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十大礙行第十七 羅顯眾義第十八 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集法宣法師白話譯  十大礙行第十七

  詳究所謂一心平等之法,其體性從來不曾虧缺減少。一切的眾生雖然纏綿於業識之中,無不皆能有出於塵勞之心志。才正想要探究佛道,而邪魔之境界卻先彰顯。只要稍有一事虧於心地,萬般善事便完全消失。成功的事情很小,失敗卻很廣大,能夠成就佛道的終究是稀有。更何況是五欲六塵交相傾奪,死生流轉不斷遷變,種種的眾生皆是彼此相仿相效,即使是在不同的處境也是如此。

  如此便使得我如來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捨棄無數的頭目髓腦、國城妻子,以及自己的身肉手足。持戒忍辱精進修行,承事無量的善知識,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修行一切道品所得到的圓滿法門。因為我們種種的障礙,而退失了菩提心,一旦使如來之法門在我們面前而消滅,如是豈不令人痛苦傷心嗎?

  我如今既然是釋迦牟尼佛之佛子,不以努力精進而爭取,坐令法界的眾生群有,永遠失去智慧眼目,其痛苦是更甚於以刀割切自身之肉也。是故我今依照經典之意,創立了十種大障礙之行,名之為『十不求行』。人們雖然不會故意願求於障礙,但是於此世間,或是有種種不得已之事,有一切的障礙現前之時。使令我之身心事先居於障礙之中,而使眾多邪魔、諸惡障礙之境界,不能侵撓我,不能障礙我。就譬如黃金和烈火同於一爐,烈火雖然侵逼黃金,而黃金必定成就器用。其十種大障礙之行,如今當說:

  第一,思惟色身不求無有病苦。第二,處於世間不求無有困難。第三,探究自心不求無有障礙。第四,建立修行不求無有魔事。第五,圖謀事務不求一切容易。第六,與人交情不求其能利益我。第七,對於他人不求順應適合我之心意。第八,施予德惠不求望他回報。第九,見到利益不求沾染分享。第十,被人貶抑不求能夠冤曲申明。此十種大障礙之行,攝受了一切的諸大障礙,惟有上根上智之人能夠堪任忍受。中下根器之人,不敢對其希求冀望。

  若是有得聞此十句之義者,於諸般種種的障礙當中,一一皆能夠觀照覺察令心覺悟,反省自身體會佛道,堅固執持而不退失。如是則能入於諸魔之境界,而不為群魔退轉其修行之心。依循於諸般的聲色之中,而不為音聲美色迷惑撓亂其心志。乃至於在憎恨、貪愛利養名聞之境界之中,在人我是非、得失利害之場合,我的自心先居於障礙之中,那麼彼種種的障礙之事,豈能夠成為我之障礙呢?障礙如果不成為障礙,則其佛道的修行尚且可以直接前進,更何況是得到了順利自然而無有障礙之境界,其佛道修行豈不能夠進步呢?

  譬如在高峻山崖之樹木,雖然久經乾旱而如同火焚,尚且不改變其挺拔秀麗之顏色。更何況是在大雨水澤滂沱充霈之時,而更加上充滿溫暖之氣的三春時令,豈不是更加欣欣向榮、茂盛堅實而生長呢?又如同身根殘缺之人,其運行動用雖然艱難不便,而於求取飲食生活之計,有其無法勝任之工巧。可是如果將其求得世間生活之心計,轉移而向於追求佛道,豈會因為身體的障礙而不能修行佛道呢。

  應當了知,此種種的障礙,即是一切眾生的大善知識。也是一切眾生的最佳庇佑、最好的福田,可以幫助了脫生死的輪迴,可以超越凡情而入於聖境。乃是諸世間所有的種種美味,最上衣服,金剛鑽石明珠寶玉,乃至所有一切的眾多珍寶所不能及的。以此之故,若不是以障礙之處當成是通達之道,則於非障礙之境界,反而變成是障礙了。

  何以故呢?色身如果沒有病苦,則貪愛慾望之心乃會生起。世間如果沒有艱難困境,則驕慢奢華之態必定會生起。探究心性如果沒有障礙,則所學之佛法必定不踏實而跳躍自我之等級。修行如果沒有邪魔之事,則廣大的誓願便不會堅固。種種事情如果容易成就,則心中便容易存有輕蔑我慢之念。與人交情若是都想尋求要利益我,則往往會令我虧失道德仁義。他人如果順從配合我,則內心必定自滿驕矜。施予他人德惠如果期望回報,則意念便會有不軌之企圖。見到利益好處如果想要沾染分享,則愚痴之心必定傾動生起。受人貶抑之冤曲如果想要申張說明,則人我是非之心即未能忘卻消除。

  以如是的義理之故,則知道十種無障礙之道,反而能夠生起種種的過失,以及成就如是一切不吉祥之事,並且成為障道之因緣。何以如此呢?貪愛慾望之心生起,則必定破壞戒律退失佛道。驕慢奢華之態勢生起,必定欺侮壓迫一切的眾生。學習佛法若是跳躍躐等,則必定未得自謂已得。誓願如果不能堅固,則必定尚未親證而自謂已證。心志如果輕蔑我慢,則必定稱讚自我有大德能。虧損道德仁義,則必定常常見到他人之過非。內心自我滿足驕矜,則必定執著自我之行為見解為是。心中意念有所圖謀,則必定使虛浮的名聲欲其張揚。愚痴之心如果妄動,則必定受到不法的利益而毀害到自己。心中存有人我是非之心,則人我彼此的怨恨必定滋長生起。

  如是十種廣大的過失,乃是從凡夫的妄想所生,皆名之為邪見。由此展轉生起無量無邊之惡法,遍滿於虛空世界之中。必定令其造惡之眾生,墮入於地獄之內。豈可以於順境之事,不生起敬重謹慎之心呢?

  若是能夠深深體會此種種的障礙之境界,正確認識病苦之因緣,了知病苦的體性乃是空寂,那麼病苦便不能煩惱我心。了知所謂困難的境界,體會困難之境界本來虛妄,那麼困難之境界又有何傷害呢?悟解障礙之事並無有根源,那麼障礙自然便寂滅,遮障之事便不會造成阻礙。通達邪魔之境界本是虛妄而有,探究所謂的魔境並無根源,那麼所謂的魔境又何能嬈亂呢?思量了知一切的事務皆是從心而生,其成就與否乃是隨業力而定,因此事務之成就並不完全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能力。

  體察一切的人情是有其原因,於人情之中是難以勉強的,因此人情乃能任運隨緣。悟知人們乃是處於世間,觀察眾人乃是虛妄而為,人們之不同只是酬償的業報而已。明了施予德惠並沒有真實的體性,觀照德惠並不是恆常,功德也不是真實而有。了解世間的利益本來空寂,如果貪愛欲求利益則生起煩惱,因此利益不可任意妄求。受到貶抑之時能夠忍受,忍受貶抑即是謙讓,那麼貶抑之委曲又何能傷害於我呢?

  是故釋迦大聖教化世間眾人時,教導我們應當以病苦之緣為良藥。以困頓患難為解脫。以種種的障礙為逍遙。以邪惡的群魔為學法之伴侶。以事情困難為安樂。以弊惡的交情為資糧。以忤逆之人為遊樂之園林。以布施之功德為破棄的鞋履。以稀少的利益為富貴。以承受貶抑為修行的法門。如是則居於障礙卻反而通達,求於通達順利反而卻成為障礙。因此於此種種的障礙之境界,皆轉變而成為殊勝微妙之境界。是故究竟到底是有所得或是有所失,自然便不能確定而知了。人們怎麼可以在種種的境界之中,強加生起取捨分別之心呢。

  是以釋迦牟尼佛於種種的障礙境界之中,而得到無上菩提之道。至於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為了半句偈頌之時,而遇到食人之羅剎。作忍辱仙人之世時,遇到了殘暴的歌利王。遇到瓦礫石頭來攻擊之增上慢比丘。以木盂放在衣中假裝懷孕,而來作大毀謗之噁心嬖女。以及央掘摩羅外道之輩,提婆達多叛逆之徒,皆來作釋迦牟尼佛修行的種種逆境。然而佛陀悉皆給予其授記,施予教化而令其成佛。如此豈不是以彼之逆境而為我之順緣,以彼人之毀壞而為我之成功啊!

  更何況是如今時世仁義澆薄、世間濁惡,眾人與眾事皆異尋常之理。對於學習佛道之人,豈無種種的障礙境界,於今若不事先居於障礙之境,則種種障礙來臨之時,便沒有辦法排遣消除。使得釋迦牟尼佛法王的佛法大寶,因此而失去,可不令人感到可惜嗎。愚痴的我於是依照經典之義,簡略地敘述我所了知的,願諸見聞者勿要嫌棄。倘使因為聽聞此義理之故,於種種障礙現前之時,反而能夠勇猛而精進於佛道,那麼可以說是悟得了此意旨啊!

  羅顯眾義第十八

  所謂的念佛三昧者,名之為一行三昧也。這是因為彼修行念佛之人既能了知甚深之意旨,能夠持守自己一心一意,唯有憶念彼極樂國土,唯有憶念彼阿彌陀佛。並且了知報身與國土無二,了知能憶的與所憶念者也是同一,乃得名之為『一行』也。雖然名之為一行,也當以彼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無量的法門,以及諸般的功德之行,作為幫助佛道之緣,如是則往生的修行便能疾速地成就。是故所有一切的諸行,悉皆是為了凈土而修,更沒有別的歧異之道路,是故名之為一行也。就譬如眾多河流入於大海之中,便一同得到大海之名。萬般的善行同歸於極樂凈土,同得名之為一行也。

  以如是的義理之故,則所有一切的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弘誓願、六度萬行,皆是凈土之行。乃至於一彈指之間的善行,以及散亂心念佛,或是才一稱念佛名,或舉一手作禮致意,一次禮拜一句讚歎,或者只是一個恭敬之瞻仰。乃至或是供奉一枝香一杯水,一朵華一盞燈,一個供養之器具,或是一念之間的修習,以至於以十念念佛。或是發起一個布施,持守一個戒律,一次的忍辱,以及禪定和智慧等等,所有的一切之善根,皆悉迴向於往生極樂世界。由於願力所攝持之故,雖然有遲緩和快速之不同,但是皆得往生於極樂世界。

  就如同經典當中所說的譬喻,昔日有人以一小滴的水寄存於大海之中,期願其能夠不敗壞不失去,不變異不枯竭,即使雖然經過了許多劫,也要歸還他原來的水。其人如是經過了多劫的時間之後,就以如同他往日寄放的量而來求取,果然真的得到原有之水,既沒有敗壞也沒有枯竭。此念佛法門亦復如是,雖然以微小的善根,迴向往生於極樂世界,就如同彼人所寄放的一滴水,雖然經過了他生他世的輪迴,可是善根並不曾消失,也不會敗壞枯竭,往生彼極樂世界是毫無疑問的。

  以是之故,不論是大乘是小乘,是有漏或是無漏,以散亂心或是定心之善,事相之憶想或理體之觀照智慧,皆是名之為一行,皆悉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惟除無有信心之外道種性。是故祖師云:『只要能夠具有確信肯切之心,必定不會欺騙而擔誤。』又經典當中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實在是可以深信的。如果有一些因地的信願之心尚未生起,一絲的善行並未建立,自我的身心尚未屈服,而卻先想要祈求感應者,實在是不可與其一同談論言語也。

  是故釋迦牟尼佛這一位至聖教主,於其一代之中究竟之談,有無量無邊的三昧,無量的解脫法門,無量無盡之行願,總持而相應於無量的法門。唯有念佛求生凈土這一個法門,圓滿收攝一切的法門而無外無餘,悉皆能夠完全具足。就如同彼廣大之大海,能夠吞取含納眾多之河流,而其體性卻沒有增減。又如同如意寶珠,放置在高大的幢旛之上,能夠滿足一切眾生之願求,而其自身之體性卻毫無虧損。此念佛三昧寶王,能夠攝持一切法門且能具足一切功德,也是如此不可思議。

  由於此義理之故,最初始自我釋迦共尊以此念佛三昧,普遍告知開示於種種的大眾之會,無非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彼說法大會之中所有承蒙說法而聽聞開示的大根機之士,就如同彼文殊師利菩薩等,以及三乘的聖者賢人,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無不傾心信仰而歸依信受也。等到佛法流入於東土華夏,有慧遠大師這樣的大心之人,於彼廬山闡揚釋迦牟尼佛所遺留之教化,彼信受而奉行者,就如同大風行於小草之上,普遍得到天下人的仰望,無不讚美稱嘆其教化啊!

  自從釋迦牟尼佛以至如今,將近有二千三百多年,其中有聖賢超凡之人,大德高僧、儒家巨匠,農夫商人、仕官販賈,以及匹夫匹婦,奴婢黃門。或是能夠自我修行進而勸導他人,或是著作文章而立作誓願。其尊重佛法如同至寶,看輕自身如同微塵。面臨困難時而不畏懼,濱臨死亡而不顧慮。挺起身心建立修行,一生努力修行此凈土之道者,如何能夠知道其有多少。或者有人對他人之修行而隨喜,或是信受而一心歸依,乃至於隨其所得之佛法,盡己誠心而修行者,其數則更加眾多。實在是如同所謂的羅列之星辰、恆河之細沙,也沒有辦法比喻形容其眾多也。

  或者有一些時而半信、時而不信之人,心中猶豫不決之人,尚且可以往生於彼極樂國土的疑城邊地,更何況是具有正信而努力修行者呢?過去往生的傳記中所記載的,與真實往生者之數目相比實在是萬不及一。自古以來至於今日,咸皆受到此念佛法門之恩賜,這豈是用紙筆口舌所能夠完盡而描述的。縱使有人想要別修其他的法門道品,但是因為只有假借自己身心之力,因此有些則有退轉信心、或是產生著魔發狂之過失。唯有此念佛法門,因為仰仗著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之力,修行則必定獲得成就,不會再有邪魔障礙之業,永遠不會退轉於佛道。

  此外這個念佛三昧,非但可以遠離魔障,亦可遠離於人世間一切的縣衙官司之口舌災禍,以及種種的是非之境,困境患難,水災火災,盜賊土匪,以及極惡之人凶災之事,乃至於一切的虎狼毒蟲猛獸、鬼魅妖精,如是等種種不吉祥之事,皆悉不能侵犯傷害。此外又不會被一切的疾疫癘瘴、夏暑傷寒、癰疽疥癬、惡劣下賤、眼耳鼻舌的諸般病苦所煩惱,皆能如其所願所行的而無虧缺損傷,皆能排除一切的災難病苦等煩惱。

  唯有在人世之中的名聞利養,甜蜜恩愛的柔軟之賊,以及心中的嗔恨之心嗔怒之火。雖然有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因為其是自我之過失,因此沒有辦法救拔也。修行之人應當深深加以精進之心,以攘卻排除此種過失。若是因為一念之間的因循怠惰,則必定為其順境之貪愛或逆境之嗔恨心所奪取。然而彼貪愛之軟魔,只能傷害具有淺薄信心、貪愛怠惰失去正念之人。若是那麼些精進修行者,就如同鋼鐵在火中鍛煉時,如果得到水分反而更加堅強。這些貪愛軟魔,怎麼敢稍微接近而逼視之呢?

  由此之故修行之人因為阿彌陀佛的加持而捍止了魔境,不只是此身可以得到安樂,又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之成就,並有天人鬼神的護持幫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而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人往生凈土之際,種種祥瑞之感應不只一種。或者天樂充盈於虛空之中,或有奇異的香氣彌滿於屋室,或者有光明來照射其身體,或是有七寶的蓮華座現在於前。或是阿彌陀佛垂下手臂而親自來迎接,或是菩薩執持著金台授手而來接引。乃至於臨命終前預知往生的時日將至,正念分明而不錯謬,諸般的病苦障礙忽然消失空寂。自己能夠事先沐浴更衣,然後結跏趺坐,或者集合大眾而演說佛法,叉手而向諸人告別。或是更再勉勵眾人精進修道,書寫偈頌之後擲下手中之筆,合掌念佛而往生。

  或者臨命終之後,其身體如同在生之時。或是牙齒骨頭和念佛的念珠,即使經火化燃燒也不會損壞。其光明耀焰異於尋常,五種色彩亮麗鮮明。或是吉祥之物飄浮於虛空之中,盤旋迴繞而不散去。或是其火化之煙霧所到之處,有明亮的舍利子如同流珠,觸到事物便生出舍利子。如此種種乃是耳聞目擊所常常有的。若不是其人平日操履行持非常凈潔明白,由其修行的精進之力所感召!哪裡能夠如此呢?

  感嘆如今之人,或是雖有在修行而無有實際的效應,這實在是因為其信心之根膚淺微薄,信願之因地並不真實。未曾建立真正的修行,而卻先想要別人知道他的行徑。內心則是自滿驕矜,外在則欲彰顯誇耀。使他人能夠對其恭敬供養,內心期望能夠有所得。甚至虛妄狂言能夠得見清凈殊勝之境界,或是見到小小的境界以及夢中的善相,自己尚未能夠分辨認識其是非好壞,而卻想要先向他人張明宣說。此等卑劣下等之心態,必定為如上所說的邪魔伴侶所迷惑,從此願力和修行悉皆退失,依舊還是隨著生死而輪迴苦趣,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

  若是我們雖然有在道場之中,進行持誦經典、懺悔發願等儀式,如果不得不被人知道,那麼實在是不得已之事,豈可特別自我顯露修行之形跡,而使得佛法之觀行傾壞失敗呢!如是則修行之人還是應當審察仔細,隱密地堅實自我之修行。內心常常懷著慚愧之念,不可顯露自我的德行。如果真的是工夫到家之時,不被如上所說的強力之魔和愛軟之魔,這二種魔所迷惑,便可以說出自己之修行。

  修行當中如果有的人宿世的業障即將消滅,微微見到殊勝的好相。如果其人不能隱密蘊藏其德行,而使其傳聞至他人之耳,則其修行必定顛覆失敗。所以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次親自目睹阿彌陀佛之聖相,而其平日都未曾言語提及,只有除了到臨命終時才向人言說。所以大眾千萬要記得,不可隨便向人言說修行之工夫和感應,這是我至為祈禱、至為祈禱也!

  此外這個念佛三昧,其體性雖然圓滿,而對於其悟解則應當更加廣大之,所修行的則應當竭盡其諸多微細的條理章節,儘力去除種種邪猥弊病,乃至於對於微小之罪業,心中猶應懷有廣大的畏懼之心。又應當知解隨著大乘之見地,修行依著小乘而學習,乃能符合於此念佛三昧。若是知道小乘並不是自己而小,而將小乘之行隨順於圓融的知解而成為大乘圓教。大乘圓教亦不離於小乘之行,因此小乘即是大乘。小乘和大乘的知解行持,乃是同一理體而無有分別,如此即是超越世間的知見。

  佛經中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以上的每一句,皆是一個佛法的修行,古人對其每一句皆各有其佛法的訓示一章,在此不能詳細敘述。

  此外又應當要護持眾人之心,勿使自我誇大或令人嫌惡,舉止動作安然自若。讀誦大乘經典,悟解佛法的第一義諦,親近有益我們修行的善友,虛心請問先覺的善知識。不執著自己之見解,不引發顯露自己之特長,心中存有忍辱之志,身口意等行為應當依照經典。聽聞正確之知見佛法,不毀謗出家的僧眾尼師。止息世間紛雜之善法,不貪求於名聞利養,遠離於種種邪惡之事。處事必定要忠信仁厚,將過失歸責於自己,深深誡止淫逸之綺語。一心念佛而不散亂,視一切的眾人如同諸佛。捐棄世間的伎能工巧,唯求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身行必定清凈無染。如是等無量無數之善行,皆悉應當努力修習,此皆能夠幫助佛法之正道。

  此外更加能夠割斷世間的貪染之心,於憎惡和喜愛之二種境界,無有種種的障礙留難。堅凝其心使其如一,必定可以往生凈土,其功德甚為廣大,在此無法全部敘述。是故於此念佛法門當中,隱密而精進修行此三昧,其功德高廣卻不被人知其名號,而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者,怎麼能夠知道其有多少呢?而那些有記名載入於傳記之中的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豈可以思量計算其未經記載而往生者之數目呢?

  若是人們能夠依照前述之教誡,但依此法而修行,尚且能夠利益無量劫來與我有怨業之眾生。更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師長,佛法門中之同參眷屬,世間的兄弟姐妹,以及平日中幫助我解除患難,和提攜引導我之人,而卻不能夠得到其利益?是故可知只要修習此念佛之行,一切的恩德無不皆可回報。以是之故,我們應當一心念佛。

  然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位大士,其境界甚為殊勝深妙。於生死輪迴的大苦海之中,很難得以親近,很難得以憶念。何以故呢?若是眾生能夠憶念阿彌陀佛及二大菩薩者,必定能夠得到解脫之故。聽聞到其名號尚且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親近而學習之。是故《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得聽聞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及二位菩薩之名號,即能除滅無量劫來生死之罪,更何況是能夠至心憶念。若是能夠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世間當中的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殊勝之善友,此人將來當坐於菩提道場,生於諸佛之家。』

  以是之故十方的諸佛如來顯示其廣大之舌輪,殷勤懇切地勸導勉勵。而我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一再地告誡叮嚀,其言詞極為激昂懇切,為了使令五濁惡世之眾生,必定修行此凈土法門,乃能得以度脫於世間之生死。何以故呢?這實在是因為彼五濁惡世之眾生,其色身與心靈皆非常痛苦,以種種的痛苦為其性命,猶如處於水深火熱之苦聚當中。而釋迦牟尼佛特別示現降生於娑婆世界這個苦處,其願行悲心最為深切,正好相應契合於此世間眾生之根機時宜,就如同盡大地中眾多的江河溪水、和處於虛空中清凈的明月一般,彼此互相感應道交也。

  是故我釋迦世尊,自從其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乃至於最後入於涅槃,其說法的音聲不二。於其所說的法門當中,開始從演說《華嚴經》的法會之上,最終極盡於《法華經》的說法道場。其如美玉清脆之音聲宣布開示,其稱揚敘述此極樂世界何有窮盡。彼世尊說法大會之中、所有具大心而且有殊勝志向之士,承蒙隨順於世尊慈悲之意旨,悉皆發起願力而祈求往生也。更何況是我等末法之世,鈍劣根機而流浪生死之人呢?聽聞而認識凈土法門之人,必須要銘記於肌肉骨髓啊!

  自從釋迦牟尼佛演說此法之後,阿彌陀佛的願力便不間斷於此世間,代代之中不乏弘傳阿彌陀佛大願之人。釋迦聖人以此法門開演唱導於前,諸位賢者以此法門繼之於後,於是便廣泛流傳而普遍於十方三世,又何止是這一個天下而已。其願力如大雨般霈然充滿於六道四生之中,又何止是人道之倫。不但天神嚮應其教化,鬼道之類亦能隨順之。不論是人或非人,無不個個讚歎仰望,其記載的種種行事,具足完備於諸多的經典文章之中。充盈滿溢於海藏的龍宮之中,普遍布滿於人間和天上。深化其根堅固其蒂,悉皆能夠相應於一切眾生的根機,這實在都是我阿彌陀佛廣大不可思議之願力而導致如此的。

  釋迦牟尼佛言:『在佛法即將消滅的末法惡世,我其餘的一切經法皆消滅之時,唯有此《無量壽經》之教典,多留於此世間一百年,以廣度一切的眾生群有。』那麼此極樂凈土之念佛法門,豈不是我等凡夫最後而最重要的訓示啊!彼飛禽名之為『八八鸚鵒』者,墮落在愚痴妄想的畜生異類之中,以其能夠隨著人們稱阿彌陀佛之名,亦能承蒙念佛三昧法力之故,尚且於其埋葬之處生出蓮華,更何況是稱為萬物之靈的人呢?如果能夠作人而不如禽鳥能念佛,可以說是不知道慚愧也!

  我如今生於末法之世,正值所謂的後五百歲,是故世人的善根膚淺薄弱,心中常有疑惑而不能深信佛法。此外更上加異端知見邪偽之見解,各個執著於不同的妄見,彼此互相誘惑牽引。使彼具有正確修行之人,大多被迷惑撓亂,於是我心中的傷感充滿於胸懷。是故收集彼禪宗、教門和凈土的諸多文章,以及諸多的經典書卷。取其極為深奧而且至為重要之義理,敘述作成此說,分類而排列成編。使其流佈於天下世間,破斥邪執顯示正理。普願法界的一切眾生,於此一部論說之中,一見之後便能心開悟解,了悟自己本有之真心。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還是在於西方凈土;並且通達西方凈土的依報正報,仍舊不離於我之本性。只要是具有心性本識者,皆能一同往生於西方,悉皆能夠深入其階位也。

  我更期願一切先知先覺的善知識,不吝惜於您的慈悲,若是見到尚未悟解之人,能夠如法地給予適切之教導。前輩長者之人若是不明白此法門,也可以隨其根機應其病根,為其詳細剖析其幽深微妙之處,更再為其明了宣說。彼人若是能夠有一念之信解者,其行願必定可以成就,往生凈土一定是可以期待的,其功德實在是難以稱述。縱使有一些邪異的執著堅牢固著者,其信樂雖然不深,但是只要一句阿彌陀佛熏染於神識,亦能成為將念佛修行之因緣種子。如此能夠展轉而利益一切眾生,無量無盡無窮無邊,勸導眾生髮心之功德,不可以說是不大也。

  若是有人真的能夠如此,不師法於自己的妄心,不自欺亦不虛妄。能夠隨順於此凈土法門之正教,教誨他人而不倦怠者,縱使自己不能修行,即為已經修行。縱使自身未能學習,即為已經學習。何以故呢?法界乃是一相無二,無有自己與他人之分別故。如同昔日有人,自己於其一生之中未曾親自修行,但能以二次的機會傾盡自己所有的一切資財,以平等之一心,建立法會、勸人一同來念佛之緣故。其臨命終之時,亦得往生於極樂凈土,其事迹非常昭明顯著。

  是故可知若能發起慈悲之心,顯示攝受他人之相。以及能夠利益彼人,勸人念佛修行者,其所得的功德非常弘大眾多。這實在是因為阿彌陀佛這個無上法王之功德所使然。但是也不可以執著而認為自己一定不必修行了。是故可知此念佛三昧甚深微妙,此法門之功德廣大如海。而想要開顯其眾多利益之事,豈是我能窮盡而言說的,在此簡略地記載我所聽聞的,以作為對世間人之勸導發起也。

  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有人問曰:勸導眾人發心念佛之書籍,我於古人的著作當中已經見到很多了。雖然各有其唱導相和、互相補充之處,言語文句也有些差異,然而其義理豈有差異呢?若是師父您這一本文集,除了敘述依報正報,闡明觀照之智慧,分別折伏和攝受之法門,以及顯示眾多義理者等等。其餘如破斥妄見顯示真義之類,我好像是未曾聽聞也。雖然是古代之至人,尚且未能完整究竟其義理和事相,如同是有所等待其補充。更何況是我等凡夫,於此念佛法門之究竟圓滿、而敢隨意輕視之呢?我等雖然不能入於念佛三昧直指人心之道,而也獲得了一些更新而補充見聞之利益。敢問師父您何以作此文集呢?

  答曰:唉!我乃是感傷世間不能依循軌範於正道也,而悉皆追逐於虛妄的物塊、致使落入於邪道,是故為之而作如是之說。豈是我喜好於言辭之辯論呢?這實在是出自於不得已也!

  此人又問曰:此念佛三昧之說,既然詳細而且明了,有的人還是說難以到達,師父您還可以用一句話而窮盡其義理嗎?

  答曰:何必要用一句,也可以用一個言詞而窮盡之。何謂一個言詞?即是所謂的『願』也。何謂一句而能統攝窮盡?即是所謂的『戒解行向』也。然而此一部文集之義理,並不超出『戒解行向』這一句話。而『戒解行向』這一句,則必定從『願』而起,如此乃可說是以一言而統攝窮盡也。或是廣說、或是略說,不論卷收統攝或是舒展開演,都可以隨意自在,豈可以再滯著於一個固定的方向角落呢?

  何者稱之為『戒』?這是說修行人既然修習念佛三昧,若是不能嚴持戒律。雖然具有正確之信心,但是卻常常為彼世間的惡緣雜染,所侵撓而攻奪。塵勞惡緣如果難以遣除,則必定會毀壞我們的法身慧命,令我們的知解進入偏邪之地,因此而不得往生凈土。《觀無量壽佛經》中云:『若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受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是故必定應當要持戒也。

  何者稱之為『解』?這是說修行之人,既然修習此念佛三昧,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若是不能以此甚深智慧微妙知解,了知凈土與穢土此二國土的真實情境,東方與西方相對而立乃是真實而不虛謬。此外又能夠了知,即此清凈和污穢的兩個國土,全是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離於我當下之心念。若非如此則要從何方法而修,才可得以往生於彼西方凈土呢?《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云:『讀誦大乘經典,悟解第一義諦。』乃能得以往生凈土。是故應當具有正確之知解也。

  何者稱之為『行』?這是說修行之人念佛求生於西方凈土,其智慧見解既然正確,則必定要依其正解而建立修行。二六時中精進行道,身業禮佛、口業稱佛、意業憶想佛,三業無有虧欠缺失,勇猛直進而不退失,訂定日期求生彼國。如經云:『修行六念法門,迴向發願求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於彼國。』是故應當建立修行也。

  何者稱之為『向』?修行人想要必定往生凈土,於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之功德。以及今日在一切時一切處,與無始劫以來所有大小之善根,一一皆悉迴向於往生西方凈土,臨命終時乃得決定往生。如佛經中云:『應當迴向發願求生於極樂國土,譬如預辦種種的事物於家中,歸家之時必能得到用處。』是故必定應當發願迴向也。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一句之義理,能夠統攝一切的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時能夠成就充實稻穀水果,各得其一段時節之需要,失去一個即不能成就。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也是如此。若是喪失了其中一種,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是故必須應當四種義理具足而修,乃能圓滿往生凈土這一個『願』也!

  問曰:只此一句『戒解行向』,還能夠成就多句嗎?

  答曰:多句即是一句,一句即是多句。不論是多句或一句,其含攝的義理皆能窮盡,不可以說多句的義理比較詳盡,而一句的義理則有缺失也!

  問曰:若是如此,何不只要說一句即可?

  答曰:使用多句乃是廣泛而說,而用一句只是簡略而言。廣泛和簡略雖然有差別,然而這實在是因為各別對應於不同的根機,而此二者皆能彰顯佛道。豈可只是說一句之法,而廢棄了廣泛說明之多句呢?

  又問:彼鄉野之間只有兩三家的村落里,那些平凡的匹夫匹婦,和老公公老婆婆,東西的方向都不能辨別,菽草和麥子都分不清楚,於此『持戒悟解』等一言具有四義之說,愚昧懵然而無法了知。或者只是唯能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只有專心精勤地禮拜於佛,而臨命終時卻能得以往生,其往生的徵兆靈驗也非常地明顯,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眾生的一心之中,有何佛法而不具足。既然從智慧的知解上,相信有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二種國土,然後發起修行稱念佛名,並且迴向求生於極樂世界,豈會更再毀破佛陀之戒律呢?如是四種義理既然具足,諸般修行不必建立而能成就,於是便得往生於極樂世界,成就其最初所發之信願。豈可以說其是菽草和麥子都不能辨別、東方西方都分不清楚之人呢?

  問曰:若是如此,則修行之人只要一心用功,諸般的修行自然具足,更不必再建立四種義理之說也。

  答曰:若是能夠先知道四義即是一心者,就如同以其建築的基地堅牢穩固的緣故,則永遠無有退轉之事。若是先只知道一心修行而後才漸漸具足四義者,雖然也是得以往生凈土。可是於修行當中若是忽然遇到魔業惡緣、邪師亂黨,則很多都會有退轉。由是可知還是以了知四義為較優也。

  到了此時提出問題的大眾即將散去,忽然之間,有人承繼上一個問題之意旨,又再問曰:我過去聽聞凈土法門,勸導修行之書,自從古代以及今日,著作的文章已經很多了。其中的言辭義理純為良善,悉皆能夠相應於眾生之根機時宜,差不多可以說是普遍於人間之世。此外依教奉行而得以往生凈土者也極為廣大,可以說是義理更沒有蘊藏剩餘了。云何如今師父您更再有所著作,使修學佛法之人再有不同的知解呢?如今詳細探究此文集,其義理若是承述古人之說,古人已經清楚地說明,不須更再加以言說。其義理若是另外有所建立,可是如今之人若是莫能了解,恐怕會成就了其臆測之見解。若是不超出此已說和未說之二句,不知道師父您是為了名聲遠聞呢?還是為了利益供養呢?我期願能夠聽聞其要點。

  答曰:唉,你實在是很陋劣也!你實在是難以教誨、難以開示明了也!我曾聽說古人凡是建立言論,必定要祖述於佛陀之經典。既然是祖述於佛陀之經典,則經典雖然只有一句之義理,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塵數的眾生,其甚深的智慧辯才就如普賢菩薩一般,經於一劫而談論此句經文之義句,其義理旨趣猶不能被窮盡。豈可以說古人已經說了,而如今之人便不可以再言論呢?豈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已經說了,而古人不可以再言論呢?你卻不知道如今之人如果不敘述古人之言語,則古人之言語行為便不能顯示。古人若是不事先垂留開示作為如今之人的告誡,則今人之心志思慮便無所憑藉依靠。

  此外,其義理雖然是敘述古人之言,而其意旨趣向卻不是重覆。今人之語言雖然是別有建立,而其義理旨趣並不別異於古人。這只是因為古人的世代已經過去、古人也已經消逝了,其所破解的異端邪說,雖然已經抉擇解決了甲這個疑惑,可是卻又增加了乙的弊病。乙的弊病如果平復了,丙的惡疾又產生了。如是展轉而產生了很多的紛歧方向,如是流傳而成為了歧異知見。

  此外彼古代聖賢之書,雖然極為眾多,其就如同山之高大、海水之累積,可是泯滅消失的也很多。後世之學者根機遲鈍,很難全部去探尋研究。是故於彼廣泛的文章當中,選擇摘取其精華而簡要之義,心中急於想要解決當今世人之疑惑。於是收集而編列成冊,只想要去除末法時期沉痛之病痾,豈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名聲呢?汝今所問的問題,實在應當自慚而感到羞愧也。這就譬如大海添加了江河溪流之水,大海豈會厭惡其更加深遠廣大呢?巍峨的高山增加了土石,高山怎麼會厭惡其更為崇高呢?

  此外如今世人之疑問,有些是古人所未曾聽聞的。古人所發生的偏差,如今之人未必能夠到達。如今時世距離釋迦聖人既然很遙遠,是故應當依照佛陀之經典,辨別分明如今世人之疑惑也!又如同充滿屋室內如同黃金價值的藥物雖然非常珍貴,若是不能診斷來者之疾病,而選擇其相應有效之葯而用之,那麼不但是疾病不能痊癒,性命恐怕也難以保全也。

  此外佛經中的任何一個義理,經過一萬個解釋則有個一萬分明,怎麼可厭惡佛法語言的一再聽聞,更何必畏懼排斥那些未曾聽聞之言談呢?你應當以此念佛三昧,披讀探究詳細明解,並且建立廣大的願力修行,直接精進於念佛之道,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慎勿更再等待臨終將行與世決別之際,貪愛境界顧惜色身。那時就如同活活的生龜脫去甲殼一樣,萬般的痛苦攢入於心中,而後才來自我懊悔啊!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31)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6)
唐朝稱骨算命男女有別白話譯文終級版:下篇(4.6——7.2)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4)
白話解仙機賦

TAG:白話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