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如果提前知道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
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連續兩天,我看了兩部國產青春片。
第一部《前任3:再見前任》——
以迎合當代青年為基準,不竭餘力尋求某種「現實感」。
但在我看來,這種所謂「現實感」,只是將人粗鄙俗艷的一面,活生生地用大銀幕展現。
展現,沒問題。
問題在於,它的展現,有廣度,沒深度。
什麼意思?
看我打個開腦洞的比方!
《鄉村愛情》的情節,誠然符合不少農村人的實際生活,但卻缺乏對農村文化的反思,所以最多只能屬於嗑瓜子時閑看的低端娛樂作品。
反觀,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
非但從形式上,高度還原出農村人的實際生活。
更通過秋菊入城、秋菊與村長重歸於好等故事核心,探討了時代變遷及人情社會與法制矛盾的深層次問題。
前者看過就忘,後者則可長存於世。
《鄉村愛情》與《秋菊打官司》
《前任3》即是類似於《鄉村愛情》的廉價快餐。
管飽,但無營養。
然而隔天,我看了另一部青春片。
它與《前任3》雖屬同一類型,本質卻截然相反。
兩者的差距,就如同《鄉村愛情》與《秋菊打官司》般巨大。
如果說,《前任3》表達的現實,只是現實的庸常。
那麼這部電影表達的現實,則是現實的超越——
《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的劇本結構,類似於《雲圖》。
它講述四個不同時代下,身為清華學子的四種境遇,四篇故事產生一股傳承式的連結效應。
1937年,一位家境優渥、文武雙全的完美男神,選擇拋下自己「完美」的人生。
他義無反顧,踏上雲南邊境,過上最艱難困苦的生活。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說——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完美的人
缺的是從自己心底里給出的
真實
正義
無畏
同情
他象徵那個年代,最卓越的精英分子。
他也象徵那個年代,最偉大的一群人。
他是「天」之驕子。
他也是「正義」的化身。
他是沈光耀(王力宏 飾)。
以下內容含劇透
1.正義
影片開場,是一句點明主題的畫外音,請將它銘記: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1937年,華北淪陷,清華、北大、南開的師資學子被迫撤離。
以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為首的教育界精英,攜領數千人來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們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業讀書。
他們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成為了陳寅恪、馮友蘭,楊振寧、鄧稼先……
沈光耀,是他們的一份子。
《無問西東》劇照與真實歷史照片
沈光耀明確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什麼。
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對軍人產生嚮往。
他心中萌發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參軍。
卻被母親(米雪 飾)攔住。
沈母搬出家訓,對他說——
身死名滅者如牛毛
角立傑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學之貧賤
比於無學之富貴也
言下之意,我們不要用功名利祿,來評判人生的價值。
不要因為追求人生的幻光,從而失去生命。
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
你就連命都沒了
沈母讓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榮譽,是多麼幼稚。
他向母親發誓,自己永不參軍。
可沒過多久,日軍轟炸昆明。
防空警報拉響,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吳嶺瀾(陳楚生 飾)。
他讓吳嶺瀾先走,吳嶺瀾卻說——
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
之後,他看到吳嶺瀾捧起鴿子籠。
原來,吳嶺瀾每次空襲都來這,是為了救白鴿。
白鴿,象徵純真、和平與仁愛。
救白鴿,簡單一個細節,不僅表現出極富善良和浪漫主義的處世之道,更讓沈光耀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日軍連續轟炸,昆明一片狼藉。
沈光耀看到街邊,少年被炸斷手臂,幼子躺在母親身旁,還未懂事,就已成殤。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強者逃生的道理?
他終於明白——
參軍並非為了別人眼中的虛妄榮光,而是為了維護世間正義,維護自己心中至關重要的真理。
於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齡、陳納德開創的「飛虎隊」。
飛虎隊,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空軍。
空軍和陸軍,又存在很大區別。
陸軍參戰後,倘若僥倖不死,士兵就有可能升至排長、連長、營長……
職位升的越高,就越容易轉移到後方,在更安全的地區指揮戰場。
但空軍,無論軍銜高低,總要在戰場上,與敵人近距離搏鬥。
只要戰爭不結束,哪怕再優秀、再幸運的空軍,也遲早會戰死。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沈光耀鼓起勇氣選擇的,是一個明知會死的人生。
沈光耀與其歷史原型沈崇誨對比。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放棄逃生機會,同戰友陳錫純一起,駕駛飛機徑直撞擊日艦,與敵同歸於盡
臨死前,沈光耀受吳嶺瀾影響,每天飛到蘑菇房,向孤兒們投放大量食物。
因此而倖免不死的孤兒之一,是陳鵬(黃曉明 飾)。
2.無畏
1962年,陳鵬於清華大學讀書,一心想要保護王敏佳(章子怡 飾)。
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學老師被師母欺負,便和好友李想(鐵政 飾)一起寫信批評師母。
不料,這封信竟成為「批鬥王敏佳」事件的導火索。
可明知自己將要墮入深淵,王敏佳仍選擇獨自擔當,不出賣一同寫信的李想(不出賣理想)。
她不計後果,用絕食來反抗不公。
可這世道,非她一人能扭轉。
愈反抗,就愈受傷。
沒過多久,她就被遊街,被人罵「破鞋」,被烏合之眾羞辱。
批鬥會上,她用釋然一笑,作出最後的鬥爭。
她還敢笑!
烏合之眾向她撲來,扔石頭、拳打腳踢……
終於,她停止了呼吸。
只有陳鵬一人,守在她身旁。
冷夜,挖墳,立碑。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黃曉明的演技。
不是說他比別人演得好,而是在章子怡、張震發揮正常的情況下,黃曉明居然能不比他們遜色,甚至旗鼓相當。
《中國合伙人》後,黃曉明再次找到契合自己靈魂的角色。
不是霸道總裁,不是酷冷男神,而是溫和誠實、不顧一切的傻小子。
坦白說,當王敏佳在墳墓旁醒來時,我哽咽到發不出聲。
這是極富浪漫主義的一幕,是超脫於現實、帶有魔幻色彩的一幕。
在沒有醫生,大雨滂沱的黑暗中,王敏佳憑藉陳鵬賦予的精神力量,真正超越了肉體上的死亡。
當然,也有人說不現實,毫無邏輯性。
豆瓣上,甚至出現這樣的高贊差評——
所有人的動機和行為都是莫名其妙的
這種不食人間煙火從頭到尾的「作」
我才懶得問你什麼東西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我看來,大部分給《無問西東》差評的,不過在於三個字——
你不信。
你不信,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年代,還會有人捨命救鴿子。
你不信,有人願意丟掉榮華,丟掉高貴完美的人生,而甘願跑到落後鄉村,成為空中的一縷英魂。
你不信,有人寧可直面深淵、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棄堅守自己心中對的東西。
你不信,當全世界都在向一個「婊子」扔石頭時,會有男人非但不與「婊子」劃清界限,還要給「婊子」托底。
你不信,王敏佳僅拿著一個水壺,就敢來到大西北尋找陳鵬的足跡。
你不信,因為你怕,你沒勇氣,你做不到。
何為「無問西東」?
立德立言
無問西東
《清華大學校歌》
此話的含義延伸開來——
莘莘學子,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人,都應超越東西方傳統固有的理念,甚至超越一切當下世俗固有的理念。
為前人所不能為,為今人所不能為,為東西方所不能為。
堅持真理,追求卓越,開歷史先河,創世界一流。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無問西東》是一部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
它所傳遞出來的價值,本該是教育界最該重視的價值。
可如今這個價值,卻成為我們普遍缺失的價值。
時光一轉,故事來到2010年。
3.同情
同他的先輩一樣,張果果(張震 飾)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一名精英。
同他先輩不一樣的,是張果果所處的時代,愈發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當槍使。
回到家,光顧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動手腳。
城市高樓林立,帶來的不止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機。
救了家庭貧困的四胞胎嬰兒後,身旁人卻向他警示:
你當心啊,別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過一個孩子,開始一年沒事
然後先是提出來到北京上學
然後,他的父母提出來陪讀
再後來,孩子哭著和我說父母沒工作
讓我幫著找工作
你說我這哪是救濟孩子呀
我這不是認了門親戚嗎!
張果果雖為精英,可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世故的人。
他心底很明白——
現代人的情感
就只剩這麼多了
但我方才說過,清華傳遞的精神,是堅持真理,無問西東。
換句話說,我要做的事,不是別人眼中理所當然的事,而是遵從自我內心的真實。
張果果的父親,從小告訴他——
做一個好人,要比做一個沒原則的人
付出更多的代價
可是,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
你要問清楚自己
張果果父親的命,是李想救的。
數十年前,陳鵬用善念和對自我的堅守,啟迪並救贖了站在惡之邊緣的李想。
李想又在荒漠中,用這份善念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以及還在腹胎中的張果果。
多年以後,張果果是否會被自己救的四胞胎,無止境地索取?
扶起眼前的老太太,自己會不會反倒被訛?
這個問題,他不會問。
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他知道現實是什麼,可他要就是超越現實。
他就是要接過善與自我真實的火種,並以微弱的火光,去照亮眾生。
因他是清華百年結成的果。
有果,必有因。
百年名校,善與真實,因誰而起?
4.真實
1923年,是中華民國的和平年代。
學子吳嶺瀾(陳楚生 飾)考試落榜,只好轉入文科。
他心存不甘,來到校長室,校長梅貽琦看過成績後,問他:
如此天資
你為什麼不學文科,而偏要念實科呢?
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啊?
他答——
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
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我何用管我學什麼?
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這段對話,讓我想起幾年前,看到的某位清華學霸。
印象深刻。
這位學霸,法律學本科,金融學碩士,新聞傳播學博士。
參加節目,上台之後,卻首先嚮導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覺得我該做什麼?
不停學學學,學了二十幾年,到頭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滑稽吧。
可如果細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滑稽,居然已經成為當今的一種普遍現象。
為什麼?
高曉松說——
我們那兒大學(清華)
幾乎就已經變成了職業培訓所
幾乎就已經沒有什麼人生理想去教你
學子都在讀死書,都在鑽研技術。
老師和家長,都在告訴你:「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沒錯,是對的。
但還有一件事,它比讀書學習更重要。
它是人生的基礎問題,也是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該去哪?」
大學的第一使命,應當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
如何去探尋真理。
如何引導學子,覺醒自我意識。
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說過: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與技能
而是讓人擁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
批判性的獨立思考,及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然而,早在理查德·萊文之前,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就說過——
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
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
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
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簡而言之,要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去鑽研專科技術。
所謂教育,要先以人為本,以培養「自我意識」為基礎,再讓學子根據「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一個大學生,提出「我能做什麼工作?」這樣的問題,已經是教育失敗最大的證明。
倘若吳嶺瀾活在當代,怕是也會成為方才那位迷茫的學霸。
所幸,他遇到了梅貽琦。
梅貽琦對他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
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
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梅貽琦這段話,即是火種。
不久,泰戈爾訪華,點燃了這顆火種。
吳嶺瀾看到,在泰戈爾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傳遞出來的正是這種平和,以及對自我的不斷探索。
多年以後,在遙遠的昆明,他將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與平和,傳遞給了沈光耀、陳鵬、李想、張果果……
同時,也傳遞給了我們。
最後,就用泰戈爾的一首詩收尾吧——
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
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推薦閱讀:
※風水不好窮三代!客廳裝修15大禁忌你必須知道
※男人必須要知道:在這7段時間裡,女人最容易出軌
※見識過這些搞人性測試的人,才知道什麼叫油膩和惡臭
※女人你可知道?你就是男人的家啊!
※一表鍾芯 | 每個戴錶人士都應知道的腕錶保養知識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