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古風的陸豐甲子婚俗
陸豐市甲子鎮的婚俗遵循古老的傳統禮儀,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我國古代的婚俗有「六禮」,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有六種禮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甲子婚俗中相對應的「六禮」是:求婚、合八字、食小定、食大定、象頭、迎親。「六禮」的具體流程很繁瑣,操作起來很有講究:
求婚:由媒人或男方長輩帶「四式禮」到女方求婚。此即古禮中的「納采」, 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向女家納「採擇之禮」。甲子人「求婚」的答案只有一個:同意。因為是事先已經得到女方的允可才可以去求婚的,否則,是要遭人恥笑不懂禮節「散四來」的。
「四式禮」是煙、糖、茶、青果。為什麼要用這「四式禮」呢?「四」在粵語中與「死」同音,所以講白話的人喜歡「八」,忌諱「四」。但福佬話「四」「世」同音,做好事離不開「四」,因為「世世好」。 「煙」與「婚」同音,求婚嘛,當然要有煙了;「糖」「傳」同音,取結婚傳子傳孫之意;茶是做好事少不了的;青果要用橙、柑桔或梨,不用蘋果。「橙」「情」同音,表示有情有意,「柑桔」取「大吉」意,「梨」與「來」同音,意思是能夠娶回來,「蘋果」的「蘋」和「貧」同音,所以不用。
合八字:即古禮中的「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後,卜吉合八字。擇定訂婚、結婚的吉日。《詩經·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說的就是這一禮節。
食小定:就是古禮的「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開聘」——用十二版紅折帖開列男方的聘禮。聘金尾數要有「四」字,表示「世世相傳」。
食大定(俗稱擔禮籃):即「納徵」,《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男方是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後才可行納徵禮的。禮籃里的禮品有:什錦糖餅(甲子「蜜食」)、軟腳香(四枝紅香用紅紙包在一起)、油麻、綠豆、抹草、戒指、聘金。女方要回禮:連蕉(美人蕉,意取連結姻緣)、草頭香一對(草頭夫妻、百年到老)、鳥餅(鴛鴦鳥形的喜餅)、兩個紅雞蛋(叫做「領路雞」)、紅絲繩、戒指(給男方的)、仔婿鞋、奩頭衫(給未來的家婆的)、舅公鞋(以上三件現在都以錢代替了)。食大定這一天,男方要分鳥餅給親戚朋友,告知結婚的日期。連蕉要種在厝旁或花盆裡,精心照料,祈求婚姻幸福美滿。用軟腳香拜祖宗,一是告知列祖列宗某某孫子要結婚了,二是祈求祖宗保佑平安。女方這一天要請三姑六婆、姑姨舅妗、同沿姊妹吃「蜜食桌」。現在也有到餐廳請吃「中餐」的。
象頭:即「請期」,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後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方表示接受,最後使者返回復命。「象頭」也叫「冠笄」 ,因為在象頭到結婚幾天里要選擇吉時吉日,男的要剃頭,女的要「挽面」 (開臉,即用線絞去臉上的汗毛)、打鬃(結婚時盤髮髻),冠笄指古代男女成年時分別舉行的冠禮、笄禮。《禮記·樂記》:「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 鄭玄註:「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成人之禮。」甲子人把結婚成家叫做「成人」,「三十歲無妻是孩童」。所以,結婚也是成人儀式。
「象頭」這天,男方要送三牲、紅丸、紅包粿、芝麻、綠豆、軟腳香、完聘錢、鸞鳳帖。鸞鳳帖上寫挽面、安床、結婚的吉時和禁忌。三牲是「豬肝連肺」 一份(完整的豬肝、豬心、豬肺)、雙開笑豬肉一大塊、魷魚或「劃仔」魚四條。女方收禮只切一截豬肝,其餘還給男方,意為心肝相連、有心來有心返;豬肉取中間段,頭尾回男方。這樣做的含義是:經過「象頭」,雙方就成了「心肝連肺、骨肉相連」的親家了。紅丸是這個禮儀中的一個主角,米粉加點紅草花粉做成的米丸,表示紅紅火火、圓圓合合。男女雙方都要在「象頭日」吃「象頭丸」,男方家煮甜丸,拜祖宗和天地公,女方家煮咸丸吃,並分給四親二戚和要好的鄰居。舊時例俗,「象頭」至結婚這段時間,女的就不能出門,要守在閨房裡待嫁了。當然了,現在的女孩子並不認真踐行,要上班的也沒辦法做到。
迎親:即六禮的最後一禮——「親迎」,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於渭。」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
甲子俗話:「一人cua mbao(娶妻),百人艱苦」,親迎變成迎親,新郎不用親自去,而是由新郎的長輩和親戚好友去女方家迎娶。娶親隊伍的領頭人須是家族中有福氣的男性長輩,要提「入門庚」 。「入門庚」包括兩張帖:致親家的「內開門」和致宗族老大或村裡幹部的「外開門」。此外,還有一張仔婿帖(代表女婿親迎)。女家要故意關上大門,待迎親的人來喊門:「親家公親家媽來開門啦!」或「阿姨阿舅來開門!」阿姨阿舅就會乘機要「開門錢」,說是要給阿舅「鎖櫃頭」的。現在又變成新郎親自去迎娶了,有的簡便到新郎一個人「腳車尾拗了就行」或「摩托車載緊去」,簡便是簡便了,但對於女的來說,隨隨便便就嫁過去了,感覺好像不太珍惜她一樣,所以除非合婚的先生說不能「系裙穿衫」,要像平常時一樣出嫁的,才不得不這樣行嫁。
除了「六禮」基本與古禮相同,甲子婚俗中有許多禮節和禁忌也源自古禮,像要在夜晚娶親,不吹吹打打就源自春秋時期的「周禮」。婚禮古稱「昏禮」,亦有黃昏舉禮之義。昏禮屬於嘉禮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昏義》言:「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先秦昏禮於黃昏舉禮,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在安靜細緻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成人儀式,可以說是真正優美而偉大的中華文明的精粹!
甲子先民為百越土著(畲族)、貶遷或戰亂流落到此的中原漢民和被逼以舟為家的「甌船疍民」,雖說現在甲子人都是漢族,但那是長期混居、通婚,少數民族漢化的結果,甲子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受畲族和疍民的影響,保存著一些民族的印記,這就使得甲子的民俗具有獨特而濃郁的民族風情。 比如婚俗中的「哭嫁」就傳於畲族和疍民。疍民新娘出嫁的前晚,娘家必須「哭嫁」,新娘、母親、嫂子等邊哭邊唱著《心焦歌》、《叮嚀歌》、《打扮細姑做新人》等漁歌,抒發離別之情。而按照畲族的習俗,新娘出嫁前都要進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聲音哭啞為止。漢族則罕見哭嫁習俗。
甲子「蜜食」:嫁女兒一定要用「蜜食」作為禮餅分送親戚好友,這種什錦糖餅是甲子特產,一斤什錦有明糖、馬仔酥、花生軟糖、花生酥、花生豆沙糖、蛋黃綠豆沙餅、蓮蓉蛋黃餅、水果泥酥皮餅各一塊,共八塊(時價每斤七塊錢)。訂做什錦要在食大定前,這樣才能保證在食定日分發。什錦的斤數根據需要而定,少的一二百斤,多的上千斤。「蜜食錢」是由男方出的,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呢。快要出嫁時,還要分「報仔鑼」(什錦或蓮蓉餅),「報仔鑼」一到,送嫁錢快快掏。
嫁個烏布袋:甲子人嫁女,嫁妝里有一個烏布袋,袋裡有紅、綠(甲東人嫁烏裙)、紫、白四條羅裙,還有一對草頭香、五穀種子、抹草、針線包、四個銅錢或硬幣。紅裙是回娘家做客穿的,綠裙是新嫁娘向家族長輩敬茶時穿的,紫裙也叫「大唁裙」,是送殯做大唁時穿的,白裙可有可無,嫁的是四世同堂的家族才用。這個烏布袋,裝滿了母親對女兒的深情和美好的祝福。
阿婆做四句:講究的人家,嫁女要請一個阿婆來「做四句」。做阿婆的必須是全福人(父母雙全、兒女雙全、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以求沾沾福氣。做四句就是在出嫁女出嫁的各個環節中說一些押韻的吉利話,比如「分飯」時阿婆一邊為出嫁女夾菜,一邊吟道:「十個碗頭夾到透,留給兄弟好家道;十個碗頭夾到齊,今後歡聚游御街。(意寓子孫考中狀元)」。不過會做四句的阿婆現在很難找了,沒有阿婆,便由家族中的女長輩說一些「百合百合,百年和合」「新娘照新鏡,做人合人疼」之類的順口溜。
洗花浴、溜雞蛋:要用象徵吉祥的花草和五穀、抹草放在洗浴水裡,讓出嫁女洗浴。洗浴時拿一個熟雞蛋從肚子滾溜下去,希望將來生孩子順順溜溜。
竹胡上系裙穿衫:竹胡是清凈的物品,讓出嫁女站在竹胡上穿嫁衣,也是為了討吉利。
阿姨阿叔「鬥嘴皮」:娶親的一般是新郎的好兄弟,伴嫁的是新娘的閨中好姐妹。
推薦閱讀:
※【蘇丹】你所不知道的蘇丹婚俗
※「說親先吃閉門羹」 揭達斡爾族別樣婚俗
※如何看待現在結婚時鬧新郎新娘的舉動?
※錫伯族的奇特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