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的,沒那麼多真愛,那要去湊合嗎?

「真愛」是人生標配嗎?「湊合過日子」是不是才是人生真相?

KnowYourself,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關於題主提出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分別給出答案:

  1. 真愛並不是人生的標配,獨身也是一種生活狀態。
  2. 即便是一定要尋找一個共度一生的人,絕對完美、契合的伴侶也是不存在的——在更多的時候,「湊合」這個詞並不準確,我們是在與相對合適的伴侶不斷的磨合、共同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

下面,來詳細聊聊我們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真愛是人生標配嗎?

我們每個人似乎從很小的時候,就都曾主動或被動地了解到,人在長大了之後會遇見一個自己的「另一半」,並和 Ta 共度一生,組建自己的家庭。我們不斷從外界得到「不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先成家後立業」、「沒有什麼比找一個愛的人結婚更重要」等等的忠告。於是,我們不斷以「找到一個能共度一生的人」為目標去經歷感情,似乎不能存續一生的感情就是「不好」的感情。有些人甚至會因為懷疑自己和對方能否走到最後,而選擇不去開始一段感情。

更有甚者,社會文化將「追求真愛」浪漫化了,並將其塑造為一個人最核心的需求。似乎「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尋覓另一半,並與之共度一生。」在柏拉圖的《會飲篇》(The Symposium)里,阿里斯托芬講了這樣一個神話,人類在最初其實是圓球形的,並且擁有四隻手,四隻腳,頭上長有兩副面孔。他們十分強壯,企圖打開一條通天之路,去和諸神交戰。宙斯為了防止遭受人類的威脅,於是下令把每個人都劈成了兩半。

從此之後,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殘缺的人,他們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另一半,不斷地試圖在茫茫人海中重新找尋到彼此,然後相守共度餘生。這個神話,被認為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它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哲學家 Elizabeth Brake 認為,將尋找真愛一事「浪漫化」可能會給帶來諸多不良後果,比如追求獨身的人就會大眾被看做是「異類」。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走在「尋找另一半並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單身」不再被看作是人們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找不到另一半」或是「等待著要結婚」的狀態(DePaulo,as cited in

Singal, 2016)。換言之,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於單身的討論,都被狹隘地限定在了「婚姻」、「伴侶」的話語體系里。

更糟糕的是,它構建出了一種莫須有的缺失感和恐懼感,彷彿沒有另一半或者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找到真愛的人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完成既定任務的、「發育不善」的。不但其他人會對其進行催促或是指責:「這麼大了怎麼還沒有男/女朋友啊」「再不找可就找不到了」,沒有找到真愛的人也會陷入焦慮和自責之中:「為什麼我還是單身?是我不夠好嗎?」「我就是很享受獨身,是不是我自己有問題?」

事實上,真愛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社會的這種建構,卻剝奪了人們選擇甚至是等待的權利。單身成為了值得批判的對象,彷彿只有進入一段關係,一個人才能夠真正的完整。

如果要找一個共度一生的人,「湊合著過日子」是否才是人生的真相?

當你仔細思考過,自己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共度一生的人,獨身生活並非你自己的願望的時候,問題就變成了:我是否能夠找到一個「真愛」一起生活,而不是「湊合著過日子」?

這個問題的回答,完全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湊合著過日子」。如果你把找不到一個完美對象,而與一個「普通」對象相互磨合著過日子,稱為「湊合著過日子」的話,那麼,現實可以說是所謂的「人生真相」了吧。

由於某些社會文化的影響,很多人會將自己的未來伴侶理想化,認為這個「對的人」在各個方面都與自己十分相像,或與自己截然相反。他們也往往會有一個關於理想伴侶的清單(不一定是書面的,也可能在心裡),其中列舉了自己對「對的人」的要求與期待——ta 需要在哪些方面與自己一致或互補(Elite Daily, 2013)。在尋找伴侶或者與現有伴侶相處時,他們都會時不時地將對方與清單上的要求進行比對。

但事實上,兩個人的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雙方可能在大體上的價值觀相似,但仍然也會在具體事件上的看法不一,又或者,彼此在個性的某些方面互補——一方開朗活潑,另一方安靜內斂,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兩個人其實在個性上都比較固執,因而也都執著於各自的開朗或內斂之中。

不僅如此,雙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隨著個體成長及環境變化,雙方在價值觀、個性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改變,這就可能使得某些一開始契合的東西變得不契合,而那些一開始不契合的東西變得契合。也正是這種流動性,使我們有可能與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人,通過努力磨合而逐漸變得更加契合。

還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能否幸福是建立在是否能夠找到「對的人」的基礎之上的。他們通常對目前的感情或生活狀況感到不滿,於是便寄希望於一個「對的人」的出現能將自己從糟糕的生活狀況中拯救出來。在這種想像中,「對的人」懂得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他們人生的許多痛苦也就會隨之消失了。當他們在一段關係中得不到滿足,他們便會傾向於認為,對方不是自己的「對的人」,所以 ta 無法滿足自己,無法給自己帶來幸福。

其實,除了我們自己之外,並沒有人可以拯救我們的愛情與人生。沒有一個人的出現,能夠瞬間填滿你對親密關係的各個方面的需求。Ta 可能能給你帶來一些快樂,但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相處一定也會有不快。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出現,能夠讓你的生活忽然就幸福美滿起來。

另外,有一些人認為,「真愛」是等來的。一個人只可能是「遇見了」或「未遇見」自己的真愛的(全有或全無的狀態)。他們也並不相信,一開始就不符合彼此對「對的人」期待的兩個人在一起,能夠讓彼此獲得感情的幸福。他們也認為,這樣的人是極少的,也正是這樣的稀缺性才使得他們的等待富有意義。「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總有一天,他一定會駕著七彩祥雲來接我。」

需要提醒這些人的是,即便是世界上並不存在與我們完全契合的另一個人,我們也還是可以在遇到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但還不錯的人之後,彼此磨合、相互妥協,從而獲得感情的幸福。可以說,是在經營這段感情的過程中,我們相互將對方塑造成了自己的那個「對的人」。

因此,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或者說擁有一個「對的人」,並非隨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而是我們共同努力,彼此塑造的結果。

最後,找不到完美契合的伴侶,絕不意味著你需要接受一個糟糕的伴侶「湊合」

讀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懷疑:既然親密關係的伴侶是可以相互塑造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任意一個人都培養成自己的理想伴侶呢?我們是否不需要選擇親密關係的伴侶,伴侶是誰都一樣呢?

儘管並不存在一個與我們完美契合的「對的人」,但這絕不意味著你可以和任何人共度一生。你仍然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線(dealbreaker),需要避免那些絕對是錯誤的人。比如,那些會對伴侶拳腳相向或羞辱苛責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成為我們親密關係的伴侶。如果不能明確自己的底線,你也很可能會在兩人關係已經明顯不健康的時候盲目堅持,從而傷害到自己或是他人。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避免和錯誤的人在一起呢?選擇伴侶的具體標準確實是因人而異的,但直覺應當是你最好的保護——假如你發現你的伴侶已經有了一些讓你無法接受的不良行為,或者你對對方並沒有「過電」的感覺,請不要去忽視這些信號。坐下來與伴侶好好談談,比起心存疑惑卻保持沉默要強得多。

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固然是令人羨慕的。當「有一個伴侶」被塑造為幸福而快樂的象徵的時候,我們也不自覺的會想要去追求那樣的一種生活。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知道,是否需要一個伴侶應當是自己的選擇。

因為,幸福並非是愛情帶給我們的,而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你的幸福並不需要和他人一模一樣,也不需要他人來定義。

以上。

查看知乎原文(1121 條討論)
推薦閱讀:

珍惜心中的真愛,讓真愛永恆
不為難下男朋友,怎麼知道是不是真愛?
這樣「嫌棄」你的男人,是真的很愛你,不信參考!
曾經那麼相愛,為什麼說變就變了呢!
凡事晚一步,更容易遇到真愛

TAG: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