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給父親的信是真怒了嗎?油鍋炸了你,我也不會多看一眼丨熱歷史
在《見字如面2》中,趙立新老師用略帶急促的聲音,朗讀了吳三桂寫給其父親吳襄的最後一封信。這是一封生離死別的信。
當時,北京城被攻破,崇禎帝自殺,作為北京守衛司令的吳襄卻投降了李自成,並寫信給正在鎮守山海關的兒子吳三桂,讓他也投降李自成。誰知吳三桂大怒,義憤填膺「大義凜然」地直接給拒絕了,結果是吳家三十八人滿門被殺。
在這封信中,吳三桂指責父親「不忠」,並且嚴厲質問道:「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爸爸不能做忠臣,兒子又怎麼當孝子呢)表達了對父親滿滿的失望和憤怒,甚至還不惜說出了「賊雖置父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逆賊把你放在油鍋旁,我也不會多看一眼)的極端之辭。
看起來,好像是吳三桂是真的怒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吳三桂的這一次「衝冠一怒」真的是出於義憤還是另有目的呢?
同樣的事,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就發生過了。那一次的男主角,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項羽就拿出劉邦的父親威脅他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還不快投降,不然我就烹了你爸爸),誰知道劉邦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從容答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烹咱爸,記得給我分一杯羹)
項羽驚呆了,立刻就想動手殺了劉邦的父親,卻被項伯(又是項伯)諫阻了,理由是先忍一忍,反正劉邦不在乎,你現在殺了他父親也沒什麼好處。
「
這件事情,有人認為充分體現出了劉邦的無賴本性,除了自己,老子什麼也不在乎。也有人認為,這只是漢高祖的救人策略,既然不在乎,那麼殺了就沒意義,何況還有個萬年好幫手項伯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吳三桂面對同樣的困境時,他會不會想起了當年劉邦的這一出呢?或者說,吳三桂會不會參考了劉邦的案例,而選擇用這種方式來救自己的父親呢?
其實,只要仔細一比對,這種看法就能不攻自破。因為劉邦的話,是當面對項羽說的,可以算是急智。而吳三桂,是寫信給自己的父親,是對父親說,而不是對李自成說的。在寫信之前,吳三桂有充足的時間考慮。這一急一緩之間,答案似乎已能判然而別。
當然,也可能是吳三桂實在是沒辦法了,只能出此下策。那麼他可以選擇投降啊,反正後來也投降了清朝….不不不,歷史不應該這樣簡單解讀,一切還得從吳三桂對李自成的態度說起。
李自成以前是個放羊的,後來當了個小小的驛卒。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投在闖王高迎祥部下,後來又取而代之。對於這些農民軍,明朝的官軍大都是很不起的。常常攆著他們打,卻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徹底消滅。
有一種說法是明軍「玩寇」,用追打農民軍給自己找軍功,誰知道玩到最後把自己玩死了。
出身於顯赫家族的吳三桂,自然也看不起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頭目。所以很可能心裡一萬分的不願意,甚至於在他看來,對於李自成的厭惡,還超過了皇太極。因為皇太極至少出身女真貴族,他的八旗鐵騎也和明朝打了幾十年,讓明朝吃盡了苦頭。
在明亡以前,吳三桂早就通過他的舅舅祖大壽(其時已投降清朝),和清軍有了接觸,給自己留了條後路。而李自成驟然攻破北京(沒想到自己的父親這麼慫),而且還通過他父親來勸降,大有脅迫之意。可想而知,就算屈己投降了李自成,待遇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
進一步說,就算他和李自成聯手,一個凋敝的國家經濟,一個離心的烏合之眾,恐怕也難敵軍容正盛的清軍。
於是,左右再三,他決定投降舅舅所在的清軍,並且在之後的行動中,協助清軍擊敗李自成,親手殺掉南明永曆帝,成為富貴一時的平西王。
由此可見,吳三桂對明朝不忠心,對李自成更看不起,恐怕在給父親回信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犧牲一切,為了最大程度的保住自己的富貴。而父親的死活,他也應該明白,一旦自己投降了清軍,就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吧。
推薦閱讀:
※引用 男人,請多看一眼睡在你身邊的女人
※Mason Jar:百搭也是一種美德
※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致盲率10﹪ 多看手機真的會得青光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