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法聖老居士學佛心得
轉載▼
分類: 尋章摘句 |
1、是法平等,無有高下。2、謗法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要下無間地獄,非常厲害非常厲害。3、最嚴重的罪業就是謗法。越是佛教徒越容易謗法。4、千萬要注意:不可輕易的評論法上的高低5、上根利智修漸法,他也是個圓解。圓人修邪法,邪法也圓。6、真正是圓人的話,一法圓是法法圓。7、對自己適應,應機的法門,就是最好的法門。8、佛友彼此之間互為師友,都是佛陀的弟子。9、不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謙受益,滿招損」。始終把自己當做小學生,最為保險。9、離經一字,如同魔說。10、學佛的目的:就要把你不能接受的、不歡喜的這種心態要改變過來。11、逆緣者,好發心。逆境發心容易,但是可變性大。順境發心的人,難,他是從理上入的,他不輕易地再能夠退轉。12、心隨境轉就是煩惱叢生。13、逆境、逆緣、惡緣你要把它轉變成自己修持的教材,把它當做善知識,要有報恩、感恩想。14、只要你信願俱足,持佛名號求生極樂世界,即便散念,都能往生。15、他力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但「十念必生願」它有一個前提,不是我念十句佛號,我就能夠往生了,前提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世界。16、「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裡面,「信自」非常難非常難。17、我們念的是自性佛,你念佛,你念的是這句佛號,佛也念您,你就是佛。你念的阿彌陀佛,就是念的你自己。這就是「信理」18、菩薩畏因,眾生畏果19、「六信」,我們可以從恭敬他佛入手,「信他」容易。真正的「恭敬」就是「聽話」,「依教奉行」就是最大的恭敬。不違佛願,不違佛志,這就是恭敬。20、何者為孝,順者為先。21、眾生知見,修一切善法,有有所求心。22、「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境界很高,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不管是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少分別可以吧!少執著一點兒行吧!我們逐步減少我們的眾生的情見,把分別心逐漸地轉變成分別智。23、實際上,信、願、行就是菩提心。24、信、願、行就是:「信真、願切、行專」。信不真實,願就不切,也不是真實的願,因信上偏了。信上不正,越精進,偏差就越大,只有有智慧,才信的圓融,不至於偏,不至於邪。25、我們的願要真實,發虛願、狂願會障礙自己修道,同時還是一種妄語。行是對願的考驗。26、真實的願必定是精進用功,成就自己的願。27、因果的關係就是個人的問題個人承擔,不能轉嫁到他人身上,但真實的發心,能真實的起作用,就能真實地實現。實際上這還是佛菩薩的願力的加持。28、心善心凈、純一的時候,惡緣不可能來,邪不侵正,但因果還是絲毫不爽。29、信、願、行既是我們的菩提心。在哪裡體現?首先要有出離心。30、心不凈,你到什麼地方去都不行。31、在家和尚(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清凈、戒律嚴禁、發心純正、悲心深切、一切利他、體現佛陀的慈悲、願力、方便。32、學佛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33、真信、切願,即便散念亦必往生。因為真信、切願的話,就和佛菩薩的願力相吻合了,這裡有個感應道交的問題,相應了,你念佛的時候,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就是念自性佛,時時提醒自己,時時喚醒自己,使你時時刻刻與佛菩薩的願力、慈悲、平等、方便,與佛陀的智慧相吻合,你自然而然就得到了佛菩薩一切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是冥冥當中得到的。34、境界不可著,不可執,也不可信。對任何善惡、順逆,一切境界都不要管。一心念佛不求境界,境界不可執。「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35、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心愿具足,老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保證你萬修萬人去。36、夏蓮居老居士給黃念祖老居士說,發菩提心有四句話說得非常非常要緊:「眾生慧命,繫於一身;汝若不護,罪歸汝身」。即凡是有利於修我們自性的本智的一切修為,有這方面的一切因緣,我們都要護持。一切眾生與我是不一不二的,一切眾生的慧命也就是我自己的慧命,都系在我一個人身上。你若不護持他,不是眾生的問題。眾生的一切善惡、一切因緣,都和自己是直接的,是不二的。眾生的業就是自己的業,眾生的罪就是自己的罪。對一切眾生不以他人想,使心、佛、眾生圓融一體。37、你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更甭說沒有菩提心還想往生,絕無可能。38、只要你想往生、想成佛,成佛的心切、真實,也可以說是菩提心。39、十方諸佛唯一的願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以佛陀的慈悲、平等、智慧、願力救度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最後成就菩提道果。40、你說你菩提心,你連個平等心都沒有,更不用說慈悲心了,往往在利益衝突當中首先把「我」字當頭啊,這個「我見」太重,處處以「我」為中心,這樣學佛很難得益。41、念佛的要領:「耳聽常滿」。即清清楚楚地念這一句佛號,不但是念,而且還得清清楚楚地聽到我們的耳朵里去,這就叫「老實念佛」。這是我們的真正的念佛。對一切境界,一切順境、善、惡境界都不要加以分別執著,只是這一句佛號你把握住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是個要領。至於高聲、低聲、出聲和金剛持,或者默念,這種在形式上,因人而異,沒有定法,要領就是「清楚」二字,「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就是「平常心念佛」,不加分別、執著,這樣就比較容易得力。42、「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能夠專註一心,念這一句就是「制心一處」。「制心一處」,沒有妄想雜念了,你念佛的心就是佛心,你所念的佛號就是心中的佛。你如果繼續用功,不加分別,逐漸逐漸你會達到很殊勝的境界。你不要分別執著就對了。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善的境界,惡的境界,統統不管,你就把握住眼前這一句佛號,這是非常要緊的,這一句佛號你能把握得住,把他堅持下去,能念的越多越好。但不是滑口而過那種越多越好。滑口而過也是越多越好,因功德不失。真在念佛上得到真實的法益的話,那就是剛才說的要領。這樣繼續念下去,自然而然心地能得到輕安,煩惱、妄想、障礙不用你去管,它自然消失。自身的感受,一旦進入綿密的時候,你這個時候沒有其他任何感覺,只有這一句佛號了,什麼身相、四大,什麼所念,你念佛想念、能念,什麼能聽所聽,真正到了那個時候,這一切都沒了,不是說你沒再念,你仍然在念,只是沒有念的這個相,不是說你的這個身體沒了,而是你沒有身體的這個感受了,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非常殊勝的境界,這個時候可能你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一旦你追求這種境界,是永遠不會再出現。只要平常心念佛,還可以出現。一旦有希求想,出現境界了,這個問題反而要注意,為什麼?因「希求想」是眾生知見,眾生知見是眾生的情執,只能與六道感通,佛緣就差多了。43、怎麼避免空定?不但要清清楚楚地念,還必須得清清楚楚地聽,而且越清楚越好,不要滑口而過,這是念佛的要領。只要你聽,絕不入空定,只念不聽,很有可能進入空定。44、越是文化層次高的人,越是容易產生一些疑惑。信願不真實、不懇切,他用功也就不得力。知識分子容易從理上接受,不願意從事上入,他認為世上入的都是迷信,這種人一旦信入,絕不退失。即事上入者,境緣一變,就容易退心,理上入的,他就不再反悔。45、時時刻刻警覺自己,要把自己列為與佛菩薩同等的悲願當中去,不能輕易地犯下不符合戒律的違背不符合佛陀本願的一些言行,或者給大家帶來不利,或者是傷害。46、把自己當做阿彌陀佛,不是狂妄,要時時刻刻體現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智慧、平等,以善巧方便利益眾生的這種大的悲願,不能給阿彌陀佛臉上抹黑,以此警覺自己少犯錯誤,給自己一個不可冒犯的形象來約束自己。拿阿彌陀佛來警覺自己,以這種心態來學佛。47、十方一切諸佛的心愿只有一個,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最後得到徹底究竟的菩提道果。48、我們今天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切方便、利益,使大家在修學道路上能夠減輕、減少諸多的障礙、魔惱,給大家提供方便、善巧。這不是我們的能力問題,是我們的願力的問題。49、佛陀的願是盡虛空,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佛陀願力的加持,一旦我們的願和十方三世諸佛的願相吻合的話,我們的願就等同佛的願,所以我們不能小看自己。關鍵是真實發願,真實發心。因此願力不可思議。50、念佛是正行,正行要抓緊,助行要隨緣,正行不可侵犯,助行可有可無,因人而異。對多生多劫的業力的消除上,助行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正行和助行的位置要擺對,不能本末倒置,只要信得及,什麼都不在話下。51、以戒為師,我們佛教徒修一切法門,戒是根本,不修戒,你也很難成就,所以以戒為本。52、我們是愚痴,眾生就是愚痴,看不透阿彌陀佛的願,沒辦法,阿彌陀佛替我們解脫了好多的不太容易達到的那種條件,如果說這麼簡單、這麼低的條件,就讓你一向專念,你都做不到。53、凡是與我們修學上,我選的法門還認識不深刻的時候,信願還不夠堅定的時候,還是需要多誦經讀論。54、能否往生決定於我們真正發心念佛,是以信願為根本、為前提,沒有信願什麼都談不上,具足信願,單持一句名號,即便散念都能往生,何況我們又有專修,這都是靠的佛菩薩的加持,是靠著我們平常用功念佛的功德,感應到十方諸佛菩薩在我們臨終的時候,「令心不亂」,心地平靜了,這句佛號由於我們生前這一段時間的修持,這句佛號的功德,加上佛菩薩的加持,臨終的時候心地平靜了,這句佛號你自然會產生,再有,福報深厚的人,他會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替自己助念,給自己助念,給自己作為引導的開示,安撫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平靜下來,抓緊念佛,求生極樂。55、會念,關鍵的是深刻認識和理解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功德,這才是真實的東西。一句佛號不可思議的功德實際上是十方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是不二的。把佛陀的、十方諸佛的果德變成了我們今天念佛的因心,這就是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心佛也不二。沒有佛菩薩的功德、沒有佛菩薩的願,光有我這心還不行,我們這是他力法門,有佛菩薩的願力、功德的加持。這個還必需有我們自己在修持上、認識上,把這一句佛號的不可思議功德融匯在我這一句佛號裡邊,我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十方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相應、相融合,達到不二,因果同時,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當下就是,可以這樣講你當下就是佛。56、自性念佛就是念自性佛。57、古德多次地鼓勵大家:只要信得真,願的切,即便散念亦必往生,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完全沒有必要,說你現在認為,哎呀我煩惱、執著、障礙很多,尤其到了最後四大瓦解、病痛纏身的時候,不由我自己呀,我想不起這一句佛號來,如果這個時候我再萬念紛飛,胡思亂想的時候,這時候我死了怎麼辦?由於你的真信切願與佛的本願相吻合了,時時都能相應的話,十方諸佛都在時時刻刻加持著你、庇護著你,在佛光的照射下,使你不會到時候神魂顛倒,臨終的時候佛菩薩會加持你,令心不亂,遇上善友再幫助自己助念,絕對能夠得到善境界。58、想利益眾生,不是事相上給他一種示現,而是應該把佛法的真實義,所謂的佛之知見介紹給廣大眾生,讓大家自行接受這些個道理,自行信入,自行修持,自行解脫,這是我們佛法的基本態度。你只要對一句佛號信得及,對佛菩薩的願力信得及,對一句佛號就能往生信得及,不追求境界。59、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心佛不二,佛的功德與我們自身的功德不二,我們的求生之願與佛菩薩的悲願、度我們的願也是圓融不二,可以說是統統不二,因此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60、如果我們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仰仗我們平時用功的功夫,我們信願的具足,用功的功德感應佛菩薩在最後令心不亂,接引我們往生,這是肯定的,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鐵案。大家應該增加信心,可好多人信不及啊!關鍵是:是不是真正地用功,真正對一句佛號信得及。真正能夠綿綿密密以平常心來念佛,不要摻雜妄想分別,不要以有所求心去念佛,這就叫「一心念佛」。61、「萬緣放下,單提一念」,這個緣說的是你攀緣,而不是隨緣,放下不是讓你放下事情,放下的是我們的心。放下的是世俗心,是我們的緣影心,也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肉團心。62、善的境界來了,順的境界來了,你能不能不歡喜,惡的境緣來了,你能不能不煩惱,從這個上頭來檢驗自己。俗話說:「我們的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什麼都對我的情緒沒有干擾,這就是你的功夫。這還是我們的眾生心,真到了妙明真心,什麼都沒有,這是妙明真心的照用。63、心隨境轉就是煩惱叢生。我這心把握不住,情緒控制不下來,善、惡、順、逆一切境界都在我身邊,觸景生情,有反應,眾生的反應就是煩惱,修行人的反應是鑒別。64、是自己的要好好地把握,不是自己的不要過分地執著、貪求,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根本。65、念佛法門最重要的是信得及、願得切、行得專。66、蓮宗修行準則: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凈、妄消、真顯。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務自欺。67、臨終這一念是你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加上你今生用功的功德,與佛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才能取得最後的殊勝境界。68、雖然道理你不明,只要你信得真、願得切,精進用功,你所持名號修的一切福德、善根統統不失,都能成就你,給自己作為往生的資糧。同時能夠成就你往生以後的品位。69、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低才是我們用功的程度。但是執理廢事難以成就。70、你想一想:沒有真正的實修,怎麼體悟佛所說的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這種如如不動的自性?那是在用功當中你的功德所顯現出來的,顯現出來的不是相,是一種冥冥當中出現的你不可分別、不可察覺的,實際上說起這些來都是般若的內容了。71、「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實際上,只要是心不隨著它動,你的妙明真心就在那兒。你說你不動的心是凡心,凡心只要一不動,跟你妙明真心沒有什麼兩樣。72、離念,能念、所念沒了,離念並不等於你沒有念,說的是你沒有這種相,眾生的分別心沒了,眾生的執著心沒了,實實在在你還在念。73、境界中的真佛,首先它會讓你心靜,這是最起碼的,若你見到佛以後,心不清凈,有這種歡喜跳躍,甚至於有些躁動,這就有問題;另外,佛的相貌慈祥、慈悲安詳,越看佛越慈祥,越看心裡越清凈,越看感到越舒服。佛的光是光芒四射,但是他是柔和的光,越看身上越柔軟,越綿潤,越看心裡越清凈,越看這光越舒服,這是真的。74、妖魔詭計千般有盡,老衲不聞不睹無窮。75、真正佛菩薩的加持,還是我們跟佛的願力相吻合、相感通的時候,自然得到加持。這個加持有佛的願力,有我們的功德,佛的願力跟我們的功德圓融不二了,當然起作用。76、「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各種經論的原則。77、宗門最忌談境界,教下只許論功夫。78、生死在呼吸之間,印祖叫我們把這個「死」字貼在腦門子上,時時警覺無常的到來,「黃泉路上無老少」,「出離心」不能不迫切。79、「三化」精神,佛教大眾化,信仰生命化,佛法生活化。80、人家真正修行人,都是在家潛修,不露聲色。81、黃老說:不開悟的人,你拿什麼去給人家講?82、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萬德修持成就的,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成就的。要以感恩的心情,敬仰的心情,恭敬的心情持誦這一句佛號。我們念佛是倒果為因,這個果是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菩薩的悲願,十方諸佛的慈悲,十方諸佛的智慧而成就的佛號和佛土,我們所念的就是十方諸佛萬德成就的果,你念的同時,得到了果的不可思議的加持力。83、只念這一句佛號,只想只一句佛號,只聽著一句佛號,清凈不清凈,不管,有妄想沒妄想,一律不管,這就是「平常心念佛」。只有平常心,我們心才容易清凈。只有心清凈,佛號才念得純正。純正地念佛,清凈地念佛,我們的心自然而然與佛號的功德,與佛菩薩的願力悲心和自己自性對佛號、佛菩薩的恭敬統統融匯在一起。這裡邊分別心逐漸逐漸沒有了,執著心也會減少,更不會產生更多的一些分別、妄想,逐漸逐漸都清凈了。清凈心念佛時,心與佛,聲與字,自己的願與諸佛菩薩的願統統融匯在一起,達到不二境界。不管世法佛法,統統以不二的真實的含義去認識、去對待,去處理,都能達到非常不可思議的效果。84、事以理成,理以事顯。85、佛法的真實義是:就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都能得到究竟的菩提道果。即使一切眾生都能開啟佛的知見,證悟道與佛陀平等不二的智慧德相。86、緣影心、肉團心、妄心都不離妙明真心。87、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88、智慧是從「去習氣」增發出來的。89、以理折情,先把火壓下來,從忍辱的角度來說就叫強忍。90、我們是以眾生帶業往生的,哪有不帶惑的,哪有不帶業的?所以我們的習氣是很難徹底除盡的,但是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習氣去一分,你的本智就長一分,就生起一分,實際上當時就產生了。你不跟他對峙,你在修忍辱的時候,你以理折情的時候,真正你能這麼做,就是你的智慧的體現。任何事情都是不二的,煩惱轉菩提。你把煩惱轉成智慧了,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般若,你現在在眾生份上,你就得一點一滴地去克服,去轉,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煩惱即菩提了。你把一切順逆境界統統都能認識到對自己修持上的一種助行,增上緣,統統是自己修持的教材,修持的法,修持的道場,處處在般若的這種熏習下,你這個般若自然具足。但是,不是說你看見了自己的智慧增長了,實際就在不知不覺當中你的智慧已經開始增長。一件事情處理的圓融了,如法了,利他了,習氣減少了,本身就是智慧的顯現,就是智慧的作用。如果你今後任何事情你都能達到這種境界的話,何處不是般若,我們知道一切般若、智慧都是我們自心的顯露,統統都在現量境界裡邊,不是事相、語言、文字這樣表達,實際文字、語言、事相表達也不離智慧般若,他是圓融不二的。91、煩惱是從我們眾生習氣產生的,分別、執著產生,但是你的自性本體本具的東西在那兒,只是沒顯,你這些煩惱、執著只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習氣、業力造成的,一切果報都是善惡業來感召的。雖然都是虛無實性的,但是,這些統統沒有離開你的般若本體,只有我們在修持當中,我們提高了我們修學的水平、層次以後,體悟到這是般若智慧的作用。智慧就在我們所謂的世俗當中時時刻刻來修正自己、克服自己的習氣,只要你克服一分習氣,你就增長一分本智;去得一分煩惱,你就證得了一分法身。般若和煩惱不二。92、在我們待人處世的時候,看看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麼,看看我們是利己、考慮自己多,還是考慮對方多?俗話說:「是你的私心重,還是利他的公心重?」93、什麼叫自私?你不考慮他人的利益,為了達到自己私慾的目的,傷害他人,這就叫自私。損人利己就是自私。損人不利己是愚昧,沒有智慧。我損己利人,般若、慈悲、智慧體現出來了94、「利他之心不能超過利己之心,不能添福」,這叫培福。95、在個人修學上要「嚴於利己,寬以待人」。不要把自己的境界、觀點強加於其他人,佛菩薩從來不強加人,你想修哪個法門你自己選,你願意學你就學,佛法完全在我們自己,而不是在他人。96、修持當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去習氣、去煩惱」。克服一分習氣,增長一分本智;去得一分煩惱,證得一分法身。你只要把習氣、煩惱都除盡了,那些東西都自然來了,你求什麼?那是本有的東西,不是你求的事兒,雖然是本有的東西,你不去習氣,不去煩惱,那些東西他體現不出來。97、正法衰微,實際上這種說法本身是錯誤的,佛法永遠是正的,佛法永遠是興隆的,佛法永遠是放光的,只是我們學佛人業力太重了。正法欲興,魔宮震動。不管我們是在家出家,只要你是一個佛弟子,就應該盡全身心地真誠地護持正法,護持道場,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在我們在家居士上,這是絕不可推卻的。「僧先俗後」,要尊敬三寶。98、我們學佛,實際上在發了菩提心以後,真正要去做的:去一分習氣,你就增一分本智;減一點煩惱,就證一點法身。那我們要想培福,能夠增長智慧,就得從去習氣著手,習氣去了,你煩惱隨之而減,實際上佛法上的事情就這,非常圓融非常圓融,他決不是枯燥的,獨立的,絕對的,不是。佛法從來不說絕對的話。99、你不創造因緣條件,你心性就不能顯露,你就沒有體悟,就是說想在今生成就的話,必須是精進用功。100、你念佛求生,有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101、「信」,沒有「願、行」的信那是假的,真信的,沒有不願修的,真信的,沒有不發利益眾生心的,所以說,你說你信,你願發起來了沒有?「願」以什麼體現?是以「行」。真的「信」是以「願、行」來印證的。說我也信了,那你的「願」真實不真實啊?得有「信」和「行」上來印證。所以沒有「信、行」,不名為真「願」。有的是發空願,不切合實際的願就是空願。102、一心繫念,什麼叫繫念?你這心時時刻刻都不離一念。一心,我們眾生就沒有不動念的時候,何況我們起心動念呢!103、心中一動就是法,你心中時時動時時都是法。法法都是心性流露,所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蕅益大師說:「法無高下,高下在人」。104、如果修持過程當中,你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也在宣說這個問題的時候,表現自己還怎麼樣,這是大錯特錯,這叫自欺欺人,大妄語。105、一切善惡的果報,是由於我們眾生自己所做一切善惡之業引發的結果,所以叫做自作自受。106、我們佛教徒所謂的修行,修什麼呢?修的就是改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業,善業、惡業,都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分別、執著、習氣、煩惱而產生的,要想恢復我們的妙明真心,即如來智慧德相,是靠我們自己,而不是靠佛陀來挽救我們,但是佛陀的慈悲使我們認識到:要想得到徹底的解脫,最終都能成就,那就按照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來修持自己。107、佛菩薩給我們的加持,給我們的庇護、加佑,實際上佛菩薩並沒有動念,也沒有分別心。你只有發了菩提心,才能與十方諸佛菩薩的願力相吻合,我們自己的菩提心和十方諸佛慈悲願力相吻合的時候,諸佛菩薩的一切願力、一切功德、一切不可思議的微妙神通,我們都能得到,這就叫相應,只有相應才能得到加持。但絕不是佛陀強加給你的,或者是慈悲給你的,而是在你自己的信願上,與佛陀的願力相吻合的時候,自然感通而體現出來的。108、佛陀「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來者無所讚歎,去者無所批評。佛陀給我們的教法是大平等、大自由。109、清清楚楚地念,清清楚楚地聽就是對佛陀的恭敬,而且是對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功德的恭敬。110、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禪定,出現任何境界,不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原則上是絕對不能分別,去管他,更不能執著,再有希求心,還想要這種境界,一旦你有了希求心,必定是和六道的因緣相通,再出現的境界,還是我們的妄念所現,不是真正的殊勝境界。「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更不應該再有希求心。善的境界你也沒有必要去執著他。不管是善境、惡境,一概莫管,你就抓住當前這一句佛號。只要你清清楚楚地念,清清楚楚地聽,就必然得到殊勝的境界,得到真實的法益,然後得到法喜充滿。111、真正的會念,是把一句佛號的不可思議功德認識清楚,同時認為這一句佛號是「我念」,我念的「佛號」是什麼?我念的這一句佛號實際上就是「我心中的佛」,我能念這一句佛號的心就是「佛心」,明白這個道理,能念所念,實際上是我念佛,佛念我的關係。這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含義,是心、佛不二的關係。112、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工作頻率很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人員素質,社會問題,種種的現象當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煩惱當中,都在困惑當中,都在種種逆緣、逆境里掙扎,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於家庭當中,夫妻當中,都在摩擦、煩惱、障礙、困惑、壓力,在種種這些煩惱的包圍當中,如果說你在這些個問題上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體會和理解認識,在修持上心性放得平靜了一點,能夠進一步的理解一切都是緣生法,都是過去的因果關係,你還執著嗎,你還跟人家較真兒嗎,還去分別嗎?這些如果都減少了的話,你想你還煩惱嗎?自然煩惱就少了。113、說我們眾生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起心動念都是煩惱。說惡的煩惱,逆緣是煩惱,順緣、順境仍然是煩惱,善的東西也是煩惱,在眾生情見裡頭,你如果不能以佛陀的教導,對煩惱執著這些習氣減輕排除的話,你永遠在煩惱堆裡頭。這個煩惱不是你想去就能去,不是你想不讓他來他就不來的,他不由你,俗話說,善根何時發現不知道,業力什麼時候冒出來你也不清楚,我們眾生這一生當中,說句不客氣話,沒有一刻不在思維、分別當中,眾生就沒有不起念的時候,一起念就是眾生知見,就是人我是非,就是分別執著,離不開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你這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處處都是煩惱。114、明知是假,還要借假修真。115、實際上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功德本身能夠體現出我們的自性法身的作用,你一句佛號念得真,那麼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都在里許,你的布施、忍辱、懺悔、一切、六度、四攝、十善統統都在一句佛號里體現了,這句佛號不是泛泛的六個字的名稱,而是阿彌陀佛多劫用無量功德成就以後,才得到的這個名號。116、這一句佛號你念得相應的話,你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吻合了,你當下就具足了萬德,因這句佛號他本身就是萬德成就。117、清清楚楚念、清清楚楚聽,不管他有沒有妄想,也不管他有什麼境界,統統不管,我就抓住當前這一句,俗話說,我就逮著這一句不放手,時時刻刻我就逮中間這一句,當前這一句,別的不管,別看就這一句,你沒有管前頭,沒有管後頭,你顧得只是當前這一句的話,出現了極不可思議的一些情況,他能使你很快地靜下來,妄想、分別、一切一切逐漸逐漸就消失了。118、妄想,你記准了,排除不掉,你越想去,你妄想越多,你越使勁地排除他,你這個妄想越厲害,他比您厲害。你不管他,他反而就不來了。妄想無形、無相,是由於我們眾生的習氣產生的妄想。你不理他,他這個習氣也就不來了。119、你求清凈心,念佛的時候,你有一個想清凈的心,你永遠達不到清凈,幾時你把想求清凈心的這個念頭放掉了,清凈心自然現前。120、「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念佛就能達到「制心一處」,就能達到「無事不辦」的這種功能121、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慢慢慢慢讓他自己消除,千萬不可對峙,只要一對峙就是二,佛法是講「不二」。我們要以「不二」的原則去修持。只要一分別就是二,不分別就是圓融。122、真正的培福是什麼呢?你把利己之心減少一點,把利他之心增強一些,只要你把利他的心超過了利己的心就是最大的培福,因你所布施的是「我見」,一切事情都是從「我見」開始。善、惡都是由「我見」來產生。我見本身是影響我們的智慧、眾生的慧命的。你把他消除了,你的慧命增長了,利他的心是慈悲心,大悲心,這種心是與諸佛菩薩是同等的,相應的,我們所奉獻的是我們的真心,是我本有的東西,我都能拿出來,我不在乎了,這個功德還能衡量嗎?你怎能說不培福?你只要舍,你就得。任何事情都是兩面。「利他」是「心」的問題。利他是在慧命上幫助他。這樣的利他,功德不可思議。123、真正的修持,見上不正,越修越邪,你越精進你邪得越厲害。由於見上不正,這叫邪精進。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修行不是看我精進不精進,關鍵是見上正不正,這是根本問題。124、心量多大,福報多大。沒有心就沒有量,一動念,一動心,你動多大的心量,你就有多大的福報,你沒有動心,你就沒有量,沒有量就是無量。這樣的話你的功德等同虛空,凡是有量,在佛法上來說,可以忽略不計。125、有所求心去培福,你這個有心有量的培福,大也大不了哪兒去。126、法上的福報是無量的,物質的福報是有量的。所以這個供養布施應該如法如律地去供養,如法如律地去布施。127、我們絕不以佛法作人情,這不是情面問題,這是我們堅持護持正法的問題,利益眾生的問題。拿佛法做人情,你不但不能培福,你在造業,弄不好要下地獄。128、見聞覺知,「見」為先,必須把握住正知見,以聖言量來檢驗我們的見正不正,如果我們聽聞正法,能夠把見上擺正,你聽聞一切法,你都不至於走偏,避免走火入魔,避免走入邪法上去。真正的「聞」是聽聞佛法的時候,你能透過語言文字相,體悟一點佛法的真實含義,是一種心性的體悟了。聞到以後他真能在你身上起作用了,這個聞不是簡單地聽到了,看到了。黃老說,真正的聞法,說「懂了」,這就叫真正的聞法。你如果敘述了我所說的一切,甚至於一字不拉的把我的話說出來,你沒得到法,你得到的只是語言文字相。129、你把世法,待人接物,統統以佛陀的大悲心、慈悲心、願力、智慧以善巧方便利益一切眾生的這種佛的大悲願心來待人處世,你就體現了我就是帶佛度生,你要是以這種心態、這種的境界去做一切世法,都是佛法,都在培福,都在種善根。而且在世法當中,即便在煩惱當中,你能夠有一個按六忍的要求來個強忍,我不發脾氣,我先不給你發火、兩個人對峙,我以平等心,利用六度里的強忍,以理折情,先把火壓一壓,逐漸逐漸培養自己的這種平靜心,然後再產生自己的同情心,他有煩惱,我要替他解除這些煩惱,這就是你的慈悲心,這是一個很好的修鍊忍辱的道場。我還有一個感激心,沒有這種情況我怎麼修忍辱。130、沒有煩惱哪有清凈啊!都是相對而言,真正想得到心裡頭輕安,你必須在煩惱中找,煩惱來了,你把這個煩惱能夠克服,把他消除了,通過這個煩惱的環境,我把他轉換成修鍊我的忍辱,達到把這個煩惱不但沒有了,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皆大歡喜的時候,心裡感到很平靜,真正從煩惱裡面出來的時候,這種安詳的心態是多麼的美好。131、遠親眷屬,不是冤家不對頭,到一塊兒的都是冤家。恩愛就是冤家,恩愛的難捨難分還是冤家,越是恩愛,煩惱越重,俗話說「生離死別」,到時候,你不撒手也不行。132、處處、時時刻刻警覺自己,一定要依法修持,不要做出不如法的事情,甚至於做出不利於他人的事情。「不離世間覺」。133、不離佛法行世法,不廢世法證佛法。134、在佛法上叫忍辱,在世法上叫「你提高點自己的涵養行不行」,你要是自己的修養提高一點兒,也就不與大家對峙了吧!即便看到一些不合理的一些現象,我想你也會正確的、心地平靜地去對待,這樣不但自己能得到提升,還不給他人造成煩惱。135、你能夠時時刻刻熏修自己,改正自己、調整自己,一切以佛陀的慈悲、平等、願力,以智慧、善巧方便處理一切事情,統統在菩提的境界當中,因為你沒煩惱了,但是煩惱相不是沒有,他那是煩惱,在你心目中不是煩惱,在你親自承受這個煩惱的時候,你不是以煩惱來承受,你是以菩提的、清凈心的境界承受了這個煩惱,不是你認為是煩惱,你認為他是你的增上緣,是歡喜心,是別人看到你承受的煩惱是煩惱,自己已經把煩惱作成菩提了。這還要轉嗎?認識到,本身就是菩提,這是從事相上來講,要從理上來講,一切煩惱都由自性流出的話,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的顯現,他本身就是菩提,只是一種煩惱的示現,煩惱可以這樣講,煩惱看著是煩惱,他沒有什麼特定的煩惱的特性,沒有,都是虛妄的,回歸本體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我們的智慧,就是我們的般若,這是從根本理上來講,煩惱即菩提。136、沒有佛教知識的人,他處處都拿著佛法當世法。
推薦閱讀:
※占星心得
※淺談天心正運擇日之心得
※太極拳教學心得【10】亮翅之兇狠,先求鵝態,再從鶴形
※蛇傷心得
※(12)[轉載](轉)《子平真詮》讀書心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