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健身 只差一個懂健身的?
閱讀提示:這些眼花繚亂的App還是或多或少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省時、省錢,還能社交,但它們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甚至都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記者∣陳 冰
當大家不再分享節食方法轉而開始在朋友圈曬馬甲線的時候,你有沒有意識到,健身才是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減肥、節食已經out了。
不過作為一枚缺乏毅力堅持的懶人而言,健身房基本上是不會去的——去健身房要換上看上去專業的運動裝備,每天出門還要多備一套衣服鞋襪,那得多大一個包?高峰時的地鐵里貌似已經容不下一個健身包。
那麼去公園或者小區跑跑步呢?急吼吼地下班吃晚飯,立即跑步肯定對腸胃不好,那就吃飽飯休息一會再出發吧!就這樣等到了9點——月黑風高,一名弱女子在外面一個人,很不安全,為了不讓爹媽擔心,還是算了吧。於是默默地洗了澡,然後就癱在沙發上看長腿歐巴吧。看完了時間也差不多了——不能熬夜!還是趕緊去睡夢中見周公吧,要不然第二天怎麼精神充沛地工作呢。呼呼。
相信不少人都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吧。現在好了,感覺下個健身App,自己在家就能練,而且還有私人教練監督,什麼馬甲線、人魚線,八塊腹肌,統統都能手到擒來。但凹凸有致的身材真的能如期而至嗎?健身App真的能顛覆傳統健身房?
眼花繚亂的健身App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健身行業更是「互聯網+」大潮中弄潮兒。2015年成了健身App大爆發的元年,各種各樣的健身App和智能硬體層出不窮,「互聯網+健身」模式也成為了創業者的新藍海。
在 App Store 里以「健身」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能夠找到 1900 多個 App——從視頻教練、場館預訂、教練O2O、到運動記錄,好像健身只要一個手機就夠了。
提供視頻教練的產品非常多——國外有著名的 Nike Training,國內有最近備受歡迎的 Keep、Fittime。利用這些視頻教學的應用,在家、在辦公室,選擇適合自己的視頻健身課程,利用碎片化時間就能完成鍛煉。
安妮就根本不在意自己跟著視頻教程訓練是不是能有「八塊腹肌」,她每天進行10到30分鐘的訓練,結束後,她會把大汗淋漓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去 Keep 的社區打卡,跟做同樣訓練的人交流,看著別人曬照片自己也受到激勵。她不僅享受健身本身的樂趣,也從社交、分享和別人的贊里得到快感。Ann 說,這種健身方式幫她養成隨時鍛煉的習慣,也減少了她對健身的抵觸。
如果不苛求健身成果,但是又想瘦一點,選擇這樣的視頻教學感覺是再好不過了——時間和金錢的成本都很低,健身的門檻不高又能滿足需求。
王梓是一個健身愛好者,不僅有近五年的健身經驗還是 Fittime上的大V,他有1萬多粉絲,經常分享自己的健身生活並與粉絲互動。他認為,走進健身房當然重要,但輔助以 App 會讓健身更效率也更有樂趣。這些 App 正在彌補傳統健身房費用高、課程落後、體驗差的缺點,會更讓健身這件事兒變得更輕鬆。
至於提供場館預訂的健身App,也湧現出不少,如全城熱煉、小熊快跑。全城熱煉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國外健身產品 Classpass ,這個應用最能夠吸引的就是想嘗試各種健身服務但又不想花大錢的人了。通過全城熱煉,只要每月 99 元就能隨意預約全北京300多家健身場館的課程。後來因為遭到健身房的抵制,價格上調到199元。
土豆這樣講述了自己通過全城熱煉健身的不完美體驗。「一開就是沖著便宜去的。只要每月 99 元就能隨意預約全北京 300多家健身場館的課程。多便宜、自由啊……但實際上,沒過多久我就放棄了這個『小便宜』。300 多家場館對我而言,能游泳的只有比較近的 3 家,而每個健身場館一個月內的上課次數不能超過 3 次。我再次搜周圍場館的時候,發現最近的也要一個小時的車程。雖然 99 元無限次足夠吸引人,但誰會為了便宜而每天在健身的路上花費好幾個小時?」
也有人找到了全城熱煉的不同使用方法:他們在全城熱煉上把家周圍的健身房都體驗個遍,最後才決定選擇辦哪一家的會員卡——這個前提是你家周圍有足夠多的健身場館。而對於二三四線城市而言,健身場館還是稀缺資源。
再來看看高大上的教練O2O,殺進來的App還真不少。約教練、叫練、找練、跟誰學、河狸家、燃點、在行這些App的運營模式挺明晰:幫助會員找教練,幫助教練找會員。教練可以在平台上發布擅長領域和收費標準,並公布自己的私人電話,而消費者則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滿意的教練。課程結束後,消費者可以給教練評價和評分。這不就是健身版的大眾點評嘛。
可惜李磊的經歷似乎並不走運。他在燃點上預約教練,每周三次教練上門訓練,每小時只要149 元,還不算經常能拿到優惠券。教練每次都準時來了,但結果卻有點戲劇性。李磊長得又高又壯。第一個教練教跑步,但越練越壯。教練聲稱「要瘦應該換別的課」,他不得不換了另一個。新教練要了解他的體能情況,又是三節跑步理論和肌肉激活……在他真正開始健身之前,六節課已經過去了。
據調查數據統計,我國人均運動健身場面積短缺,而專業的健身教練更是稀缺資源。目前12萬健身私教中僅有2萬人是持證上崗的。由此可見,比健身場館更稀缺的,還是靠譜的高水平教練。從目前來看,在家裡健身鍛煉,似乎還是瑜伽更合適一點吧。
小米就是在家使用每日瑜伽。她覺得這是個很適合初學者的瑜伽應用,清晰的解說,清楚的動作示範,有很多不同的課程,還可以選擇不同的練習時間,每個動作也都有單獨的示範和講解,感覺挺好用。「我已經使用了半年多,作為初學者我開始練習的是比較簡單的呼吸練習,經過一段時間才開始練習基礎瑜伽的一些課程,感覺很好,很喜歡裡面舒緩的瑜伽音樂,讓我練習的時候感覺特別地放鬆。」
顛覆傳統?
這些眼花繚亂的App還是或多或少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省時、省錢,還能社交,但它們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甚至都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目前網路App健身指導的形式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操課」的形式上,它們都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網路健身視頻課程,帶沒有基礎的人進行健身鍛煉。本質上是動作指導,而非理論教學。
這種網路健身指導形式,與「鄭多燕減肥操」「腹肌撕裂者」「腹肌鍛煉家庭版」相比,互動性更強,用戶在訓練後能夠給App反饋,也能夠和其他的用戶比較,App的運營者也能夠很迅速根據用戶反饋,優化自己的訓練課程。但是這些App課程和網路免費的健身操視頻在本質上區別不大,它們面對的都是未入門的健身者,其實就是代替了健身房「團體操課」的功能。
業內資深人士陳柏齡指出,入門的健身者,一般不會考慮使用這種App健身課程進行鍛煉。入門的健身者可以自己給自己制定健身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教學,有了一個初步的健身體系。是否能夠制定健身計劃,這是入門的健身者和未入門的健身者最大的區別。一旦健身者能夠自己制定健身計划了,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放棄使用App給定的健身計劃。從這個層面來說,這種「我帶你練」的網路健身指導,是在幫助做大健身市場,吸收不健身人群讓他們轉化為健身人群,但恐怕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點。
事實上也有不少的創業團隊在線上開設了「減脂訓練營」或者「腹肌訓練營」,但多數是以QQ群和微信群的形式展開,讓隊員每天打卡曬一日三餐,曬運動公里數。但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在大規模教學中保證每個學員動作的規範?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學員的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如何有效地教學以及如何及時接受學習者的反饋?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能夠產生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些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能夠產品化的環節……
國內某連鎖健身會所的資深私教Sam,在健身行業浸淫了十多年,對於「健身App顛覆健身房」的論調,他非常不屑,「因為我比互聯網人士更了解這個行業」。
「首先得承認健身房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招募太多會員,導致在高峰期排隊等器械:拒絕轉卡或退卡;教練水平參差不齊,買課會員沒有實現預期的健身效果等。這是非常不健康的現象,但中小型健身會所佔到了會所總量的60%以上,出現亂象不足為奇。如果你選擇一個知名的健身會所,體驗會好很多。
「我仔細研究了目前所有主流的健身App,包括Keep、Fittime、火辣健身、運動家。但這些App真的能實現去健身房的體驗嗎?否也。首先,在提供個性化健身指導之前,它們和健身房是沒有競爭優勢的,健身房對會員進行健身指導是依據專業評測設備對身體指標做了詳細分析的,這一點App做不到;其次,在健身房,會員的任何動作不標準,教練都可以及時糾正,App也做不到;再次,教練和會員在現實生活中建立的感情紐帶,更容易讓會員接受教練的督促而堅持鍛煉,App在線上根本做不到。除非這些App將來以另外一種玩法自己開健身房或者把用戶轉移到線下,否則談顛覆,為時過早。當然,如果你沒時間去健身房只能在家鍛煉,這些App對你還是有幫助的。」
Sam仔細研究了時下比較火的一些健身App,指出其中的缺陷非常明顯。大多課程訓練前無熱身,訓練後無拉伸,練完會導致肌肉酸痛;針對某一部位的課程編排動作過於單一,容易造成某個部位肌肉發展不夠均衡;訓練計劃編排不科學,針對某個部位進行連續一周的訓練,容易產生運動疲勞,導致肌肉拉傷,而科學的訓練應當是,身體的大肌肉群訓練每周最多不超過三次。
此外,有些動作過於陳舊(感覺是十年前的)甚至是無效訓練動作,還出現了一些關節鎖死和錯誤的示範動作,很有可能會導致關節磨損。
「不管怎麼說,重度健身人群,不會使用到這類App,對於健身房的威脅也無從談起。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人士對於傳統健身房要更多的談幫助而不是談顛覆。合作而不是競爭,才是王道。」
就差一個懂健身的?
一位資深的健身達人,同時也是互聯網從業人員馬克,他對記者講述了一個好玩的段子:幾十家健身互聯網創業團隊想拉他入伙創業,總會對他說,「我們的開發都準備好了,只剩一個懂健身的了」。這與那句「我有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點子,就差一個程序員了」何其相似。
在既懂健身、又熟悉互聯網的跨界青年馬克看來,任何服務,都要滿足用戶的痛點。對於健身的人群而言,他們的剛需就是練、吃、穿。具體來說,練方面,是要有訓練的場地和訓練的指導。吃方面,是要有吃的指導、健康的飲食和合適的補劑。穿方面,是要有運動裝備和運動服飾。而其中最核心的還是教練的指導。畢竟一個高水平的教練可以幫你規避錯誤、能教你科學原理、帶你高效訓練。現在優秀的教練就是賣方市場,大多數時候,你有錢也很難請到優秀的教練。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挑選教練完全是靠運氣。
以目前的健身環境來看,一些健身App還是以優質的健身課程視頻內容作為賣點切入。很多人辦理了健身卡而一年只會去兩三次,最大的原因在於不懂得科學健身,鍛練無效果而選擇放棄。而這種App的基本邏輯就是從教程內容的專業度來保證用戶減肥塑形的有效性。運動家App吸引用戶的原則在於教程內容的權威性和專業度,用戶所使用的健身教程為「全國健身先生冠軍」或「全國健身小姐季軍」編製和拍攝。在其每套課程中都設置了有氧操和力量訓練的結合,分男女、分級別,適應不同運動基礎和運動目標的人群。有著詳細的量化機制,註明了練習的持續時間和能夠達到的效果。略微可惜的是,運動家的操課難度有點偏大,需要一定的適應期,不過為了減肥塑形,可能也只能適應這種高強度。
還有一類是幫你找健身房和團體課,許多在健身房鍛煉的女性主要的健身都是在操房進行的,她們辦健身房年卡的目的就是為了每日的團體課程。這種模式抓住了這部分用戶的痛點,她們能夠花更少的錢,從更多的課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進行預訂。健身房也能夠從App獲得更多的客流量,從而引導她們進行二次消費、三次消費。
不過這種模式對創業團隊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大規模地與商業健身房、健身工作室開展合作。
還有一類健身App依靠Uber的思路,從上游招募私人健身教練,從下游完成潛在用戶轉化,試圖從教練報酬及用戶學費兩端進行分成達成盈利。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健身房教練必須依附於健身房才能販售私教課程的形式,讓教練可以直接通過網路平台推銷自己。
這種模式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它能夠給消費者更多的客觀信息,打破了原本私教課程服務和收費都不透明的狀態,同時讓消費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只局限於接觸自己所在健身房的教練。但這樣的模式對創業者在健身教練方面的資源有比較高的要求,如果平台上並沒足夠多的收費低廉或者技術優秀的教練,那麼恐怕很難吸引到大批量的消費者。這種模式對創業者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它真正的難點還在於,如何與健身房合作開展私教教學,或者如何跨過健身房直接掌控教練資源。
看上去,這種商業模式頗有前景,但在中國整個健身行業都還處於拓荒的階段,想要做成一個成熟的網路平台,恐怕還得要用「洪荒之力」穿越好幾個太平洋(601099,股吧)。
(責任編輯:鄧益偉 HN006)
推薦閱讀:
※手提袋製作要點
※看完天網欄目之老兵系列的觀後感有哪些?
※報告:受醜聞影響 Uber美國市場份額下降
※李彥宏有什麼改變?
※想做短視頻賺錢,打造IP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