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如何學?C刊如何發?一位經濟學博士、核心C刊編輯部主任的真思與灼見!經管基本功長成記!

方誌老師

經濟學博士,人力資源開發與人才發展專業方向,現任《人口與經濟》編輯部主任,中國人口學會人口學期刊與出版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獲北京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優秀編輯、全國高校社科期刊優秀編輯。在經管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對期刊發展、投稿要求、審稿問題與建議、選題方向、經濟學與人口相關問題的研究探討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思考,並曾以直播等形式為許多研究人士和學子們分享了許多投稿和學研之道。《人口與經濟》創刊於1980年,是國內最早創刊的人口學類期刊之一,歸屬於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辦。榮譽: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重要來源期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期刊、全國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名刊。

問1:今天我們十分榮幸邀請到《人口與經濟》編輯部主任、經濟學博士方誌老師參加我們的訪談,方誌老師常年在學術期刊一線工作,對期刊投稿的技巧以及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並曾以直播形式為大家分享了許多寶貴的火花。那麼首先,能不能請您為大家分享一下CSSCI的投稿經驗和心得呢?以及CSSCI投稿的注意事項和要點?

答:首先得謙虛一下,談CSSCI期刊的投稿經驗和心得,一般是要學術大牛,至少也是新生代學霸才有資格進行的,應該是已經在CSSCI上面發表很多文章,且每次投稿成功率較高的,具有一定的投稿經驗積累才能分享的。我自己雖然也是一個經濟學博士,但主要的工作還是一個編輯,精力有限(實際上也是很懶),真正往CSSCI期刊上投稿且成功的次數並不多,所以從作者角度來談投稿經驗和心得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唯一有點經驗的在於我本身是一個CSSCI期刊的編輯部主任,周邊交往的也都是這些CSSCI 期刊的編輯部主任和編輯,從期刊編輯部角度可以勉強談一些CSSCI投稿的注意事項。

我認為往CSSCI期刊投稿,最重要的是需要注意到「文刊相符「——作者往往是基於研究的視角考慮問題,什麼都可以研究,只是希望研究得更科學、更深入;而編輯往往則是基於傳播的視角考慮問題,希望稿件既有好的質量,還便於傳播,即有話題性。雖然作者有時候在選題的時候也關注到自己大的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但這些還不夠,從傳播的角度看,您的稿件是否採用,不僅僅看您的選題在您的研究領域的傳播力,還需要和整本期刊所有方向的選題的傳播力進行PK。

編輯在選用稿件的時候,每次都是在科學性與傳播力兩個方面進行均衡。並不是研究質量最好的文章就可以被發表,否則也就不會發生諾貝爾獲得者的論文被槍斃的事情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期刊界看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我們期刊工作人員希望自己的期刊整體內容質量超高,但同時也考慮期刊傳播的現實性生存問題。

往CSSCI期刊投稿的作者,除了一些少數初入江湖懵懂無知的探路者外,大多數都是對自己的學術水平或者論文的整體質量有一定自信的。但儘管每個人都有點自信,實際情況是基本上90%的論文都無緣在目標期刊上發表。我接觸到太多的作者,有些是熟人,也有些是陌生人但是真正的請教者,他們在稿件被斃掉後都要問我審稿專家的建議。我也知道大多數期刊都有審稿意見的返回,審稿專家會提一些修改意見,作者也會遵從這些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然後轉投其他期刊,以增加命中率,這無可是非,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即作者們下意識地會認為自己的論文不被選用是因為質量不好,而實際的情況則是,大多數被斃掉的稿件並不是質量不好,而僅僅是並不符合期刊的傳播需要。總結一下,您的稿件被選用,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質量,其次要有傳播力,再次要有符合目標期刊的傳播力。

先談第一個方面:研究質量,並不是研究水平越高的論文就被選用,實際情況是我們會在研究質量和傳播力上進行均衡,對於一些好的選題,比如熱點焦點話題,一些大的現實性選題,有時候我們會有一定的偏愛,此外,對於一些前沿性的選題,往往是在一些新的方向的開拓性的探索,數據以及以往的積累都不可能支持論文有一個很深的研究程度,但這些選題也可能被選用,不過前提是至少有一定的水平,出版後看起來不會太難看,不會影響到期刊的聲譽。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傳播力,很多作者會片面地認為傳播力就是社會熱點話題,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至少我們期刊很少去迎合社會熱點問題。從編輯的角度看,傳播力往往可以是知名作者(不能完全排除文以人傳的存在,但我們期刊可以保證不會過於歧視青年作者)、社會熱點話題、理論重大問題、前沿問題、前瞻性問題、新穎選題、過往研究總結並提高性選題,甚至小眾但能高度彰顯期刊內涵的選題,等等。

再看第三個問題:符合目標期刊的傳播力。並不是具有很好傳播力的文章就是我們需要的,目標期刊有自己的發文方向,首先要滿足發文方向,其次還儘可能符合期刊的優先發表方向。我經常提醒作者,要區別看待社會科學期刊和理工科類期刊,後者的內容質量往往更容易比較,但前者基於社會屬性更難比較,作為社科類期刊,您的論文不被選用,不僅僅是文章質量不好,或文章質量好而傳播力不行,很多理由都可以使得您的文章不被選用,比如:社會科學的評價標準應是多元化的,您的文章的研究範式不被審稿專家所接受或喜歡;您的文章前段時間我們期刊已經發表了同類的文章;您的文章不能和其他文章形成呼應,構不成連續性或集中性選題群,您的文章有傳播力,但這個傳播力並不是針對我們的主要目標群體的,等等。有些選題,很可能您早一兩個月投過來,可以和本領域社會熱點相呼應,就更可能發表。而對於社科期刊來說,通常被斃掉的文章,有嚴重質量問題的並不是佔大多數,大多數文章不被選用是基於上面的各類非學術質量問題。對於作者而言,提高論文質量可能使你的文章被通過的概念高一些,但這不是全部,還需要注意您的文章是否和目標期刊的需求高度「契合」,也即我前面說的「文刊相符」。作為學者,您把主要工夫放在有限的範圍,比如技術性處理:在普通回歸之上進行自相關或內生性處理,這無可厚非,但至少在投稿之前,熟悉您投稿的期刊。

問2:研究和寫作的過程充滿著探索和思考的樂趣,但也需要較好的基本功以及正確的方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從前期的文獻閱讀、文獻收集整理,到中期的寫作框架搭建、寫作規劃與進展,以及後期寫作完成與修改、期刊投稿,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您作為經驗豐富的前輩,能否為大家講解一下各個環節有哪些注意事項和技巧呢?在每一個環節,您覺得最大的難點和痛點是什麼呢?作為一名新手,又應該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呢?

答:這個方面,我自己也不是特別好的研究者,只能勉強地回答,估計對於老手沒有絲毫幫助,但希望新手們能有用處。

我一直認為論文分大論文和小論文,所謂大論文就是您首先有一個明確的研究方向,在上面不斷積累,持續關注,並按照計劃有意識地解決此領域內的重要問題的論文,所謂小論文往往是您在大論文的準備過程中,看到某篇文章,或是受到其他啟發,臨時性地想到的一個選題,覺得很可能有研究意義,臨時性地進行的研究,小論文可以是您的研究領域的某一具體微觀選題,也可能是與其無關,但完成小論文後我們要回歸到大論文的路上。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通常我們做研究都是一個不斷聚焦的過程,先確定一個研究方向, 然後內化,在內心認同這個研究領域,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比別的方向更有意義或者更有樂趣。內化之後,就是在該領域的積累:收集文獻與看文獻。一般來說,我們會好幾年都在同一個方向積累,這樣該領域的文獻基本上都比較熟悉,算是掌握得比較全面。這是您做研究,尤其是大論文的基礎。我們在研究方向上積累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斷聚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該領域內選題的想法,會形成幾篇大論文的初步思路,事實上,關於這方面的論文框架和思路已經隱隱成形,剩下來的,就是模型分析和寫作,算是體力活。論文完成後,投稿前需要考慮一下該論文適合的目標期刊。

問3:您具有多年的審稿經驗,能否結合您的經歷為大家總結和分析一下,文章被錄用或者被拒絕,有哪些最常見的原因呢?從審稿編輯的角度來看,您認為怎樣的文章算是一篇好文章呢?

答: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文章被錄用或被拒絕的原因,我在第一個問題上已經回答了較多,這裡不再贅述。從審稿編輯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文章算是一個好的文章?簡單來說,既有研究質量,讓人看了覺得寫得很對;又有傳播力,讓人原意看,看後還願意重複看,重複看後還願意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以重複引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具體來看,也分好幾種:

一種是現實性選題,能夠直接解決現實問題,有現實意義,且不犯文青錯誤,對策方案可行的文章。 第二就是深入性選題,研究一個具體有意義的理論問題,既顧前,完整總結了前人的研究,又顧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推進的文章,尤其是有豐富信息量,在該領域看了您的論文覺得不需要再看其他論文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第三是思想性選題,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或許不需要複雜的模型,甚至是沒有數據,但能有一個新穎或深刻的論述,讓人得到啟發的就是好文章。第四是工具性選題,包括好的綜述、方法類文章、有資料參考價值文章、大專家所寫的學科方向指引性的文章等。

問4:作為一名科班出身的經濟學博士,您的學習和研究之旅,相信對很多經管小白都會有啟發。您可否為大家推薦一些平時充電學習專業知識的平台或途徑?以及一些學習資源,包括圖書、文獻、牛人等等,並為大家點評和介紹一二呢?

答:我自己的經驗,大家看看即可,未必有用,我自己認為,認為對自己有用,且實際堅持起來不反感,就是適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堅持看新聞,不是看明星離婚或洪荒之力之類的,而是要看和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時事,比如我自己一直關注老年學方向, 在看網頁時看到和老年相關的標題往往會點進去好好看一眼,這是一個積累自己對所研究方向的現實性理解的過程。我們很多作者所寫的文章, 模型很炫,但一到對策與建議就顯得小學生做法,就是對現實性理解不強的一種表現。做社會科學研究的,往往是思想在研究之前,研究帶來新思想,這起步的積累往往可以從對現實性理解出發。

1 關於圖書------我會首先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把自己能夠得到的該方向的圖書全看一遍,比如我讀博士時的研究方向就是老年人才開發,這是我開始讀博之前就決定的,然後我在讀博的前兩年將於此相關的能夠找到的老年學圖書和人才學圖書全部看了一遍,這是自己對研究領域的初步積累。

2關於文獻------同樣的,我也希望把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文章全看完,但現代文獻往往浩如煙海,很難真的做到,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大致了解、夠用就好,所謂大致了解,就是指對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文獻有些大致的認識,有哪些人研究,基本上的認識是怎麼樣的?所謂夠用就好,指的是對一些主要代表性的人物的研究要提前看過。其他的文獻,我會在進一步縮小研究範圍具體寫文章時視需要再去看。

3 關於牛人------我覺得還是不迷信的好,我自己覺得社科研究,範式多元,找到自己的同類即可,自己喜歡的多看看,不喜歡的也不排斥,不要把所有的作者認為劃分成不同等級,知名度高的作者你要看看,關注他怎麼做研究的,向他學習,保證自己的研究有基點;而那些不知名的,您也方便的時候看看,重點看他做什麼方向的研究,這樣很容易受到選題的啟發,不讓自己的思維定式。

問5:許多同學認為經濟學易懂難精,也有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被數學嚇倒。您認為作為一名新人,應該如何學好經濟學呢?您如何看待經濟學的前沿發展趨勢呢?

答: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我雖然是經濟學博士,但只是我的專業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人才發展被劃歸應用經濟學而已,實際上,我自己的知識積累與研究範式更偏社會學,因為我的碩士是人口學,對社會學尤其是老年學比較偏好,這就像出身少林,卻來到武當。我自己覺得是不是經濟學並不重要,但既然屬於哪個學科,就應該有那個學科的情感。事實上我本科管理學,後來看管理學的書發現不能再看了(因為再看管理學就有創業自己當管理者的衝動,而這對於普通人的我很難實現),後來進入社會學領域,覺得理解社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理解社會也是普通人可以做的;至於經濟學,我不同時期也都學過,但也僅是學過,說多高深的理解很牽強。事實上我對複雜的數學化的模型也很無感,甚至是超不喜歡,但這不影響到我的研究,我覺得研究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某一研究方向往往都是不同學科交叉的,在研究方向中選擇選題,到時需要管理學就學管理學,需要社會學就學社會學,而需要經濟學再精進經濟學。從我自己的經驗看,經濟學的學習,從教科書方面入手,很難,的確需要複雜的數學功底,而從交叉研究入手,則相對容易,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輔助完成自己的研究目的。誰也沒有規定經濟學必須數學化、高度抽象化。我覺得只要不是去幻想諾貝爾獎,經濟學研究也可以是多樣化的。

問6:我們注意到您的專業是人力資源方向,「人」才是世界一切的主角,人力資源領域涉及到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考核等多個方面,您認為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大家應該如何打造並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您覺得當今這個世界,一個優秀的人才,都具有哪些特徵呢?您如何看待」知識焦慮「這個問題呢?

答:我的博士專業的全稱是人力資源開發與人才發展,我自己的研究更偏人才學,和傳統的人力資源開發還不完全一致,就是比較聚焦關注人力資源當中的素質較優者。為此,對於這個題目中「人才」的理解算是有點體會,但對於「應該如何打造並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個題目還是有點不好下手,感覺這個題目有點像「人生導師」才能回答的,這樣的話題似乎更應該是與人才學相近的成功學所研究的範疇。我這裡僅僅就我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僅供大家參考。我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就是兩個方面:一是要有一個自己的持續關注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有所積累。「持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我認為做社會科學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它是真的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只消你有一個堅持的方向,時間久了,研究成果、課題、講課、名譽都會隨之而來,但前提是您得有一塊田,而且自己要堅守,您有了一塊自己的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才能算是你的。二是在前一個基礎上堅持多條腿走路,您要學會借用您在堅守領域內所學到的各種思維方法,結合實際,處理各種問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是器皿一樣,只能有一種功能。以上兩點,再簡單來說,就是「一專多能「。

至於在當今世界中,一個優秀的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特徵,我覺得當前世界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複雜性。一個優秀的人才通常應該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如前所說的具有一個方向,但同時能處理多類問題,就是通常別人所說的「π型人才」,比T型人才還多至少一條支撐。另一個方面就是具有一種塑造小範圍文化的能力,能讓您身邊和您公事的人,在您所塑造的文化氛圍內願意做事,這裡包括作為領導的管理才能,也包括作為組織中其他角色的吸引力。

知識焦慮,古代人叫「人生識字憂患始」,現代人認為是一種疾病,知識焦慮症或知識焦慮綜合症,主要還是現代社會作為一個信息社會,給每個人帶來過多衝擊而造成。信息多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面臨超多信息時選擇是一個問題,為此解決知識焦慮的可能,我認為還是在於擁有一個自己的專註方向,這樣屬於自己方向的會主動接受,不屬於自己方向的視場景和且情況接受,這樣就不會產生選擇性危機。

問7:閱讀和知識管理,在當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要。寫作本質上是一個大量閱讀和思考,然後輸出的過程,關於如何高效閱讀,您能為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嗎?在這個能力多維的時代,您認為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自我知識管理,並且快速學習呢?

答:這個問題越來越像人生導師才能回答的,我這裡就勉強當一回「成功人士」,發表一下自己的低見。如何高效閱讀?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完全的問題,我自己按照自身需要把閱讀進行分類,通常來說,閱讀分為兩類:涵泳式閱讀和工具式閱讀。涵泳式閱讀不要去苛求效率,它除了會增益廣聞,還具有娛樂功能,當我們進行涵泳式閱讀時,本身既有生產性,也有娛樂性,套句休閑學的辭彙叫作「嚴肅休閑」。我自己經常把我自己喜歡看的圖書包括專業書一遍遍從頭到尾翻來覆去地看,這時也沒有追求效率,只是覺得看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讓自己比別人多出一重精神世界的方法。對於工具式閱讀,怎麼有用怎麼來,我的習慣對於自己的研究領域,要全而多次反覆閱讀,這是我大多數研究的起點;其他隨自己寫作的需要再去檢索式閱讀。

自我知識管理,我自己的習慣是首先擁有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專註領域,這個領域的信息我會主動和被動地積累接受;另外,就是對於其他領域接觸了就不要輕易放棄,這種情況就好像是熟悉了就會很容易對其持續關注。專註領域的知識讓我覺得自己有一個深度,給我自信;而其他領域的擴展,則讓我知識面向寬度發展,這樣既有深度也有寬度,相對比較理想。

問8:您如何看待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專業呢?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能否為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專業應該如何有效地學習?以及您覺得這個專業應該如何學以致用呢?您認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答:這個問題實在是不敢回答,我自己雖然很多階段反覆學習過人力資源管理,但到現在為止還是一直停留在書本中,同樣缺少實踐檢驗,更談不上學以致用。我的理解不可能高過在座的專門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的學者,哪怕他僅是青年學者。

問9:您如何看待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關係呢?您認為這兩個領域,在當前都有那些現象和熱點值得關注,並值得作為研究對象呢?能否為大家推介一下您眼中的那些大師和大牛?並為大家點評一下呢?

答:經濟學和管理學兩者之間具有共通性,同樣都是解決問題的學科。經濟學更注重宏觀,管理學更注重中觀,可以說經濟學就是放大了的管理學,管理學是縮小了體量的經濟學。

在經濟學領域內,熱點問題,建議去看十九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我的習慣是把這些政府報告中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挑出來,這就是近期和未來的熱點。管理學方面,我個人覺得文化是一個熱點,將以往的理論放到文化視角下重新分析很可能是一個熱點。

大師和大牛就不推薦了,我自己覺得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的,沒必要去追星,哪怕是學術之星。經過或者到了研究生階段了,應該要有自己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過推薦的圖書還是有的:

我建議大家可以看十三五規劃前期的研究報告集,最好是比較齊全的那種,這樣的報告集往往是最近五年甚至更久中國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系統地學習,可以讓大家知道中國的具體國情,最主要的是可以突破學科的限制以改變我們狹窄的眼光。

我們現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學科視角過於突出,做社會科學研究的往往僅關注自己的學科領域思維,比如做人口學的,把什麼問題都和人口數量結構相掛鉤,認為什麼問題都是受人口影響的;做金融的,認為任何問題都是受金融影響的,總之,自己的專業最大,甚至只有自己的專業。

我認為,社會科學的複雜性,就在於其影響的廣度,很多影響肯定存在,但程度不同,有不少影響是微弱的,放到強影響同級進行分析不合適,有些是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放到一起也不合適。我們現在看到做回歸分析時,什麼變數都可以加入,其背後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層級規則,把間接變數直接放進去肯定是違背實際情況的,把弱變數和強變數放在一起顯然也是不行的。比如最典型的情況就是,我們在分析時往往把GDP放入模型,其他都不顯著。

另外,還有就是一些研究,尤其是創新類研究,僅研究一種弱變數的影響,事先不控制所有的強變數,實際上是在假定這些因素都不變,而這在前提上就違背了經濟發展現實,所得到的結論往往僅有理論意義,卻沒有現實意義。

問10:在剛才的採訪中,我們提了許多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希望是開放式的,也希望您能盡情發揮。在訪談的最後,能否就您擅長的領域或感興趣的領域,為我們分享一段精彩的評論或觀點或寄語呢?

答: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老年人才開發。人口老齡化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國情,其對經濟的影響往往是顯性的,易估量也是易處理的,但我們更應該關注人口老齡化對於未來社會的影響,比如經濟動力、社會分層、社會壓力、社會活力、群體訴求等等。這些問題往往是滯後的,但易被忽視的,也是不容易被處理的。最後,祝福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多多積累,產出更多的成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一起上下求索!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經濟 | 博士 | 編輯 | 基本功 | 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