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下水道能擋大暴雨

《 生命時報 》( 2011年07月01日 第03 版)

德國透水路面

日本路旁的排水渠

巴黎城市下水道編者按:台灣作家龍應台曾說:「驗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如果撐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窩子撈魚,這大概是個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的確,就在6月23日,一場已預知的大暴雨,就讓北京的下水道經受了嚴峻考驗。但在發達國家,上述問題卻鮮有出現。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鋪設各種透水磚路面還有引流渠德國 80%路面能透水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在德國,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見到路面積水。這與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關。德國的市政,根據不同區域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採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磚與磚之間採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則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並在磚孔中用土填充,這樣有利於雜草生長,從而使地面的40%有綠化功能;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更需要綠化和美化,因此這些地方選用實心磚鋪路,但磚與磚之間會留出空隙;居民區步行道、校園和公園等步行道路等地,由於路面使用率高,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會更合適。此外,道路兩邊還修有引流暴雨的溝壑。德國地質學家認為,透水路面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平衡了城市生態系統。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滲透入地,可補充地下水資源;還能通透「地氣」,可使地面冬暖夏涼,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適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積大,對粉塵有較強的吸附力,減少了揚塵污染,也可降低噪音。據記者了解,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努力開發各種雨水滲透裝置。在新建工業、商業及居民小區前,住宅、廠房、花園等建築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裝置。沒有雨水利用裝置,政府將徵收占建築物造價2%的雨水排放設施費和排放費。對於能主動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戶,政府則每年給予1500歐元的「雨水利用補助」。同時,德國聯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訂了《路面結構內部排水系統設計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結構都要設置內部排水系統。新的《混凝土路面磚》標準中規定,「如果製造有面層的路面磚,面層混凝土必須與基層混凝土牢固黏結,並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夠滲入地下」。對於農村的村莊和小城鎮,德國也有排積水的高招:建滯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時使雨水順地勢流入,並形成濕地生態區;讓荒地長滿灌木和樹林,能使降雨很快通過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讓各種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復原有的自然彎曲形狀和透水狀態,恢復河岸兩邊的自然植被帶,並讓泛洪區與多條這樣彎曲的河道與溪流相連;在農田周邊,採用修建土籬和灌木帶的方法來增加農田對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加拿大 隨時提醒積水過多路段本報住加拿大特約記者劉劍利相比許多國家,加拿大是個天災人禍比較少的國度,即便如此,政府也從未忽視過培養民眾的災難自救教育。學校專門有課程教孩子們如何在地震、暴風雨等不同的自然災難中避難逃生;政府及氣象部門也非常重對自然災難的預警方案。以四季多雨的溫哥華為例,每天電視和廣播都會分時段預告幾天內的天氣,並提示市民留意過高的降水量及可能受到影響的路段。如果出現暴雨,電視和廣播會每個小時向市民播報天氣情況、路況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溫哥華的市政排水設施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除非大規模的道路施工,一般情況下極少需要翻修。配合溫哥華地區環山近海的特徵,地下的排水系統確保可將地勢較高處的降水迅速引致低處,並將地勢低洼處的積水排到海里。住宅區以商務區為中心呈輻射狀分布,有效將交通分流。在交通流量較大的路段,交錯的單行道可以高效緩解擁堵。這個多雨的城市從未因為過多的降雨量遭遇過交通癱瘓,可以看得出當初的市正規化團隊在這個城市上煞費苦心。政府還儘可能將災難防患於未然。位於加拿大東部新布朗什維克省的Fredericton市經常會遭遇洪水,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春。政府意識到當年冬天的積雪可能引發洪水,便在積雪融化前向市民發放自救指南手冊,並在海拔比較高的山上建立了避難所。▲日本 排水道布滿城區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李珍日本山地較多,城市道路以坡路為主,但低洼處很少發生過積水問題,這都得益於排水設施的完善。在日本城市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溝渠」,這些溝渠很多都是疏導城市地面積水的「排水道」。排水道最寬可達4至5米,深6米左右。溝渠中的水迴流到城市的「中水處理廠」,那裡會將雨水凈化成中水再次使用,一般用於高速公路休息處廁所沖水,或者用於公共綠化帶的澆灌。這些溝渠不僅疏導了雨天城市路面雨水,更為日本水資源利用做出貢獻。日本道路建設也很注意排水問題。從1999年開始,日本道路管理部門就規定,在新建道路上全部使用排水路面結構,改建道路也要求採用排水結構。到目前為止,全日本50%以上的道路採用排水路面結構。日本排水路面通常是因為使用多年而失去排水功能的,而不是由於臟物堵塞孔隙造成的。為此,日本一家建築株式會社研究發明的一種瀝青改性劑,可使瀝青黏度從60度/20萬提高到60度/100萬以上,從而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還有,現在日本的建築中,從高樓大廈到普通住宅,基本都有「雨水儲存」設施,在房頂都有導管將雨水引流到「雨水儲存罐」中,這個儲存罐與城市的地下管道相連,儲存罐中的水會流向城市「中水處理廠」,被提升成中水後再次利用。▲法國 1000人維護巴黎下水道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陳甲妮在歐洲,城市排水系統數百年來是被當地政府最看重的一項工作,尤其是沿著泰恩河、多瑙河、萊茵河等河流建起的城市,更是不敢鬆懈。歐洲不少城市削減暴雨對城市危害,首先要靠下水道設施。巴黎的城市下水道修建完成於近200年前,巴黎人前後共花了126年的時間才修建成功。全城下水道長達2340公里,管道都是處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有2.6萬個下水道口,其中1.8萬個是可以進人的。巴黎總共有400名下水道維護工、600名地面作業工,負責整個巴黎下水道網路的維護。正是基於這樣的養護,歐洲這些主要長年雨水稠密的城市,才不至於遭遇內澇。可這些下水管道畢竟修建在近2個世紀前,還是對如今城市建設的格局預計不足。街區改建、道路改線等原因都導致城市下水管道需要跟隨調整。遇到調整不及時,有時還會招致社會的抱怨。倫敦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學者維尼薩·羅斯說,面對抱怨,政府要出面做出解釋,有錯認錯。災難發生後及時反映,才是社會最需要的。任何政府都應當對社會解釋,目前市政下水管道設施,抵禦洪水的能力究竟如何,今後有什麼計劃?政府只要說清楚了,怨言自然就沒有了。▲
推薦閱讀: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北京中心城區的下水道系統是什麼時候設計的,為什麼短時間的暴雨就會造成大量積水?
三隻超級黑天鵝正待飛出!一場金融界的狂風暴雨將至…
看國外城市排水系統如何抵禦暴雨
蘭州6.20暴雨過後:水淹全城折射蘭州下水道之痛

TAG:暴雨 | 國外 | 下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