:

1、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郁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里。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乃將旦,日照金雞,雞則大鳴。於是天下眾雞悉從而鳴,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懼金雞,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說者,鬱壘二神捉到鬼後,縛以葦索,執以飴虎。北京人舊時在臘月二十三日後,便貼門神、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上,門左右置 二燈,象徵虎眼,以祛不祥、鎮邪驅鬼。

2、祈福門神。這種門神並非門戶的保護者,專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為賜福天官。也有劉海戲金蟾,招財童子小財神。供奉、張貼者的家庭多為商界人物,希望從祈福門神那兒得到功名利祿、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3、 道界門神。北京民宅多不張貼,但在京道觀中有之,山門兩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道君。

4、 武將門神。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漢朝雲台將,馬武,武藝高強,,人稱「武瘟神」和「漢太歲」銚期,並為左右武門神。北京居民院門口的武將門神多為唐代名將秦瓊與尉遲恭。秦瓊又名秦叔寶,山東歷城人,武藝高強,人稱:賽專諸,似孟嘗,神拳太保,雙鐧大將,鐧打山東六府,馬踏黃河兩岸。尉遲恭,隋唐大將,武藝高強,日佔三城,夜奪八寨,功累封鄂國公。


推薦閱讀:

世界黑幫老大排行:中國是他
國學常識:中國歷代名剎、高僧大全(一)
品吳韻香茗 言千年茶事 中國茶葉地圖之江蘇
同樣是大國,為何國際上擔心中國而非印度?
打臉澳洲,東帝汶喊你去海洋仲裁!

TAG:中國 | 文化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