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如何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

許多獨生子女家庭都忽視對兒童的早期勞動教育。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家長都過分溺愛孩子,什麼事也不願讓孩子干,什麼都提供現成的;另一方面,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自己過,家務事本身也不太多,且許多家庭現代化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大人都不再像從前那樣,從早忙到晚。所以,孩子是否幹家務活,父母並不在意。

其實,很多孩子在童年時,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做飯,有一種神奇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願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但是,多數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必干這些事,或者擔心孩子因年幼無知,笨手笨腳,弄壞了東西,弄髒了衣服。家長幹活時,總是不讓孩子插手,不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就是叫他到外邊去玩。孩子實在憋不住了,未徵得家長的同意,擅自去幹了一件家務活,結果出了差錯,家長就嚴厲訓斥,或者總是沒完沒了的責備孩子「幫倒忙」。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挫傷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

當孩子的年齡大了,有能力干這些家務活兒時,他們卻沒有興趣干這類事了。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大了,產生了新的更廣泛的興趣,與同齡人的交往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家長下班後,支使孩子干這干那的時候,他們很不情願,表示怠慢和反感,惹得家長很生氣,若態度不冷靜,還會造成家長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如果自幼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孩子長大之後,仍然能愉快地參加家務勞動,並不感到額外的負擔。錯過了這個時機,再想補救,就比較困難。

國外一些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全家人在一起(包括孩子在內)分工做家務,是培養子女萌發責任感的起步。完成家務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儘早樹立自尊,養成負責的習慣,並形成凡事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的自信心。對幼兒來說,勞動僅僅是一種教育的形式,不在於勞動的量多少,而在於勞動過程和結果對幼兒的教育作用。所以家長既不能忽視幼兒的勞動教育,認為可有可無,又不可把勞動當作懲罰幼兒的手段。

家長在有意識安排幼兒勞動的同時,要考慮到幼兒的自身特點。首先,要考慮幼兒的接受性,無論是勞動的內容,時間,還是其它一些因素,都必須是幼兒能承受得了的。比如勞動時間方面,3-4歲的幼兒可勞動10-15分鐘;6—7歲的幼兒可勞動20-30分鐘。超過了這個限度,幼兒往往就接受不了。另外,要增強勞動的趣味性。這是調動幼兒勞動積極性的一大法寶。比如採取競賽的形式,既可以滿足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又可以使勞動富有情趣。家長還要通過勞動來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表現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幼兒的勞動離不開這幾種能力。正確地組織幼兒參加勞動的過程,也就是發展他們智力的過程。例如,幼兒試著洗衣服,就可以讓他們觀察肥皂在水中會溶解、起泡,能夠洗凈東西等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在開始指導孩子做家務或參加簡單的勞動時,父母必須十分耐心。孩子初做時往往丟三落四,虎頭蛇尾,不知道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是孩子開始做家務時的通病。對於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應分配不同的家務。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並因此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對做家務以及其他有益的事情就會充滿自信心,並且樂意去做。

5歲以前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完成下列家務:收拾碗筷,節約水電(關燈、關水龍頭等),衣服分類放好,曬收鞋子,收拾自己的物品,給大人遞拿一些輕微物品(如氣筒、書籍、衣服,肥皂等),家長可以從中有選擇地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些事情。但是,父母應注意的是,5歲以前的孩子做家務,父母還不能大鬆手,應在旁邊督導。一是可以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務時發生意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還要適當增加孩子參加勞動的內容,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有利於孩子的道德成長。

專家們認為,童年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強,模仿性強,活潑好動,對任何事情都想試一試,因此只要大人讓做的事,孩子都會積極去干,正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時機。不能讓孩子只一心學習不參加勞動,勞逸結合才能發揮潛能。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他的綜合能力才會顯著提升。勞動並非和痛苦相連,它也可以是愉悅的體驗。家長要做的事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勞動的愉悅,讓孩子藉助童年時對勞動的美好體驗,走上熱愛勞動的道路。


推薦閱讀:

勞動呈現出的斑斕
大兔:喪偶式家務勞動:你們家的男人哪裡去了 | 土逗專欄
一套給辦公室腦力勞動者設計的瑜伽 |《路路通瑜伽》· 閱讀 | 心書
【獨家專訪】金牌實習生:實習就是廉價勞動力?
衛計委:中國不缺人口數量 不缺勞動力數量 | 財新跑兩會

TAG:孩子 | 習慣 | 課堂 | 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