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蒹葭的文化解構及手工物化之道

重點是我住進「小日子」的一間叫」菉葭"的房間時,店主在解釋名稱的時候,不出所料的引出了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搞明白除了小店附近有一條叫「菉葭」路名外,」菉葭"和「蒹葭」有什麼關係?但是倒因為「蒹葭」的引子,一下子把我帶進了我的情感故鄉——自去年五月去揚州後,「蒹葭"二字莫名其妙地就和我的故鄉扯上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總感覺這個叫「菉葭」的房間里,要是能有一把蘆葦,就完全對了我的脾氣胃口似的,吃喝什麼,睡哪裡都無所謂了。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關於「蘆葦」的癖好。為了理清這樣的頭緒,所以翻箱底一樣找出了去年的舊文章。

蘆葦

也者

停風駐影孑然瘦

在水一方草瀲天

劍葉梢前霜若素

塵花末上雪如煙

莖骨脆弱難成器

志氣清高不勝寒

奈有蘭竹之氣韻

青黃作賤入席簾

蒹葭的文化解構及手工物化之道

文 | 也者

圖 | 網路

今天來揚州忘記帶書了,估計會失眠,因此敷衍點文字,聊以自慰。

以前有一段時間一直想寫蘆葦,因為總感覺不能賦予它貼切的象徵意義,所以想想就放開了。

另外,印象中感覺關於蘆葦的文學作品或者經典名句很少,是我想寫它的原因之一。

可是幾周前突然就讀到法國作家或科學家帕斯卡的一句:「人是一支蘆葦,自然界最脆弱的生命,不過是一支會思想的蘆葦」。當時有欣慰的感覺,覺得最貼切在「脆弱」二字上。但後來發現如此比喻,感覺好像強調蘆葦只是比人缺少思想的物體,我就不以為然了。

前兩天又無意中在《詩經·秦風》中讀到《蒹葭》,陡然發現自己知識積累孤寡得可憐——因為好像是才知道「蒹葭」就是蘆葦。另外那是春秋時期的作品,竟然寫得好到幾乎無法超越,讓人頓生自卑之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多讀幾遍「在水一方的美好女子,似水中央的蘆葦般蒼蒼、凄凄、采采」的形象躍然紙上,美不勝收……

再多讀幾遍後仔細想想,蘆葦在我印象中除了「脆弱」以及像「在水一方的美女」外,還有很多的感覺還未能表達出來。

比如以前在寫關於故鄉的文字時,蘆葦的樣子,總會從腦際划過。我知道這必然與我出生在盛產蘆葦的蘇北農村有關。蘆花的輕盈姿態;蘆管可以做成蘆笛,旋律悠揚;蘆葉碧綠,端午節包出的棕子,清香四溢……蘆葦代表的是一份音、色、香、味俱全的淡淡的鄉愁。

兒時記憶中,有一望無盡的蘆葦盪,三四個人劃個小船在裡面自由穿梭,馬上好像自己就是電影《洪湖赤衛隊》或《沙家浜》中利用蘆盪掩護智勇殺敵的游擊隊員……蘆葦承載的是一份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

長大後每次想起回家途中遇到一望無盡的蘆葦盪,腦海內便自動剪輯出幾組如:「大片大片綠色禾苗浮在水面之上形成水上水下連在一起的田野、藍天……綠野上好像禾苗抽穗一樣開出碩大的灰褐色的花尾,然後聚集,變厚,泛白……到農曆六月就像在綠蘊上堆積厚厚的白雪一樣。風一吹像白色泡沫一樣輕盈又不破碎的波濤洶湧和水下的影子,水底的水草,魚戲相映成趣……」這些類似DISCOVER中唯美的記錄片風格的鏡頭——蘆葦象徵一種如詩如畫的空靈絕美的意象,且與人無關。

好像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最近我突然有電光火石閃現,得到了一點啟發即:欣賞或者表達藝術是需要對被欣賞或表達的對象的特性,進行全神貫注的逼視……思考……理解消化或概括傳播……

對於蘆葦專註的結果是發現:

其一(起):它喜歡在淺水或沼澤中生長,因此可以表現它親水而有靈性的根基,充盈(亦伏其「水性」之筆);

其二(承):它們總是一大片一大片連接在一起,雖然弱不禁風,但是富有團隊合作精神,一大片一大片的連接在一起,生機勃勃,是大自然的神奇、壯美的寫照(亦表現單個實體的虛弱和成片後的壯美對比,強調虛實的可轉化性);

其三(轉):它們的桿纖細,卻中空有節像竹子,它的花像太上老君的拂塵,花開得越好,身子越彎……像君子虛心、謙遜好像比竹子更貼切——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謙謙君子的身體和精神實質一樣其實都是脆弱的,連投江的屈原、陸秀夫能證明的好像除了生命的脆弱以外跟錚錚鐵骨關係不大,所以中國君子喻為竹子不如蘆葦形象貼切(此為突發奇想的聯想及引伸,其實轉折後的論點才是闡述的重點)……

——等等,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陸秀夫我的老鄉,上下五千年內,我和我們那裡的80多萬同胞,就靠他老人家,找文化尊嚴和人文歸屬感了。對,就是那位為了民族大義,史上唯一一位背著皇帝跳江的文人英雄,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第四(合):蘆葦老了,蘆葉、莖桿、根脈很快都會枯死,蘆花會飛盡……(似乎「一語成讖」,應了「水性楊花」的伏筆,最終一切歸空。)

我上述那些混亂的感覺好像遵循「起承轉合」的框架,渾亂總結出的「一二三四」,在喪失思考能力,失去邏輯思維能力的情況下下意識地拼湊成的文字和我神經錯亂感覺對應起來,倒陰差陽錯地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點弔詭的感覺。

也許因此可以說我看蘆葦和別人看的角度不一樣了。我或者只是想透過蘆葦管的小洞,來看世界……正所謂「以管窺豹,可見一斑」。

蘆竹

也者

碧管節節葉似刀

青竿棄線釣逍遙

高低俯仰鞠躬立

遠近親疏拱手邀

老道持塵拂舊事

頑童作笛奏童謠

端午又到屈原祭

糯粽也需此葉包

註:蘆竹又叫荻蘆竹、江葦、旱地蘆葦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喜生長河邊沼澤地帶。稈高3~6米……老家的河邊路旁一直有此物,(如圖)印象深刻。既寫蘆葦了,不可不寫它。

解構和物化部分文章不到之處,

請自行腦補,小編先不賣弄文

采了,言歸正傳吧。

對你看到的只是一捆柴……

小編小時候的印象它是這樣的……

唉那一段清涼油一樣的歲月啊……!

當然還可以是這樣的……

但這些並不是重點,它只

是給親們開腦洞預熱下的,

要看重點直接跳到結尾看

紅字部分吧。

推薦閱讀:

三萬六千錘、鐵鍋、菜刀和手工製品之亂象
中國結-陰陽相合,生生不息
手工藝術---傳統抽繩香囊的製作流程
了了手作:優雅天鵝單肩手拎大包

TAG:文化 | 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