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回來後變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暑期來臨,老家的婆婆一天8個電話催我們把孫子帶回去給她照顧,特意囑咐「你們平時工作挺忙的,孩子放假了就在我這吧,你們也輕鬆一下,放心,保證給你們管的好好的!」。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看似輕鬆的背後,又有多少父母叫苦連連,在接孩子回家的時候不禁在心裡大聲咆哮:「我的孩子去哪兒了?快把漂亮的娃娃還給我!」相信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今天就讓我們來曬一曬那些毀童年的相片,看看在奶奶的「呵護」下,我們的寶貝變成了啥樣。

送出去前是這樣,接回來的時候。。。

帥哥變泥蛋兒,說好的節操呢?

本來是走T台的料有木有,結果到了奶奶手裡變成了買盆兒送的!

「oh,my god!」

從奶奶家接回來之後,裙子死活都不脫了。

婆婆媽媽大作戰

這些「慘不忍睹」的照片不禁讓眾多媽媽們感嘆:暑假放鬆需謹慎,奶奶帶娃有風險!本來挺好一孩子,卻被老人家玩兒壞了。

風險一:穿衣吃飯全包辦,孩子生活不自理

5歲的孩子都上大班兒了自己大便後還不會擦屁股,每次拉完粑粑就會喊奶奶,他奶奶就像救世主一樣狂奔過來了。老人的溺愛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奶奶不在的時候就喊爸媽,如果不給他擦,他就寧願坐在馬桶上半天也不起來,實在不行拎著褲子就跑。在幼兒園,老師不止一次跟我反映這個問題,讓我這個當媽的滿臉尷尬,恨不得一頭扎進地縫兒里。

風險二:大棉襖二棉褲,里包毯子外裹布

只要天兒稍微涼一點,婆婆就會裡三層外三層的把孩子裹成個粽子。每次孩子從奶奶家回來之後准感冒。我無數次跟婆婆溝通過這個問題,可是沒有用,一句「怕凍著孩子」就可以讓我無言以對,我心疼孩子可卻又無可奈何。

風險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撒潑打滾都樂意瞅

在奶奶那,孩子可以稱得上「胡作非為」,把爺爺當馬騎,六七十歲的老爺子累出一身汗,孩子死活都不肯下來,還一直拍著爺爺的屁股喊「駕」!老人無意說了孩子不愛聽的話,孩子對他們拳打腳踢,我上前制止反被教訓,「他還只是個孩子,你跟孩子叫什麼勁!」面對愛孫,他們不僅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反而還告訴孩子:「以後誰敢欺負你就告訴爺爺奶奶,我們去揍他!」有著這樣的言傳身教,校園暴力的日益普遍也就不難理解了。

風險四:說一不二,要星星不給摘月亮

孩子說東就不往西,孩子說要星星就不給月亮,如果醫療條件允許,孩子要腦袋都恨不得給摘下來當球踢。孩子只要跟奶奶住一段兒時間後,回來一準變得任性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去超市看到喜歡的玩具,如果不給他買就會當街撒潑打滾,礙於面子不好在公共場所教訓孩子,最後只得遂其所願息事寧人。

風險五:過度保護,孩子變成了籠中鳥

老人是愛孩子的,但超過了一定限度就變成了溺愛。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老人也如僕人一般左右相隨,寸步不離。老人的這種愛反而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讓他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籠中鳥,慢慢的削弱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自主意識。

由此可見,觀念的不同導致婆婆和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大相徑庭。老人們覺得讓孩子吃好、喝好、玩好才是第一位,一旦孩子犯了錯,媽媽們開始教育或者打罵孩子的時候,奶奶們就會第一時間衝出來阻止,這種畸形的「愛」讓孩子心裡更加有恃無恐,覺得找到了能依靠的大樹,借著奶奶的庇護為所欲為。老人的話不好違背,做媳婦兒的又要給足面子,所以即便是有意見也只能忍氣吞聲,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

「婆婆幫」有話講

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已經成了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家庭中兩個最有話語權的女人常常為了孩子而爆發家庭大戰,面對媳婦兒們一連串的埋怨,婆婆們也表示很委屈。

委屈理由一:我辛辛苦苦幫你們帶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們反倒挑三揀四。

委屈理由二:省吃簡用養大了你的丈夫,忙前忙後照顧你的兒子,做人要知道感恩。

委屈理由三:打在孫子身,痛在老人心,誰不心疼自己的孫子?

結束語

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難斷家務事,婆婆和媳婦兒常常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鬧的不可開交,孩子則成了「戰爭」的犧牲品。然而,如此這般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嗎?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最好的關愛就是父母的左右相伴,多抽點時間陪陪他們,比任何靈丹妙藥、食品玩具都有效。一些年輕爸媽對於老人帶孩子總會有諸多抱怨和不滿,認為他們的一些舊觀念被誤導孩子,可是捫心自問一句:作為父母,我們自己是否足夠稱職呢?我認為,對於老人帶孩子這件事,年輕父母應當寬容和理性對待,事前多跟老人溝通,「約法三章」。對於婆婆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不能越俎代庖,在原則問題上盡量與孩子爸媽保持一致,這樣才能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歡樂童年。


推薦閱讀:

張維真:怎樣認識和看待張承遷的理性思辨
這些常見的木頭你認識幾個
寶石叫這名,您還認識它嗎?
劉邦完成了自己人生認識的一次重大轉變(2)
認識佛教文稿-1

TAG:孩子 | 認識 | 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