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式太極:太極理論】「耍拳」與「和式太極之手」

學太極還是在大學讀碩,而今卻已是而立之年,這期間有時興緻來時勤習之,有時忙於俗事而懶惰之,但終是把太極作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和式太極拳習練過程中,它不光融入了我的身體,其文化和思想更漸漸融入了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對於和式太極拳的受益和體會是頗多的,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有親身體會,也有觀察同修的間接體會;有可以言傳的,也有隻可意會的。之前也沒寫過太極方面的文章,想說的很多卻不能如面談娓娓道來,想寫的也很多卻又受到篇幅的限制,才想來想去,我最終選擇還是談談耍拳與太極之手吧!

這之前,先說說我所理解的和式太極拳的特點。和式太極與其他門派的太極拳區別是比較大的,從理論體系到拳架規範都存在著很大的出入,當然他們終極的太極思想是一致無二的。和式太極拳的練法與其他門派太極拳比較起來,無論從速度快慢、力量大小、意念強弱,還是從身法變化上,都是處在一種中間的位置。所以,有時我在想,和式太極也許可以稱為中庸太極拳。和式太極的習練要領很多,比較突出的有「耍拳論」和三直、五順,三節、六合等基本要領。這其中,尤其要突出的,貫穿於和式太極始終的,乃是一個「耍」字訣。太極是古人傳下來的文化,在中國的傳統里,無論做人做事還是讀書論道都講求一個「悟」字。我想只要好好去「悟」這個「耍」字,習練和式太極拳必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過程中,要求自然、鬆柔、輕靈,如兒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氣,更不能顯示發勁。『耍拳』理論取法於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學陰陽之理及以弱勝強、無為之為之論。『耍拳』理論的準則有三: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耍」不是任意的玩,「耍」既要有規則限定,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這個「耍拳」必然是一種合乎規矩的「耍」,而規矩以自然為其根本。四川人喜歡用「耍」字,談朋友找對象在四川一直稱呼為「耍朋友」,外省人聽了很是鬱悶,說你們四川人真是的,一點不認真,戀人是可以拿來耍的嗎?這個誤解與外行之與和式太極拳的「耍拳論」誤解極其相似。四川人談對象是「耍」出來的,因為「耍」的心態才可以玩出真感情而又合乎情理,試想如果兩個年輕男女一上來就談婚論嫁,談房子票子,嚴肅地憧憬未來,失去「耍」的心態,那談戀愛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了「耍」出來的愛情,婚姻也只能是又一個「墳墓」。和式太極的「耍」字訣與四川人之「耍」無二,追求的同樣是一種境界,通過「耍」的心態培養你對太極拳和太極文化的愛好,通過「耍」的情緒舒緩你的身心,通過「耍」的境界讓你對人生充滿激情和活力。這個「耍」也不是隨便的伸伸胳膊,動動腿,扭扭脖子,抖抖屁股,而是在「耍」之上有個太極的拳理規範,「耍」是為了展示拳理和太極大道。簡言之,伸手投足都必須自然放鬆而有太極的韻味,因為「耍」的是太極拳,而不是健身操。

在此我僅以和式太極之手為例,做一個簡單的解說。和式太極之手的要求與其它所有門派皆不同,也是最明顯的和式太極特徵之一。和式太極之手已經成為了一個和式的標記,只要看手形,就能分辨是否同門。那和式太極之手的表現是如何呢?和式太極之手講求「順」,「順手」包括:大拇指微直,與食指靠攏,其餘四指併攏伸直,腕關鍵也許平直,不能「坐腕」和「塌腕」,其目的是在太極開合之時可引導內勁至指稍;從外形上看,手掌,手腕和小臂成平直狀態,且掌心微側,以眼不見掌心為宜。這樣的和式太極拳手形即符合「耍」字訣,日常生活中,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人在無意識狀態下,手臂自然下垂放鬆之時,手掌自然放開,手與臂直;下意識舉起手掌之時,正常情況下就成為側立掌,此時手掌手臂皆是最自然的狀態,即最合「耍」字訣。和式太極習拳練架過程中的多數情況,手形都要符合這個要求,以平直的側立掌形式運動,以眼不見掌心微見掌背為宜。

解釋完手、手腕、小臂之間的要求以後,進一步拓展到肘關節、大臂和肩關節。所有門派太極拳皆要求「沉肩墜肘」,而唯獨和式太極拳形象地將其比喻成手臂彎曲如「豆莢」。手臂只有彎曲成這個形狀,才可真正的「墜肘」和「沉肩」,符合太極之道。手臂之型自然放鬆如「豆莢」這個樸實的比喻,道出了「耍」字訣的真諦。

談完了手之型,接下來講手之運動及變化。手之運動除保持以上所說手臂之型以外,當知兩手之變化在「陰陽」。兩隻手,一隻為「陽手」,一隻為「陰手」。「陽手」為主手,「陰手」為配手,且兩手運動之中陰陽互換。一般來說運動在前的為「陽手」,在後為「陰手」;運動在上為「陽手」,在下為「陰手」;探出在外為「陽手」,收縮在內為「陰手」。此外,還有一些情形當需根據身法虛實轉換而定,因太極之運動在乎整體性和系統性,手之運動只是太極運動旋轉體系中一個重要部分,仍需配合身腿求知。和式太極拳明確要求「步隨身換,手與身應,身與手合。」「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之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從而形成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的整體運動。」此拳理已經道明,兩手之陰陽變化需與身體其他部分相配合,從內外、上下、左右、前後之變化形成太極運動系統,做到「以外帶內,以內達外」。所謂「耍拳時,身體處處走圓,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樹掛滿無數圓環,風擺樹動,環環皆轉,如軸如輪。」

以上所述,知曉手之陰陽變換必須存乎自然,應走圈走圓,也即符合「耍」字訣。而當兩人「推手」之時,手之變化運用尤甚。和式太極拳又稱為「尺寸架」,這裡的「尺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距離長度,仍是一個隱喻。「尺寸」的第一層含義是長短,第二層含義上升到權衡,第三層含義進一步提升就是規矩,規矩就是自然。推手之時,手之作用正好在於「尺寸」的第二層意思「權衡」。推手之時,權衡對方勁路的虛實、進退、強弱全靠兩手感知和判斷,所以手在陰陽運動變化之中務必輕柔,只有在輕柔之下才能準確地聽勁。這也只有在「耍拳」的境界中去尋找,試想若爭勇鬥狠、脾氣暴躁,哪裡得來手之鬆柔和聽勁?

和式太極拳經常說到「太極無手」,又說到「太極全身皆為手」。何以一個門派,手之「有無」皆可,真正讓人費解。下面我僅以戴忠銘老師教拳和自己習拳的理解為大家做個陳述。

太極之手,是有是無,這個問題困惑了不少人。要想知曉真意可能需要跳出「有無」的概念,另闢蹊徑,這裡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以供太極愛好者做個參考。太極之手有兩種,一種叫「有形之手」,一種叫「無形之手」。「有形之手」易於理解,如上文所說,手之權衡作用,即是「有形之手」。以我的理解,「有形之手」也僅限於手之權衡作用,而「打人之手」絕非「有形之手」,因為「太極之手不打人」。也所以「擒拿」乃太極之小道,高層次的「擒拿」不是靠手,而是身法的配合。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太極門派,講求手之「纏法」「繞法」已經脫離了太極的本意,由於意念太重更不符合「耍」之境界。認為「有形之手」能打人的,很可能已經走入了太極拳的誤區。即使表象上看,太極師傅拿手打人拿人,那功夫也都不在手上,多半藏於身法和腰腿。太極「有形之手」限於手之權衡,而「無形之手」則有兩層含義。「太極全身皆為手」是第一層含義,所謂和式太極拳「挨到何處何處擊」,是說太極身法運行過程中,身體的每一個地方只要挨到對方,且聽准了勁路,就可以就此化打,乃「無形之手」。傳說中的「和式太極神靠、太極神肘」估計也屬於這類「無形之手」的變化和運用吧!另外,「耍拳以自然為準則,拳架為意念之載體」則是第二層含義,在練拳與推手之時「以意領之,以氣行之」,這裡的「意」就是一種「無形之手」統領全局。而用意還需符合「耍」字訣,「用意只在檢查身體是否規矩,練勁是否圓轉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貴靜,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狀態。自然而然練就之技法,用時才可達到應物自然之無意識狀態。」

由以上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和式太極乃是「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在「耍」字訣下的有效配合,孤立地講太極之無手與有手都是有失偏頗的。和式太極拳的魅力,也即在於它是中國當前傳承為數不多「拳理合一」的太極拳種。所謂「理無拳不明、拳無理不精」,拳法要在理論指導下修鍊才能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行文最後放上和兆元太極宗師的一段文字與各位太極愛好者共勉:「理技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細揣摩焉。若理能守規,久恆自成也。」


推薦閱讀:

四十二式太極劍劍譜
陳氏太極拳新架二路
太極鞭桿之戳
如何練太極拳的鬆柔功
各式太極拳家論如何理解「摺疊與轉換」

TAG:理論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