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女孩有學問—如何培養最優秀女孩?

女孩這種與生俱來的稟性註定了她們需要沐浴在「愛」的光環中,而從小就能在父母「我愛你」的呢喃聲中長大的女孩,世界在她們眼中都是粉色的,她們將擁有甜蜜的人生。

父母要告訴女兒「我愛你」

都說女孩是水做的骨肉,而「我愛你」的呢喃,就像絲絲甘露沁人心脾。女孩這種與生俱來的稟性註定了她們需要沐浴在「愛」的光環中,而從小就能在父母「我愛你」的呢喃聲中長大的女孩,世界在她們眼中都是粉色的,她們將擁有甜蜜的人生。

對孩子說出「我愛你」,這對許多中年父母和過於嚴謹的家庭來說或許是有困難的,但困難並不表示這種愛不存在,不需要表達。

在這裡,可以提供給女孩的父母幾種表達愛的方法:

第一,在孩子睡覺前一邊撫摸她的背部,一邊用手指在背上寫著「我愛你!」

第二,臨睡前給孩子一個親切的吻,或者婉轉地告訴她:「謝謝你,我的孩子,是你給了我做父親(母親)的無窮樂趣。」

第三,準備一個廣口瓶,貼上「擁抱和親吻」的紙條,把分別寫著「我想要一個吻」,「我想要一個擁抱」,「我既想要吻又想要擁抱」的紙條放在瓶子里,每天讓孩子挑一張,讓她自己選擇父母愛她的方式。

第四,當你外出旅遊或出差時,盡量帶回一個小禮物,即便是飯店裡用的記事本或你所去的城市的明信片,對她說「我在外面的時候實在很想你」,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法。

第五,你最近一次緊緊擁抱孩子是什麼時候?不管孩子有多大,一個深情的擁抱總是會令孩子難忘的。擁抱時盡量晚一點兒鬆開,這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感覺。

天下的父母們,從現在開始,請對你的女兒說:「我愛你」吧,千萬不要覺得彆扭而不願說。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也能讓你得到女兒更多的愛和依賴,說出愛,讓女兒更好地享受愛吧!

有了這種愛的氛圍,你的女兒也一定會受到良好的熏陶,學會適時地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如果你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就能養成互道愛意的習慣,那麼,當你的孩子走向社會時,無疑將會更加懂得愛和關懷,能創造出良好的人際環境,對事業和生活都大有幫助。 

 

以平等的姿態與女孩交流

是否蹲下來與女孩說話,只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的,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關係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女孩有關的一系列問題。

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是現行教育中一種很熱門的教育觀點。它強調的是一種平等的觀念。因為,只有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

尊重孩子,首先應該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禮待孩子,不打罵他們。父母做錯事、說錯話,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這並不會由此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裡,大聲呵斥孩子:「過來!別摸!」「去!去!去!別煩我」,用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語調和孩子說話。

從這樣的說話態度來看,父母似乎在孩子面前顯得很威風,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卻並不可敬,這樣的父母也很難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很容易在孩子心裡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父母說的話孩子也不會聽,甚至還會在心中產生厭惡父母的情緒。

其實,是否蹲下來與女孩說話,只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的,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關係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女孩有關的一系列問題。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尊重與要求之間存在著一種「數學依存性」——即10與1之比。也就是說,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要求他。嚴格的要求始於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否則,嚴格要求猶如逆水行舟。

因此,家長在教育要求的內容選擇上,應該儘力發現、讚揚女孩的優點,多鼓勵女孩的積極行為,並以此去壓倒缺點;在教育要求的表述形式上,應摒棄居高臨下、大聲訓斥的做法,代之以蹲下來低聲調的悄悄對話。

蹲下來對孩子說話,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國外已經很普遍。蹲下來對孩子說話的積極效果有以下四點:

第一,當父母蹲下來用低聲調教育孩子時,孩子會察覺到大人的沉著、冷靜、親善和愛護,從而穩定住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及時地把所思所想的內容告訴大人。

  當父母不再居高臨下,孩子才可能把她的想法對你袒露出來。因為這樣孩子會把你當成朋友,信任你。不管孩子說的話對還是錯,有無道理,這一步應該說都是很關鍵的,因為只有當大人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地對症下藥,教育也才不至於一相情願,更不會走入死胡同。

第二,蹲下來低聲細語地與孩子悄悄對話,孩子會感到與家長是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這樣就能引起孩子聽大人說話的興趣,而且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聽大人講話的內容,真正領會大人說話的道理,從而容易接受。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更能夠讓孩子覺得受到尊重。

第三,常用這種蹲下來溫和親切的低聲調方式與孩子對話,還可以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增強孩子與家長進行交流的自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很少,是因為他們對家長有恐懼感,而且認定家長和他們是沒有共同語言的。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對和家長溝通缺乏信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就可以改善孩子和父母間的溝通關係。

第四,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更好地觀察到家長的表情。其實,每個家長對孩子都是充滿愛意的,家長的眼神里流露的是對孩子的疼愛。可是,一般情況下,當家長教育孩子時,孩子是不敢看家長的眼睛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意,理解父母的用心,從而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從內心深處體會父母的感情,從而能夠促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

總之,蹲下來對女孩悄悄說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女之道,你不妨對你的女兒試試看。

及早預防女孩的「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對女孩的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如果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結果,就會像故事中小薇那樣,與母親的關係疏遠不說,以後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戀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樣的女孩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父親式的戀人,但即使找到了,相處也很容易出現問題,因為戀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內向、嬌氣、任性,而且往往出現性的阻抗。

此種「情結」的出現一般源於女孩在3~6歲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愛和適當的教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注意性別差異,出現性的好奇心。

在這一時期,男孩戀愛母親,嫉妒父親;女孩親近父親,嫉妒母親。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本能的異性愛的傾向,一般由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

女孩戀父情結的發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如雨傘、火機等)帶到幼兒園,吃飯、睡覺、遊戲都帶著,老師一旦在她午休的時候將其拿走,她就會大哭,甚至用頭撞地,有的孩子甚至會昏死過去。對於其他人的同類物品,她並不接受。這個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如若不然,待孩子年紀大了之後,戀父情結有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難以控制。

故事中小薇的戀父情結,追其根源,是幼兒時期父親的過分溺愛和母愛的不足造成的。年幼的小薇,由於媽媽工作的緣故,和媽媽接觸較少,在最需要母愛的滋潤時,腦海中印刻的是爸爸的撫愛。再加上成長過程中,爸爸的嬌寵和媽媽的嚴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造成了在情感上與媽媽的逐漸疏遠,甚至認為是媽媽分享了爸爸本該給予她的全部關愛,漸漸地對媽媽產生了一些怨恨。

對於女孩的戀父情節,父母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設法給予引導與克服。

家長首先要對女孩進行性的教育。實際上,就是性的補課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女孩明白「男女有別」,結合女孩身心發育不同階段的特點及時進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知識教育,讓女孩從依戀父親的情節中解脫出來。滿足孩子渴望獲得性知識的需求,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二是幫助女孩走向同齡、同性夥伴,結交同性朋友,是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鋪墊。

其次是要在行為上配合。女孩的「戀父情結」,主要源於其嬰幼兒期父愛與母愛的不平衡,因此,父母雙方要適度配合,不要單方面矯枉過正,作為父親,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面,作為母親,則應急起直追,行為上親近女兒,滿足女兒的訴求。

當然,我們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角色的轉變,是因人因事而異的。事實上,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靠父親和母親共同培養起來的。弗洛姆也曾說過:母愛能使孩子學會愛和關心,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基礎,而父愛則有利於孩子在心態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讓女孩學會如何作決定

讓孩子學會如何作決定。當然,在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時,也應注意:

第一,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如「你想穿什麼顏色的毛衣?」孩子可能會提出家中沒有的東西,若父母不能順從時,反而會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而應該問,「你想穿這件綠毛衣,還是那件紅毛衣?」

第二,不能讓孩子選擇有害、不安全的事,因為孩子還不能完全地判斷出什麼有危險。例如,冬天一定要穿棉衣,沒有選擇餘地,是必須執行的,但可給些其他的選擇:「這棉衣由爸爸給你穿?還是媽媽幫你穿?」而不能說:「你要不要穿棉衣?」

第三,孩子作決定時,不要給其很大壓力。如果孩子的決定不太合理、恰當,大人可給些提醒。如果孩子作決定後,遇到挫折,產生了失敗感,父母也要給予幫助。孩子作決定的機會不可太多,以免給她太大壓力。

第四,根據孩子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幫助孩子作一些決定。這是大人與小孩共同作出的決定,是幫助孩子作決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圖書館裡避雨比操場上好些」,這是要大人進入孩子的選擇中去。在判斷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時可說:「我們已答應某某去展覽館,不遵守諾言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知道作決定的同時是要負責任的。

父母應讓孩子知道,只要儘力而為作出比較合適的決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強調可以隨意作決定、可犯錯誤,孩子就會隨隨便便地作決定。該讓他知道作決定的後果,從而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堅持穿裙子去操場玩,結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膚,你不應說,「瞧,我叫你穿褲子沒錯吧」,而應說,「你想一想,如果我們下次再來操場玩,我們應該怎麼保護好自己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經驗的增多,作決定的能力與技巧也會漸漸提高。這時,父母要捨得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去生活,讓她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鼓勵她在有困難的情況下要依靠自己的才幹與能力解決。多給孩子思考的機會,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有效解除女孩的強迫症

多數專家認為,精神因素是強迫症的主要誘因,患者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變故,如父母離異、親人過世等精神刺激,引起孩子內心恐慌,使孩子憂心忡忡、膽戰心驚,內心恐慌的外在表現就是一系列的強迫行為或強迫觀念。

強迫行為本身並不可怕,但許多人對這一現象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強迫行為產生緊張情緒,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強迫行為的糾正。當發現孩子出現強迫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地教給孩子應對的策略。

如當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洗手時,可以讓孩子做深呼吸放鬆:用鼻子緩緩地吸氣,再緩緩地呼氣,同時可以在心裡默默地數「1、2、3..」這樣可以平緩孩子的緊張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出現強迫行為或者強迫觀念時,家長絕不能採取強制的措施去制止,因為家長的強製做法會加重孩子的緊張情緒。

如當孩子強迫自己不停地去檢查門是否鎖好時,家長最好不要在旁邊說諸如「不要擔心」或「不用去檢查」之類的話,因為孩子的強迫行為是她所不能控制的,如果採取強制措施,就會強化孩子內心的矛盾,增加她的心理壓力。

對於孩子的強迫行為,可以採取「厭惡療法」,比如在孩子手腕上套上橡皮圈,一旦孩子出現不可克制的強迫現象時,就立即拉動手腕上的橡皮圈。

剛開始時需要拉動的次數可能要多一些,一段時間後,如果拉動橡皮圈的次數減到三五次就能抑制強迫現象了,這時,可以去掉橡皮圈。以後只要有強迫現象出現,孩子會就立即想起手腕上橡皮圈所引起的疼痛,因此,強迫現象就會逐漸地減弱。

此外,需要家長感情的積極投入。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是成人和非成人的矛盾時期,她以為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不受父母的管制,而客觀上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完全自立,所以她在培養自己的獨立辦事能力,不要求父母的管制是她潛意識裡的想法。

有些女孩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給予肯定並表現出對她的信心,但是有些事情她自己不能做的,父母就要用感情感化她並加以科學引導。

對於女兒做的一些有意義的事,家長要積極地參與其中,但是要讓女兒做大,自己做小。培養她自願做事的願望,也可以幫助女兒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當女兒的不積極的行為不藉助父母、自己為所欲為時,不要給予她過大的壓力,小範圍地容許在可以管轄的範圍內,然後走近女兒,讓孩子主動要求父母的參與,有助於更好地解決現在的問題。

針對女孩的強迫症表現,父母需要真正地參與進來,而不是苛刻地批評和責備,不然會形成不良的對抗,既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有損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完美女孩要與害羞說拜拜

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女孩子就應當內斂、低調,無須像男孩那樣,遊走於社會的各種場合,在各個領域拋頭露面,女孩越是嬌羞越顯得文靜,溫雅可人。但不要忘了,女孩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女孩也要學著適當表現自己,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一個女孩總是害羞,那麼就永遠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似乎,害羞就是女孩的天性。然而並非所有的害羞都能成為一種美,對女孩子來說,適當場合的害羞是一種矜持,但一味地害羞,就變成了膽怯,顯得不夠識大體,不那麼端莊嫻淑。

雖然家長對於女兒害羞的抱怨不無道理,但他們也確實應該好好地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忽視為孩子創造了她們害羞的環境。

許多父母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等到問題出現了才想辦法解決,其實,日常生活中的教養方式是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的。

比如,在女孩小的時候,受到過父母或別人的恐嚇;或者孩子有問題來問父母時,因為父母手頭工作忙,不是被奚落一頓,就是被責罵,或者被不耐煩地拒絕,這些都會造成孩子日後遇事害羞。可惜的是,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女孩的心靈是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家長一句很不在意的話,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家長在與女兒相處時,一定要謹慎。從某種意義上說,害羞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只有當女孩的害羞程度達到讓她們無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時,她們的害羞才會成為父母眼中的問題。

因為它會阻礙孩子交朋友、有礙學習進步和自尊心的確立,也會降低心理適應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會神經過敏、疑惑不安、孤單、沮喪以及難交朋友。

為了克服女孩害羞的毛病,父母可以多給女孩以撫慰。離開母體,孩子就要以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隨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識。家長可以採用擁抱法去撫慰孩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成人每天要有4個深情的擁抱,而孩子每天要有20個擁抱才能達到心理平衡。」

同時,多給女孩以鼓勵。每個女孩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膽怯、敏感的女孩更需要,她們本身就自責、缺乏勇氣,在做某件事之前,先預見的就是自己不行。如果這時給她一些鼓勵,增加她的勇氣,她會把事情做得很好。

營造一個溫暖的家也很重要。平等、理解、溫馨的家庭環境能給女孩勇氣和自信。克服女孩的羞怯,要有這樣的環境。在女孩面前不要濫用家長權威,尤其是對易羞怯的女孩。家裡的事,尤其與女孩有關的事,要多徵求和尊重女孩的意見。

家長還可以鼓勵女孩交朋友。結交朋友是女孩社會化的一種途徑。羞怯的女孩,會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這時家長就應該鼓勵她,首先讓親朋好友或比較熟悉的孩子與她一起玩,克服她交往的恐懼心理,然後再鼓勵她在同學中交朋友。當女兒帶朋友到家中時,家長要表現得熱情,以增加她的勇氣,別不當一回事。

讓女孩學會如何作決定

許多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女兒還小,尤其對相對羸弱的女孩來說,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幫她作好決定,父母認為那是愛女兒的表現。

其實不然,愛默生曾說:「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把孩子看成是一個自立的人,使其能自行決定自己的行動,並且實行自己的決定。

家長要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給孩子自主的機會,充分調動孩子自身的積極性。

讓孩子學會如何作決定。當然,在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時,也應注意:

第一,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如「你想穿什麼顏色的毛衣?」孩子可能會提出家中沒有的東西,若父母不能順從時,反而會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而應該問,「你想穿這件綠毛衣,還是那件紅毛衣?」

第二,不能讓孩子選擇有害、不安全的事,因為孩子還不能完全地判斷出什麼有危險。例如,冬天一定要穿棉衣,沒有選擇餘地,是必須執行的,但可給些其他的選擇:「這棉衣由爸爸給你穿?還是媽媽幫你穿?」而不能說:「你要不要穿棉衣?」

第三,孩子作決定時,不要給其很大壓力。如果孩子的決定不太合理、恰當,大人可給些提醒。如果孩子作決定後,遇到挫折,產生了失敗感,父母也要給予幫助。孩子作決定的機會不可太多,以免給她太大壓力。

第四,根據孩子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幫助孩子作一些決定。這是大人與小孩共同作出的決定,是幫助孩子作決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圖書館裡避雨比操場上好些」,這是要大人進入孩子的選擇中去。在判斷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時可說:「我們已答應某某去展覽館,不遵守諾言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知道作決定的同時是要負責任的。

父母應讓孩子知道,只要儘力而為作出比較合適的決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強調可以隨意作決定、可犯錯誤,孩子就會隨隨便便地作決定。該讓他知道作決定的後果,從而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堅持穿裙子去操場玩,結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膚,你不應說,「瞧,我叫你穿褲子沒錯吧」,而應說,「你想一想,如果我們下次再來操場玩,我們應該怎麼保護好自己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經驗的增多,作決定的能力與技巧也會漸漸提高。這時,父母要捨得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去生活,讓她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鼓勵她在有困難的情況下要依靠自己的才幹與能力解決。多給孩子思考的機會,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來源:未來網

推薦閱讀:

大日子貼士:擇吉日有學問
飲酒有何學問,怎樣喝酒才健康?
手紋學問大!手相主要紋路完整介紹
女人的一生,都是學問

TAG:優秀 | 女孩 | 學問 | 養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