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敗給劉邦輸掉楚漢戰爭的三大啟示

楚漢戰爭發生在秦朝滅亡之後、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前。其中,「楚」是指西楚,西楚當時定都彭城(江蘇徐州);「漢」指的是陝西秦嶺以南的地方,是被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分封給劉邦的地方,當時叫「漢中」。所以,劉邦被稱為「漢王」。楚漢戰爭實際上是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之間的一場戰爭。

「楚漢戰爭」爆發的背景

「楚漢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是秦朝的滅亡。劉邦和項羽都是在反秦鬥爭中崛起的,秦朝滅亡之後,楚漢兩家進行了四年的較量,最後劉邦獲勝,並建立西漢。

戰爭爆發的背景中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巨鹿之戰」。巨鹿是今天河北省的平鄉縣,河北平鄉在當時屬於趙國。在這個地方項羽跟秦軍的兩大主力打了一仗。「破釜沉舟」就是從一仗流傳下來的。

這一仗中,雙方的戰況是什麼樣子呢?我個人估算,項羽這一方帶領的軍隊是五萬人左右,而秦軍有非常重要的兩大兵團,一個是章邯,另一個是「長城軍團」。

秦末農民大起義開始的時候,章邯的任務是負責建造秦始皇皇陵。戰爭爆發後,章邯就被起用了,章邯是一位能征善戰的秦軍將領,他首先把攻入關中的陳勝、吳廣的一支部隊打敗了。其中有支部隊的將領叫周文。當時,周文軍隊號稱百萬,章邯打敗周文後殺出函谷關,擊敗陳勝、吳廣的軍隊,導致陳勝、吳廣被殺。後來,他又打敗了當時江南一帶最強大的一支反秦武裝——項梁集團,這是項羽的叔叔項梁領導的部隊,後來項梁兵敗被殺。

章邯在打敗了陳勝、吳廣和項梁的軍隊之後,又打敗了魏國和齊國的軍隊,最後要解決的只剩下巨鹿的趙國軍隊。如果章邯把趙國軍隊這一仗再打敗的話,那就意味著,整個天下的反秦武裝差不多都被章邯消滅光了。所以,「巨鹿之戰」非常重要,章邯當時帶領的是20萬軍隊。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修築萬里長城,蒙恬帶領30萬秦軍主力駐守長城,這支軍隊很強悍,我們稱之為「長城軍團」。這個軍團的主帥蒙恬在趙高、李斯和胡亥的合謀中被殺,後來,由一個名叫王離的副領導指揮。當時秦朝的軍隊大致的情況是這樣:駐守在長城的是30萬精銳軍隊,駐守在南越之地的還有50萬軍隊,這是秦朝的兩大主力。北方30萬,南方50萬。不過,南方的50萬幾乎沒有用上,因為陳勝、吳廣的起義把秦朝首都咸陽和南方軍團的聯繫切斷了,所以,南方那個50萬軍團沒能回到中原作戰。

這時候,項羽的軍隊是多少呢?據我估計,由於他的叔叔項梁剛打了敗仗,項羽的軍隊人數大概是5萬,所以,「巨鹿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個罕見的案例。戰爭的一方擁有三、四十萬的總兵力,另一方項羽帶領的楚軍總兵力是5萬左右,但這一仗項羽打贏了,他打得很漂亮。

《史記》記載他「破釜甑」,意思是把鍋給砸了;「皆沉船」,意思是把船給沉了。然後,讓每一個士卒帶上三天的乾糧,如果這三天打不贏,就沒有糧食吃,沒有糧食吃就必死無疑。這一套做法,剛好符合中國一部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的戰略。

《孫子兵法》中講到一個道理,就是我們老百姓經常講的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就是把自己的軍隊逼到絕路上去。所以,「巨鹿之戰」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也很乾脆。他首先打敗了章邯,然後,去攻打包圍巨鹿的王離軍團,最後把王離的軍團徹底消滅,王離也被殺了。這就是楚漢戰爭爆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

「巨鹿之戰」勝利後,項羽名聲大振。項羽本來名不見經傳,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不過是當時幾千支反秦武裝中的一支,在眾多的反秦武裝中,項羽並不出名,但「巨鹿之戰」使項羽一舉成名。

「巨鹿之戰」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在於,這一仗不僅決定了秦朝的滅亡,而且是項羽登上歷史舞台最關鍵的一步。這一仗結束之後,天下諸侯都為項羽所折服。此後,諸侯軍歸項羽統一領導,項羽做了諸侯聯軍的總盟主,統軍40萬。

「巨鹿之戰」後,項羽和劉邦都入關了。劉邦比項羽早兩個月,劉邦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月,項羽是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二月。其中的原因在於:項羽是在打硬仗,和秦軍主力「啃骨頭」,劉邦是順便「喝湯」。項羽把秦軍的主力全部消滅了,所以劉邦沒有遇到秦軍主力,可以很順利地入關。

入關之前,項羽和劉邦同屬楚國。當時他們還在楚國擁立了一個楚王的後裔,叫熊心,作為楚王。熊心當時跟劉邦和項羽有一個約定,約定說「先入關者王之」,就是說,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就做關中王。

很明顯,關中王應該是劉邦的。「楚漢戰爭」爆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邦早項羽兩個月進入關中,按道理說,他應該做關中王,事先約定好的事情就要履約。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立約的時候,兩個人平起平坐,但這個時候,項羽因「巨鹿之戰」發達了,他是40萬諸侯聯軍的總盟主,是「男一號」;劉邦才十萬軍隊,充其量是「男二號」。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還能做關中王嗎?政治不講是非,只講實力和強弱,劉邦和項羽兩個人,誰當皇帝是正義的?說不清。在劉、項之間,這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沒有是非,所以,經常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政治無是非,政治只有強弱,誰強誰就當王,誰弱誰就當孫子,沒有什麼可說的。

經濟也是如此,政治跟經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誰的實力強誰就是老大,別管它是不是跨國公司。

當今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對美國很不滿意,覺得美國太霸道了,但是他就是橫,你能怎麼樣?因為他強,他做了很多事情,我們可以說他非正義,但是你也無可奈何。

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像當年「楚漢戰爭」一樣,只講強弱,不講是非,所以說,我們要把自己的國家搞得強大一些,原因就是世界政治格局跟歷史一樣。為什麼我們要去讀一點歷史呢?因為歷史跟現實是隔不斷的,只有讀懂歷史,才能明白今天。反過來,你懂得了今天,再去讀史你就會領悟到很多東西。

所以,劉、項之間,項強劉弱是個客觀事實。項羽40萬兵力,40萬對10萬。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但是以少勝多的戰爭屬於非常態,有許多偶然性的因素。以多勝少屬於常態,除非像李連杰這樣的武功高手,一個人對好幾個。但那個時代,冷兵器時代,40萬人對10萬人,可以肯定的是,項羽只要一出手,肯定能把劉邦給滅了,這是個客觀事實。所以,進入函谷關以後,劉、項之間的矛盾升級起來。

這個矛盾激化得很厲害,是「楚漢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所以進入函谷關以後,兩家就進行了一場較量。

項羽實力強大,他分封天下,把天下分給18個諸侯王管理,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劉邦封為漢王。當時給劉邦的封地就是今天四川東邊的巴郡、西邊的蜀郡。

劉邦心裡很不高興,都想跟項羽玩兒命。不過經蕭何一勸,劉邦還是很識趣。他那10萬要跟項羽玩,肯定玩不過人家,只好認了。所以,鬥不過人家的時候,你就得認命。

但是劉邦當時還是很聰明的,他想了一個辦法——行賄。現在「行賄」這個詞兒太普通了,其實,在「楚漢戰爭」之前,就有「行賄」這個詞了,中國歷史上就有「行賄」的記錄。第一個「行賄」的人是張良,張良把劉邦分給他的一大批金銀珠寶送給了項伯,然後,劉邦也送了很多東西給項伯,賄賂項伯。賄賂的結果就是項伯跑到項羽那兒去說情。

其實,項羽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他認不清誰是自己的敵人,不知道進入函谷關以後,他的敵人就是劉邦。

項羽太糊塗了!

項伯收了禮,替劉邦說話後,項羽就糊裡糊塗地把整個秦嶺以南的陝西劃給劉邦。原來是巴郡、蜀郡,現在加上漢東郡得了三個郡,然後在南鎮建都,就這樣釀下了劉、項兩家爭霸的一個禍根。

劉邦心裡很不服氣,按說他應該做關中王,最後因為實力不如項羽,被項羽弄到漢中去了,他沒有辦法。除了剛才我們講過章邯在陝西,陝西還有司馬欣、董翳,這三個投降項羽的秦朝將領佔據了整個關中,而且項羽把他們分別封為雍王、塞王和翟王。所以陝西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叫做「三秦大地」。

為什麼叫「三秦」呢?因為是三個秦朝大將的分封之地。直到今天,陝西還有個專門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叫做「三秦出版社」。這個「三秦」就因當時項羽分封而得名。

項羽自己要了9個郡。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是36個郡,最後是41個郡,項羽自己就要了9個,而且把都國都建在了徐州。

項羽臨走的時候,看見秦朝的咸陽宮太漂亮了,但他又不願意留在關中建都,於是放了一把火燒了。據《史記》載,秦朝的咸陽宮殿燒了三個月,才算全部燒掉。

為什麼項羽不願意建都關中呢?他有一個非常可笑的想法,就是一個人出名、有權以後,如果不回家鄉,就好像在夜晚穿了一身新衣服,沒人能看得見。

這是項羽說的原話,他覺得這太鬱悶了,他要穿上新衣服回到他的老家,讓他家鄉的人看看我項羽今天風光了、發達了,所以,項羽就帶領他的人回到了江蘇徐州,徐州在古代叫彭城。今天的徐州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百貨大樓,叫彭城大廈,另外,徐州今天還有一個戲馬台,也是當年項羽留下來的遺迹。這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

此時,劉邦一直在找機會想把他失去的關中給奪過來,而且劉邦有更大的野心,他可不想在四川那個地方做四川王,他要當皇帝,要整個海內、整個天下都姓劉。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楚漢戰爭」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這就是「楚漢戰爭」爆發的一個大背景。「巨鹿之戰」使項羽的實力迅速擴張,成了天下的霸主。而劉邦應得的關中王沒得上,但劉邦的目的不僅是關中王,而要天下。這樣一來,劉、項之爭就勢在必行。

「楚漢戰爭」的經過

項羽在分封中犯了一個大錯誤,他分封的時候有一個標準,從今天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以人劃線,凡是跟著他參加「巨鹿之戰」,追隨他進入函谷關的人,一律得到封侯;凡是沒有跟他打「巨鹿之戰」,沒有和他一起入關的人都沒有得到封侯。

按說,封侯是在凱旋之後,但項羽的封侯,是在最危險的時候,如果分封不當,有人就可能起來造反。

在這裡我們插一句。劉邦當了皇帝後,有一天在宮殿里看見外面的將領們三個一人、五個一夥地發議論,劉邦就問張良:「大臣們在議論什麼?」張良說:「他們都在討論謀反。」劉邦嚇了一跳,心想我剛當皇帝,為什麼大將們就要謀反呢?

張良說:「他們跟你打了這麼多年仗,都等著封官呢,你不封,他們就謀反。」劉邦說:「這封官總得論功行賞吧,現在誰的功勞大我都算不出來。可是等算出功勞後再封又等不及,怎麼辦呢?」

張良給他出了一招,說:「你想想,有沒有這麼一個人,功勞不小,但是,第一,你最恨他有功;第二,你最恨他;第三,你恨他所有的人都知道,能不能找到這麼一個人?」

劉邦說「有啊,這個人叫雍齒,他當年跟著我一塊兒起兵,後來又背叛我,差點把我的整個部隊給搞垮了;後來他又投靠我,因為他有功,我一直沒有殺他。」張良說:「好,把這個雍齒當典型,把雍齒封了,只要把雍齒一封,軍心都穩了。因為雍齒有功應當封,而且是你最恨的人,同時,你恨雍齒無人不知。只要把這個人一封,其他人都不擔心了。」

果然,第二天劉邦下令封雍齒為什邡侯後,大家都安心了。其他將士想,如果連劉邦最恨的人都封了,咱們又沒有得罪皇上,能不受封嗎?於是軍心安定下來。這是張良給劉邦出的計謀。

但項羽分封的時候,沒有人給項羽獻過計,因此項羽分封的時候就出問題了。

有人折騰出動靜來了,這是個山東人,山東即齊地,大家都知道,齊國曾經發生過歷史上一件著名的事。田氏奪了齊國的江山,所以田氏後來成為戰國後期的齊國王族,王族中有個名叫田榮的人很了不起,但他沒有參加過「巨鹿之戰」,也沒有追隨項羽入關,所以田榮沒有被封,項羽不封他,卻另外封了三個秦王到那裡。

田榮一生氣,就把被封的齊王殺死,自己當王。這樣一來,田榮在項羽分封結束後,第一個造反。田榮不但造反,還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說,「你該做關中王,現在我造反了,你趕快動手,咱倆一東一西相互配合」。

這個做法很傻,劉邦拿到信後,派人把信送給項羽。劉邦這麼做不是引火燒身,而是「引火燒人」。劉邦趁著田榮在山東齊地造反的機會,在秦嶺以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佔領了整個陝西的關中。這等於田榮在東、劉邦在西同時造反。

兩個人中,田榮是第一個造反的,劉邦是第二個造反的,不過劉邦是項羽更大的對手、更大的敵人和主要的敵人。

田榮呢?田榮沒有并吞天下的魄力,頂多是一個山東王。但是劉邦很聰明,他把田榮的信給了項羽,又加上一句「我只想做我的關中王,我把陝西一占,我就沒事了。我不再想其他的了」。這樣一來,項羽的軍隊進入齊地,到山東去了。項羽一到齊地對付田榮,劉邦的機會就來了,劉邦從陝西出了函谷關,見到項羽封的諸侯就給其寫信,並在信上說「要麼投降我,要麼我滅了你」。這些人都很害怕劉邦,因為當時項羽是老大,劉邦就是老二,所以這些人都投靠劉邦了,劉邦帶著56萬人打到彭城,佔領了西楚的國都。

這時候項羽在山東平定田榮的叛亂,陷在山東戰場出不來。劉邦抄了項羽的老窩,佔領了彭城,導致「楚漢戰爭」的爆發。「楚漢戰爭」的開始,就是「彭城大戰」。戰爭爆發的時間是漢二年五月。項羽不讓劉邦做關中王,但是劉邦出招更狠,他佔領了項羽的國都。

劉邦到彭城來者不善。他有兩個目的:第一,滅了項羽;第二,接走自己的家屬。這些親屬包括他的老婆呂氏,即後來的呂后;他的兒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他的女兒,即後來的魯元公主;他的父親太公、二哥和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邦在沒結婚前,先有一個大兒子叫劉肥,這些家屬在沛縣離彭城區200里地。但到了彭城後,劉邦卻忘了接家屬。

劉邦進入咸陽,走進秦始皇的宮殿後,在秦始皇的「席夢思」床上一躺,就舒服地睡著了。他從來沒有睡過那麼漂亮的床,躺在上面就不想下來,再一看秦始皇的宮殿里,美女如雲。

大家讀過《鴻門宴》都知道,范增曾對項羽分析過,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這兩句話講的是劉邦有兩大特點:第一,貪財;第二,好色。進入咸陽後,他就想把這些東西據為己有,但是,來了一個比他更厲害的項羽,他眼睜睜地看著項羽把秦宮裡的珍寶和美女全端走了,自己啥也沒得著,憋了一肚子火。這次到彭城太好了,項羽去打仗了,但美女和珍寶都在,劉邦樂了,所以顧不上接家屬。

但他沒有來得及去接,項羽就殺回來了。兩人第一次交兵,項羽帶了3萬軍隊,劉邦是56萬軍隊。項羽繞過彭城重點布防的東部、北部,然後派了重兵繞到彭城西邊,也就是今天江蘇徐州的西邊,安徽的蕭縣,離徐州60里地。在蕭縣那個地方,項羽用3萬騎兵對劉邦的56萬軍隊突襲,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後劉邦的56萬大軍潰散。十幾萬人被殺,十幾萬人在逃命時掉進河裡淹死了,還有十幾萬人逃得無影無蹤,劉邦被項羽的軍隊圍住。但這時來了一場沙塵暴,把項羽的軍隊颳走了,劉邦趁機逃走,逃得很狼狽,這一仗是「楚漢戰爭」的爆發。

這一仗結束後,劉邦從徐州經過商丘、開封、鄭州,一直向西,退到河南的滎陽,在那裡組織起一個有效的防禦。因為劉邦了解河南,知道滎陽這個地方,是豫東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脈的分界線。滎陽以東,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滎陽以西,是丘陵山脈。在滎陽,劉邦與項羽對峙了28個月。在這28個月中,劉邦和項羽打,劉邦是屢戰屢敗,好幾次都是很狼狽地逃出滎陽。

第一次逃出滎陽,是因為他讓手下的一個叫紀信的大將(讀《鴻門宴》的時候,就有描述)穿上自己的衣服,又在滎陽抓了2000個老百姓,只要女人、不要男人,讓她們穿上漢軍的衣服,用車拉著一個假劉邦出來詐降。項羽的軍隊原來包圍著滎陽,聽說劉邦開東門出來投降,北門、西門、南門的人都到東門來了。結果,劉邦趁這個機會打開西門,只帶著一個車夫溜出去了,項羽抓住假劉邦後很生氣,就把他燒死了。

第二次更慘,他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了,他帶了一個人,渡過黃河,跑到韓信的大營中,那時韓信正在睡覺,他拿起韓信的兵符,說,這20萬大軍歸我了。因為他是「大老闆」,所以他奪了「小老闆」的兵,韓信也沒有辦法,他帶著韓信的20萬軍隊與項羽打。這就叫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當皇帝,誓不罷休。28個月里,雙方就這樣僵持著。

當然,28個月後,劉邦手下大將韓信消滅了黃河以北的魏國、趙國、燕國、齊國,把黃河以北的項羽分封的諸侯國全給滅了,這下形成了對項羽的包圍,所以項羽再攻打滎陽就沒有意義了。項羽從滎陽撤回安徽的途中,只剩了10萬軍隊,劉邦帶20萬軍隊追擊,可反被項羽帶10萬軍隊打得縮在城裡不敢出來。劉邦的20萬人還打不過項羽10萬軍隊,最後還是把韓信、彭越、黥布這些人調動起來,合圍項羽。在垓下才把項羽打敗,所以「楚漢戰爭」經歷過了爆發階段,僵持階段,還有後面的尾聲,最後是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告終,這就是「楚漢戰爭」 大致的經過。

「楚漢戰爭」給我們的啟示

「楚漢戰爭」給我們提供了什麼啟示呢?我想講這麼幾點:

第一,政治非常重要,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續。項羽最後之所以失敗,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劉邦政治上表現得非常成熟,而項羽在政治上表現得非常幼稚。

當然,這與兩個人的年齡有一定關係,他們同時起兵反秦的時候,項羽還是24歲的小夥子,而劉邦已經48歲了,劉邦比項羽整整大24歲,幾乎是兩代人了。所以,在閱歷上、政治經驗上,項羽明顯不如劉邦。

在學術界,一般給劉邦三種稱呼:第一,流氓;第二,無賴;第三,痞男,即小痞子。大家這麼稱呼他,自有其道理,劉邦有很多缺點,比如愛罵人,《史記》對他的稱呼有三種,開始叫沛公,後來叫漢王,最後叫高祖。司馬遷寫道,「沛公罵曰」、「漢王罵曰」、「高祖罵曰」,就是說劉邦張口就罵人,不罵人就不張口,甚至把他女婿罵得狗血噴頭,最後導致他女婿手下的人要謀殺劉邦。我們說他無賴也有道理。關鍵時刻,臨門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去,一般人能做到嗎?很多父母愛護子女勝於愛自己,但劉邦就不這樣。

再舉個例子,劉邦對他爹跟對他女兒是一樣的。在28個月的劉、項僵持階段,因為分不出勝負,項羽無可奈何,於是搞了一個大油鍋,裡面是一鍋熱開水,然後把劉邦的爹往上一架。「不投降就把你爹扔到鍋里給烹了」。項羽這一招非常不高明,因為兩軍打仗,烹人家爹幹嗎?把人家爹扔到鍋里煮成肉湯,這算本事啊?這叫流氓行為。但是項羽沒有想到,他這個「小流氓」遇到了劉邦這個「老流氓」,他就不靈了,劉邦三句話就把項羽說得沒招了。

這三句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請分我一杯羹。」翻譯過來就是說:我爹就是你爹(這是流氓語言,我爹跟你爹能一樣嗎)你要把你爹煮了,我跟你一塊喝湯。就是說,就算把他爹煮了,他也無所謂;他子女死了,他也無所謂。他對什麼有所謂呢?

皇帝的寶座,這才叫大政治家,封建帝王就這樣的本質。三句話一出口,項羽就愣到那裡了,項羽是貴族之後,他的祖父項燕,他的叔叔項梁,都是楚國名將。項羽是世代將門的貴族,所以不會「耍流氓」,耍了一次,還贏不了,他沒招了,最後還是項伯打了一個圓場,說,這些人都是要奪天下的,你把他爹煮了,也不會投降,還不如把他爹留住,將來還有什麼用處。項羽沒有辦法,把人家爹怎麼放上去的,又把人家爹怎麼放下來。

從這個事情上看,劉邦確實在政治上比項羽要成熟得多了。所以,「楚漢戰爭」留給我們的第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層次,一定要懂政治,如果不懂政治,是沒有辦法當皇帝、從政的。

項羽很大的一個缺點就在於他不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從秦朝滅亡到漢二年五月,這長達六個月的時間裡,項羽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對手是劉邦。

大家非常熟悉《鴻門宴》,《鴻門宴》中,項羽就不知道劉邦是他的對手。我們簡單描述一下「鴻門宴」的背景。項羽結束「巨鹿之戰」後,帶領40萬大軍挺進關中,但走到函谷關,就被劉邦擋住了,劉邦派人擋在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非要做關中王,他不要別人占他的地,項羽一生氣就打進來了。這個時候,項羽就已經犯錯了,因為項羽跟劉邦是兩個大集團,不是普通的兩個人,集團和集團之間講什麼?只講利害,不講恩怨。而項羽在這個時候卻不知道劉邦是他的對手,兩個集團在什麼時候是盟友呢?只有他們目標相同、利益相同的時候才可以聯手。比如說現在的反恐,美國也要和中國聯合,因為在對付恐怖分子的問題上,中國和美國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這兩個國家就可以聯合。劉、項兩家什麼時候是盟友呢?當秦朝軍隊存在的時候,劉、項就是盟友,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滅秦。但是,一旦秦朝投降,共同目標消失了,共同利益也不復存在了,劉、項就成了爭奪天下的兩大集團。這兩大集團的利益是衝突的,這就決定了劉、項的勢不兩立,這是我們看到的 「鴻門宴」。

「鴻門宴」是從什麼開始呢?「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一進函谷關,就有一個人向他告密,告密的這個人是曹無傷。曹無傷告密三條:第一,劉邦要做關中王,這是劉邦的底牌,他的政治目標;第二,他要讓秦朝投降的子嬰做相國;第三,他想把全部珍寶據為己有。你想想這三條項羽能答應嗎?項羽聽完大怒,說:「第二天吃飽飯,把劉邦給滅了!」

其實,項羽滅劉邦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項羽滅劉邦是一怒之下說出來的。他沒有分析秦朝滅亡後,劉、項兩家是敵人,我滅你劉邦是天經地義,我不滅你你將來就要滅我。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他何至於發怒,一怒之下作出的決定能可靠嗎?

大家知道,項伯過去一活動,再跟項羽一說,項羽就把滅劉邦的決定給撤銷了。這個決定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沒有理智的分析,這其實暴露了一個問題,項羽不知道劉邦是他最主要的敵人。這也是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

劉邦在政治上很精明,當劉邦第一次聽說項羽要滅他時,劉邦就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他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圖,招致了項羽一場即將到來的毀滅性軍事打擊。但是,接下來劉邦利用了項伯,把項羽叔侄兩人一塊給「忽悠」了,而且「忽悠」得很漂亮。

我只講一個例子,大家知道,《鴻門宴》中專門寫到了一段,就是劉邦到鴻門去見項羽說得那番話「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這是「鴻門宴」中,劉邦見項羽說的第一段話,這段話說得太漂亮了。

我把這段話分為三段分析:

第一段,「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意思就是我和你並肩作戰,都在打秦朝,不過你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這段話看起來這叫敘舊,當年你河北,我在河南,咱倆並肩作戰,其實這叫混淆視聽。不錯,當年劉項確實聯手抗秦,但那是老皇帝那個時候,現在秦朝一滅亡,兩家成了敵手了。本來項羽就糊塗,劉邦的話讓項羽更糊塗。

第二段,「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就是說,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又在這見到將軍。這叫什麼?這叫拍馬屁,說得文雅一點,叫逢迎。而且是逢迎的最高境界,就是說的讓對方渾然不覺,這就是拍馬屁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意思是說現在有小人挑撥離間,讓咱倆產生矛盾。兩個人能這樣產生矛盾嗎?比如說,台下的一位觀眾和我根本都不認識,有人告訴我他想謀殺我,我能相信嗎?我們倆沒有衝突,怎麼會呢?他把兩個集團必然性的矛盾,說成小人的偶然性的挑撥離間,這話說得非常巧妙。

總結起來,劉邦說了三條:第一,敘舊;第二,奉迎;第三,化必然為偶然。

這三句話一說,項羽完全被「忽悠」住了。項羽說了一句話,暴露出項羽絕對糊塗,「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這是你那左司馬無傷說的,如果不是他說,我怎麼能對我的哥們兒下手呢?你聽聽,項羽這個話呢?這是懺悔,這是道歉,用曹無傷洗刷自己的責任,一句話就把曹無傷出賣了。且不說出賣曹無傷對不對,他覺得很對不起劉邦,但實際上,劉邦完全是一派謊言,而項羽竟然糊塗的聽不出來,完全被人家忽悠了。

下面就是那個非常出名的八個字,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開始是四個人喝酒,項羽、劉邦、范增、張良四個人喝酒。范增老是舉那個玦,讓項羽下決心殺劉邦。項羽不可能殺了,范增沒有辦法,找了一個刺客項莊,叫他去舞劍的時候,趁這個機會把劉邦給幹掉,於是項莊舞劍去了。項莊一去舞劍,跟著又來一個人,說你一個人不好玩,我陪著你一起舞,那個人是誰啊,項伯。項伯本來是個糊塗人,這個時候一點都不糊塗,他發現那個項莊舞劍不懷好意。

《鴻門宴》上寫道,「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就是說項伯常常用他的身子像鳥的翅膀一樣護著劉邦,這樣項莊就殺不了劉邦。「鴻門宴」是六個人,劉邦何其精明、老道,他怎麼會不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肯定知道,但是他沒辦法,這是劉邦。

第二個,張良。張良是「楚漢戰爭」中第一高人,最精明的人。他知道的比劉邦知道的還多,但是也沒招。范增是主謀,肯定知道,項莊是刺客,他也知道,項伯雖然是糊塗人,但他也知道。你看,六個人中間,就一個人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絕不會讓項莊舞劍的。說白了,「鴻門宴」是五個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喝了一頓酒,這就是「鴻門宴」。

分析一下這個形勢,項羽多糊塗啊!六個人在場,五個人清楚,唯獨項羽傻呵呵地坐在那不知道。你說這樣的人,他能打勝仗嗎?他雖然一時強大,但最終要失敗的。所以「楚漢戰爭」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政治上千萬不能犯幼稚病,政治上的幼稚必然導致整個集團的滅亡。

所以,國家的憲法明文規定,當國家主席是有年齡限制的,國家主席必須在若干歲以上。太年輕的人政治幼稚,只有活到一定的年齡,經的事多,聽的事多,吃的虧也多,這個時候,政治才比較成熟。

劉邦整整比項羽大24歲,這24歲白活了嗎?這24歲,劉邦當過土匪,當過亭長,還和秦朝的通緝犯有過來往,「黑白」兩道都沾,這樣一個人,政治上很老練,項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楚漢戰爭帶給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政治上不能犯錯,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錯誤,就導致這個集團帶來一個致命的傷害,這是我們要記住的第一點啟示。

「楚漢戰爭」帶給我們第二個啟示是,項羽失敗的原因——軍事。項羽是個軍事家,打仗非常勇敢,「楚漢戰爭」在項羽烏江自刎的時候,項羽打的也是痛快淋漓。烏江自刎之前,身邊只剩了28個人,28個人後面追兵是5000,28個人對5000怎麼打?項羽首先把他的28個人分成四路,一路七個人,同時從山上衝下來,對方就不得不分兵作戰。因為他們不知道哪一個路是項羽,27個人到山下又匯合成三處。項羽提出三個目標:斬將、易旗、奪對方的軍旗,最後,項羽都實現了。

他非常能打,走到最後,他逃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划了一個船讓他渡江,他本來是要渡江的,那個烏江亭長跟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足以王也」,結果項羽聽了這個話以後就笑了,項羽最後笑著說了這麼一句話「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就是說,即使是江東的老百姓還擁護我,讓我做王,我有什麼臉面見他們?這說明項羽是有榮辱觀的,劉邦沒有榮辱觀,項羽有榮辱觀,他覺得我帶8000子弟兵渡江而襲,竟無一人生還,我一個人活著回來,這是恥辱,我寧可自殺,不能承受這個恥辱。

項羽和劉邦曾在滎陽打仗,最後項羽提出一個辦法,就是「劉邦你要有膽量,你出來,咱倆單挑,一對一地打。別咱倆打仗,讓天下老百姓跟著我們一塊受罪」。劉邦說了一句話,「吾寧鬥智不鬥力」,我只和你鬥智,我不和你鬥力,因為項羽力氣很大。《史記》中記載項羽力能「扛鼎」,楚漢戰爭中,也就是這個時期,力能「扛鼎」的就兩個人;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的八皇子劉長。那劉邦要跟項羽打,我估計項羽抓住他就能把他摔成肉餅。他那麼大的力量,劉邦絕對打不過他。再說,劉邦跟他打的時候,劉邦又是50出頭了,項羽才30歲,抓個50歲的老頭往那一摔,那不知道什麼樣子了。

項羽臨死之前還是有榮辱觀的,他最後怎麼辦呢?他說,這匹馬跟著我這麼多年,我不願意殺他,送給你。把那個千里馬送給了那個亭長,然後反過來下馬,步行作戰,又一個人殺了上百漢兵。最後,看見一個人,叫呂馬童,曾是他的部下,後來背叛他投降劉邦,現在追殺項羽了。項羽說,「我聽說劉邦拿一萬金來懸賞我的頭,我做個人情,把人頭送給你了。」然後他就自殺了,呂馬童果真去把項羽的頭砍了下來。

項羽在最後死的時候,「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這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中國歷史上,歷來是成王敗寇,沒有人承認,失敗的人是英雄,但是中國歷史上,唯獨承認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所以,項羽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但是,項羽這個人在軍事上儘管很能打,但也存在一個大錯誤——戰略錯誤。就是他只顧著跟劉邦打,劉邦到哪他跟到哪,他就死貼著劉邦打,根本不去管那個韓信在北方折騰。一個集團可以犯錯誤,但是這個集團犯的錯誤絕對不能是戰略上的錯誤,否則,這個集團註定要失敗的。所以,項羽最後的失敗與他戰略上犯的錯誤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個原因——性格。一個集團之所以最後走向毀滅,在很大程度上和這個集團的老總有關,老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集團的命運,換句話說,這個集團的領袖不能出錯。而項羽作為這個集團的領袖,他性格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項羽開始走得太順利了,24歲起兵,在項梁手下做副統帥。24歲就是副統帥,27歲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實,等於27歲當了國家主席。

按照憲法,27歲的項羽絕對不能當的,結果他當了,27歲太年輕,儘管項羽很優秀,但27歲的小夥子,再聰明有多大的閱歷呢?戰神,軍神,你的政治閱歷不夠,主政必然會犯錯誤。項羽在分封諸侯王的時候,犯了一系列錯誤。這都和他的性格有關,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項羽是個什麼樣的性格呢?項羽過於自信。過於自信,必然聽不進他人的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比如說,韓信是這個時期另一個軍事天才,韓信曾在項羽手下做過官,多次向項羽提過建議,項羽聽了嗎?一次都沒有聽。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了多年,項羽竟然沒有發現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曾經問他手下的大臣,「你們說說,為什麼我能打敗項羽?為什麼我能當皇帝?」大臣們七嘴八舌說了一堆,劉邦說, 「都不對,最重要的是,天下有三個傑出人才,一個是韓信,一個是蕭何,一個是張良,這三傑都為我所用,所以我打敗了項羽。」

這三傑中其中一傑,是劉邦軍事上最依靠的人。所以,從「楚漢戰爭」中得到的第三個啟示就是,一個集團,特別是集團的領袖、老總,如果要讓這個集團發展壯大,一定要修養,提倡一種性格的修養。因為人都有善惡兩面,如果你不加以限制,過度膨脹。最終的結果必然會導致這個集團在戰略上會犯錯誤。所以,項羽帶給我們的又一條啟示,就是性格的修養,性格的修養非常重要。項羽的吃虧,在於他剛愎自用,他剛愎自用原因的原因有兩點:第一,相信自己太有才了;第二,少年得志。由於他早年走得太順,所以他對自己過於自信,對自己過於自信的人是不相信別人的。他不會發現他手下的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一個一個流失了。

「楚漢戰爭」雖然過去了2000多年,但是「楚漢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啟示:第一政治不能幼稚,第二戰略不能犯錯誤,第三性格要加強修養。


推薦閱讀:

被忽略的前半生
揭秘:威風八面的西楚霸王為何被劉邦輕鬆打敗
[轉載]劉邦靠什麼戰勝項羽?
戈軍珍:劉邦的老闆氣度
厚黑劉邦的四大馭人之術,這才是帝王之道

TAG:戰爭 | 項羽 | 楚漢戰爭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