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微學精講【12】 第28章——【知其雄】

《道德經》第三講:演化篇

第28章——[知其雄]

【題記】

本章講如何合於道,也就是復歸於嬰兒、樸。聖人在器(有)和樸(無)的兩端,都能有完善的認識,深知有,守住無,把握住兩端之間的關連(徼),所以能在樸,也就是無的層面去為,從而實現器,也就是有形萬物層面的無不為。

【正文】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①

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

守其辱

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②

聖人用之

則為官③長④

故大制⑤不割⑥

【保存微學卡到手機,方便背誦巧學習】

【注釋】

① 谿:小溪

② 器:萬物

③ 官:管理

④ 長:領導

⑤ 制:制度、制禮、製法等

⑥ 割:割裂

【直譯】 

深知什麼是雄強

卻安於守住雌柔

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甘作天下人的溪流

就能不離永恆的德

重新回歸到如嬰兒般的柔弱、厚德

深知什麼是光彩

卻安於守住暗淡

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甘作天下人的河谷

就能充足永恆的德

重新回歸到樸

樸散則為萬物

聖人用樸

就可以管理和領導萬物

所以說最大的制度就如樸一樣,是完整而沒有割裂的

【繹讀】

知其雄:雖然深知什麼是雄性的剛強。雄:剛強、外向、活躍;

守其雌:卻安於守住雌性一樣的柔弱、安靜。雌:柔弱、內向、安靜;

關鍵要知,守才有意義;這是容易被忽略的。

為天下谿:正因為如雌性一樣安於安靜低下,所以,天下人就如溪水一樣匯聚過來。

為天下谿:如上。

常德不離:永恆不變的德就不會離開。

復歸於嬰兒:就能重新回歸到如嬰兒般的柔弱、厚德。聯想:「摶氣至柔能嬰兒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等等,可知,在《道德經》之中,嬰兒就是柔弱、混沌、厚德的象徵。

知其白:雖然深知什麼是明亮。

守其辱:卻安於守住暗昧。表示低調,不引人矚目,不自見等等。

注意:在王弼通行本中,知其白與守其辱之間,還有大段文字;但是,從41章「大白若辱」,以及《莊子·天下篇》中「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可知,「知其白」與「守其辱」之間內容為後人竄入,應予刪除。

為天下谷:天下人就像是溪水匯聚到河谷一樣匯聚過來。聯想:「江海之所以為百穀王者」,「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為天下谷:如上。

常德乃足:永恆的德就能充足。

復歸於樸:重新回到樸的狀態。

以上兩段,從知雄守雌到知白守辱,從溪流到谷、從嬰兒到樸,從常德不離到常德乃足,層層遞進,意味著級別的提升,最終升華到樸與器的兩端。當然,本身雌與雄、白與辱也是兩端的巧妙設喻。

樸散則為器:樸是何意?《說文》:木素也,意思是原木,未經切割、雕刻,就好像是素未染、璞未理。

《道德經》曰:「道恆無名,樸」,將樸重新定位為道的別名,從形而下的樸升華為形而上的道,從顯意升華為密意。又曰:「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見素抱樸」等,也是取的密意。

所以,樸散則為器,意即,形而上的道演化為形而下的器,取的是密意,是道生萬物的另一種說法。當然,從顯意上也剛好能說得通,意思是:原木切割做成各種木器。這就是老子立言巧妙處。

樸後來簡化為朴。但是,朴的本意是樹皮。如有一味中藥,厚朴,既是木蘭科樹名,本身也是用的厚朴的皮入葯。所以,不能將厚朴寫成厚樸。本章為了與朴區分,恢復樸的寫法,與璞也形成聯想。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復歸於樸,就能用之管理萬物、領導萬物。與「道恆無名,朴;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可相印證。

故大制不割:制是何意?制、製最初本一詞「制」,後來加了一個衣,「製」,專門用於具體的製造,如現在的製造業;而把「制」用於抽象的製作。這裡轉意為名詞,如制度、制禮、製法等等。現在簡化字,又把製、制合一為制,可見簡化字也有其道理。大制,應該是指人們思想淳樸的原始公有制時期的制度。

解讀為:所以,最大的制度,也就如樸一樣,是完整的沒有分割為萬物的。

綜上所述:樸散則為器,暗示了道與萬物之間有一種無形的聯繫;聖人復歸於樸,在原始公有制的時候,聖人在樸這個級別上可以做到整體施加作用於萬物,自然就能成為萬物之官長,實現大制不割。聯想:「弱者道之用」。

【旁通】

《莊子·馬蹄》:「夫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易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易·節》:「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鹽鐵論·刑德》:「故王者之製法,昭乎如日月。」

《左傳·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禮。」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三章
【共讀】《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周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具原典性?
老子淵源及其思想精華概述,《姬氏道德經》傳承人發言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