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

一、引言 「文化作文」風靡全國  近幾年高考作文戰場上,一支異軍突起。以古典的方陣,閃爍的詩句,熟悉的名人,精緻的文言,高揚著文化的大旗。  這是一支特別的軍隊,從歷史的隧道、文學的天空、民間的集市、語言的棧道、詩詞的意境中直襲一個個話題。  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間席捲神州大地。  這,就是文化作文。  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絢麗斑斕的祥雲,升起在滿分作文的天空。  溯流而上,在時間的兩岸,我們看到「文化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綽約生香。  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滿分作文均為文化作文,分別是:《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煙隨風逝,名隨史流》、《那陣風吹過》、《永遠的蘇武》,其中《永遠的譚嗣同》成為2005年全國高考作文中最奪目的佳作。  2004年重慶市高考六篇滿分作文,除《我是一隻想死的老鼠》外,其餘五篇均為文化作文,其中《菊花飄香時節》被老師們公認為2004年全國高考作文的壓軸之作。  200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渾厚的古文功底,技壓群雄,以滿分獲得殊榮。  2002年甘肅高考作文《吊屈原賦》,北京高考作文《轉折》等以古文底蘊被競相傳頌。  從2001年全國高考壓軸之作《赤兔之死》開始,富有文化底蘊的作文逐漸成為新寵。2002年以後,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顯高於一般文章,這從滿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窺見一般。  其實這類「文化作文」是用文化的眼光審視話題,用文化的意蘊豐美話題,用文化的筆法寫作話題,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話題,早在幾年前就以其撲面而來的文化的芬芳與鮮妍,在考場頻取高分,風靡全國,成為一種時尚文風。  那麼什麼是文化作文?它有何特點?它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二、文化作文的特點  富有文化色彩與渾厚的文化底蘊的作文叫做「文化作文」,這並不是說其它作文就沒有文化,而是因為這類作文有太強的傳統文化氣息。  文化作文要體現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蘊。  文化作文在構思上把話題放到一個廣闊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審視、對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態敘述或議論自然社會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時代的假醜惡;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真善美;或以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論或事迹,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澱等等。在文化的積累與思辨,文化的共享與獨思,文化的閱讀與創造,文化的生態與文化的人生中,寫作出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章。  渾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文化認知、豐沛的文化精神、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寫作的追求。  三、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內涵的文化底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詩詞底蘊、歷史底蘊、文學底蘊、民俗底蘊、文言底蘊五大類。  (一)  詩詞底蘊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代詩詞佳作佳句於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使作文在考場上鶴立雞群。  讓我們通過一個高考作文的片斷來感受詩詞底蘊的美麗。  例段:2005四季,鐫刻心靈的石碑  (2005陝西優秀卷)  如果忘記是春天裡消逝的冰層,那麼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季里落英繽紛的桃瓣,那麼銘記就是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里已無挈雨蓋的荷花,那麼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里比西風更瘦的殘菊,那麼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  忘記和銘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儘管有人說,「忘記意味著背叛」,但我卻說為了忘記的銘記,為了銘記的忘記。  [溫馨點撥]   詩詞是插花  詩詞是文苑奇葩,採擷一朵別在文章的衣襟邊,很浪漫。  這種傳統裝飾,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貴、最精緻的裝飾。  因為它選用經過時間的河流沖淘後留下的最閃耀的真金名句鑄造而成。  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滿了化用的古典詩詞,猶如一束束芳香艷麗的花朵,燦爛了閱卷教師的眼睛,突出了忘記與銘記的辯證關係,詩的光芒懸浮在文字上空,燦爛成一片文采飛揚的雲霞。讓疲勞繁重的閱卷突然變得興奮。  (二)  歷史底蘊是以厚重的歷史積累作為強大的寫作之源,以典型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材料,將歷史的啟示與現實結合,表達作者對話題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們同樣通過高考作文的片斷來感受歷史底蘊之美。  例段:           獨上高樓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ní)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áo)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    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zhuàn)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溫馨點撥】:  歷史是生命的歌  歷史由一串串生命構成,留在歷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範本。  歷史的琴鍵高揚的就是這些生命的旋律  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們身上綻放。  這些火花同樣可以點燃作文的靈感。  文段選取李白拋開人們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的經典例子,突出了個人願望與別人的期待之間的關係這一主題。  歷史人物對人生的選擇,為後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範本,他們舉世公認的成就與品質,自然成為許多話題的鐵杆論據。  所以有很多歷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們去關注、發掘、思考。  因為相對我們的文章而言,他們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寫作材料。  關注生命,就要關注歷史,從歷史的血庫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價值。  (三)  文學底蘊是指文章從古今文學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擴展細節,或演繹情節,或新編故事,以表達新的主題。  例段:           《孔雀東南飛》新傳  (2004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  當劉蘭芝第五次回首的時候,淚還是忍不住落了下來,黑漆漆的門緊閉著,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鄰右舍還在對她指指點點,議論著這個因不守婦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誰能知道她的苦衷?  當她還未出嫁的時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兒到她家提親:模樣兒俊的,有錢的,有勢的,為何選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沒錢又沒勢,他憑什麼娶到美麗賢淑的蘭芝?蘭芝一遍遍地問自己。淚水漸漸模糊了蘭芝的視線,朦朧中焦仲卿那老實敦厚的臉又出現在她的眼前。是因為看中他山一般的樸實沉穩吧!  【溫馨點撥】:  故事新編很新穎  一個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傳說,當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  故事新編就是這樣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此文段藉助古詩《孔雀東南飛》別出心裁,大膽設計,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突出「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一文章主旨。這樣的「故事新編」,給人新奇的創造感。  新編故事只要抓住主題、圍繞主題,尊重原作也罷,推翻原作也罷,都可以。  (四)  民俗底蘊是指在文章中表現出民俗文化特徵,將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精鍊地表現出來,使文章富有較強的民俗文化氣息。  例段:              人情與季節   (一)端午  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侯,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自行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現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蕩蕩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溫馨點撥】: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態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動著的文化原生態。  從生活習慣到節日婚嫁,從口頭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場景,象歷史的插圖一樣清晰。  對傳統節日的情感疏遠是一個民族對節日文化的短視認知造成的,韓國搶注中秋節,應該是對中國人淡漠傳統資源的警示。本段通過人們對端午的淡忘,表達認知與情感的關係。  我們僅從簡單的時間刻度上,就讀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豐富燦爛。  民俗就是這樣直接。  (五)  文言底蘊指用文言文進行寫作。  儒 兵 辯  (香港特別行政區2003高考滿分作文)  儒者,為人之道也。《禮記》曰「禮」,《大學》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戰伐之術也。《兵法》雲「將」,「卒」,「攻」,「軍」,司馬法曰「殺」。然儒者未嘗不論兵也,《論語》載子貢問政於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嘗論儒之道也,《六韜》曰「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然此二者見事異哉?同哉?吾試辯之。   【溫馨點撥】:  語言是酒杯  如果文章的主題是酒的話,那麼語言就是酒杯。  語言是載具,盛滿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瓊漿。  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緻、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時間和藝術的機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  走進文言文,就象走進一首莊嚴的交響曲,心突然就變得細膩而深刻。  本文段對儒道、兵事進行辨述,開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並由此引出「試辯之」的寫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見識,豐厚的底蘊,開闊的氣勢,縱橫的議論,讓人擊節稱讚。  得滿分理所當然。   同學們也為自己鑄一個古典的酒杯吧,文章會因此而美麗。  當然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的一種形式,而是兩類或多類交叉並存第二講 文化作文的寫作積累(上)一、文化意識的培養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識,要學會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話題,要體現文化精神與文化品位。看炊煙,感覺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看黃昏,從文化的視角去欣賞,感覺千古黃昏承載了太多文化的滄桑。  看雨,會想到渭城朝雨,黃梅夜雨;清明紛雨,巴山夜雨;想到樓台煙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黃昏細雨;於是就會寫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夜闌卧聽風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橋東觀杏花雨;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珠;張志和泛舟垂釣不須歸,蘇東坡淡妝濃抹擬西湖。  於是會寫出:王勃在滕王閣上看「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的美麗,蘇軾在望湖樓醉聽「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旋律,李攀龍在廣陽山道中賞「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的壯景。  於是會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飄飄落落的花瓣芳菲著時空,芳菲著寫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裡,一切都是美麗的過程,美麗的綻放,美麗的積澱。  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需要不斷增強個人的文化素質,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積累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過與歷史文化的溝通來體認和表述個人對世界對生命的看法。它的「載體」是傳統文化,因此了解傳統文化、熟悉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是寫作文化作文必須掌握的的知識和技能。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如何了解文化長河的發源、走向、成長、輝煌與曲折、斷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濤中動人的浪花,美麗的細節,用它們陽光般燦爛的語言作為考場作文或文學創作的優秀文化基因,用它們的光芒照亮讀者的眼睛。  這是同學們實實在在必走的路。  傳統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周易」文化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文化的總匯。更實際地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道釋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  它們現在仍起著很大影響。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傳統醫學、傳統戲劇、巫術等民間文化;比如書法、山水畫等傳統藝術;比如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文學;比如以儒家仁義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於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後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為特徵的住宅、服飾、節日等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權利集中,皇權至上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倫理文化、飲食文化、殯葬(bìn zànɡ)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風水文化、養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寫作不要求我們啃故紙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了解就行,重點是在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文學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方面。  這才是文化作文寫作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載體。  現在我們就有所選擇地到傳統文化的園地去看看,采幾朵詩詞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撈幾片失落的歷史細節,看看它們是如何鮮活地生動我們的眼睛。  我們先了解傳統文化符號,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樹木,日月風雲有著怎樣的文化指向,我們該用怎樣的鑰匙去開啟傳統文學的大門。  1、事物的文化意象  【溫馨點撥】: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學中許多物象,如柳、菊花、蓮、夕陽、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象,其傳達出來的意義具有象徵性,它們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生成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學會利用它們來分析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就掌握了開啟傳統文學大門的鑰匙。  意象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我們來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領略傳統文化的特點。  柳  【文化指向】:依依惜別之情。  【解  說】: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原來,「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園情」呢?  當然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一種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該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還有其它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別,還以柳喻人,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顏嬌美形容的絕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則把視線由臉向下移轉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相關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抒寫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之多之廣之深。「絮」,柳絮。  【相關名詩】  1、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暫憑樽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4、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北朝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枝》  5、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6、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唐·戴叔倫《折楊柳》   那麼我們怎麼從文化角度來感悟柳呢?我是這樣感悟的。  【溫馨感悟】:  站在水邊的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最婉約的詩人「柳七郎」在愛情的舞台邊,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幟。  「一絲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詩的河邊。宋朝某個樸素的黃昏,一個女詞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頂帽子,戴在柳梢頭上,與魂牽夢縈的戀人約會在浪漫的青春樹下。  童話般的愛情,美得驚心動魄。  「楊柳依依」,這個薄命的女子,一低頭的溫柔,有著不勝涼風的嬌羞。  這個纏纏綿綿的女子,從《詩經》的河邊走來,水滋養出溫溫婉婉的性格,小鳥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詩宋詞的情韻里,眼波一橫,就醉了無數離人。  翠翠綠綠一身旗袍裝,是飲下王維那杯勸行的酒後,用三月春風的剪刀裁成,再鑲上朱淑貞那頂柳梢頭上的月亮帽,綴一朵陸遊傷感的沈園老綿,掛幾串李白玉笛聲中的故園情,畫兩道讓白居易垂淚的如柳眉,於是,柳就在詩歌和民間行走,成為愛情、友情、傷情、離情的代言人。  水邊長大的女子,古典的溫柔傳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康橋景物萬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傳統內涵。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如煙的女子,「絆(bàn)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柔條垂拂,體態輕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這個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綠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嬌羞的女子,煙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飄韻的女子……  就讓她永遠站在水邊,隔著詩歌的河流,飄渺成在水一方的溫柔。  【溫馨提示】:這是我個人對該種物象的感悟,這樣的感悟也許是大眾化的,也許是個性化的,但「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點與同學們未必相同,所以僅作參考,如果你學會了用文化的眼光審視事物,你也會寫出充滿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的文章。  我是用詩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說教,用詩的語言點燃同學們的靈性,這在中國教育界應該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嘗試效果怎麼樣,同學們自己感悟。但願這種以詩解詩的方法,以現代詩白話古詩的做法,能得到廣大師生乃至教育界的認可。  當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們從柳身上已經學會了從文化的視角去審視它,欣賞它,品味它。要走進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這把鑰匙。  意象是把鑰匙  意象是文化的濃縮。  一滴露,一莖草,一彎月,一段風,都蘊含著文化或文學的內涵。  讀懂意象、典故,詩才明明白白袒露心靈。  所謂意象,「象」是視覺形象,指詩歌所借之景與物。「意」,即人的主觀情感。意象,即是將主觀思想感情與外在物象的統一。  但我們讀詩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卻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將被排拒在詩歌的門外。  梅、蘭、竹、菊隱含著君子的美德,美麗的明月卻寄託著思鄉之情,柔情萬千的柳牽著離人的愁,輕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與愛情的天空。世間萬物被古代文人捆綁著厚厚的一層情,讓後人也在其中掙扎。  梧桐細雨,草木搖落,蟬鳴高遠,杜鵑啼血,猿猴哀嘯,松柏傲霜,鴻雁傳書,紅豆相思……全部進行了文化「打包」,沒有意象「解壓」,是無法釋放其中的深刻內涵的。  意象其實就象文化操作系統的RAR或ZiP軟體,可以把壓縮過的詩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釋放。  所以要進入古文化的大門,首先掌握意象的鑰匙。第三講 文化作文的寫作積累(下)作者:譚蘅君  一、詩詞積累  文化作文的分類中第一種就是詩詞底蘊,那麼詩詞名句自然是寫作的必備素材。中國是詩的王國,從《詩經》開始,幾千年歷史由詩歌堆積而成,僅唐詩就達到九萬多首。那麼怎樣才能最有效地積累和理解詩詞,便於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說來最有效的是對詩詞文化進行分類積累,記住詩句和詩人,如果同時還能記住作品名稱當然更好。不過大體了解詩人作品風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況,對理解、背記、和寫作運用都有很大幫助。閱讀背誦詩句時要有意識地運用詩詞意象的有關知識,賞析重要名句意境,個性地運用和表達這些名句潛在的亮點。  分類積累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  比如:我們可以按事物分類可分為「詩中日」、「詩中山」、「詩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類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類如「《周易》名句」、「《尚書》名句」等分類整理,這樣同學們容易背記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類:  《詩經》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類:  辛棄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宋·辛棄疾·菩薩蠻)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宋·辛棄疾·鷓鴣天)   4.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   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  比如按系統分類  比如「詩中別」,可進行如此歸納: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刺客荊軻之間的「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元二之間的「酒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景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情別」;「世情已逐浮雲去,離恨空隨江水長」,這是賈至與王八員外之間的「愁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是詞人柳永與戀人之間的「傷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杜牧與妙齡歌女之間的「淚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這是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苦別」。  相信學生對離別的認識會因此而深刻。  二、歷史文化名人  歷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關軼事,主要作品內容、風格,表現其精神品質和藝術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寫作中經常綜合運用,因此對歷史文化名人的掌握顯得相當重要。一般說來要掌握他們的「生平簡介」、「相關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評價」。對歷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寫作時可隨意剪裁取捨,很快就會寫出滿意的文章。  現以「陶淵明」為例,談談對歷史文化名人的素材掌握。  陶淵明  【生平簡介】:陶淵明(365—427) 字元亮,名潛,字淵明,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淵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東晉初名將,握強兵鎮守長江中游,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威煊赫一時。 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官。陶氏為東晉元勛之後,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陶淵明這一支,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相關事迹】:  陶淵明的一生,簡單地說,可以分為閑居、出仕、隱居三個階段。  初次做官: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與他渴望建功立業的早年抱負有關。現在我們心目中的陶淵明往往是一個淡薄名利的隱士,這大體上不錯,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最起碼早年的陶淵明曾頗有壯志,他的《雜詩》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qiān)翮(hé)思遠翥(zhù)」,而他的《擬古》則云:「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yè)至幽州。」表現一種任俠的精神。第二,與親老家貧有關。這一點他詩文中並不諱言:「疇昔苦長飢,投耒(lěi)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年立,志意多所恥,……」(《飲酒》)說自己是由於生活困難,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這次出仕時間並不長,不久即以不堪吏職而辭職,後來江州又召他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約在三十五歲時,他出仕到江陵,擔任了荊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個有野心的軍閥,他佔據長江中上游,對晉室虎視眈眈,圖謀篡奪。陶淵明至江州後,可能看到桓(huán)玄並不能幫助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對於他企圖篡弒的醜劇也很憎惡,於是又產生了歸隱之念,在他任鎮軍參軍時所作的《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中就說道:「目倦川塗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歸班生廬。」任建威參軍時所作的詩又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可見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園田。恰好在他三十七歲這一年,他的母親去逝,按古代丁憂規矩,陶淵明便辭職回家了,守喪(sāng)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歲時,他出仕先任鎮將軍劉裕的參軍。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與希望,另一方面又疑慮重重。很可能他與劉裕仍然合不來,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給」,求任彭澤令。但到了十一月,不過八十多天,就以「不願折腰向鄉里小兒」而辭官。從此以後,陶淵明再未出仕,從四十一歲起辭官至去逝,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僕,開始一段時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 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求祿。 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這就是陶淵明一生的大概情況。  【主要作品】: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作品,這些文章質樸自然,言淺意深,深為後世推崇。陶淵明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 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詩大約作於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歸園田居》之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陶淵明雖棲身田園,卻仍未忘懷現實,也未消沉頹廢,這種執著於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就形成了陶詩的另一種風格:豪放曠達的「金剛怒目式」,如《詠荊軻》等詩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憤雄壯的風格。  【名家評論】  梁 鍾嶸:每觀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詩品》)  宋 歐陽修: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  宋 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  近代 梁啟超:「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陶淵明)笑。」「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  現代 魯迅:陶潛、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頭等人物。  現當代 朱光潛: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思其為藝術。  【重要名句】: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4)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5)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6)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9)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0)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12)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細流。   這樣我們就較完整地掌握了一個歷史人物的寫作素材,寫作時可以自由地、從容地選擇我們需要的材料。  三、重要歷史事件  重要歷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作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學們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諸如春秋爭霸、三國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亂、鴉片戰爭等等,在寫作中可以隨意運用。這裡就不再詳述。第四講:文化作文句段寫作方法作者:譚蘅君  文化作文芳香燦爛,美不勝收,那麼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組合上有哪些規律?它們鮮活的美麗是如何產生的?這些美麗的彩虹在層次上有無高下之別?我們在寫作中該怎樣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寫美的句子?  讓我們來感悟文化作文吧,從感悟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第一節:底蘊成句  【溫馨點撥】:底蘊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蘊的內容表達成句。底蘊成句有三種情況:一是將某一句詩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為一個句子。它是底蘊寫作的基礎。作文的題目、題記、小標題、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詩文,豐富作文內涵,增加作文文采。  二是將歷史人物或文學人物廣為人知的事迹或細節用簡潔的語言排列出來,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和理性的認同。  三是將相關歷史人物與表現該人物品質、思想或性格等特點的詩文句子相結合,共同表現文章主題。  先講第一種情況,引用古詩文。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這種直白讓人感覺幼稚。  第二個層次是名句後面有一定闡述。表達式為:名言+意境。如:①「生命就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②「生命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該層次重點在於名言的意境、思想、風格等的解說。意境的理解多數遵循傳統的認知,但個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往往更能出新意。  有時表達為:名言+名德。如:生命就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該層次重點在於把握表現人物品質的名言和名言所表現的優秀名德。  有時表達為:名言+其它。如:①幸福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②我憧憬歸隱於 「層上春鳩(jiū)鳴,村邊杏花白」的田園。引用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名言後面表述的內容有時是無法確定的,根據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變化無窮。  因此本層次的準確表達式為:名言+解說(或闡述)。  第三個層次是將詩句割裂,分開引用,或截取兩句詩的部分組合在一句里。如:①我喜歡「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胡天八月」。②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③我喜歡「燈如晝」的元夜「花市」。④我喜歡「暗香盈袖」的「黃昏」。前二句是剪裁兩句古詩組合成一句,後二句是一句古詩割裂後組合成一句。這一層次已經是比較靈活地運用了。  第四個層次是化用古詩文名句。如: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②「美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感覺古詩里的動植物帶著古典的美,又復活在大自然中,裝點今天的生活。  第二種情況,用著名歷史或文學人物的事迹或細節組句。表達為:名人+名事。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敘寫。如:「項羽兵敗烏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mì)羅投江,讓忠臣垂淚。」  第二個層次是詩意地展示。如:①「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②「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語言的彈性濃縮和錘鍊了詩的形象,那聲「仰天長嘯」和「沉痛的叩問」穿過歷史的隧道,壓迫讀者的心靈,思索命運的真諦。  第三種情況,歷史人物與相關詩句的組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引用,表達為:名人+名言+意境(或名德或其它)。如:①美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②美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③美就是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與恬淡。前兩句是名人名言名德,後一句是名人名言意境。  第二個層次是化用。表達為:名人+名言化用。如:①「李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浪之水」。②「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③「陸遊的夢鄉回蕩著鐵騎錚錚」。④「蘇軾的華髮張揚了少年意氣」 。⑤「思念使女詩人瘦比黃花」。⑥「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垂淚千行」。⑦「思念使婉約派泰斗酒醒曉風殘月楊柳岸」。化用給人的審美刺激是多重而深刻的。它把古詩還原成生活的同時又提升和詩化了生活。  1、成段  底蘊成段,形式上有三種。  【第一種情況】:表達式,N個名句(或N個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  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折射出冷靜的人生選擇;范仲淹(yān)「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責任感;杜甫(f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已經掙脫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更是一代偉人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的歷史性洪鐘巨響……  【第二種情況】:表達式,名人+名言名事…+議論。  分為六種情況:一、表達式,N個名句+議論。  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消愁,是最動情的悲歌。感動於「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於「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飄愁,沉浸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哀怨,頓然領悟:用旁觀的眼神,是於心進行深刻對話後偶得的一種風骨,一種錘鍊後的進發與升華!  二、表達式,N個名人+N 個名句+議論(或議論在前)。  ②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於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闢,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並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  三:表達式,N個名人+N個名事+議論。  當屈原抱著石頭與江水相擁,當霸王自刎時的鮮血染紅了整片夕陽,當普羅米修斯裸著身體被巨鷹啄(zhuó)食,當拉奧孔扭曲著身體仍想保衛自己的兒子,歷史在悲風中發出陣陣哀鳴,但他們生命的結尾卻那麼響亮有力,數千年來仍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絕唱。  四:表達式,N個名人+N個名言名事+議論.  ④ 古往今來,因感情親疏而導致錯誤事物認知的事例不勝枚舉。李牧一心為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謂戰功赫赫,卻因趙王的不信任而慘遭殺害,最終葬送了趙國大好江山。諸葛亮「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卻因對馬謖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慘淡結局。李白才氣超人,「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卻因唐玄宗的疏遠而一生漂泊,壯志難酬 ……可以說,歷史上許多悲劇的誕生都是由感情親疏引起的。  五:表達式,1個名人+N個名句名事(或化用)+議論。  ② 經歷了少年的意氣風發、鋒芒畢現與青年時的思考,人,終於要真正成熟起來了。他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刺目得不可接近;他開始散射出圓潤柔和的清輝。他漸臻圓滿。黃州的蘇東坡不再是那個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員,他回歸成了「寂寞東坡一病翁」,他只是一個淳樸真摯的文人。他在赤壁懷古,在林間穿行;他不再計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經由平面的當下擴展到立體的古今。他的內核充實了。他敢於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後《赤壁賦》,成為中華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傳誦。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憤怒,不是針鋒相對,而是如山間的朗月,圓滿無缺,向世間灑下清朗的光芒,卻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隨波逐流,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六:表達式,1個名人+N個名句名事(或化用)+N段+議論。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痴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你註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洒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蘇東坡)  【溫馨信息】:  一個意識:美段意識。  前兩種情況,是一種理論上的解剖。你只要抓住名人名言名事組合再與議論相結合就行,讓議論對組合的的內容進行概括提煉,並與文章主題掛鉤,這樣使縱橫散亂的詩句、人物、故事掛在主題的紅線上,共同為表現中心服務。  這樣的段落,已經是文章的重要片段。  有底蘊,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度。  彷彿廣闊的文化天幕上,露出一絲絲詩句和名人名事的曙光,隨著文字的鋪展,一輪鮮亮的紅日主題,噴薄而出,美的紅潮漫過原野,瞬間點燃讀者的共鳴。  這樣的情景,讓我們體會底蘊文章的魅力和閱讀的快感。  美段閱讀,我們要經常這樣感悟;美段教學,我們要經常這樣實踐。很多時候,一篇優秀文章照亮我們眼睛的只有一句,能夠留下一段讓我們品讀的文章已經很不錯。  我們把語言和思想的純金片段收集起來,細細撫摸、咀嚼(jǔ jiáo),讓思想與思想碰撞,讓光芒與光芒聚集,讓智慧的火光照徹未開啟的靈感之門,讓一個個古典的漢字滿載我們思想和想像的的花瓣,漫天飛舞在文學的天宇,讓浪漫的意境和深邃的智慧豐滿我們的精神,陶治我們的情操。  這樣的閱讀最有效,最便捷,最聰慧。  特別是寫作前,看看這些燃燒著才情的段落,靈感會很快點燃,文思會很快噴涌。  這就是作文教學技巧,也是作文應試技巧。  同學們略作嘗試,就會感覺美段閱讀妙用無窮。  背三篇文章進考場,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點燃文采!!!  【第三種情況】:運用想像和聯想,藝術地再現歷史人物當年的情景或化用詩詞意境成段。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著高尚的情操,稽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著鐵匠的生活。(再現了歷史人物:稽康的隱居生活)  這時候,那彎淺淺的月跌進了灑對面的山坳。一隻烏鴉凄涼的鳴叫越過夜空,濺落了滿天的寒意。薄薄白白的霜就鋪滿了船舷。一位詩人獨立船頭,他長長的鬍鬚已被秋天染白。  岸邊一叢紅紅的楓葉,被船上的漁火隱隱地映出,在微風中悄悄搖曳,像一團跳動的火焰。好深好深的秋啊!詩人斜倚船舷,一些淡淡的往事,如手中那杯苦澀的濃茶,襲上心頭,久久不能平靜。  而夜色中的寒山寺,靜靜地立於繁華的蘇州城外,送走了多少個春秋,目睹了多少離愁和別恨?只有那株與它一樣蒼老古槐,知道這數不清的故事了。  突然,一陣清晰的鐘聲穿過寂靜,驚飛了船篷上的一隻小鳥,它撲拍著翅膀,飛進了濃濃的夜色。它會找到黑暗中的家嗎?詩人看到又一艘客船,停在了楓橋。  隱約中,一些人上船,一些人下去。還有一些手,一些淚,在眼中晃動。(化用《楓橋夜泊》意境)  已經是 深夜了,司馬遷通過天牢的小窗,望著那漆黑的夜。幽藍的天幕上,不見星也不見月,幾處烏雲低低地沉著,帶著令人窒息的壓力。暮秋的風裹著寒氣,鑽進每個角落,包括司馬遷那件破舊的長衫。  司馬遷拖動著腳鐐,走回幾塊磚堆成的床。金屬的撞擊聲在死一般靜的夜裡,帶著幾分鬼魅。床上那盞昏黃的油燈跳動著火焰,拖下長長的抖動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掛著的一紙官文仍然可見,金色的字,朱紅的印,一切都那麼清晰。  是的,這就是司馬遷的命運。日出之前,他必須做出選擇。是死,用一腔熱血去控訴昏君的無道,用高貴的頭顱去證明自己的清白?還是活著———當然是有條件的活著,從此他將成為不完全的男子。(再現了歷史人物:司馬遷的獄中情景)  【溫馨點撥】:  透點歷史的光芒  歷史的濤聲已經遠去了紅襟翠袖、鼓角爭鳴。透過氤氳煙霧,歷史的山月城郭、名士豪言已經模糊在時間的的塵埃之中。  如果那些沉睡在歲月懷抱中的古裝美人,憂愁思婦,或是山村一角,公堂一景突然在語言的描述中活動起來;如果淹沒的故事,風乾的眼淚或是唐時風雨,宋朝梧桐突然鮮活地淅瀝起來;如果長昇殿的誓言,李白的問月或是岳飛的長嘯,項羽的悲嘆突然在熟悉的空氣中迴響起來……  這是怎樣動人的驚喜!  古典的美麗從文字的叢林中探出頭來。  原來我們發現:文字是一架穿透時空的遠望鏡,讓我們看見了歷史的動人的光芒。  而詩歌呢?詩歌是古人用文字攝下的一張沒有沖洗的照片。  所以我們只能在底片的朦朧中感受詩歌的輪廓和意境。  那些香花美草,夕陽飛燕,流水樓閣,紅顏倩影,細雨梧桐,皓月疏梅……在含蓄簡煉的詩歌規則中,猶抱琵琶,半遮嬌面,留下一個迷人的背影,痛苦我們的神經。  突然一天,底片沖洗出來,那個令人痛苦的背影緩緩轉過身來,冰雪般古典的笑意洋溢著溫馨的啟示……  一種大喜過望的驚奇,一種不知所措的興奮讓我們瘋狂。  想想有多少古典的「照片」等待我們去沖洗?  有多少歷史的「美麗」需要我們去透視?  所以做好那架文字的遠望鏡,看真實的歷史風景;掌握好「沖洗」詩歌的技巧,清晰想像中的美麗,是我們趕快做的工作。這是文化作文最重要的寫作技巧。第五講:文化作文的創寫方法(上講)作者:譚蘅君  文化底蘊材料靜靜地儲存在歷史的硬碟里,透過文字的滑鼠和想像的窗口,我們實現了與歷史、民俗、文學的零距離對視,但我們如何藉助思維的鍵盤,自由操縱這些材料,讓他們為主題服務呢。  原來歷史的系統需要相應的應用程序。  其實這樣的應用程序是很多的,我設計了最常用的幾個應用「程序」:情景再現法、典型人物法、詩詞引用法、想像新編法、文言仿古法等五種,這些「程序」在應用時不是截然分裂的,有時是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整合集團力量,優化文章的戰鬥力。  第一節:情景再現法  【溫馨點撥】:歷史越久遠,歲月的煙霧越濃密。  歷史當年的情景象一幅畫,朦朧地定格在我們的大腦裡面。如果把它們清晰地再現出來,這些失落的舊聞一樣會讓我們激動不已。  詩詞是語言的高科技,是歷史和生命的濃縮液。如果把詩詞的意境再現出來,我們會象翻看歷史的畫冊一樣為那些古典的詩情深懷敬意。  情景再現法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的情景、典型歷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學形象的情景、詩詞意境的情景四種情況。前三種可歸為同一類,統稱為歷史情景,後一種稱為詩詞情景。  我們先看歷史情景的再現。  片斷一:寫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有人在高考作文中這樣再現陶翁的鄉居情景: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qī)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清閑與曠達!  片斷二:寫王昭君出塞後懷鄉,「武高杯」江蘇省第三屆高中生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陸蘊,這樣再現昭君月夜彈奏琵琶的情境:月華如練,一輪相思獨懸在藏藍色的夜空,灑下萬般愁緒。你身著一襲水綠色的長裙獨坐在清冷的光輝下,娟影蕭疏,纖纖素手彈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萬般離愁,空靈而又落寞。茫茫蒼穹,凝眸仰望,那廣寒宮裡的嫦娥獨自守著孤寂的歲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兩個片斷讓我們直觀地感受了歷史情景再現法的強大魅力。無論是考場、競賽還是文學創作,情景再現法是永遠鮮活的寫作方法。  再看詩詞意境再現。  片斷一:對王維的《渭城曲》,著名作家余秋雨這樣再現原詩意境: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麼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  片斷二:對蘇軾的《定風波》,鄱湖一葦老師這樣再現原詞意境:烏台詩案了結了。你的政敵為你在黃州畫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個「監視居住」,然後竊笑。看你不羈的靈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頭顱如何低垂。  中國詩人的心弦的確如風中的蘆葦,脆弱、敏感,更何況是你這位被貶謫的流放詩人呢!  不是嗎?三月的一天,你與朋友走在通往黃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一場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襲來,沒有擋風的蓑,沒有遮雨的笠,更沒有避雨的茅店,滿耳只有風吹山林、雨打竹葉的聲音。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雨,同行的朋友一個個叫苦不迭,你卻依然且行且歌,一雙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濘中。為什麼你能如此從容,因為你剛剛遭遇過一場政治上的不測的風雨,你也不正是在氣定神閑中一路走過來了嗎?  不過,畢竟那些日子還是如夢魘般在你的心頭揮之不去。春天來了,但溫暖不是屬於你的,料峭的風還是把你從酒神賜與你的微醺中喚醒了,於是你的觸覺神經告訴了你兩個字——「微冷」。  戲劇性的一幕怎麼發生得這麼快,風雨悄然消逝,一輪斜陽正在我前行路上的山頭向我含笑。回首剛剛跋涉的風雨路,你彷彿頓悟了一個道理:政治上永遠沒有無風無雨的日子,政壇就像一張賭檯,要想擺脫無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離開。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淵明的《歸去來》,江海湖山中寄託自己的一生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採用情景再現法創作的高考優秀作文。  美麗範文:           刺     秦  (2002年山東高考優秀作文)  太子的身影已在遠方消逝成一個小白點,易水的澎湃濤聲還依稀可辨,毫無暖意的寒風吹著車上的旗子,車轅因為車子的起伏而吱吱作響,我看了一眼舞陽,他也在望著易水的方向。高漸離的築聲又在心頭響起,我的豪氣復在胸間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著秦國的土,那麼我是在對著渾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擋著楚國的歌,那麼我是在為著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齊魯風的節奏,我的胸懷有吳越水的溫柔;我從風蕭蕭的燕國離別,走向蒼茫茫的秦國的險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將以你的人頭來洗刷太子的恥辱,以你的人心來告慰樊將軍的英靈,以你的鮮血來償還天下蒼生的血債。嬴政,受死吧!  馬車駛出燕國邊境,駛過滿是荒煙蔓草的曠野,駛過高峻險惡的大山,駛進人煙密集的城鎮,駛進物資阜盛的城郭,離秦國越來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緊,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時常有餓死的人的屍首,小村中常見兵士劫掠後放火的濃煙,瘦弱疲憊的農人掙扎著在田間勞作,寒風從頹壞的牆縫吹進貧寒的人家,吹在身無完衣的百姓身上。戰火、殺戮帶來了無邊的災難。  我買通了秦王的寵臣,秦王要在三天後召見我,我在這個夜晚對皇宮作最後的探查。我走進嬴政的書房,竹簡堆滿了桌子,桌上攤開著一束竹簡,墨跡還未全乾,我藉手中的火讀了那文字,卻是秦王新寫的文書,我並未想到,這竹簡會改變我的行動。  回來後我兩天兩夜未睡,思考著竹簡上的文字,那些張揚著野心卻也滿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著:百姓的苦痛是因為戰爭,假若秦統一天下可還會有戰爭?秦的國力乃諸侯之最強,六國自是無與爭鋒,殺了秦王於天下蒼生何益?太子的個人恩怨與天下生靈的命運哪一個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兩天煎熬後,我的心一痛,終於有了選擇。  圖窮匕現,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卻給了他逃跑的機會;環柱而走,我有九次機會,卻讓他能拔劍傷我;倚柱而罵,我要保持太子的尊嚴。侍臣殺我時,我想起了天下蒼生,他們沒有看見我眼角的那顆英雄淚。  【溫馨感悟】:  語言蒙太奇  刺殺秦王的過程很逼真地再現出來:易水垂別、沿途所見、夜探皇宮、改變選擇、刺殺秦王五個片斷如影片鏡頭般一一呈現。  彷彿看電影《英雄》。  荊軻刺殺秦王的歷史故事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朦朧的印象,但決沒有今天這樣清晰。  曾經被時間的塵土掩埋的歷史情景,被歲月的足跡抹得模糊的藝術細節,讓想像重新拾起、清掃、粘結、復原、再現。  抓住歷史的某一切入點,用想像的鑷子將粘結的歷史篇章輕輕翻開,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補充或剪切。  一幕幕由語言拍攝的歷史場景或片斷緩緩流過腦屏幕。  一篇優秀的文章就誕生了。  第二節:典型人物法  【溫馨點撥】:充滿文化底蘊的文章可以選用充滿文化芳香的歷史人物或文學人物作為材料,他們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歷史人物原本就是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或政治家,他們的詩文是他們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奏出的最強音,兩者結合,讓底蘊芳香四溢。  文天祥是政治家,他拼搏、抗爭、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這種昂揚的生命有許多極其豐富的主題可以挖掘。他又是詩人,每一時期重要的人生經歷,都用詩歌記載和抒發自己不屈的精神和生命取向,如果在寫作中將兩者結合,利用文學創作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有許多優秀的底蘊文章誕生。  典型人物法分為單一人物材料成篇和多個人物材料成篇兩種情況。今天以多個人物材料成篇為例,說明典型人物法的特點。  例文:  2005年湖北高考優秀作文  出乎其外,入乎其內  何謂「出乎其外,人乎其內」?筆者認為:做事既要縱觀全局,整體分析,又要深入內部剖析(pōu xī),挖掘本質;做人既要顧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誠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禦外界誘惑,不隨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會,追求理想。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不信?還是看看幾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  「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釣的莊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到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穢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立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莊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月明。他面對一池澄清秋水,背對功名利祿,他的心就如同身邊流淌的溪水一樣清澈,潔凈。他超然的心態註定他與仕途無緣,但正是他「出入」和諧的心態,才成就了他逍遙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樣汪洋恣肆(zìsì)的篇章。  「出乎其外,入乎其內」鑄成了莊子千古的「情美」聖像。【註:標誌性段落】  「運籌於幃幄(wéi wò)之中,決勝於於里之外」——曠世奇才諸葛亮橫空出世,用兵作戰,巧用妙計。他出乎其外,從整體上把握戰局,準確布陣施略;他又入乎其內,深入挖掘戰事本質,協調軍中一切,齊心參戰。諸葛亮知出知入,光輝四射。博望用兵,曾使十萬曹軍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再觀用智,面對東吳群儒;盡顯風流,極盡瀟洒。更不用說三氣周郎,從容之狀令人嘆為觀止;七擒孟獲;剛柔兼濟,令人欽佩……  「出乎其外,入平其內」成就了諸葛亮萬世的「智美」傳說。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任(rén)長霞,盡心盡責,任勞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出乎其內」,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將一顆真心奉獻給人民大眾。「入乎」他人,全心呵護每一個有難的人,讓偉大的奉獻之花開在每一個人心坎里;「出乎」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為家人謀私利。任長霞知出知入,讓人永世難忘:她走了,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裡流動著人民心中的愛戴。是啊!正因為她心裡裝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才有百姓的輓歌吟唱和禮讚。  「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樹立了任長霞不朽的「心美」豐碑。  瀏覽幾位「精彩」的人生,不覺頓悟:做事、做人、處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內」。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從宏觀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從微觀上剖析本質,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質為—體。這樣才會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溫馨感悟】:  黃金結構有「貓膩」  本文通過三個人物突出文章中心,讓我們一眼就看到典型人物法的特點。其實這篇作文還向我們透露了高分作文的重要信息,那就是:結構。本文屬於黃金結構,即利用散文標誌性的句子,組成三個排比段,推出三個人物,這種結構在考場上是散文的首選。  只要有這樣的結構,前後寫上點題的語言,一般得分不會太低。  這是經驗,與作文理念沒有太大關係。  黃金結構的優點是:明白、清晰、一目了然。  最大好處是:不動腦筋就能讀懂。  這才是主要的。  黃金結構把文章結構和主題「暴露」出來吸引你,甚至是強迫把「暴露」出來的東西硬塞進你的視野。  這樣做對閱卷教師最大的好處是:疲憊中居然就讀懂了。  深層的心理是:滿足了閱卷教師在繁重的閱卷工作中對「輕鬆」的要求。  對一般讀者亦然。  「貓膩」就來自人人都有的――心理惰性。  改善閱卷教師的閱卷環境,降低閱卷教師的閱卷難度,這是一種心情賄賂。懂得的考生叫乖巧。  從另一個角度講,文以載道,讓讀者一讀就明明白白,不繞圈子,就是文學的目的。  黃金結構最能讓文學達成此目的,當然成為考場的首選。  還遲疑什麼,快用吧。  【一線殺手】:1、熟悉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文學人物。2、對其人生經歷進行概括總結,掌握其重要經歷,特別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軼事。3、熟記並理解他們每個人重要人生階段的主要作品,重點落實在名篇名句上(有時陌生一點的名篇名言效果會更好)。第六講:文化作文的創寫方法(下講)作者:譚蘅君  第三節:詩詞引用法  【溫馨點撥】:引用詩詞能增強文章的文采,它可以在某一段中點綴一、二,給文章的襟邊插上一朵底蘊的小花;也可以根據主題需要,讓相關詩句聯合成一個詩句的方陣,讓詩句成段,強力展示古文化的芬芳;也可以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開一個詩句的全民大會,讓詩句成篇,傾集團軍的力量宣示古詩文在文化領域的主導權和不朽的生命力。  詩詞引用法分為兩個層次:直接引用詩詞文賦是基礎層次,化用詩詞文賦是高級層次。化用又分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  一、直接引用   考場範文:              我心中的詩情  詩,把詩人領向絕境,同時也使詩人獲得新生。――題記  古代文人的詩猶如一杯醇香的老酒,要耐心品讀才能品出其中的酣醇。  我欣賞李白:「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我感慨賀知章的:「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我無奈張九齡的:「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明。」我喜愛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我讚歎李欣的:「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我震撼王昌齡的:「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向我譴責張方的:往杜甫的:「豪家舊宅無人住,空見朱門鎖牡丹。」我敬佩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呤雙淚流。」源源不斷的古詩像濤濤奔來的黃河水,那般瑰麗又壯志我心,一發而不可收拾。我獨自坐在月夜下的窗前,品味著古典的藝術魅力。  現代文人的詩猶如一盞清香的綠茶,需細細感受,才能感到綠茶的清新。  你能體味出「六根弦架成的橋通向心淵,彈落了多少春花秋月」中地無奈嗎?你能體味出「一粒千年的老鹽,腌咸了愛的花苞」中的辛酸嗎?你能體味出:「思念在風中瀰漫,空氣中充盈著濕濕的感動」中的詩情畫意嗎?你能體味出:「雪花塵封天地的季節,愛是一枚單程郵票」中的感動嗎?你能體味出:「百花傷盡了春,只有一朵秋」中的悲傷嗎?你能體味出:「在遺忘的過程中,漂泊的月光經常來我的夢裡棲息。」中的孤寂嗎?一句句輕靈的詩句讓我體味到了一種語言上的詩意美而又不缺乏哲理,讓我在飄香的花園前,感受著現代小詩清新秀麗。  詩的神韻,雋永與溫馨都是其它所有文字所不能比擬的。在詩中漫遊,我的頭腦中思想在蓬勃生長,蘸著月光書寫某個凄美動人的故事,筆尖的衝動濺起無數風情!  【溫馨感悟】:  詩詞佳句是星星  如果說一篇文章是就是一片廣闊的天空,那麼詩詞佳句就是閃爍在天幕上的星星。  他們挑逗的光亮散發著文學的魅力和芬芳。  在一片文字的叢林中,它們象活潑的螢火蟲,吸引著閱卷老師的眼睛。  一篇文章也象一片原野,如果沒有蓬蓬勃勃充滿活力的文字,沒有流暢的思維之水,沒有一朵朵燦爛的詩詞之花,這片原野註定是沒有生機和亮點的荒原。  就象沒有草,沒有水,沒有花的戈壁。  讀NN篇文章如果是一種任務的話,用李敖大師的話來說,是一種虐待。  受虐待的教師突然發現一種美,並讓美換了一身好心情,這是什麼效果?  加分呵!  《我心中的詩情》是掛了滿天亮晶晶的詩的星星之瀑布了。沿著這條閃爍的光瀑閱讀下去,我們感受到靈魂被照徹的舒暢。  多準備些天然的星星,讓它照亮閱卷老師的眼睛。  二、化用句意法  化用古典詩詞或文賦的句子,用現代白話語言表現古代詩詞名句意蘊精華,這是底蘊寫作的高級思維層次。  如:「那潤萬物的小雨,可曾撫淡了錦官城的濃艷?那滿皇都的煙柳,牽來了一片撩起閑緒的朦朧。可是那飄逸的太白,為我拉來了九天的銀河,三千尺的飛流?把我帶到那愛晴柔的樹陰下,靜看滿塘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可是瀟洒的楊萬里?更讓我醉心啊,乘上落霞,與孤鶩齊飛;泛舟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只是化用名句意蘊成段。  圍繞一個中心,化用眾多名篇意蘊和名句意境,化用詩詞里的文學情景、文學典故,化用詩文里已經提煉引用過的歷史軼事等組合成篇,才是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人。  典型的如《唐詩里的中國》,這是底蘊化用成文的典範,學文者應該熟讀成誦。  唐詩里的中國  吳克欣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裝才重回我們的衣櫃,中國結又重系我們的裙衫,唐時的歌曲包上了搖滾的外殼,又一遍遍迴響在我們耳畔……愛中國,可以有一千一萬種理由,選一個最浪漫的理由來愛她吧--唐詩生於唐朝,唐朝生於中國,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唐詩!愛唐詩,更愛中國。  站在世紀的長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終不渝地遙指著一個永恆的詩歌盛世――那是歌舞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月明。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裡,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的千里嬋娟,夜夜照亮無寐人的寂寥。月是遊子的故鄉,床前的明月光永遠是思鄉的霜露;月是思婦的牽掛,在搗衣聲聲中,夜夜減清輝。月是孤獨人的酒友,徘徊著與舉杯者對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詩人紛紛舉杯銷愁,千金換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間醉幾回?臨風把酒酹江,醉里挑燈看劍。醉卧中人間榮辱皆忘,世態炎涼盡空。今朝的酒正濃,且來烈酒一壺,放浪我豪情萬丈。  唐朝的離別苦。灞橋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斷歷歷柳的影子。木蘭輕舟,已理棹催發,離愁做成昨夜的一場秋雨,添得江水流不盡。折盡柳條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腳步;挽斷羅衣留不住的,還有歲月的裙袂。一曲離歌,兩行淚水,君向瀟湘我向秦。都說西出陽關無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詩人清高。一壺酒,一把劍,一輪殘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飲。舞出一顆盛唐的劍膽,飲出一位詩壇的謫仙。醉卧長安,天子難尋,不是粉飾,不為虛名。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滄海一聲笑,散(sǎn)發弄扁舟,踏遍故國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紅顏多薄命。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雲鬢花顏,淚光瀲灧。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馬嵬(wéi)坡下一抹黃土掩風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嬌,不知誰舍誰收。長生殿里,悠悠生死別,此恨綿綿。  萬卷古今消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三百篇詩句在千年的落花風裡塵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詩三百首》,聽一聽巴山夜雨的傾訴、子夜琵琶的宮商角羽,窗外有風透過湘簾,驀然間忘了今夕何夕。  唐裝在身,祖國在心中。  【溫馨感悟】:  化用是一種智慧的創造  無論你是否承認,別人的東西終究不好意思原樣抄襲。  它在證明你博聞強識的同時,也證明著你的愚笨。  如果把別人的智慧與自己的智慧撞擊,變著套路引用別人的牙慧,一定會讓人稱讚不已。  化用就是一種博取他人稱讚的辦法。  它至少證明你不僅背得,而且懂得。  《唐詩里的中國》所表現的渾厚的積澱與運用的才智,令人感嘆智慧的偉大與無窮。  化用充滿著創造的才情,是對他人智慧再次鍍金後散發的美麗。  把詩詞的礦石扔進自己思維的熔爐,鍛燒後流出來的是智慧的金子。  化用其實就是將一顆草變成春天的過程。  三、化用意境法  意境是所寫之「境」與所達之「意」的水乳交融。化用意境,是站在透徹文章思想與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獨特領悟,智慧地選擇角度進行新的演繹與擴張。是對原有意境的著色與補充。  我們先直觀地感受一下吧。  水晶絕句——《題西林壁》  鄱湖一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西林寺的牆壁,因為你的一首水晶般的絕句,成就了不朽!  思想者說,這不是詩,是一個哲理:解說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的微言大義有了一個經典的範例。  美學家說,這不是詩,是一個命題:距離會產生美。不是嗎?只顧採擷楓林中一片落葉的人,視線就不能與滿山的秋色對接。  社會學家說,這不是詩,是一個關於婚姻的比喻。不是嗎?為什麼廝守數十年的夫婦仍然白首如新,而相隔千里的戀人卻能心有靈犀?  佛門中人說,這不是詩,是一個偈子。不是嗎?芸芸眾生參不透人世的喜怒哀樂禍福無常,不就是太執著於塵世的功名利祿?  你一生身不由已地被捲入宦海風波之中,卻又為何總能如閑雲如野鶴般的洒脫飄逸?因為你一直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了一片藍藍的天空。  於是,掠過天空的雁鶴就擁有了一份鳥瞰大地的權利。 ――選自《宋人詩詞寫意系列》  【溫馨感悟】:  鑒賞的上級是化用  《題西林壁》是水晶做的絕句還是鑽石,不是很重要,雖然我個人認為鑽石更能展示原詩主題的多角度審視事物的哲理性。但似乎水晶更美,更晶瑩,更有詩意。  文章從思想者、美學家、社會學家、佛門中人四個角度演繹原詩的哲學主題,讓讀詩朦朧者豁然開悟。  這是以原詩之意蘊主旨為綱,以個人領悟為線,以新的角度和聯想為面積織出的新意境,是對原有詩歌的擴張和重新詮釋。  蘇軾因為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榮辱得失,「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了一片藍藍的天空」。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寬容洒脫的看待生命,那麼誰都會「擁有了一份鳥瞰大地的權利」。  看,詩的主題竟如果親切地顯露廬山真面目。  但要化用意境必須在鑒賞的基礎上進行,沒有鑒賞就沒有化用。  第四節、故事新編法  想像新編法,簡言之就是把一則既有的故事進行重新加工,使之改變情節,賦予新的意義,呈現新的特點。江蘇省閱卷組組長曾說過:「《赤兔之死》、《劉備訪友》、《新西遊記》諸篇,皆以極大的機智、全新的視角、揮灑自如的筆墨,把名著的『峰巒』打碎了『重組』,再塑造出一座天然渾成,氣象全新的『山嶽』……你一經細讀,便油然生出讚美之情。」  例文:           只緣身在此山中  (2004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  自從伊拉克被美英聯軍佔領以後,全世界都很震驚,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閑著,頻頻召開座談會。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個討論會。討論的話題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什麼會滅亡。  話題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賈誼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動又十分自信地說:「秦亡之根本,陳涉造反也。孰不知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大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於是山東諸國遂並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觀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說,「吾讀遍史詩,得到秦亡的滅因。豈不聞秦愛紛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於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導致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結局。吾之觀比您深思數層,服否?」   「慢來!」未等不服氣的賈誼答語,文學大師蘇洵厲聲喝住,然後拍著胸脯說,「公之言也未必就對。六國破滅之時,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略秦也。略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因此有人說:不賂者以略者喪。故曰:弊在略秦。由此觀之,秦在五國並存之時就懂得如何行賄、收賄。到秦統一宇內,平定八方以後,有趙高這等行賄高手,又有李斯這等收賄的高官,秦能至萬世么?幾千年以後的凡人陳希同,王寶森,王懷忠諸子,不也因為『賄賂』二字而敗嗎?所以我認為『賄賂』是秦滅之因。」  「非也,非也。」魏徵輕輕搖著頭說:「吾堅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鑒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會受小人蒙蔽,則會選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秦國上下必會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則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豈能亡乎!嗚呼!秦亡,因無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說)  亞聖孟子問:「公乘過時間機器乎?」魏徵一愕,「沒有」。孟子於是微閉雙目,成竹在胸地說:「吾乘時間機器到秦帝國遊了一回,看見狗豕貪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秦貴族視之竟說,非我也,歲也。嗚呼,秦國方統—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於亡,勿施仁政之國必滅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項羽怒目而立,「『勝者王,敗者寇』,自然之理也,何來這麼多言論。」  諸公混亂,怨怒,場面混亂。  「靜一靜!靜一靜!」孔子發言了,「諸公豈不聞蘇軾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據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個位置看問題,因此,對問題認識得不夠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樣,我們才能夠提高自己,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好了,會議到此為止,下回再議,望諸公都有所提高。散會!」  【溫馨感悟】:  抄一盤名人的大雜碎  泡椒抄雞雜、鴨雜是民俗名菜。  很好吃。  抄一盤名人雜碎很有味,絕對不易偏題。  這種形式很勇敢,古代人物不分年代先後,齊集一堂,共同討論對事物的認識,完全亂了套。高考作文這類寫法不少。  但讓人很刺激,很新鮮。  這類文章要把握好歷史人物原來的個性特點,甚至語言特點,讀起來親切自然,有認同感。  本文其實相當於一次辯論,或是一篇議論,但採用這種新的形式,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  如果是王老八、阿三、癟三們進行的討論,那肯定是沒有洗凈的內臟,吃了會嘔吐。  名人是底蘊文章的基礎,沒有這些義演角色,就沒有作文的精彩。  這類文章高考出現的頻率雖然不是很高,但得分不錯,我們再來欣賞一篇類似的美麗佳作。 收藏 分享0

  • 0
  • 0
  • 反對
  •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宋徽宗後代的康熙皇帝,滿人都是炎黃子孫?
    《I, Pet Goat II》中充滿了滿是象徵和符號的東西,對西方文化了解不是很多,有沒有人能深度解釋下?
    中西文化之源
    詩詞里的禪宗文化

    TAG:文化 | 品位 | 作文 | 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