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河:作為信仰的生活 | 生活高於藝術(上篇)

(此文寫於2008年,文中提及的草場地,或許現在已經不同當時。)

藝術本身就屬於生活,除了生活世界,我們一無所有。因為別無選擇,只有義無反顧。或許,我們只有過上一種作為信仰的生活,生命的意義才是可能的。

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敏感心靈對於世俗意義的顛覆,藝術是撕裂後試圖重新癒合的掙扎,藝術是愛情或毒品,在慰藉你的疼痛和孤寂同時,又將它們加深。」

多年前,在某次藝術展中關於「你認為藝術是什麼」的空間里,即興寫下以上文字。而何為生活,歷經好多年才懂得。當時,理解中的世俗就是生活本身,而這些年,我漸意識到自身的虛妄之見,是該時候清算當年的淺薄了。

當然,此文所說的藝術,其實包括哲學,乃至宗教等一切思想形態。同時,藝術家也包括哲學家思想家在內。因為藝術高於生活已深入人心,因而本文以此為題目當然是為了圖個簡約。

生活與藝術

何為生活,何為藝術,它們之間何種關係。對比北京兩個藝術區:草場地與798,有些疑惑漸次清晰。

草場地本是一個純粹的村莊,後來漸有藝術家居住其中,生活,並且創作,漸成氣候。2008年年初,我專門前往,下車後問當地人,村裡是否有藝術區,竟連問兩人都不知,一個慈祥的老人,一個抱著孩子的微笑的母親。這頗有點像古詩里「少小離家老大回」而致的「笑問客從何處來」之感。

一直往裡走,都是在中國大多鄉村可見的樸素而簡陋的房子,商店,餐廳,農貿市場,廁所。藝術區穿插其中,青磚或紅磚的房子,規則外形,牆面樸素潔凈,不見798隨牆塗鴉的文字或圖案。裡面的工作人員親切,交談隨意。年輕的女藝術家與當地村民交談甚歡,衣著言行隨意的人們,散落於村裡各條街巷。有光著上身,在門口抽煙打牌的村民,大聲談笑。小孩在村裡肆意的玩耍穿梭,有時還跑進藝術展區里,在藝術品前作鬼臉狀。工作人員微笑著將他們趕走,他們也便一陣風的溜之大吉。

藝術家們,基本就住在村裡,房價還是便宜的。過問幾個小單間,基本都在一月300左右。房東第一句話往往就是,「畫畫的是吧」。從各個房間門縫和窗里可見,有正坐在地上吃面的女孩,有坐在床頭看書的男子,有埋首畫畫的男青年。這些同是旅途中的人們,在此生活與創作。他們,傍晚時分,有人會去村裡的小館子進餐,有人會去農貿市場討價還價買菜回來自己做飯。各忙各的,相安無事。沒有被關注感,也便沒有了表演感。或許,不把藝術與藝術家太當一回事,他們就不會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從而能以謙卑與自然的心態,創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798曾去過多次,給我的感覺就是過於精緻了。行走其間,很難如在草場地自然而從容。專門打造的藝術氛圍,瀰漫著一股時下盛行的小資味道。時髦的年輕人和各種膚色的外國人相互張望,移行。精緻的人們與精緻的藝術品一樣,難分真偽。而遊客們,也因著「我是來看藝術」的初衷自然而然的雅緻起來。人與人就是如此,因相互在意而喪失生活中的自然狀態。這裡只有純粹的藝術,包括高消費的商店、西餐廳,生活只在其外,它們之間是相互剝離的。

在一家書店裡,當服務員的年輕女子很認同我的感受,說自己每天就像一個動物園裡的保護動物一樣,供絡繹不絕的遊人參觀。行走在藝術區里,就像走在舞台一樣,有種難以克制的表演感。而新世紀最初幾年,這裡和草場地差不多,周圍還有很多破舊的房子。名氣不大,人不多,住在其中,生活消費不高,生活和工作一體,但如今就完全分離了,還是很想念最初的798。聽她如此說來。藝術,若讓人生活得失卻自然與真實,我們還需要這樣的藝術?我在感嘆藝術原來可以導致對生活的「迫害」之餘,倒有點擔心草場地日後會重蹈覆轍。

在798和不少藝術家和工作人員聊過,他們大多與一般看法無異,就是認為生活是世俗,而藝術是脫俗,是對世俗生活無意義的一種拯救。藝術是更高的,飛翔著的天空,而生活不過是大地,甚或深淵。所謂世俗就是庸俗,或是墮落。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早已是常識。他們感嘆現實美的錯失,而認為只有與生活隔離,逃到藝術里,才有心靈的自由。他們如此的論斷,不僅僅是創作論上的,更是生存論上的。

這兩種立場,無論是創作論,抑或生存論,都是可疑和值得商榷的,特別是後者。創作論上,藝術,你可以說來源於生活,但她也只能在生活之中,而永遠不可能高於生活。生活本身存在的多義性,其深廣度,是作為有限個體的藝術家所不能窮盡的。而他們自身所存有的多義性,也是其創作的藝術所不能窮盡的。所謂藝術創作,並非是在生活之上建構了什麼,而是不斷的試圖逼近生活,抵達生活之內核,祛除蒙蔽生活真相的塵埃,讓原初的生活呈現出來。簡單一點說,藝術就是還原生活,回歸生活。她不過是永遠處於流變中的,具無限可能性的生活的一種相對的現成化,相對的可能性而已。它是次生的,相對有限的。生活若是海洋,藝術就是那些色彩斑斕的魚蝦。若你非要魚蝦離開海洋,等待它們的除了死亡,就是成為標本。或者,生活是天空,藝術是飛翔的小鳥,它飛得再高,也無法逃出天空。

並且,認識到生活高於藝術,並非壓制了藝術,反而為藝術盡量更本原的詮釋生命鋪墊了真實之途。唯此,藝術才可能從觀念的桎梏中奔逸而出,與生命和自然融為一體,綻放無限的光芒。

當藝術高於生活

生存論上而言,次生的哲學或藝術是否就能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還是唯有在生活中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讓事實說話吧。低估生活,不懂生活,或認為藝術高於生活的惡果我們司空見慣。刻薄、絕情、無用、瘋掉、夭折、自殺……

卡夫卡,曾三次訂婚,又曾三次解除婚約,他總擔心婚姻會影響其寫作。極其相似的例子有克爾凱郭爾,他更看重對上帝的愛,他們可曾考慮過女友的感受。在思想藝術家中,獨身的人前赴後繼。尼采與梵谷,具有相似靈魂底色的兩個人,最終一瘋掉,一自殺。海明威或因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或感覺成功的無意義,而將槍口對準了自己。顧城,作為生活中的「留級生」,在斧頭的血腥中與婚姻一起走向死亡。海子,在「赤道」的創作狀態中瘋狂粉碎自身。昌耀,面對世界無言以對,自「結巴」潛入永恆的沉默……

藝術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拯救。然而,藝術何為?它是否就能拯救失敗的生活,而不至於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加速生命的沉淪或毀滅?對於一個大人,若像個孩子般偏執地追逐虛幻的肥皂泡,卻抓不住一個麵包或情人的一個微笑,我們能說些什麼?藝術本只應為生活錦上添花,而絕非雪中送炭。

但藝術家對於所謂藝術高於生活的重申並非是生活無意義或不重要的佐證,恰恰相反,他們的悲哀是源於無力抵達生活卻偏偏渴望生活,他們錯失的幸福絕非源於自願離開,而是被迫。這當然有很多原因,客觀而言,藝術家群體的獨特與稀少,是註定與大多數人觀念言行相迥異,因而往往不被了解,何況理解?另外,他們因敏感與軟弱而致的對生活無法把握的無能為力之感也是重要原因。他們被譽為是為了真善美而犧牲世俗幸福的烈士,但他們的行徑卻恰恰強化了他們對於世俗生活與幸福的渴望。我們或許最終會懂得,梵谷緣何割掉耳朵,他的傳記緣何叫做《渴望生活》,「渴望」就是對沒有擁有且更高的東西的嚮往。卡夫卡,在他短暫生命的最後時期,寫信給女友父親,要求娶其女兒為妻,被拒絕,在病榻上逐字逐句校完短篇集《飢餓藝術家》的清樣,淚流滿臉。隨後,不久於人世。

生活是藝術創作所能達至水平的最好標杆,去生活化的後果就是藝術生命的終結。克爾凱廓爾,在其倉促的一生中,寫過不少文字,儘管形態有異,但基本素材就是其與未婚妻的戀愛經歷。整體格局不大,原因很可能就在於其生活的狹窄。至戀愛結束,便只剩下回憶與狂躁,匆匆了結此生。卡夫卡,他的文字有一種變態的美,其中希望難見。雖然其作品很好的呈現了人性與命運的陰鬱與不測面相,但錯失了陽光與漆黑共舞的不朽張力。張愛玲,23歲左右便寫出驚世之作,卻也是頂峰之作。由於生活的封閉與僵化,她的創作只能反覆回顧那可憐的青少年時代。他們的作品儘管優秀,甚至偉大,但之於生活,仍顯得可憐與貧困。

生活是藝術永遠跨不過的一條坎。當生活喪失豐富的面相,肉體與心靈都註定備受摧殘。而由於無法阻擋的歷史原因所致的生活處境的局促而使藝術生命過早完結或轉向的,並不罕見,典型的如沈從文。我們甚至可以說,只有生活,沒有藝術。

作為信仰的生活

回應文章開頭的當年關於藝術的感受,當然是欠缺的。藝術只是世俗意義的某種現成化或承載,生活是不能被顛覆的,因藝術就在生活之中,或者說藝術就是生活,對生活的顛覆就是藝術的自我毀滅。藝術本身會導致心靈與生活的某種撕裂,當藝術家無力把握生活時,他們就會以藝術的名義逃離生活,並美其名曰拯救。此時,藝術就會成為毒品,他們的孤寂與痛苦在短暫的慰藉後,註定是進一步的加深,直至在劫難逃,萬劫不復的毀滅。他們的自以為是卻是自我欺騙的深淵,最終埋葬的就是他們自己——生活的失敗者。真實的生活是不需要拯救的,生活是無限而自足的。只有微笑著勇敢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抵達生活的內核,獲取真正的藝術。

最好的例子如魯迅。先生是中國晚清以來為數極少的所謂大師之一,是個非常生活化的人,與青年交往聊天,奔走各地體察民生國情,「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因而其作品深蘊著愛的底色,厚重而多姿。當然,先生依然有著不足,如對尼采與弗洛伊德的誤解,或許就有源於異質性的生活體驗的欠缺。對於其自身所歷經的生活,他同樣不能窮盡。生活始終在考驗著我們,生活永遠高高在上。

別問這個世界是否值得愛,而要問,我們應該如何愛這個儘管殘缺卻是唯一的世界。強調生活高於藝術,絕不是宣揚隨波逐流——庸俗的另一種表達——,世俗並非庸俗。我們只有擺脫「藝術高於生活」的成見與定論,才能真正的接近生活,體察生命。藝術本身就屬於生活,除了生活世界,我們一無所有。因為別無選擇,只有義無反顧。或許,我們只有過上一種作為信仰的生活,生命的意義才是可能的。

行文最後,我想起一位詩人朋友多年前贈予我的珍藏多年的明信片,有這樣的字句「禪的生活智慧就是,真切的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身心永遠是一致的。」這便是生活高於藝術的意義,也是我的畢生追求。


推薦閱讀:

同是《芳華》女主,鍾楚曦斬獲大獎,苗苗卻只能酒局獻舞
高血脂是怎麼一回事?
榮耀小巨蛋日常體驗報告:輕便易攜防水,但是……
有哪些很有趣的新聞配圖?
我們的三十歲(一)

TAG:生活 | 藝術 | 信仰 | 作為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