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八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八集)

2002/7/11  華藏凈宗學會  檔名:WD15-002-0008

  我們再來看下面,看經文第十六頁,第十六頁後面算過來第一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一下。

  【爾時世尊。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這一段是結束前面一大段的經文。在末後彌勒菩薩舉了一個比喻,譬如口渴之人,口渴當然他非常希望得到飲水,可是在飲水之前被他污染了,他大概是把這樁事情給忘記了,自己污染的,自己忘記了,於是口渴想去喝這個水,見到這個水很臟,不能飲用,反而怨天尤人。

  這個比喻雖然很淺顯,也許我們會覺得不以為然,可是這個世間確實有這種情形,不是說這世間哪有記憶這麼差的人,你仔細冷靜的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像這樣的人還真有不少,做過的事自己忘記了,現在遇到,反過頭來埋怨別人。才知道諸佛菩薩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對於現代社會狀況,真的是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這不能說不是佛的智慧神通廣大。佛的智慧神通確確實實廣大無邊,三千年前,將三千年後這個情形看得一清二楚。

  佛在此地讚歎彌勒菩薩的比喻,你說得太好了。『善哉善哉』是讚歎他說得非常之好。叫著彌勒菩薩,『善能演說如是譬喻』,這是很善巧。『無能伺求說其短者』,沒有人能夠在他的言行當中,找到他的過失,求得他的過失。我們接著看底下經文: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佛說由於前面這個緣故,這個因緣,你應當要知道。世尊叫著彌勒,就是叫著大家,彌勒菩薩何嘗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倒是真的,彌勒菩薩怎麼不知道。他是代表我們請法,代表我們接受佛的教誨,假裝不知道,實際上彌勒菩薩他都知道,他是代替我們請法,我們確實不知道,彌勒菩薩他替我們請法。

  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有四種辯才,這是佛經上常常講的「四無礙辯才」,如來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四無礙辯。『一切諸佛之所宣說』,佛為一切眾生,為九法界眾生講經說法。無礙辯才,這是佛所說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都知道的。

  可是還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所遮止的,『遮止』就是禁止,不許可的。這四種確實我們不知道,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在末法時期,才演變成一個不良的後果,那就是「聽騙不聽勸」,你想想看,騙人的人,他如沒有辯才,你怎麼會被他騙了;「信假不信真」,沒有辯才的人,你也不會去信假的。可見得假的、邪的,他也是有辯才,講得好像是真的,你才會被他騙去。這種無礙辯才是佛所禁止的,這不是正確的,將這個假的、邪的,說到讓人認為是真的,認為是正確的。

  佛很慈悲,我們中國孔老夫子就不像佛那麼慈悲。大家念孔子公的書,你看孔老夫子,在當時做魯國的大司寇,他一上任,就把少正卯抓來殺掉,什麼原因?他沒罪過,沒有什麼原因。為什麼孔老夫子把他殺掉?他說少正卯這個人,他有辯才,但是知見不正,邪知邪見,把這個錯誤、不正當的,說得讓人以為是正確的,他有辯才,錯誤引導社會大眾,邪知邪見,孔老夫子看到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不除掉,不知還要害多少人。他這種辯才無礙,就是到處欺騙眾生,所以沒有別的原因,就這個道理把他殺掉。佛不是,佛很慈悲,佛不會去殺人,佛會跟我們說明,讓我們認識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這下面先說明,佛的四無礙辯才有四種,第一: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這是第一種。諸佛菩薩的四無礙辯才,一定是與利益相應,換句話說,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令一切眾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叫眾生不得利益,佛決定不說。什麼叫『利益』?一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假如現前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佛說這不是真正的利益。

  我們必須要知道,生命是永恆的,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夠理解的。而身命是短暫的,我們身體在世間是很短暫的。生命是永遠的,這就是說明有三世,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都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假如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利益,來生後世不得利益,來生的時間長,在六道里無論哪一道,生命都比人道來得長久,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覺悟的人,明白的人,眼光要看得深遠,來生不能不考慮。

  假如來生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就是講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才叫真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大乘經論裡面,都是以這個目標來宣講。由此可知,佛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前得利益,不是說眼前得利益就好了,是教我們眼前得利益,以後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利益才是真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經上講「利益」的定義就是在這裡,不是只有看眼前,眼光要看深遠。第二: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法』是什麼?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教法,佛的教誨。佛的教誨是依什麼說的?一切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以實相而說,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諸佛菩薩所宣說的,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與法相應了,所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與此相違背的,諸佛菩薩決定不說,這個我們要知道,所說的一定要跟事實真相相應。第三: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決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所謂煩惱輕,智慧就長,煩惱跟智慧是對立的,就如同明和暗一樣,黑暗過去,光明就來了,有光明,黑暗就沒有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光明的,你學佛,如果學得煩惱還天天增長,這就應當要反省了,你學的不是佛法,你所聽的不是佛經。如果是佛所說的經,佛菩薩所講的法,決定是幫助你減少煩惱。

  學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能夠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錯。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智慧是什麼?對於自己,對於境界,一切人,一切環境當中,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不會被環境迷惑,清清楚楚。

  生活當中就是定慧等學。定跟慧是同時有的,絕對不是說我有慧,沒有定,那個慧是邪慧,不是正慧。有定,定中生的智慧,那是真智慧,樣樣清楚,如如不動,在這個境界里,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執著,心永遠是清凈的,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千變萬化。從靜觀裡面,你就了解這個時代的眾生,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說什麼,你看了以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你才有能力去度化眾生,講經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理」就是與法相應,「機」就是滅煩惱,與利益相應,與滅盡煩惱相應,這就契機了。第四:

  【涅盤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

  『涅盤功德』是從果報上說的。「涅盤」是什麼意思?不生不滅,絕對是與不生不滅的功德相應。「功」是你修學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果報,果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什麼時候得到?跟諸位說,現前得到。句句都是真實話,這個不是假的,現前得到不生不滅;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得到,那不是佛說的,佛不是這樣說的。涅盤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生死,是現前所證得的。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佛的四無礙辯才,一定與這四樁事情相應。如果是這種說法,你就曉得這是諸佛菩薩的正說,與這四個相應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這是佛叫著彌勒菩薩說,實在就是囑咐我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的二眾,這合起來是四眾弟子,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出家人實在講是應當要做的。好比這個學校,出家人是專職的教員,他是專職的教員,終身職,他當然天天要教書,天天要上課;在家居士他是兼任的教員,他是附帶的,他可以來上課,也可以不來上課,他不是專任,他是兼任的。所以四眾弟子都有這個責任。你要代佛說法,你要自利利他,佛說了『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你要把這四句話好好的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模範,這就是利益眾生,這就是與利益相應。真正做個好樣子,必定是跟如來的教誨相應,佛教我們應當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譬如佛教給我們「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與法相應了。法一定與理相應,這是深一層的說法,法一定與理相應。如果法與理不相應的,那個法不是正法。依教修行的人,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依教修行的人,必然是趨向大涅盤功德相應。這個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要為一切眾生說法,一定要與這個相應。再看底下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

  這是佛教導我們,聽這些佛子說法,應當具有的心態,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哪些人喜歡聽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必定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經裡面,「善男子、善女人」說得很多,但是善的標準不相同,等級不一樣,一般可以說,大分有五個等級,就是五乘佛法,從最下面最低的等級: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此地這個標準是最低的標準,我們得的是人身,當然是為一切人來講經說法,為人來講,總不會去為畜生講經說法,為人講經說法。

  人要喜歡聽、肯接受,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如果過去生中,他沒有善根福德,今天因緣雖然俱會,他也不會來聽。我們在這講經,你看街上的人那麼多,台北市也有兩、三百萬人,他為什麼不來!可見得要到這個地方坐下來聽兩個小時之久的經,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方面都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這個機會才現前,少一個都不行。

  如果少善根,善根很少,他不相信,他聽不懂,沒有善根,他不能信、不能解;沒有福德,不喜歡聽,他雖然能聽懂,他也相信,不喜歡聽,這是沒有福德。佛門裡面這些人不少,你看做法會的人,做法會的時候人很多,有多少人來燒香拜拜,甚至出錢做功德,講經的時候他不來,他不來聽經,你問他(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有的還是佛門大護法),問他聽過經沒有?沒有,不曾聽過,甚至一生一次也沒有聽過,那就是雖然他是佛教徒,也護持佛法,但是他沒有福德。聽經是大福德,有善根,有福德。

  如果有善根、有福德,沒有人講經,這樣也不行,沒有因緣,雖然有善根、福德,但是沒有因緣,聽不到。這個事情,善根、福德、因緣三方面都要同時具足,你才有這個機會聽經聞法。所以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都湊起來了,這個很不容易。諸位在座聽經,自己感覺好像並不很困難,但是你想想看,整個市內兩、三百萬人,有多少人來這裡聽?從這裡想,一比較你才知道真難,真不容易。再擴大去看,整個亞洲的人口,全世界的人口,愈比愈少,才知道這一會兩個小時,雖然聽兩小時,希有難逄,決定不是簡單的。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此地,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他『有信順心』,對於所說之法,他能夠理解,他能夠相信,而且能夠依教修行,這叫「順」,「順」裡頭有依教修行的意思。我們對於講經的人要怎麼看法?『當於是人而生佛想』。講經是代佛說法,所以升座,大座的前面要供佛像,人家頂禮、禮拜,我們講經的人不敢當,佛在前面,我們躲在佛後面,你拜,拜佛,我們不敢當,但是我們要代佛說法。

  講經說法就是代佛說法,既然代佛說法,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普賢菩薩教我們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普賢菩薩這二願教導我們,第一我們要「敬佛」,我們講經的人自己不敬佛,怎麼教別人敬佛。第二我們要「敬事」,也就是要敬業,講經是我們的事業,我們對這個絕對不含糊,一定要非常認真,小心謹慎,不可以把經義說錯了。不但經義不能說錯,一定要說得令大家生起歡喜心、信順心。所以不能不敬業,敬業就是充分準備,依教修行。第三要「敬大眾」,為什麼?每一位來聽的人,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就,都是可敬可尊之人,要懷誠敬之心。

  在講台上代佛菩薩說法,我們講的人要具備這個心態,所以要認真的學習,認真的修行,不可以含糊,決定不可以隨便來做這件事情。如果沒有誠敬心,不但不能利益眾生,自利都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聽法之人對於講法的人要「生佛想,作教師想」,他是我們的老師,我到這裡來上課,接受教導。上面就是聽經、講經兩方面,都必須具備這種良好的態度,這樣雙方面才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

  下面說,『亦於是人聽受其法』。我們尊師重道,當然一定要來聽經,一定要來接受佛的教誨。法師所講,沒有離開經典;法師所講,全是佛的意思,而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的意思。所以你要問佛有沒有說法?佛說我沒有說法。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四十九年說什麼?都是說古佛之法。這就是佛,這個態度與中國孔老夫子做學問的態度一樣,夫子一生沒有創作,「述而不作」,自己沒有創作,都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今佛的著述是轉述古佛所傳的,釋迦牟尼佛他說:我所說的都是過去古佛說過的,我將過去古佛講的,再重複來跟大家說。這就是與孔老夫子一樣的態度,不是自己的創作,是轉述古佛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講的人、聽的人,都具足了良好的態度,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下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

  【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

  這把理由說出來,為什麼我們尊敬說法的人?為什麼要相信所說之法?要依教奉行?說法之人他所說的,都是諸佛所說的,不是他自己所想的,如果用他自己的意思來說,那個問題就多了,麻煩就大了,決定是說諸佛之所說。這一點跟世間人想法、看法不一樣。

  世間人都講求要創造,創作發明,超過前人,後人要超過前人。而佛法裡面,路是平平坦坦的,沒有超過,是平等的,你要問為什麼不能超過?因為法是平等的,今佛與古佛都是一樣的,佛佛道同,這就是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無量壽經》上,經題跟我們講「清凈、平等、覺」,你如果想超,有這個念頭,清凈心沒有了,平等心也沒有了。那一超,超到哪裡去了?超到三惡道里去了,不但不能脫離六道,而且在六道裡面還會墮落到三惡道。

  你要想作佛、作菩薩,跟大家說真話,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是正法,平等法是真實法,是『一切諸佛誠實之語』,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弟子的心永遠是平靜的,這個平靜就是禪定的功夫。六祖大師解釋「禪定」,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這是禪;內不動心,這是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是禪,如如不動是定,所以心永遠安住在清凈、平等的境界裡面,清凈就光明,平等就不動。這是四眾弟子都要曉得這一個事實真相,都要曉得這個道理,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

  哪些人做這個事情,做這個壞的法業?做這個事情的人很多。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認為你們照經典這樣做法,照經典這種心態,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落伍了,不知道競爭,不知道求進步,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這種看法、說法。那我們要是聽到人家說這些話,這種說法的話,要怎麼辦?如果想想「不錯,大家都在競爭,我們怎麼會變得這麼消極」,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聽人家這樣一說,你的信心很容易受到動搖,那一動搖就錯了,跟他們走了,你不跟佛走,跟那些人走。那些人心是動的,心猿意馬,一分一秒他的心都停不下來,那是什麼心?這諸位要曉得,是妄心,他是妄心做主。

  佛教給我們安住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心。真心做主是佛菩薩,妄心做主是凡夫,凡聖的分別就在此地。我們到底是要做凡,還是要做聖?如果要做聖,那就要曉得這世間說這些話的人很多、很平常,為什麼?凡人多,聖人少。在世間上有幾個人會讚歎你?能讚歎你的人,他也是聖人,他就不是凡人,他明白,他才會讚歎。畢竟是聖人少,凡人多,凡夫毀謗聖人,這是必然的一個道理。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而且常常會遇到,時時處處都會遇到,自己要明了。這個時候就要看你的定慧有沒有發揮作用,是不是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面清清楚楚,如如不動!

  這個就是說,這四種辯才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這一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學教,也就是學習經典,要能通其義,不能死在文字之下,那就錯了。所以學教最高明的,是通其理,學教理;其次的,這是通其義,教義,不可以執著在文字上。

  經上所講的『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四種辯才,若有人誹謗我們,你想想,是不是有聽人說過,是不是有遇到!在現前社會上應該都聽過。有很多人說「大乘非佛說」,說這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我們曾經聽過,有人這樣說法,說「凈土不究竟」,這也很多人說。我們聽到這種話,你想想看,跟這裡經文講的,你比對看看就明了了,這種說法什麼?就是「誹謗此四辯才」。佛說經是依前面四種辯才所說的,這些人不承認,誹謗,這就是誹謗四辯才。大乘經是佛四種辯才說出來的,當然凈土也是佛四辯才說出來的。他說「凈土不究竟,大乘非佛說」,這就是「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

  這三千年前佛早就知道了,知道三千年後的今天,就有人這種說法,所以三千年前在經典就記載下來了,就說了。我們今天讀到這本經,看到這經文,再看到現在社會上有人這個說法,我們就知道,他這種說法就是佛三千年前說的「誹謗此四辯才」,他對大乘教不尊重,對於凈土教不尊重。所以我們讀經要會看,要知道它的意思很深、很廣。

  既然他誹謗,再進一步必定就破壞、障礙都來了。破壞佛法,破壞道場,障礙人學習,幫助人退失信心,這就是『作壞法業』。「作壞法業」,做破壞正法的惡業,後果必定『墮惡道』。墮惡道的情形,經一開端就說出來了,果報太可怕。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是故彌勒。若有凈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佛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往往因為犯了這些小的毛病,而造成重大的過失。造種種罪業的人,不是別人,都是學佛人。不是學佛的人,他怎麼曉得有大、小乘!他怎麼會知道「大乘佛說」、「大乘非佛說」這些話!都是學佛人講的,而且對於佛法大概都有相當研究。研究,怎麼會造成誹謗佛法的事情出來?一個是自己知見錯誤、偏差,人云亦云,自己沒有主見,聽人家說的,聽人家說「大乘非佛說」,他聽了以後,他也跟人說「大乘非佛說」,聽人家說;有的是看書,看到書上寫的,書是什麼人寫的?書是現代人寫的。

  佛經是三千年前佛說的。我們要詳細去想,不可以人云亦云,三千年傳下來的東西如果有問題,這三千年當中都沒有能人嗎?都沒有智慧,沒有學問的人?三千年當中沒有人發現,到三千年後才被你發現,這也未免太瞧不起古人了!三千年這麼多的高僧大德沒有發現缺點,你今天說這個缺點,這是靠不住。這是一個普通常識,稍稍有一點頭腦的人,就不至於被迷惑,不會被矇騙。當然,人的煩惱習氣很多,也不盡然是這一個原因,原因很多,這跟煩惱習氣都有關係,造這樣的業。

  這就說了,『若有凈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你看他為了想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為這個目標,他『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你們有沒有疑惑?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人為了這一生當生要成佛,認為凈土成不了佛,凈土是老公公、老太婆在學的,凈土是沒知識的人學的。要成佛,即身成佛,學密,密是即身成佛;要學禪,禪是這一生就得到,見性成佛,標榜自己這一宗,這一個法門,誹謗其他的法門。他能不能成就?給諸位說,他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他造了誹謗三寶這個罪業,這種罪業很重,誹謗三寶的罪業在阿鼻地獄。所以他自己修得再成功,實在說,說修得多好,這是不了解的人說的。真正修行修得很好的人,他怎麼會去造誹謗三寶的這種罪業!

  你看他誹謗三寶,造這麼重的惡業,你說他修得多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理由很簡單,因為他自贊毀他,他的煩惱沒斷,他的心不平。煩惱沒有斷,心不平,心不清凈,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別說你成就了,你決定超不過三界輪迴。三界輪迴是怎麼來的?就是妄想執著,你有妄想,才造成十法界;你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你現在還執著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你的執著很堅固,你的六道輪迴就出不去,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修行,我們就是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知道,什麼人能出三界?心地清凈,真正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出三界了,無論他修哪個法門,都出三界。

  所以《華嚴經》上佛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他們都得清凈心,都得平等心,他們的態度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那個風度不相同。道是什麼?道就是清凈、平等。他得到清凈心、平等心了,也就是他煩惱斷,智慧開了,他的心境開朗,與一切眾生不僅是和睦相處,他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尊敬的,他自己能夠自卑而尊人,這是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怎麼可以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幾句經文,「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這句就是自贊毀他,他是一個學佛的人,標榜自己,把別的法門統統壓下去。

  下面這三句,尤其我們要特別重視的。『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因為討厭一個人,我討厭這個人,我不喜歡,對這個人他說的法也討厭,這樣就錯了。那個人是那個人,他所說的法是法。這個毛病很大,可能我們自己就有,一定要警覺,要把這個毛病改過來,這樣才會成就。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他學的是正法,他所說的是正確的,對於法一定要尊重。不可以因為人的關係,牽連到法,這就是大錯特錯,這是錯誤的。這是第一條。

  第二是『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於法生過」,這個人有過失,也認為這法也有過失。法怎麼會有過失?法是清凈、平等、覺之法,那是人有過失,不是法的過失。不能因為說法的人他有過失,連帶法你也不尊重,這樣就錯誤。譬如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這個法師很會講經,這個法都是依照經典講的,講得沒錯,確實是經典所講的,他會講,但是他自己做不到。這就是天台大師告訴我們「能說不能行」,他會說,實際上他自己做不到,這是過失,這是人的過失。不能說他做不到,他說的法,我們就不聽,那就錯了。因為他說的法是根據佛經,我們是聽佛的法。

  過去導師講經的時候,引用《圓覺經》、《華嚴經》,尤其《圓覺經》跟我們說一個譬喻,譬如你聽經說法,你不要去管那個法師自己修得怎樣,我們只要聽他說的法是不是正確,這個比較重要。如果是正確的,他自己做不到,那是他的事情,我們自己聽懂,認真依教奉行,我們得利益,他做不到,他利益得不到。這譬喻是《圓覺經》裡面說的。

  我們入佛門求佛法,譬如去垃圾桶撿黃金,我們知道垃圾桶裡面有一塊黃金,但是旁邊垃圾很多,這垃圾就譬如什麼?這個人的過失,譬如講經說法這個法師,他還是凡夫,他還有很多過失,那個過失就譬喻作垃圾,但他說的法是佛經的正法,這就是黃金,我們是要得這個黃金,聽這個正法。這就好像在垃圾桶裡面,把垃圾撥到旁邊,那塊黃金把它拿起來,這樣就對了,垃圾我們不要。好像我們去聽法,主要是聽那個法,這個法我們得到就好了,這就對了,說法的人他的過失、他的種種,我們不要管他,那是他的事情。《圓覺經》也有這個譬喻。我們用這種態度聽法就沒錯了。

  天台宗智者大師也告訴我們,他老人家有兩句名言,第一句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就是講經說法的人,他會說,說得沒錯,但是他不能行,就是他自己還做不到。這種人可以當一國之師,當一個國家的老師,為什麼?因為他所說的法是正法,說的沒有違背經典,他說的沒錯。我們如果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就有成就。往往老師成就輸學生,古人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為什麼有這種情形?老師會說,說得沒錯,但是做不到;學生來聽,聽了他做得到,當然他的成就超過老師。這個意思就是說,老師雖然很平常,學生跟他學習,老師教的方法理論是正確的,學生真正肯學,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那就是說明他所教的理論方法沒有錯,這是國之師也,可以做一國的老師。

  若「能說又能行,那是國之寶也」,當然這是最殊勝的,會說又做得到,這是國寶級的。國寶級的少,國師級的比較多。國家國師級的人如果多,社會的風氣就能轉移,能夠移風易俗,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繁榮,可以得到。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講經的人有過失,連帶不聽這個法,責怪這個法,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

  第三『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這個「怨」就是我的冤家對頭,跟前面兩個不一樣。前面第一個是討厭這個人,跟這個人比較無緣,討厭他;第二個雖然不是討厭他,但是這個說法的人,一身的過失、毛病很多。第三句,這一句是跟自己有過節的,有冤讎的,一般說冤家對頭。遇到冤家對頭他來說法,不可以說冤家對頭他說法,我不要聽,那也錯了,這就是怨人連法也怨了,怨在一起了,那就大錯特錯了。他雖然是你的冤家對頭,但是他登台說法,法說得沒錯。

  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尊重法,來學習法,同時也要尊重說法之人,不要看他的過失,不要想他和我過去的這些怨懟,不去想這個,也不憎恨、嫉妒,都不可以。我們要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這樣才能夠學到如來真實圓滿的大法。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前面這四種辯才是佛所讚歎的,「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我們要注意這句經文,這句經文說的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一尊佛)讚歎,「一切諸佛」是講十方三世。從這一句就知道這一段的教誨,我們不能不尊重,不能不認真學習,因為三世諸佛都這樣教導弟子。

  這一段要說佛所禁止的四種辯才,這四種辯才也是辯才無礙,但是佛禁止。《楞嚴經》上說現前這個社會,末法時期,現在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說法的人如果沒有辯才,他怎麼能夠迷惑一切大眾!何況現前大眾裡面,有許許多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甚至於拿到博士、碩士的學位,在社會上大家很尊重,他們若把這個法說不對,說錯誤了,大家都跟著他們走。為什麼大家跟他走?他有辯才,他如果沒有辯才,就做不到,沒有人要聽他的,他也有辯才。可是我們細心觀察,他到底是佛菩薩,還是非佛菩薩(就是說不是佛菩薩)?這一段教導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依這個方法,依這個原則,就能夠揀別,能夠鑒定他是真的佛法,還是假的佛法。我們看這四句,恰恰跟前面說的相反。

  【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

  這是第一。他辯才是無礙,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他所講的決定不是與利益相應,也就是說,說得很好聽,但是沒有利益。『非利益相應』,他是非利益相應,不是跟利益相應。換句話說,可能他教你眼前得一點利益,教給你,因為一般人心理就是喜歡升官發財,他抓住一般社會上人的心理,教給你這些,教你求這些,教你眼前所想的,來生的利益,他不負責。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在電視上尤其是五花八門,教你怎樣升官發財的那些方法,那些方法是不是靈驗?你細心去試驗,冷靜去觀察一下,他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幫助人升官發財?如果修這個法,一個人修,一個人發財;兩個人修,兩個人發財;十個人修,十個人發財;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統統發財了,這樣他的方法就是真的,確實有靈,全世界的人修,全世界的人都發財了。如果一百個人修,可能只有一個發財,這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那一個人發財是怎樣發的?命中有,他命中應該發財,與他修的法不相干。不是說跟他修,有財發,他發了,不是,是他這個人,他本來命中就應該發這個財,不修這個法,他也是發財。頭腦稍微冷靜觀察一下就不會被騙,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說這些聽起來好像有利益,實際上沒有利益,甚至被騙,想要發財反而失財,反而錢財被騙走,這個現在在社會上很多。

  佛法裡面真的是無比之殊勝,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佛門裡面,你要求什麼都有感應,都可以得到,都可以滿你的願,這話不是假的,是確確實實的。佛門裡面能不能求發財?能。是不是求佛菩薩,佛菩薩就幫助我們發財?不是這樣。佛門當中求發財,是怎麼個求法?發財有發財的理論,有它的原因,有發財的方法,佛菩薩將發財的因、發財的理論方法教我們,指導我們,你認真去做,這樣你才會得到這個果報。佛教你怎麼樣修因,然後自然就會得這個果報。你如果不去修,佛菩薩也沒辦法,佛菩薩只能將這個理論方法傳授給我們。

  所以佛法不騙人,佛法所求的,決定是命裡頭沒有的,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本來命中沒有的,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改造命運。原來命中沒有的,現在有了,有是怎麼來的?自己修來的。現在知道、明白、覺悟了,自己去修,自己得的。如果原來命中有的,那就不是,那是前生修的,本來你就有了。所以了凡所說的,這一生修的,前生沒有,沒修,這一生命中沒有,命中沒有我們這一生來修,這樣得到的,本來沒有,現在修得到的,這就是真的。這是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得,一點都不是騙人的。

  所以《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那些理論方法,以後他確實得到。你看了凡他命里沒有兒子,算命的算他沒有兒子,以後得到兩個兒子,而且這兩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在社會上很有成就;命中本來算命的算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以後活到七十幾歲,這命里也沒有,沒有修,得到,那就是真的,真正你求到的。他知道方法,知道理論,如理如法去修學,一定能夠滿願。

  不是盲目在佛菩薩面前磕頭許願,供一點供品,賄賂巴結佛菩薩,這樣佛菩薩就保佑他,就保佑升官發財、健康長壽,哪有這個道理!這樣不但你求不到,而且還加重罪業,為什麼有罪業?將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種心態就錯誤了,你看這個罪大不大!現在做這種事情有多少?迷惑顛倒的人很多,不但求福求不到,反過來增加罪業,禍害臨頭。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利益,什麼是沒有利益,就知道所說的沒有利益,與利益不相干,不是真實的利益,是很短暫的,不是真實的,『不與利益相應』,它跟真實的利益不相應。所以我們現在聽人講經說法,也要依照經,去對照一下到底他說的是不是真正有利益,還是沒利益的。沒利益的這種我們就可以不要聽,為什麼?浪費時間,不但浪費時間,有的聽一聽,自己迷了,被騙走了,這就更加不可以。再看第二:

  【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

  他所說的,即使是講經,他也拿佛經來講,經典是佛經,沒錯,但是他所講出來的意思,不是佛經的意思,不是經典的意思,他把這個意思講錯了,講偏差歪曲了。你看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他自己錯誤,他還認為他講的是對的,實際上他說的是錯誤,已經把經的意思講錯了,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聽經、研究教理,世尊唯恐後人沒有依據,不能辨別邪正,特別留下「四依法」教導我們後人。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是標準,正確的依據。講經人所說的,如果與經典意思所講的不相應,我們可以不接受,為什麼?他的意思就不是佛的意思。如果他能夠說的與經典經義相應,經的理論相應,當然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沒有錯。

  依法不依人,這個「人」,就是說不管他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所講的與經典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聽。縱然他是菩薩,菩薩說的跟經上講的不同,我們也不可以聽。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裡面,給我們分析得很詳細,菩薩說的跟佛說的不一樣,要以佛說的為標準,經典都是佛說的,以佛說的為標準。為什麼?菩薩雖然是斷煩惱、破無明,但是還沒成佛,智慧還沒圓滿,他的見地當然不能夠跟佛相比,菩薩說法跟佛說的不同,要依佛說的為標準,佛圓滿了,菩薩還沒圓滿。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裡面一層一層分析,也為我們現在末世這些修學的人,解除很多的疑問,使我們有所依據。

  第二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是四依法的第二條。言語沒有關係,言語就是如何表達、如何說,要說長、說短、說深、說淺,這個無關緊要,但是意思要對,意思不能錯誤。多說幾句,少說幾句,說深、說淺、說長、說短,這個沒關係,意思決定沒有違背教義,決定不違背。不能將經的意思講錯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這就是依義不依語。

  第三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重要。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了義就是利益,就是這裡講的涅盤功德,這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不了義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證果,這個就是不了義。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要是學個不了義,這輩子不能出三界、了生死,這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因為經典也很多,所謂「五乘佛法」,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聲聞以上就是出三界,這些經是教我們出三界的經典,和沒出三界的經典如果抵觸的時候,我們要以出三界的經典做標準。因為出三界是了義,還沒出三界是不了義,這兩方面如果有抵觸的時候,要依了義,不能依不了義。這是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現在我們佛門裡面,也有很多法師、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人乘佛法。人乘佛法就是教我們做人,確實佛經也有教我們從人做起。人乘佛法教我們如何得到人天福報,這樣的經典要是跟了生死、出三界的經說法不同的時候,我們遇到怎麼辦?我們要依了義、要依出三界的做標準。譬如我們凈土法門,勸人念佛求往生西方,不但出三界,而且出十法界,一生作佛,跟人乘佛法比,當然我們要依一乘了義。不能說我還跟人家修個人乘佛法,下輩子再來繼續六道輪迴,不求往生西方了,你如果跟他走,這樣就錯誤了。

  現在有很多人勸人家不要念佛求生西方,下輩子再來當人,這個說法就不了義了。勸你念佛求往生西方去作佛,這個了義。這兩種說法,你聽到的時候,我們要依這個了義的,這才是究竟的功德利益;不能去聽叫你下輩子再來繼續六道輪迴,那不是真實的利益,這點我們要分別清楚,非常的重要。

  第四句更重要了,「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不能感情用事,要依智慧、理智,有理性決定不會出毛病。這是四依法,這四條我們要好好記住,依照四依法來修學,就不會錯誤,就不會被騙。請再看經文,第十八頁,第二行第四句看起:

  【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

  這句經文就是說,你如果跟他學習,你的煩惱(貪、瞋、痴、慢)會增長,不會減少,這就是跟煩惱相應。這個人雖然有辯才,但是他所說的都是跟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不是教你斷煩惱的,說簡單點就是這樣,所說的都是增長你的煩惱,不但不減少,還增長。也就是他所說的,雖然有辯才,都是鼓勵你起貪、瞋、痴,你仔細看看,他教你增長貪、瞋、痴,滅你的戒、定、慧,不讓你有智慧,讓你天天愚痴,明年比今年還要愚痴,他是給你這個。所以你跟他去學,實在講,學得很辛苦,為什麼?你所表現的,沒有快樂的生活,你的壓力非常之重,你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輕安,得不到快樂,這個就是與你的煩惱相應,不學佛之前煩惱、壓力還少,學佛之後,壓力煩惱更多、更大,這就錯了,要曉得這不是正法。第四:

  【生死相應。不與涅盤功德相應。】

  這就是他很會講,講到最後與了生死、證涅盤,或者在凈宗裡面講,與往生不退成佛不相干,甚至相反顛倒。他也沒講了生死、證涅盤,也沒勸你求往生西方,但是他也很會講,真有辯才。我們有可能遇到這個情形,我自己本身就曾遇到。

  曾經有一個年輕的法師,他告訴我從美國回來,可能學歷還很高,回來到道場拜訪,我聽他講了很多,批評很多人,批評這個法師,批評那個法師,甚至經典他也批評,講了很多,講到最後,我問他一句:要怎樣了生死?問他這個話,他講不清楚。如果一般人聽他這樣講,聽到的道理很多,講得條條有理,講那麼多,講到最後,我們依照經里講的對照一下,跟我們學佛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他所講的跟這些都沒關係,都不相應,就是這裡所講『不與涅盤功德相應』,他講得再多,也沒辦法具體教人要怎樣了生死、證涅盤,這樣的辯才佛禁止,這種人就是經典講的世智辯聰。

  這四種辯才佛不許可的,就是不與法相應,不與滅煩惱相應,不與了生死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這四種辯才,佛是禁止的,這種辯才是屬於世智辯聰,八難之一,我們知道他遭遇困難、眾難,我們要能夠辨別,要清楚。再看下面: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這一句是總結上面所講的這四種,是『一切諸佛之所遮止』,「遮止」就是禁止。不管哪一尊佛,絕對不許可弟子用這四種辯才為人演說,我們要好好的記住。所以我們現在聽到在家、出家,很多法師、大德很會講經說法,你仔細聽他講的內容,跟佛在這裡講的這四種是不是有違背?如果有違背,我們可以不要聽。這一段的經文很長,下面還是屬於這一段,這一段是講末法時期眾生,這個社會有種種過惡,過失跟這些惡業。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這是辯才,這些辯才豈非如來之所說耶?這句話彌勒菩薩問得很好。佛所禁止的,與利益不相應,與法不相應,與斷生死煩惱不相應,證菩提涅盤不相應的,都不能說,就是不能講,為什麼佛您老人家自己說?這一段很要緊,這個大義,我們再重複一遍。

  『增長生死』。有同修也有機會聽到法師講經,有的法師他是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願意去彌勒凈土,去彌勒菩薩那裡。他沒發這個願,他發什麼願?發來生再來做人,來當人,繼續再來當法師還不錯,發這樣的願,這就是「增長生死」,不想了生死,這不是佛所說的,佛沒有這個意思。佛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佛不會叫你來生還做人,我們看到很多道場都是勸人來生再來當人。

  可是我們在佛經上確實也有看到,佛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佛也講過這種話,這裡何以又說不能這樣講?這要怎麼辦?這是佛講的。彌勒菩薩這一段話提出,就是針對這個問題來問的,就是講這個。這話如來也是有講過,佛講的跟一般人講的要怎樣分別?我們看佛怎樣答辯,請看下面經文,第一句話佛跟彌勒菩薩講: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世尊解答得非常巧妙,叫著彌勒菩薩,我現在問你,隨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

  這個意思就是講,菩薩要圓滿無上道,他要發願到六道裡面去度眾生。到六道裡面一定隨順六道,那也要有生死,進來六道度眾生也要跟眾生一樣,有生、有死。我們看到菩薩度眾生也有輪迴,菩薩隨類現身,這就是入生死,攝取生死,又入生死六道裡面。

  【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

  這個事情經典也有,以煩惱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華嚴經》上就有一個例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裡面就有好幾位。勝熱婆羅門以愚痴為佛事,愚痴我們知道這是煩惱(貪、瞋、痴三毒煩惱)之一,甘露火王以瞋恚做佛事,伐蘇蜜多女以貪慾做佛事。他們用貪、瞋、痴做佛事,就是這裡說的『以諸煩惱為利益事』,以種種煩惱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他用這個方法使眾生覺悟,這就是以煩惱做利益事。這個話我們聽起來,一時比較不能理解,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去體會。

  我們學佛因緣有很多人是逆增上緣,就是說有遇到很多逆境,譬如貪、瞋、痴,經過這些很大的煩惱,他才覺悟過來發心學佛的。凡是屬於這一類,就是《華嚴經》講的,佛菩薩用煩惱做利益眾生的事,這就是逆增上緣。利益眾生,順的這方面是比較多,逆的也有,逆增上緣也有,用這個來利益眾生。以煩惱為利益事,這叫做逆增上緣。

  諸佛菩薩往往示現以煩惱做佛事,那是示現,不是真的,用意很深,目的都在教化眾生、啟發眾生、覺悟眾生,他目的在此地。雖然用這個煩惱,但是他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達到菩提,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就是涅盤。這是要有那個功夫才可以,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能用這個手段來教化眾生,用反面的手段。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只能學善的這方面,不可以學惡的那方面。那方面我們如果學了,就墮落了,我們是真正會墮落、會受苦,這個意思要懂,那是菩薩,跟我們凡夫身分不同,後面經文也會講到。再看下面:

  【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

  佛再問彌勒菩薩:佛所講的,諸佛菩薩所示現的,你仔細去想一想,他是跟利益相應,還是跟非利益相應?意思就是說,跟有利益的相應,還是跟沒利益的相應?他是與法相應,還是與非法相應?我們一想就明白,佛菩薩的示現,他的確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佛所講的話,你真正明白,真正懂得了,佛說法當中哪裡會有過失!我們再看彌勒的回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是正說,與前面四種利益是相應的。他有這種效果,能夠幫助菩薩。『菩提分法』是覺悟,使他們能得圓滿的覺悟。請再看下面經文: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

  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看到很多,絕對沒有互相矛盾,反而從這些說法當中,體會到佛的高度智慧、善巧說法。確確實實在佛菩薩境界當中,橫說、豎說、順說、逆說、正講、反講、直講、橫講,統統是正說。佛所示現的,不管如何示現都是正說,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我們想學佛菩薩這樣,學不到,必須契入境界的人,他才有能力說法。

  我們初學,煩惱沒斷,智慧沒開,那就要像過去李老師所講的,我們一定要依規矩,依規矩就是敬業、敬事,認真努力不敢隨便,講經說法要依照規矩來講。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這當中相輔相成,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進步,一年比一年更殊勝,契入佛菩薩的境界,自自然然會現前,這個事情不能著急,不能急著要趕快去度眾生。

  還有一些人說:我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還沒成片,功夫還沒得到。還有人說:念這麼久了,還沒看到佛來。如果常有這個念頭,跟諸位講,永遠功夫都不會得力,為什麼?你這個念頭就是妄念,你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妄念障礙著你。所以你念,儘管念,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念到功夫純熟,自然成就。

  所以不求一心,不求見佛,什麼都不求,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這樣就對了。不夾雜,只有佛這一念,絕對不夾雜其他的妄念,所有一切都放下。不要想「我這樣念是不是能夠往生?」這又是妄念,「我何時會往生?」又一個妄念,一直想這些,你的妄念永遠都沒辦法降伏,這是一個要領,一個原則,一定要知道什麼都不要想,自然就得到了。

  佛在經上教我們一心稱念,教我們不夾雜,你還要夾雜,還有妄念起來,這就是夾雜,不老實。所以老實念佛就是心清清凈凈,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之外,所有的念頭都沒有,也不要想「我何時會得一心不亂?我現在念到這樣,是不是一心不亂?我還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你想想看,心全是妄想,你有這個念頭,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的障礙。這些念頭統統放下,單單阿彌陀佛這一念,保持這一念這樣就對了,只有這一念,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樣就是叫做老實念佛的人。還有其他這些有的沒有的,雜念這麼多,就是不老實,我們一定要知道。

  古德講的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大勢至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念」就是不夾雜,夾雜念頭就不清凈了。「相繼」是功夫不間斷,相繼就是老實,沒有斷掉,這樣念才會成就。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佛這一段的教誨非常好,意思就是講我們目前還不能學習大菩薩的境界,大菩薩能夠用這些煩惱來做利益眾生的事,用貪瞋痴這些煩惱來做佛事,我們凡夫沒辦法。不但凡夫沒辦法,聲聞、緣覺也做不到,這不是普通人。

  『此諸菩薩得法自在』,佛把這些人的身分說出來了,這些人是什麼身分?這一些菩薩原來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至少破了一品的無明,證得一分的法身,起碼是這樣身分的菩薩。這些法身大士,他們可以用貪瞋痴度眾生,可以用這個手段來幫助眾生,我們不可以。

  怎麼曉得他是法身大士?這裡講他「得法自在」,得法自在就是一般講的「入不二法門,入大三空三昧」,他才能得法自在,這是法身大士。他們用煩惱那是方法、手段,他沒有過失,他帶給眾生的是利益、是警覺、是智慧。所以『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這是菩薩度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這個我們不可以疑惑。這不是聲聞的境界,也不是緣覺的境界,聲聞、緣覺他們是已經超越六道輪迴的聖人了,他們都做不到,何況我們凡夫!這個要知道,要記住。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

  下面這一段很要緊,這是世尊明白的開示,叫著彌勒菩薩講『若有煩惱』,決定『不能為他作利益事』。換句話說,你自己心裡有煩惱,怎麼能幫人家斷煩惱!有煩惱,怎麼能指出別人真實利益之事!哪有辦法幫助別人!這個事情難。有煩惱,你也『不能滿菩提分法』,也就是說你不能達到圓滿大覺,因為你有煩惱。由此可知,我們眼前的修學,斷煩惱要緊。

  四弘誓願,發了願之後,第一樁事情就是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盡之後,智慧現前了,實在講,斷煩惱就是轉煩惱為菩提,你的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進一步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是在斷煩惱之後。由此可知,煩惱未斷之前,老師教我們學法門,學法門目的還是要斷煩惱。如果學法門與斷煩惱不相應,那就不是佛所說的這四種辯才。佛所講的,決定是幫助你斷煩惱,用教的方法來斷煩惱。

  『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這就是講他有煩惱,而發起弘法利生,做這些事情的,決定不會跟「義利相應」,「義」是理,不與理相應,不與利益相應,也不與法相應。充其量他能得到什麼?這裡講的『但為下劣善根因者』,這個「下劣」講你沒辦法與義理相應,沒辦法與利益相應,你沒斷煩惱要去度眾生,最多只能種一點善因。

  什麼叫「下劣善根因」?講得好聽一點,是人天福報,這是講得好聽一點;如果講真話,就不是人天福報,三惡道也有福報,畜生、餓鬼也有福報。你看有錢人家養的寵物,貓、狗福報很大,全家人都在侍候它,那家的主人還沒有它的福報大。鬼道裡面的大間廟,很多人去拜鬼神,香火旺盛,那也是很大的福報,這都是前生修的,沒修成就,就得一點福報。這個福報還不是人天福報,在三惡道享福,這情形很多,在鬼道當鬼王、當王爺,福報也很大;畜生道,有錢人家養的寵物,那福報也很大,這就是這裡講的「下劣善根因」,「下劣」就是下面的,六道裡面屬於三惡道。

  因此,我們要求人天福報,也是很不容易,也要如理如法,要不然連人天福報都得不到,這不能不知道。我們經文講到這裡,我們自己能夠去體會。下面講:

  【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

  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覺悟那就是菩薩了。菩薩在這中間『寧捨身命』,也不會隨著他們這些人走。世間人不肯捨身命,把自己的身命看得太重了,身命受到威脅,就向邪法屈服了。

  邪法與正法也有很明顯的區別。正法、佛法沒有組織,也不會去拉人,換句話說,你要修學正法,是你自己要的,沒有人強迫你,完全是自由自主的,沒有絲毫壓力,也沒有任何人控制你。如果是邪法,可能他有組織,他有控制,甚至於你整個生活都被他控制,那個不是佛法。因為你被他控制,你被他威脅,你不能不聽他的,這個時候,如果真的是菩薩,捨身命也在所不惜,還是要行正道。這一句話的意思就很深、很長。我們在社會上自己去觀察,這也不能講太多,個人自己冷靜去觀察,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以這個原則,你去看就知道。

  【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何以故』,為什麼緣故?「何以故」是為什麼。佛叫著彌勒,這裡面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有異菩薩』,這一句是行持不一樣的菩薩。這一種菩薩『得智力故』,「智力」就是講他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大徹大悟,他已經得清凈、平等、覺了,所以他能夠示現煩惱。他在煩惱裡面『現』,「現」是示現,在煩惱裡面,也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面,他示現攀緣。為什麼示現攀緣?為了利益眾生,他是利益眾生的,因為他有高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像我們中國古時候,你們諸位都曉得濟公,濟公所現的,那就不是一個普通出家人,普通出家人決定不許可的,絕對不可以這樣。他用那個方法利益眾生,高度智慧,特殊的表現這是一類。

  另外一類是『有異菩薩無智力故』。這一類菩薩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智力,智慧還沒開,凡夫菩薩。他要去學濟公,這樣他所做的是『於諸煩惱增上執著』,煩惱愈來愈重,煩惱裡面加煩惱,迷惑裡面再加迷惑,這就錯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破戒、破齋,不守法的這些出家人,這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佛講出這個原因,兩種不同的人,兩種不同的示現,在這末法時期都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社會事實的狀況,我們如果看到這種情形,用什麼態度?佛前面教給我們的,要好好記住,「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我們不要去看他的過失,也不要去說人家的罪過,為什麼?我們是凡夫肉眼,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他到底是佛菩薩大權示現?還是真正愚痴在造業?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不知道。如果我們在這裡面分別、執著,再隨便去批評,你想想看,我們心就不清凈。我們是要修清凈、平等、覺,看到這個境界心就動了,心為境轉,心被境界轉是凡夫。

  修行人要做到境隨心轉,《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我們心隨境轉,學佛之後,要怎麼學法?反過頭來,要讓境隨心轉。我的心是清凈的,外面境界永遠是清凈的;我的心是平等的,外面境界也是平等的,這叫學佛,這才能得真實受用。

  外面境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樣樣清楚,樣樣明了,這是智慧。雖然清楚明了,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大定,這個就是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所以一心不亂也是禪,跟宗門用功沒有兩樣,只是方法不一樣,不但是禪,高級的禪定。問題是我們要會修,對外面沒有一樣不清楚。如果樣樣都不知道,那就變成愚痴,變白痴了,白痴怎麼會是菩薩!是樣樣清楚,但清楚裡面要學不分別、不執著,清楚是清楚,但是要不起心、不動念。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一大段才算講完,第九大段。下面這是第十大段。第九大段的經文特別長。第十大段是要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相同的地方,慧行就是明心見性、智慧開的菩薩,初業菩薩就是凡夫菩薩,哪一些表現不一樣,我們應當要曉得,不曉得我們就有疑惑。

  所以我們念佛人所要求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雖然能夠做到不夾雜、不間斷,但是疑要是不斷,縱然往生,往生生到邊地疑城,這也是一個障礙,也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不過說實在話,能夠往生到西方的邊地,也算很了不起了,不但出六道、出十法界,只不過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五百年以後,也是能夠見佛聞法,也算很了不起,也算是究竟圓滿。但是佛對我們,還是不希望我們生到邊地疑城,可見得佛希望能與我們見面,連這五百年都不希望我們耽誤,佛都不願意。佛對眾生這種愛護之切,我們從這裡能夠體會得到,如果沒有邊地疑城,我們還很難體會,佛希望我們見佛愈早愈好,往生見佛愈早愈好。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這是給我們講了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都是講綱領,一定要把它記住。「彌勒菩薩白佛言」,這是對佛說,彌勒菩薩再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這是講以他自己所理解的,他聽佛說法的意思,他聽懂了。這是佛前面所講的,開經以來開始講這部經,一直到此地佛所講的,如果就近處而言,就是前面這一大段,第九段講末法時期社會的過惡。

  彌勒菩薩聽懂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他聽懂了,所以他說,特別指我們現代的社會,就是『於後末世五百歲中』,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五個五百年),這個時代正是指我們現前這一個時代,他給我們提出了五樁事情。

  第一是我們希望(『樂』是愛好、喜愛,愛好的意思,這個字不念(勒),念(葯),「樂」就是喜愛,我們心裡很喜愛,愛好的意思,希望的意思。希望就是『欲』,「欲」也是希望),我們愛好,我們希望能夠離開一切業障纏縛。也就是我們現在一般學佛人所說的,我們非常想消業障,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你看哪一個學佛的人不希望消業障!大家都想消業障,於是消業障這些修行的方法就很多了,可以說到處都有,很多人要去消業障。最普遍的,我們一般在寺院、寺廟拜懺,拜懺做什麼?消業,祈福、消業,到那裡去消業障。業障是不是拜個懺,我們拜個梁皇懺、大悲懺、水懺,這個業就消了?懺拜之後是不是消了?我們可以去問拜懺這些同修,但是看起來,有消、沒消也不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於什麼叫業障不了解,不知道什麼叫做業障,業障有消、沒消怎麼會知道!就像我們要抓賊,你不知道哪一個是賊,你是要抓哪一個!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要消業障,首先要認識什麼是「業障」。「業」是造作的意思,「障」是障礙的意思。業有善、惡業,有無記業,我們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無非是善、是惡,要不就是無記(不是善,也不是惡)這三種,三大類。不管善、惡業、無記業都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這個業是怎麼來的?妄想是業,分別是業,執著是業,這是《華嚴經》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一切業障的根源。

  你看《華嚴經》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跟諸佛如來共同一樣的智慧德相,佛有什麼智慧,有多高的智慧,有多大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跟佛一樣,都平等的。為什麼諸佛如來這些智慧德相都現前,我們都沒辦法現前?這是什麼原因?佛一句話把我們說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什麼?我們有妄想、有執著障礙住了,這個就是一切業障的根本,從妄想、執著來的。從根裡面產生出來的,那是什麼?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業障,瞋恚、嫉妒是業障,煩惱也是業障。

  你到那裡去拜懺,是不是這個懺拜完,貪瞋痴煩惱都沒有了?如果沒有了,你業障真正消除了。如果懺拜完回來,看到人、看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是起瞋恨心罵人,還會生氣,這業障沒消,你的煩惱還是存在,可見得你業障沒有消掉,一定要懂得。佛在此地教我們,真正是幫助我們消業障。

  『自無損害而得解脫』,「無損害」就是無障礙,沒有障難,很順利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解脫最低的目標是要脫離六道輪迴,你真得解脫,這就是真實的利益。

  如果要想達到這二個目標,第一個消業障,第二個了生死、出三界,學佛的人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是人』,這一個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你如要達到這個目的,這底下教給我們三個方法。前面是兩個目標,你要達到前面二個目標,你一定要學後面這三個方法、這三個原則。

  你在菩薩行中要深信、要深解,菩薩行裡面這些理論、方法,你要是不懂,要怎麼樣修法!這是講你要求學,要去學習,求學之後,你要真修行。修行從哪裡修起?『於他過失不生分別』,這還是前面講的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不要去找別人的過失,不求他過,不舉人罪,你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裡修起。他所講的,跟佛講的完全相應。而你的目標方向,一定要確定在『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你看他這五句,一句話就是一個意思,五句展開來,就是五篇,就是五番開示,這等於說了一個題目而已,非常重要。這是真慈悲,真實的教誨,我們一定要好好記住,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裡面詳細在下面經文,下面一段經文就很詳細,要跟我們講這幾樁事情。一直到這一部經終了,都是跟我們講這幾樁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要想消業障,要想了生死、出輪迴,下面的開示就非常重要了。

來源:http://ft.amtb.tw/dv.php?sn=WD15-002-0008&lang=zh_CN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讀誦版
太乙救苦天尊–道教的地藏王菩薩
菩薩寶典—慧解脫必學的阿賴耶識(完結)
發菩提心,成菩薩行
談談《阿彌陀經》中的文殊菩薩?[凈弘]

TAG:菩薩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