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運動強「心」的必備功課

近日,武漢「暴走媽媽」為救兒子每天走10公里,最後成功消除脂肪肝的事迹不但感動了世人,還讓老年慢性病患者備受鼓舞。其實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提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陳思偉認為,步行簡便易行,相對安全,應成為年老體弱者預防心血管等疾病的首選保健運動。

  運動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長期以來,很多醫生告誡心肌梗塞病人盡量少活動,以減少心律失常、心臟停跳、心臟破裂的風險,病人和家屬便以為心梗後卧床休息時間越長越好,活動越少越好。陳思偉認為這裡存在誤區,因為「不能運動」使病人惶恐不安,感到生活無望,長期卧床之後很容易發生血栓栓塞、墜積性肺炎、褥瘡等嚴重問題。

  多項長達35年以上的研究表明,缺少鍛煉與心血管病發病率、死亡率關係密切。其中包括著名的芬蘭雙胞胎研究,1.5萬多對雙胞胎分為規律鍛煉和偶爾鍛煉兩組,前者心血管疾病比後者低20%。對於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運動能改善心臟功能,增加心肌供氧,減少冠心病的危險,包括降低血脂、血壓和血糖。

  專家表示,經常鍛煉還能調節老年人的精神狀態。

  心血管患者鍛煉首選步行

  陳思偉介紹,一項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的前瞻性研究發現,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的老人比每周步行少於1小時者,心血管病住院率減少69%,病死率減少73%。如果身體條件好一些,例如有一定鍛煉基礎的糖尿病患者,則可以選擇慢跑,以行進中沒有明顯氣喘為宜。行進方式上,分為常規慢跑和間歇跑,前者速度一般在30~40秒內跑完100米,後者是慢跑和步行交替進行。

  考慮到運動本身對老人的心血管系統也是一種考驗,陳思偉提醒:鍛煉要科學而安全地進行。運動強度決定了效果:強度過低,只能起安慰作用,只有當運動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的50%才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強度過大,無氧代謝的比重增加會讓心血管負荷過度,還會損傷運動器官。怎樣知道自己的鍛煉強度呢?只要在運動時摸一摸自己的脈搏,看一看能不能達到最適宜的「靶心率」——170減去自己的年齡。例如,70歲的老人,運動後應能達到170-70=100次的心率。

  選好時間 循序漸進

  陳偉思說,心血管疾病患者鍛煉時間有講究。早上6時~9時這段時間是心腦血管最危險的時段,因為睡眠後人體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而且一夜沒有喝水使血液黏稠,睡眠中血流速度減慢,若晨起突然出去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又被清晨室內外的溫差刺激,易發生心梗或腦梗。應等太陽出來後,或者黃昏再去鍛煉為宜。

  在步行鍛煉時應注意循序漸進,開始走10分鐘,歇一下,再進行30~40分鐘,再休息一陣,最後在「靶心率」的強度下持續20~30分鐘。運動總量每次應在3公里或30分鐘以上,一周最少運動5次,若運動間歇超過3~4天,則效果就會打折扣。一路上應避免迎著大風、上下台階和爆發用力。

  運動時應備應急藥物

  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應隨時攜帶應急藥物。運動時血壓會上升,高血壓患者應該用藥物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時間運動時應監測血糖,注意調整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葯的用量,如果血糖高於14 mmol/L的情況下不要運動

推薦閱讀:

盤點那些轉投他國的運動員
不止要減肥,還要抗糖化!
運動必須持續45分鐘以上,才能有減肥的作用
膝關節退行性改變的運動療法
「生命在於運動」是嚴重誤導

TAG: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