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鑒賞—戰國玉器

中國玉器鑒賞—戰國玉器(上)2008年06月10日 星期二 19:26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困諸侯相爭,戰事不斷,故史稱這個多事之秋為戰國時期。有關戰國時期的考古發掘成果極豐富。其遺址墓葬出土地主要有:陝西長武上孟村、咸陽黃家溝、鳳翔西村、八旗屯、西安半坡、臨撞秦東陵;河南輝縣固圍村、琉璃閣、浚縣辛村、洛陽中州路、燒溝、金村、信陽劉庄、長台關、固始白獅子地、侯古堆、淮陽平糧台;山西長治分水嶺、潞城潞河、侯馬南喬村;河北邯鄲百家村、唐山留各庄、邢台南大汪西南崗、平山三汲;湖北宜昌前坪、江陵沙萬、天星觀、望山、隨縣、宜城魏崗;浙江紹興地塘獅子山;湖南長沙洲城橋;甘肅藍田地湖、平涼廟嘴坪;山東萊蕪戴魚池、濟南千佛山、曲導各國放城、臨淄商玉村;安徽長封楊公鄉,壽縣等。

(一)玉器的種類、造型與工藝

1、種類。裝飾品有璧、環、玦、璜、管、珠、佩飾、觿、鐲、串飾、組佩、劍飾、掛飾、碟、玉人、蟠螭紋飾板、龍首帶鉤、笄、虎、馬、龍、龍鳳、鳥、蟬、背面、龜殼等;禮儀器有圭、璧、琮、工具創、玉冪目、口塞、鼻塞、琀、玉俑、玉冊等;日用器有梳、嵌玉鏡架、耳杯、盤、燈。

2、造型。技飾品以片形為主,厚度均勻,邊緣犀利。禮儀器的玉璧尺寸較大。創新造型有龍首帶鉤、耳杯、鏡架、玉劍佩、大型掛飾、整玉形玉限目等。紋飾造型基本延續春秋時式樣,如谷紋、勾雲紋、捲雲紋、蟠螭紋等。創新型紋飾較多,如陰線連鎖乳釘捲雲紋、蒲紋、列星級、曾面紋和束絲紋及谷紋(或薄紋)組合等。

3、工藝。材質多為軟玉,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開始多見)等,其中含河南玉、新疆和田玉、岫岩玉、珉玉、玉色為白色、青白、灰白、青綠、黃綠、黃色、紅褐等。其他玉石類材質,有瑪瑙、石髓、綠松石、水晶、紫晶、滑石等。鑲嵌工藝空前盛興,旦工藝精美。典型器物有:中山國錯銀鑲金嵌綠松石銅犧尊,頭與身有嵌綠松石紋飾;紹興獅子山玉耳銅盤,作圓形玉耳;信陽長關台錯金鍛玉鐵帶鉤鉤面嵌3塊谷紋玉板;輝縣固圍村銀質包金額玉帶鉤,鉤面嵌谷紋決3件;同地又出玉璜,由7塊玉組成,兩端龍首各銜接銅質腰金件,與下端玉飾再相連;河北臨城嵌綠松石銅帶鉤,由綠松石嵌成各式幾何型紋飾,陽平糧台嵌玉銅鏡架,架上嵌刻有捲雲紋玉片。

按雕技法普遍應用。按雕處布局繁密,圖形多樣,邊緣犀利規整,做玉精細。以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大型掛佩為代表。按雕工具,學術界尚未公認的意見。夏捆在分析漢代玉器鏤空技藝時說,是在接孔處先鑽上孔,然後使用彎弓鋸擴大洞孔鑽孔工具是木或金屬桿鑽或管鑽。這種說法如屬實其工藝當在戰國時已出現。拋光技術精湛,是戰國玉器工藝的一大特色,其成就空前優異可稱中國古代玉器拋光工藝的代表。許多玉器的拋光度能達到篇然生輝、光彩照人的藝術,效果能把玉材的硬度與光澤度充分地表現出來。按物理學原理,質地越堅硬的物質其拋光度越強、越充分。如滑石的硬度為1,在玉石材質中最軟,故拋光效果不佳;金剛石的硬度為10故拋光效果達到頂級。戰國玉器所施拋光木者,一般選擇質堅色美的玉器,拋光度能達到玻璃光澤,平滑細潤,『不釋不賦』,視覺自然舒適。施過拋光術的玉器,更顯華麗精美。拋光術所用的研磨料,因無考古發掘實物證明,迄今尚得不到科學的解釋。可能是細若泥漿狀的金剛砂。從近現代琢玉工藝看,這種方法是基本的和奏效的。抑或可推測,用絲麻紡織品在玉器表面反覆「勒門自磨」,也可達到其效果。物理學將物體表面的光亮度單位即稱「勒」,說明人玉光亮度的取得與「勒磨』技術有關。

(二)戰國玉器的特徵

1、雙龍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時期已多見雙龍首形璜。其造型是單純地作拱橋(虹)形。

這種玉珍發展到戰囫時期變成較為繁複的雙龍首佩。安徽長豐楊公墓者、山東臨淄商玉村者、河南信陽長台關者等頗具代表性。

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來的雙龍首珍為主體,在其上下邊緣附設對稱式鏤雕雙龍、雙鳳、曾面等紋飾,使玉佩造型更為豐滿;由原來的單行對稱,變為二或三層對稱,豐富和增強了對稱形式美;由於施用按雕工藝,加強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現剔透的生動感。

此類玉佩的創新形式被漢代玉佩所繼承。

2、龍首形帶鉤。春秋時期帶鉤,形體較寬而短,鉤頭較薄,如寶雞益門村所出者,其用法當屬襟鉤。可能不是腰帶上的正式帶鉤,而是上在交領下方的小鉤。《釋名·釋衣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它相當於近現代中式上衣的紐和。戰國時期的玉帶鉤,造型變化了許多,其特點是:形體窄長,彎曲,較短;多四方體,多四方鈕;鉤首作龍首形,嘴較薄,稍上翹,尾略向下彎曲;如將它平放,則鉤尾略高於鉤鈕底邊線;多數光素,個別的於鉤身雕出幾條陽線直線紋。實物有隨縣曾侯乙墓谷紋帶鉤,飾谷紋者為僅見;河南淮南楚墓者,龍首刻出耳、眼;傳世品帶鉤,長14.3厘米,是罕見的大型作品。戰國玉帶鉤為漢代直至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奠定了基本造型璜式(如龍首形),開玉帶鉤大系列之新起點。

3、谷紋龍形佩的分類。春秋谷紋龍形佩少見,且造型較單一,形體彎轉不甚,如金勝村所出者。戰國時它的形體變化較大,如按時間先後順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波折形,或作一個彎轉,如山西長治分水嶺者;山西潞河者;

其二,作兩個彎轉,如中山國者及安徽天長三角圩者;

其三,作三個或更多彎轉,如中山國晚期墓者和安徽長豐楊公鄉者與河南固始所出者。

這些造型的系列,表現出它們從簡單到繁複的發展過程,似乎說明人們對龍文化的審美意識的不斷深化(彎轉多者,則動感強)。戰國玉龍的藝術特色是飛動之美。飛騰的形態與《易·乾卦》「飛龍在天」的意趣相合,從而加強對龍的神力的崇拜。玉龍造型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年代越晚者,形體的姿態美越突出。

古代玉龍的造型,唯戰國者達到了美的極至:它是戰國激蕩若狂瀾,欣欣而勃發的時代精神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化動感特色的一次極好的展現。

4、楚龍異彩。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的主龍是裝飾品的主體之一,而楚國玉龍更是別具風彩,值得深入研討。各地考古發掘的楚國玉龍,其造型與紋飾的特點,歸納之起來有:

其一,龍身彎轉較少(多一個或兩個彎轉,多回首形);

其二,龍首有角或耳,無眼睛,上唇長(長臉),下唇短且內卷,並與上唇相連,連接處形成圓孔,上唇與身體相接;

其三,身緣出毛(或爪)且較長,或呈兩分其上有平行陰線紋一至三條;

其四,多數有陰線谷紋,少數為淺浮雕谷紋飾用單陰線,粗放有力;

其五,龍體如賓士騰跟,風格頑健狂放。

商周是龍鳳文化的成熟期。各種物質文化部離不開龍風藝術的造型與紋飾楚文化亦然。龍風造型藝術,在楚國的銅器、帛畫、漆器、縱綉等文物中普遍存在;玉器更為突出。玉龍是楚國玉文化的代表之一。

楚國雄居南土,其文化豐厚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河統計截至20世紀80年代末所發掘的東周墓葬中,楚墓約佔80%。」周代的中華文化是二元概會文化。北方山河雄壯,南方風光佳麗楚代表了南方;黃帝神聖,炎帝勝任,楚屬於炎帝統系;龍成武,鳳秀美,隨抑龍楊鳳。』但文化「抑龍楊鳳」說,圍限於理論上的問述,但考古學多已證明,實際並非完全如此。典型的義物例證有: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所出人物龍鳳帛畫,畫面作一貴婦人雙手禱科龍鳳形龍在攀升,風在飛騰,二者並受尊崇。1973年長沙子彈庫使喜所出人物御龍角而,作一男子好龍欲飛升圖、所描繪的目是、在《邊說》中可找到對應的描述。如「駟玉虯以來送兮,沽塵風來上征」,此即龍,野即幾「幻八龍之油混兮,十雲旗之四蛇,駕青川兮驗白峋,吾與孟華游兮用之四。」這些文物與文學內容,都能證明使人有帶龍尚昆的文化風習與傳統。

楚玉龍的藝術風格除雄奇來放者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造型特點,即玉龍頭部為臉狹長,面額平直,有的猶似馬頭。這令人想到古代神話的「龍馬」。《尚書·顧命·傳》記述古帝伏合玉天下,龍馬出河,身刻八卦圖,謂之「河圖」。《禮記·禮運》:「河出馬圖」疏:「是龍馬負圖而出。」楚人崇尚老莊,與其莊騷文化相一致(老莊一派屬道學)。如果把楚玉龍視為中國早期的龍馬神像,則與楚文化的特質合拍。那麼,楚玉龍超乎象外的文化內涵,可能表現的就是楚人創新與開放氣魄的龍馬精神。

5、螭噬人形佩。片形鏤雕兼線刻蟋縮銜裸人,雙爪抓住人的上下肢,吃肩部生羽翅,兩側有二肩生羽翅的仙人,腳踏小媳。《廣雅·釋魚》:「有翼曰應龍」,屹生雙翼與應龍同屬。而二翼人即中國最早的羽人形象。羽人、羽民見渚於文獻者,如《山海經·大荒南經》、《楚辭·遠遊》及《淮南子·地形訓》等。羽人即道教中的羽化登仙的飛仙。

玉佩可能表現羽人乘翼摘騰往天庭。《楚辭·九章·惜誦》:「駕青劉兮駐白蟎」,註:「虯嶼神獸,宜於駕乘。」又,《楚辭·招魂》:「得人肉以祖,以其骨為釀些,」註:「今湖南、湖北有殺人祭鬼者,即其遺俗也。」嫡噬裸人(或是奴隸)」,亦與祭神有關,即用人向以祭天神。嫡噬裸人的造型為首見,其文化內涵當系楚人祭俗的反映;羽人形象初見,是早期道教羽化、仙化思想的珍稀實物例證。

6、伎人項飾。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由5個捲雲紋玉管、雙使人、谷紋捲雲紋龍形佩及金環鏈串系組成。相類的造型又見於同地所出伎人,作長袖舞動狀。

《左傳·昭公二十年》;「高台深地,擔鍾舞女」,是宮廷欣舞位的早期記錄。此項飾型式對稱,二伎人錦緞現社,長袖過頭或垂至股胯,舞姿若飛燕。其陰刻線條極為流暢生動,把衣料柔軟鳳旋的質感和動感,都充分地表現出來了。觀裙的靜中寓動與使人的端麗鳳儀,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

戰國伎人玉飾的造型與意趣,成為漢代玉舞人佩的楷璜。

7、龍螭合體玉佩。戰國的龍煙台體玉佩少見。隨縣曾侯乙墓大型掛機的龍吸紋造型為典型者。天津市藝十博物館藏,安徽壽縣出土的傳世品為片形,按雕並陰線刻,作二龍二響彎轉相統台,造型與紋飾特點是;損體形制如東周銅鈕鐘的鈕部倒置,別緻奇巧;龍身有勾雲紋及二峋頭紋,螞紋為尖首、尖耳,身有簡化群紋,頸有細密的網路鮮紋,煙爪粗壯上峋上的束絲紋屬『遊絲刻』藝。玉佩的球刻極為精湛,按雕技藝完美,線紋刀法細膩圓柔但不纖用,完全可與曾侯乙京大型掛佩的工藝水平相媲美故可謂戰國龍蝕會體玉佩的代表作。如此佩出士處屬實當為楚國玉器精品。

8、龍螭鳳紋掛佩。曾侯乙墓所出龍摘風效掛佩,全盟由5塊玉材裁製組合而成,共分26節體間有4個活環用金屬樣插連,可拆可合又有8個活環,系用你接方法製成但不可拆分。接即計明線刻各形態的龍、峋、鳳、背面等紋飾,工藝複雜製作玉巧代表戰國玉器工藝水平的頂峰。

此佩出土時卷附於曾侯乙遺體的額下處說明原來是從頸部垂於胸前至下腰的掛佩,是墓主生前專享的禮儀性佩玉。《楚辭·離騷》:高余冠之在這兮慶余佩之陸離。高冠與長佩,是屈原爵級與權位的象徵。此佩長達48厘米,可謂「長佩」之類,且用上品和田白玉雕制。佩用之本義應在佩服而明德。因之,此佩不但是曾侯乙君位權貴的象徵,更重要的是,表現當時「君子比德於玉」的一種服飾形式。

9、組佩的趨簡形態。在西周結構繁複的大型組佩基礎上,春秋組佩已經趨向簡化。如河南輝縣琉璃閣所出者,由6件各式玉佩組成。戰國時的組佩雖仍盛行,但結構還保持春秋時的從簡形式。主要特點有三:其一,以玻為主體,配以玉環及絲緩的結構,如河南信陽楚墓木儷所繪示;其二,由璜、環、珠串成雙行結構,如河南信陽楚墓木桶及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木桶所繪示;其三,由環、管、珠與龍形佩組成。

前兩類組佩形式,僅見於信陽和江陵楚墓彩繪木桶所繪示,並無實物可據。關於東周組佩簡約於西周的原因,目前尚不可知。東周組佩常加入玉龍形佩,是結構上的新特色。說明它們已不只單純地用於裝飾,而且還溶進了龍崇拜的內容。這種新形式,在西漢一些組佩中(如廣州南越王墓所出者),得到了繼承。

10、玉劍佩。曾侯乙墓所出劍形玉佩,片形,全器由5片玉材經金屬絲穿連為一體,造型是銅佩劍的大致璜擬。劍首為雙龍形摟雕佩,柄下部為鐵雕勾雲紋佩,其他部分光素,長33.6厘米。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腰腹部,是他生前所用的禮儀器。

《文中子》:「子曰,先王法服,不其深乎為冠,所以庄其首也,為履所以重其足也;衣裳檐如劍佩鏘鏘也,皆所以防其躁也。」所述者,是禮服之用法。衣婦劍佩等,都是為了約束步伐以防躁動。此創佩有意製成5節,節與節之間必有空隙,也是為了行步時劍佩不致有整體的較大幌動,使之與步調相諾。據此可知,佩劍佩的目的,是節行止,防躁動,使主人的步伐徐緩穩健,符合正統禮儀儀態美的標準,即所謂君子行步「掩身毋秩」(《禮記·月令》。掩,斂也)。佩帶封形佩表現的是貴族行為文化中尊禮尚儀的思想。

11、獸面紋玉琮。曾侯乙墓所出獸面紋玉稼,是僅見的戰國帶紋飾的琮,十分珍貴。《周禮·考工記·玉人》記「像圭」,疏:「緣,文飾也。」同篇有「緣琮八寸」說。此球與長安張家坡並叔墓所出鳳紋玉琮,能證明《周禮》所述緣琮的真實性。

12、玉石羽臨。學術界俗名「耳杯」者,正名是「羽的」。《楚辭·招魂》:「瑤漿用勺,實羽的些。」可證。山東臨淄商玉材所出滑石羽的,橢圓形,兩則附耳。羽的用為酒器,若酒杯,酒實曰臨。《詩·周南·卷耳·疏》說爵、風、腫、角、散五種器具「總名曰爵,其實曰爵」。《漢書·外戚傳》注引孟康曰:「羽腦,爵也。作生奮(雀)形,有頭尾羽翼。」據知,羽陸之雙耳,實為雀翼之機形,估體是省身之概括形。《說文》字伯文作勢,謂「從爵(雀)省。」字上部如雀頭。《禮記·投壺》:「請進限」,意為行簡罰酒之用。《左傳·成公二年》:「奉施加墨以進」,筋與重要的禮儀器玉結並托,可見它的文化價值巳超過了一般酒器。戰國玉羽篇見於傳世典型器,有龍首紋羽伯。此器耳部有錢雕龍紋,雕琢極精美,是戰國玉羽治之代表作。玉(石)羽筋是戰國酒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為漢代玉、漆質羽施造型之本。

13、玉冪目的新變化。西周時的玉冪目,特點是結構繁複,每每由數十件玉片組成。春秋時則有所簡化。而戰國玉喚目的特點有四:

其一,玉片的組成一般在十幾片。形制已簡約。

其二,更趨向五官的擬形。玉片所代表的五官,更有寫實性特點。如河南三門峽出土者,額、眉、目、耳、鼻、口等齊全,璜擬逼真;甚至連上唇兩側短翹的鬍鬚都表現出來。額頭處設斧形玉片,《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器也。」額頭處之人面之始,故借用斧形玉表示。洛陽中州路出土者、額頭處、置橫向弧刃斧形主片,眉、目、鼻、口形象極像真人。

其三,加入龍形佩。

其四,湖北荊州秦家山2號墓所出由完整玉片琢成人面形,此種新型玉限m此為初見。戰國玉冪目造型的重要價值是;面部五官的寫實性璜擬造型;應是漢代「玉塞九竅」的前身。因為,九竅的具體部位,都是由五官璜擬造型的直接引伸與繁化而來。玉煥目上設龍形佩,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龍神崇拜有關。商周時期,不僅生人崇龍,就連死人也被視為能攀龍升天以祈求靈魂永生者。取證二:《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黃帝駕龍升天的神話,為後人所崇信。上述長沙子彈庫楚墓所出人物御龍圖帛面,繪一男子駕龍,表現墓主人慾乘龍飛升的思想。玉冪目上特設龍形佩,與此種思想一致。

14、谷紋的造型分類、谷紋可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淺浮雕谷紋,它是春秋晚期玉器谷紋的承襲型,特點是形體比例多數為趨小。中間突起部分手感尖銳;穀粒底部出尖鉤,表現籽粒已萌發。排列密緻有序(從上下或左右方向看,都成行列)。藝術風格是繽密典麗,精秀繁華。如中山國谷紋龍形佩。湖北江陵長台關所出谷紋根;傳世品谷紋環,谷紋造型十分典型。

第二類,扁矮形谷紋。用陰線鉤出谷紋輪廓、使中間處成略突起的穀粒。特點是:手觸感覺凸起回鈍,無尖銳感;穀粒底部有尖鉤線;排列有序或無序;藝術風格綿密流麗,親纖委婉。如中山國谷紋璧及谷紋雙龍佩等。

第三類,陰線谷紋,似可視為第一、二類谷紋的簡約型。線組寬度均勻刀法粗放有力排列有序或無序手感平坦。藝術風格渾樸和船,圓活精勁。陰線谷紋,初見於春秋晚期,如金勝村谷紋龍形瑣。戰國的典型實例有中山國谷紋龍形佩。

上述三類谷紋造型與工藝,呈從繁到簡的順序。第一類谷級是戰國玉器中最常見、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三類谷紋,則相對較少見。谷紋是戰國玉器中最盛行的一種裝飾紋飾。谷紋的社會背景,是當時農業文化的高度發展。如水稻可一年兩獲;魏國取豐嘆的『盡地力之教」法,使「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其糧食生產之興旺,可見一斑。作為意識形態的玉文化,器物上谷紋的普遍應用是社會經濟形態的反映表現出顯時玉文化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15、薄紋的始興。在谷紋造型的基礎上發展出新型的確紋,是戰國玉器紋飾的始興風尚。山東臨淄商玉村出土有獸面紋、蠶紋、谷紋複合式璧其中的谷紋,不是一般所見單純地作淡浮雕形,而是在刻滿斜格紋的每個格紋單元結構的中央處六方格加刻陰線谷紋。由兩漢時期玉器浦紋怔明(漢蒲紋璧),這種六方格形紋飾即是硬紋的最早形態蒲,即請草。蒲紋即古代用蒲草做成的編織物形式結構的璜擬。《說文》:「蒲,水草也。或以作席。」蒲草屬多年生水草,莖細長圓柱形長4至5尺,葉細長肥厚多肉乾後柔性好,宜編織。周代澤草用途很廣泛。編席。《逸周書·器服解》:里桃枝素獨,第燕皆素獨斧巾。注;浦席《尚書·顧命》謂之底席。《詩·小攤·斯干》;『下盔上包,乃安斯寢。』下韓即小蒲席。

《周禮·春官·司几筵》;「諸侯祭祀席,蒲筵細純。』蒲席做祭祀用品。

編帽。《國語·齊語》:」以旦暮從事于田野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蒲帽是農夫的裝束。

車具。《周禮·著官·巾車》『玉之喪車五乘木車蒲蔽。』用蒲草編成涼棚,以避風塵日晒。《左傳·昭公元年》:「蒲富有前」。用蒲草編緝自室的屏風,以象徵主人的權力。《詩·大雅·韓奕》:「玉錫韓侯,維筍及蒲。」嫩蒲的食用價值高,故成為宮廷的賞賜品。《說文》:「震,鼎實惟葦及蒲。」說蒲是鼎食菜肴。《農政全書。種植》:「(蒲)春初生嫩葉,出水時取其中心入地白茵大如匕柄者,生喚之甘脆,以酣浸食,如食筍法亦美。」蒲草因寶玉而生神性。《拾遺記》:「軒轅詔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蒲和玉圭同樣有象徵道德的神化價值。

既然蒲草在社會生活中有如此重要意義,那麼,玉器上表現儷革的負效的出現,則是情理中事。

蒲草在地下極易腐朽,故不見於考古發用品、唯以與之質地相近者的竹紡織物,來作為初級定名的依據。如湖北江區投峨山戰四墓竹簍的十方空心上級國及湖北當陽曹家崗差率付藍編織自率等。這些大方空心田芙,與商玉村玉玉們紋完全相同、不過、玉員和效的十方空白處,刻滿谷紋、可能表示用蒲草編織的回盤,用上草葉做掠過穀物的器具。這種方法,猶如當今江南廣大地區的民間,仍用竹編六方圍來的回金涼曬食物成養蠶相似。

編織物結構形式是幾何效的唯一的最直接的源頭。蒲紋(或結合谷效)在玉器上首現,證明本於生活,善於借鑒他種藝十形式,是戰國玉文化的審美特徵。地團帶經被漢代玉器所沿用。

16、初現的星紋。湖南長沙樹木一戰國墓出土一件紋飾奇特的勇,原報告說,紋飾為「雙重圓圈紋」。

該紋飾實為陽紋、排冽無序。此種紋飾於前代未見。一般認為,它表示星星,即顯紋、或悅是玉田上這令所見最早的星紋。此說可考之於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為證。

璧之星紋,證明戰國承襲先民的星占文化,並巧妙地在星上反映出來。因為,古時認為「天圓地方」,墨圓即象天,璧上飾星紋,恰是星空跡象的描刻。戰國魏人石申,為著名占星家,傳世有《累經》一卷;是中國最早的星書。其時代與星紋璧正合。

戰國星紋努不僅開玉器星紋之端倪,而且為漢代普遍出現的列星效努(星效之間加刻直線紋)的造型作了準備。

玉墜—

玉琮—

獸面紋玉配—商

玉佩—商

鳥形玉佩—商

玉戈—商

玉兔—西周

盤龍紋玉戚—

璜—

蟠虺紋璜—

園勒頸玉飾—商

舞女—戰國

玉飾—商

園雕虎形玉插—

握璜—戰國

玉犀虎—戰國

突沿手鐲—春秋晚戰國初

玉燕—商

玉玦—春秋晚戰國初

園箍形玉飾—商

桓紋玉鐲—春秋

十字紋橢圓形玉佩—春秋

中國玉器鑒賞—戰國玉器(下)2008年06月10日 星期二 19:52

17、新興的乳釘陰線連鎖捲雲現商玉村所出兩件雙龍首佩,作二龍首共身形,龍身的紋飾,是新型的形式結構,是由單陰線與淡浮雕乳釘相結合形成捲雲狀且彼此連鎖的紋飾。同樣者有安徽長豐楊公玉管和雙龍形佩。這種紋飾考古界、學術界皆無公認的定名,商玉村墓發掘報告稱「凸起的珍雲紋」。其定名雖大體會適,但未能將它的全部式結構概括出來,我們姑且將它稱為「乳釘陽城鎖捲雲紋」。此名雖較繁瑣,然可全面表述它勝構及工藝特點;或可簡稱為「乳釘捲雲紋」。使的形式,細線代表陰線紋,圓點代表乳釘(所說釘紋,即像釘帽狀之凸起,似由谷紋簡化而成,多見於東漢玉器,在此屬借用)二者呈縱橫有序的運銷專形。

這種紋飾的直接源頭可能是春秋玉器常見的陰線刻捲雲紋。如河北中山王墓的龍首紋龍形佩。如果將其兩端的捲雲狀變成乳釘形,則與孔釘捲雲紋相似。與這種紋飾更為相似者,見於婦好基球形器和玉困。其區別是,紋飾等獨成組,不作連鎖;較戰國者多刻一於陰線。商代玉器的這種紋飾,是否與戰國乳釘捲雲紋有關,很值得研究。

乳釘捲雲紋的類似形式,見於湖南長沙月亮山所出戰國銅鏡。不過銅鏡紋飾作陽線。

乳釘桂雲紋還出現過簡化的形式,如商玉村雙龍首期,身上的捲雲紋,完全是單陰線的連鎖形,不見乳釘。其工藝方法簡便,應是由初釘捲雲紋變化而來。

乳釘捲雲紋的形式美特徵是:陰線與淺浮雕相結台,豐富了紋飾的層次感、相互連鎖的結構增強了紋飾的繁稠華麓的格調。新創的乳釘捲雲紋,在漢代玉器中得到廣泛的繼承。

18、多層紋飾玉璧的新變化。春秋奏國玉器的創新形式,是多層勾雲紋璧。這種裝飾形式的特點是:紋飾紛繁豐盈、滿密茂美;紋飾層次分明,排列有序。在這種異形裝飾方法基礎上,戰國玉堅又有新變化。山東曲導魯故城戰國墓所出多層紋飾璧,繼上共有5層紋飾:內田與最外圈為獸面紋,兩圈之內為相間的柬絲紋及谷紋。紋飾採用陰線刻和淡浮雕方法,層次分明。

古時以璧之圓喻天,並以璧禮天神。春秋、戰國玉型肺勾雲紋、谷紋與柬絲紋,即是用以祈求天神保佑人間能得到農桑蠶絲的豐獲。良語文化玉器最先出現的典型獸面紋,學術界一般認為是虎面紋。各國故城繁背面紋有尖耳,稍上升的大眼,直鼻,腮有領,也是神化了的虎面紋。它很可能因本性威猛強悍,在此有避邪佑樣作用。

自古以來,當人不能有效地征服自然時,就要在藝術作品中征服它;若不能在物質上征服自然也要在精神上征服它。玉種複合式紋飾玉繞,表現的即是這種人類渴望戰勝自然,並與之和諧一致的思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多層紋飾只有在玉璧上可見的原因:人們的希望(如得有年),能在現實生活或神話宗教中得以圓滿實現;而圓圓的璧,恰好能作為這種精神寄託的神物;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就是『圓』。獸面紋谷紋雨絲紋璧將古代玉璧的裝飾文化的美學內涵,椎到了極至。漢代多見的多層紋飾玉璧,直接源於戰國。

19「行氣」銘玉杖首。現藏天津歷史博物館的傳世刻「行氣」等銘丈的玉杖首,有玉質,黑青色,作十二面柱形,內空,每面刻銘文,凡45字(含重文。「退』字下缺重文號),長5.2厘米,寬3.4厘米。銘曰:行氣。保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前,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卷在上,地幾卷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銘文大意是;吸氣要深入,則氣最多,使氣下伸,氣下伸則可固定;呼氣如草木之前生,且往上生長,與吸氣時相反而退出,退到極至。如此;天機朝上而動,機翻下而動。順此行氣則生,逆則死。銘文描述了行氣(氣功)的全過程,言簡意賅,準確生動。

此器的用途及定名,可據湖南長沙馬玉堆西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中的兩幅以杖行氣圖為征。左圖作一人弓身持杖,題字為「以丈(杖)通陰陽」(呼吸即陰陽);右圖作一人站式持杖。這些持杖作導引(行氣)的身姿,證明此玉器原是鑲會在杖端的杖首。從器物本身來看,杖首的長度適於把握;上端邊緣琢得圓潤,使手持時舒適;『死」字上部之孔,為裝柄後穿釘加固,這些足以證明對於此器的用途的推測及定名是可信的。

玉杖首是迄今所知戰國玉器銘文最多者;屬紀錄古代氣功修鍊的實物例證;銘文有書法及古文字研究價值。這些因素,使此器成為海內外馳名的寶玉。

20、玉器的商業價值。隨著農業和手玉業的高度發展,戰國的商業極興盛,金屬貨市廣泛流通。玉器成為商業活動中的重要貨寶。『商不出則三寶絕』,三寶之發,即含玉器。

商業的發展,必然會隨之出現大商人。如戰國魏國的白圭、秦國的呂不韋等。他們被譽為「巨萬」,可見財富之眾。《戰國策·秦策》:「呂不韋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玉器珠寶生意獲利之豐厚,遠遠超過農產品。可見是時鉅賈大賈做玉器買賣之盛。《禮記·玉制》:「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疏:「錦文珠玉,華麗之物,富人合有,但不得聚之過多。不粥於市,不示民以奢也。」證明富人聚斂珠寶玉器及其生意之興旺。

如果西周時玉器已成為物物交換的中介比價物(上述衛益銘文),那麼,到春秋時,情形為之一變。《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渚子罕。子罕莫渚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子罕以賣玉器而得富,玉器已進入商業交易之中。

戰國時更甚之,它成為商業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玉器商業交易的作用是:

《管子·八觀》:「金玉貨財商賈之人,不論志行而有爵祿也。」官商合一,猶呂不韋者。玉器的商業文化價值及政治文化價值可見一斑。

《尚書·洪範》:『一日食,二日貫註:「貨者,金玉布帛之總名。」糧食與玉器的交易,成為社會食貨流通的主要內容。食貨觀念(由《漢書》起,歷代史書均設《食貨志》)似與玉器的商業活動有關。

21、中山國玉器討論。中山國稱姬姓鮮虞,是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中山國雖小,但經濟文化發達,所出玉器。銅器多很精美。20世紀70年代於河北平山縣三汲公社發現的中山國玉陵大墓,所得玉器600餘件。這些玉器多數製作精良,是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玉文化的代表。

(1)玉器種類。裝飾品為主:有環、璜、龍形佩、虎紋飾、獸面紋、龍紋、摘紋飾版、嫡紋佩、珩、琥、玉人、梳等。龍形佩數量最多,達140餘件。(2)玉器材質。包含南陽玉、岫岩玉、和田玉、瑪瑙、中山玉等。質地多不甚純凈。

(3)玉器分析。玉器造型十分豐富,以片雕為陳,兼有陰線刻、淺浮雕及接雕。紋飾以龍紋、蝸徽和虎較為主。總體可分為中原型與中山型兩大類。

中原型。中山人注重中原地區玉器傳統風格,破至以上代玉器為藍本,作為本國玉器創作的借勝。如龍形佩,大多數作彎轉身軀,雕滿谷紋,或、上下後刻京絲紋;皆大同於中原玉龍;煙紋的媳頭被一首雙身造型,與河南溫縣西張計龍形佩上的峋致相同。雲紋環,為浮雕陽文紋飾,也屬中原春秋戰國多見的形式。雲紋龍形佩與雲紋環及龍首斂錢,等屬典型春秋玉器,谷紋龍形佩,明顯是戰們越國玉龍當是中山人有意保存的。中山國本土玉器風格獨特,十分精彩,值得注重與深入研究。如三龍形佩:中間為刻滿束絲紋的玉環,其外緣附雕3隻回首龍龍首無眼睛;顯然是受楚龍影響,身到簡化鱗效,三龍身為等分環繞玉環,結構嚴謹,形式新巧。

八螭紋谷紋璧。鏤雕,璧面雕刻谷級與八摘級共三層紋飾的紋為八等分環繞少孔外圍;璧上緣為出廓式雲紋谷紋裝飾。八峋紋規鏤精細,造型別出心裁,螭紋的新造型。較之上器所出獸面紋龍紋峋紋飾版的蝴紋,變化很大,能代表戰同時期摘紋的創新形式。三種神背組合一起。形制獨到,代大當時明一龍一峋一虎崇拜的綜台文化形態。

螭紋造型可分三類:其一,短身形,一首二身,一身刻細鱗紋一身到束的紋面身有四足,足分二爪;其二,細長身形,二螭相絞纏,各有二足,足分二爪,其三嫡頭分為有耳形與無耳型。這些幅紋的最突出特徵,是與束絲紋的組合。進一步證實,嫡為龍屬;亦有利於農桑蠶事,這是神話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一種藝術突破,超出龍與束絲紋結合的形式。

玉人風采。4件玉人,有三件頭梳牛角形發誓(成年男女象形),其髮式恐與中山人游牧文化有關。頭上豎短害者是兒童。他們的服飾共性是,穿長衫,下部有方格紋,並有相間排列的細斜格紋,這種衣料十分精美。左邊玉人的上衣為「右任」,屬華夏人習俗。玉人造型簡概,比例不諧調,刀法粗率,風格獨特。

有銘玉器。M1是中山玉之墓。所出雙龍形佩,上有墨書「公全一吉玉」五字。「公」是東周時期對諸侯的統稱。「全」原指周天子用玉必質色純正。《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公用龍」。龍者,指玉器的質色雜會。「吉玉」指祥瑞的玉器。吉玉說多見於《山海經》,如「用一吉玉」《西山經》,與此器銘文正同。此佩可能是中山玉賞賜予某諸侯的玉器。

其他有墨書銘文的玉器,可分為三類:其一,它環玉環。它又作范;環又作廈。範字從玉官聲,但字書所無,應與它字相同。

《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環銘之「它」與此同,即指有異於中山國本地所產之玉,亦即指「中山玉」以外的玉材。廈是環字異體。

其二,龍形花市。器形作彎轉形龍,上書「花雨」、「它玉行」、「它所」。《國語·晉語》:「白玉之院六雙。」註:「珩,佩上飾也。漸形似磐而小。」巧之造型如磐,左右對稱,為支撐組佩上下左右之均衡,故歷古通衡。但這些玉斯造型多不對稱,說明中山國用下玉,可能與中原地區有別。其三,砣琥。銘又為」琥」,「龍虎(流廣,「侯砣虎(擄)」。侯,官稱。這些琥的造型共性是,皆作龍形。究其原因,仍是本於鱷—龍—虎崇拜文化;說明以龍虎為同一性質的神獸,尤為東周龍文化的特點。

關於玉器銘文「砣』讀為它,還可引戰國玉器銘文為佐證。戰國玉橫、玉璧屢見有刻銘文者,如谷紋璜,一端側面刻「它四百十」第一字作砣形,實即「它」。其用法可能和中山國玉器相同。

從中山國所出玉器、銅器看,其文化總體與中原混同現象占居主流,可謂中山文化的「華化」,應視為春秋以來,各民族文化交融和整合潮流的組成部分。

鑒賞知識

戰國玉璜

璜是戰國時期最常使用的玉器。主要用作佩飾,多為成組佩玉中的中間部分,璜下另垂掛其他玉件。常見的戰國璜有下列幾種:(1)谷紋璜。作品很多,一般都是在表面飾凸起的邊框,璜的弧度在1/3圓周,有的璜略大且兩端的寬度大於中部的寬度,有些璜的邊棱呈凸凹的折線型。(2)雙龍首璜。即在璜的兩端琢出動物的眼、耳、鼻、嘴,使其為側面的龍首形。龍首與璜身往往以繩紋為界,璜身或光素,或飾谷紋,或飾勾雲紋。對於這一類璜要注意龍首的比例,眼、唇、額、耳的形狀。(3)素璜。素璜在新石器時期已出現,商、周時期數量頗多,且多為三個璜組成的環,這類作品到了戰國時期仍然存在。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有這類玉璜組合。對這類玉璜要注意玉材的選用,表面光澤的處理,沁色的情況。(4)鏤雕璜。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有鏤雕龍鳳紋璜。璜的鏤雕面積較大,龍身似獸。安徽長豐戰國墓出土的龍紋璜器物表面鏤雕部分較少,兩端亦不對稱。

「和氏璧」傳奇

西周時代有一位名叫卞和的識玉者。有一天,他在深山峽谷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經反覆仔細識別,他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如能剖開它,一定可以做成稀世的玉雕工藝珍品。於是,就將此冷玉獻給了周厲玉。誰知,昏庸的周厲玉聽信庸臣之言,不信其是璞玉,卻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這樣,卞和的貢獻非但沒有受到獎賞,反而惹了一身禍,以「欺君之罪」,砍斷了他的左足。後卞和又將冷玉獻給武玉,仍然沒被賞識,又被砍斷右足。這無辜和不公平的遭遇,使卞和萬分痛心。文王即位後卞和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淚哭干後流出了血,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前去問道「天下斷足之人很多,怎麼就你哭的這麼傷心?」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傷心我的足,我悲哀的是沒有人能識我的寶玉。聞聽此言後,文王命工匠剖開此石,果真從這塊石頭的裡層取出了一塊難躁奪目、晶瑩柔美的璞玉,並用這塊搖玉製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雕工藝國寶——玉璧,命名為和氏之璧,也就是歷史上以「價值連城」著稱於世的「和氏璧」。

「完璧歸趙」也是與和氏璧有關的故事。戰國後期,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玉聞知立即派人送信給趙玉,說願意用十五個城池交換起玉無奈,只好派商相如出使秦國,滿相如到秦國見到秦玉,將和民璧給秦玉看秦玉看到和氏璧後欣喜若狂,並把璧給左右觀賞不提交換城池之事。商相如從容不迫走到秦玉面前說道,和民璧上有點小攤疵,讓我指給你看,秦玉將璧交還給前相如,接璧後旗相如後退到石柱分突然變色怒髮衝冠,厲聲說道:趙玉為送璧齋戒五曰然後派我護送到此是何等鄭重其事現在你得到璧卻隨手將璧交給旁人毫不莊重,我看你是無意將十五城池交換給趙玉。現在玉璧在我手中,如果大玉要強迫我,我的頭和玉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罷舉璧眼看柱子,要將璧摔碎。秦玉愛璧切,連忙表示對不起。兩相如請秦玉齋戒另擇吉曰交璧。兩相如秘密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待秦玉得知此事後也無可奈何,最後只好讓滿相如返回趙國。美玉價值連城,仁人志士為美玉不惜獻出生命。

從素璧到雙螭璧

古代青玉璧或白玉璧,其實是很典雅和富有傳統藝術味道的擺設。

古代玉璧特徵是中間的孔小,四周的環形玉很寬。古人作為禮器紋飾很少,是「六瑞」之一。所謂大器不琢』是為素璧。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璧比較環和及為少,它們皆為圓形。璧中間的不像段的孔那麼大。我們細看璧的紋飾轉變,便有助斷代。(當然,新仿者琢磨的「玉」不同,一看即可分辨出來)。

素璧,是新石器時代的。因為那時的琢磨工具原始多數無紋飾。谷紋和蒲紡一說始於東周,一說始於戰國。捲雲紋和重環紋,則是戰國時期的。

兩層紋飾,內圈谷紋,外圈雙身獸面紋的或谷紋皆在每一直線菱形格內的,多屬漢代的傑作。新石器時代的璧,有些厚薄不勻中間的小孔也不一定位於正中間。

西周以後才趨於規矩,兩面皆可能琢有紋飾。

戰國時,璧的廓外才加添了燔吶的造型另外有些則是龍形。婉紋到兩漢更盛行。璧皆作圓形板狀,雙蛇璧的雙海多數在孔緣形成對視。《說文》指出這種古獸牆的形狀。是『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隆。或曰:無角若墒。」其實現今看來,編的形狀頗為類似璧虎或協場、另有一些古籍,指摘是龍子,而一角叫蚊,兩角叫虯,無角叫榜。這麼看來在古人心目中,牆就是無角龍。

至於璧上的谷紋,是孔下紋上加一根曲線,驟看知彎曲的地樹更像穀類種子剛剛發牙。其長短曲直不一,也有用雙鉤琢出來的。

它們經歷這麼多個年代,要實值得珍藏和欣賞。

戰國玉劍飾

東周時期的某些銅質兵器上已出現嵌玉裝飾。春秋時出現了較多的嵌玉銅劍,逐漸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工具劍嵌玉方式。戰國時期,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玉有(飾的名稱及使用方式也略有區另。但總體上看,嵌玉主要在劍柄、劍格、鞘身、鞘下端等處。

(1)劍柄飾玉。主要於劍首,常見的有長方形玉劍首,是桂形頂端略寬,兩面微隆起;兩側有凹槽,表面飾谷紋、鉤雲紋或背面紋。

(2)圓形渦紋、谷紋劍首。似圓片,較厚,正面中部做凸,飾渦紋,其外的一周谷紋。

(3)圓形柿蒂紋劍首。圓片形一面中部略凹飾四瓣林蒂紋。

(4)螭紋劍首。非常少見,一般著圓劍首的腹面有一個圓環形槽,以嵌銅劍柄,圓環周邊又有三個倒孔可以穿繩固定。

春秋戰國的白玉雕

春秋戰國的玉雕,大多數用青玉;次為青的綠玉、碧玉、灰綠玉和黃玉,絕少凝潤的白玉,故真舊和完美者甚罕有。

像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白玉透雕多節佩,為龍鳳蛇紋,玉料便甚白,僅帶微青,比較當時的青白玉的色質較佳。

戰國早期的白玉紋多為殼紋、雙頭式勾雲紋、捲雲紋、網紋、要紋、弦紋、雲紋、陶索紋和隔紋等。雕琢的技術已趨複雜,包括這鐫、剔地、碾磨、陰刻、陽刻、平雕、分雕、切割、接挑等,比較商代和周代的自玉雕琢精緻,紋飾也較繁縟。

春秋時期的白玉雕件更少見,紋飾是以西周時期為基礎,加以發展。白玉片較平薄,有些只像剪影式。其形象生動,圖案勻稱,而且願光技術到家。不過白玉或青白玉本身的質太平平,多數受沁。有些浮雕層次多、線條細緻;常見用密紋陰刻花紋。

戰國時期的白玉雕藝更成熟精美,因為白三難得,故玉玉必然精玉雕琢,一絲不苟,甚至用整塊白玉開成連環,製作技巧的難度甚高。他們很填得利用對比和反光度,值得後人珍藏。

戰國的玉龍

戰國以前的玉龍,與戰國以後的有另。比如在商代晚期剪影式,紋的較複雜多變。戰國和漢代可說是綠龍紋的興盛期;那時另有燉龍紋;戰國時身上一般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到了漢代,鼻樑上才出現細線劃紋。

不過,從春秋戰國至西漢初期,玉器上很多紋飾並非人善分明,與三代和明、清時代均不同。它們多數是滿雕而不留空,不同於商周時的紋飾勻回較大和留出的空間較多。它們抽象而精細,大都為谷紋與勾雲紋等,層次不同,變化頗多。

用玻璃料製造的玉器

料玉是用玻璃料製造的玉器,戰國時期大量出現。一直到漢代,還非常流行。戰國時期的科玉主要發現、於湖南地區,這種玻璃料的色澤、透明度都近似於玉,又主要用於製造玉器,因而被一些人稱為料玉。目前發現的戰國料玉有攪料、乳白料、淡藍料、藍料等主要品種。

乳白料見於劍飾,科色乳白,質地均勻,正面有澆鑄時留下的光亮,其他幾面則用鋁子加玉琢磨,器物上的顆粒較粗大,不如玉器溫潤。淺藍料如見於璧、環,器薄而輕,粉色微透明,表面受腐蝕,常出現一層自色腐蝕層。戰國時的玻璃器,表面的反光中常合有五色光暈,料玉反面的釉殼常有玻璃光亮,這種光亮是為了什玉器而進行的表面處理還是料液與器璜相互作用的結果,尚須化驗分析。

戰國白玉品的形制

戰國白玉雖少,但是所遺留下來的白玉雕件甚它藝術魁力,形制與紋飾各異,獨具時代風格,雕琢技法複雜高超。戰國白玉品和其他青玉器等一樣,形制和紋飾變化多端。禮器中,以白玉璧和白玉璜(尤其是龍形璜)比較突出;大多數琢殼紋或勾雲紋。白玉琮、白玉律和白玉圭均絕少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玉幣中有極少量的玉圭,但玉質以十色為主。

春秋戰國的白玉量少,不會用來造儀仗器(如斧、矛、低等)。若屬兵器、自玉亦偶雕作附屬裝飾,或琢成劍首、劍格、劍人劍班等,多數雕龍紋,飾勾雲紋等。那時有些白玉玦、鳥紋器、自玉地(以扁方體委紋為主,也有國腳、人面紋器,白玉坤、白玉蛇(圓們、龍頭柄、龍頭帶鉤和白玉平人佩等,均雕藝材絕,各具特色。戰國亦有白玉葬器,如玉琀、玉塞和玉腛等。

獸面紋玉牌—春秋

玉虎—春秋

玉龍佩—戰國

玉佩—戰國

玉龍佩—

玉佩—戰國

虺雲紋龍形玉佩—戰國

夔龍形玉佩—戰國

龍紋璜—春秋

透雕龍紋玉飾—戰國

龍鳳紋三連環玉佩—戰國

龍形玉佩—春秋

夔龍璜—春秋

蓮花紋玉飾—戰國

雙龍形玉佩—戰國

龍鳳人物紋玉佩—戰國

璜—

絞繩紋玉環—戰國

鏤雕龍鳳佩—春秋

玉勒—春秋

玉勒—春秋

蟠虺紋璜—春秋

玉璜—春秋

玉璜—戰國

玉璜—戰國

推薦閱讀:

華夏遺珍_玉器33_良渚神人紋玉琮
宋代玉器
石頭叔談玉石(翡翠和田玉)與中華文化——道家
西方國家的中國玉雕展
龍山玉器,上古頂峰——龍山時代的玉器西傳與文化融合(上)

TAG:中國 | 鑒賞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