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雜談:是科幻還是即將來到的現實?

前些天,我無意中翻閱最近出的一期《科幻世界》雜誌。其中有一篇封面文章叫《合二為一的未來》。文章里有的概念我是知道一些的。例如原子世界,比特世界,宇宙空間等,但有的概念,比如賽博空間我就傻眼了。結果去《百度》里找一找。《百度》給賽博空間的解釋是: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哲學和計算機領域中的一個抽象概念,指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路里的虛擬現實。我這個人一貫不喜歡讀科幻小說,也不喜歡看科幻電影。所以,與科幻世界無緣。無意中讀了這篇文章,第一遍,騰雲駕霧,第二遍,覺得有點意思,第三遍,想說點什麼!

說點什麼呢?第一,我猜想,現在的太空旅行,機器人,互聯網等等高科技,很有可能是早先科幻作家們筆下的素材,現在卻變成了現實。這樣說來,我的吳氏家門吳承恩先生寫的《西遊記》也多少帶有一點科幻成分。雖然現在還做不到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但是宇宙飛船的速度也不慢啊!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幻想與現實雖然有很大距離,但它必定有一定依據,所以叫做「科幻」。既然是科學的幻想,必定有一天可能會變為現實。讀點科幻作品可能會開闊人們的視野,不要把它們看成為無稽之談;第二,談談讀《合二為一的未來》這篇文章的感受。作者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就人類可能面對的未來,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推測:內向型未來和外向型未來。內向型未來指,信息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人類越來越多地生活在虛擬空間中,最終甚至可能永久『移民』至虛擬世界,生活變得軟體化,電子化,人類失去向太空探索的勇氣。而外向型未來是指,人類越來越頻繁地走出地球,飛向太空,在宇宙中繼續探索,開拓新的生存空間。」「這兩種未來的本質是人類對比特世界或原子世界的選擇。」作者認為:從原子到比特,時間已開始分叉,即最近幾十年原子世界(物質世界)的進步落後於比特世界(虛擬世界或信息技術主導的世界)。前者的發展進程明顯放慢,後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步。兩者的分叉,使人們忽視了能源、交通、太空、材料、農業和醫藥等各個行業的發展並使之相對停滯。與此同時,人類發展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迫使人們做出選擇,是改變生活方式,給生態環境以休養生息的機會,還是繼續發展重視物質享受的經濟模式,不把地球資源與環境的潛力攫取乾淨誓不罷休?作者還認為: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只要人腦工程,智能計算機技術取得極大進步,人的意識上傳也只是時間問題。人類全面電子化就可以解決社會發展與地球資源、能源有限的問題,因為它只需要一些機房和發電站就解決了,而且發電還可以利用太陽能。但是比特世界的缺陷也顯而易見,諸如從虛擬世界切換到現實世界的心理、生理落差問題,模擬難以讓使用者全心身地與之互動問題,萬一遇到冰川期或小天體撞擊之類災難將人類一鍋端等等問題難以解決;另一方面,人類想從太空中獲得信息與資源,維繫人類真正永續發展,就要去太空探索、發展、繁衍生息。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人類能夠飛出地球和太陽的引力場。如果要向太空移民,靠什麼技術來搬運70億人?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人通過計算得出悲觀結論,人類永遠不可能進行星際旅行。作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身體進入軌道,還是思想飛到天邊?這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嗎?也許還存在著一種內向與外向、比特與原子、賽博空間和宇宙空間......合二為一的未來。作者的觀點是,原子世界的開發離不開比特世界的協助,比特世界的繁榮也得依託原子世界的支持。解決比特世界發展的瓶頸問題,只能來自原子世界。作者認為在太空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這二者有了合二為一的可能,還給出了一百年之後人類在兩個層面都得以高度發展的美妙前景。讀完這篇文章,我有一句感慨的話:到能夠把每個人的意識通過量子通信技術發到太空各處的接收機里,每個人的意識都能成為一個「宇航員」,用各種感測器感受宇宙的奧秘。而且我們也不會放著地球不管,不會讓它一團糟,而是讓地球更放光彩!這既是科學的幻想,又是可能即將到來的現實。套用《康熙王朝》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許我們都能夠體驗得到。


推薦閱讀:

班車裡的隨想—有趣的圓周率
天才道 · 雜談論述篇 | 「四大金剛」名之由來
長升金融:實體經濟回升的起點上,要抓住這個機遇
關於知乎fate圈的一些碎碎念
[雜談] 吃粽子的屈原和磨豆腐的劉安

TAG:現實 | 科幻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