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核心動力是中國模式

中華保險研究所郝聯峰

(2013年5月1日)

中國模式是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如果以歐美模式為範本則很難深刻理解中國模式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威權政府、漸進改革、有序開放和勤儉進取,它是扭轉一千多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舞台上地位不斷下降的根本力量,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的根本原因。堅持中國模式,妥善化解當前中國面臨的兩大主要風險(社會不公和棄明投暗),中國崛起將勢不可擋。

一、歐美模式思維無法理解中國崛起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從全球比較的角度看,開元盛世是中國最鼎盛時期,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中國GDP全球佔比為58%,此後雖經歷了北宋仁宗盛治、神宗盛極而衰(1083年佔比50%),南宋乾淳之治,明朝永宣之治、弘治中興(1500年佔比25%)和萬曆盛世(1600年佔比29.2%),清朝康乾盛世(1700年佔比22.3%)和乾嘉盛世(1820年佔比32.5%),但GDP全球佔比總體上呈不斷下降趨勢,鴉片戰爭後加速下滑,至1870年為17.2%,至民國初1913年降至8.9%,至建國初1950年降至4.5%,至改革開放初1978年降至1.76%,中華民族之急速衰敗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見圖1)。1978-1991年,中國GDP全球佔比一直在1.7%左右徘徊,改革開放扭轉了中國經濟全球佔比單邊下滑的趨勢。1992年以來,中國GDP全球佔比單邊快速回升,從1992年的1.71%升至2012年的11.6%,平均每年提升0.5個百分點左右。

圖1 公元1-2011年中國GDP全球佔比變動圖

資料來源:[英]Angus Madison,《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Wind資訊金融終端。

從圖1中可以看出,自西漢至1820年左右,中國GDP全球佔比都在30%上下,開元盛世到乾嘉盛世,中國經濟的滑落是比較慢的,1820年左右以後,中國經濟才加速衰敗。1820年左右至1978年,中國的衰敗與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西方世界的崛起源自技術革命和市場經濟制度,而中國恰恰自然科學研究基礎薄弱、技術革命落後,遲遲沒有建立市場經濟制度。為什麼中國自然科學落後?一個主要原因是傳統上中國沒有字母文字,因此很難自主發展出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體系。為什麼沒有建成市場經濟體制?因為沒有自然科學做基礎,現代工業發展不起來,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缺乏發展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土壤,及至建成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制度更無立錐之地。

(一)歐美模式的致命弊端

經濟增長根源於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口增長(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其中制度是國家經濟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技術可以引進、模仿,人口可以移民、教育,而制度具有路徑依賴性,想改殊非易事,民主制度的路徑依賴性則更強。中國1978年以前的衰敗和1992年以來的崛起,都可以從制度層面找到主要原因。國民財富只有兩種方式創造,勞動和交易,勞動創造財富,交易也創造財富。農民有一把墨斗,木匠有一把鋤頭,如果不交換,這把墨斗和鋤頭都沒有什麼用,但一交易,鋤頭成了農民的財富,墨斗也成了木匠的財富,大量的財富就是這樣交易產生的。好的制度就是能促進勞動和交易的制度,能激發人們的勞動積極性,能降低交易費用。相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更能促進勞動和交易。例如,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貌似強大,實則敗絮其中、日益空虛,其1960、1970、1980、1990年GDP全球佔比分別為15.6%、15.0%、8.5%、7.0%,經濟衰敗最終導致國家全面崩潰解體。

同樣是實行市場經濟制度,1992年以來,為什麼中國GDP全球佔比快速上升,而歐美GDP全球佔比不斷下降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市場經濟模式不同。與中國模式相比,歐美模式在政治上強調民主,在經濟上強調自由,在民生上強調人權,經濟結構上強調消費。歐美模式看似完美,被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視為夢想共識、改革目標、普世價值,實則存在致命缺陷,成為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歐美GDP全球佔比不斷下降的根源,1992年OECD成員國GDP全球佔比達到頂峰為81.22%,2000年、2010年、2011年分別降至78.29%、64.67%、62.76%。

民選政府內生著低效、扯皮、逢迎、浪費,意味著媚俗化、福利化、行為短期化和資本控制化。人們通常會認為,民選政府代表著選民,為人民的利益努力奮鬥,其實沒那麼簡單。前段時間我們居住小區選舉業主委員會委員,小區業主我幾乎都不認識,我能選誰呢?張三負責我們這幢樓的選票收發工作,我就投他了,最後張三當選了業委會委員。不久業委會炒掉了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聘了一家新的物業管理公司,怎麼炒的、怎麼選的,過程我全都不知道。選民投票選市長、州長、總統,跟我投票給張三有什麼實質不同嗎?民選政府更容易受選民情緒、短期利益的影響,如印度官員寧願拎一小袋米去走街串戶也不願去搞計劃生育、強制義務教育。民選政府更難在眾說紛紜時做出抉擇,而社會問題往往不像自然科學問題有標準答案,如美國的控槍問題。民選政府更容易受資本控制,候選人必須有資本支持才能成為候選人,才能當選,市長、總統像個CEO,有錢的大佬才是幕後董事。成為民選政府首長的關鍵是資本支持和美好形象,奧巴馬連一個村一個鎮都沒有管理過,當了3年國會議員就可以參選總統,一旦當選又可以合法地任人唯親。取消高考誰受益?有權有錢的爭相活動未必受益,無權無錢的連活動的資格都沒有,更難受益。同理,直接民選縣長、省長、總統誰受益?靠投票窮人是很難當家作主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你不投張三還能投誰?通過公平的考試、考察選拔,普通老百姓才有可能與權貴站在相近的起跑線上。

經濟自由內生著經濟周期性較大波動。西方經濟學的一套分析範式,就是告訴人們要大市場小政府、多私有少國有、多競爭少管制。這些道理總體而言是不錯的,但物極必反,過於強調私有化、自由競爭,不注重發揮政府、公有經濟、宏觀調控的作用,必然加大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貪婪和恐懼是人類的本性,是人類為生存和發展進化出的本能,也是經濟大起大落的主要根源。相比普通人群,政府的貪婪和恐懼要少一些,一是因為政府不完全以逐利為目的,二是因為政府的資金成本很低(如發行貨幣、國債),不像私人部門每投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盈利前景不明就不敢輕易投,三是經過長期實踐,政府會有意識地去熨平經濟周期。因此,一定規模的政府和公有經濟,是有助於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這在經濟大危機時表現得更為明顯。大量的聲音在批評國有企業的壟斷、腐敗與低效,但如果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工商銀行等都是民營的,世界首富可能就不是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墨西哥電信大王),而是中國的石油大王、電信大王、金融大佬,這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福音嗎?

單方面強調人權忽視了集體主義的力量。西方國家一般比較強調人權,甚至認為人權高於主權,過於強調人權而忽視集體利益,就會拆遷難、修路難、建廠難、計劃生育難、城市管理難……經濟增長速度必然就會降低,整個社會財富增長速度也就放慢了。這是一個地球村、全球競爭的時代,貧富是相對的,你發展比別人慢了,你就變得越來越窮,雖然富有不一定幸福,但貧窮不僅更難幸福,而且落後就會挨打。中國是一個比較講究中庸的國家,雖然在某個特定時段也走過極端,但其在不斷試錯中總結出來的中庸思想卻日益根深蒂固,其中一個反映便是既強調人權,也強調集體主義,二者不可偏廢。正如人要兩條腿走路,既要發展,也要穩定,既要物質文明建設,也要精神文明建設,既要市場,也要政府,既要效益,也要規模,既要質量,也要速度,既要德,也要才……如果只強調一方面不及其餘,就成為跛腿了。

消費率過高必然導致經濟較低增長。西方經濟增長模式中強調消費對經濟的最終拉動作用,消費率比較高,儲蓄率比較低。2011年儲蓄率,美國為11.70%,OECD國家平均為17.88%,全球平均為24.39%,新加坡為46.55%,中國為52.68%。儲蓄率低,就好比一個人每個月拿到工資吃光喝光花光,他的財富積累自然很慢。中國和新加坡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兩個國家,前者是發展中國家中發展最快的,後者是發達國家中發展最快的(50年前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6,現已超過美國),並非偶然。

(二)歐美模式擁躉者眼中的中國

以歐美模式為樣板,在歐美模式擁躉者眼中,中國政治是極權的,人權是不受尊重的,吏治是腐敗的,社會是不公的,GDP增長是虛假的、低質的、不可持續的,產業是空心化的,銀行是多壞帳的,貨幣是超發的,資產是泡沫化的,生態是惡化的,空氣是污染的,食品是有毒的,稅負是畸高的,創新是被抹殺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很可能的,前途是渺茫的。西方投資者大多對中國沒有信心,以西方人主導管理的合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經營一般都謹慎有餘,中國的經濟學家也大多深受西方經濟學影響,總是對照西方認為中國問題多多、前途堪憂。

其實,這些所謂的中國問題,大多是似是而非的。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這比單純的民主或單純的集中都更為科學。中國既強調個人合法利益,又強調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這比單純強調人權更為全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實實在在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全球主要工農業產品中大多數產品產量中國都是第一。中國企業ROE水平總體上是正常的,201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平均ROE為12.5%,與全球長期平均水平12.6%相當,但利潤分布結構不合理,16家銀行凈利潤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2449家)凈利潤的51.99%,銀行平均ROE為19.27%,非銀行上市公司平均ROE只有9.08%,銀行應向實業讓利以避免產業空心化潛在風險。2011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只有1.1%,低於全球平均水平3.7%,中國銀行業壞賬風險是可控的。2001-2011年,中國CPI年均漲幅只有2.75%,全球平均為4.55%,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物價是控制得相當好的,目前中國不存在貨幣超發問題,M2/GDP較高反映了中國經濟、金融發展得較好,而且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M2/GDP比例仍會不斷提高。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價格總體是合理的,不存在明顯的泡沫,2011年中國房地產總市值/GDP、住宅總市值/GDP、股票市場總市值/GDP分別為261%、214%、46.31%,全球長期平均水平分別為260%、213%、75%,中國資產估值並不高,普通老百姓買房難不是由於房地產市場泡沫大,而是由於貧富差距大。中國的環境惡化問題需要積極治理,但這一問題本身是發展中的問題,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遇到過類似問題,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民的重視,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治理,也都最終能夠解決這一問題。2012年,中國財政收入佔GDP為22.3%,全球213個國家中位數為28.7%,中國在全球213個國家中位列第141名(66.04%分位),考慮到中國人均GDP(全球排名百分位為51.93%),總體而言中國稅負並不高。世界上並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人們常說的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實質上是1990年代拉美主要國家陷入惡性通脹,惡性通脹從根本上損害了經濟增長,惡性通脹問題解決後,拉美國家近10年來經濟發展很正常,如巴西、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別從2002年的2812美元、2710美元增長到2011年12594美元、10942美元。當前中國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是社會不公(包括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公、腐敗墮落、道德失范、階層固化等)和棄明投暗(沒有認識到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放棄中國模式,機械模仿歐美模式,甚至由此影響社會和政治的穩定)的風險。

二、中國模式的核心是威權政府、漸進改革、有序開放和勤儉進取

為什麼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能扭轉1200多年來的經濟增長頹勢?因為這二三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模式。為什麼發展中國家增長最快的是中國,發達國家增長最快的是新加坡?因為中新發展模式相近,但與歐美主流發展模式差別較大。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國模式?中國模式不是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和平發展等,這些發展動力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有的。中國模式是中國或少數國家特有的、驅動經濟發展的要素,這就是威權政府、漸進改革、有序開放、勤儉進取,其中威權政府是中國發展的核心領導力量,漸進改革和有序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制度與技術保障,勤儉進取是中國發展的人口基礎。

中國政府是有威信、有權力、有特色的精英政府,即威權政府。它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而不是多黨競爭、直接民選的政府;它是精英薈萃的政府,而不是世襲或世家壟斷的政府;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性、務實、高效、執行力強、糾錯能力強、富有彈性的政府;它是具有廣泛代表性,政策中性,照顧絕大多數人利益,尤其是中下階層利益,較少走極端的政府;它是具有長遠戰略、有國家競爭意識、政策較具連續性的政府;它是直接領導、管理大量國有企業、有較多宏觀調控手段、宏觀調控能力較強的政府;它是強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與時俱進的政府。這樣一個政府,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就像馬力十足的火車頭,帶領導中國社會經濟不斷向前飛奔。

漸進改革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中國特彆強調改革,改革是中國的兩大政策基本點之一。威權政府和漸進改革結合在一起,使漸進改革、不斷改革成為可能。一項好的制度、好的改革措施,實行了三十年,就開始漏洞百出,很多地方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了,因此,沒有一勞永逸的改革。漸進改革意味著,不斷改革,與時俱進,但不操之過急,其原因是:第一,激進改革阻力較大,容易失敗,甚至造成社會動蕩,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就回到解放前;第二,改革措施是新生事物,是否一定利大於弊,需要小步快走,邊走邊看,預留糾錯、調整的時間,步子太快,發現是懸崖都剎不住車;第三,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廣人多,情況複雜,很多改革不宜一刀切,通過試點成功後推廣、增量改革等方式,則要穩妥得多。

有序開放是中國的另一大特色。中國特彆強調開放,開放也是中國政策的兩大基本點之一。強有力的政府、辯證的文化傳統,使中國的開放井然有序。對外開放的目的是引進國外先進的制度、技術和優秀人才。一個國家需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兩條腿走路,不可偏廢。只講引進,不講獨立自主、自主創新,永遠跟在別人後面,成不了一流。只講獨立自主,不講引進,中國可能直到今天都不會有以高等數學為基礎的現代自然科學體系。中國不僅注重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而且是有序開放,其好處是:力爭放進新鮮空氣,擋住蒼蠅蚊子,如對經常項目開放,對資本項目管制較多;有序放進國外機構和產品,給國內機構以緩衝期;大膽引進科技成果,但對國外製度不盲目照搬等等。

勤儉進取是中國國民性的高度概括。華人的性格,與歐美人、非洲人、印度人等等顯著不同的一點是勤奮,因為勤奮,所以節儉,自己辛苦掙來的,當然珍惜。為什麼中國人特別勤奮呢?主要是由於中國長期(607-1905)實行科舉制度,目前實行的高考制、公務員考試製,也吸收了科舉制的優點。科舉制通過以下途徑激勵了中國人的勤奮,一是只有勤奮才能科舉及第,而科舉及第幾乎是一般老百姓走進上流社會的唯一希望;二是家庭成員要勤奮,才能供養得起家裡人讀書、參加科舉;三是上流社會幾乎全是讀書人(皇帝也要從小讀書),給整個社會一個鮮明的導向,想進步得勤奮讀書。越南(1705-1919)、韓國(985-1894)、日本(8-10世紀)均曾效法中國的科舉制,所以這此國家的國民也比較勤儉進取。還有一些華人比較多或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如新加坡(華人佔比75.6%)、馬來西亞(華人佔比24.5%),國民也比較勤儉進取。中國是科舉制的大本營,所以中國人也差不多是全球最勤儉進取的。當然,中國國民性格中中央集權、儒家思想、讀書有用、官本位、集體主義等觀念也與科舉制有關,因為科舉考試中殿試由皇帝親自為考生出題面試,科舉內容主要為儒家思想,科舉及第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參加科舉通常需要全家的物質支持,這養成了中國人家庭、宗族、集體觀念比較強的性格,騎士可以獨來獨往,科舉需要團隊協作。

三、中國崛起的核心動力是中國模式

(一)中國模式的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這是中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從國家競爭的角度看,與歐美模式相比,以威權政府、漸進改革、有序開放、勤儉進取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模式具有核心競爭優勢。

核心優勢之一是快速發展。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主要不是因為「粗放發展」、「高投入高能耗」、全球化等因素,如果沒有內在的東西作支撐,想粗放、想高投入也未必能持續下去,如1958年的「大躍進」以災難和經濟倒退(1960、1961、1962年連續三年經濟負增長)收場。全球化是各國共同的機遇,不是中國特有的機遇。中國經濟高增長的第一動力是與中國人勤儉進取相聯繫的高儲蓄率。僅高儲蓄率(中國比全球平均高33.41個百分點)這一個因素就拉高中國GDP增長率4.2個百分點左右(全球企業長期平均ROE約為12.6%,儲蓄率每高1個百分點,約能拉高經濟增長率0.126個百分點)。2011年中國GDP增長率9.3%,比全球GDP增長率3.85%高5.45個百分點,中國的高儲蓄率可解釋這5.45個百分點中的77%左右。勤奮勞動是財富之源,很多中國人七十歲、八十歲還在勤奮勞動,這使中國的人口紅利、撫養比狀況比較表面統計數據樂觀。因為勤儉進取,中國人特別重視教育,中國擁有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每年畢業大學生近700萬人,遠超人口大國印度、美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全球製造中心地位很難完全被取代。第二動力是以市場經濟和公平公正為導向的一系列改革。第三動力是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第四動力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威權政府。

核心優勢之二是團結穩定。威權政府有利於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弱勢政府連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都難以保障,更別提其他了。而完全民選政府的弊端則是行為短期化、社會福利化、實權資本化。

核心優勢之三是階層流動。國家進步的動力是國民進取之心,國民進取之心來自製度因素(包括宗教、文化、習慣、傳統、法律等)長期的激勵與約束。中國的高考制度、公務員考試製度、從業資格考試製度、民主集中制原則、黨管幹部制度、勤勞致富傳統等一系列制度,使中國普遍老百姓可以通過努力讀書、工作,進入上流社會和政府高層,而權貴階層如果違法違規、吃喝嫖賭,也可能很快敗落,社會各階層保持著正常合理的流動。當然,近年來有階層固化的趨勢,這是值得注意和著力解決的。

核心優勢之四是定向突破。由於中國非常務實的威權政府,所以改革、攻關、解決難題、彌補短板等要比其他國家容易得多。

(二)中國模式的弊端

當今中國社會存在大量的問題,一些問題已引起了大多數國民的強烈不滿,這些都需要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中,有些是與中國模式相關的,因此在中國比較嚴重,如社會不公、貧富分化、行政干預多、透明度差、以權代法等;有些則是發展中國家共同的,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社會保障等;還有些是世界各國都存在的問題,如腐敗(據透明國際排名,中國在人口過億的發展中國家中,腐敗狀況是第二好的,僅次於巴西)、道德失范等。

我們認為中國模式的最主要弊端是社會不公和以權代法問題。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效率、兼顧公平,在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財富分配方面政府的再調節手段不夠(如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較低、財產稅較輕、沒有遺產贈與稅等),導致收入分配和財富佔有上的逐漸兩極分化。由於政府是威權政府,黨領導行政、立法、司法等各方面工作,在黨和政府實際工作中存在腐敗和以權代法現象。效率優先就會導致社會不公,威權政府就會導致以權代法,這是一把雙刃劍,但不能因為存在社會不公、以權代法現象就完全否定中國模式。

(三)中國模式的完善

模式只是手段。現有中國模式從而改革開放探索到現在逐步形成,只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還需要經受歷史的不斷檢驗,並與時俱進進行漸進改革。

階層流動。近年階層流動有放緩的趨勢,一流學校學生中貧寒子弟佔比越來越小,入學、求職、升遷中「關係」的因素越來越大,官二代、富二代越來越多。建議建立公共部門(不僅是政府部門)的全國統考制度,堅持全國選拔、優者治國,加強黨內民主,嚴格公共部門退休制度和任期制度,破除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特權,推進教育、醫療服務資源均等化,鼓勵公益慈善事業,改革戶籍制度,探討招生比例、人大政協和黨代表比例向無權無錢的弱勢群體傾斜的可行辦法,提高公共部門透明度和加強新聞監督,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提高司法和新聞媒體的獨立性,實行紀檢、監察、新聞媒體監管垂直領導,堅持依法治國,引導全體國民積極的建設性的心態。

基本社保(養老、教育、醫療、住房)全國統籌。通過基本社保統籌,政府承擔國民基本養老、教育、醫療、住房費用,實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和公立教育免費,逐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至5%,保障公民基本住房條件(如一居室),支持首套購房。

精簡行政層級。依據五十容量原理(上級有效管理下級的數量為五十左右,數量過多管不過來,數量過少則可能導致管理層級過多,導致管理效率低下),精簡行政層級,拆分大省,全國設省、自治區、直轄市級行政區劃五十個左右,每個省級區劃設市、縣級(市、縣平級,皆為廳局級)區劃五十個左右,每個縣設鄉、鎮級區劃五十個左右。

(四)堅持中國模式,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目前中國的發展勢頭非常好,顯示了中國模式的巨大優越性。目前要防止的,一是因不滿中國存在的問題和中國模式的一些弊端而試圖改變中國模式,甚至照搬歐美模式;二是對中國模式過於自信,固步自封,沒有注重解決中國存在的問題和中國模式的弊端。只要中國堅持中國模式,不斷與時俱進致力漸進改革,中國不僅能在2028年左右GDP總量超過美國,而且能在2128年左右人均GDP超過美國,最終將歐美遠遠甩在後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推薦閱讀:

很有潛力的搞笑心情短語:生活就像忐忑,沒有準確的歌詞,卻驚心動魄
老法師: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有視頻)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如此美的30款客廳裝修,誰看了都會心動!趕緊收著備用!
唐詩五萬首,最驚心動人的病症就是這三種

TAG:中國 | 動力 | 心動 | 崛起 | 模式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