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習俗:從「閨蜜日」到「情人節」

發表時間:2016-08-09 21:12:16

關鍵字:七夕七夕傳統七夕閨蜜節乞巧牛郎織女

8月9號,農曆的七月初七,迎來了中國的情人節——七夕。雅昌藝術網今天刊登文章,從藝術品的角度梳理了七夕如何從「閨蜜節」變成「情人節」的歷史,盤點了傳統七夕佳節的有趣習俗。

以下是全文:

【七夕的演變:從「閨蜜日」到「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漢代,在歷代文人筆記中多有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當時的風俗是:「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七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網於瓜上,則以為得。」這些習俗說明當時七夕節的紀念對象是天上最手巧的人「織女」,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一點關係也沒有,相反,這一天年輕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女紅能力,拜求織女賜予自己一份智慧與心靈手巧。因此,有人又將這個節日定義為「女友節」、「閨友節」、「閨蜜日」。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郎、織女星宿

吳友如 《長生殿七夕圖》

徐操 《七夕密誓》

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文人雅士逐漸以牽牛織女星為原型打造出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相傳天帝可憐貧窮善良的放牛娃牛郎,派織女下凡與他成親,誰知沒過幾年,王母就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在老牛捨命幫助下,領著一雙兒女追到天上。王母划出銀河隔開他們,只許七月七日由喜鵲搭橋相會一次。七夕節在這個傳說的加持之下漸漸發展成為了一個象徵愛情的節日。唐宋時期七夕節開始重視其愛情內涵,吳友如 《長生殿七夕圖》和徐操 《七夕密誓》描繪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於七夕在長生殿定情的故事。

傅抱石 甲申(1944年)作 《七夕》

自唐以後,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成為畫家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傅抱石的《七夕圖》中,畫面右下角的牛郎騎在牛背上,抬頭仰望左上方回眸的織女,中間雲霧繚繞,彷彿是將它們分割開來的迢迢銀河。

劉旦宅 《鵲橋會》

戴敦邦 《織女牛郎七夕會》

鮑少游《鵲橋相遇》 扇面

時至今日,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僅余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一頁,跟隨藝術品去看看,七夕佳節都有哪些習俗)

【藝術品中的習俗:男女不一樣的七夕過法】

由於七夕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很重要,所以這一題材也一向被歷代畫家所鍾愛,下面就讓我們從藝術品中看看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設七夕巧筵的地方

拜織女

千百年來,隨著七夕的演變,它也流傳下了許多民間風俗,在眾多習俗中,拜織女與乞巧應該是最重要的活動。按照傳統,七夕節來臨前夕,富貴人家會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杆、草席、絲綢等搭建一座二層的「乞巧樓」,並飾以燈籠、彩帶、鮮花,擺上香案祭品,掛上織女、牛郎小神像,然後把親朋好友鄰居的少婦女孩們邀請過來,聚在一起,舉辦「乞巧會」或稱「巧節會」。乞巧會常常以「拜織女」儀式作為活動的開始,少女、少婦們在月光下於案前焚香禮拜,祈求織女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錢慧安《乞巧圖》、馮超然《七夕圖》、程十發《乞巧圖》描繪的都是少女、少婦們案前焚香禮拜的情景。

錢慧安 《乞巧圖》

馮超然 1923年作 《七夕圖》

程十發 《乞巧圖》

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

接下來,便是節日最重要的乞巧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乞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從最早的穿針乞巧,到後來的喜蛛應巧、投針驗巧,乞巧方式也變多種多樣。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代,就是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對著月光穿針引線,誰穿得快就是「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給得巧者贈送禮物。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這個習俗就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情況判別得巧多少,「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盛行於明清兩代,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如果水中出現的是花朵、雲彩、鳥獸的形狀,就意味著得巧;反之,如果影子細如線、粗如槌,就是未能得巧。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所藏《宮宴圖》

(傳)趙伯駒《漢宮圖》

明後期 (傳)仇英 《乞巧圖卷》

丁觀鵬 臨 仇英 《乞巧圖卷》

清 任頤 《乞巧圖軸》

對於乞巧的描繪,據畫史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梁朝陸探微就已經開始表現乞巧題材,在此之後,歷朝歷代都有此題材的繪畫出現。藏於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宮宴圖》(又名《乞巧圖》)描繪的是宮女們準備乞巧的場景,畫面中央的黑色漆案上整齊地擺放著數十隻乞巧水碗,方便接下來 「投針驗巧」比賽的進行。趙伯駒的《漢宮圖》描寫的是宮娥彩女們在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的習俗。明代仇英的《乞巧圖卷》畫的也是婦女們焚香祭拜、對月穿針的乞巧活動。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八月桐蔭乞巧》和任頤《乞巧圖軸》描繪的則是七月初七仕女們「投針驗巧」的場面,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根針放置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如果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供奉「磨喝樂」

宋青玉持蓮童子佩

摩喝樂立像雅集古典藝術館

金磁州窯白釉紅綠彩持蓮童子立像

除了拜織女與乞巧,根據時代與地域的不同,七夕節又衍生出了許多活動。在宋代,七夕節被添加了「宜子」、「宜生」的寓意,興起一種叫「磨喝樂」的娃娃塑像,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人們會購置一對或多對磨喝樂供奉於几案之上,祈求多子多福。宋青玉持蓮童子佩、金磁州窯白釉紅綠彩持蓮童子立像都是「磨喝樂」雕塑,其中童子頭頂髮辮,手持蓮花,足下置瓶,活潑可愛。

吃巧果

程小青、范煙橋 《巧果圖》

也是從宋時起,七夕節的乞巧活動除了織作手藝的較量外,又多了關於廚藝的比賽,並形成了七夕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材料多為油麵糖蜜,其做法多種多樣,手巧的女子,可以將麵粉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例如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范煙橋、程小青合作繪製的《巧果圖》就是以」巧果」藕菱為描繪對象。

拜魁星

清代《拜魁星》

在這屬於女性的節日里,男性有什麼特別活動呢?首先,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可以在這天祭拜魁星,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作為主掌考運的星宿,七夕這天祭拜,可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與拜織女相似,「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七夕這晚,一般人家往往會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男女匯聚一堂,又各自祭拜,非常熱鬧有趣。清代《拜魁星》描繪的就是這一圖景。

曬書·晒衣

徐樂樂 《郝隆曬書》

劉斯奮 《曬書圖》

除了祭拜魁星外,唐代又將七月七日定為曬書節,規定三省六部以下,可得金若干,組織「曬書會」。在這裡,曬書會並不是真的晾曬書籍,而是朋友同事間的宴飲消遣。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在這裡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所以在藝術作品中,關於七夕曬書題材常常被描繪成放浪形骸的文人躺著曬肚皮的情景。

與曬書類似,七夕節這天還可以進行晒衣活動,此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竹林七賢」的阮咸瞧不起這種作風,每見鄰居曬綾羅綢緞時,他便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以示鄙視。(全文完)

小編:對單身汪來說,七夕佳節,為大家在晚上加個餐找了一個好借口。祝大家七夕快樂!

(觀察者網轉自雅昌藝術網)

推薦閱讀:

與這三種女人當情人,男人再想分都難!
每個女人確實需要一個情人
為什麼情人節是最適合表白的日子?
5.20,送給天下有情人(附清唱 情人渡)
老公情人把我電話貼到電線杆上

TAG:習俗 | 閨蜜 | 情人 | 七夕 | 情人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