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的四大主神】

【印度宗教的四大主神】

佛教辭典對印度宗教的詞語注釋

【印度宗教的四大主神】

佛教辭典對印度宗教的詞語注釋

【婆羅門教】(Brahmanism)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  

產生和演變  

淵源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紀至前15世紀間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當時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經使用青銅器皿,大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象形文字,並能製作各種造型藝術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對地母神、動植物(特別是牛)、性器官和祖靈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儀式。有些出土的畫品上還繪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這些宗教信仰和實踐與後世印度民間信仰的濕婆崇拜和瑜伽修習等有一定的聯繫。  

公元前2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河流域,並和當地的主要土著民族──達羅毗荼人進行長期鬥爭並征服了他們。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落。在他們的氏族公社中,父權占統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靈,實行火祭和蘇摩祭。孩提成年時須舉行入門儀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員。死後實行火葬。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逐漸開始過渡到農業社會;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實行煩瑣的祭祀。  

形成 

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至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史家稱這個時期為後吠陀或梵書、奧義書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已開始使用鐵器,農業有了重大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逐步興起,並具有較大的規模。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的分化,過去以血緣為紐帶的村社,變成以地域聯繫的、由若干村社組成的農村公社。這些農村公社是印度最初奴隸制國家的基礎。隨著階級的分化和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以後逐漸形成並確立了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以《梨俱吠陀》為中心內容的吠陀宗教為了適應上述變化,開始進行重大的革新,出現了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的婆羅門教。  

同沙門思潮的鬥爭 

公元前6~前5世紀,印度思想界的鬥爭十分激烈,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這是當時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別的統稱,其中包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符馱摩那、生活派(佛教貶稱為邪命外道)的領袖末伽梨·俱舍羅、順世派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等。他們的主張雖然不一,但否定吠陀的權威和婆羅門的政治、思想統治是一致的。此外,在下層人民中亦掀起了一個抵制婆羅門教的新宗教運動。他們不崇拜吠陀中的神和不接受婆羅門的管理,反對用大量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建立自己的廟宇,崇拜當地的神靈和動植物──夜叉(鬼)、樹木、龍神(蛇神)、林伽(性器官)等。沙門思潮和新宗教運動的出現,標誌著婆羅門教在一些地區和群眾中已開始動搖。  

發展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婆羅門教因佛教與耆那教等的廣泛傳播曾一度衰落。但孔雀王朝的部將普舍耶密多羅,於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後,又得到復興。據記載,普舍密多羅曾舉行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婆羅門教的祭祀──馬祭。繼巽伽王朝的伽羅維拉王朝亦信奉婆羅門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時,南方的剎塔瓦漢王朝(前281)及案達羅王朝都奉婆羅門教為國教。他們編纂法典,推行種姓制度,舉行大規模的祭祀。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後,婆羅門教文化空前繁榮。在笈多諸王統治時,編纂了很多經書、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臘宗教、羅馬宗教的思想內容,崇拜「三神一體」的梵天、濕婆和毗濕努,並根據對主神的崇拜創立了各種教派,建立了寺廟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羅門教的轉化。  

經典及文獻 根本經典是吠陀。中國古代史籍中音譯為毗陀、薜陀、圍陀;意譯為明論、知論等。原意為宗教的知識,後來轉化為對婆羅門教、印度教經典的總稱。從廣義上說,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寫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獻的匯總,是關於對神的誦歌和禱文的文集;約在公元前20世紀到前10世紀間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從狹義上說,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吠陀本集 

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4部。這4部書又可分為兩組,前3部是一組,《阿闥婆吠陀》是另一組。《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約在公元前20世紀末形成,但其中部分可能出現於公元前20世紀中葉;全書共10卷,收集了對於自然諸神的讚歌和祭祀禱文共1028首。《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絕大部分讚歌配上曲調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時用來歌唱,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在祭祀時如何應用這些詩歌,其中大多數讚歌亦出現在《梨俱吠陀》本集中。《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出現的時間較《梨俱吠陀》為晚,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以後。《阿闥婆吠陀》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前後,是巫術、咒語的彙集,共20卷,收集讚歌730首,記錄了各種巫術和咒法;它與民間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主要記錄的是巫術、神話,但亦包含著一些天文學、醫學思想的萌芽。  

吠陀本集的漢譯名,中國古代各個時期不盡相同如三國的《摩登伽經》譯為贊誦、祭祀、歌詠、禳災;南朝宋的《雜阿毗曇心論》譯為憶力、阿他、耶訓、三摩;梁陳的《金七十論》分別譯四吠陀為娑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稱原缺);隋《百論疏》譯為荷力、冶受、三摩、阿闥;唐《大唐西域記》譯為壽、祠、平、術;《金光明經疏》譯為顏力(壽明)、耶樹、娑摩、阿闥(術明)。這些不同譯名,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對婆羅門教的理解。  

梵書 

說明與吠陀本集有關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讚歌、祭詞、咒術的意義的文集。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書。目前尚存14~15部,如《愛達羅氏梵書》是《梨俱吠陀》的梵書,《百道梵書》是《耶柔吠陀》的梵書。由於對梵書的解釋或流行地區的不同,還形成了眾多的派別。梵書的主要內容雖然是宗教儀式、神話、巫術,但也涉及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形成年代約在雅利安人從次大陸西北五河流域漸次向東南遷移,定居在恆河和朱木那河流域以後,年代一般推定為公元前10~前8世紀前後。  

森林書 

梵書的附屬部分。因在森林中傳授而得名。它不僅包括對祭祀的儀式和方法的說明,同時也涉及到祭祀的意義,宇宙和人生的奧秘,人和自然、神的關係等哲學問題。  

奧義書 

森林書的附屬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後部分。它往往和森林書相混,不易辨別。它的梵文原義是「近坐」、「秘密的相會」,引申而成為師生對坐所傳的秘密教義。奧義書也被稱為「吠檀多」(意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義」)流傳下來的奧義書有200多種,一般認為成書於公元前7~前5世紀,最晚的是16世紀的作品,內容極為龐雜,且相互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據考證為13種,重要的有《廣森林奧義》和《唱徒奧義》等。奧義書在很多方面已開始擺脫宗教神話的內容,以探討人的本質、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關係、死後的命運等哲學問題。因此,有人認為奧義書的哲學思辨是和吠陀的祭祀儀式主義相對立的。  傳承經典 除吠陀本集、梵書、奧義書等所謂天啟聖典外,還有另一種稱作經書(契經)的傳承(聖人學者所傳承)經典。這種經典是婆羅門學者在講解吠陀時的記述或教科書。經書文體簡短,中國唐代高僧義凈曾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謂其「略詮意明」。內容大致分為:①法經。對四種姓的義務(法)、行為和行事等規定的彙集,後世又有解釋法經的法論;②天啟經。祭官所司重要祭事的說明;③家庭經。家長所司重要祭事的說明;④祭壇經(準繩經)。對祭場、祭壇、祭火等的設置規定。以上四者總稱為祭事經,著作年代大概在奧義書之後,即公元前6~前2世紀之間或更後一些時間,另外還有解釋吠陀的吠陀輔助學,即從經書發音、詩韻、語法、字源和天文學等方面解釋吠陀的分類著作。  

信仰   

多神崇拜 雅利安人在次大陸西北地區定居以後,他們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紀吠陀著名的注釋家耶斯迦在其所著《尼祿多》中把神分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樓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陽神蘇里亞、莎維德麗、密多羅,曉神烏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羅(帝釋天),暴風神樓陀羅或摩錄多,風神伐由,雨神帕尼耶,水神阿帕斯等;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慧神娑羅室伐底。對地界諸神特別歌頌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兒子」和「水的孫子」。此外,還有馬神達弟克羅,牛神毗濕奴(遍入天,後在印度教中轉化為主神之一),管理死鬼之王閻摩,凶神羅剎,惡神阿修羅(意譯非天),語言神伐屍,無限神阿弟蒂等。  

主神崇拜 在較後時期輯成的《梨俱吠陀》特別是梵書、奧義書中可以看出多神教已有向一神教發展的明顯趨向,出現了很多統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諸神天、造一切神、生主、祈禱主、原人等。  

在梵書、奧義書時代,吠陀萬神殿中的一些神開始成為婆羅門教的主神,從而出現了「三神一體」的梵天(創造神)、毗濕努(護持神)和濕婆(破壞神)。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認為他淵源於《梨俱吠陀》中的祈禱主。祈禱主是地上的祭壇之神,在火祭中起著祭官的作用。《百道梵書》稱梵天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際,他創造諸神,護持天地空三界。森林書也宣稱萬物從梵天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歸於梵天。至奧義書時期,印度的思想家們對梵天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  婆羅門教的另一主神濕婆的雛形是吠陀萬神殿中的暴風神樓陀羅。在《梨俱吠陀》中被稱為暴風神之父,全身褐色,頸青髮結,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惡二重性格,發怒時用霹靂之矢,損傷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時,又以草藥治之,使之化險為夷,吉祥如意,成為家畜之主(獸主)或惡魔之主。後來樓陀羅又演化為山區獵人和居民的「萬眾之主」(群主),其吉祥慈愛的特性也為人們崇拜,在吠陀後期文獻中常將樓陀羅和濕婆並稱。公元前6世紀前後出現的法經中稱樓陀羅-濕婆為大天神或自在主。公元前350年前編纂的《白騾奧義》贊為掌管天地生滅的「唯一神」(世尊)。貴霜王朝國王閻膏珍曾在金幣上鑄造濕婆神的形象。  

教義  梵我一如 神學家們從梵天一詞中概括與抽象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梵」(Brahman),並將其作為世界的最高實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們用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遮詮,即遮其所非),論證梵在本體的意義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任何形式;既超越於人類感覺經驗,又不能用邏輯概念或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把這個梵和作為人的主體的阿特曼(靈魂,我)結合併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的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或靈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終究應該從梵得到證悟,但是由於人的無明(無知),人對塵世的眷戀,受到業報規律的束縛,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兩種不同的東西,如果人能擯棄社會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實行達磨(法)的規定,那麼,他就可以直觀阿特曼的睿智本質,親證梵和我同一,從而獲得解脫。  

業報輪迴 與「梵我同一」相輔的思想。輪迴業報思想在《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梵書中間或談到死後轉生的問題,但並不一致;在奧義書中則有系統的論述。其主要內容是:每一個人的靈魂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裡復活,一個人重新轉世的形態,首先取決於他本人現在的行為──業(羯磨),即依照人的行為決定那個人將來要成什麼樣,行善的成善,行惡的成惡。如果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規定,死後可以投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轉生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至於不信奉神明,違逆種姓義務的人,則沉淪於「獸道」,即地獄之中,來世變為旃陀羅和動植物等。奧義書據此把有生命的物類(「有情」)分為胎生、卵生、濕生、種生四種。所謂胎生是從母胎生,如人、獸等;卵生是從卵化生,如鳥、雞等;濕生是從濕氣生,如蚊蚋等;種生是從種子生,如草木等。這就是所謂「三道四生」的教義。  

奧義書也規定了各個種姓斷滅輪迴的解脫方法,主要是證悟梵我同一和從事艱苦卓絕的修行,即苦行、布施、正行、不殺生(即非暴力)、實語、禁慾、同情等。  祭祀禮儀 

祭祀萬能是婆羅門教的重要綱領之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以前,其宗教信仰可能與波斯有很多相同之處,崇拜象徵光明的火神,但沒有偶像崇拜。在次大陸定居並與土著結合以後,他們發展了祭祀儀式。據《梨俱吠陀》的記述,可以推知當時火祭已很盛行,祭品主要是牛乳、穀物、蘇摩酒、肉類等。著名的《原人歌》中雖然已提到「諸神以人為犧牲」,但人祭可能還沒有成為固定的儀式。《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以及各種梵書中對祭祀的意義、讚歌、咒術、儀軌、祭官等都有了較系統的規定與說明。在經書中又進一步作了發揮並附以煩瑣的註解。祭祀大致可分為家庭祭和天啟祭或稱火祭兩類。  

家庭祭 在家庭中進行,以人事為主。通常有十二種祭儀:①受胎。一般在婦女懷孕後進行;②成男。祈求胎兒為男性;③分發。婦女懷孕3、4個月後,將頭髮分開,祈求母親和胎兒安泰;④出生。嬰兒出生後,祈求滌除胎前的不凈,祝將來健康;⑤命名;⑥出遊。嬰兒初次出行;⑦哺養。最初吃食物;⑧結髮。表示已入童年;⑨剃髮。表示已成年;⑩入法。從師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成為婆羅門教徒;(11)歸家。學成歸家,開始過世俗生活;(12)結婚。此外,還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舉行的祭儀。  

天啟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養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為勸請僧、行祭僧、祈禱僧,祭官屬下還有宣詞者、贊酒者、引導者、點火者、拂穢者等輔助人員。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監督。天啟祭大致可分為供養祭和蘇摩祭兩類。供養祭是以動植物供奉諸神和祖先的祭祀。分七種:①置火禮。即在家宅置三火作為公開的儀禮,一般是新婚滿月日舉行;②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義較為廣泛,在梵書中被認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兩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③新滿月祭;④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種新產穀物或果蔬,祈求豐收,每年三次,秋季獻米,春季供麥、稗,夏季供竹筍;⑤四月祭。印度古時根據氣候將一年分為三季,每滿四個月舉行一次,祈求農作物茂盛、豐收;⑥獸祭。祈求豐年,排除各種障害,一般在新滿月祭中舉行;⑦修陀羅摩尼祭。奉祀因陀羅,獻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羅門想獲得名聲;剎帝利希望取得勝利;吠舍企求財富。  

蘇摩祭以蘇摩酒奉獻於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屬於供養祭的都稱為蘇摩祭。印度文獻中有時稱為「七會」。據很多學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種:①火神贊。對火神阿耆尼的贊誦。為了實現獻祭者重大的願望而舉行,對祭官、祭場、祭儀等都有嚴格的要求;②力飲祭。以奉獻七杯或更多的蘇摩酒而得名。國王剎帝利或婆羅門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力而舉行;③即位禮。國王即位時舉行;④馬祭(馬祀)。婆羅門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間,祭官通過一定的儀式選定一匹健壯的牡馬,使之在外遊盪一年,在馬遊盪時伴有國王或由國王代表率領的軍隊,當馬闖入其他國家的領土時,就逼使該國降服,否則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勝,被打敗的國王要作為扈從列入戰勝者的行陣,否則要遭恥笑。在勝利者率馬回國後,還要由祭官舉行盛大儀式,唱吠陀讚歌,將馬宰殺,或用其他動物代替作為犧牲,這種祭禮曠日持久,耗資巨大;⑤人祭。施祭的目的是企求在馬祭中所沒有獲得的東西。很多學者都認為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種形式,在吠陀文獻中屢次提及以人作為犧牲的事實。近年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種祭祀儀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舉可作犧牲的184種人,並各有獻祭的特定對象,如對閻摩神用石女;對暴風神摩錄多用農民;對天神用禿頭翁;對地神用跛者;對死神(米利多)用獵人;對眠者用盲人;對舞者用詩人;對歌者用職官;對地獄用殺人犯;對黑暗用盜賊等。作犧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於水;有的在禮拜太陽神後永遠隱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獻中也規定可用牲畜、穀物等替代;⑥全祭。婆羅門出家前舉行的祭祀,出家者將其全部財產與眷屬都奉獻於人和神。  社會思想及倫理原則 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書、奧義書時期,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哲學、政治、法律等無不包括在婆羅門教的神學體系之內。其社會思想和倫理原則體現在種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歷程的四行期方面。  

種姓制度 種姓是以血統、職業世襲、內部通婚與不準外人參加等為特徵的社會等級集團。印度的種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見端倪。吠陀詩人宣稱:婆羅門從原人口中生出,剎帝利從臂中生出,吠舍從腿中生出,首陀羅從腳生出。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之後,即梵書製作和奴隸制國家形成的時期。當時的種姓分為四等,即婆羅門(祭司)、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首陀羅(奴隸)。四種姓中婆羅門最高貴,首陀羅最卑下,首陀羅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還出現了種姓以外的旃陀羅(賤民)。他們被稱為「掃除污物的人」。根據婆羅門法典規定,前三種姓可以誦讀吠陀經並參加宗教祭儀,從父母親那裡獲得第一生命,通過「入法禮」再獲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稱為再生族;首陀羅不準讀或聽吠陀,亦不能參加宗教儀式,被稱為一生族。對各個種姓在社會地位、權利、義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定。  

婆羅門在《梨俱吠陀》時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會和宗教生活中沒有突出的地位。在梵書時期出現了世襲祭司的婆羅門家族,自詡為吠陀仙人的後裔。種姓制度確立後,他們的權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稱之為「人間的神」。他們不單是宗教的指導者,也是當時的知識階層。他們享受種種特權:接受布施、豁免賦稅、犯重大罪行時可以免死,本人連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眾的敬禮。法經列舉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學習和教授吠陀,為自己和別人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印度奴隸制國家興起後,剎帝利是國家的統治者,他們與婆羅門經常發生矛盾,因之,婆羅門的權威有時亦受到挑戰。  

四行期為了把世俗生活納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羅門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歷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從師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敬事師長,過苦行生活,一般為12年;②家住期。在家過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經營與婆羅門身份不相違背的社會職業,進行家祭並施捨;③林棲期。家事既畢,本人或攜妻隱居叢林,作種種苦行,親證梵我,嚴格奉行祭祀的各種規定;④遁世期。棄家雲遊四方,靠接受施捨為生,把苦樂棄之度外,以期獲得最後解脫。在吠陀後期文獻中,有的主張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棲期之前,也有人認為在梵行期後即可漫遊在外,成為行者、頭陀或苦行僧,以後,這種制度也為印度教所襲用。                  (黃心川)

FROM:【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

【印度教的四大主神】

一、帝釋

【帝釋,帝釋天】

譯音憍屍迦,因陀羅。即帝群天。佛教護法神之一。為忉利天(三十三)之主,居須彌山頂之善見城。 《佛學詞典》

【帝釋天主】

  帝即天帝。釋,梵語具雲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兼稱也。此天居須彌山頂,即忉利天主也。謂此天,往昔因中,迦葉佛滅時,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助修,由是功德,女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皆作輔臣;合稱為三十三天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迦葉,華言飲光。)

【帝釋】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譯三十三天),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S/akra deva%na%m indra,略雲釋提桓因。新譯之梵名,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譯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羅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轉梵語而謂為帝釋,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之一眾也。大日經一曰:「初方釋天王,安住妙高山,寶冠被瓔珞,持跋折羅印,及諸餘眷屬,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於東方五頂之南當畫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眾圍繞。首戴寶冠,身被種種瓔珞,持跋折羅。及諸餘眷屬,謂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圖中所示也。」法華義疏二曰:「釋提桓因者,具足外國語應雲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稱會天心,故為能天主。」法華玄贊二曰:「梵雲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姓也,此翻為能。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正雲能天帝。釋提桓因,雲天帝釋,俱訛倒也。此在妙高山頂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過去字憍屍迦,此雲繭兒,名阿摩揭陀。此雲此毒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為國名。」

【帝釋與無上密】

  密乘的傳承,不但有非人傳承,而且非人的成分比人還要重。所謂非人,於菩薩之外,便是天人、龍王、葯叉與羅剎,他們都是「天龍八部」中的部眾。管理這「天龍八部」的,是帝釋,他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帝。依據佛經所說,帝釋本身即是一位葯叉。

  甚至,在人間傳播密法的初期祖師,其名號與帝釋都有點關係——只除了「大圓滿」法系。

  前面已經提過「大瑜伽續」的人間祖師是渣王,他的名字「因羅陀部底」(Indrabhuti),即是帝釋的名號。他的傳人中,有一位「釋天子」(Sakraputra),所謂「釋天」,即是帝釋天。

  更有趣的是,釋天子原來正是渣王的兒子,名之為「釋天子」,那就等於將渣王跟帝釋視為一體。是則可見無上密乘之中,大瑜伽續一系跟帝釋天很有關係。

  無上密有三續部,大瑜伽與大圓滿之外,還有一個叫無比瑜伽,他的傳承又怎樣呢?

  按密乘傳說,可謂與大瑜伽完全相同,由渣王傳出,他的兒子帝釋子即是繼承人,只不過於帝釋子之外,多幾個旁支而已。

  帝釋子的故事

  渣王將無比瑜伽續傳給四個人,一個是遲尊者,另外三個便是他的兒子——帝釋子、龍子、密子。

  帝釋子又名小因陀羅部底王,後來修行,又給人叫做毳衣師(Kambalapada)。他在傳說中有許多故事,其中一個相當有意義。

  話說帝釋子去到鄔金,有一群空行母向他獻花鬘,他接受了,卻另外有一群空行母對他說:「孩子,你錯了,她們是外道,你可能因此變成外道的追隨者。」

  帝釋子那天晚上修密法,外道空行母便去擾亂他,愈擾愈厲害,因為不想他修密法,最後更居然降下石雨。帝釋子不慌不忙,修起保護輪來保護自己,那些石頭便嵌在高岩之上,據說如今仍然可見。

  這個故事的意義是什麼呢?等於是說明了「帝釋」跟外道的關係。帝釋原來並不信佛教,後來釋迦調伏了他,從此成為佛教的護持者。因此他是由外道皈依佛,在他身上,可以見到佛教跟外道的互相爭勝。

  所謂外道主要是婆羅門教,因此佛教便將婆羅門三大神都吸收過來,婆羅門三大神的婆羅摩是大梵天王、維修奴(毗濕奴)是那羅延天王、濕婆是大自在天王。然而跟帝釋相比,這三位天王卻畢竟是異教。

  帝釋信佛,是佛教調伏外教的最大勝利。甚至連「帝釋子」信佛,也要經過外道空行母的考驗,然後才取得勝利,這真是意義深長。然而,這亦正是佛家吸收婆羅門一些法要的暗示。也即是說,大瑜伽、無比瑜伽兩個法系,裡頭一定有許多原來屬於婆羅門教的神祗,甚至其所修的「圓滿次第」,那些關於氣、脈、明點的修習,也必與婆羅門教的修習有關。

  可是,「大圓滿」法系卻偏偏例外,此系傳承祖師,其法號只跟「清凈」、「文殊」、「吉祥」有關,那就證明,此法系跟帝釋一點都沾不上邊,而維摩詰(清凈名、無垢稱都是同名異譯)、文殊師利(妙吉祥是同名異譯),則跟「大圓滿」法系有很深的關係。

  「大圓滿」即是無上瑜伽密,即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這才是純粹的佛家法門。

《密宗百問》(談錫永著)

二、「梵天」

【梵天】

  梵,凈也。謂離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為凈。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種福業,勝他化天;又兼修禪定,是以感報得生其中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梵天后】

 (天名)梵天之后妃也,佛法中之梵天,離欲清凈,故無后妃,世間所崇奉之梵天有后妃。大日經疏二曰:「梵天后,是世間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離欲無有后妃。」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大梵天王】

  梵,梵語具雲梵迦夷,華言凈身。謂不動地菩薩,修行八地法門,成大功德,多作第二禪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能為聲聞、辟支佛等,善說諸義,普運慈心,放大光明,照千世界,令諸眾生得大自在,故云大梵天王。(辟支,梵語具雲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梵天至尊索訶界主四面天王名。

《藏漢佛學詞典》

【大梵天,大梵天王】

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創造神,為該兩教信仰的三大神之一。認為世界萬物(包括神、人)都是他創造的。據《摩奴法典》載,梵天出自金胎(梵胎),把卵殼分成兩半,創造了天和地,然後健行了十個生主,由他們完成創造工作。說他原有五個頭,被濕婆毀去一個,所剩四頭而向四方;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通常坐在蓮花座上;騎的是一隻白天鵝或乘七隻鵝拉的一輛車。佛教產生後,被吸收為護法神,為釋迦牟尼有右脅侍者,持白拂。又為色界初禪天之王,稱大梵天王。

《佛學詞典》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梵天外道】

 (流派)行事鈔下四所舉十種外道中有梵天為因外道,以梵天為萬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三種:一鞞陀論師之梵天,二鞞紐論師之梵天,三摩醯首羅論師之梵天。鞞陀論師以梵天為那羅延天所生,摩醯首羅論師以梵天為摩醯首羅天之應身。(參見:大梵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毗沙門天王】即梵天王

托塔天王

在「四大天王中」中,托塔天王最為中國民間所熟悉。梵名毗沙門(Vaisramana),即北方多聞天王。其形象一般為綠身。相傳唐天寶年間,胡兵犯安西,托塔天王化身為金甲神人卻退敵軍(見《僧史略》卷下),朝廷敕寺院置別院供養。《陀羅尼集經》卷一謂該天王「左手執矟拄地,右手擎塔」。而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則謂:「其塔奉釋迦牟尼佛,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卷十九指出:「《宣和畫譜》:陸探微有《托塔天王圖》。余於《曲園雜纂》三十六引《元史·輿服志》,見托塔天王之說有所本。今乃知六朝時早見於圖畫矣。」提到托塔天王,就會想起唐初名將李靖。元·楊暹《西遊記》雜劇中已有「毗沙門下李天王」之說。明代小說《西遊記》則把北方多聞天王和托塔天王分為兩神。其第四回謂:「王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那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托塔天王如何與李靖聯繫在一起,情況不詳,或為民間訛傳附會(參見《文獻通考·郊社考》)。(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

三、「毗濕拏」

毗濕奴

又曰【遍入天,毗濕紐天,毗濕奴】

梵音譯作毗瑟紐。古印度婆羅門教徒崇奉的造物主。遍滿一切器世間和情世間,故名為「遍」;以十種方式入世濟人,故名為「入」。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屬保護神類。據傳此天有大威德,欲破則無所能擋。此天皮膚深藍,有四隻手,分別持法螺、輪寶、仙杖和蓮花,躺在巨蛇上,在海上漂浮,肚臍上長一朵蓮花,上坐梵天。《佛學詞典》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那羅延】{維修奴(即毗濕奴)是那羅延天王}

 (天名)Na%ra%yan!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異名。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真諦云:那羅,翻為人。延,為生本。梵王是眾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羅什云:天力士,名那羅延,端正猛健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那羅,此雲人。延,此雲生本。謂人生本,即是梵王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名人生本也。」慧琳音義六曰:「那羅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同二十五曰:「此雲力士。」涅槃經疏七曰:「那羅延,此翻金剛。」慧苑音義上曰:「那羅延,此雲堅固也。」俱舍光記二十七曰:「此神名人種神。」大日經疏十曰:「毗紐天有眾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紐費(即以本名為真言也),以第一字為種子。毗是空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所謂此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私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坐,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秘藏記下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又,十九執金剛之一。

四、「濕婆」即大自在天

【摩醯首羅】

  大論:此雲大自在,正名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普門疏云: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釋論云:過凈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也。灌頂云:字威靈帝。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著】

【摩醯首羅天】

  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翻威靈,或雲三目,故為三界尊極之主。輔行記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薩住處;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於色界中此天獨尊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摩醯首羅天王】

  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謂法雲地菩薩,修行十地法門,具足眾德,多作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主三千世界;於法自在,能授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道,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以自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皆得安隱,故云摩醯首羅天王。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大自在天】

 (天名)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語摩醯首羅訛略,正為摩醯濕伐涅Mahes/vara,譯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種:一曰毗舍闍摩醯首羅,一曰凈居摩醯首羅。毗舍闍為鬼類之名,摩醯首羅論師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如來之應現。彼又言此自在天現種種之形,有種種之名。韋紐天,那羅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論明二十種外道中。以之為第十五摩醯首羅論師。涅槃經明六師外道中。第五迦羅鳩馱迦旃延之宗計是也。中古以來至於今盛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為其神體之標幟。其次凈居摩醯首羅者,第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在色界之頂,凈居天之上,現大自在天子之勝報,以勝妙之天形,紹佛位,行灌頂。入大乘論下曰:「凈治第十地,得無量無邊禁咒方術能令一切無礙自在作摩醯首羅天子,亦為一切世間依止。問曰:所言摩醯首羅者為同世間摩醯首羅,更有異耶?答曰:是凈居自在非世間自在。汝言摩醯首羅者,名字雖同而人非一,有凈居摩醯首羅,有毗舍闍摩醯首羅。其凈居者,如是菩薩鄰於佛地猶如羅谷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職時,以己業力故大寶蓮華自然化出,受一切種智位。(中略)坐蓮華已,十方世界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薩受灌頂位如轉輪聖王長子受王位時。」慧苑音義上曰:「摩醯首羅,正雲摩醯濕伐羅,言摩醯者此雲大也,濕伐羅者自在也,謂此天王於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識述記七末曰:「舊言摩醯首羅,今應言摩醯伊濕伐羅,即大自在也。」智度論二曰:「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俱舍光記七曰:「魯達羅,此雲暴惡,大自在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六十,魯達羅其一名也。又解塗灰外道說,自在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逾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十二天供儀軌曰:「伊邪那天,舊雲摩醯首羅,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羅天,是羅醯首羅天,於一切世界有大勢力。」提婆涅槃論曰:「外道摩醯首羅論師作如是論,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依處,地主是摩醯首羅天。於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生。摩醯首羅身者,虛空是頭,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糞,一切眾生是腹中蟲,風是命,火是暖,罪福是業(百論疏引之作日月為眼),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涅槃經十九曰:「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中略)為諸弟子說如是說,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嗔,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又】(界名)謂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華經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大自在天與男根】

 (術語)大自在天依萬物生本之義。而自在天派之人。以人之男根為天神之神實而祀之。續高僧傳玄奘傳曰:「至劫比他國,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餘尺,中有天根,謂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大都異道有百數,中所高者自在為多。」西域記健馱羅國記曰:「跋虜沙城東北五十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婦像毗摩羅天女也。聞諸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靈異既多祈禱亦眾。印度諸國求福請願,貴賤畢萃遠近咸會,乃至山下有大自在天祠。」是初為男根,後為女根也,此男女根之義。為與自在天同體之那羅延天名,更為分明(梵王與那羅延與摩醯首羅一體三分如上所引)。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那羅延,那羅此翻為人,延那此雲生本,謂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俱舍光記二十七曰:「那羅延是神名,此雲人種神。」此那羅延天之居處,居於欲界之頂上第六天,常為佛道之障礙,故佛法之中名為摩羅天。慧疏音義六曰:「那羅延,欲界中天名也。」智度論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佛法中名為魔羅。」(愛染明王之箭,極秘說亦表男根)。同十曰:「魔王六欲天主。」其先以女根為毗摩羅(Vimala%)(毗如毗婆沙毗沙門毗盧舍那之毗妙勝高大之義)。又,摩羅之名,本來為男女根之名,(參見:摩羅)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大自在天】

梵語為摩醯首羅。佛說此天居色界之頂首。為婆羅門教所崇奉神祗之一。大自在天派,或稱為塗灰外道。 《土觀宗派源流》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V1.1】

【大黑天】 

大黑,梵名Maha^ka^la,音譯摩訶迦羅、莫訶哥羅、嘛哈噶拉。又作大黑神、大黑天神、摩訶迦羅天。乃佛教之守護神,具有戰鬥神、財福神(廚房神)、冥府神等幾種性格。形像頗多。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列於左方第三位,呈現黑色極忿怒相,火發豎立,三面六臂,正面有三目,左右二面各二目。以髑髏為瓔珞,以蛇為臂釧,趺坐於圓座上。其種子為棙(yam!),三昧耶形為劍。大黑天神法載其真言為:唵蜜止蜜止(micchmicch,降伏)舍婆隸(s/vare,自在)多羅羯帝(taragate,救度)娑婆訶。印度教視之為毗瑟奴(梵Vis!n!u)之化身,大日經疏卷十以此天為毗盧遮那佛之化身,即降伏"荼吉尼』之忿怒神;良賁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一則以之為戰神,乃摩醯首羅(大自在天)之化身,夜遊林間,食人血肉。凡此,蓋皆基於忿怒相而立說。此神由八思巴送入元朝宮廷,成為世祖以下歷代崇奉之神,至明朝後,又輾轉入滿州。 此外,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條則以此神為食廚之神。我國江南一帶,自古以來民間廚房即多祀此神。日本亦沿此風,多於諸寺庫廚安置二臂之大黑天像。[大集經卷五十五分布閻浮提品、理趣釋卷下、玄法寺儀軌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下、慧琳音義卷十、諸說不同記卷十](參閱"大自在天』783)

【梵釋四王】

  忠曰:「東福土地堂安梵天帝釋,又凡道場疏、陳白等勸請迴向梵釋四王,實有因由。往昔釋尊遠攀古佛之例,以滅後正法親付此三眾,其成道時,必四王授鉢,梵釋同請轉法輪,無非歆付囑,不然,欲、色二天,猶有增勝功德諸天在,何得獨舉此三天耶?余今引方等典故而證此義。」  《大集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梵天帝釋四王:『善男子!我為如是惡眾生故,本願力故,大憐愍故,於此惡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我涅槃後,所有正法當付汝等,汝等便當深心守護。』」  《月藏經》云:「爾時,世尊復問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囑誰,令作護持養育?』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天下,曾付囑我及憍屍迦,令作護持。乃至我等曾於鳩留孫佛已受教敕,乃至令三寶種已作熾然。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所,我受教敕亦如是,於三寶種已勤熾然,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味醍醐精氣,久住增長故。亦如我今於世尊所頂受教敕,於己境界言說教令,得自在處,休息一切鬬諍饑饉,乃至令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久住增長故,遮障惡行眾生,護養行法眾生故,休息眾生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為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護持。』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如是。』」  忠曰:「凡四天王各分護四洲:北毘沙門、東提頭賴吒、南毘樓勒、西毘樓博叉。《月藏經》說。然又有別義,四王並護南洲。」  《月藏經》云:「大梵天王言:『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為殊勝。何以故?閻浮提人勇健聰慧,梵行相應,佛婆伽婆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增護持養育。』」廣說分國護持相。  又《月藏》第七卷,佛告四王令護閻浮提佛法,廣說如彼。

【憍屍迦】即帝釋天

檢索表達式:憍屍迦

六欲天

﹝出楞嚴經﹞  欲即色慾。四天王以形交為欲,忉利以風為欲,夜摩以抱持為欲,兜率以執手為欲,化樂以視笑為欲,他化但以視為欲也。謂之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亦名最勝,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能以凈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二、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大智度論云:昔有婆羅門,姓憍屍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屍迦為天主,名帝釋天,三十二人為輔臣,周圍列居,而帝釋獨處其中。又凈名疏云: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報為天主;有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君臣合之,為三十三也。(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梵語憍屍迦,又雲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三十二人名字,經論不載。據正法念處經所載,三十三天各有住處,謂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頂天、善見城天、缽私他天、俱吒天、雜殿天、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離險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影天、柔軟天、雜莊嚴天、如意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那娑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曼陀羅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光天、清凈天也。)  [三、夜摩天],梵語夜摩,華言善時,亦名時分。謂其時時唱快樂故。以蓮華開合,分其晝夜,此天依空而居。  [四、兜率天],梵語兜率,華言知足。謂其於五欲境知止足故。此王依空而居。(五欲者,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五、化樂天],化樂天者,謂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此天依空而居。(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六、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者,謂假他所化以成己樂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推薦閱讀:

【時政】膜拜毒蛇而不善待女性的印度
印度這種武器基本靠進口的國家,一旦開戰如何保證武器供應?
印度神話人物神猴哈努曼和中國神話里的孫悟空有關聯么?
印度在晶元設計上要強於中國嗎?
105歲印度限量古董摩托車拍賣價8萬美元(圖)

TAG:印度 | 宗教 | 印度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