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修齊治平都要切於實際

讀經明義丨《春秋》:修齊治平都要切於實際騰訊儒學朱偲2018-01-29 14:54

[摘要]刊落聲華,切於實際。既是《春秋》的精神,也是從孔子弟子到後世大儒歷經傳承的不朽精神,更是我們當下修己治人的重要借鑒。

文/朱偲

由於擔心離別後弟子專事標榜導致世俗之謗及道德學問無成,王陽明在《與辰中諸生》一信中告誡弟子「要刊落聲華,務於切己處著實用力」。換言之,不論修己治人都要竭力避免脫離事物而空談義理的不良趨向,修身齊家要貼近日用實際,治國平天下要貼近政治實踐。

修身齊家要貼近日用實際(資料圖 圖源網路)

實際上,這也是孔子編《春秋》的旨趣。在解釋作《春秋》的原因時,孔子說道:「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因此,《春秋》並非空言論道之書,而是將二百四十二年中的是非得失、興衰成敗系統進行了總結和整理,所謂「吾因其行事而加王心焉」。實際上,孔門弟子和後世儒者多從「資治」、「鏡鑒」作用理解《春秋》,注重《春秋》對於君主和士人政治實踐能力的養成,或者說經世意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門弟子和後世儒者認為《春秋》「切而為國家資也」、「有國有家者不可以不學《春秋》」。因此,在孔門弟子看來,《春秋》是一部貼近政治現實生活的政典,《春秋》的精神是一種切於實用的實事求是精神。

實學精神(資料圖 圖源網路)

《春秋》中這一實學精神在後世得到連綿不絕的繼承。後世學者在學風空虛時,往往會重新拾起這一精神。如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在晚近學風轉換中就倡導切於實際的學風。

在傷痛明亡之餘,顧炎武明末空虛的學風是導致「神州盪覆、宗社丘墟」乃至亡國亡天下的病根。他批評明末學者「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不研究孔子修己治人的實學,而空言形而上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顧炎武對明末學風的批評並止步於空對空,而且腳踏實地得從自身做起,所謂「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曾有人向顧炎武求文,他答覆說:「文不關與經術、政理之大,不足為也。」

明亡後,顧炎武退居深山讀書多年,通讀了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實錄、大明一統志、天下郡縣誌書以及名臣文集奏章、公文、邸抄。在讀萬卷書同時,他還注重行萬里路,他以二馬二騾馱書自隨,在大江南北實地考察,並尋訪熟知地方掌故的遺老耆學之士,詢問天下各郡國之利病得失。遇到邊關扼塞,便找來退伍老兵詢問詳細情狀。行經無險可守的平原曠野時,他就在馬背上默誦諸經註疏。在此基礎上,他編寫完成《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多種不朽之作。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資料圖 圖源網路)

此外,顧炎武雖絕意仕進,卻將經世之才在墾田度地等農業生產經營事業上牛刀小試,「累致千金」、「隨寓即饒足」,故而他在生活上比較富足,不似其他明遺民般清苦。

也正是因此,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高度評價顧炎武,認為他雖好言經世,卻無此前人多「欺人無實之大言」之弊,其實事求是、見聞廣博的踏實之風遠遠超出了此前一些儒者的功利之學。

因此,刊落聲華,切於實際。既是《春秋》的精神,也是從孔子弟子到後世大儒歷經傳承的不朽精神,更是我們當下修己治人的重要借鑒。

推薦閱讀:

寅巳申三邢,實際預測點竅!
西遊團隊實際上有五人,小白龍卻為何做不了二師兄?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實際處於停滯期
中2條以上,表面是淑女,實際是渣女
當我們談女性獨立時,實際是在談論什麼?

TAG:實際 | 修齊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