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宗師壽辰 |《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傳》節選(一)

今天是陳氏太極拳宗師陳正雷先生的67歲農曆壽辰。在這個高興的日子裡,我們向陳正雷宗師致以崇高的敬意!

恭祝宗師生辰快樂!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同時從今天開始,面向廣大拳友轉載由陳正雷宗師摯友崔春冬先生撰寫的《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傳》一書的部分節選。作者歷時20年跟蹤採訪,跨時十二年著成此書,其敘事樸實,文筆厚重,飽含真情,字字發於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物傳記,更是全面深刻反應陳正雷大師傳奇生平的權威著述,讀來讓人深受啟發,感懷萬千... ...

【內容提要】

自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創編了太極拳以來,這個村莊的人們代代演練,高手輩出,技驚海內。而今,陳家溝又出了一位名滿中華武林的人物,他就是陳家溝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

陳正雷渾身都是傳奇。

他一歲喪父,母親改嫁,頭上戴著「黑五類子弟」的帽子。少年的陳正雷,沒有家的溫暖,遭人歧視;青年的陳正雷,娶不上媳婦,四處漂泊。他像黃河灘上的一蓬蒿草,沙打雨欺,苦苦煎熬... ...

如今,他已成為公認的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1995年,他被評選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並且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像一株參天大樹,傲然屹立於中華武術之林!

先前,人們說他「不幸」。現在,又有人說他「幸運」。

陳正雷的不幸,他自己無可選擇。陳正雷的幸運,卻是他自己闖出來的。

他八歲跟伯父、全國著名的陳氏太極拳大師陳照丕學拳。1972年伯父去世,他又從堂叔父、全國著名的陳氏太極拳大師陳照奎學藝。五十年來,他須臾沒有離開過拳,拳是他的命,他的根,他活著的全部,他的苦辣酸甜,全部包含在令他魂繞夢牽的太極拳中了。

本書以陳正雷的人生經歷為經絡,以他各個時期的活動為血脈,人生與拳技相交構,拳藝同人品相輝映,生動翔實地記敘了陳正雷的個性、身世以及婚戀家庭、太極生涯,還有諸多與人交手的經過和重大比賽獲獎的前後緣由。

本書作者崔春冬先生是陳正雷的摯友,歷時二十餘載跟蹤採訪,並從陳正雷的家人、親人、朋友、弟子及陳家溝的父老鄉親口中,獲取了大量的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

第一章陳家溝 (節選)

黃河穿懸壺之口,越三峽之門,從小浪底出山之後,一下子沒了拘束,洋洋洒洒,咨肆東去,河床漫漫寬達10數公里。在鞏義市境內,詩聖杜甫故居門前,洛河從西南方向奔騰而來,擠過邙山豁口,硬生生插入黃河。二水相觸,激起一個巨大的漩渦,那漩渦翻卷著,又形成兩股壯觀的迴流,黃河濁,洛河清,清濁分明,恰恰就是一幅鮮活的太極圖。據說,在飛機上看得尤為真切。古人因此有悟,畫出了那個意蘊無窮的標誌太極的陰陽圖形。

這便是河洛交匯處,這便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域。相傳,黃河裡曾經躍出一匹龍馬,背上馱著一幅圖畫,這就是《河圖》;洛河裡曾經顯現一隻神龜,背甲上刻有赤紋綠字,這就是《洛書》。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先哲們依「河圖洛書」所示,觀文於天,察理於地,演八卦,推陰陽,定五行,窮天道物理,開創了中華文明。

河洛交匯處的北岸,有一道蜿蜓幾十公里的土嶺,人稱青風嶺。說是嶺,其實並不見嶺,與平地並無二致,只有站在黃河灘,才能看出一點嶺的意思,不過三五丈高的樣子,雨水順嶺而下,積年累月,將嶺坡沖刷成一道道溝壑。土嶺雖不高峻,卻是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滔滔黃水,保得一方平安。這是溫縣地界,溫縣城就座落在青風嶺上,正對著河洛交匯處。再往北30公里,便是逶迤磅礴的太行山。這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一馬平川三百里,西窄東寬,狀若牛角,俗稱牛角川,又叫懷川,土地肥沃,適宜農耕,古名懷慶府(轄八縣,溫縣其一),今稱焦作市。

溫縣不大,只有460平方公里,42萬人口,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很有些年月了。夏代立國,稱溫國。因境內有一溫泉而得名。〈溫縣誌》載:「泉水熱可燙雞{泉在縣西五里源村,明代湮滅}。」商代,帝祖乙曾建都於此(今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一帶)。商末,為冀州侯蘇護封邑。城中有兩個相連的巨大土堆,名叫聯珠台,俗稱「搭連冢」,相傳是蘇護、蘇全忠父子之墓。今冢尚存,上建露天舞廳,夏日夜晚,人們在台上輕歌曼舞,盡情消遣。春秋時,溫縣是晉國上卿趙宣子(趙盾)的封地,長演不衰的傳統戲《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縣西方頭村,有趙宣子冢(墓冢和廟宇毀於1967年);縣城馬道街西頭,是鉏麑撞槐身死處;縣西三家莊,是當時程嬰藏孤撫孤地。古時溫縣有八景,其中二景便是趙宣子冢和鉏麑捨生就義的槐樹,道是「宣冢夕照」、「古槐暮鴉」。戰國至秦漢,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一」《鹽鐵論》。招賢村漢代烘范窯遺址出土的疊鑄范模,可一次澆鑄數十件器具,比20世紀50年代蘇聯發明的連續澆鑄法早了1700年。建於後晉(五代)天福二年的慈勝寺,世稱「三絕殿」(建築、壁畫、匾額題記三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溫縣置縣,從此兩千多年,縣份長存,縣名不改。

汲黃河之膏澤,納太行之靈秀。溫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春秋時孔子高徒卜子夏,註疏諸經,是儒家學說的主要傳世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文韜武略,使諸葛亮不能達志於中原;北宋畫家郭熙,開一代山水畫風,蘇東坡稱之「畫山水、寫草樹妙絕千古。」明末清初,陳王廷依據「河圖洛書」蘊涵的陰陽八卦學說,結合導引、吐納之術和中醫經絡理論,融眾家拳術於一爐,創造了如今流布世界、澤被人類的太極拳。

卻說溫縣城東5公里的青風嶺上,有一個村莊叫陳家溝,村子不算小,600多戶人家,散落在溝溝坡坡之間。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陳家溝的經濟略略滯後,村中房屋可見一斑。溫縣這一帶老百姓,似乎有個習慣,手裡一旦有錢,便無休止地蓋房,草房換瓦房,瓦房換樓房,雖然嘴上嘆息:「弄倆錢都扔到房上了。」可是只要腰間鼓漲,還是蓋。如今許多村莊樓房林立,新房連片,相比之下,陳家溝少有新房,多是舊屋,其間還點綴一座兩座土牆草房,顯然古風古貌。村中沒有集體企業,個體經濟也不活泛,人們還是守著腳下的黃土地過營生。因此,外村人一提起陳家溝,嘴角上便迸出一個字:窮。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陳家溝小覷不得!她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名氣!改革開放以來,本縣、本省、本國人自不必說,和中國人相像的亞洲人,高鼻子、深眼窩的歐美人;一身炭黑、滿口白牙的非洲人。不遠萬里,不惜錢財,偏偏要往陳家溝來,一撥一撥的,絡繹不絕。在國外,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有個溫縣,甚至不知道有個河南省,卻知道有個陳家溝。這樣的村莊,偌大個中國能有幾個?!

陳家溝魅力獨具。如今太極拳已經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作為武術,它可以技擊自衛;作為運動,它可以強身健體。這個開始造福人類的拳種,就是從陳家溝走出來的。陳家溝,孕育了奧妙無窮的太極拳。陳家溝,是中外人士嚮往、遊覽、拜師學藝的「太極聖地」。

這是個藏龍卧虎的村莊。當地民謠道:「喝喝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自從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創編了太極拳以來,陳家溝陳氏代代相傳,代代出名手,傲然屹立於中華武術之林。

1949年農曆5月17日,陳家溝又一個孩子降生了。就像黃河灘地又拱出一莖新草,蟒河岸邊的柳樹上又發生一芽嫩枝,……一切都太平常了。母親侯氏將他安頓在小裹布里,他憨憨地睡,睡個沒完沒了。吃奶他眼不睜,屙尿他不聲響,母親親著他的小臉蛋:「你咋老是睡哩?給媽笑笑呀……」他的小臉上果然就閃出兩個小酒窩。這個還在褓襁中的孩子,後來成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叱吒中華武林的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

他不是出生在本鄉本土,他出生在鄭州,當時,他的父親陳照海在鄭州經商。半個多月後,陳照海挈婦將雛,坐車到滎陽經泗水口渡黃河,回到了家鄉陳家溝。

這陳照海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他武功高強,喜聞達,好交友,江湖義氣。他闖蕩半生,膝下卻沒有一男半女,他也並不在意。倒是妻子翟氏心下惴惴,抱養了一個女兒,他也視為己出,呵護有加。一晃年屆半百,猛然醒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眼看妻子翟氏難有作為,於是,又娶了第二房妻子侯氏,天遂人願,第二年果然生下了這個白胖小子。五旬得子,陳照海喜出望外,手上抱,嘴裡親,恨不得兒子立時張口,喊他一聲爹。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也許是車船顛簸,也許是暑熱難耐,從鄭州回來的當天夜裡,孩子就病了,低燒不退,整日整夜哭鬧。一家人圍著團團轉,多方延醫,灌藥打針,奈何總不見效,眼看孩子小臉發黃,小嘴乾癟,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延續了十幾天,終於小腿一蹬,沒了氣息。白白胖胖的兒子,獨苗苗,一家人的命根子,就這樣沒了!陳照海老淚縱橫,肝腸寸斷!

陳照海坐在大椅上喘息半日,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手指門外,示意翟氏。翟氏擦了淚水,將嬰兒用小褥子裹了,悲咽出門,將這個夭折的小生命丟棄在村南的亂墳崗上。

這天原本晴朗,霎時卻又烏雲密布,銅錢也似的雨點滴落下來。翟氏將孩子放在草叢裡,楞楞瞅了半晌,方一步一回頭,蹣跚離去。剛剛走了幾步,一聲響雷半空炸起,翟氏嚇得大叫一聲,撲倒在地。雨水刷刷下得緊了,翟氏醒過神來,正要爬起,忽然隱約有聲傳來,似鳥叫,又似貓啼,心下一驚:莫不是遇上鬼了?渾身的汗毛眼都扎煞開了。……側耳細聽,哎呀!是小孩哭,是死去的兒子的哭聲。天哪!翟氏一步一跌搶過去,只見孩子小臉通紅,小手亂抓……。「我的兒,你又活了,你真的又活了!」翟氏一把抱起,淚水雨水滾滾而下。

陳照海的兒子死而復生,一時在村中傳為奇聞。一位族兄對陳照海說:「周文王響雷得子,小傢伙響雷復生,將來興許是個人物哩。」

陳照海心念一動,便給兒子取名叫陳正雷。

......

楊露蟬離開陳家溝後,以武會友,曾打敗許多有名拳師,人稱「楊無敵」。後到清王府教拳,因為習拳的都是些王公貴胄,體質較弱,他便將太極拳套路中躥蹦跳躍等高難度動作改變為較為簡單的姿勢,不縱不跳,柔和易練。後又經其子楊班侯、楊建侯修改,傳至其孫楊澄甫再改編而成目前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從學於楊露蟬,其子名鑒泉,取漢姓曰吳,吳鑒泉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吳式太極拳。

與陳長興同時期的陳家溝陳氏十四世陳有本,對陳王廷所創太極拳套路也作了一些改動,捨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變發勁為蓄而不發,拳架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之為新架(現稱小架)。

陳氏十五世陳清平,師承陳有本。他在所學套路上再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漸次提高拳藝的練習套路。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學於楊露蟬,後慕名到陳家溝,求教於陳長興,此時陳長興已老,不再傳拳,其子陳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便薦其就學於陳清平。武禹襄在陳氏老架與小架的基礎上,創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在武式的基礎上,創孫式太極拳。

太極拳由此在社會上流傳開來,並逐漸衍變為楊、吳、武、孫四大流派,享譽海內外。

然而,作為源流的陳氏太極拳,卻蟄伏在陳家溝的溝溝壑壑之間,「養在深閨人未識」。

陳家溝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來時種田,閑來時練拳。拳練成了,便出去走鏢,在刀尖上討生活;老了,便呆在家裡,教下些子弟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如此景況,多少年了?

世間凡事,有一失便有一得。惟其如此,陳氏太極拳保持了原汁原味,它獨具的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竄蹦跳躍、松活彈抖的特色,在各式太極拳中獨樹一幟。

且說陳照海的死而復生的兒子陳正雷,在一家人的呵護下,日見康復,小臉蛋吹糖人一般,肉嘟嘟又起來了。一歲頭上,他便狗扎扎學步,在屋裡院里蹣跚。一歲半,便會喊爹叫媽,見了街坊叔伯娘嬸,小嘴跟抹了蜜一般,甜甜地叫。喜得長輩們人見人愛,都說,這小子,門裡出身,長大也是一個太極好手。

陳正雷家住村南頭,南北大街東側的高崗上。村人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自陳長興以降,代代都是名噪一時的太極好手。翻開陳氏族譜,上面記載明白:陳正雷的上祖陳長興。高祖陳耕耘。耕耘二子:曰延年,延熙;延年二子:曰連科,登科;延一子,曰發科。到陳正雷父親這一輩上,家族發得大了,小弟兄十人,一溜兒全以「照」字取名,曰照黎,照書,照塘,照池,照丕,照普,照海,照祥,照旭,照奎。其中,照丕和照海乃陳登科之子,在小弟兄中排行第五和第七。照祥,照旭,照奎乃陳發科之子,在小弟兄中排行第八、第九和第十。再往下,到陳正雷這一輩,小弟兄有十七人之多。在現今陳家溝陳氏太極拳高手中,個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其中以正雷和小旺為最。(未完待續...)

節選自《陳正雷傳》作者:崔春冬

推薦閱讀:

盲派名師算命故事
【名師】任玲:理想語文的「放」與「收」
中國當代風水名師大全
拉丁舞教程--跟著名師學恰恰舞
風水名師被活埋

TAG:中國 | 武術 | 名師 | 當代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