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便血 是痔瘡還是直腸癌?#馬醫生科普公開課1#

開講啦

俗語說「十人九痔」,不少痔瘡患者都對時常出現的便血現象見怪不怪。醫院裡常常能聽到不少患者發現便血許久卻自以為是痔瘡沒當回事,結果一查竟是直腸癌。

痔瘡與直腸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因此不要嫌棄,排便後回頭查看一眼大便的顏色和性狀,自己是最早發現早期細微癥狀的人。

關注大便的變化,比如顏色、性狀、次數等有無改變,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

便血癥狀不同

便血是直腸癌和痔瘡共有的癥狀,尤其是內痔,在體表看不到痔本身,因此成為影響這兩種疾病鑒別的主要原因。

但是觀察這兩種疾病的便血特點,只要大家細心,可以簡單分辨:

首先是便血癥狀不同。痔瘡便血一般顏色鮮紅,而腸道腫瘤出血多呈暗紅色,含黏液。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動」出血。這是因排便時大便擦傷痔(曲張的靜脈團)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更沒有粘液存在。所以一般是大便表面帶血,便後手紙帶血,便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

直腸癌的出血是「主動」出血。這是因為腫瘤本身表面破潰,不斷地出血或滲血。再由於直腸癌位置常常高於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會與直腸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

可見,直腸癌的大便帶血為陳舊性出血,因此血液顏色多見暗紅或果醬色,時間長了甚至大便內的血液變成黑色。

同時因直腸癌破壞直腸粘膜而產生粘液分泌,以及繼發局部感染流膿,所以大便本身還會帶有粘液和膿液,後者又被稱為膿血便。

大便形狀和

排便習慣

其次是大便形狀和排便習慣改變。痔瘡一般不會改變大便習慣和形狀,而直腸癌會出現排便規律變化,大便呈扁形或帶溝槽痕迹。

正如上述,痔瘡是曲張的靜脈團,所以便血多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有時還會有腫塊(靜脈團)從肛門脫出。

對於脫出的痔,手指按壓後很軟,和身體其它部位的靜脈一樣,可以被壓扁,或者推回肛門內。如果內痔長期脫出,會出現疼痛和硬結感,這是因為曲張的靜脈團內形成了血栓。

直腸癌作為實體腫瘤,位置固定,質地較硬,一般不會出現脫出肛門的情況。

也正因為直腸癌在直腸局部固定生長,會導致直腸壁僵硬、受壓,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里急後重、排便後不久又出現便意,但卻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便。

腫瘤進一步生長還會導致直腸管腔狹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腸,從而導致大便困難、大便變細等。少數患者還會因直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等。而痔瘡則極少會引起這些癥狀。

當直腸癌到了晚期之後,還會因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出現尿頻、腹部疼痛、骨盆疼痛等;腫瘤長期消耗人體,則會出現貧血、體重下降、疲勞等情況。

發現後怎麼辦

發現有便血、大便中有黏液、大便習性改變等,就要引起注意,去正規醫院先做個簡單的糞便潛血試驗、直腸指檢,可以初步判斷。若有進一步需要,做一次腸鏡可以準確診斷。

早期發現總是比被迫治療來得划算,糞便潛血試驗檢查費用在20元左右,直腸指檢檢查費用在10元左右,腸鏡檢查費在300元左右。

前兩項是基礎篩查,應該每年堅持查一次,若糞便潛血試驗發現消化道出血,需腸鏡等檢查明確原因。

推薦50歲以上人群至少做一次腸鏡,若無異常每10年做一次腸鏡。若家族中有患癌成員、平時里大便不規律,推薦40歲開始做一次腸鏡,根據檢查結果以後每5~10年複查。

1. 糞便潛血試驗

我們知道大腸癌少有癥狀,出血是其中較容易發現的癥狀之一。出血量較大時可用表現為暗紅色血便,可被肉眼發現;而少量出血時一般不會有便血、黑便等表現,糞便外觀肉眼沒有異常,但通過糞便潛血試驗可以對消化道內極少量的出血做出診斷。

其實不止大腸癌,包括胃癌等消化道腫瘤,在腫瘤發生的早期,腫瘤會侵犯粘膜及粘膜下血管導致出血,這種小量的出血用肉眼難以判斷,這時可以通過的糞便潛血試驗發現是否有隱匿的消化道出血。

糞便潛血試驗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國際通用的篩查方法。因為這種試驗很靈敏,其他常見消化道出血如痔瘡、胃潰瘍也可能會導致陽性,因此需要做直腸指檢或腸鏡進一步明確出血原因。

2.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區別痔瘡與直腸癌最基本、最簡單、最有效的檢查方法。

這種檢查方法就是醫生將手指伸入肛門內,根據手指觸及直腸四周粘膜進行檢查,得出初步診斷。

如果感到內部有凸起的小粒則可能為痔瘡。而如果感到腸內有菜花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或者合併腸腔狹窄,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濃液和粘液者,則要高度懷疑直腸癌。

一般說來,肛門指檢能發現75%以上的直腸癌,是一種常用的篩查手段。但是受限於醫生手指的長度,對於直腸上端的腫瘤難以探及。

3.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最直接手段,也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有效手段。

腸鏡檢查不僅可清晰地觀察腸道,並可取活檢做病理學檢查。

大部分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癌變,大於2厘米的腺瘤有一半以上都會發生癌變。

然而從腺瘤的發生,到癌變的發生,可能要經曆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能在腺瘤未癌變或者早期癌變的無癥狀階段,通過腸鏡檢查發現並經內鏡微創治療,則可以阻斷了其向癌轉變的機會。

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但50歲以上人群接收腸鏡檢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而美國這個比例為65%。

4.CT、抽血和基因篩查

若患者拒絕做腸鏡檢查,可選擇在有結腸重建技術的單位進行CT檢查,也可以發現腸壁病變。出於CT有輻射性,且發現早期病變優勢不如腸鏡,因此較少於早期檢查,是無法進行腸鏡檢查的另一種選擇。

抽血進行的是「Septin9基因甲基化檢測」。目前這項檢測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准(敏感度74.8%,特異度97.5%),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臨床檢測。

原來,結直腸癌細胞中Septin9基因高度甲基化,是大腸癌變特異性標誌物之一,而正常組織中不會出現。

Septin9檢測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全程監控腫瘤發展,在腫瘤發生非常早期的時候即可靈敏檢測到,其靈敏度及檢出率是現行大腸癌臨床檢測方法的4倍以上,被譽為最先進有效的早期大腸癌檢測方法。

這種先進的檢測方法非常方便,僅需抽取上臂的靜脈血就可實現檢測,所以患者的依從性也大大提高。

另外,基因篩查也是發現腸癌的一種途徑,尤其是給給林奇綜合征的家人建立「預警」,提示有較高可能患有林奇綜合征相關腫瘤。

最後總結:如果發現暗紅色便血、膿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大便變細等)或伴有腹痛、消瘦、乏力。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誤以為痔瘡、慢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疾病,延誤診斷和治療。

患者最愛追問的腸癌疑難

我的大腸癌會遺傳嗎?

每當得知自己患了大腸癌,患者和家屬就會急切地問這個問題。

的確,大約20%的大腸癌伴有家族聚集性。但很多非遺傳因素例如飲食、肥胖、生活習慣等,在大腸癌的發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要想準確地預測患者親屬是否也會遺傳,並找出致病基因,目前的醫學進展還達不到。

不過,有一類遺傳性大腸癌目前研究得比較清楚,能準確地篩查出致病基因缺陷,並預測患者後代或親屬患大腸癌的概率——林奇(lynch)綜合征,也叫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HNPCC)。

100多年前,美國病理學家Aldred Scott Warthin發現他的女裁縫悶悶不樂。原來,她家的許多成員都得了腸道或女性生殖器官的腫瘤,她覺得自己遲早也會得癌症。果然,這位女裁縫後來患子宮內膜癌去世。Warthin將該家族稱為癌易感家族。

後來,學者們經過大量臨床和基礎研究,發現林奇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佔全部大腸癌的5%~15%。林奇綜合征不僅發生大腸的惡性腫瘤,也可發生子宮內膜癌、胃癌、卵巢癌、小腸癌、輸尿管和腎盂癌、腦癌、膽管癌、皮膚癌等腸外惡性腫瘤。

目前,基因篩查成了分辨、診斷林奇綜合征的重要手段。

腸癌是吃出來的病嗎?

有句話叫病從口入,用來形容腸癌是最合適不過的。大城市居民偏好大魚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食物,是比較明確的易患腸癌的生活方式。

與結直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有:體重超標,愛食腌制紅肉,高熱量高脂肪飲食,缺乏鍛煉。

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製品列為「一類致癌物」。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腌肉臘肉等加工肉製品是誘發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長期過量食用紅肉也會增加腸癌的患病機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少吃或不吃加工肉製品,避免過量進食紅肉,更要慎選肉類烹調方式。

在世衛組織已確定的致癌物中,與飲食有關聯的有檳榔、煙草、酒精、苯並芘等多環芳香烴、黃曲霉素、亞硝胺、丙烯醯胺。

其中,苯並芘在燒烤肉類尤其是烤焦的肉中含量較高,黃曲霉素主要在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中,亞硝胺主要在腌制和熏制食物中常見,丙烯醯胺則在油炸和燒烤的澱粉類食品,如炸薯條、炸土豆片等中含量較高。

大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癌也可以說是拖出來的病。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約佔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

演變過程為: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5年不等(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正常情況下,腸道粘膜是光潔平坦的,若局部受到了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大腸息肉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息肉,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可能向惡性轉變,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任何人都可能長息肉,但我們自身是沒有感覺的,不通過專門大腸的鋇劑造影或腸鏡檢查,幾乎是難以發現的。因此有計劃的篩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有預防腸癌的藥物嗎?

近期知名醫學雜誌《JAMA Oncol. 》刊登了哈佛醫學院的一項臨床研究,該研究表明:每周1片阿司匹林可有效預防結直腸癌。

阿司匹林雖然證實有預防癌症的作用,但原理尚未完全闡明,還有不少問題等待明確。一些深入研究發現,阿司匹林並非對所有人都有預防結直腸癌的效果,還與個體的基因組有關係。

目前來說如果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需要使用阿司匹林,但用無妨,注意副作用即可。但如果本身不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想通過阿司匹林來預防結直腸癌的人來說,我們有幾個建議:

1.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 定期做腸鏡檢查更有意義。

3. 防癌還需從多方面入手,心理上不要寄託太多希望在藥物上。

阿司匹林腸溶片建議早上起來吃早飯前服用,喝第一杯水的時候,可以在血液最黏稠的時間裡發揮作用。

(本科普系列獻給2017年廣州科技活動周)

時常便血 是痔瘡還是直腸癌? #馬醫生科普公開課1# --- 消化病公益科普1002帖

馬醫生推薦

如何阻斷息肉變成腸癌之路

2017美國癌症報告:普查腸鏡帶來驚人效果

比痔瘡危害更大的肛腸疾病:肛瘺

推薦閱讀:

總想大便,卻拉不出來,我的直腸怎麼了?
警惕!八成以上直腸癌初期易被誤診
腹腔雙套管持續沖洗引流治療結直腸吻合口瘺的觀察與護理
年過40直腸癌離你可能更近
從頭說結直腸癌,一起做做名詞解釋與簡答題

TAG:科普 | 醫生 | 痔瘡 | 直腸癌 | 便血 | 直腸 | 公開課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