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醫學

古人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也就是陰陽)。

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

《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那麼,看起來無極與太極也沒什麼區別,只是時間的早晚不同吧?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否則弄兩個「極」幹嗎呢?看我的動畫,我認為無極是一個宇宙的無序狀態,好比宇宙中粒子亂飛,熵值很高的時期;而太極已漸處於有序狀態,普里高津認為系統有了輸入輸出,熵值便開始下降,系統便臻有序,如已形成了一個天體或一團星雲,開始組成大大小小的子系統了。

《繫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陰、少陽。這裡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午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我記得24年前為搞社團去低年級給師弟師妹講座,有一位師弟就直截了當提問:「你說說,陰陽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我說:「我們不要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陰並不是指多帶一個電子的陰離子,陽也不是指失去了電子的陽離子。陰陽這裡只是一種範疇,一種說理工具。比如說,人的上部為陽,心肺為五臟中的陽性臟器,只是指部位而言,而並不完全代表它的屬性。按理說,心為五臟中的陽中之陽,陽氣肯定很旺盛,不會有陽氣虛的癥狀?但絕不是這樣,心陽虛、心氣虛卻是常見的病證。」「因此,我們認識和分辨陰陽的屬性應該是具體的、因地制宜的,不是絕對的。因為作為說理工具的陰陽並不一定是指某一特定的物體。當然也有特指的時候,如心陽、心陰,腎陽(又稱元陽)、腎陰,太陰經、太陽經。這樣的情況下你說陰陽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呢!」

「對了,通常情況下陰陽的實質到底是範疇,是一種說理工具。」有了陰陽這一對範疇便可以描述、區分很多事物,好子時到午時的一段時間為陽,午時到子時這一段時間屬陰。子時(23點到1點)這個時候是陰陽交替的時間,心陽虛的人就受不了,必須坐起來呼吸、喘氣,不能平卧。一般這種人下肢有浮腫,平時運動就氣喘。西醫說是「肺源性心臟病」、半夜交感神經興奮。

陰陽與五行、氣等學說相互結合,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觀念也是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基本要素。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在早期各自為說。就對醫學發展的影響而言,陰陽學說要早於五行說。在先秦遺存的醫學史料中,幾乎看不到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而陰陽之說在解釋疾病生成、人體生理等方面則已得到某種程度的運用。

以「陰陽」為說,起源甚早。漢人總結先秦學術之源流,稱其為「陰陽家」,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是以這五種常見的物質或物理現象為基礎,構成的解釋物質及現象之間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一種關係。就好比佛教和希臘文明中「氣、火、水、地」四元素學說一樣,也是一種說理工具。

現在的中醫教材中講陰陽五行講得很簡單,也沒講明這是一種範疇,是一種工具。陰陽五行學說在古代應用很廣,不僅用在中醫和術數、勘輿、預測,也用來解釋許多社會現象(試看我去年的舊帖《社會五行說》 當然,僅靠「五行」是不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的變化的,古代醫學家就有很多人玩味這些學說時就提出質疑,如:石頭按性質分又屬於土,又屬於金,古人也常常「金石」並稱,如「金石之音」等,採石煉金(泛指金屬),石便屬土,土生金。但石頭煉出來的首先是液體(屬水),液體冷卻後才是金屬,那到底是「金生水」,還是「水生金」呢?

因此,看待「五行學說」是不能機械的,這個學說只是揭示了事物之間存在著「生我」、「我生」這種依存關係和「克我」、「我克」這種制約關係,那麼這四種關係連線最簡單的圖就是這種「五行」圖,四個角只可連三根線,六個角又可聯五根線,五個角最合適。可見,五行是最簡約的這種分析思維的說理工具。

但有一點:「五行學說」與「四元素學說」在表面上好象相似,但本質上卻有著不同。「五行學說」 研究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作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在研究系統間的關係轉變上給中國人不少指導和啟迪,連小孩都知道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四元素學說」 則研究的是物質的構成,所有物質都是這四種元素構成的,即氣多就輕,土(地)多就重,火多則暖,水多則涼,四元素決定了物質的性質。這種分析思維直接導致了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從探求各元素的組成中發明了顯微鏡,從而發現了生物組織,進而發現了真正的109種元素,進一步發現了原子、質子、電子、夸克。

由陰陽化生的圖案陰爻和陽爻兩兩排列可得四個圖案,便是「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陰、少陽。三個三個(兩個陰爻一個陽爻,或兩個陽爻一個陰爻,或三個全是陰爻或陽爻)排列可得八個圖案,這便是八卦,代表天、地、水、火、山、澤、雲、雷,兩個卦分別不同的組合便可得到64卦,這便有了《易經》的學說。本壇說《易》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

「四元素學說」引發了近代科學的革命,最終自身被揚棄了。陰陽五行學說卻幾千年依舊,並沒指導中國傳統科學有「質」的飛躍,因此,近代的人們不得不質疑其這些指導思想的科學性。但質疑儘管是質疑,要探討諸如中醫、勘輿等等傳統的科學或非科學這些學問,希望有所收益還必須從這些學說入門。

上面介紹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知識,當然要詳細介紹那篇幅就很大,也沒必要,以後會涉及到這些內容的具體的應用。

還是24年前的那次講座,有位師弟問:「中醫有生命起源的學說嗎?」我說:有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太極生兩儀,也就是陰陽,陰陽合,則化生天、地與生命。而生命的傳承則由「父精母血,交媾成形」。

伏羲先天八卦圖提示:人的先天基礎是父母(即乾坤),先天的發育好壞在於父母的遺傳和滋養。

文王的後天八卦圖則以水火為基礎,古人說:水火者,陰陽之謂也。也就是說人的後天生命力取決於心與腎,換言之決定人後天生命力的因素關鍵是人的意志力和先天的稟賦。《周易》既濟卦就是坎(水)上離(火)下,腎水心火交濟,陰陽平衡,便是健康的表現。為什麼坎上離下,這不與解剖相反嗎?不,火性炎上,水性趨下,陽氣本是向上運行的,下焦腎陽(又稱元陽)充足,則全身溫暖,精力充沛;上焦心血充足,則頭腦清楚,耳聰目明,陰血屬陰而其勢向下運行。這樣就達成了陰陽交媾,達到陰陽平衡。如果火在上就麻煩了,口乾舌燥,目赤耳鳴,頭昏易怒;水在下,四肢不溫,腰膝酸軟,少氣懶言,這便是病態,《周易》中不濟卦的便是。

因此可以看出陰陽是人體乃至各臟腑的原動力,陽主溫煦,陰主潤養,共同推動氣血的運動,陰陽氣血是人體的基本物質,它們化生陰精津液,充盈經絡,灑陳六腑,滋潤腠理肌膚、四肢百骸、五官九竅。這是中醫學的物質觀(如動畫)。

八卦中除了乾坤代表「天地」,是純陰陽的標誌,另外六卦則分別代表「四象」中的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外加厥陰和陽明。醫聖張仲景便是用這六者來標識疾病的。後來用這六者來標識人體十二經脈,把心包絡加進來成了六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加上一個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的三焦成為六腑,把這十二臟腑關聯到經絡,便成了十二經,為人體的大經,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十二經脈依照以上順序灌注、流行,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是太陰、陽明在前;厥陰、少陽居中;少陰、太陽在後。下肢內踝上8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居中。關於經絡的實質,中醫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研究了很多年,提出了很多見解。但目前尚無權威的解釋,但有一個笑話是朝鮮有位金教授說發現了經絡,且有切片,其他人沒法重複。我國有位中醫學家後來發現這是用胎兒臍帶做的假經絡切片,事經發現,那位金教授便跳樓自殺了。

但經絡確實存在,據說針灸首次打入法國,是在給法國一位著名醫學家的女兒扎針時,在她身上出現了「經絡感應」現象,經絡走向紋絡顯現,既非血管,也非神經。

人的氣血就在經絡中行走,大經絡叫「經」,小的叫「絡」,經絡間相互溝通,據說氣血按時間在經絡中行走,叫流注,有一門關於這方面的學問叫「子午流注」,子午即時間,這門學問被喻為中醫的「時間醫學」。點穴的高手便能知氣血什麼時間在哪兒,便點哪兒。這比金鏞講的點穴複雜多了。有一個人問別一個人還錢,還錢的人沒好氣,把幾枚銅錢往討錢的人手中一摔,正好打在氣血流注的穴位上,討錢的人立馬昏厥,我祖父親眼所見。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可以反映出該臟腑的病理變化,尤其如耳、鼻、腳底更能反映全身的狀況。這種現象叫人體「全息現象」,如耳穴對應身體的分布,恰似一個倒的人體,頭在下,腳在上。

腠理位於肌膚以下,也是氣血出入、交替之所;津液出入於五官九竅、肺胃腸之中,由氣血所化生。

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陽極轉陰,陰極化陽,那麼氣血之間呢?也是相互轉換依存的關係,古人說: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載氣,氣化血。營氣是谷氣之精專部分。旨在化生血液、營養全身。

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主要之氣。乃由腎中精氣、脾胃水谷之氣及肺中清氣所組成,分布於全身各處。宗氣:由清氣及谷氣相合而成,以貫心脈而司呼吸。衛氣:水谷之悍氣也。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臟腑經絡之氣:和全身的氣一樣。是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並可更新充實臟府經絡的組織結構、並生成五臟六腑之精而貯存。

腎主藏精,生育的陰精,而這指先天之精,由脾肺的水谷精微(又稱後天之精)所化生。腎還主骨生髓,中醫認為腦為髓海,腦為人的清空,容不得污濁和風、火。

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五臟六腑各有陰陽的根本,通過氣血相聯繫,臟腑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表現都可通過經絡、血脈、肌膚、開竅表現於外,人們還可通過控制輸入輸出的反饋調節和探知內髒的情況,人體就像一個可控的黑箱系統。把人體簡化成一個球狀,氣血陰陽為其運動著的層面,而各臟腑的職份就像這個球體組成的各個錐體。

推薦閱讀:

冠心病養生有哪些好方法?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10)
驗證秘方和驗方 全科醫學討論版 基層醫生網
神經幹細胞的培養方法及其優缺點是什麼?
談談現代藥物研發 (一)從臨床實驗說起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