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唯識和中觀的基本觀點

唯識和中觀的基本觀點

      慈誠洛珠堪布

  今天,我們就唯識和中觀方面的一些觀點,做一個簡單的開示。

  一、「九乘」佛法的概念

  在我們寧瑪巴的論典中,提到了「九乘」佛法;而在一般的佛教經典中,只提到大乘和小乘,我們稱其為「二乘」佛法;還有,在一些論典和續部中,會講到「五乘」佛法等等;當然,還有數不勝數的不同提法。之所以體現出這些「概念」上的差別,是因為我們眾生擁有千差萬別的根基,所以佛轉法輪的「深度」也就會不一樣。

  下面,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九乘」的概念。

  在「九乘」的概念中,從聲聞到大圓滿的境界,全部都屬於出世間的,修解脫的法,其中不包括「人天乘」。

  我們在《大幻化網》中講到過「人天乘」。「人天乘」的觀點和見解,是指在相信前世今生和因果的基礎上,去行善斷惡。然後,在來世會以此善根而得到人天的福報受用,即人天果位。故爾,人天乘也稱為世間乘。接下來,比「人天乘」再高一個檔次,就是「出世間」的法。而在「出世間」的法中,從顯宗到密宗,可以分為九乘:

  1、聲聞乘;2、緣覺乘;3、顯宗的菩薩乘;其中聲聞乘和緣覺乘屬於小乘,唯識和中觀以上的法就屬於菩薩乘(大乘)。大乘又可以分為顯、密二宗,其中密宗又可分為外密及內密,外密包括:4、事部;5、行部;6、瑜伽部三個層次;內密可分為:7、瑪哈瑜伽(生起次第為主);8、阿努瑜伽(圓滿次第為主);9、阿底瑜伽(大圓滿)三種次第。

  從人天乘到密乘,各乘的關係大致如下:

  最低的層次是「人天乘」,再往上是「聲聞乘」。聲聞乘是在人天乘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繼承」和「發展」。比如,生死輪迴和因果的觀點,聲聞乘和人天乘都承認,但人天乘認為「有我」,聲聞乘則推翻了這一觀點。聲聞和緣覺的見解基本上差不多;唯識在聲聞和緣覺的基礎上,又是有「繼承」,有「揚棄」。比如,聲聞乘宣講的「人無我」,唯識宗也如此承認。但對於聲聞乘認為外境「地水火風」四大實有存在的觀點,唯識宗則予以了否定。

  此外,唯識宗說諸法唯心所造,中觀也認為如此。但是,中觀不承認「有一個實有的阿賴耶識」。中觀的見解高於唯識宗的見解。(此指「四宗派」中的唯識宗,並不是指楞伽經等經典中所講的部分唯識見解。)龍樹菩薩的中觀和世親菩薩、無著菩薩的唯識著作中,比如《中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這些法本在漢地也流通),都很清楚地表明中觀的見解的確在唯識之上。密宗的見解又超勝於中觀,這樣,各乘之間自下往上,層層遞進,既有承接又有破立。

  當然,只有那些專門研究宗派的人才會如此刨根問底,如果我們想膚淺地了解一下也可以,但並不是最重要。對我們而言,當務之急是必須具備學佛人應有的正知正見。即,應該對生死輪迴、宇宙、人生以及世間萬事萬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至少也應該對事實真相有個了解。因為這是解脫的基礎,即使談不上有所證悟,但了解是必須的。

  二、如何抉擇無我

  首先,我們要捫心自問,每天24小時,我們所接觸的事物,到底是什麼?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觀點,它並不依賴於環境或他人的教導,而是和我們的肉體一起誕生的,在佛教中稱為「俱生的我執」。所謂「俱生」,即不是受之於父母或老師,而是生來即有;所謂「我執」,即執著於時時刻刻都有一個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就是圍繞著這個「我」的存在展開的;假如沒有這個「我」的存在,那我們現在生活中為了自己的大小事務都可以不做了。

  那麼,如何去推導這個「我」是不存在的呢?

  譬如我們想了解一輛汽車,從外觀而言,就是有四個輪子、一個車架等等。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汽車,就應該打開引擎蓋,看看裡面的構成。如果再進一步,可以拆下配件來研究。如此一來,才能談得上比較了解這輛汽車。反之,如果僅僅由外表而視之,那就只能建立一個「四輪的交通工具」的概念。

  又比如說,有一座房子,僅僅從外觀而論,就是一個可以住人的建築物。而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的話,我們就還需要知道房子是用什麼材料構建的。這就要求我們對建築材料也做進一步的考察。然後,我們才會知道這座房屋究竟是木房子、石頭房子還是鋼筋水泥的房子。

  可見,要了解某個事物,必須學會由表及裡一層層地觀察思維的方法。同理,如果我們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我們就必須去觀察、思維:外面的世界如何構成?我們人本身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過細緻地觀察,我們才會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作為人的我又是什麼樣的。

  至於觀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講的汽車和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點,我們在了知了房子的構成,是石頭或鋼筋水泥的基礎上,還應再進一步去觀察,鋼筋水泥又是什麼等等?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麼建的就滿足了,不會進一步觀察和思維。對他們而言,這些問題顯得無意又煩瑣,但對於我們而言,就必須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維。

  那麼,佛經上是如何教我們思維的呢?我們舉個例子來加以明示。假如,我們有一塊布,用肉眼觀察這就是一塊布,可以用來做衣服禦寒。但如果我們把這塊布拆開來看,就變成了一堆線。當我們面對這一大堆線的時候,剛才那塊布去哪裡了呢?這時,我們就應該去思維,剛才我們肉眼看見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過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後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說從未有過布,那麼請問「我們平日里買來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麼?」如果說拆之前有布,拆之後就沒有,那麼請問「布去了哪兒?」請大家注意,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維的,並不是某一個教派的主張或說法,而是關係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下面,我們繼續一拆到底,來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麼。

  布拆了以後,通過觀察,我們得出結論:布是由線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線拆開,又得出一個結論:線又由更細微的線、絲或羊毛組成。

  又請問,這根被拆的線去了哪裡?它存在過嗎?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們看見的是什麼?構成布的又是什麼?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後就消失了嗎?消失到哪兒去了呢?……這樣先有後無,難道不是象彩虹一般如夢如幻嗎?

  我們再接下來看拆剩的這一堆羊毛。對於我們的肉眼而言,一根細羊毛已經是觀察的極限了。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根羊毛切成很多猶如微塵般大小的段落。這其中的一份,已經不能稱之為羊毛了。把微塵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盡頭不能再分(即變成空性)為止,剩下的是什麼呢?請注意,最後的結果是最關鍵的。將這極小的微塵一分再分,是無邊無際的嗎?或者分到一定時候,就分不下去了呢?有人說:一直分到最小時侯這最小的微塵不能再分。又有人說:可分無邊無際。我們認為此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請問這個「不能分」是為什麼「不能再分」了呢?

  我們知道六方的概念是東、南、西、北、上、下。那麼,比發尖還細上千萬倍的微塵,有東南西北上下嗎?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就表示還存在著更細微的六方,東方的東南西北上下,東方的東方也可以有東南西北上下……以此類推,六方的狀況都一樣,都可以分下去,到這個微塵不存在為止。

  同樣,如果一秒的時間也可以被無窮無際地一分再分,這一秒就會無始無終,永遠走不完;那一分鐘就更長了,還有小時……對於我們而言,就不會存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別了。對於物質世界的人而言,1秒鐘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在其它時空中就不盡然了。比如說,1毛錢可以分成10分錢;我們從第一分錢開始,直到用到第十分就完了,這是數得清的。而從時間上來說,1小時由60分鐘組成,1分鐘有60秒,而每1秒中所含括的數字是無法用數量來形容的,它們就象蒼穹中的星星,不計其數;如此說來,過了一夜、兩夜....百夜、千夜,仍然沒走出這1秒。這1秒是用不完的,因為它無始無終,沒有窮盡。所以,這1秒鐘對於我們而言,是永遠的1秒鐘。我們此時在這兒相聚,在這1秒鐘里;過一會兒,你們到別的地方去了,仍然在1秒鐘里,這是肯定的;如果你們離開時,1秒鐘就過去了,那還叫什麼無窮無際呢?故爾,我們可以說明天仍是昨天的1秒鐘。

  這是從時間上來分析的,我們再從物質上來分析。請問,我手裡這塊手錶是由多少個微塵組成的呢?如果說是無限的。那這一棟房子呢?也由無數的微塵組成。同樣由無數微塵組成,為什麼手錶和房子在體積和重量上會呈現出如此大的差別呢?請注意,我們這裡說的微塵是一個單位,無論是手錶或房子,所提及的微塵都是同一個單位。就好比我們平時用的計量單位「克」,不論東西的體積大小,重量都是用這一個單位來衡量,這樣,才能使不同的東西在重量上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同樣,無論是房子里的微塵或手錶里的微塵,大小也應該是一樣的。我們知道十粒大米的體積比五粒大米的體積大,是因為大米的數量不同;那為什麼同樣含有無數的微塵,房子比手錶大那麼多呢?不同的大小是從哪來的呢?我們吃飯的時候,飯也應該成為有無數的微塵,那麼這一碗飯就應該永遠也吃不完。有人會說,胃口也是無限的。如果胃口無限的話,我們就會永遠也吃不飽,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可見,如果用無邊際的微塵來衡量事物的話,一根毫毛和一棟房子一樣,都含有無數的微塵。那麼,顯現上毫毛和房子的體積、重量就不成立了。

  轉過頭來,我們用有邊際的概念來試試。有邊際中所指的「邊際」在哪兒呢?正如我們前面所述,東里還有東南西北,北里還有東南西北,這樣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個邊際,只有靠我們的意識,人為地加以規定。而事實上,一個物質,由於它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達到微塵這樣的極限。而所謂「分不完」的概念,是由於我們人的意識是無限的,只要我們任意識去無休止地思維,就永遠可分。但是,手錶體積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達一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蹤的地步。就象佛經上說的「微塵是沒有形狀和顏色的,至少無法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形狀和顏色來說明。」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波粒二像性的「波」,其實也不過是個很粗的概念。我們所謂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狀態。

  每一粒微塵都會如此消失,消失之後的狀況是一片虛空,這叫做單空,是最淺的空性。它們明明是如此地空洞無物,但我們的眼裡卻確實存在著一切,這叫緣起性空。總之,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物質就會有分盡的時候,不可能永遠分不完,只是時間的關係。所謂的分完就是空性。

  一般的人,如果你想使用一張桌子,你就不要去做什麼觀察思維,只需使用就行了。如果你要去觀察――桌子由木板構成,木板又再往下分...…一直分到最後,你就將得不到桌子――桌子被分完了。就象我們前面分車、分房一樣,被我們一分再分,就「失蹤了」。

  由此理推及世界、宇宙,如果我們想清楚地了解其真相,就用以上的方法去思維,觀察到最後,會發現一切都象天空一樣,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月稱菩薩的觀點。他曾經說過:如果你要獲得事物,便不要去觀察它,觀察之後,你將一無所得,就會「失望」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應該了達,在每天的24小時內,我們生活在自己的意識數據所顯示的虛幻世界之中。我們以前認為接觸到的那些實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向內觀察這個所謂的我――皮膚、肌肉、骨骼、內臟……也是由微塵組成的,這個「我」與外境一樣,都不是實有的,都是不存在的。眼識至意識的六識或八識也都是空性。

  三、證悟空性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

  作為凡夫,如果想繼續擁有桌子,就用不著去觀察,只需在輪迴和因果的取捨上下功夫就足夠了,不用再觸及其它。這也是「人天乘」的觀點。但如果要進一步修習中觀或唯識的見解,僅僅擁有「人天乘」或「聲聞乘」的見解和修證就顯得過於簡單了。

  世界就是這樣,無論是外境還是內心,只要我們不去觀察,它們就會存在。一旦用心去觀察,就會一無所獲。這是物質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規律,是它的本質。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來,讓我們去觀想的。如果這僅僅是規定,那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去接受它。如果接受,就是生搬硬套,就是教條。而真理是有根有據,經得起考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同樣,如果你希望有我,就切忌去思考關於「是否有我」的問題。因為,如果你去找,就一定得不到「我」。無始以來,在錯誤觀點的指引下,我們以為找到了「我」,從而種下了生死輪迴的根。只有空性的觀點,即向外不存在一個實有的世界,向內不存在一個實有的我,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走向解脫。

  於此,我們奉勸那些希望擁有外境的人,千萬不要去觀察和思維。就好比,如果你想繼續「黃粱美夢」,就不要醒來。一旦你學會觀察和思維,就會如同大夢初醒,「失去」夢裡的一切!所以,要想圓滿世間物質享受的人,就不用去作觀察和思維。當然,這樣走下去,永遠都無法脫離痛苦!

  雖然從表面上看,中觀或唯識的修行,到最後證悟時,是什麼都沒得到。其實,我們所要的就是這個「什麼也沒得到」,這就是證悟空性。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丟了一個東西,結果卻什麼也沒找到,就會極其失望。而證悟空性找的就是「什麼也沒有」,有了這種見解,在修行的過程中,就算沒有徹底證悟,至少也能做到對空性有所了解。

  四、緣起性空與量子物理

  可能有人會自以為是地認為證悟空性的見解和修行,是一種教條,是絕對錯誤的。但是,對於我們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如果是一名公正的學者或科學家,就應該去探究問題的答案。僅僅用宗教或迷信來概括佛教的觀點,是欠考慮的。科學家們探索的內涵,具體體現在外在地對物質狀態進行研究,比如說,原子、原子核、基本的粒子:電子、中子、質子、光子等一系列的粒子,再到波。現在他們也想當然地認為分到波,就無法再劃分了。其實這種結論還是不可靠的。現在,利用先進的粒子加速器,科學家們發現了目前已知的粒子和波。如果以後有了更先進的儀器,他們就會發現新的物質狀態。但是,藉助於儀器,他們永遠無法證悟心的奧秘。

  作為現代人奉其為圭臬的科學,的確對人們意識領域或內心世界的奧秘束手無策。從經典力學,飛躍發展到今天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對於物質存在狀況的每一次研究成果,所建立的代名詞,在佛的經典中雖然有著不同的稱呼,但卻有著極其相近的定義。但是,量子物理總是將目光停留在基本粒子之上。佛教卻認為:沒有什麼可稱得上是基本的粒子,所有粒子都可以分盡變空。因此,佛教已經遠遠超越了量子力學。然而,同樣建立在探究物質世界的基礎上,釋迦佛祖因抉擇了「無我」,而將眾生引往解脫;令人遺憾的是,科學卻選擇了製造核武器等等自取滅亡的道路。若深閉固拒、執迷不悟,而不早日翻然醒悟,必將咎由自取,將發明科學的人類本身引向毀滅。這是佛教與科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五、自證空性,自得解脫

  知道了空性,僅僅是種下了善根。但證悟空性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用。證悟空性的修行過程,就是削弱我執的過程。習慣成自然,漸漸地「我執」就會越來越少,而「無我」的智慧就會慢慢增長。這就是走向解脫。僅僅燒燒香,磕磕頭,就自以為在修解脫道,那是自欺欺人。要想解脫,就應該像人走路一樣,眼睛要看路,兩條腿要動。光看不動,遙遙無期;沒有眼睛,寸步難行。所謂看,就是要建立空性的見解;所謂動,就是要如理如法地修持空性。修行不是平日里閑來無事時,翻翻中觀的書,了解一下空性的道理,嘴上空談著「諸法無我」……。知道的再多,只是紙上談兵,不去親歷親證,就不能解脫。

  佛教是講緣起的。無論是心還是外境都是因緣合而成的。我們生生世世身陷輪迴,也有身陷輪迴的因緣。如果不需要因緣,那豈不成了連佛也會流轉輪迴?可見,無因不果,無緣不生,凡事產生的背後皆有因緣二字。輪迴的因緣中以無明和貪著二者為首。無明,不是什麼都不懂,如果是這樣,那牆和石頭也有無明了。無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執著於某些錯誤的觀點――我執。在此基礎上,產生對世間的依戀,即貪著。這樣一來,因緣皆俱,必定沉溺輪迴。

  由此可知,要脫離生死輪迴,就必須精通「無我」,這好比有了一雙慧眼,可以看清解脫的通衢大道。接下來,就應該邁步前行,也就是修行。其實,修行「無我」並不難,在座各位,只要去做,個個都可以解脫。只可惜,知道的人多如牛毛,實踐的人卻少之又少。我們都自以為是,以文明的現代人自居。何為文明?孰重孰輕,根本辨別不清。在短短的一生中,把最重要的東西視若草芥,棄之不顧,抱著最沒有價值的東西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無明,就是顛倒。要知道,對於我們凡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解脫。但是,放生或持咒的解脫行卻被我們當成了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和擺設。有的人在山上修行才幾天,因為洗不了澡,就回家了。請問,解脫和洗澡相比,哪個最重要?可見,不是什麼外在的因素,正是我們自己不讓自己解脫!如果只是這樣徒託空言,永遠也休想解脫。

  有的人常常念叨「加持」二字,佛當然是有加持力的,加持也不是沒用的。釋迦佛曾說過「自己就是自己的怙主」。就是告誡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救星。」如果我們不自救,指望別人來拯救,是不可能解脫的。有人說,佛很慈悲,他悲愍眾生心切,會救我們出離輪迴的。這簡直是痴心妄想!

  《賢愚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以前,在僧團中有一位負責僧眾後勤工作的僧人。一次,一位施主交給他一個珠寶用以供養僧團,他卻私自將珠寶佔為自有。後來,僧眾知道了此事,就規勸他:要麼賣了珠寶,給僧團買糧食;要麼將珠寶還給僧團。這位僧人仍然堅持已見,不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這位僧人為此承受了巨大的苦果――他先後長時沉淪於地獄和旁生道。在釋迦佛住世時,他轉生為一種有四條腿的魚類,生活在一個池沼里。一天,釋迦佛帶領弟子們來到池邊,將其投生的前因後果一一宣講。並告訴弟子們,在我之前的三尊佛,也曾帶他們的弟子來到池邊,講這條魚的身世。而且,在我之後的各尊佛,也將帶他們的弟子來到這裡,給弟子宣講同樣的內容。但是,賢劫千佛都度不了他。這一切,皆因他自己的業力所致。

  只有依靠渴求解脫的心和如理如法地修行,才能救護自己,其他的人是愛莫能助的。譬如:表面上,好象是阿彌陀佛在度我們,可是,我們自己必須要真正地發心,真正地斷惡修善,痛改前非。竭盡全力地觀想,念佛,如是努力地真修實幹,才是阿彌陀佛能度我們的因。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麼,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度我們。並不是佛無慈悲心或他的慈悲心不平等,而是他沒有辦法,度不到那些心行都與解脫背道而馳的人。佛只能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做或不做,全在於自己。如果你不做,佛也無能為力。當我們確實覺得學佛好,想發心好好學佛的時候,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又總讓我們抓不住重點,老去追求那些沒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永遠這樣,何時才能有出期呢?

  有的人自命不凡地認為:我聽過《上師心滴》或者其他大圓滿的法,灌了很多頂,見過那麼多的活佛,肯定不修行也很快就會成佛吧!然後就開始守株待兔,以為解脫會自己從天而降,這簡直是白日做夢!

  能得到大圓滿法的灌頂和傳承,確實非常殊勝,是我們無數劫以來積累了無量福報才能獲得的。若不犯密乘戒律,七世之內會得解脫。但是,請冷靜地自我觀察,聽了大圓滿的法以後,我們的習氣還存在嗎?我們的戒律清凈嗎?內心有變化嗎?其實,有沒有變化,一眼就看出來了。就從肉眼可及之處而言,原來感興趣的,聽了法以後,仍然趨之若騖、樂此不彼;原來不想做的,仍然不聞不問、漠然視之。聽了大圓滿,聽了《上師心滴》以後,仍然不想修行。如此再觀照一下,用眼睛看不見的內心,可能還是沒什麼變化吧!

  所以,即使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聽到了大圓滿的法。如果就因此而得意洋洋,停滯不前,不護持清凈的密乘戒律。這種人,就是我們在以前的開示中所講的,從光明走向黑暗的那種人。我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從無始以來,一切所作所為都是顛倒的。平時不不知道行善,即使意識到要行善,等落實到行動上時,已如蜻蜓點水一般。或者只是為了獲得一些名聞利養而做一些表面的行善,讓行善成為世間法、小乘的法。有的人燒香拜佛,求的就是工作一帆風順、升官發財,孩子考上大學,光宗耀祖。但這些跟解脫沒有關係。要想解脫,就千萬不要為了這些而費盡心機、絞盡腦汁,浪費大好的暇滿人生。

  六,空性的具體修法

  如果你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就應從現在起,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為解脫而修習。具體方法如下:身體呈毗盧七法,首先皈依、發心,然後就進行觀察,一般人無我的修法不執著於外境,首先觀察身體,並象剛才所講的那樣將肉體抉擇為空性,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然後觀察心,心也同樣可以抉擇為一剎那,這是比較簡單的說法。按照中觀或密宗的說法就是以心看心,一旦心靜下來以後,有時就能看到心其實是不存在的,其本體是空性。

  不管是以觀察的方法,還是以心看心,就是要深深地體會到,內外是不存在的,本性是空性的。猶如做夢一樣,凡夫人在夢中,會感覺夢境中的一切都是實有,都是存在的。一旦蘇醒,才發現一切都是幻覺。現實的內外器情世間也是同樣,如果不觀察,他們都是千真萬確地實有存在的。如果以上述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加以觀察,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所執著的現實世界,原來就象虛幻的夢境,飄渺的彩虹般根本不存在。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顛撲不破、亘古不變的真理就是這樣的。

  如此觀察並對無我或空性有了深深的體會以後,保持這種狀態,專註於這種狀態。本來專註的時間越長越好。但在初期,只能從半分鐘、一分鐘開始,生起雜念後,又從頭開始觀察。如此不斷循環反覆,最後迴向菩提。這就是比較簡單的空性修法。

  如果一開始,就自不量力地高談闊論關於生圓次第等高層的修法,是沒有絲毫實際價值的。只有這種修法才是最塌實、最合適的。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時間以後,我執就會逐漸削弱,貪嗔慢等煩惱也會煙消雲散。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一名當之無愧的修行人!

[樓主] [3樓] 作者:pengcuo發表時間: 2003/07/03 02:08

[加為好友][發送消息][個人空間]

回復修改來源刪除

慈誠羅珠堪布---《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慈誠羅珠堪布   

今天我們要就顯宗與密宗之間的關係做一些討論,也就是說顯密的異同點在哪裡。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論及其具體的修法非常完整,針對性也特彆強,但有些修顯宗或禪宗的人由於對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覺得修顯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顯宗。就為了有這樣的觀點,所以我們特別安排時間來談談這個問題。今天講的內容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顯密相同的、可以圓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里的一些特點為顯宗所沒有的。這樣的話,大家對顯密間的矛盾與否能有所了解,以後修加行的過程中也不致於有嚴重的疑問出現。   ◎ 顯密的相同點   講加行的時候強調過,一個凡夫人從現在到最後成就之間有三個階段:一、放棄貪圖世間的安樂,建立出離心;二、放棄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棄我執,建立無我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的第一和第二個階段,顯宗和密宗是沒有差別的。   我們講過從外加行到內加行的系統修法,顯密都必須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無一例外。雖然修法上有些差別,卻是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是修顯宗、密宗、禪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連這個最基礎的修行都沒有,那還念什麼佛,修什麼禪。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凈土、禪宗。而禪宗為什麼不講這些加行的修法呢?我們都知道,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其根機都已非常的成熟,所以他們能開悟。我們在六祖惠能的傳記中可看到,雖然他不識字,但根機卻已相當成熟。當他依止五祖學習時,並沒有學很多經論,也沒有花很長的時間修行,只是在後院里幹活兒。八個月後覺得機緣成熟了,五祖就給他講金剛經,而金剛經關鍵的一句話就讓惠能大師徹底開悟了。他沒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結果就是要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經有了。譬如秋天的花或樹葉,只要一陣輕輕的風就能吹落。春夏時節,刮稍大的風樹葉也不會掉下。同樣,人成熟後一句話也能讓他明白,也能明心見性。六祖聽的和我們念的金剛經完全一樣,他一句話就可開悟,我們卻沒有,就是因為根機還未成熟,所以要修加行、正行這些系統的修法。對修禪的人來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教派當然是最殊勝的,但針對現代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神秀大師的北傳教派可能更合適。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的修,最後才達到禪宗所講的那種境界。惠能大師則前面的不強調,只講最高境界。所以禪宗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也需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凈土宗最關鍵的一部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一部顯宗的經典,同時有漢藏文兩種譯本,但都是從同一部梵文版翻過來的。經里講如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遠離兩個違緣並具備四個條件。就違緣來說,第一是要遠離造五無間罪,第二要遠離舍法罪。阿彌陀佛也講了,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如願,唯有造五無間罪與舍法罪的人無法往生。其它的如殺生、偷盜等或更嚴重的罪業,經由虔誠的心在念佛的過程中都可清凈,但這裡講的兩個違緣,念佛都無法消除,所以必須要遠離。再講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一、要觀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二、要廣泛積累資糧;三、要發菩提心;四、要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在具備了這些條件下一心不亂的念佛,就可往生極樂世界。這裡並不是不強調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再一心一意念佛。當然出離心也需要。《佛說阿彌陀經》講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是貪圖世間的圓滿。如不能放下這個貪慾心,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個貪慾念頭的本身就是一種阻礙。貪慾不滅,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不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強烈,所以也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可見禪宗和凈土都一樣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這點上都沒有任何差別。這是第一個相同點。   第二個相同的是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也無法明心見性,更不能證悟密宗的境界。此話怎講?現在念佛時是個普通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時,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見性,立即開悟,也就是能登地。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現在雖是普通人,往生極樂世界後一見到阿彌陀佛,當祂將手放在我們頭上加持時,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資糧相結合使我們立即開悟,開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要能間接的證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後還只是菩薩,並沒有成佛,必須通過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證悟,這是講正常的往生。難道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漢傳佛教講九品蓮華,藏傳佛教也講,念佛的人如果對凈土法門沒有很大的信心,對能否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抱持懷疑,那麼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極樂世界裡會有相當一段時間不能見到阿彌陀佛,而在那段時間裡他仍然有可能只是個凡夫人。這就是不正常的往生。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強調信心,不然雖可以往生,卻有相當長的時間無法見到阿彌陀佛。但就算不能見佛,也不會再回來,仍然留在極樂世界,暫時是不能見,但終究還是會見到阿彌陀佛的。見到佛後就能開悟,然後繼續修行就能成佛。所以凈土也需要有證悟,只是它不強調這一生的證悟,而是到極樂世界去證悟。沒有證悟空性,也不能成佛。   禪宗則是一再的強調明心見性。何謂性?性就是萬法的本性。什麼是萬法的本性?萬法唯一的本性就是自心空性和光明。譬如我們看著一個花瓶,這花花綠綠的瓶子是它的本性嗎?不是。這只是我們眼識所增上安立的一種幻覺,而它的本性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空性和光明。所謂見性就是要見到這個心的本性,可見禪宗也需要證悟空性。   密宗所講的開悟與其它宗派講的並無不同,迷就是未見到空性,悟時就很清楚感覺到、了知空性,也唯有證悟了空性才能成就。從這個角度講,顯宗和密宗是相同的,兩者都要求有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大乘佛教不強調這三點。我們對顯密的共同點在此只作了一些簡單的敘述,如就細節來說仍有多項可茲列舉。   譬如顯密都講戒定慧,顯宗的戒就是密宗的戒,而密宗的三昧耶戒是在灌頂時受。實際上密宗的戒律就包括了大乘菩薩的二十條根本戒及比丘、比丘尼戒。《時輪金剛》中說最好的學密人就是出家人,而出家人中又以比丘最適合做金剛上師,所以不能認為密戒與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是相違背的。《時輪金剛》在無上密宗中佔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其有舉例說如在同一地方有兩位金剛上師,一是在家,一是出家人,哪一位有開光、灌頂等的資格?答案是出家人,它認為在家人是沒有資格的。從學密的人來講,它也認為出家人是最好的,如比丘或沙彌,但並不是在家人就不能學。從這個角度可清楚看到顯密的戒律是不相違的,不然的話,《時輪金剛》應該不允許比丘學密,而不會說比丘是最好的學密人。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密宗也同樣特別重視。以上是講戒的部分。   定就是禪定,也就是四禪八定。修四禪八定是否為解脫道要視其如何修來定奪,如沒有開悟,而僅僅是修四禪八定的話,就不是解脫道。這樣修的結果是往生到色界和無色界,而色界和無色界還是在輪迴中。但如果在證悟空性的基礎上修,就是解脫道,而且是修解脫道上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論是顯宗的小乘、大乘,或是密乘,都一致強調修四禪八定,所以顯密之間定的部分也無稍許差別。   慧主要是指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這在三乘中都是必要的。所以三世佛法沒有任何教派不講戒定慧,於此可說顯密毫無差別。  很多人卻有一種誤解,認為藏密的戒律與顯宗的不一樣,因為顯宗戒律中不開許大乘菩薩喝酒吃肉,而藏密戒律是開許的。事實並非如此。藏密從來就沒有開許過可隨意飲酒吃肉,從《時輪金剛》到寧瑪派的《大圓滿》都一再強調平時不能將肉當成普通食品來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對這麼做的。可是西藏確有很多人吃肉,而藏密最發達的地方是在西藏,為什麼不制止呢?對此必須說明,修行人吃肉並非藏密戒律中開許,而是環境使然。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種植蔬菜,對外交通封閉,如從外地運蔬菜水果,需時至少兩星期,運到時早就爛了。尤其牧區里糧食本來就少,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凈肉。由於大乘與密宗的戒律都反對吃肉,而小乘是臨時性的允許吃三凈肉,所以他們只好選擇遵守小乘的戒律,並不是藏密有開許。即便如此,以前很多在深山中修苦行的人卻堅持吃素。班瑪都達上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約一百五、六十年前成就虹光身,死時全身虹光,空中遍布彩雲,頭髮指甲都沒有留下。像他這樣一個成就者,當年在山上閉關時就發誓吃素,從此以後他就終身吃長素。還有很多類似他這樣的人。藏密正規的要求是與大乘《楞伽經》一樣的,反對吃肉。如在薈供時有肉,則可吃如蒼蠅腿般大小的肉。從吃素的角度講,這不算是吃肉,但同時也不違背密宗中所有的一些誓言。酒也是同樣。在戒律上還有很多細微處顯密都是一致的,但礙於時間,這次就不多說了。以上講的是顯密的相同點。   ◎ 顯密的不同點   顯密之分主要是在證悟空性的方法上。雖然總體目標要證悟空性是沒有差別,但方法卻有許多。  先看看顯宗是用何種方法證悟空性。凈土唯有念佛;禪宗對根機極好的人看似有方法,好象很簡單,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從加行到正行的系統方法。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證悟的過程,對一般人而言這根本不是個方法,但對像他根機那麼成熟的人確實不失為一種證悟之法。除此之外,其餘顯宗里有的證悟的方法就是靠因明(邏輯)、思維。譬如一個瓶子,我們確實看到它存在,但它也是由許多的微塵組合而成,不是個一體性的東西,而這些微塵也可再分離,直分到最後分完時,就是空性了。這並不是說它到後來變成空性,而是它永遠沒有離開過空性。我們的肉眼是無法看到這個空性的,而這種方法只是教給我們一個理論上的概念,並用因明去作推理。譬如這一塊布,把它拆開來就是一堆毛線,那麼布到哪裡去了?是消失了嗎?而我穿的到底是布還是毛線?這毛線也是由羊毛織成的,那我穿的是布、毛線、還是羊毛?如將羊毛分割至最細的微塵然後放在一旁,則當初的那塊布去了那兒?難道我原來穿的就是微塵?顯宗是經由此種推理方法去了解空性,這是一種接觸空性的方法,但只是理論上的概念,沒有實質的體會。如何能將字面上的理解轉變為證悟的智慧,這就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在修行期間必須要積累資糧並清凈罪業,當這些條件都圓滿具足後,是可以將理論上的了解變成智慧。顯宗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證悟。  可是禪宗不也是顯宗嗎?從我的觀點看,禪宗的明心見性既是顯也是密,但也可說非顯非密。它是將顯密結合後的一種修法,實際是半顯半密,由於它沒有灌頂和觀想,所以被歸納為顯宗,但也不像一般顯宗的證悟方法。除此之外,其餘顯宗各派別唯有推理一法去證悟。龍樹菩薩的六論,就是先要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得到理論上的概念後再去修,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對空性有所感受。這就是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內密之分。外密暫時不談,內密就是無上密法。證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氣脈明點。外道,例如道教或氣功,也有此類修法,但與密宗的修法是名同義不同。密宗修的氣脈明點最終可證悟空性,而顯宗從來不知道這點,但不是當初佛不知,而是佛轉法輪要應機施教。經由氣脈明點的修法證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觀想頭痛夠長時間,頭一定會痛起來;如用棍子直接打頭,則立刻會痛。顯密之差別亦是如此。通過理論上的先了解去修空性,由於見解較模糊,需要長期修才行。而氣脈明點則是強制式的要你接觸空性,雖然最後的結果和顯宗一樣,但方法不同,卻快速多了。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二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不強調氣脈明點或是因明(邏輯推理),認為這些都是繞道而行。大圓滿有些部分與禪宗有點相近,但禪宗不講的修法大圓滿全都有,所以禪宗仍不及大圓滿。如只講證悟空性,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大圓滿也是不假他法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已經開悟的上師能讓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證悟大圓滿的智慧。大圓滿的智慧,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或中觀的證悟空性,其實是一樣的。如來藏在漢傳佛教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如來藏就是大圓滿里講的自然智慧,明心見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來藏,進入大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如來藏。所以證悟後都是一樣的,但大圓滿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經過複雜的觀想過程,可是需要修加行,加行後修正行時通常有許多觀想,可是大圓滿完全不需要這些就能讓人開悟,這是它獨有的特點。  有人想問密宗的雙修是什麼?顯宗里無所謂的雙修,有的話也是講福慧雙修,而非男女雙修。密宗的雙修是一種氣脈明點的修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不是個修法,而是一種象徵。譬如佛像的男身是代表光明,是現象的一部分;女身則代表空性;雙運是顯空無二無別的意思。《心經》講色即是空,這裡色可視為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薩。又講空即是色,此處的空可視為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雙修。一般人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修密宗是否定要雙修?大圓滿根本不需要,也從來不強調。不了解的人以為所有藏密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修氣脈明點在密法里只佔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對凡夫人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修法。大圓滿不強調雙修,一個大圓滿的修行者,從起初加行到最後成就之間是不需要修氣脈明點的,並認為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為大圓滿有更好的方法可證悟空性。以後如有機會正式學密法,讀到藏密的經論,當可更清楚的了解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密宗由於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較濃厚,誤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是自己不願或不能持守清凈戒律,而找了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卻歸罪於密宗。凡夫人當然有些要求是做不到,但不如法的行為是凡夫人的,不是密宗的。一般人對雙修不僅現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以後修到較高層次也不需要,因為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總結以上各點的結論就是證悟空性是顯密共同的目標,但方法迥異。顯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圓滿,就這樣一層層的上去,大圓滿由於它的獨特性而成為最高法門。  另一項密宗獨有顯宗絕無的特點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剛身。當金剛身修成時,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樣,但實際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風四大對其已無任何影響。由於身無窒礙,此時要飛檐走壁或穿牆入室都是輕而易舉的。當然這並非修金剛身的目標,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將凡夫身修成如佛般,有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報身相。對顯宗來說這是完全不可思議的,其認為肉體屬於輪迴,是不清凈的,必須斷除、放棄。對普通人來說顯宗的觀點沒錯,但密宗以智慧開發了諸多方法,可以將不凈身轉化成清凈的。打個比喻,就像一般人如吃了毒藥可能會死,但會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證悟前,我們的身體確是輪迴的一部份,要想解脫就必須捨棄它。但是有智慧和方便時,不但不必捨棄,反而可將其轉化成佛身,要做到這點,唯有密宗的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光明修法可行。除此之外,顯宗里不論是凈土、禪宗、唯識宗、或中觀都一籌莫展。如果從沒看過密宗經典的話,就連顯宗的一些法師也無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轉化。但密宗確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證悟,是一種心的功能。不凈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是心不清凈、造業之故。心能證悟、領悟到光明,就能轉不凈身成金剛身,當然其間還要加上別的修法。這並不僅是一種說詞而已,西藏曆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類公案。大家也聽說過,有些大圓滿修行者死時,在眾目睽睽之下肉體逐漸縮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現彩虹????人的屍體之所以能如此也是心的功能,但凡夫人無法了知如何去開發這種功能,修行人則已經掌握了此中訣竅,並開發出來給大家看。如同五、六百年前的人聽到今日的科技,會同樣覺得難以置信。那時的人如有足夠技術是可以開發出同樣的高科技,而不是幾百年後環境成熟了才出現這些東西。換言之,現代科技文明的產物,其製造方法從古到今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們不得知罷了。同樣,我們現在就可以開發心的內在世界,且會發現它的許多神奇面,然而卻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此認為煩惱、雜念是必須要斷除的東西。初時由於沒有足夠的智慧,這樣做是沒錯。等有了智慧即可將煩惱轉為道用,不再需要斷除。這是密宗的特點。  顯宗的修法則是在初步證悟前,必須先經過無數的大劫那樣漫長的時間,然後從證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次經過無數大劫;證悟八地時,八識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凈,那時觀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壇城。這是顯宗有記載的。  密宗則是一生中就可將不凈身轉化成金剛身,這其中的訣竅就是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修法。藏密的氣脈明點可分外、內、密、極密,而外道的氣脈明點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簡單的一部分,其它更深層的就根本沒有接觸到。經由這些訣竅,密宗才能開發出上述的修法。  大圓滿中有中陰身的修法,它將死亡的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看過《西藏度亡經》,其對死亡情境的敘述,使西方一些有瀕死經驗的人大為震驚,因為他們對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幾千年前西藏就記載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經驗只在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經》不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體告知該如何掌控全程。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可借著修習中陰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過程。在顯宗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就連普通的藏密也沒有這種修法,唯有大圓滿才有。這又是大圓滿的另一個特點,由於它的特點數不勝數,在此只能略舉一二較重要的以闡明密宗與顯宗不盡相同的地方。  歸納以上各點,可將顯密之異分為兩點:一、智慧不同。從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維(邏輯推理)的過程,現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從現象的角度看,顯宗認為肉眼能見的所有物質都屬於輪迴,是不清凈的,必須要斷除,卻從不知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凈的。直到證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從初入門就教導,世間所見的一切雖都是輪迴的一部份,是不清凈的,但實際上都是佛的壇城。如何能證明這是實情?密宗是有辦法證明,只是目前還不忙講,必須等加行修完後才可以談。到那個時候自己去修、去體會,不需旁人指點,自己就領悟到一切確都是佛的清凈壇城。顯宗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密宗則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於顯宗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訣竅,是智慧不及故。二、證悟空性方法各異。顯宗只有邏輯推理一途,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則途徑繁多。對根機不是極好的人,可用觀想或氣脈明點一類的修法去逐步引導,以致證悟空性。根機不錯的人,不修這類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圓滿修法就可能立即證悟。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差別,因為要得解脫就必須證悟空性,除此別無他法,所以這個差別不可等閑視之。  密宗不僅是與顯宗不衝突,它更多有些特點。修顯宗的可同時修密,如修凈土的也可修密法;修禪如也同時修密的話,密法對了達禪宗的明心見性會有相當大的助益。禪宗在證悟前的方法上是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補其不足之處。精通顯密的智者去看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小乘到密宗,不會發現有一句話是相矛盾的;智慧淺薄的人看則句句矛盾,以致於顯反對密,密不接受顯,根本無法同時修。這是智力不敷,不然,一座就能修八萬四千法門,一座也能修大圓滿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學習時,應從整個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維。反之,則漢藏佛教、凈土與禪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對理解不夠的人來說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這樣的勝劣分別念,在佛法里叫謗法。佛有部經典是專講何為謗法及其罪過,謗法的話,不僅不能修密法和禪宗,連念佛都不能,因為謗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個違緣之一。學佛的人,可以專心一致的念一本書、拜一尊佛、修一種法是很好的,但要是認為其它的都不如自己的佛或法,那就是謗法。如果沒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門,只修一種也行,但不可對其他教派有任何批評。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做基礎來全神灌注修一個法,不論是何法,都可快速成就。   有些居士,姑且稱他們為「跑跑居士」,成天只是跑道場求灌頂、求福,最終什麼都沒學到,自己也從未想過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見。如果那些灌頂都確實得到的話,同時也受了一大堆的密乘戒,如不能守這些戒,則犯一條算一條,最後得到的是一堆罪業,別無其它。當然,上師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的恭敬。但就個人修行來說,有無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其實不用,心裡恭敬就夠了。是不是每位從藏地出來的上師都要去見?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建立立場,這個立場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成天跑來跑去是不會有什麼好收穫的。灌頂後如果上師不講該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該注意哪裡,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無關乎知或不知了。無論是對漢傳的法師或藏傳的上師、瑜珈士,作為居士都要培養出平等的清凈心,因為他們是僧眾。但要不要接受他們的傳法、灌頂,則必須觀察。觀察後如決定接受,就必須做到該做的。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間法是如此,佛法更該如此。目前有些居士不考慮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或修法上的知識,只是追隨別人去找有名氣的上師,例如聽說某某人能飛、會取伏藏,就一窩蜂的跟著跑。其實取伏藏對你有何助益?能飛又怎樣?難道你能跟著飛嗎?如果是替自己設想,去見上師時,要能從上師那兒得到對自己解脫有利的東西才是對的。也不是從任何人那兒都可得到,在這之前與之後都有要求,必須要極端重視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唯識精要前言
唯識法相學簡要概況
略論『唯識』與『唯心』義 胡曉光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唯識抉擇談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證有賴耶

TAG:觀點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