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林五十年 麻瑞亭.doc

上篇總 論

一、陰陽五行

天地未分,一氣混茫。氣分清濁,清氣浮升而親上,是

為天,濁氣沉降而親下,是為地。浮升之清氣為陽,沉降之

濁氣為陰,於是陰陽始分。天地之間,化生萬物,而萬物皆

陰陽之所變化,所以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皆取決於陰

陽。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為陰陽升降之樞軸。樞軸旋

轉,清陽半升於左則為木,木性升發,故其氣溫,清陽全升

於上則為火,火性上炎,故其氣熱,濁陰半降於右則為金,

金性收斂,故其氣涼;濁陰全降於下則為水,水性蟄藏,故

其氣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

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言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

明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升降浮沉

之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半升為春,春

之氣溫,屬木,全升為夏,夏之氣熱,屬火,陰降於歲半之

後,半降為秋,秋之氣涼,屬金,全降為冬,冬之氣寒,屬

水。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

時,則在六月火令之後,名曰長夏,其時濕盛,故土之氣

濕。土合四象,是謂五行。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有制化。相生之義,為滋生,

相剋之義,是制其太過,制化是生克之間,相互協調,以維

持前進中之平衡。其生克制化,皆以氣而不以質,成質則不

能生克制化矣。

陰陽五行,相輔相成,合而主宰宇宙間萬物之生長、變

化、消亡。

二、天人相參

天有六氣,風、火、暑、濕、燥、寒,為陽;地有五

行,木、火、土、金、水,為陰。天之六氣化地之五行,地

之五行生天之六氣。人與天地相應,兩精相搏,合而成形,

成形之前,先有祖氣,祖氣之內,含抱陰陽,上秉天氣而生

六腑,下秉地氣而生五臟。臟腑既生則神化,生陽氣以衛

外,產陰精以內守,開五官為門戶,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

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日

遷月化,潛滋默長,形完氣足,十月而生,是為人。故《靈

樞·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

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

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即中土,位居中央,處陰

陽之交,清濁之間,為氣機升降之樞軸。土分戊己,中氣左

旋,則為己土,在臟為脾;中氣右旋,則為戊土,在腑為

胃。脾屬足太陰而主升清陽,胃屬足陽明而主降濁陰。脾土

左旋,則陰升而化清陽,清陽升於左,則為肝與膽,肝屬足

厥陰乙木,膽屬足少陽甲木;清陽升於上,則為心與小腸,心屬手少陰丁火,小腸屬手太陽丙火。胃土右轉,則陽降

而化濁陰,濁陰降於右,則為肺與大腸,肺屬手太陰辛金,

大腸屬手陽明庚金,濁陰降於下,則為腎與膀胱,腎屬足少

陰癸水,膀胱屬足太陽壬水;是為人身之五行。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五行各

一,而火分君相,相火在臟為手厥陰心包,在腑為手少陽三

焦。所以,中氣實為交濟水火之樞,升降金木之軸,是化生

五臟六腑之源。故清·黃元御曰:「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

肇基,爰有祖氣……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

中氣,中氣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已土,中

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

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

陽降而化濁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肝屬

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

三、臟與腑

脾與胃

脾胃屬土,位居中央,互為表裡,官拜「倉廩」,為人

身氣機升降之樞軸。土分戊己,脾為己土,屬足太陰,為生血之本,其性喜燥而惡濕,胃為戊土,屬足陽明,為化氣之源,其性喜潤而惡燥。脾主升清陽,胃主降濁陰。脾升,則肝腎隨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隨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滯。火降以溫癸水則下溫,水升以濟心火則上清,上清下溫,是為平人。胃主受盛,脾主消磨。脾以濕土主令,故其性濕;胃從燥金化氣,故其性燥。平人燥濕不偏,相互既濟,所以中氣健旺,胃氣順降則善納,脾氣升運則善磨,水谷精華,化生氣血,養五臟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體健強,病無由生。

內外感傷,多致燥濕偏勝,偏勝則不能互濟,致使中氣

衰而升降失司。脾之清陽不升,則運化遲滯,而病食納不

消,脘膚脹滿;脾之清陽下陷,則脾家虛寒,而病臍腹隱痛,

下利不收。脾土不升,則肝腎也郁。肝木左郁,則失其疏泄

之常而血病,症見脘腹痛墜,月事不調;腎水下潤則下寒,

下寒則腎失統攝之權而精病,症見遺精宮寒,腰膝冷痛。胃

之濁陰不降,則氣滯胸脘,而病厭食納差,胸脘脹悶;胃之

濁陰上逆,則其氣上沖,而病噁心嘔吐,噫氣呃逆。胃土不

降,則心肺也滯。肺金右滯,則失其清肅之常而氣病,症見咳逆痰喘,痞塞不通;心火上炎則上熱,上熱則宗氣不固而神病,症見心悸心煩,多夢失眠。所以心肺肝腎之病,多因脾胃燥濕之偏勝,氣機升降之逆亂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人之既生,多賴後天,根本既病,焉能不旁及四維?!猶如樹

之根干既瘁,未有枝葉之不搖者也。

脾以濕土主令,胃從燥金化氣,化氣謂之從令。從令不

敵主令之強,因而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所以人之濕氣恆

長而燥氣恆消。濕氣旺,因而病於脾陰旺而胃陽衰,症見納

差運遲,腹脹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虛煩懶言者,比

比皆是,而病於胃陽勝脾陰虛者,除傷寒陰陽承氣證外鮮見

之。至於溫熱、疫癘諸疾,邪異而途殊,陽氣恆長而陰氣恆

消是其常,自當另作別論。

肝與膽 心包與三焦

脾土左旋,生髮之令暢,清陽半升於左,則為肝與膽。

肝膽屬木,互為表裡。木分甲乙,肝為乙木,屬足厥陰,膽為甲木,屬足少陽。木之氣溫而主升發,所以肝喜條達而惡抑鬱,為「將軍之官」而主營血。

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若水土溫暖,則肝氣左升而

木榮,生髮之令暢,木靜而風恬。而人之生氣不旺者,十之

八九,皆因水寒土濕,不能生長肝木,木陷水中,生意幽淪

所致。所以然者,五行之理,土生於火,而火被水克,水能

滅火而火不能滅水,因而水常旺而火常衰。火衰則不能生土以鎮水,因而水泛土濕,木氣鬱陷,生氣不旺。天人一也,人身亦然,故人之生氣常不旺。

肝主生,其氣為風,生氣不旺,一旦外為六淫所感,或

內為七情所傷,勢必郁怒而克伐脾土,風動而行其疏泄,因

而協肋脘腹作痛,下利、亡血、失精渚症作。風者,善行而

數變,及其變化乘除,千變不窮,則諸症叢生。所以百病之

起,十之八九因為生氣不旺,肝氣之郁。故前人謂:風為百

病之長,肝為五臟之賊。

心包為相火,屬手厥陰。肝木不郁,則心包從令而化

風,木靜而風恬則不病。手厥陰為病,必因肝木抑鬱,心包

不從風化,而自現其相火之本氣所致。肝木郁而克土,則中

焦壅塞,阻遏水火交濟之路;心包相火上炎,則瀰漫於上,

而散在於外。水不能上承以濟火,故手厥陰病在上、在外,

症見風熱兼作;火不能下潛以溫水,故手厥陰病在下在內,

症見寒濕俱盛。

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膽以足少陽甲木而化氣於相

火。平人相火蟄藏,以溫癸水,水得此火溫暖,所以內溫而

外清。內溫則腎臟溫暖,腎溫則藏,因而滑遺不作,外清則

胱膀清涼,行其藏令,因而閉癃不生。內溫外清,所以水道

通調。《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

道出焉」即是此意。

手之陽清而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三焦為

病,因其不升,相火泄露,陷於膀胱,實則膀胱熱澀而閉癃,

虛則腎臟虛寒而遺溺。所以《靈樞·本輸篇》云:「三焦者

……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足少陽膽

為病,因其不降,相火逆升,瀰漫於上,而作胸脅脹悶疼

痛,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心煩諸證。三焦相火之泄露,多因脾濕肝木郁陷,風動行其疏泄,衝動相火,因而相火不

秘,陷泄於膀胱;膽火之逆升,緣於肺胃不能降斂,胃土不

降,礙膽之降路,肺金不斂,收令不行,因而相火不能下潛

而上炎。

膽雖從相火化氣,而本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甲木

橫衝,則賊戊土;相火逆升,則刑肺金。手足陽明,其氣本

燥,木火雙刑,故見肺胃燥熱諸證。但少陽之氣,陽方長而

陰方消,其火雖旺而也易衰,所以病於相火之衰者,也非鮮

見。內傷驚悸之證,即因相火之衰所致。

心與小腸

脾土左旋,清陽全升於上,則為心與小腸。心小腸屬

火,互為表裡。火分丙丁,心為丁火,屬手少陽,小腸為丙

火,屬手太陽。火之氣熱,共性親上為陽;陽氣清虛之極,

則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統領十二臟腑。

平人君火下降,以溫癸水,所以腎臟溫暖而下寒不生,

腎水上承,以濟君火,因而心家清涼而上熱不作。上清下

溫,陰平陽秘,神旺而精盈,所以健康無病。

心者,君主之官,不受邪侵,病則心包代其受邪。心包

為相火、因內外感傷而病上熱者,多因相火升炎,燔灼宮

城,心液消亡所致,實非心君之病。心君為病,多因橫暴之

疾,或病至危篤而累及心神所致。病機多屬陽氣虛敗,下不

根水,上浮外越,宗氣不固;或因陽虛不能行血,而致陰血

凝瘀不通,瀕於陰陽離決。陽氣虛敗,則症見心悸不能自

持,油汗如珠,面色晄白,口鼻氣冷,危篤欲脫。血瘀不

通,則真心作痛,痛劇欲死,唇青舌紫,真臟脈現,甚則死

於反掌之間。

前人謂: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心君為病,既因陽氣虛敗所致,所以預後不良,死者多而生者少。所以然者,火虛不能生土以鎮水,因而水濕泛濫而滅火,火滅灰冷,生氣全

無,焉能不死?!

心君為病,陽氣欲絕,自身難顧,無力施恩於它臟,所

以《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

二官危。」

小腸以丙火而化氣於寒水膀胱,為「受盛之官」,功能

「化物」,泌別清濁。平人小腸從寒水化氣、所以內溫而外

清。內溫則腎陽充旺,氣化蒸騰,因而小腸功能「化物」,

泌別清濁;外清則水腑清利,水道通調。小腸為病,則不從

寒水化氣而現其本氣。病於小腸丙火旺者,則熱陷膀胱,致

使水腑鬱熱不清,而病溺下赤澀;病於小腸丙火虛者,則腎寒不能氣化蒸騰,因而小腸受盛無權,清濁不分,同趨大腸,

而病泄瀉。

肺與大腸

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濁陰半降於右,則為肺與大

腸。肺大腸屬金,互為表裡。金分庚辛,肺為辛金,屬手太

陰,大腸為庚金,屬手陽明。金之氣涼而主收斂,所以肺金

清肅而惡燥熱,為「相傅之官」而司衛氣。

平人胃氣順降,相火蟄藏,肺氣右降而金肅,收斂之政

行,所以不病。內外感傷,多致脾家濕旺而肝氣鬱滯。脾濕肝鬱,則膽胃必逆。膽以甲木化氣於相火,上逆則刑肺金。肺為華蓋,其臟嬌嫩,一被火刑,則失其清肅降斂之常,其氣逆升,而病肺熱。症見咳嗽上氣,喘促痰鳴,黃稠難出,口燥咽干,重則熱傷肺絡而鼻衄,是為熱痰。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令化氣於濕土。若脾濕素盛,則肺家從令而化濕,脾濕胃逆,肺無降路,勢必上逆而病肺寒。症見咳痰清稀,氣短虛煩,咳逆倚息不得卧,是為寒飲。

脾為主令,肺為從令,從令不敵主令之強,所以肺家為

病,多從濕化,因而病寒飲者多,面病熱痰者少,內傷咳

嗽,多系寒飲為患。

大腸屬手陽明,以燥金主令,故其氣燥。因而大腸為

病,燥傷津液,不能濡潤,症見便堅而尿利,甚則痞滿燥實

俱見,承氣證悉俱者有之。然人之陰氣易長而陽氣易消,故

病於大腸濕寒者亦屬多見。證見大便溏薄,少腹冷痛,迂寒

則痛泄愈加。即使大便初干後溏,或老年性便秘,也系脾濕肝

郁,疏泄不利所致,非因大腸燥熱所為。

腎與膀胱

胃土右轉,濁陰全降於下,則為腎與膀胱。腎膀胱屬

水,互為表裡。水分壬癸,腎為癸水,屬足少陰,膀胱為壬

水,屬足太陽。水之氣寒,其性閉藏而為陰,所以腎主藏

精,為「作強之官」,主水而生髓。平人水斂於外,火秘於

內,所以內溫而外清。內溫則精血溫暖而秘藏,力能「作

強」而出技巧,滑遺不生,外清則膀胱清利,水道通調,癃

閉不作。

然腎之溫,實賴君相二火下潛於腎以溫暖方溫。心腎同

屬少陰,心為君火而腎為癸水。少陰君火雖為主令,但水能

滅火而火不能滅水,所以君火多虛而癸水多寒,腎寒者居多。

一旦內外感傷而病作,多系陽虛不能蟄藏,浮越於上,症見

心悸虛煩,健忘失眠,頭目暈眩。或是夜熱毛蒸。虛陽不蟄

而致腎寒,則症見腰膝冷痛,痠軟無力,滑精遺溺,陽事不

用,神疲畏寒,少腹冷痛。

相火亢旺而致水虧,症見腎陰虛者也有之,但較之陽虛

腎寒者比較,則為少數。

膀胱屬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所以其性喜涼而惡熱。其

氣清涼,則水腑清利。而水腑之清利,全賴君相二火秘藏於

腎臟。一旦因內外感傷而致相火相火泄露,陷於膀胱,實則

水腑熱澀而閉癃,虛則水臟虛寒而遺溺。

相火泄露,必致腎寒,無論屬實屬虛,其本均屬虛。水

腑閉癃,故當清利,但須適可而止,以免因過用寒涼,虛其

虛而重傷腎陽。

人之陽氣,只宜內藏,不宜外泄。藏則內溫而外清,泄

則外熱而內寒。外熱則溲尿不通,內寒則滑遺兼作。癸水溫

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所以腎家為病多寒而

膀胱為病多熱。

四、脈 象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華,化生氣血,游

溢經絡,現於氣口,是為脈。氣口,即手太陰肺經之動脈,

在太淵之分。

氣血周流,內而灌溉五臟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竅,四

肢百骸,皮肉毛髮。所以五臟六腑之堅脆,五官九竅之通

塞,四肢百骸之剛柔,皮肉毛髮之榮枯,無不形之於脈。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此乃

至理明言。

天地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與天地相應,

所以人之脈象與四季相應,隨四季氣候之變化而變化。陽氣

主生長,故脈見升浮,所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陰氣主收

藏,故脈見沉降,所以秋之脈降,冬之脈沉。升降浮沉,隨

時令而變化,毫髮不爽。故《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天

地之變,陰陽相應……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

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

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仲景日:「春

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

之極;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極。概而言之,春脈沉而微浮,夏脈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脈全沉。

肺主氣而朝百脈,故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氣為血

帥,血隨氣行,故氣口為脈之大會,十二經氣血之盛衰,悉

見於此,所以獨取氣口,可察五臟六腑。故《靈樞·經脈

篇》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所以氣口獨為五臟主也。

氣口即寸口,分寸、關、尺三部。關前為寸,關後為

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為陰陽之中氣。心與小腸,候於左

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與膽,候於左關;脾與胃,候

於右關;腎與膀胱,候予兩尺;三焦、心包,均屬相火,隨

水下蟄,所以亦候於兩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

別陰陽。」五臟屬陰在里,六腑屬陽在表,屬性不同,故脈

象亦異。浮取而得之者為腑脈,多見數象,沉取而得之者為臟脈,多見遲象。所以然者,陽外而陰內也。仲景日:「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即是此意。

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平陽秘,脈象調勻,不浮不

沉。寸脈本浮,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一交春

夏,則見浮機。腑病則其氣不內交,故脈象但浮面不沉,臟

病則其氣不外濟,故脈象但沉而不浮。

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五臟之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

附之於胃氣乃能至。有胃氣之脈日常脈,或日平脈。常脈之

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來去從容,細長和緩,有神有

根,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肝脈弦,脈來軟弱輕虛以滑,端

直以長。心脈洪,脈來浮大,來盛去衰。肺脈澀,脈來輕虛

以浮,來急去散。腎脈沉,脈來沉細以搏。脾脈緩,脈來濡

緩,不疾不徐,來去從容。如是者均謂之常脈,得常脈者為

平人。若邪氣盛而精氣衰,胃氣敗竭,四維失養,脈無胃

氣,則真臟脈獨見,或弦、或鉤、或毛、或石而堅。真臟脈

見,病多危篤,難以救挽。所以然者,脾胃為後天之本,四

維之母,母氣虧敗,子氣必虛,故脈見真臟。脈以胃氣為

本,故前人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細脈為腎之本脈,濡脈為脾之本脈,腎為先天,脾為後

天,先後天之氣旺,則脈見細濡。換言之,細濡脈為有胃氣

之脈,亦即常脈,所以平人之脈,均見細濡之象。脈見細

濡,雖病也較易治,預後亦佳。若先天之氣衰,則脈之細象

不顯;若先天之氣絕,則脈之細象全無;若後天之氣衰,則

脈之濡象不顯,若後天之氣絕,則脈之濡象全無。脈不見細

濡,即是無胃氣之脈,真臟之脈,多屬危候,或為不治之

症。

五臟之脈,心肺均浮,肝腎均沉,脾胃居浮沉之問。所

以然者,心肺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腎屬

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胃居中,處陰陽之

間,陽浮而陰沉,故其脈居浮沉之間。人身之陽主潛降,陰

主上承,故陽脈雖浮而內含降意,所以浮中帶沉,陰脈雖沉

而內含升機,所以沉中帶浮。沉而微浮,所以陰不下走;浮

而微沉,所以陽不上越。若寸脈但浮麗不沉,為陽氣上逆而

不下交於陰;若尺脈但沉面不浮,為陰血下陷面不上交於

陽。如此則水火分離,上熱而下寒,諸症叢生。升降陰陽之

權,全在中土,土氣沖和,則脾土升運,肝腎隨之溫升而化

清陽,胃土順降,心肺隨之清降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所以

寸脈浮中帶沉,尺脈沉中帶浮。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而膽隨胃

降,木榮而不郁。風為百病之長,肝為五臟之賊。內外感

傷,多致土弱不能達木,致使術氣鬱遏,肝病下陷而膽病上

逆。木邪橫侵,克伐中土,致使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

降,則兩關之脈見大象。肝脾郁而不升,則大脈見於左關;

膽胃滯而不降,則大脈見於右關。戊土不降,礙甲木下行之

路,膽木勢必逆升,化生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

清氣鬱蒸而生上熱,致使肺失清肅降斂之常,則右寸脈

大。己土不升,礙肝木升發之路,生意抑遏,勢必下陷,癸水澌寒而不溫,則左尺脈大。肺金上逆而不降斂,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則左寸脈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泄露而不藏,則右尺脈大。大為有餘之象,有餘則病,故《素

問·脈要精微論》云:「大則病進。」黃元御云:「大則病

進,正虛而邪旺也。」《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

湊,其氣必虛。」病進則正氣必虛,虛則脈當見不足之象,

故於脈之有餘之中,當見不足之意。若能知此,則脈理之精

蘊,可得之也。概而言之,兩寸關大者,為濁陰上逆而上熱

作;兩尺關大者,為清陽下陷而下寒生。兩關寸大者,為氣

滯不降,兩關尺大者,為血瘀不升。右關寸大而滯者,為肺

胃氣滯不降。右關寸大而弦短者,為甲木克伐戊土,膽胃氣

滯不降。左關尺大而澀者,為肝脾郁而不升。左關尺大而弦

長者,為乙木克伐己土,肝脾郁陷不升。左關尺右關寸大者

日「格」,系脾陷而胃逆,上熱下寒之診。右關尺大左關寸大者曰「關」,系肺家虛弱,不能清肅降斂,因而心火無制而上炎,金弱不能制木,肝木旺而行其疏泄,致使三焦相火不秘而陷泄,膽木過旺,化生相火而上逆。僅見寸脈,而關尺脈全無,為陽氣外脫;僅見尺脈,而關寸脈全無,為陰精

下竭。上脫下竭,均為陰陽離決之診……。更參脈之稍大、

略大、略顯等微細差別,以察邪正之消長,病勢之淺深。

寸、關、尺之大小,以中取得之。

浮脈沉脈

浮取而得之者,謂之浮脈,屬陽,主表。沉取而得之

者,謂之沉脈,屬陰,主里。心肺居上,屬陽,主表,所以

心肺之脈俱浮。肝腎居下,屬陰,主里,所以肝腎之脈俱沉。

脾居陰陽表裡之間,所以其脈不浮不沉。故仲景日:「浮為

在表,沉為在里。」

陽盛則脈浮,陰盛則脈沉。浮取損小,沉取實大,為陽

虛於表而實於里。沉取損小,浮取實大,為陰虛於里而實於

表。晝陽而夜陰,所以脈見浮大,其病晝重夜輕,甚則晝

死,脈見沉細,其病夜重晝輕,甚則夜死。

遲脈數脈

一息脈來不足四至者,謂之遲脈,屬陰,主臟。一息脈

來五至以上者,謂之數脈,屬陽,主腑。

經脈之動,應乎漏刻。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

脈五動,謂之平脈,過則為數,不足為遲。臟陰而腑陽,故

數則陽盛而為腑,遲則陰盛而為臟。故仲景日:「數為在

腑,遲為在臟。」但遲數可以察臟腑,不能定寒熱,因遲

脈不盡為寒,數脈不盡為熱。當參脈之虛實方可言病之寒

熱。

凡脈或遲或數,乖戾失度則死。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而

脈數者多。所以然者,陽氣絕根,浮空欲脫,故脈見疾數。

概而言之,一息脈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挽救;若一息十至以

上,為死期迫近之診。虛勞之家,最忌此脈。

滑脈澀脈

脈來流利,如盤走珠者,謂之滑脈,屬陽,主肝。脈來

艱澀,如輕刀刮竹者,謂之澀脈,屬陰,主肺。

肝主升發,升發為陽,肝藏血,血屬陰而抱陽,滑者生

長之象,故滑脈屬陽,主肝,為血盛氣虛之候。肺主收斂,

收斂為陰,肺藏氣,氣屬陽而含陰,澀者收藏之象,故澀脈

屬陰,主肺,為氣盛血虛之診。故仲景日:「脈大、浮、數、

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脈澀為氣盛血虛,氣盛則血病,脈滑為血盛氣虛,血

盛則氣病,所以滑脈澀脈非為平脈,而系病脈。故仲景日;

「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日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寸脈應滑而尺脈應澀。肺脈之澀者,尺脈之始基,肝脈之滑者,寸脈之初氣。尺脈應澀而反滑,則精遺而不藏,寸脈應滑而反澀,則氣痞而不通。寸脈滑甚,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脈澀甚,則肝木不升而淋痢作。

但脈滑不盡為血盛,脈澀不盡為氣盛,當參脈之虛實,

方可言氣血之盛衰。內傷雜病,脾濕重者,脈必見澀象。氣

盛之脈,多見滯象。妊娠脈滑為平脈。脈見虛滑多系血

虛。

大脈小脈

脈之振幅大於常脈者,請之大脈,屬陽。脈之振幅小於

常脈者,謂之小脈,屬陰。

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寸為陽而尺為陰,故寸脈偏大而尺脈偏小,是為常脈。但不可過大,亦不可過小,寸脈過大則上熱,尺脈過小則下寒。

概而言之,術火泄露則脈大,金水斂藏則脈小。陽泄則

上熱而下寒,陽藏則上清而下溫。勞傷虛損,最忌脈見浮

大,因脈浮大為陽根下斷,浮越無歸,將死之候。故黃元御

日:「大則病進,小則病退。小脈未可以扶陽,大脈未可以

助陰,當因委而見源,窮其大小所由來也。」

長脈短脈

脈形首尾端直,超過本位者,渭之長脈,屬陽。脈形首

尾俱俯,不能滿部者,謂之短脈,屬陰。

木火為陽,肝屬木而心屬火,故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

滑而長。金水為陰,肺屬金而腎屬水,故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陽進則氣治而脈長,陰進則氣病而脈短。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所以病多發於陰進而愈於陽進。

但脈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木為中氣之賊,木

愈郁而氣愈盛,脈也但見肝脈之長,不見肺脈之短。

緩脈緊脈

脈來從容和緩,一息四至者,謂之緩脈,屬陽,主脾

胃。脈來緊急,如牽繩轉索者,謂之緊脈,屬陽,主腎,主

寒,主痛。

脾為已土,屬足太陰,胃為戊土,屬足陽明。土居四象

之中,萬物所歸,為後天之本。土俱木火之氣,而不至於溫

熱,含金水之體,而不至於寒涼,雍容和暢,所以脈來從容

和緩,剛柔相濟,是為緩脈,亦即平脈。病人脈來和緩,為

邪退而正氣漸復之徵。

腎為癸水,水之氣寒。水為冬之氣,冬時寒盛,冰堅地

坼,故寒則脈來緊急,如牽繩轉索,是為緊脈。緊脈主寒,

寒有內寒、外寒之分。

概而言之,陽旺則脈緩,陰盛則脈緊;緩則生熱,緊則

生寒;寒愈盛則脈愈緊,熱愈盛則脈愈緩。陽性發泄而陰性

閉藏,發而不藏則脈緩,藏而不發則脈緊。

石脈芤脈

脈來沉實,按之堅硬如石者,謂之石脈,屬陰,主陽虛

腎寒。脈來浮沉俱見,中診獨空,如按蔥管者,謂之芤脈,

屬陽,主血脫氣散。

陽體虛而陰體實,陽虛不蟄,水中無氣,凝冱沉結,則

脈采外虛內實,按之堅硬如石,是為石脈。冬月天寒地凍,

脈也應之而現沉實之象,故脈來沉緩較石為平脈。石多緩少

為腎病,但石不緩則病危篤。

坎中之陽,生氣之原。陽根下蟄,溫暖和暢,而吐陽

魂,生氣充旺,則脈來柔弱沖和而主生;陽根下斷,坎中澌

寒,陰魄徒存,生氣全無,則脈來堅硬如石而主死。所以老

子日:「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謂。」見石脈者,

多系沉寒積冷。

陰體實而陽體虛,陰血脫亡,火中無血,消減浮空,則

脈來浮大,外實內虛,如按蔥管,是為芤脈。脈芤為營血亡

脫,血中溫氣隨之亦亡之候。

離中之陰,收氣之原。血為陰而生於陽,陽生則化火,

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陰根上斷,陽魂徒存,

虛浮空洞,收氣全無,故陰血凝瘀而亡脫,血脫則火泄而寒

增。所以見芤脈者,多系營傷失血之候。

脈見石芤,均屬正虛。石為一片陰寒,芤為陰血虛而致

陽氣亦虛。

促脈結脈

脈來疾數,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者,謂之促脈,屬

陽,主陽盛熱實。脈來緩慢,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者,謂

之結脈,屬陰,主陰盛氣結。

陽性清虛而陰性重濁,陰陽不相既濟,陽盛而陰不能

濟,所以脈現促象;陰盛而陽不能濟,所以脈現結象。故仲

景日:「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

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為病脈。」

陰陽之性,旺則清虛,虛則滯澀。旺而清虛者,猶清空

而無障礙,所以脈象不結;虛而滯澀者,壅滿而生阻隔,所

以脈現結象。

驚悸之家,脈多見促結。陽虛則驚,因木火下虛,陰鬱

凝澀而不化,所以脈現結象;陰虛則悸,因金水上虛,陽氣

郁迫而不通,所以脈現促象。

孤陽獨陰,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臟腑經

絡,本為一氣,臟腑陰陽獨盛而氣結,脈氣應之亦必結,所

以脈見結促之象。

概而言之,促脈主陽熱盛實,結脈主陰盛氣結。但脈促

而無力且小者,為虛脫之象,非為陽盛,脈浮而數,不能

食,不大便,雖曰陽結,但系陽熱盛實,非為陰盛。

弦脈牢脈

脈來端直以長,狀如弓弦者,謂之弦脈,主肝,主痛,

主寒,主痰飲,主瘧疾。脈來實大弦長,沉取尤強者,謂之

牢脈,主肝,主陰寒內實。均系陰陽之偏旺。

弦為生長之象,肝應春而性升發,所以肝之脈弦牢。

故《素問·五機真臟論》雲;「春脈弦。」《難經·四難》

云:「牢而長者,肝也。」死肝脈,脈來細勁,如循刀刃,

全無胃氣,即肝之真臟脈。

里濕支飲,抑遏肝木,則脈見弦象,故仲景日:「支飲

急弦。」瘧屬足少陽膽,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互為表裡,所

以瘧疾脈弦,故仲景日:「瘧脈自弦」。寒邪束閉,肝木郁

迫,則脈見牢象,故仲景日:「寒則牢堅。」牢脈多主陰寒

堅積,為邪實之候。實在氣分者,如疝氣牽引腰及少腹作

痛;實在血分者,如症瘕積聚,有形之痞塊。

概而言之,脈見弦牢,多為木氣之太過,陰陽之盛旺。

間有失血見脈牢者,為危重之象。

牢脈革脈均見弦大,以其有力無力以別之,牢脈弦大有

力,革脈弦大無力。

濡脈弱脈

脈來虛大,如綿之軟者,謂之濡脈,為陽虛之診。脈來虛

弱,軟而無力者,謂之弱脈,為陰虛之候。均系肝腎生意之

不足。所以然者,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木氣不迭,同賴土氣

以達之,土氣不升,端賴木氣以升之。木能克土,而亦能扶

土,肝木之生意,實為脾陽之左旋而上發。生意不足,肝脾

之清陽不能升達,則肝脾俱病。

仲景日:「諸濡亡血。諸弱發熱。」「傷寒脈濡而弱,

不可汗下。」血汗同源,脈見濡弱為奪血氣脫之候。奪血者

勿汗,所以脈見濡弱,不可發汗。

概而言之,脈見濡弱,為腎肝生氣不足之象,氣血虛弱

之候。

弦牢為剛,濡弱為柔,剛柔相濟,是為常脈;剛柔不

濟,則為病脈。察其剛柔之多寡,則知臟腑之安危。所以

《太素脈法》云:「細濡而長者,高壽;粗促而短者,夭

亡。」

散脈伏脈

脈來浮散滿指而不聚,重按則無,來去不明,漫無根蒂

者,謂之散脈,主元氣離散。脈來沉潛,推筋著骨始得,聚

而不散,甚則伏而不起者,謂之伏脈,主邪閉,厥逆,痛極。

陽性浮散,陰性聚伏。但見浮散,但見聚伏,均為病

脈。散而不聚則心病;伏而不起則腎病。心病則虛陽外脫,

氣血脫亡在即,精神飛走不遠。所以,散脈為病家之大忌。散

脈見於寸,虛陽尚未拔根,猶可挽救,散脈見於尺,則系微

陽拔根,絕無生望,為元氣離散之候,故仲景日:「傷寒,

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腎病則沉寒積冷,積聚症瘕,

停痰宿水,故仲景曰: 「沉潛水蓄」沉潛即伏之變文。

概而言之,散脈主氣血耗散,臟腑氣絕,純屬虛候;伏

脈主陰陽潛伏,邪閉不通,虛實兼見。邪閉迫正,正氣不

伸,脈見伏象,是為陽伏。陰盛陽衰,四肢厥逆,脈見伏

象,是為陰伏。臟氣相併,經脈痹阻,脈見伏象,主暴厥、

暴痛。寸口、太溪、跌陽之脈均伏而不起,為陰陽離決之

候,主死。

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

腎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則脈伏。若診得

一氣之欲伏,則知一氣之將病,故仲景曰:「伏氣之病,以

意候之。」

動脈代脈

脈來滑數,見於關部,其形如豆,上下無頭尾,厥厥動

搖者,謂之動脈,屬陽,主痛,主驚。脈來時而中止,止有

定數,不能自還,斷續不聯者,謂之代脈,主臟氣衰微,主

邪遏正氣。

脾胃之脈,應於關部,關為陰陽之樞機,陰自此升而為

陽,陽自此降而為陰。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陽降於

尺,則遂其下沉之性,氣機暢遂,故脈平而不動。若陰欲

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陰陽鬱勃

於關部,欲發而不能,故脈現於關部,動而不止。故仲景

日:「陰陽相搏,名日動……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

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日動也。」鬱勃之久,陽盛而

動於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於關下,則外閉衛陽

而發熱。故仲景日:「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動見於

土位,致使木氣盤塞而不達,甲木不降,膽氣懸虛則神驚,

乙木不升,郁陷衝擊則疼痛。故仲景日:「寸口脈動而弱,

動則即驚,弱則為悸。」「動則為痛。」

呼吸乃氣機升降之徵,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吸呼

之間。呼則氣升於心肺,吸則氣降於腎肝,吸呼定息,經脈

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可以候五臟之氣。中氣健

旺,陰陽順接,氣不中歇,所以脈平而不代。中氣虛敗,氣

中歇而不續,故脈亦斷續不聯而見代象。一臟無氣,則脈五

十動內即見一代象。五十動內代止次數越多,無氣之臟數也

越多,病亦越重,甚者死期在即。然傷寒心動悸、驚恐,跌

仆損傷、劇痛、風症等脈代,系因正氣為邪氣所遏不能伸,

脈氣不相順接使然,非為臟氣衰微之危候。

滯脈渾脈

脈來雍滯不利,見於寸關,其象似澀者,謂之滯脈,屬陽,為氣滯不降之候。脈來含混不清,寸關尺、舉按尋同等,如循炙臠者,謂之渾脈,屬陰,為血分渾濁之候。

心肺膽胃氣機滯而不降,則脈多見滯象。胸痹、痰飲、

咳嗽、膽胃氣痛等均屬之。內外感傷,久而不癔,致成痼疾,

或橫暴之疾,血分渾濁,則脈可見渾象。見此脈者,多系危

候,或系不治之症。諸如敗血症、高血壓、癌症等可見此脈象。

脈乃臟象之外現,病變之根本,故黃元御日: 「臟腑深不可見,以脈察之。」為醫者,若能精於脈理,熟於脈法,

診脈之細濡與否,三部大小及其所主,諸脈之所主,三部九

候、人迎跌陽之所得,望其神色形態,聞其聲音氣昧,問其所苦所欲,則病之因由機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經絡臟腑之所屬,邪正之消長,病情之淺深,病勢之順逆,治療之難易,預後之善惡,可得而知之。

五、治療大法

仲景曰:「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少陰為腎,趺陽

為胃。中土健旺,則土燥而力能克水,中氣不敗則生,所以

為順。腎水旺則中土非但不能制水,而反被水侮,水泛土

濕,中氣虛敗而為病,甚則死,是為逆。傷寒如此,內傷雜

病十之八九亦屬少陰負趺陽為順。所以治療內傷雜病,首在調中健中,旁及四維,隨證施治。中土健運,升降復常,氣血暢旺,經脈通和,則病劇者可差,病輕者可愈。

病在下者多寒,肝腎居下,肝藏血而腎藏精,所以滋益

精血,宜溫宜暖。病在上者多熱,心肺居上,心藏神而肺藏

氣,所以補養神氣宜清宜涼。葯如水谷,必賴胃之受納,脾

之消磨,方能抵達病所而除病,所以無論滋益還是補養,均

須調中健中,助其運化,方能奏效。若不調中健中,中氣不

運,雖仙丹妙藥,也無濟於事。

治病是為祛邪,邪去則正自安,所以遣方用藥膽要大,當用則用,當猛則猛,不可踟躕寡斷,延誤病機,養虎為患。但又必須心細,審證求因,務須要准,遣方用藥,務須要當,

使邪去而正不傷。切不可猛浪,株伐無過,徒傷正氣。虛當

補之,但當補而不滯,滋而不膩,若非虛候,絕不用補,實

當泄之,若非實證,絕不可泄,非大實之證,不用峻下,以

免戕傷正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云:「治病必求於本。」內

傷雜證,多屬臟腑氣機紊亂,故治療以調理臟腑氣機為第一

要務。氣機調順,復其升降之常,虛者合之以補,實者酌兼

以泄,則重者可差,輕者可愈。為醫者若能妙用一「調」

字,針葯無誤,雖不能盡愈諸疾,也當能愈過半矣。

中篇內科病證

傷風咳嗽

傷風咳嗽,因肺氣不清,外傷風邪,閉束皮毛,營衛失

調,肺氣上逆所致。

[脈證執理]肺主皮毛而司衛氣,以清肅降斂為性。中

氣不健之人,營衛失和,一旦外被風邪感襲,閉束皮毛,則

肺氣失於降斂,郁生上熱,化生痰涕,阻滯清道,而作咳

嗽。出之不及,則作嚏噴。初起風邪閉束,衛氣不宣,肺失

肅降,故症見淅淅惡風,涕淚交流,身困煩熱。繼則肺氣堙

郁,故症見白涕膠粘,鼻塞不通。郁久不解而化熱,故症見

痰涕黃稠,鼻咽乾澀,咳嗽連聲。久而不解,鬱熱傷肺,則

痰黃涕稠,膠粘如膿。風邪犯衛,肺氣上逆,散脈見浮虛、

關寸大。邪在衛表,里氣未傷,所以舌苔白薄,舌質淡

紅。

[治則]清肺解表,理氣降逆,止咳。

[方葯]

紫蘇葉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溫服

[方解]紫蘇葉,解表順氣;廣陳皮、炒杏仁,清肺理

氣止咳;生甘草,和中。

[加減]脈虛而汗出者,加炒杭芍9克,酸斂和營以止

汗;加鮮生薑6克,辛溫解表而降沖逆。肺寒,脈浮而緊,

咳劇者,加北細辛1.5克,辛散肺寒,以宣肺氣;加炙五味

子9克、法半夏9克,斂肺順氣化痰以止咳逆。表解而咳不

止者,為郁久化熱傷肺之候,以「咳嗽」論治。

[忌宜]避風寒,適量飲溫開水。

[附記]

傷風咳嗽,系肺氣不清,風邪感襲所致,與傷寒、中風

及風熱外感不同。傷寒、中風,俗稱「重感冒」,仲景論述

備詳;風熱外感,俗稱「熱感冒」,後世溫熱派醫家論述亦

詳。所制諸方,療效卓著,無需贅述。

脾為濕土,肺為辛金而化氣於濕土。脾濕素重之人,肺

胃壅滯不降,郁生肺熱,則化生痰涎,阻塞清道,外被風邪感襲,表裡雙郁,即傷風咳嗽之源。傷風咳嗽初起,咳痰清稀易出,繼則白粘咳唾難出,數日之後,痰色變為淡黃,為正氣勝邪,驅邪外出之兆。病者若能適寒溫,詞飲食,醫者針葯無差,因勢利導,數日可愈。反之則風邪化熱,入里傷

肺,痰黃稠如膿,不易咳出,為肺熱郁隆之診。遷延日久不

愈,可成支氣管炎等疾患。所以,一般傷風咳嗽,雖系小恙,

也不可輕視。

所謂「清肺」,系指凡能使肺家復其清肅之常諸法,非

僅指用涼肺、潤肺之品,以清其鬱熱之法。肺為華蓋,其體

嬌嫩,其氣清肅,性喜溫潤而惡燥熱。肺氣清肅,方能降

斂,肺氣不清,或滯塞胸隔而作悶滿,或上逆而作咳喘。而

寒、熱、痰、燥諸邪,均可導致肺氣不清,其治均當清肺。

醫者且不可將清肺之法局限於涼肺、潤肺範圍之內。

肺惡燥,主降斂。桂枝性溫燥而升散,所以肺家諸疾,禁用桂枝。至於痰飲咳嗽而用桂枝者,因咳嗽之因為痰飲,

而痰飲化生之源在脾而不在肺,用桂枝意在溫升因脾濕而致

郁陷之肝氣。病機不同,用藥也異,與肺惡桂枝無涉。

肺熱喘咳

肺熱喘咳,因表邪入里,內傷於肺,肺失清肅降斂,膽

火上炎,刑逼肺金,肺熱氣逆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沖和,燥濕不偏,肝膽調暢,肺

金肅降,里氣不郁,衛外密固,邪無由入,所以喘咳弗作。

太陽以濕土主令,足太陽脾以己土司令,手太陰肺以辛金從

令而化濕是其常。陽明以燥金主令,手陽明大腸以庚金司

令,足陽明胃以戊土從令而化燥是其常。氣源於胃,藏於

肺,肺與大腸相表裡,燥盛則肺不從足太陰脾化氣而為濕,

而從手陽明大腸化氣而為燥。

素秉陽氣偏盛之人,或時當春秋之季,風燥偏勝之時,

肺氣偏燥,降斂失常,相火浮動,衛外不固。當此之時,若

被外邪感襲,則內外合邪,犯肺而化熱,肺熱則清肅無權而

不降斂。肺氣不斂,相火上炎而灼肺金,肺家熱盛,氣火上

壅、而病肺熱喘咳。表邪內侵,里熱郁發,所以起病較急。

初尚微惡風寒,繼則高熱不退,口渴心煩,口鼻乾燥,尿少

無汗,甚則神昏譫語。肺熱氣逆,失於肅降,故症見咳嗽連

聲,喘促痰鳴。肺胃燥熱,故痰黃粘稠,咳唾難出。熱傷肺

絡,故痰色如鐵鏽,或見痰中帶血。氣火上沖,胸隔壅滿,

滯塞不通,故胸隔痞悶疼痛。初起尚有表邪,所以脈見浮

數,舌苔白膩或見薄黃。繼則內外俱熱,氣逆不降,所以脈

變洪數或滑數、關寸大,舌苔白滿,舌心黃膩,舌質紅。重

危者熱傷營陰,故脈見弦數或疾促,舌苔黃厚或黃燥或苔少

而干,舌質紅繹。

[治則]平膽疏肝,清肺化痰,止咳。

[方葯]

生薏仁12克 生甘草6克 生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干生地12克 廣桔紅9克 杏仁泥9克法半夏9克

北沙參12克 浙貝母9克 柏子仁9克鮮蘆根25克

水煎服

[方解]生薏仁、生甘草,理脾和中,以保氣血之化

源,生杭芍、粉丹皮、生地炭,平膽疏肝,涼營退熱;廣桔

紅、杏仁泥、北沙參、浙貝母、法半夏,清肺化痰,理氣降

逆;柏子仁養心;鮮蘆根清肺生津,潤燥止渴。

[加減]吐血重者,改鮮蘆根為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舌苔黃厚膩者,改法半夏為全瓜蔞12克,加天門冬10克,以利膈降逆,清肺潤燥。吐黃膿痰者,加魚腥草9克、解毒以祛痰。高熱,舌苔黃厚者,酌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初起表邪鬱閉,肺熱壅盛者,可酌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宣肺解表,降逆平喘。重危者(如休克型肺炎),當用西藥救治。危急緩解後,仍用前方隨證加減化裁治療。

[忌宜]忌辛辣腥葷大熱食品,以清淡飲食為宜。

[附記]

肺熱喘咳,包括急、慢性肺炎等肺家燥熱型喘咳症。

肺炎屬祖國醫學的肺熱喘咳或溫熱病範疇。本病一般起

病較急,內外合邪,表裡皆熱,氣火上沖,肺熱郁隆,所以

發熱,咳嗽氣喘,胸悶痛。部分患者起病急驟,變化迅速,

病情危重,症見譫語妄言,撮空尋衣摸床,煩躁不安。若喘

咳痰鳴,垂頭閉目,聲如拉鋸者,為病勢重危之象,命在旦

夕。

肺為心之宅,心為神之舍,宅焚則舍損,必魂盪而神

馳。心主血脈,熱傷營血,必危及心君,故危重者見神昏譫

語。此即邪熱內陷心包,葉天士謂之「溫邪上受,首先犯

肺,逆傳心包」者是也。所以方中用柏子仁,意在養心強心

以防脫。或加五味子、天門冬,清肺斂氣,亦能防脫。

咳嗽

咳嗽,多因傷風失於表解,久而傷肺,肺失肅降,其氣

上逆;或因過食生冷鹽滷,嗜好煙酒,內傷脾胃,中氣不

運,肺無降路,濁陰上逆;或因房勞傷腎,腎不納氣所

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沖和,肝膽調暢,肝膽溫運而左

升,肺胃清和而右降,膽火蟄藏而不逆,里氣不郁,表衛秘

固,故咳嗽弗作。

肺主表,司衛氣,傷風失於表解,風邪入里,內傷於

肺,致使肺氣失其肅降之常,上逆而作咳嗽。症見咳嗽連

聲,咽中不利,胸悶氣逆,吐痰清稀,或乾咳無痰。表衛不

固,每於秋冬之季,或偶感風寒則犯病。平素飲食不節,過

食生冷鹽滷,或嗜好煙灑,內傷脾胃,致使脾濕而胃氣滯,

中焦壅滿,肺無降路,清氣堙郁,津液不能布揚而化生痰

涎,阻塞清道,故清道不利,喉中漉漉有聲。陣咳過後,吐

出痰涎,氣道暫清,隨之咳輕而悶減。移時痰涎又聚,咳嗽胸悶如故,陣咳又作。如此反覆不已,久久不愈。氣滯則膽

逆,化生相火,上刑肺金,摧引痰涎,肺熱而作咳嗽。其咳

而多痰,或黃或白,膠粘不利,咳唾難出,胸悶氣憋。房勞

過度,首傷腎陰,繼傷腎陽,陰陽俱傷,致使腎虛不能納

氣,肺氣虛逆.亦作咳嗽。症見咳聲低弱,痰吐清冷,行動

氣喘,神疲乏力,腰腿痠軟。肺氣上逆,故脈見細濡、關寸

較大,舌苔白膩。久咳致使肺脾腎俱虛,腎不納氣.故脈見

細濡、累革、關寸大。

[治則]健脾和中,清肺理氣,平膽降逆,化痰止咳。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前胡9克

炙紫菀9克 炙冬花12克 北沙參12克 煨草果5克

生地炭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生地炭,疏肝平膽,活血潤燥;北沙參、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前胡、紫苑,炙冬花,清肺理氣降逆,化痰止咳;煨草果,和胃順氣。

[加減]咳嗽重,吐粘痰者,加川貝母9克,清肺利

氣,化痰止咳;吐黃粘痰者,加浙貝母9克,潤肺化痰,理

氣止咳。咳而胸膈悶脹不適者,改炒杏仁為瓜萎仁9至12

克,寬胸利膈,化痰止咳。咳而心慌悸者,加柏子仁9克,

養心以緩急。咳嗽,痰多色黃,膠粘難出者,加炒葶藶子6

至9克,豁痰利竅,清肺止咳。咳嗽,痰多色白,膠粘難出

者,加白芥子3至6克,摧痰利竅,溫肺止咳。咳嗽,痰多

色白,胸膈滯悶者,加韭菜子6至9克,寬胸理氣以止咳。

大便乾結者,加炒麻仁9克,滑腸以通便。陣發性咳嗽,汗出者,加炒萊菔子9克,利氣滑腸,祛痰止咳。大便稀溏,陣發性咳嗽者,加罌粟殼5克,斂腸止泄,固肺止咳。久咳津竭,贏瘦心慌,夜熱盜汗者,去生地炭,加大熟地9克,補血以潤燥。當臍硬痛,臍左悸動者,加石菖蒲9克,消痞以止悸。脈見關尺大,胸悶憋脹者,去生地炭,加旋復花9

克,寬胸利氣,降逆止咳。禁用桂枝。腎不納氣,虛咳傷魄

者,加南沉香l至3克<研粉,分二次沖服>,炒小香9克,

溫腎納氣以止咳。中下虛寒,咳嗽痰稀,咳吐不利者,加炒

乾薑3至6克,以溫暖中下。口苦,耳鳴者,改生地炭為黃

芩炭6至9克,以清膽火。適可而止,不可過服,以免寒涼

敗胃。咽喉不利,乾澀發癢,痰白膠粘者,改紫苑為苦桔

梗9克,化痰以利咽喉。遺精者,加生龍骨12克、懷山藥

20克,鎮靜止遺,補腎以納氣。急性氣管炎,或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氣喘咳嗽者,加麻黃絨3至6克,宣肺平喘以止咳。痰多,氣悶不重者,加紫蘇子6至9克,利氣化痰以止咳。

[忌宜]忌食煙、酒、辣椒,少食鹽滷,以清淡飲食為

宜。

[附記]

咳嗽,包括急、慢性氣管炎等咳嗽吐痰,或兼見氣喘的

疾患。

急性支氣管炎,多因外感而致病,故稱外感咳嗽;慢性

支氣管炎,多因內傷而致病,故稱內傷咳嗽。外感咳嗽失治,

遷延不愈,內傷於肺,可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因感受外

邪,可急性發作。

外感咳嗽,因邪傷肺衛,肺失清肅。內傷咳嗽,因飲食

不節,內傷脾胃,運化失司,濕旺生痰,痰阻氣逆,或因久

咳傷肺,金不生水,或因房勞傷腎,腎虛不能納氣。以此觀

之,咳嗽無不因為痰阻氣逆而成。氣源於胃,藏於肺,納於

腎,以順降為性。痰由濕化,濕源於脾。痰阻清道,致使清

氣堙郁。故治療總以健脾滲濕,以絕生痰之源,和胃降逆,以復肺氣肅降之常為本。脾健則能運,胃降則能納,升降復則中焦沖和,精微化生氣血,痰涎不生。咳嗽自止。

外感咳嗽一旦轉為內傷咳嗽,多成痼疾。內傷咳嗽多系

肺脾腎俱虛。葯後咳痰喘嗽雖可大減,甚至一如常人,但其

根難除,每因氣候突變或勞累而急性發作。經年不愈,甚則

遷延而成痰飲咳嗽,咳嗽吐血者。

暖腎之品,不可早用,用早則傷肝陰,致使肝家燥熱。

肝為五臟之賊,肝燥則有所恃,恃纔則傲物,必侮肺金。肺

金被賦,咳嗽不唯不愈,反而愈烈。因木能生火,火能克金

使然。

臨床所見,金克木者少,木侮金者多,所以方中用疏肝

活血之品,以防肝膽火旺。治療肺家之病,以甘緩藥物為

宜,大熱、苦寒之品均須慎用。

痰飲咳嗽

痰飲咳嗽,因脾濕胃滯,肺氣不降,化生痰涎,阻塞清

道,痰阻氣逆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溫和,燥濕不偏,肝膽不郁,肺

氣肅降,故而痰涎不生,咳嗽弗作,不病痰飲咳嗽。

素秉脾濕之人,一旦傷風,失於表解,表邪入里傷肺,

而致咳嗽。咳久纏綿不愈,則脾濕愈增而胃氣愈滯;濕化痰

涎,阻塞清道,肺無降路,其氣上逆,痰阻氣逆,咳嗽吐

痰,是病痰飲咳嗽。脾家濕旺,痰涎淫溢,瘀阻清道,而致

肺葉脹滿,故症見痰多色白,膠粘難出,胸盈氣憋。肺虛不

斂,宗氣不固,君相浮動,故症見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慌

悸,氣喘息短,頭昏失眠。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虛不能

行血,血瘀脈絡,可見口唇青紫。脾濕肝鬱,疏泄不遂,故

大便初干,或狀若羊矢。濕阻氣機,痰涎壅塞,故脈見細

濡、滯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白厚膩,或見舌質暗紫

而潤。重則因痰涎壅盛,肺葉脹滿,滯澀不通,而致關尺脈

大。

[治則]健脾滲濕,寬胸降逆,清肺理氣,化痰止咳。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2克 廣桔紅9克 法半夏9克前胡9克

川貝母9克 北沙參12克 柏子仁9克縮砂仁6克

炒杏仁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滲濕,和胃降逆,炒杭

芍、粉丹皮、何首烏,疏肝平膽;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前胡、川貝母、北沙參,清肺理氣,寬胸降逆,化痰止

咳,柏子仁,養心化痰,縮砂仁,健脾行瘀。

[加減]濕氣重,面目浮腫者,改焦白朮為建澤瀉9克,淡滲以利濕。喘滿抬肩者,加麻黃絨6克,宣肺止喘。痰涎多面不易咳出者,加炒蒼朮9克,健脾燥濕,以杜絕生痰之源。中下虛寒,大便稀溏者,加罌粟殼3克,健脾暖腎,斂腸以止泄。口唇青紫者,加青浮萍9克,以通經活絡。咳痰帶血絲者,加白茅根15克,清肺以止血。痰色黃而粘稠,難以咳出者,加炒葶藶子6至9克,以利氣摧痰。胸膈脹滿,莫名其狀者,加鵝枳實6至9克,行氣以開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大便乾結,狀若羊矢難下者,加肉蓯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腸潤燥以通便。

[忌宜]忌食辛燕刺激之品,以清淡飲食為宜.

[附記]

痰飲咳嗽,包括肺氣腫等咳嗽胸盈疾患。

肺氣腫多因慢性支氣管炎遷延不愈,或其它肺臟慢性

疾患轉化而成。病起於久病體虛,中氣不運,脾濕旺而致痰

涎淫生,阻塞於末端支氣管,故而以痰多咳吐不利,喘咳氣

憋,胸盈息短為特徵,甚則因缺氧而見口唇青紫。

治療此症,首在健脾滲濕,以杜絕痰涎化生之源,清降

肺胃,以止喘咳。中土健運,清升濁降,痰涎不生,則病可

漸瘥。

咳嗽吐血

咳嗽吐血,多因脾濕肝鬱,肺胃上逆,膽火不藏,刑灼

肺金,肺熱不斂,熱傷肺絡所致。

[脈證機理]素患咳嗽及肺家諸疾之人,多系脾家濕盛。

脾濕則中氣不運,肝脾郁陷而肺胃上逆,膽火無下降之路,

不能蟄藏,上逆刑灼肺金。肺熱不斂,而致咳嗽連聲,咳痰

如膿,熱傷肺絡,而致反覆咯血,是病咳嗽吐血。

脾濕胃逆,膽火刑肺,救症見痰多色白,或痰黃粘稠,

咳唾難出,納差胸悶,心慌氣短,頭目昏暈,口臭口乾,渴

而不欲飲,唯喜溫水漱口。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傳於大

腸,肝鬱疏泄不利,故症見大便乾燥或大便初干。中氣不

健,氣虛血少,加之反覆略血,故面面色虛浮,甚則晄白。

脾濕肝鬱,肺熱氣逆,故脈見濡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

黃膩,舌質胖或見紫暗。

[治則] 健脾疏肝,平膽降逆,清肺理氣,斂肺止血。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15克生地炭9克

粉丹皮9克 廣陳皮12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前胡9克 川貝母9克 北沙參12克柏葉炭12克

棕櫚炭12克 藕節60克 白茅根15克炙五味子12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滲濕,和中;炒杭芍,生

地炭、粉丹皮,疏肝平膽;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

川貝母、北沙參,清肺理氣,降逆止咳;柏葉炭、棕櫚炭、藕

節、白茅根,收斂止血;炙五味子,斂肺潛陽。

[加減]吐血不重,不思食者,加白蔻仁6克,開胃健脾,以增食納。(或以煨草果5克代之。)大便乾結,舌苔黃賦

或黑膩者,加炒大黃3至6克,以泄大腸燥熱。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9至12克,清肺以利尿。咳劇吐血,氣虛欲脫者,改炙五味子為山芋肉15至30克,斂肺以固脫。痰中帶血,零星不斷者,改藕節為荷葉炭12至20克,清肺以止血。用白茅花更佳。吐血久久不止者,加三七粉2至3克(分二次沖服)、血竭粉1克(分二次沖服),化瘀以止血。用血竭末塞鼻亦佳。

[忌宜]忌煙,酒,辣椒,忌食大葷、大腥之品,以免助其內熱。以清淡飲食為宜。

[附記]

咳嗽吐血,包括支氣管擴張等咳嗽肺脹,反覆咯血的疾

患。

支氣管擴張多因慢性支氣管炎經久不愈,或其它肺部慢

性疾患發展而成。此症多為中土濕旺,上熱下寒,痰涎壅

盛,阻塞清道,以咳嗽、吐膿痰及反覆咯血為其特徵。一旦

勞累或感冒風寒即犯病。治療以祛痰為主。痰去則阻塞減

輕,諸症隨之而減。而生痰之源,在於脾濕,因而健脾滲

濕,為治療本病第一要務。

肺結核

肺結核,多因素本燥熱偏勝之體,或因發汗利小便,重

傷津液,致使肺家燥熱,其氣不清,癆蟲乘機襲肺所致。

[脈證機理]脾為陰土,胃為陽土,陰土濕而陽土燥。

平人脾胃調和,胃之燥以濟脾之濕,脾之濕以濟胃之燥,故而燥濕不偏,肺氣清肅,癆蟲無由襲肺,所以不病肺痔。

肺以手太陰而化氣於脾足太陰濕土,喜溫潤而惡燥熱。

素體瘦弱之人,脾家多不偏濕而胃家偏燥。胃為化氣之源,故胃燥則肺不從脾家化氣而為濕,由胃家化氣而為燥,致使肺胃燥熱,其氣不清。或因發汗、利小便,亡其津液,致使肺家燥熱。當此之時,若癆蟲乘機襲肺,則病肺結核。肺熱氣逆,故症見乾咳,或咳嗽痰少。熱傷肺絡,故症見痰中帶血,或咳血、咯血、胸痛。肺熱不斂,膽胃上逆,木火刑金,故症見日晡潮熱,骨蒸勞熱,手足心熱,顴紅心煩,易怒夢遺。虛陽不斂,營郁外發,故而盜汗。脾主肌肉,肺胃燥熱,劫奪脾陰,脾陰虧乏,運化失司,故而納差食減。化源不足,

無以充養肌肉,故而日漸消瘦,甚則骨瘦如柴。熱傷津液,

無以濡潤,故而口舌乾燥。久則因肺虛不能生水,水源乏竭

而致腎虛。陰陽俱虛,肺熱葉焦,而成肺痿。至此則咳嗽咯

血,夜熱骨蒸,消瘦盜汗,形寒畏風,自汗而喘,咯血不

止,已成危候,肺熱不斂,亡血傷津,故脈見細濡、較弦、

關寸大。舌苔白燥而澀,或黃膩而燥。至成肺痿,陰陽俱

虧,則脈見滑數、關寸脈毛而不顯、兩尺脈動,或脈見革

象。

[治則]培土生金,平膽疏肝,清肺理氣,潤燥止嗽、

斂肺止血。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廣陳皮9克 生地炭9克 炒杏仁9克前胡9克

川貝母9克 北沙參12克 柏子仁9克白茅根15克

煨草果5克 法半夏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培土生金,炒杭

芍、生地炭、粉丹皮,平膽疏肝,涸燥熄風;廣陳皮、炒杏

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北沙參,清肺理氣降逆,潤燥

止嗽,柏子仁,養心安神;白茅根,清肺止血;煨草果,開

胃進食。

[加減] 燥咳過重,舌苔澀膩者,加麥門冬12克,或加天門冬9克,潤肺以止嗽。吐血者,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服),棕櫚炭12克,藕節6O克,斂肺扶傷以止血。痰涎多,胸悶者,改廣陳皮為廣桔紅9至12克,清肺以祛痰,勞熱盜汗者,加地骨皮9克、山芋肉15克,泄火退熱,斂肺止汗。身體瘦削,動則氣喘,痰中帶血者,加炙五味子9克、荷葉炭9至15克、白芨9克,斂肺扶傷以止血。口氣腥臭,舌苔厚膩,脈見寸關虛大者,加天門冬9至12克、麥門冬12至15克,清潤肺胃,以助其肅降。勞嗽,吐痰不利,氣短者,加紅人蔘6至9克,扶助元氣,益氣生津,以摧痰涎。遺精,氣短者,可酌加生龍骨9至12克、牡蠣粉12克,斂精藏神,促其鈣化。浸潤性肺結核,加炙百部6至9克,以殺滅癆蟲。病久年深,脾濕陽不潛藏者,改粉甘草,為炒苡仁12克,或加焦白朮9克,和胃健脾,以助陽之潛降。滋陰之葯可酌情加用。禁用姜、桂及一切辛辣之品,以免助其燥熱。

[忌宜]忌辛辣、酒、大寒大熱之品,雞肉、豬肉等均不

宜食。以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甘緩養胃之品為宜。高蛋白

食品,植物蛋白尤佳。患者之居處需要空氣清新。開放期要

隔離,以防傳染。

[附記]

肺結核,系因體質虛弱,正氣虧損,結核桿菌乘機襲肺

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屬祖國醫學的肺癆、肺痿、癆瘵范

疇。

遠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本病

的記載。《金匱要略》中的肺痿,就極似空洞性肺結核之類

疾病所引起的肺葉枯萎的疾患。並指出系因「肺熱」而致

「葉焦」。在治療方面,提出健中培土以生金的大法。葛洪

的《肘後方》稱之為「傳屍」認識到此證有極強的傳染性,

並提出治療方法。後世醫家稱之為肺癆或癆瘵,在認識到燥

熱傷肺而致陰虛的前提下,在治療上強調滋陰。

此症雖為燥熱傷肺,清金潤肺為不易之法,但脾胃為後

天之本,生化之源,中土不健,化源不足,正氣必虛,無以

抗邪,雖用清潤,不能盡愈。當以健中培土為主,調其陰陽

之偏差,使清陽升而濁陰降,則病可漸而向愈。中氣不敗,

則有向愈之機;中氣一敗,則大勢去矣,絕無向愈之望。所

以,不可肆用一派寒涼之品,以免傷中敗土,而絕生金之

源。

此症脈見弦而短者,為膽火旺,木火刑金之診,肺家必

燥熱而致陰虛,為難治。若脈見數象,且兼促動,雖非佳

象,但較弦短陰虛為易治。

胃脘痛

胃脘痛,多因脾家濕旺,二木不調,賊克中土所致。

[脈證機理] 土分戊己,已上主升清陽,在臟為脾;戊

土主降濁陰,在腑為胃。脾胃為後天之本,主受納腐熟水

谷,運化精微,化生氣血,以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又為

人身氣機升降之樞紐。木分甲乙,乙木主升發,在臟為肝,

甲木主降潛,在腑為膽。己土升,則乙木隨之亦升;戊土

降,則甲木隨之亦降。脾胃之氣,謂之中氣,中氣健旺,則

肝脾左升,膽胃右降,脾胃沖和,肝膽調暢,痛何由生?!

由於飲食不節,過食寒涼,傷及脾胃,則升降失序。脾

土不升,則抑遏肝木生髮之性而致肝鬱,肝鬱則橫克脾土;

胃土不降,則阻礙膽木下行之路,因而膽木橫衝,必克胃

土,或因情志所傷,肝膽郁滯,克伐中土,則胃脘痛生。

《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舉

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胃痛而嘔也」;

《素問·舉痛論》云:「脾……在志為思,思傷脾」;《素

問·陽應象大論》云:「思則氣結」,即是此意。

脾土不升,多因濕旺,脾濕則肝鬱,肝鬱則橫克脾土,

所以症見脘腹疼痛,食則痛減,喜溫喜按,嘈雜燒心,當臍

跳動,大便初干後溏,脈見細濡、稍弦、關尺較大,舌苔白

潤或白膩。重則肝脾下陷,症見腹痛溏泄,下血紫黑,此為

濕寒偏重。脾濕肝鬱,則脾胃不和,肝膽失調,因而膽胃上

逆,症見暖腐吞酸,脘脅脹痛,納差嘔吐,食後痛加,呃逆

口苦,脈見細濡、稍弦緊、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滿或一側厚

膩,此為濕熱偏重。濕為主令,燥為從令,從令不敵主令之

強,因而病則多為濕勝其燥,濕寒偏勝者多。

[治則]健脾疏肝,和胃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4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烏賊骨9克 炒乾薑6克白蔻仁8克

延胡索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

皮,疏肝平膽;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理氣降

逆;延胡索,疏肝止痛;烏賊骨,除酸止痛;筒肉桂、炒千

姜,溫暖中下;白蔻仁,開胃進食。

[加減]上熱,口苦、舌質紅者,去筒肉桂,加川黃連

3克,以清心火。大便乾結,狀若羊矢者,改筒肉桂為何首

烏20克,加炒麻仁9克、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濕寒偏重,脈弦、關尺大,舌苔白滑者,改筒肉桂為桂枝木6克、改白蔻仁為縮砂仁6克,加天台烏9克,舒肝升陷,暖中行瘀以止痛。腹脹者,改白蔻仁為縮砂仁6克,加蘇澤蘭15至30克,暖脾行瘀以消脹。脾濕過盛,脈見關寸大、尺澀者,加炒車前子12克,利尿以祛濕。胃逆嘔惡,胸膈滿悶者,改炒杏仁為瓜蔞仁9克,加煨生薑6至9克、廣木香6克,和胃順氣,以降沖逆。服藥後疼痛反加重者、加懷山藥15至30克,健脾養胃以止痛。胃寒,呃逆者,加蓽撥1.5克;重者加公丁香3至5克、柿蒂10枚、罌粟殼5克,暖胃順氣,以止呃逆。大便隱血陽性,或見柏油樣便者,加三七粉1.5至3克(分二次沖服),扶傷止痛,化瘀止血。若無砂仁,以草蔻仁6克代之,若無白蔻,以煨草果4至5克代之。

[忌宜]宜酌食腥葷,尤以編羊肉為宜。忌食糖、醋、

酒,雜麵及一切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附記]

胃脘痛,包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等疾患。胃及

十二指腸潰瘍,雖有偏於濕熱,偏於濕寒之不同,在疾

病過程中,因受氣候之冷暖,饑飽勞逸之不均,五情之偏

激等因素的影響,也有疼痛之輕重,胃酸之多寡等差異。

而其病十之八九屬脾胃虛寒,脾家濕盛,肝氣鬱滯。所以

然者,臟腑之性,脾濕易旺而胃陽易衰。肝木之條達,固賴

脾土之健運,而脾土之健運,實賴肝木之升發。脾家濕

盛,肝氣必郁,郁而克脾,脾濕愈增,則肝氣愈郁。肝鬱則

疏泄不遂,必郁怒而克脾土;肝氣鬱則膽氣滯,氣滯必橫衝

而克胃土。土木郁迫,中土被賊,故胃脘痛作。繼則納差運

遲,脘腹脹滿,嘔吐吞酸諸證續見,甚則便溏下血。治當首

在健脾和胃,以助運化納食;疏肝理氣,以止疼痛。下寒

者,加暖下之品;上熱者,加平膽之味。僅守病機,執中央

而馭四旁,自能收到疼痛減而諸證瘥,進而潰瘍癒合,諸症

消除之效果。

胃潰瘍多屬濕寒,十二指腸潰瘍多屬濕熱。憑脈辯證,

以上方加減化裁,也適用於慢性胃炎、複合性潰瘍及一般的

胃腸痙攣性疼痛。所以病機相同,治亦相同,「異病同治」,

無須贅述。

綿羊肉性暖養胃,功能抵消胃酸,保護潰瘍面,芝麻醬

味香燥脾,扶傷止痛,厚腸胃,抵消胃酸,保護潰瘍面,防

止惡化,均為本病宜食之品,食之有利於本病的向愈。

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病機制,現代醫學認為,與大腦皮層

的功能失調及飲食等因素關係至為密切,驗之臨床,確系如

此。往往因飲食失調或情志刺激而致疼痛加劇,且纏綿難

愈。寒冷季節易加劇,愈後複發者也屬常見。因此,飲食之

忌宜,情志之調適,避寒冷而就溫暖,也為治療本病必不可

少的輔助條件。病家密切配合,方能達到療效顯著,早日康

復之目的。

[附記] 治慢性十二指腸潰瘍或合併出血散劑(也可用

治胃潰瘍)。

[組成]

田三七30克 烏賊骨30克 延胡索30克炒罌粟殼15克

[製法] 共研為極細粉,每包三克

[用法]每日服1.5—3克,分兩次沖服.

[功能]暖中除酸,化瘀止痛。

膽胃病

膽胃病,多系脾濕肝鬱,膽胃不降,甲木克伐戊土所

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沖和,脾之清陽左升而善消磨,

胃之濁陰右降而善食納。脾氣升,則肝氣隨之亦升;胃氣

降,則膽火隨之亦降。肝膽調暢而不郁滯,氣機暢利,所以

脅痛不作。

由於情志刺激,飲食所傷,而致脾濕肝鬱,運化遲滯,

中焦壅滿,膽胃失其和降之性。滯而不降,甲木橫衝脘脅,

克伐戊土,而病脅痛。氣滯過重,故痛劇欲死。逆而上沖,

串於肩背,故右肩胸背亦痛。乙木生君火,甲木化氣於相

火,脾胃不調,肝膽郁滯,則現其火象。相火升炎,刑逼肺

金,肺家燥熱,失其降斂,上熱燔蒸,故口苦咽干舌燥,頭

昏心煩善噫,胸脅脹悶,納差諸症悉作。土木郁迫,滯而不

降,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白厚膩。《靈樞·脹

論》云:「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即系指此。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降逆,清肺寬胸,化瘀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15克

粉丹皮9克 鵝枳實12克 全瓜蔞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12克 川楝子6-9克 白蔻仁4-8克北沙參12克 延胡索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緩中;黃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膽疏肝。川鬱金、北沙參、鵝枳實,全瓜蔞、法半夏,清肺利氣,寬胸降逆;川楝子、延胡索,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順氣。

[加減]口苦,咽干,舌苔黃厚膩者,去雲茯苓、粉甘

草,加軟柴胡9克,以平膽疏肝。口乾渴飲,舌苔白厚膩

者,去全瓜萎,加天花粉12克,清肺生津以止渴。鬱熱不

退,發熱者,加龍膽草6至9克,清相火而除鬱熱。病久反

複發作,上熱較輕而肝陰虛象較顯者,多系膽結石。症見脅

痛重滯,痛連右肩胸背,重則絞痛驟作,頭汗淋漓,頭昏頭

暈,心慌氣短,口舌乾燥,胸脅悶滿,納差。脈見細濡、滯

澀、稍緩、關寸大.舌苔白膩,或見舌邊尖暗紅。

[治則]健脾疏肝,理氣寬胸,化瘀止痛,潤燥熄風,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制首烏18克 陳枳殼9-12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延胡索6克 川楝子6克天台烏9克

白蔻仁4-8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緩中;炒杭芍、粉丹皮、

制首烏,疏肝平膽,潤燥熄風。鬱金、陳枳殼、炒杏仁、

法半夏,理氣寬胸降逆;天台烏、延胡索、川楝子,理氣化

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順氣。

[加減]上熱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腹脹

者,加蘇澤蘭15克、川厚朴12克、行氣化瘀以消脹。脾濕肝鬱,大便初干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脅痛重者,加罌粟殼5克,以止痛。下寒明顯者,加炒乾薑3克,以暖下。若無白蔻仁,以草果3至5克代之。

[忌宜]忌食肉、蛋、葷油及一切辛辣刺激之品,以清

素飲食及植物油為宜。

[附記]

膽胃病包括膽囊炎、膽結石等膽胃氣滯之疾患。

膽囊炎、膽結石均屬膽胃氣逆、相火上炎。肝膽同氣,

膽熱,故肝家亦現燥熱。火熱壅滯,氣機不利,術郁克土,

初病即見上熱痛重。

膽汁之化生,來源於肝。肝家燥熱,則膽汁凝稠,復經

相火煎熬,必有結晶析出,猶如煮水為鹽者。膽囊蠕動,則

結晶搏結,狀如「砂」、「石」、是為膽結石。結石梗塞膽

管,阻滯不通,故作絞痛。此際多兼見肝陰虛象,治療以平

膽疏肝,寬胸降逆,化瘀止痛為主。初病兼清上熱,久病兼

滋肝陰、潤燥以熄風。肝陰足,則膽汁稀薄,精體溶解,結

石不復存在矣。

征之臨床,除初起因膽胃氣滯,火熱之象明顯者外,脾

濕之象多伴有之。所以本病病機,肝膽固屬燥熱,而脾腎多

屬濕寒,故而治療需健脾滲濕。久病下寒者,尚須酌用乾薑

以暖下。上熱固當清泄,但須適可而止,以防寒涼傷中,助

其脾濕。「滋肝陰莫助脾濕,滲脾濕莫傷肝陰」,是治療本

病時應遵循的大法。

黃疸

黃疸,系因土濕木郁,復感不正之氣,化生濕熱,熏蒸

淫溢,泛於肌表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谷入於胃,脾陽消磨,蒸其精液,化

為氣血,所謂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足太陰脾以濕

土主令,肺氣宣暢,則其濕外發皮毛而為汗,手太陰肺從令

而化濕,內滲膀胱而為溺,雖濕氣淫蒸,得汗溺輸泄,故土

不傷濕,木氣條達,黃疸弗作。

由於飲食不潔,勞逸不均,或因酒色失度,致使中土郁

滯,脾濕不運,肝木郁滯.當此之時,若感受不正之氣,必

致水谷消遲,谷精堙郁,不能化氣,陳腐壅滯。肝主五色,

入脾為黃,脾土不運,木郁不達,土木雙郁,則化生濕熱,

而病黃疸。濕熱移於膀胱故而症見溺黃赤澀;濕熱淫蒸,泛

於周身,故皮膚、面目、全身皆黃,鮮明如橘。濕熱鬱蒸,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肝脾郁陷,故而大便稀溏。膽胃上

逆,故症見胸脘痞悶,噁心嘔吐,納差厭油。濁氣熏騰,故

惡聞食臭。食則膽胃更逆,而致頭眩心煩,口苦咽干。濕熱

不解,肝膽鬱蒸,故而發熱。濕熱熏蒸,故而脈濡、浮數,

舌苔白膩或白厚膩或白粘膩或黃厚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利濕熱、退黃。

[方葯]

豬苓片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何首烏30克

佛手片9克 粉丹皮9克 全瓜萎9克川鬱金9克

綿茵陳30克 凈連翹8克 山梔子9克赤小豆12-15克

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何首烏,平膽疏肝;川鬱金、佛手片、全瓜萎、清肺利氣降逆;綿菌陳、凈連翹、山梔子、赤小豆,清利膀胱濕熱,

退黃。

[加減]胸脅滿悶,嘔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濁以

止嘔。身熱不退者.加炒黃柏6至9克,清利濕熱以退燒。

發燒汗出,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黃9至12克,蕩滌臟腑之鬱熱。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小便以實大便。膽道阻塞(梗阻性黃疸),脈見虛大而澀,舌苔厚膩,大便色白,

身黃重者,以《茵陳蒿湯》主之,通利退黃。絕對禁用姜、

棗,以免助濕熱而滯中氣。

[忌宜]忌食腥葷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飲食,鮮

菜、高糖、高蛋白食品為宜。注意休息,勿勞累。並須予以

隔離。

[附記]

黃疸,包括急性黃疽型肝炎等發黃的疾病。

黃疸有陰黃、陽黃之分,有谷疸、酒疸、女勞疸之別。

其病機均因脾家濕旺,木氣鬱滯。濕在上者,陽郁而為濕

熱,則病陽黃,濕在下者,陰鬱而為濕寒,則病陰黃。急性

傳染性黃疸型肝炎,即系陽黃之一;脾虛發黃,則多為陰

黃。谷疸.由於脾濕運遲,復感外邪,水谷難消,土木郁

蒸。酒疸,由於嗜好飲酒化生濕熱,汗溺閉塞,濕熱遏

瘀。女勞疸,由於好色傷腎,火泄水寒,陽虧土濕.肝木遏

陷,化生濕熱。

治黃疽之法,首在健脾利濕,疏肝解郁。屬濕熱者,兼

以清利濕熱;屬寒濕者,兼以暖水行瘀。且應恪守「利脾濕

莫傷肝陰,滋肝陰莫助脾濕」之原則。急性黃疸型肝炎,為

肝膽燥熱,脾家濕旺,用上方治療甚捷。或在《茵陳蒿湯》

的基礎上,加入丹、芍、首烏等疏木柔肝之品,祛濕退黃亦

捷。總以保護肝臟。有利於肝功之恢復為原則。

臨床所見胰腺炎,胰頭癌等亦發黃,因其病因不同,另

當別論。

急性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

急性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系因感受不正之氣,脾濕肝

郁、膽胃氣逆,木郁克土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土健運,肝木條達而不郁,故脅痛

不作。

由於飲食勞倦而傷脾,脾失健運而運遲,情志不遂而傷

肝。肝氣鬱滯而化熱。脾濕肝鬱.致使膽胃不和,濕熱內

蘊,易感於邪。當此之時,若感受不正之氣,雖因濕熱較輕

而不發黃,但土濕木部,肝氣不舒,橫衝脅肋,則病脅

痛。

脾濕肝鬱.故症見脘腹脹滿,倦怠無力,心煩易怒。肝鬱化熱傳脾,移於膀胱,故而溲溺黃少而不利。脾濕肝鬱,

致使膽胃不降,故而食欲不振噁心厭油,胸脅脹滿。膽胃上

逆,相火上擾,故而口苦口臭,頭目暈眩。脾濕肝鬱,膽胃

不降,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寸較大,或右脈偏弦,舌苔白

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理氣,化瘀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何首烏20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蔞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蘇澤蘭30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

皮、何首烏,平膽疏肝;川鬱金、佛手片、全瓜萎、法半

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止痛;蘇

澤蘭,化瘀消脹;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減]上熱重者,去何首烏,加黃芩炭6至9克,平

膽以清上熱。氣滯胸悶明顯者,改佛手片為陳枳殼9克,開

滯以寬胸。肝鬱脅病明顯者,加制香附6至9克、赤丹參15克。疏肝化瘀以止痛。氣滯脅痛明顯,熱象不重者,加天台烏9克,行氣以止痛。腹脹尿少者,加滑石粉12至15克,以清利濕熱。轉氨酶高者,加半枝蓮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葉6克,化瘀解毒,以降轉氨酶.氣滯不降,嘔惡,不思食者,加煨生薑6克,降沖而止嘔逆。脾臟腫大者,加炙鱉甲15克,化瘀以消痞塊。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葷食品,切忌酒類,以清淡

食品,高糖、高蛋白飲食為宜。

[附記]

急性傳染性無黃疽型肝炎,以脅痛為主.屬肝鬱脅痛范

疇。因脾胃不和,升降失職,肝膽不渭,化生濕熱.復感不

正之氣而發病。其濕熱之程度較黃疸為輕,所以不見發黃,

其脾濕肝鬱之程度較黃疽為重.所以脅痛明顯。治療重在調

理肝脾,清降肺胃,兼以化瘀止痛。使土木沖和,氣血調

暢,病可向愈。此型肝炎臨床見之較少.因其不出現黃疸,

患者早期不重視。至脅痛,噁心腹脹,乏困明顯而就醫時,

多已轉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系因脾濕肝鬱,膽胃不降,二

木橫克二土所致。

[脈證機理]木生於水而長丁土,平人水土溫暖,肝木

調榮而不郁,所以脅痛不作,痞積不生。

由於情志抑鬱,飲食不節,致使脾濕增而中氣不能運

化,肝氣鬱而疏泄不利;或病黃疸,黃疸退後正氣未復,均

可導致肝木橫衝,氣血瘀滯於脅下,而作脅痛,久之則作痞

積。肝膽同氣,脾胃同源,脾濕肝鬱.膽胃必逆,故症見惡

心、嘔吐,食少、厭油。胃氣上逆,相火不能下潛,瀰漫於

上,故而頭目暈眩,口苦咽千,心煩易怒。肝脾雙郁,運化

遲緩,故而脘腹脹滿,乏困無力。肝藏血而華色,久病正氣

耗傷,氣血瘀滯,故症見面色晦暗不鮮,精神萎靡不振,脅

肋脹痛或刺痛,肝脾腫大,而成肝臟早期硬化,是為痞積。

血瘀脈絡,氣滯不行,故體表出現蜘蛛痣及肝掌。肝脾郁而

不升,膽胃逆面不降,膽化相火,逆刑肺金,肺熱不能降

斂,致成上熱下寒,升降反作,諸症相繼而生。肝脾瘀滯,

故脈見細濡、右偏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見舌質暗淡有

瘀斑。

[治則]健脾滲濕,平膽疏肝,清肺降逆,化瘀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制首烏30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萎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北沙參12克

半枝蓮9-12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

皮、制首烏,疏肝乎膽;川鬱金、北沙參、佛手片、全瓜

蔞、法半夏,清肺行瘀降逆;延胡索、川楝子、半枝蓮,疏

肝解毒止痛。

[加減]納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煨草果5克,和

胃健脾,以增進納食。腹脹運遲者,加雞內金9克、縮砂仁

6克,或加草蔻仁6克,健胂和胃,化瘀消脹。胸膈悶滿者,改佛手片為陳枳殼9克,利氣降逆以寬胸。脅痛重者,加赤丹參1 2克、嫩桑枝15克,疏肝行瘀以止痛。肝脾腫大,

肝臟早期硬化者,加蘇澤蘭30克、炙鱉甲15克、化瘀消脹,

散結止痛。個別患者可以出現輕度黃疸,在10至20個單位之間者,加茵陳蒿15至20克,改制首烏為何首烏30克,清利濕熱,疏肝退黃。舌苔厚膩,口臭難聞者,加天花粉12克,或加粉葛根9克,以清降胃濁。轉氨酶高者,加板蘭根9克、增半枝蓮為15克,清熱解毒,以清血液中之瘀濁。脈左弦、關尺大,偏於肝脾郁陷者,去建澤瀉,加粉甘草6克、軟柴胡9克、赤丹參15克、蘇澤蘭15克、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脈沉細,關尺略顯,無熱象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肝氣之下陷。生薑辛辣,若非氣逆作嘔,飲食即吐者,酌加煨生薑6克,降沖逆以止嘔吐外。一般不用。

[忌宜]忌食腥葷及辛辣刺激食品,戒煙、酒、色,以

清淡飲食,高糖、高蛋白食品為宜。注意休息,勿勞累。

[附記]

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均以肝大、脅痛為主症,在治

療上大同小異,所以一併論述。

慢性肝炎,系因黃疸型肝炎或無黃疸型肝炎治療不及時

或不當,遷延不愈而成。既成慢性肝炎,治療仍不及時或不

當,再次延誤,可轉化為早期肝硬化。再度延誤,可轉化為

晚期肝硬化合併腹水。有的肝炎患者,不戒酒色,或因過

勞,可轉化為肝壞死,出現重度黃痘,危症迭見。

慢性肝炎之病機,多為脾土濕盛,致使脾胃不和,肝膽

失調,郁生濕熱,因而氣滯血瘀,脅肋作痛。脾濕則脾胃不

和,升降失司,出納不利;脾胃不和則肝膽失調,氣滯血

瘀,脅肋作痛。木郁克土,清陽不升,則脘腹脹滿,小便短

澀;濁陰不降,則胸脅脹悶,噁心納減。血源於腎,統於

脾,藏於肝;氣源於胃,統於肺,納於腎。而氣血之充旺調

和,實賴中土之健運。所以氣血本由水谷精微所化,而水谷

之受納消磨,賴於中土脾胃之健運,故脾胃為氣血之源本。

中土健運,則氣血充旺調暢而不瘀滯;中土不健,肝膽失

調,則氣滯血瘀。所以治療肝炎,以健中為主,兼以疏肝理

氣、化瘀止痛。《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當先實

脾」,此論雖系「治未病」之大則,也可謂是治療肝炎之大

法。

征之臨床,此症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者,初轉為

慢性肝炎,濕熱尚較明顯,故治療仍需偏於清利濕熱,以輕

清不傷正氣之品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遷延不愈,氣滯

血瘀明顯,治療以疏調氣血為宜。晚期者,肝脾均已腫大,

肝臟硬變,既見脾腎寒濕之象,又見肝膽燥熱之徵,故治療

既要健脾滲濕,柔肝止痛,還需化瘀軟堅。能攻則攻,不能

攻則守,攻守適宜,步步為營,俾使正氣漸復,邪氣漸退,

病情也隨之逐漸好轉以至全愈。

[附記]

治慢性肝炎丸藥方:

[功能]健脾舒肝,和胃平膽,化瘀止痛,滋養精血。

[組成]

雲茯苓75克 建澤瀉60克 銀柴胡45克炒杭芍60克

全當歸45克 法半夏60克 赤丹參75克川厚朴45克

大野黨75克 桑白皮60克 草蔻仁45克粉丹皮45克

廣桔紅60克 川鬱金60克 蘇澤蘭150克鵝枳實30克

焦內金45克 懷山藥150克 制首烏75克炒杏仁60克

延胡索45克 降真香60克 生白朮45克縮砂仁45克

廣木香30克

[製法]共為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

[用法]每早晚各服2~3丸,溫開水送服。頭痛、胸悶不適者,用柴胡煎湯送服;腹痛腹脹者,用生薑煎湯送服。

臌脹

臌脹,系因陽敗土濕,中氣不運,金木郁而升降窒使

然。

[脈證機理]肺主氣而腎主水,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

氣。而氣水升降循環之權,全在於中氣之健運,平人中氣健

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氣,清肅下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

下之水,溫暖上升而化氣。氣能化水,水能化氣,所以臌脹

弗作。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是氣

之根。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有陽則升,是氣升於水

分。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是水

之根。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有陰則降,是水降於氣

分。

由於情志抑鬱,飲食不節,或肝病久而不愈,致使肝脾

俱仿,木郁克土,陽敗土濕,中氣不運。肝脾不升,陰分之

氣堙郁不升而病氣臌;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溢不降而病水

脹,由是而病臌脹。

陽敗土濕,中氣不運,肝木郁滯,疏泄不行,三焦通調

失司,水濕內停,故症見單腹脹大如鼓。氣血瘀阻,結於

脅下,故症見肝脾腫大硬痛,按之不移。脾濕肝鬱,郁而化

熱,傳於脾土,移熱膀胱,故而溲溺短澀,或見黃赤。血瘀

脈絡,礙氣血循行,故症見青筋暴露,蜘蛛痣等。久病不

愈,中氣傷殘,致使升降反作。膽胃上逆,故而食納俱廢,

心慌氣短。肺熱氣逆,故而咳嗽、鼻衄;肺熱不降,氣不化

水,故而小便短步.脾濕肝鬱,故症見脘腹脹滿,水谷不

消,四肢頭面削瘦,肌膚萎黃暗淡。肝鬱下陷,故而大便稀

溏,或見色黑。升降紊亂,氣血瘀滯,故脈見細濡、稍滯

澀、右偏弦、或革、關寸大,或關尺較大,舌苔白膩、或黃

膩,或見舌質暗紫。

[治則]健脾利濕,柔肝熄風,清肺理氣,通利水道。

[方葯]

豬苓9-12克 澤瀉9-12克 制首烏15-30克桔紅9-12克

粉丹皮9克 炒杭芍9克 炒杏仁9克川鬱金9-12克

蘇澤蘭30克 木防己9克 車前子9克赤丹參15克

草蔻仁6克 法半夏9克

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制首烏,柔肝熄風;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清肺理氣降逆;蘇澤蘭、赤丹參,化瘀通絡,消脹利

水,木防已、車前子,疏通水道,利尿消服;草蔻仁,健脾

行瘀。

[加減]肺家燥熱,舌苔厚膩,小便少者,加北沙參12

至15克,或加淡竹茹9至12克,清肺潤燥,以啟生水之源。

腹脹、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蒼朮12至15克,或加地膚子12至15克,以健脾利濕,行瘀消脹。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為縮砂仁9克,加雞內金9克,健脾以消食。濕熱重,膀胱熱澀,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梔6克,以清利膀胱濕熱。肝氣下陷,濕寒之像明顯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氣之下陷。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葷之物,忌鹽,以高糖高蛋

白及清淡食品為宜。避免勞累,必要時需卧床休息。

[附記]

臌脹,包括肝硬化合併腹水等單腹脹大如鼓的痰患.

肝硬化合併腹水,系肝硬化的晚期。引起此症的原因很

多,不僅限於肝炎不愈轉化而來致成此症的根源,多系其他

病症經久不愈。此症多系中氣虛敗,正氣傷損,不能抗邪,

正虛邪實,故其見症寒熱錯雜、虛實兼見,叢出不窮,危症

迭見。發病機制,其本屬虛寒,而其標則屬虛熱。因而治療

此症,在健脾柔肝,通利水道之中,需酌加扶正之品,以使

邪去而正氣續復。

噎食

噎食,系因脾濕肝鬱,膽胃上逆,氣滯胸中所致。

[脈證機理]飲食勞傷,中土陽衰,脾濕增而肝氣鬱,

胃氣逆而肺氣滯。氣滯不降,積鬱胸中,痞塞不通,症見咽

下梗塞不利,胸脘痞悶不舒,甚則飲食梗噎,咽下不利,

是病噎食。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鬱滯,則大腸結澀,加之

肝氣鬱結,疏泄不利,因而症見大便澀滯不暢或乾結。氣滯

不降,故脈見細濡、稍滯、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平膽疏肝,理氣寬胸,和胃降逆,清肺通便。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15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陳枳殼9-12克 瓜萎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北沙參12克 煨生薑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

皮、全當歸,平膽疏肝;川鬱金、北沙參、陳積殼、全瓜

蔞、法半夏,清肺破滯,寬胸降逆,消滿通便;煨生薑,暖

胃降逆。

[加減]大便干或不利者,加郁李仁9至12克,潤腸以

通便,或加川厚朴9克,破滯以通便。濕盛腹脹者,去粉甘

草,加建澤瀉9克,或加蘇澤蘭15至30克,利濕以消脹。中下濕寒者,改煨生薑為炒乾薑6克,以溫暖中下。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胸悶脹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至12克,化瘀軟堅以散結。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及過硬食品,以質軟易消化

之食物為宜。

[附記]

噎食,包括食道憩室、食道狹窄等咽下困難的疾病。

食道憩室系消化道憩室之一,食道有上、中、下三段之

別,癥狀也有所不問,但病機均屬氣滯不降,因此均以胸悶

痞塞不通為主症。肺主氣,與大腸相表裡。食道憩室既因氣

滯不降所致,大腸氣機不暢也在所難免,因此多伴有大便不

利或乾結。破滯氣,利腸腑,則滯氣開而痞塞除,憩室平

復,其病告愈。

呃逆

呃逆,系因中氣虛弱,甲木橫衝,克伐戊土,胃氣上逆

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清陽左升,濁陰右降,上清下溫,故

呃逆弗作。而陰所以能升、陽所以能降之關鍵在於中氣健

旺。脾以濕土主令,胃從燥金化氣,謂之從令。從令不敵主

令之強,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敵脾家之濕。

由於饑飽不均,過食寒涼,或因情志刺激,損傷中氣,

致使胃陽虛而脾濕增,中土不健,運化遲滯,水谷停留,阻

礙甲木下行之路,必然橫克戊土。胃土被賊,失其順降之性,

逆而上沖,則呃逆連聲不止,是病呃逆。胃氣不降,膽木

橫衝,故症見胸脘脹悶,納差氣短,善太息。膽胃逆沖,

故脈見細濡、兩寸關大,甚者脈見弦象,舌苔白薄膩或白

膩。

[治則]健脾和胃,平膽舒肝,寬胸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5-6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天台烏9克 草蔻仁6克煨生薑9-12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

皮、平膽疏肝;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順

氣降逆;筒肉桂、草蔻仁,溫中行郁;天台烏、煨生薑,和

胃降逆。

[加減]胃寒而泛酸者,去粉甘草,加焦白朮9克,烏賊骨9克,以暖胃除酸。胃寒苔薄者,加淡吳芋3至5克、蓽撥1.5至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沖逆。呃逆不止

者,加罌粟殼5殼,暖中以鎮呃,氣滯胸悶過重者,去廣桔

紅、炒杏仁,加陳枳殼9克,瓜萎仁9克,破滯降逆以寬

胸。肺熱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薑,加北沙參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氣,降逆以止呃。呃逆聲重,連續不止者,加代赭石9至15克、旋復花9克、罌粟殼5克,鎮逆順氣,暖胃以止呃。大便乾結者,加炒麻仁9克、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脾濕重,運遲腹脹者,去粉甘草,加建澤瀉9克,利濕以消脹。不宜用大黃、厚朴,二冬慎用或不用,以免敗脾傷胃。

[忌宜]忌食生冷寒涼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

激,解除思想顧慮,保持情志舒暢。

[附記]

呃逆是一種常見病,有輕重之不同,系因膈肌痙攣所引

起。按祖國醫學辨證,此證多因脾胃寒濕,肝膽不調,胃失

和降,逆而上沖使然。

胃喜溫潤,而主降納,呃久不愈,則胃之溫氣隨呃而亡

失,必致胃寒,其氣更逆,呃亦愈重。

輕而偶發者,調節飲食,涵養情志,使一時逆亂之氣機

復其升降之常,可不葯自愈;重而頻發不已者,必須憑脈

辨證,處以針葯治之。治當首在溫中,以培其本,兼調肝

膽。使脾胃沖和,肝膽調暢,則逆氣順降而呃逆自止。

胃下垂

胃下垂,系因中氣虛弱,脾濕不運食停不化。使然。

[脈證機理]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陽旺,則胃氣

順降而喜食納,脾氣升運面善消磨。

由於飽食未化,或因長期站立工作,或因車馬顛簸,或

因產後下床過早,致使中氣虛弱,脾胃不和,消化遲緩,久

則脘腹脹滿,下墜隱痛,是病胃下垂。胃氣滯而不降,故而

食納減少。舊谷不去,新谷不入,故而不思飲食,食也難

消。中脘壅滿,膽胃上逆,故而兼見頭昏腦脹,心慌氣短等

症。肝脾不升,可見腹脹,大便先干後溏,或乾結難下。氣滯

不降,故脈見細濡,寸關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為主,以助消磨,和胃為輔,以增食納,

佐以平膽疏肝,寬胸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炒蒼朮9-12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陳枳殼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延胡索9克 草蔻仁6克炒乾薑5-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炒蒼朮,健脾和胃;炒杭

芍、粉丹皮,平膽疏肝;陳枳殼、炒杏仁、法半夏,寬胸利

氣降逆;川鬱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乾薑,溫

中暖下。

[加減]脾濕肝鬱,下陷不升,脈見關尺大者,加桂枝

木6至9克,舒肝以升陷。大便約結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胃脘痛脹者,加天台烏6至9克,理氣以止痛。

胸靦悶滿不適者,加薤白9克,利氣以寬胸。小便黃赤,舌

苔厚膩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梔6至9克,清肺潤燥,清

利濕熱。

[附記]

胃下垂屬臟器下垂之一,醫者多辨為中氣下陷,以升

提之葯治之。

征之臨床,脾濕重而胃氣逆,脈見寸關大者亦屢見不

鮮。從症治療無致,必須從脈。以健脾利濕,和胃暖中,舒肝化瘀之法,使滯氣開而胃納增,清氣升而宿食化,中氣健

運,痞滿消除,則病漸愈。不可因見「下垂」二字,均認定

系中氣下陷,概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病不唯不愈,反

而食納全廢,日漸危篤。

大便約結一症,因肺津不能下潤所致,此系寒燥,均非

熱結,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絕非所宜。在溫中暖下,疏肝理

氣之中,酌加潤燥通便之品,俾使濕退而氣機暢利,則便堅

自然消除。

瀉泄

泄瀉,系因脾濕肝鬱,下陷二腸所致。

[脈證機理]谷入於胃,脾陽消磨,精華歸於五臟而化

氣血,糟粕傳於大腸而為大便。水入於胃,脾陽蒸騰,化為

霧氣,上歸於肺,肺氣降灑,其清者化為津液,其濁者化而為水,注於膀胱,而為溲溺。糟粕貯於大腸,水液滲於膀胱。

盛滿之時,肝木行其琉泄之令,則為便溺。因而溺不至於閉

癃,便不至於滑泄,所以不病泄瀉。由於勞傷中氣,或因飲

食不節,或因郁怒傷肝,或因外感寒濕之邪,損傷脾胃,

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趨二腸,摧注而下,是病泄

瀉。

脾濕運遲,水谷難化,肝鬱而行其疏泄,故症見大便稀

溏,或純系黃水,或見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濕肝鬱,郁

而克脾,故症見大腹作痛。肝木郁沖,行其疏泄,故而腹痛

即泄。泄後腹內舒和,肝鬱遂減,故而泄後痛減。移時大腸

壅滿,故疼泄復作。肝鬱不得上達,盤郁大腹,故症見大腹

脹滿。久瀉不愈,摧剝脂膏,故症見便下清稀,兼雜腸垢白

滑。肝脾下陷,膽胃必逆,故兼見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肝

脾郁陷,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滲濕,疏肝升陷,斂腸止瀉,溫暖中下。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粉甘草6克桂枝木9克

粉丹皮9克 潞党參15克 煨肉蔻3克炒乾薑6克

罌粟殼5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粉甘草,健脾和胃,滲濕燥

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潞党參,補中益氣,

炒乾薑、煨肉蔻、罌粟殼,溫巾暖下,斂腸止瀉。

[加減]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

稀溏,滑瀉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斂腸以止瀉。噁心嘔吐者,加法半夏9克、廣木香6克、鮮生薑9克,和胃順氣,

降逆止嘔。久利不止,脘腹脹滿,腹內奔氣衝激鳴響,脈見

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質紅如辣椒,無苔者,為火旺血熱

之診,原方去桂枝木,加川黃連3至5克,清君火以涼血。

夜熱者,去桂枝木,加炒黃柏6至9克、川黃連3至5克、

烏梅肉6至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熱,酸斂以止瀉。發熱,

下利輕嘔吐重,脈見細濡、稍弦數,關寸較大,舌苔黃膩

者,徑用《黃芩半下生薑湯》加味(炒黃芩9克法半夏9克鮮生薑9克炒杭芍9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以治之,平膽和胃,降逆止嘔。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及刺激性食物,忌腥葷,勿

食不潔及難於消化之食品,以食清淡、易於消化之食品為

宜。

[附記]

泄瀉系後世病名,先秦以遠統稱為「泄」,漢、唐之

際稱為「下利」。包括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

泄瀉多因脾腎濕寒,肝木郁陷, (間有木郁而生風熱

者),故治療以溫燥水土,疏肝升陷為主。若大腸寒滑不收

者,用《桃花湯》,溫暖中下,澀腸固脫以治之。若肝鬱化

熱生風者,脾腎仍屬濕寒,謂之厥陰下利,用《烏梅湯》溫

燥水土,潤肝熄風以治之。若外感風寒,太陽少陽合病下

利,不寒,但有上熱者,謂之少陽下利,用《黃芩湯》,平

膽泄熱以治之。凡泄瀉而不受溫燥者,皆少陽、厥陰下利之

類。

急性胃腸炎,上熱重而兼嘔吐者,當用《黃芩加半夏生

薑湯》治之;嘔吐重者,用鮮生薑煎湯送服《藿香正氣丸》

治之。盛夏貪飲冷水及冷食不潔,致使毛蒸夜熱,出虛汗,

腹脹泄利,兼有完谷不化者,為腹內有寒積之診。可用巴豆

兩枚,焙黃取霜口服,蕩滌寒積。寒積去則利自止。

痢疾

痢疾,系因脾濕肝鬱,陷於大腸,大腸氣滯不升所致。

[脈證機理]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於土而木生於水。

平人水溫而土燥,金融而氣調,木榮而血暢,傳導順遂,故

不病痢疾;由於恣食生冷,飲食不潔,或時疫之氣感襲,傷

脾胃而致脾濕,脾濕不能升庚金而達乙木,因而乙木、庚金

郁陷,大腸氣滯,症見腹痛,里急後重,痢下赤白,是病痢

疾。金性收斂而木性疏泄,庚金收斂,故出不至於遺矢,乙

木疏泄,故藏不至閉塞;乙木、庚金郁陷,則金愈郁而愈欲

斂,木愈郁而愈欲泄。木氣疏泄而金強斂之,致使斂而不

閉,泄而不透,藏不能藏,泄不能泄,故而隧路梗阻,傳

導艱難,症見里急而後重。庚金澀滯,木強泄之,滯氣纏

綿,剝蝕摧傷,逼迫脂血俱下,故症見少腹絞痛,痢下赤

白。

土濕木郁,郁而化熱,陷於大腸,大腸氣滯者,為濕熱

痢。多來勢急驟,赤多白少,甚則純痢血水。腎寒脾濕,肝

木郁陷,大腸濕寒者,為濕寒痢。多來勢較緩,白多赤少,

或白滑如凍,或經年再發。

濕熱痢,因肝鬱膽逆,化生相火上炎,而症見發熱,口

渴面赤。寒濕痢,因脾腎陽虛,肝木陷淪,而症見神疲畏

寒,口潤不渴,面色晄白。

赤痢,因脾濕肝鬱,化生濕熱,陷於大腸,大腸氣滯,

故脈見細濡、較弦、關尺大,舌苔白膩或白滿膩或燥膩,舌

尖紅。

[治則]健脾滲濕,疏肝升陷,滑腸行瘀。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粉甘草6克嫩桑枝15克

黃芩炭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廣陳皮9克

肉蓯蓉15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粉甘草,健脾滲濕,和中緩

急;嫩桑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熄風止痛;黃

芩炭,清熱退燒;廣陳皮、肉蓯蓉,清肺潤肝,滑腸祛

瘀。

[加減]紅白兼雜,腹痛重者,加白頭翁9克,疏肝泄

火,化瘀止痛。發熱者,加秦皮9克,炒黃柏9克,以清泄

厥陰之濕熱。下墜重者,改廣陳皮為陳枳殼9克,行滯氣以

除下墜。挾熱下痢,來勢急驟者,徑用《白頭翁湯》(白頭

翁9克川黃連3至6克炒黃柏9克秦皮9克水煎服),潤肝熄風,清熱止痢。白痢,因腎寒脾濕,肝木郁陷,大腸濕寒,故脈見細濡、較沉、關尺較大,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滲濕,疏肝升陷,滑腸祛瘀。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粉甘草8克桂枝木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廣陳皮9克肉蓯蓉15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粉甘草,健脾滲濕,和中緩

急。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廣陳

皮、肉蓯蓉,清肺潤肝,滑腸祛瘀。

[加減]春夏之季,減桂枝木為6克,以防助肝家之

燥。下寒腹痛者,加炒乾薑5克,溫暖中下以止痛。大便

稀,下墜不明顯者,去肉蓯蓉,加罌粟殼5克,暖中以止泄。

春夏之季,兼見痢下色紅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

火。痢下黑褐,狀如果醬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頭翁6至9克,疏肝以祛大腸之瘀毒。

[忌宜]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

為宜。

[附記]

痢疾,系指急慢性細菌性痢疾等腹痛,里急後重,便膿

血,或見發熱的疾患。分濕熱痢、濕寒痢(或稱虛寒痢)兩

大類。疫毒痢屬濕熱痢範疇,久痢、休息痢多屬濕寒痢范

疇。

痢疾之作,均因脾濕,肝與大腸俱陷。木郁而化熱者,則為濕熱痢;濕重而腎寒者,則為濕寒痢。所以然者,木郁則生熱,水郁則生寒,而寒熱之源,均因足太陰脾土濕盛。濕為陰邪,與寒同類,故濕寒為痢疾之本,濕熱為痢疾之標。

無論濕寒、濕熱,均兼大腸氣滯,故均見痢而不利。治療以

通利為主,山楂等澀腸之品,均屬禁用之列,大黃寒涼峻

下,檳榔破氣搜腸,用之亦屬不當。病於春夏者,因系木火

主令之時,所以即使痢下白多紅少,治亦應以潤肝熄風,涼

血泄熱為主;病於秋冬者,因系金水主令之時,所以即使痢

下紅多白少,治亦應以溫中散寒為主。

疫毒痢、挾熱下痢、噤口痢,來勢兇猛,變化迅速,應

配合西藥,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時徑用西藥搶救。休息

痢、久痢,視其病情,一般用治濕寒痢之方加減治療,或用

巴豆兩枚去油,取霜沖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蟲。痢疾

初起,素秉體健者,可用花檳榔9克廣木香9克炒大黃

9克川黃連6克廣藿香6克一劑,水煎溫服,以蕩滌腸

腑之積滯,繼服《加味香連丸》,療效尚佳。素體虛弱者,

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無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

則因脾敗而純下黑水,是為洞風,多不易挽救。

[附記]

《加味香連丸》:

廣木香、川黃連、罌粟殼各等份,煉蜜為丸,每丸3

克。每服兩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功能行氣化瘀,止痛住

瀉。用治腹瀉腹痛,欲轉為熱痢者。

飧泄

飧泄,系因脾濕腎寒,肝木部陷,大腸不斂,水谷不

化,並走二腸,混雜而下所致。

[脈證機理]人之生理,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谷入於

胃,脾陽消磨,精微歸於五臟,化生氣血,以奉養身;糟粕

傳於大腸,是為糞便。水入於胃,脾陽蒸騰,化氣歸肺,肺

氣降灑,清者化為津液,以潤關竅臟腑,濁者下注膀胱,是

為溲溺。

水之蒸化,較難於谷。由於飲食勞倦,內傷脾胃,而致

中陽衰而脾濕增,愈難蒸水化氣,消磨穀食,因而水谷混

雜,清濁不分,並走二腸。中土陽衰,累及腎陽也虛,脾濕

腎寒,不能生長肝木,肝木因而郁陷於下,一交夜半子時,

陰盡陽動,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虛,無物可泄,必沖

突腸間,漉漉有聲,摧注而下,而作瀉泄,是病飧泄。肝氣

郁遏,衝突臟腑,故而腹痛。脾土濕陷,肝木不能升達,故

而脘悶運遲。脾濕肝鬱,則膽胃必逆,上熱下寒,故而納差

食減,口乾不欲飲,甚則食後嘔吐,身體消瘦。腎水下寒,

不能上承以濟心火,心火獨盛於上,可兼見舌紅如辣椒。心

腎不交,睥胃不和,中氣虛敗,而致腹脹如鼓者也有之。此

系晚期,多不易救挽。脾濕肝鬱,陽虛下寒,故脈見細濡、

稍弦、關寸大,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舒肝,斂腸止泄。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4-8克 大党參15克 赤石脂12克炒乾薑6克

煨肉蔻3-6克 罌粟殼5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

皮,舒肝解郁止痛;炒乾薑、筒肉桂,溫中暖下;大党參,

補中益氣;罌粟殼、煨肉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斂腸止

泄。

[加減]久泄不止者,加烏梅肉3至6克,斂腸以止

泄。脾家濕寒,運化遲滯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

助運化。上熱,舌質紅赤者,酌加黃芩炭6至9克,或加川

黃連3至5克,以清君相之火。下寒重者,加補骨脂9克,

以溫下寒。關尺脈大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

升陷。

[忌宜]忌食粘膩難化之物及大腥大葷、粗糙食品,以

質軟、易消化食物為宜。

[附記]

飧泄又名雞鳴泄、五更泄,西醫多診為「慢性結腸

炎」。系因中土不建,功能低下,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

氣血以養身,水谷雜合,同趨二腸,泄而不藏,混雜而下的

一種慢性病。《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

氣奪則虛。」飧泄因長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虛為主。

其病機為脾濕肝鬱,疏泄不藏。重則及腎,腎陽亦虛,

釜底無薪,所以瀉泄愈劇,水谷不化。治病以補虛為主,健

運中氣,舒肝解郁,斂腸止泄。重則兼以溫腎暖下。正其

本,清其源,雖系虛侯,亦非難治。且不可見一「炎」字,

徑用寒涼伐泄,愈敗脾腎之陽,犯「虛虛」之戒,欲其病

愈,實為難矣。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系因脾濕肝鬱,中氣下陷,化生濕熱,

陷於大腸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胃土右降而甘飲食,脾土左升而化水

谷。胃降則甲木不逆,脾升則乙木不陷,木氣不郁,上下沖

和,故痛泄不作。

由於飲食不節,勞逸不均,致傷脾胃,累及肝膽。膽胃

上逆,侖廩不開,故納差而食少。肝脾下陷,磨化失職,不

能蒸水化氣,故水谷並下,注於二腸。脾濕肝鬱,攻沖腸

間,故而少腹切痛。肝木以疏泄為性,肝氣鬱陷,不能上

達,必下決二陰,以泄糞溺;水在二腸,不在膀胱,故而小

便不利,大便溏薄,混雜而下。肝者,體陰而用陽,肝氣鬱

陷不升,久則化生下熱,傷絡而腐腸,故而脂血俱下。脾氣

下陷,濕熱淫蒸,則脂血腐化為膿,故而膿便挾雜。肝氣陷

於大腸,沉墜不升,故而後重。四肢秉氣於脾胃,脾主肌

肉,脾胃不健,故症見四肢乏困無力,日漸消瘦。臨床偶見

大便干稀混雜,結滯難下者,系因肝氣陷於大腸,郁生濕熱,

大腸滯氣不升所致。肝脾郁陷,化生濕熱,故脈見細濡、

弦、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利腸道濕熱,兼以理氣止瀉。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2克 廣桔紅12克 炒杏仁9克槐實炭9克

罌粟殼5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何首烏、炒杭

芍、粉丹皮疏肝止痛;廣桔紅、炒杏仁,清肺理氣;槐實

炭,清利腸道濕熱,扶傷止血;罌粟殼,暖中止瀉。

[加減]脈見關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和胃降逆。

便膿血者,加阿膠珠9克,潤肝熄風以止血。下寒腹冷者,

加炒乾薑6克,以溫暖中下。中下濕寒,肝氣鬱陷,大便不

利者,去槐實炭,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大便結澀難

下者,去罌粟殼,加肉蓯蓉15克,潤燥以滑腸。大便如痢,

脈見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薄膩者,系肝脾郁陷,清

陽不升,治以柔肝升陷止瀉。方葯如下: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桂枝木6-9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大党參12-15克 赤石脂12克槐實炭9克

罌粟殼4-6克

水煎溫服

註:中下虛寒者,去槐實炭,加草蔻仁6克,或加炒乾薑5至6克,以溫暖中下。

[忌宜]忌食生冷、油膩及辛辣刺激之品,以柔軟、易

消化吸收、營養豐富食物為宜。

[附記]

潰瘍性結腸炎,酷似慢性痢疾,是以腹泄腹痛及大便中

雜有膿血及粘液為主症的一種慢性病。可因飲食不節而發

病,亦可因情緒緊張而加重。其病機為脾濕肝鬱,化生下

熱,大腸氣滯。治應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莫助脾

濕。顧護中氣、理氣開滯,使中氣續復,則病可向愈。切不

可見其泄利後重,夾雜膿血而辨為「滯下」,投以寒涼伐泄

之品,敗其脾陽。脾陽虛敗,則其清氣愈陷而肝氣愈郁,病

不惟不愈,反而痛泄愈加。

腸結核

腸結核,多因中氣下陷,脾濕肝鬱,郁生下熱,積瘀腸

道,堵塞不暢所致。

[脈證機理]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

為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為水分,所以氣盛於上而水盛

於下。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此即陰陽互根,氣水循環

者也。而其轉運之樞機,則全在中氣。平人中氣健旺,肺胃

自右而下降,所以氣能化水,而不病氣臌;肝脾自左而上

升,所以水能化氣,而不病水脹。氣自上降,而推原其本,

實自下升。所以然者,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故氣盛於上,

而實根於下。肝脾左升,溫暖而化清陽,氣者陽也,所以氣

自下升。水自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所以然者,離

中之陰,水之根也,故水盛於下,而實根於上。肺胃右降,清涼而化濁陰,水者陰也,所以水自上降。

素患肺癆或其它癆疾患者,癆蟲串腹,或因不慎,癆蟲

隨飲食而入腸胃,致使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脾家濕盛,肝

脾郁迫,不能升運。在下之氣,堙郁凝滯,而作臍腹脹滿,

是病腸結核。肝鬱克脾,故症見臍腹隱痛,或絞痛難忍。肝以疏泄為性,肝氣鬱陷,疏泄不暢,庚金斂閉,故症見大便斷續不連,或於結難下,難得矢氣。或因脾家濕重,清陽下

陷,症見大便稀溏;或因肝鬱化熱,挾脾濕瘀陷二腸,蒸血

腐肉,症見便下惡臭,甚則便膿下血。肝脾瘀陷,肺胃必逆,

故症見噁心嘔吐,厭食納差,胸悶氣短。肺胃壅滯不降,膽

無降路,上逆而化相火,不能蜇藏,故而發熱盜汗。脾濕胃

逆,化源不開,水谷精微不繼,無以溫養肌肉,故而日漸消

瘦,虛乏無力,面色晄白。肝脾郁陷,化生濕熱,故脈見

細濡、弦、關尺較大,舌苔自膩。

[治則]健脾舒肝,化瘀消脹止痛,疏利腸道。

[方葯]

雲茯苓12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桂枝木9克 鵝枳實12克 炒杏仁9克川厚朴20克

炒麻仁9-15克 縮砂仁6-9克 蘇澤蘭30-60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

皮、桂枝木,舒肝升陷;炒杏仁,理氣降逆;鵝枳實、川厚

朴,破瘀行氣消脹;炒麻仁,潤燥滑腸;蘇澤蘭,化瘀消

脹;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大便不暢者,加炒西吉9克,導滯以通便。瘥

後中氣未復,脾濕盛而痰涎多,脈見關寸大者,加法半夏9

克,以降濁化痰。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耮、雞、鴨、牛羊肉,以

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食品及植物蛋白為宜。

[附記]

腸結核是一種繼發於肺結核或腹腔其它器官結核,或因

結核桿菌隨飲食進入腸道而原發於腸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以潰瘍型及增生型為臨床所常見。類似於祖國醫學的氣臌,

尤其增生型腸結核更為類似。本病因腸遭有潰瘍或有增生結

節,可因進食等引起腸道痙攣而作腹痛,氣機不通面作腹

脹。其腹脹之狀,如《金匱要略》所云:「腹滿不減,減不

足言」。患者極難得一矢氣,一次矢氣,甚者可持續一小時

之久。腹滿隨矢氣稍減,旋即脹滿復如故。治療以破瘀消脹

為主,以《厚朴七物湯》加減主之。去其味甘令人中滿之甘

草、大棗,重用澤蘭、砂仁、枳實,破瘀消脹之味,以增其

破瘀消脹之力。澤蘭化瘀消脹,為治此症之佳品,伍以厚

朴,效力尤捷,故亦重用厚朴。

西吉,即岷山所產之大黃去皮者,為大黃佳品之一。其

心深黃近紅,導滯通便之力甚強。大黃皮有收澀作用,於本

病不利,故不用一般帶皮大黃,而用西吉。

雞鴨肉系「發物」,牛羊肉氣羶,本病均不宜食。

結核性腹膜炎

結核性腹膜炎,系因脾濕肝鬱,瘀久化熱,結於大腹所

致。

[脈證機理]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平人水土溫暖,生長

之令暢,所以木氣不郁,肝木溫升,故而腹痛不作。

素患癆蟲所致腹部其它疾患者,脾家濕旺,致使肝木郁

而不升。脾主大腹,瘀積日久,積溫成熱,盤瘀大腹,而作

大腹疼痛,是病腹膜結核。肝主疏泄,脾濕肝鬱,疏泄不

利,濕無去路,瘀積大腹,故而大腹脹滿,甚則腹大如鼓。

瘀而化熱,陷於膀胱,膀胱熱澀,故而小便黃赤不利。肝鬱

疏泄不暢,故而大便初干後溏;或因郁而生熱,結於大腸,

而見大便於結難下,或因肝脾郁陷,而見大便稀溏。脾濕肝

郁,礙肺胃降路,肺胃上逆,膽火不藏,故症見發熱口苦,

咽干口燥,脘悶納差,胸脅脹滿。脾主肌肉,脾濕不運,化

源不開,水谷精微乏竭,氣血虛弱,不能溫養肌膚,故而頭

面四肢消瘦,疲乏無力,面色晄白。濕熱熏蒸,可見口舌糜

爛,口氣腥臭。脾濕肝鬱,濕熱瘀積,故脈見細濡、較弦,

關寸稍大、兩尺澀,舌苔白滿膩或黃厚膩。

[治則]健脾利濕,疏肝熄風,化瘀止痛,清利濕熱。

[方葯]

豬苓片15克 建澤瀉12克 炒杭芍9克何首烏25克

廣桔紅12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川鬱金12克

蘇澤蘭60克 車前子9-12克 冬葵子9-12克木防己12克 草蔻仁9克 粉丹皮9克

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何首烏、疏肝熄風止痛;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利氣,寬胸降逆;蘇澤蘭,疏肝化瘀,利水消脹;車前子,清利濕熱;冬葵子,滑竅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草蔻仁,暖脾行瘀。

[加減]肝脾郁陷較重,脈見關尺大,大便不幹者,去

何首烏,加桂枝木9克,舒肝以升陷。腹痛重者,加延胡索

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乾結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腹脹不消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消脹。口鼻乾燥者,去炒杏仁,加生蔞仁9至12克,清肺利氣以寬胸。腹水消退後,腹部症塊不消,切痛者,加石菖蒲12克,行瘀消痞以止痛。腹水消退後,中氣未復,腸鳴者,加玉竹30克,潤腸以固正氣。

[忌宜]忌食雞、鴨、魚、肉及一切腥葷酒醪之品及宿

根萊,以清淡食品為宜。宜多食植物蛋白。忌房事。勿勞累。

[附記]

結核性腹膜炎,多因腹腔器官結核病變,或因肺結核通

過血行播散而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屬祖國醫學的肝鬱腹痛

膨脹範疇。病機為脾濕肝鬱。以腹痛,腹脹,發熱,清瘦為

主症。治療重在健脾利濕,疏肝止痛。使腹水消而脹滿除,

肝氣暢而腹痛止,病可漸而向愈。總之,以疏利為本,切忌

固澀。腹水消退後,腹部症塊不消者,雖無明顯癥狀,亦較

難去根。

治療本病之主葯為蘇澤蘭、草蔻仁,健脾行瘀,利水消

脹。中氣運轉,瘀積消除,則腹脹、腹水隨之減輕,以至消

除,病自可愈。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多因脾濕胃逆,氣血瘀滯,宗

氣不固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升胃降,心腎交泰,中下溫暖,上

焦清肅,肝血溫暖而升發,肺氣清涼而降斂,精血充盈而下

實,神氣虛靈而上清,神宇泰定,故胸痹、心痛不作。

由於過食肥甘,嗜好煙酒,或因七情所傷,致使脾胃不

和,肝膽失調。脾濕肝鬱,則清陽不升,魂神俱虛,心陽不

振,故症見心慌氣怯。胃土不降,膽木逆沖,上克肺金,濁

陰升填,宗氣不固,故症見胸盈氣短,心悸不安。氣血瘀

滯,故症見胸背痹痛,窒悶難忍,或真心作痛,絞痛欲死,

是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瘸。陰陽頻於離決,則症見大汗淋

漓,氣促息微,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危篤欲脫。若素有痰

飲留滯於中,阻隔陰陽升降之路,肝氣鬱陷,可見當臍硬

痛,臍左跳動鼓指。氣血瘀滯,故脈見細濡、滯澀、關寸

大;甚者正氣欲脫,陰陽頻於離決,故細濡之象全無,虛浮

微弱,參伍不齊,飄渺欲脫,經謂:「如羹上肥者」,為死

期不遠之診。舌苔白滿膩,或見舌質暗紫。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理氣,寬胸降逆,

化瘀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

何首烏15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延胡索6克 北沙參12克柏子仁9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生地

炭、何首烏,平膽疏肝,活血潤燥,北沙參、川鬱金、廣桔

紅、炒杏仁、延胡索、法半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止痛;

柏子仁,潤燥養心;白蔻仁,調胃順氣。

[加減]上熱重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平膽火之上

逆。胸悶重者,去廣桔紅,炒杏仁,加鵝枳實6至9克、薤

白9克、全瓜蔞9至12克,或加韭菜根9至12克,或加韭菜籽9至15克,開滯氣以去胸悶。胸痛劇者,增延胡索為9克,疏肝化瘀以止疼痛。背痛,關節痛者,加赤丹參12克、廣木香5克,順氣通經以止疼痛。脈緩而虛者,加紅人蔘6至9克,益氣生津以復脈。脈緩者,去何首烏,加粉丹皮9克,行瘀阻而止疼痛。脈緊,舌白薄,四肢逆冷者,加川附片6至9克,溫腎回陽以救厥逆。胃逆作嘔,汗出,大便稀者,加罌粟殼3至5克,暖中止泄,固表潛陽。胃寒嘔逆者,加煨生薑6克,和胃降沖以止嘔。(乾薑性溫燥,慎

用。)咽中梗塞如草芥者,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血

壓高,頭暈目眩者,去粉甘草,加建澤瀉9克、夏枯草12

克、決明子15克,利濕疏肝以降血壓。 (茺蔚子功能降壓,

但其氣味怪異,對本病不宜,不用或盡量少用。)血壓低,頭目昏暈,噁心者,加藿香梗3至6克,以醒腦安神。因供血不良。腦缺血,脈見關尺大者,加軟柴胡6克、嫩桑枝9至12克,或酌加桂枝木4克,升肝氣之下陷以繼心陽。 (重症配服《蘇合香丸》)心肌梗塞,真心痛者,加赤丹參15克,化瘀通經以止心痛。 (丹皮疏利性強,如刮骨之鋼刀,此症慎用!)冰片、樟腦性辛散,用之過量,則汗出立斃,慎

之!心下悸動者,加石菖蒲9克,消瘀以通心竅。

[忌宜]忌煙酒,忌食肥甘厚味,以清淡飲食為宜。避

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舒暢。平素宜作輕微活動,勿勞累,

發病時必須卧床休息。

[附記]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屬祖國醫學的

胸痹、真心痛範疇。病機屬中下濕寒,陰凝氣結,盤瘀臍

間,致使清陽不能上濟於心,心陽不振;濁陰不能潛降,上

焦虛熱,氣滯血瘀,窒塞胸膺,致使上實下虛,脾胃不和,

肝膽失調,心腎不交,宗氣不固,陰陽相乘,升降反作。而

重在肺胃之濁陰不降,氣滯不通,故而胸背痹痛,氣短胸

盈,甚則真心作痛,危症迭見,可死於旋踵。治當朔本求

源,理脾疏肝,健運中洲,復其升降之機,而重在降肺胃之

滯氣。清陽得升,則胸陽得繼,瘀阻可除;濁陰順降,則滯

氣得開,痹痛可止。陽潛於下,陰濟於上,心腎交泰,病自

向愈。不可因其病位在心,而但知治心。此系忽棄其本,追

逐其末之法,用之癥狀雖可有所減輕,其後仍然複發。

中下濕寒之源,多因素有痰飲。若有痰飲,當重用健脾

滲濕之品,杜絕痰飲化生之源。待中氣健運,升降徐復,痛

痹自能漸減,以至痊癒。

「冠心病」並關心腎,因內臟失調所致,較為複雜。治

當詳察臟腑之虛實,氣機之順逆,憑脈辨證,酌情遣方用藥

而慎調之,不可粗心大意。用藥孟浪,非但不能奏效,甚至

禍及患者生命,醫者不可不慎。若病重或卒發真心痛(心絞

痛)、四逆者,應配合西藥急救,以免患者死於反掌之間。

虛者方能補。心陽虛弱,脈緩而虛,參伍不齊者,方能

用補。否則愈補氣愈滯,痹痛有增而無減。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系因脾濕肝鬱,膽胃上逆,肺失降

斂,心陽浮動,宗氣不固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健旺,肝脾不郁,肺胃清降,相

火蟄藏,心腎交泰,所以咳嗽、心悸弗作。

脾家濕旺之人,肝脾郁陷,膽胃上逆,礙肺之降路,致

使肺氣上逆,而作咳嗽。肺為華蓋,官居相傅,主治節,與

心君同居上焦,為心之宅。咳嗽日久不愈,致使肺虛,其氣

虛逆而不斂,心陽因而浮動,宗氣不固,而作心悸,是病肺

原性心臟病。

膽胃上逆,肺不降斂,故症見咳喘氣短,胸悶痰多,咳

逆倚息不得卧,胸脅支滿,乾嘔納少。心陽浮動,不能下交

於腎,故症見心慌悸不安,當臍跳動。氣為血帥,血隨氣

行,氣虛不能行血,故而面色蒼白不澤。血瘀脈絡,故症見

口唇、兩顴紫暗。久病腎寒脾濕,肝木郁陷,疏泄不利,致

使水濕泛溢,故症見肢體浮腫,顏面尤甚。水濕停聚,故而

下腹腫脹,甚則作腹水。肺為水之上源,久病肺虛,不能化

氣為水,故而小便不利。君相二火不能下潛以溫腎,因而腎

家虛寒,不能納氣,故症見氣虛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息

汗出,精神不振。宗氣不固,虛陽不斂,故脈見細濡、寸關

大,出疾入遲,舌苔白粘膩。病久而作腹水者,陰凝氣結,

故脈沉細、寸關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滲濕,平膽疏肝,清肺理氣降逆。

[方葯]

雲茯苓12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2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蘇澤蘭30克 北沙參12克 柏子仁9克

縮砂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

皮、何首烏,平膽疏肝;北沙參、廣桔紅、炒杏仁、川郁

金、法半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蘇澤蘭,通經化瘀,利

水消脹;柏子仁,養心安神;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實喘劇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寬

胸利痰以止喘。胸悶劇者,去廣桔紅,加鵝枳實6至9克,

利氣以寬胸,咳痰帶血者,加白茅根15克、山芋肉12至15克,清肺斂肺以止血。胸脅作痛者,加延胡索9克,行瘀止痛。瘀血肝大者,加赤丹參15克、澤蘭葉30克,以化瘀消脹利尿。腹水臌脹者,加漢防已9克,利水以消脹。實喘不得卧,大便不利者.酌加芒硝9克,通便以止喘。大口吐血者,加藕節60克,斂肺以止血。腹脹不消者,增蘇澤蘭為30克,加漢防己12克、冬葵子9克,滑竅利水以消脹。咳嗽劇者,加川貝母9克,清肺理氣以止咳。心下悸動者,加石菖蒲9克,以行瘀潛陽。中下寒濕,腹水嚴重者,改縮砂仁為草蔻仁9克,溫暖中下,行瘀以消脹。

[忌宜]忌煙、酒、辛辣之品;以香躁、營養價值高之

食品為宜。

[附記]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多由肺氣腫等慢性疾患遷延不愈,

久而累及心臟而成,屬祖國醫學的咳嗽、氣喘、痰飲、水腫等範疇。本病病機,主要因脾家濕旺,致使肝脾郁陷,膽胃上逆,心肺無路潛降,虛陽上浮,宗氣不固,陰乘陽位。故治療重在削陰潛陽,健脾滲濕,以復中土之運轉。使清陽得

升,濁陰潛降,濕去而氣平,可漸而向愈。後期中氣虛敗,

肝淤血硬化,肝大平臍,腹水嚴重者,不易挽救。所以然

者,中氣虛敗,致使清陽不升而神敗,濁陰不降而精竭,陰

陽不能順接,瀕於離決,故而難治。

本病禁用麻黃,因麻黃辛散。用則肺氣更逆,必衄血,

使虛陽上飛,促其命期。咳喘劇者,用麻黃雖能使咳喘稍

平,但後患無窮。

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系因風寒濕邪侵襲,內合於肝脾腎,致

使脾濕腎寒,肝木郁滯,膽胃氣逆,心陽浮動,宗氣不固所

致。

[脈證機理]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血藏於肝

而氣藏於肺。在經在絡名曰營衛,在臟在腑名曰氣血。平人

中氣健旺,脾運胃納,清升濁降,心腎交泰,化源充旺,氣

血充沛,衛外秘固,風寒濕邪無由侵入,所以不病痹痛、心

悸。

素本脾胃不健,或因勞傷中氣,致使脾胃虛弱,納食少

而運化遲,化源不足,氣血虛弱,營衛亦虛,腠理空疏,衛

外不固。天寒氣冷,或霖雨濕盛之季,或汗出入水之時,風

寒濕邪乘機入侵,留於經絡關節,則為痹痛;內侵於肝脾

腎,則腎寒脾濕,肝氣鬱滯。脾胃屬土,互為表裡,脾濕運

遲,則胃氣必滯。胃氣滯而不降,礙肺之降路,致使肺逆不

斂,治節無權,則心陽浮動,宗氣不固,而作心慌心悸,胸

悶氣短,是病風濕性心臟病。

肺主氣,其性清肅降斂,胃氣壅滯,肺無降路而上逆,

故症見咳嗽氣喘。脾家濕旺,化生痰涎,阻塞清道,肺氣壅

滯,故而呼吸迫促。中土不健,氣血虛弱,營衛乏竭,不能

御表,故症見惡風畏寒,動則自汗。氣虛不能行血,經絡瘀

阻,故而口唇紫暗。若因脾濕腎寒,肝木郁陷,疏泄不利,

致使水濕泛溢,可見全身腫脹;或因水濕瀦留於大腹,而作

腹水。脾主肌肉四肢,脾濕運遲,化源不足,精微乏竭,無

以溫養肌肉四肢,故四肢乏困無力,周身痠困不適,勞則益

甚。脾濕肝鬱,宗氣不固,故脈見細濡、澀、關寸大,舌苔

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理氣降逆,養心安神。

[方葯]

雲茯苓12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

粉丹皮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北沙參12克 柏子仁9克大党參9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緩中;炒杭芍、粉丹

皮、生地炭,疏肝復脈;北沙參、廣陳皮、炒杏仁、川郁

金、法半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大党參,健中補氣;柏

子仁,養心安神,白蔻仁,和胃醒脾。

[加減]心慌重者,加石菖蒲9至12克,香竄以通心陽。脈結代者,改大党參為紅人蔘6至9克,補氣強心,行血復脈。咳嗽吐痰,痰中帶血絲者,加白茅根15克,以清肺

止血。關節疼痛者,加雞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通經活絡以止痛。頭面四肢腫脹者,加漢防己6至9克,利尿以消

腫。心慌氣短,形寒畏冷者,加炙黃芪15克,補氣以祛寒。

夜熱自汗者,加山芋肉15克、生黃芪12克,斂肺以退熱,固衛以止汗。舌苔黃厚膩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大便初干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大便乾結者,加肉蓯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腸以通便。脈結代,身痛,口唇暗紫者,加赤丹參15克,活血通絡,化瘀止痛。心悸氣短,潮熱者,加補骨脂9克,補腎潛陽以退熱。

[忌宜]忌食辛辣食物及煙酒,以食滋補營養性高之食

品及飴糖為宜。居處宜溫暖,空氣宜新鮮。忌房勞。

[附記]

風濕性心臟病,是由風濕病繼發的一種心臟病,所以又

稱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屬祖國醫學的心悸、痹痛等範疇。治

療以和中調郁,清上溫下,養心安神為主。尚需病家配合,

注意保養。

心肌炎

心肌炎,多因脾濕肝鬱,肺胃上逆,君、相二火不能歸

根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不郁,肝脾升清,肺胃降濁,水

火交濟,上清下溫,氣血暢遂,所以心悸、胸痛不作。

由於內外感傷,致使脾濕肝鬱,膽胃上逆,木火刑金,

肺熱不斂,心火上炎,虛飄浮動,下不根水,宗氣不固,而

致心慌悸,胸痛氣短,是病心肌炎。肺熱氣逆,故而咳嗽。

因咳嗽而致胸痛加劇,故咳聲短促而不揚。氣滯胸中,脈絡

瘀阻,故症見胸盈氣短,左胸隱痛。相火上炎,故而口乾舌

燥,咽喉不利,頭上汗出。胃氣上逆,故症見噁心,甚則食

而嘔吐。脾濕肝鬱,郁生下熱,傳於膀胱,故而小便黃赤,

量少不利。肝脾下陷,盤瘀下腹,故症見下腹脹滿。脾濕肝

郁,故而大便初干後溏。肝鬱化熱,傳於大腸,故而大便干

結難下。脾濕肝鬱,腎家虛寒。故症見腰背鈍痛,時而遺

精,兩腿酸軟,冷痹轉筋,或見下肢浮腫。上熱下寒,心腎

不交,魂神虛飄,故而精神恍惚,虛煩失眠。君相二火虛

浮,下不根水,故脈見浮而虛、寸關大、不勻,重者脈見促

動、或結代,舌苔白滿膩或黃粘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理氣降逆。

[方葯]

雲茯神12克 粉甘草9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炒杏仁9克 大熟地9克 法半夏9克廣桔紅9克

川鬱金9克 桂元肉12克 柏子仁9克北沙參12-15克

白茅根15-20克 山芋肉15-30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神、粉甘草,養心寧神,健脾和中,黃芩

炭、炒杭芍、大熟地,平膽疏肝,益血復脈;北沙參、川郁

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桂元肉,養

心寧神;柏子仁,養心止悸;白蔻仁,和胃止嘔;白茅根,

清肺利尿;山芋肉,收斂浮陽,斂肺止汗。

[加減]脾濕重,腳腿腫者,改粉甘草為建澤瀉9克

利濕以消腫。上熱不重,舌苔白膩者,改黃芩炭為粉丹皮9

克,以疏肝平膽。舌苔黃厚膩或白澀燥膩者,改桂元肉為麥

門冬12克,以清心肺之鬱熱。汗出不重,脈結代者,改山芋肉為赤丹參15克,活血化斂,通經活絡。失眠盜汗者,加牡蠣粉15克,鎮靜安眠,收斂止汗。心悸動不安,吐血者,改大熟地為生地炭9至12克,潤燥止血。心包有積液者,去黃芩炭、山芋肉、桂元肉,加粉丹皮9克、漢防己6至9克、蘇澤蘭20至30克,化瘀利尿,以消積液。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煙酒,以食易於消化、

含有大量維生素和蛋白質之食品為宜。勿勞累,需卧床休

息。

[附記]

心肌炎,包括各種急、慢性心肌炎性病變,屬祖國醫學

的心悸、心慌、胸痹、咳嗽等範疇。多為各種全身性病變的

一部分。系因脾濕胃逆,中氣不能健運,心腎不交,致使陽

浮於上,陰沉於下而成。治療重在健脾和胃,潛斂浮陽,以

達心安神寧之目的。嚴重患者,出現心衰時,應配合西醫搶

救。

肺為心之宅,心為神之舍,所以,心臟疾患,與肺關係

至為密切。胃為化氣之源,氣藏於肺;脾為生血之本,心主

血脈,血隨氣行。胃氣順降,肺金降斂,則君相二火下交

於腎,心安而神寧,肺胃不降,治節不行,君相火炎,下

不根水,則宗氣不固,心慌心悸,胸悶胸痛諸症悉作,所謂

「宅舍不固,人則難安」者也。心臟疾患之治療,疏肝平

膽,清降肺胃至為重要。若唯治其心,則效與願違,事倍功

半。

眩暈

眩暈,系因脾濕胃逆,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健旺,脾升胃降,肝膽調暢,精

血溫暖而下實,神氣清涼而上虛。上虛下實,故五官空靈,

眩暈不作。

由於情志刺激,或因飲食勞倦,或因縱慾傷精,致使肝

腎俱虛。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肝藏魂,魂為神之初

氣。腎藏精而生髓,腦為髓之海。脾腎俱虛,致使肝氣鬱

陷,清陽不升,生氣不足,魂神懼虛,髓海不足,而作眩

暈。症見腦旋輕飄,視物動蕩,可謂之虛眩。多系血壓偏

低,或為腦供血不良,或為美尼爾氏綜合症等。腎虛脾濕,

肝氣鬱滯,脾胃不和,肝膽失調,則膽胃上逆,肺失降斂,

相火不藏,濁陰上逆,亦作眩暈。症見眩而頭痛,昏朦不

清。多系血壓高。

膽胃上逆

胃主降濁陰,胃氣旺,則氣機順降,膽、肺隨之亦降而

精盈。脾濕肝鬱,則胃氣滯塞不降,阻礙膽木下行之路,其

氣逆而化火,刑逼肺金,致使肺熱而失其清肅降斂之常,濁

陰瀰漫於上,故症見頭目暈眩,頭痛胸悶,口苦心煩,頭重

腳輕,步履不穩,或見血壓升高。腰為腎之府,膽火不能下潛於腎,因而腎虛,故症見腰痛,兩腿酸軟無力。脾濕肝鬱,

故症見脘脅脹悶,作酸易怒,或當臍跳動,硬而壓痛。濁陰

上逆,故脈見濡澀、關寸大,或弦牢、關寸大,或伏澀,關

寸大,舌苔白膩或黃膩,或見舌邊夾紅。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清肺理氣,寬胸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制首烏12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川鬱金9克 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和胃。黃芩炭、炒杭

芍、制首烏,平膽疏肝。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白蔻仁,和胃調氣。炒杜仲、夏

枯草、茺蔚子,溫腎潛陽,利尿降壓。

[加減]血壓高,大便初干或乾結者,加決明子15至20

克,平膽滋肝,潤腸通便。舌質紅,舌苔黃膩者,加麥門冬

9至12克、川黃連3克,清心以降濁。胃酸缺乏者,加炒五味子9克,以舒肝斂肺。脾濕重者,加建澤瀉9克,以利

濕。血壓不穩者,去茺蔚子,加補骨脂6至9克,溫腎潛陽

以穩壓。血壓不高,大便乾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肉

蓯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腸以通便。血壓不高,頭目昏悶不清,噁心嘔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粉葛根9克、廣藿香6克、煨生薑9克,和胃降沖,醒腦以止嘔。血壓不

高,失眠遺精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以斂精藏神。血壓不高,心慌悸不寧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柏子仁9克、北沙參12克,以養心潤肺。

[忌宜]忌食辛辣燥烈及高脂飲食,以清淡飲食及植物

油為宜。避免情志刺激及勞累,保持情志舒暢。

肝脾下陷

脾主升清陽,脾氣旺,則肝木條達,清陽左升而神旺。

脾濕腎寒,則肝木郁陷而清陽不升,魂神俱虛,故症見頭目

暈眩,精神不振,動則心慌氣短,喜獨居靜坐,惡聞人聲,

閉目不語,甚則欲穴地而安,血壓偏低。肝脾不升,膽胃虛

逆,故症見噁心欲吐,怕光羞明。可因光亮而致吐嘔,吐出

物極酸苦,頭腦空虛暈動,重則暈仆。腎虛不藏,陽不歸

根,故症見耳內轟鳴,失眠多夢。脾腎虛寒,陰凝氣結,故

症見當臍硬痛,臍左跳動。脾腎虛寒,虛陽不潛,故脈細翕

濡、關寸略大,或見弱象,舌苔白薄膩或白膩。

[治則]健脾舒肝,清肺降逆,交濟心腎,滋益精血。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

全當歸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牡蠣粉12克 柏子仁9克北沙參12克

縮砂仁6克 廣藿香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全當歸、

生地炭,舒肝潤燥熄風。北沙參、川鬱金、廣陳皮、炒杏仁、

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廣藿香,和胃止嘔,醒腦。柏子

仁,養心安神。牡蠣粉,斂精藏神,縮砂仁,健脾行瘀。

[加減]脾濕重者,去甘草,加建澤瀉9克,以利濕。

上熱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中氣虛弱者,加紅

人蔘6至9克,以補中益氣。下寒者,加炒乾薑3至6克,

以溫下。痰涎粘稠,咳吐不出者,加淡竹茹9克,或加白芥

子3至6克,以利痰。痰涎多者,加炒葶藶子6至9克,豁痰以利竅。咳嗽劇者,加川貝母6至9克,清肺以止咳。當臍硬,壓痛,跳動者,加石菖蒲9至12克,以交通心腎。舌質紅,胃酸缺乏者,加烏梅肉6至9克、川黃連3至6克,以斂肺清心。舌苔粘膩,小便黃者,加焦山梔6至9克,清心以降濁。

[忌宜]忌食生冷、大辛大熱之品,以營養豐富,易於

消化之食物為宜。居處宜安靜。

[附記]

眩暈既是多種疾病的一個常見癥狀,也是一個中醫病

名。眩暈包括現代醫學的數種疾病,如:高血壓病、低血壓

病、腦供血不良、美尼爾氏綜合征、白細胞減少症等。臨床

所見,因濁陰上逆引起的眩暈,約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多

見血壓偏高。系因脾腎兩虛,肝膽燥熱所致,本虛而標實。

因清陽不升引起的眩暈,約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多見血壓

偏低。系因脾腎俱虛,肝鬱不升,清陽不展所致,標本俱虛

者多。既因清陽不升,又因濁陰不降所引起者也有之,但為

數不多。可因情志不遂,勞逸不均,飲食不節,寒溫不適等

因素而發病,頭暈時劇時差,血壓不穩,忽高忽低。各自

兼症,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臨床上,當據其脈症,詳審病

機,而施治之。且不可一見「眩暈」二字,即因「肝陽上

亢」一語橫塞胸中,肆用寒涼伐泄鎮攝之品,徒傷中氣。致使升降紊亂,中下愈加濕寒,濁陰愈加逆上,眩暈不唯不減,

反而愈加。

濁陰上逆者,當降濁陰。濁陰者,既指肺胃之痰涎濕

濁,亦指膽胃心肺之鬱熱;降濁陰者,既指化痰去垢利竅,

亦指清降膽胃心肺之鬱熱。使君相二火下潛於腎以暖之,則

腎臟溫暖而下實,上焦清肅而虛靈,眩暈自止。但不可過

降,過降則礙清陽之上升。清陽不升者,當升清陽。清陽升

則心腎交泰,魂神暢旺,眩暈自止。但不可過升,過升則礙

濁陰之下降。

清升濁降之機,在於中氣之健旺。執中洲而馭四旁,則

清升濁降,眩暈焉能不瘳?!所以,健運中洲以復其升降,調

和肝膽以去其郁滯,交濟水火以復其既濟,實為治療眩暈之

的法。腦為髓之海,清陽不升而致眩暈耳鳴者,多系腎虛而

腦髓減,在用上方治療時,溫腎補腦之品亦應酌情伍用,則

療效更佳。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系因中土陽衰,不能行氣於四肢,四肢失

秉,外感風邪而病中風。

[脈證機理]四肢秉氣於脾胃,為諸陽之本,經絡之起

止。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血藏於肝,氣統於肺。

在經在絡,名曰營衛;在臟在腑,名曰氣血。平人中土健

旺,化源充足,氣血充沛,營衛滋榮,經脈暢通,故四肢輕

健柔和,故而不病中風。勞倦內傷,致使中虛陽衰,脾濕不

運,氣血虛弱不能四達,四肢經絡凝澀不通。一旦因七情郁

傷,八風感襲,而致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戰不用,甚則

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強語蹇者,是病中風。

中風有在經在絡、在臟在腑之分。淺在經絡者,因衛氣

阻梗,肌膚痹著,故症見肌膚麻木不仁。經脈痹阻,氣血凝

瘀,故症見肢體重滯,步履沉重,口眼斜,半身不遂,手

戰不用。左盛則病於右,右盛則病於左,故而《素同·繆刺

論》云:「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深入臟

腑者,因胃氣上逆,濁氣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竅,氣血

上壅,擾及神明。故症見突然昏仆,痰聲漉漉,不省人事。

《素問·調經論》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即系指此。肝脾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症見語言蹇塞不利。土敗不能攝涎,故症見涎水自流,不能控制。《金匱要略》概云:「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肺主皮毛,衛氣鬱遏,久則不能煦濡皮毛,故而症見皮膚枯槁,頑廢無覺,肝主筋,筋會於諸節,土濕木郁,郁久化熱,風動血耗,筋脈失養,而致攣急,故而症見肢節拳縮,痹阻枯硬,而成偏枯。病久臟腑濕盛,化生敗濁,瀰漫於上,蒙閉心神,故症見神迷言拙,頑昧不靈。

氣分偏虛,則右半身不遂。因膽胃上逆,肺熱不斂,濁陰沖填於上,故而血壓升高,脈見細濡、伏澀、關寸大,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質紅或紫。

[治則]平膽和胃,清肺理氣,寬胸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生白朮9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12克

何首烏15-20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夏枯草15克 茺蔚子12克北沙參15克

決明子15-20克 鮮生薑9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生白朮,健脾和胃。黃芩炭、炒杭

芍、何首烏,平膽疏肝;北沙參、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清肺理氣,寬胸降逆;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決明

子,溫腎潛陽,平膽疏肝,利濕降壓;鮮生薑,和胃,降沖

逆。

[加減]頭目昏暈,疼痛者,去北沙參,加雙勾藤12克、明天麻12克,通經化瘀,潛陽降壓。言語不清者,去炒

杏仁,加全瓜蔞12克、炒葶藶子9克,清肺利氣,化痰行瘀,寬胸降逆。發熱者,加炒黃柏9克,泄經絡之鬱熱。血壓不高者,去黃芩炭、決明子、茺蔚子,加生黃芪30至90克、赤丹參12—18克,益氣通經,行血化瘀。久病氣虛者,去黃芩炭、決明子,加生黃芪30至90克、全當歸9克,益氣補血,行瘀通絡。納差者,加白蔻仁6克,開胃以增納食。血壓不高,氣喘者,酌減降壓之品,加麻黃絨3至6克,利肺氣以平喘。

血分偏虛,則左半身不遂。因脾腎寒濕,肝鬱化熱,血

燥筋急,故而血壓偏高,脈見細濡、澀、關寸大,舌苔白

膩。

[治則]健脾滲濕,疏肝熄風,理氣活血,行瘀通絡。

[方葯]

雲茯苓9克 健澤瀉9克 炒杭芍9克何首烏30克

老川芎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夏枯草9克 雞血藤15克路路通12克

赤丹參15克 鮮生薑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苓、健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何首烏、

老川芎,疏肝熄風;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

逆;雞血藤、路路通、赤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炒杜

仲、夏枯草,溫腎潛陽,平膽降壓;鮮生薑,和胃,降沖

逆。

[加減]血壓過高者,加茺蔚子12克、決明子15克,平

膽疏肝,利濕降壓,增鮮生薑為9克,以降沖逆。血壓高,

舌強不語者,去赤丹參,加決明子30克、北沙參12克,平膽疏肝,清肺降逆。語言蹇塞不利,痰涎壅塞胸膈者,加全瓜蔞12克、石菖蒲9至12克,理氣化痰,行瘀寬胸。內臟燥盛,筋脈攣縮者,加炒地龍9至15克,滋肝熄風,潤燥伸筋。左半身抽痛者,加白僵蠶9克、炒乳香9克,活血化

瘀,除風止痛。大便結澀難下者,加肉蓯蓉30克,或加炒麻仁9克,潤肝滑腸以通便。脈見關尺大,血壓偏低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增鮮生薑為9克,溫升肝脾之下陷。

[忌宜]忌煙、酒、辣椒,忌房勞,宜食營養豐富之食

品。宜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和鍛練。

[附記]

半身不遂,為中風主要後遺症之一,嚴重者,謂之偏

枯。系因邪留經絡,營衛失調,氣血不通使然。中風包括腦

血管意外諸疾患。

乙木生於癸水而長於己土,脾土建運,則肝木調榮而不

郁;甲木生於壬水而降於戊土,胃土順降,則膽火下潛於腎

以溫癸水而不逆,故水溫土燥,木氣調榮,而不病中風。水

土濕寒,木郁風動,動搖厥逆,是病中風。

肝膽燥熱,為中風之標,脾腎濕寒,為中風之本。臟腑

為肢節之根本,肢節為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

所以,外中風邪,並非中風主要原因。正如,黃元御所云:

「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

而變,而風未嘗變。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

人異也。」

肝膽燥熱,故羌活、獨活、秦艽,防風等一切燥濕祛風

之品,均不宜用;用則傷津耗血,於病無益。全蠍、蜈蚣,

性燥有毒,亦當慎用。脾腎濕寒,木郁化熱,風動耗血傷

津,可致大便燥結。當用肉蓯蓉、阿膠,清風潤燥,以滑大

腸,則便結自開,不可用滋濕伐陽之龜板、地黃、天冬之

類,以免寒涼敗胃,更不可用大黃蕩滌臟腑,攻逐結滯,用

則徒傷正氣,可使中氣敗竭。

《金匱要略》所謂之「邪入」,非指風邪內入於臟腑,

實指因風邪乘襲,臟腑氣機逆亂而為病者。

半身不遂及偏枯,可外用熨法。右半身不遂,用黃芪、

雲苓、附子、生薑,左半身不遂,用首烏、雲苓、桂枝、附

子。研末布包,熱熨患側肢節。葯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

脈柔和,肢節自利。或用布巾將藥包裹,置於患側肢節,外

用暖壺熨之。三四次後,葯之氣味漸盡,另換新葯。久而經

絡溫暢,而全身汗出,氣息非常,膠粘如飴,則肢節和軟,

屈伸如意。

急性腎炎 慢性腎炎

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多因陽衰土濕,血鬱氣滯,三焦

通調失司,水液泛濫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土健運,肝木升達,肺金清降,腎

水蟄藏,清陽上升而神旺,濁陰下降而精盈。飲水於胃,蒸

騰氣化,其清者,濡臟腑而潤關竅,其濁者,下輸膀胱而為溲

溺,所以水氣弗作,浮腫不生。《素問·經脈別論》云: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即此之謂

也。

由於外感風邪,閉束皮毛,經絡壅塞,肺氣失宣,致使

水氣鬱於肌膚,病因風得,是為風水(如急性腎炎)。素體

陽虛,脾濕胃逆,肺氣不宣,水氣泛溢皮腠,是為皮水(界

於急、慢性腎炎之間)。風、皮二水不愈,或因淋雨受潮,

勞倦過度,而致陽衰土濕,中氣不運,肺失肅降之職,肝失

疏泄之權,因而在上不能化氣為水,在下不能蒸水化氣,水

濕留於肌膚,四肢或脘腹,是為正水、石水(如慢性腎炎)。

(一)風水、皮水

風邪外襲,閉束皮毛,肺失宣發,致使水氣不得外越於

皮毛而為汗,郁於經絡、肌表,故而顏面及四肢浮腫。風傷

衛氣,內遏營血,營衛不和,故而惡風、發熱。濕流關節,

故症見骨節煩痛。肺熱氣逆,故而咳嗽氣喘,或兼見鼻衄。

表郁不解,水不得散,里陰上逆,陰乘陽位.故而一身悉

腫,腰以上更顯,眼瞼如卧蠶起狀,怠惰嗜卧。肺胃不降,

故症見口渴思飲,虛煩胸悶,胃呆納差。脾家濕旺,水氣濫

溢於皮腠,故而全身腫脹,足腫如脫,按之沒指。肝木郁

陷,郁生下熱,傳於脾土,移熱於膀胱,膀胱熱澀,水不得

滲於膀胱而為尿,故而尿少黃赤,混濁不利。風邪外束,水濕不行,故脈見浮大而澀或數、關寸大,舌苔白膩或稍黃。

[治則]健脾利濕,清肺降逆,發汗利尿。

[方葯]

豬苓片12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貢阿膠(烊化)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青浮萍12克 蘇澤蘭30克 炒蒲黃15克冬葵子9克

白茅根15克

水煎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貢阿膠,疏肝行瘀;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

逆;青浮萍,解表散濕,蘇澤蘭、炒蒲黃,化瘀消脹利尿;

冬葵子、白茅根,清肺止血,滑竅利尿。

[加減]肺熱偏重,口渴舌燥,苔白澀膩者,加生石膏9克,以清肺熱,或加北沙參12克,養肺陰,潤肺燥。小便

不利者,加滑石粉15克,以清利膀胱濕熱。無熱,腫脹明顯者,加木防己9克,利水以消脹。伴有咽頰炎或扁桃腺炎,咽喉紅腫疼痛者,加川射干9克,以清利咽喉。秋冬季節,改青浮萍為麻黃絨6至9克,辛溫解表,清肺利尿。頭痛嘔

吐,癃閉脹劇者,改炒杭芍為黃芩炭9克,以清少陽相火,

加木防己6至9克,和尿以消腫。

(二)正水

既病風水,皮水,經治不愈,或復因勞倦過度,而致陽

衰土濕,中氣不運,肝鬱不能疏泄,症見全身重度浮腫,下

肢按之沒指,或見頭皮腫,或見陰囊腫,腰痛腿酸,小便不

利,面色晄白,神疲懶言,腹脹便溏者,是病正水。腎虛不能蟄藏,精血不秘,故尿檢見蛋白、血球。中下濕寒,里陰上逆,肺胃不降,化生痰涎,故症見咳嗽胸悶,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或見血壓升高,或膽固醇高。水濕內郁,不得外

泄,故脈見伏澀、關寸大或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肺利尿。

[方葯]

豬苓片9-15克 建澤瀉15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6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蘇澤蘭30克 炒蒲黃12克 冬葵子12克

木防己6-9克 白茅根15克

水煎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疏肝行瘀;筒肉桂,溫暖中焦;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清肺降逆;炒杜仲,強腰止痛,降壓;蘇澤蘭、炒蒲

黃,化瘀利尿;木防己、冬葵子、白茅根,滑竅利尿。

[加減]肺熱鼻衄,口渴思飲者,加北沙參12克,以潤

肺。小便黃赤不利者,加焦山梔6至9克以清利膀胱濕熱。

腫脹,小便不利者,加縮砂仁6克,行瘀消脹;(如無砂

仁,以草蔻6克代之。)兩腿腳腫者,加車前子9克,利尿

以消腫;尿混濁不清者,加川萆薢15克,清利濕濁以分清;

關寸脈大者,改筒肉桂為何首烏12至15克,以舒肺潤燥;血壓高者,加夏枯草12克,平膽疏肝以降壓。尿檢見蛋白多者,加芡實15克,斂精以止蛋白之外漏。尿中見紅血球多者,加瞿麥6至9克,清利濕熱止血,以止紅血球之外漏。

(三)石水

皮水、正水遷延不愈,脾腎陽虛,水寒土濕,不能生長

肝木,木郁不能疏泄,水液瀦留,症見全身浮腫,四肢尤

甚,腹水明顯,面色蒼白無華,小便不利,尿檢見管型者,

是病石水。腎虛不能蟄藏,精血不秘,故尿檢見大量蛋白、

紅白血球。中下濕寒,脾濕肝鬱,則膽胃上逆,肺火清降,

故症見頭目眩暈、心慌心驚,耳鳴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納

差,不思飲食,及血壓升高,膽固醇高。水氣停聚,故脈見

細濡,沉澀、關寸較長,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肺降逆,行瘀利尿。

[方葯]

豬苓片12克 建澤瀉12克 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法半夏9克 蘇澤蘭30克 炒蒲黃12克車前子9-15克

芡實15克 木防己9克

水煎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桂枝木、炒杭

芍、粉丹皮,疏肝和尿;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

逆;炒杜仲,暖腎降壓;芡實,斂精止漏;蘇澤蘭、炒蒲

黃,化瘀利尿;車前子,木防己,利水消脹。

[加減]腹水明顯,小便不利者,先投《加減十棗散》

1.5至3克(沖、頓服),以祛其陳宿(詳見尿毒症)。腎病綜合症,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以利尿降壓。一般加

減同皮水、正水。待腹水退後,以理中化瘀,清上溫下之品

復其正氣。尿檢正常,方可逐漸減葯,鞏固療效,以期痊癒。

[忌宜]忌食大蔥、大蒜、煙、酒,切忌食鹽。

[附記]

腎炎系因肺脾肝腎四臟俱病,三焦氣化失司所致,有

急、慢性之分,屬祖國醫學的水氣病範疇。

《金匱要略》云:「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

水、有黃汗。」風水系內有濕熱,外被風邪,肺氣不宣,因

而水氣泛濫肌表所致,皮水系內濕過重,溢於肌膚使然。風

皮二水,偏上偏外,在經在絡,氣分病多,急性瀰漫性腎小

球腎炎屬此範疇。正水系陽衰土濕,不能制服水邪,正病於

肺腎,水濕留而不去所致。石水系脾濕腎寒,不能蒸水化

氣,水濕凝聚於臍腹所致,甚則腹脹如石。正水、偏下偏

里,在臟在腑,血分病多,多系風皮二水不愈,脾腎陽虛,

內傳臟腑,表裡懼病而成,慢性腎炎、慢性腎炎腎變期,腎

病綜合征、部分尿毒症等均屬此範疇。黃汗系因汗出而浴,水入汗孔,化生漫熱,《金匱要略》所謂「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者。

水氣病多以陽衰土瀑為本,肺金虛熱為標。所以然者,

水為陰邪,得熱則化,遇寒則凝。腎陽衰,則不能蒸水化

氣,統攝無權;脾土濕,則升降窒塞,不能運化水濕。肝木

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陽衰土濕,不能生長肝木,則肝氣鬱

滯,不能疏泄水液。脾濕肝鬱,陷而不升,胃氣上逆,肺無

降路,不能宣發肅降,瀰漫於上,郁生上熱,則氣不化水,

而病水氣。

治水氣之法,《金匱要略》云:「諸水有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謂「開鬼門,潔凈府」是也。嚴重者,當逐水飲。此系根據病之部位、輕重不同,指出可分別採用重在發汗,或利小便,或逐水飲等方法以治之。無論採用何種治法,總以健動中氣為主。中焦脾胃,位在氣水之交,為降氣化水,升水化氣之樞紐。中氣虛敗,則氣不化水,水不化氣,是病水氣之根源。治水氣病而肆用寒涼滋膩,傷脾伐胃,中氣虛敗,病必難已。

在顧護中氣,健脾利濕之基礎上,佐以疏肝行瘀,清肺

理氣,暖腎利尿。在上在表者,側重解表,兼以利尿;在下

在里者,側重利尿,兼以通經達襲。則中土旋轉,龍虎回

環,清升濁降,三焦氣化得復其常,水道通調,尿利而腫

消,病自可向愈。

病水氣而久治不愈者,多因痰飲為患,治以溫化寒飲,

往往奏效。醫有「五水不愈當求四飲」之論,驗之臨床,確

系經驗之談。

尿毒證

[脈證機理]慢性腎炎不愈,或因其它原因,致使濁邪壅

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上關下格,正氣虛敗,陰陽瀕於

離決,是病關格。《證治匯補》云:「關格者……既關且

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

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

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此論極似尿毒症。

脾濕腎寒,肝氣鬱陷,水濕留而不去,故症見脘腹脹滿,小

便不利,全身腫脹,或作腹水。脾腎虛寒,故而腰腿酸軟,

甚則四肢厥逆不溫。腎虛不藏,精血外瀉,故尿檢見大量蛋

白及血球。肝鬱不能疏瀉,濁邪瘀阻,清濁不分,精血腐

敗,故而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尿檢見管型。肝鬱風動,耗血

傷津,筋脈不柔,可見肢體抽動。肝脾郁陷,膽胃必逆,故

症見頻頻嘔吐,不能食,食則嘔吐愈劇。相火上逆,衝動

君火,二火不潛,瀰漫於上,故症見心中懊憹,口臭酸腐難

聞,胸滿氣短。二火沖逆,刑逼肺金,肺熱不斂,故而口乾

思飲,或見鼻衄。肺熱不能化氣為水,水源乏竭,故而尿少

或無尿。濁邪上蒙清竅,故而嗜睡昏迷,血壓升高。脾腎陽

衰,氣血虛敗,故症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正氣虛敗,上

熱下寒,陰陽格拒,濁氣上填,故而危症迭見。一旦陰陽離

決,將死於反掌之間。上關下格,故脈見濡澀,或翕濡或

牢、關寸大,或微弱欲絕,舌苔白粘膩。

[治則]平膽疏肝,清肺降逆,蟄火潛陽,通經利尿。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20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蘇澤蘭30克 炒蒲黃12克 北沙參15克

冬葵子9克 白茅根15克 木防己9克草蔻仁6克

白檀香6克(碎)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何首烏,平膽疏肝熄風;北沙參、廣桔紅、炒杏仁、法

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強腰潛陽止疼;蘇澤蘭、炒

蒲黃,行瘀利尿;冬葵子、木防己、白茅根,疏肝滑竅,清

肺利尿;草蔻仁,溫中調郁;白檀香,解毒通淋。

[加減]上熱者,去炒杭芍,加黃芩炭9克,清相火以

除上熱。小便黃赤者,去木防己,加焦山梔9克,清心降

濁,導赤利尿。發熱者,去雲茯苓,加豬苓片12克、炒黃柏6至9克,清利膀胱濕熱,以利尿退熱。脈數鼻衄者,去何首烏,加生地炭9克,涼血以止衄;肺熱,舌苔黃粘膩者,

加麥門冬9克、滑石粉15克,清肺潤燥,泄熱利尿。心慌

悸,脈參伍不齊者,加柏子仁9克,以養心除悸。中下濕

寒,肝氣鬱陷,脈關尺大者,去何首烏,加桂枝木6克,

舒肝以升陷。脈關寸大,陽浮不歸者,禁用桂枝,以防虛陽

上越,陰陽離決。禁用當歸、肉桂,以防辛熱耗血。可酌情

先投《加減十棗散》1至2克(沖、頓服),以攻逐水毒,

啟動臟腑氣機,宗「祛其陳宿,腐敗自消」之旨。但不可過

用,閉開即止,以防傷正。上有鬱熱,舌苔黃粘膩者,禁

用!尿毒症癥狀解除以後,參照「慢性腎炎」治療之法,以

復其正氣,鞏固療效,以期痊癒。

[忌宜]同腎炎,並需絕對卧床休息。

[附記]

尿毒症系因腎功能不全而引起的體內氮質及其它代謝產物瀦留而出現的一個症侯群,屬祖國醫學的關格、癃閉、水腫等範疇。引起腎功熊不全的原因很多,多系脾濕腎虛,肝脾郁陷,膽胃上逆,相火不藏,肺失肅降,三焦失司,致使氣機紊亂,升降反作。故而水液瀦留,症見寒熱錯雜,虛實兼見,標本俱病等十分兇險的一系列危候。因此治療此症,

要在臨證不惑,憑脈辨證、辨病,詳審病機。證屬腎功嚴重

損害者,雖仍需用心救治,但必須告知家屬預後不良,證屬

腎炎惡化所致,而病程較短,腎功損害尚不嚴重者,知其尚

可救挽,當視各臟腑之偏勝偏虛而慎調之,以挽其寶貴生命

於冥途。且不可瞻前頤後,殆誤病機,致使患者死於非命。

治療當以健脾利濕,平膽疏肝,清肺降逆,通經利尿為

主,佐以蟄火潛陽,調理臟腑紊亂之氣機,使復其常。清陽

升,下閉開,則尿利而腫消;濁陰降,蒙閉除,則腦醒而神

清。脫離危險後,仍需健運中洲,調和陰陽,復其正氣,鞏

固療效,謹防反覆,方漸而向愈。

淋證

淋證,多因脾濕肝鬱,化生濕熱,下陷膀胱所致。

[脈證機理]水分壬癸而主蟄藏,癸水在臟為腎,壬水

在腑為膀胱。癸水溫暖,則行其藏令,精血秘固,故滑遺不

作;壬水寒涼,則行其藏令,膀胱清利,淋澀閉癃不生。《

靈樞·本輸篇》云:「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

閉癃,虛則遺溺。」少陽相火,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絡膀

胱而秘於腎臟。腎得此火溫暖,因而內溫(腎溫)而外清(

膀胱寒)。藏令得政,故出不至於遺溺,藏不至於閉癃,水

道通調,精血秘固。一旦相火泄露,陷於膀胱,則膀胱熱澀,

溲溺不通。相火陷泄之源,過在乙木之郁而不升。木郁而

行其疏泄之令,致使腎水不藏,則三焦相火陷泄,膀胱熱

澀,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黃、尿渾濁,淋澀不通,是

病淋症。腰為腎之府,腎虛,故症見腰痛。脾濕肝鬱,故症

見腹脹,身倦體重。口渴而不思飲,甚則眼瞼下肢腫脹。肝

脾郁陷,膽胃必逆,故症見頭昏,噁心嘔吐納差,午後低

熱,或見目眩,多夢失眠。相火泄露,膀胱熱澀,故脈見細

濡,稍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淡黃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利膀胱濕熱。

[方葯]

豬芩片9-12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蘇澤蘭15克 炒蒲黃15克 冬葵子9克

半枝蓮9克 焦山梔6-9克 白檀香3-6克桉樹葉3克

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全當歸,疏肝熄風;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

氣降逆;炒杜仲,暖腎壯腰止痛;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

尿消脹;冬葵子,滑竅利尿;半枝蓮、焦山梔、白檀香、桉

樹葉,清利膀胱濕熱。

[加減]肝氣下陷,脈見尺大者,去全當歸,加桂枝木

4至6克,以升肝氣之下陷。臉腫者,去全當歸,加貢阿膠

9克,潤肝熄風,以消腫脹。納食不香,食少者,加煨草果

5克,以開胃納食。兩腿腫脹者,去焦山梔,增蘇澤蘭為30

克,加木防己6至9克,利水以消脹。尿痛不顯,尿檢見紅

細胞多者,去焦山梔,加瞿麥6至9克,以利尿止血。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宜食清淡食

品。保持前陰清潔。

[附記]

淋證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疾患。

腎盂腎炎系泌尿感染之一,因細菌上行性感染等因素所

致,分急性、慢性兩種。按祖國醫學辯證,急性者,多以膀

胱流熱為主;慢性者,除膀胱濕熱外,可兼見脾腎陽虛。治

療以清利膀胱濕熱為主,慢性者,兼顧其虛。

濕熱固當清利,但濕熱之形成,系因脾濕肝鬱腎寒,相

火不藏,所以,在清利濕熱的同時,當須疏肝熄風潛陽,使

泄露之相火,蟄潛於腎臟,化生濕熱之源消除,病即向愈。

此可謂正本清源之法。切不可見有濕熱,徑用寒涼伐泄,敗

脾傷胃,必致中虛不運,肝愈郁而腎愈寒,相火愈陷。淋澀

不唯不減,反添它症,必曠日持久,遷延不愈。欲速而不

達,反遺禍於患者,不可不慎。

白檀香,有殺菌消炎作用,消除尿道灼熱感甚良。桉樹

葉殺菌消炎,用治本病,可謂特效。

白檀香,余以往用於治療淋病,以消除尿道之灼熱感。

泌尿系感染也有尿道灼熱一症。餘思之:白檀香既能消除淋病之尿道灼熱感,也當能消除泌尿系感染之灼熱感。鑒於此,

遂於四零年前後試用其治療泌尿系感染。臨床實踐證明,效

果良好。並進一步發現,白檀香對於尿中紅白血球之消除甚

效,而此效果是因其有殺菌作用而取得的。近二十年來,余

在臨床上用白檀香、半枝蓮治療急、慢性腎盂腎炎,效果甚

佳。急性者,用藥十餘劑即可收效;慢性者,二十劑葯即可

收效。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無效。

近幾年來,余又將桉樹葉試用於臨床,證明其對腎盂腎

炎有卓效,為白檀香、半枝蓮所不及。以其伍白檀香、半枝

蓮治療腎盂腎炎,療效明顯提高。所以然者,臨床證明,桉

樹葉有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恰能補白檀香,半枝蓮

之不足,故三者伍用,療效尤佳。

上述三昧, 《神農本草經》不載。查諸家本草,多言白檀香為芳香辟穢之品,易揮發,入煎劑應後下。桉樹葉用量不可過大,以3至6克為宜。臨床證明,過用則因其興奮作用而引起心跳,並因其有通經發表之作用而汗出。

砂石淋

砂石淋,系因脾濕肝鬱,陷而不升,郁生下熱,三焦火

陷所致。

[脈證機理]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嗜好飲酒,致使脾濕

肝鬱,化生溫熱,陷於下焦,引動三焦相火,熬煉尿液,日

積月累,結成「砂」「石」,雜於尿中,梗塞不利,或尿出

「砂」、「石」,是病砂淋、石淋。砂石淋既因濕熱壅遏,

氣機不利而成,故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甚則點滴

而下。肝氣鬱陷,攻沖不寧,故症見少腹絞痛下墜,腰痛不

能俯仰。郁極不通,浮陽外泄散症見汗出淋漓,狀如滾豆。

熱傷血絡,血不循經,而見溺血者,是為血淋.膽胃上逆,

可兼見噁心、嘔吐。病久可見納差食少,脘悶腹脹,神倦,

腰背痠痛等虛象。脾濕肝鬱,相火泄露,濕熱壅遏,故脈見

細濡、滯澀、關寸大,舌苔白滿膩。久病肝陰漸虛,故脈見

弦象,舌苔白薄。

[治則]健脾疏肝,清利濕熱,化瘀通淋。

[方葯]

豬苓片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桂枝木6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法半夏9克 澤蘭葉30克 金錢草30克海金砂9克

玉米須15克 滑石粉12克

水煎服

陽桃汁60克(與煎劑同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

皮,疏肝熄風止痛;桂枝木,舒肝升陷;廣桔紅、炒杏仁、

法半夏,清肺降逆;炒杜仲,壯腰強腎止痛,蘇澤蘭、金錢

草、海金砂、陽桃汁、玉米須,化瘀利尿,消石通淋;滑石

粉,清利濕熱。

[加減]尿痛者,去滑石粉,加焦山梔6至9克,清熱

利尿以通淋。尿血者,去滑石粉,加炒蒲黃12至15克,或加瞿麥9克,以化瘀止血。顏面腫脹者,加木防己6至9克,利水以消脹。上熱重者,去炒杭芍、桂枝木,加黃芩炭6至9克、制首烏9至12克,平膽泄火,舒肝潤燥。納差者,加煨草果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納。若無陽桃汁,湯劑內加陽桃枝15克,或酌食陽桃、陽桃罐頭、陽桃晶等陽桃製品。

[忌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食品

為宜。

[附記]

砂石淋是砂淋、石淋的總稱,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

石、膀胱結石等可尿出「砂」、「石」的疾患。

泌尿繫結石,多因泌尿系感染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所引

起。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而成「砂石」。小者

如砂,謂之砂淋;大者如石,謂之石淋。治療以清利濕熱為

主,濕熱得清,則絕其化生「砂」、「石」之源,佐以化石

通淋, 「砂」、「石」得化,則淋通而痛止。

臨床證實,陽桃汁、玉米須有化石通淋之功,且其氣不

偏勝而味正,可謂治砂淋、石淋之要葯。

若合併泌尿系感染者,可參考「淋證」,權衡用藥。血

淋者,佐以化瘀扶傷止血之品。若久病體虛者,當開中焦化

源,兼以扶正。憑脈辨證,加減化裁,雖不能速愈,若能堅

持治療,自可收到癥狀減輕,以至痊癒之效果。

前列腺炎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系因土濕木郁,肝氣鬱陷,沖

動相火,相火不秘,陷於膀胱所致。

[脈證機理]三焦相火,隨太陽之經下行,以溫腎水、

絡膀胱而約下焦。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則泄。腎之能

藏,賴胃土之降,降則氣聚;肝之能泄,賴脾土之升,升則

氣達。平人相火蟄藏於腎,本不泄露,所以腎臟溫暖,肝氣

條達,膀胱清利,不病淋濁。

由於內外感傷,尤因縱慾傷精,致使脾濕增而肝氣鬱。

郁而下陷,衝動相火,相火不能秘藏,陷於膀胱,膀胱熱

隆,故症見小便淋澀疼痛,尿頻尿急,是病淋濁。相火泄

露,腎家虛寒,不能秘藏,肝木陷泄,精華外漏,故症見溺

下白濁,或鏡檢前列腺液見有紅白血球,或兼見腰痛耳鳴,

甚則陽萎。脾濕腎寒,肝木郁陷,可症見少腹墜痛,骶尾部

墜脹,前列腺腫大。肝木郁陷,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尺較

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睥疏肝,理氣升陷,清利膀胱濕熱。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桂枝木6克

粉丹皮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貢阿膠(烊化)9克 蘇澤蘭30克冬葵子9克 海金砂9克

白茅根15克 縮砂仁8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廣桔紅,炒杏仁,清肺理氣;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貢阿膠,疏肝升陷;炒杜仲,壯腰暖腎;蘇澤蘭,化瘀消脹利水;冬葵子、海

金砂、白茅根,滑竅利尿;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尿黃赤不利,前列腺液中見紅、白血球者,加

瞿麥9克、桉樹葉3至6克,以清利膀胱濕熱。脈見關寸

大者,去桂枝木,加法半夏9克,以降肺胃之沖逆。尿道熱

痛者,加白檀香6克,或加焦山梔6至9克,以除尿道之

鬱熱。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附記]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因其均以尿意急迫,澀滯不

暢,尿液渾濁為特徵,所以均屬祖國醫學的淋濁範疇,故一

並論述。

淋濁之病機,為脾濕肝鬱,相火不藏,陷於膀胱,腎臟

虛寒,蟄藏失職,致使精華外漏,加之膀胱濕熱薰蒸,化生

敗濁,而成斯症。所以本虛而標實,本寒而標熱。治療此

症,初期重在清利膀胱濕熱,熱隨濕去,則中土健運,肝木

條達,標熱可除;後期酌加培補脾腎之品,以止精華外漏。

無論初期後期,均以健脾疏肝,調理氣機為主。升降復常,

則清者可升,濁者自降,清升濁降,諸症亦隨之消除。但暖

腎之葯不宜早用,以防助熱而致肝燥。肝家燥熱,移於膀

胱,疏泄不利,病必不除。

腎結核

腎結核,多因脾濕肝鬱,腎虛不藏,相火陷泄,郁生濕

熱,陷於膀胱所致。

[脈證機理]腎與膀胱,同主水而司藏令,腎溫則藏,

寒則不藏;膀胱寒則藏,熱則不藏。平人君相二火下潛,秘

藏於腎,以溫癸水,藏令得政,所以腎臟溫暖而膀胱清利。

內溫而外清,所以不病腎虛腰痛。

肺生腎,素患肺癆之人,肺家虧竭,無以生腎,而致腎

虛,癆蟲乘機侵入腎臟;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甚則痛

楚難忍,是病腎結核。腎虛不能行其藏令,三焦相火泄露,

陷於膀胱。腎虛陽泄,脾家必濕,脾濕而致肝鬱,肝鬱化

熱,挾脾家之濕陷於膀胱,膀胱熱澀,疏泄不利。故症見尿

頻、尿急、尿痛、尿少、尿黃,尿道灼熱,尿如米泔。脾濕

肝鬱,膽胃必逆,相火外泄,故症見勞熱盜汗。脾濕胃逆,

化源不開,故症見厭食納差,肌膚消瘦。脾濕肝鬱,腎虛不

藏,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肺理氣,化瘀利尿。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 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

木防己9克 白檀香6-9克 粉丹皮9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建脾滲濕;炒杭芍、粉丹

皮、桂枝木,疏肝升陷;廣陳皮、炒杏仁,清肺理氣降逆;

炒杜仲,補腎強腰止痛;蘇澤蘭,化瘀利尿;木防已,疏肝

利水;白檀香,清利膀胱濕熱,以消除尿道灼熱。

[加減]腰痛重,持續不止者,加骨碎補9至15克,強

筋壯骨,補腎以止痛。小便不利,色黃赤者,加滑石粉15

克,清肺以利尿;色清長者,加冬葵子9克,滑竅以利尿;

尿赤不利者,加焦山梔6至9克,以清利膀胱濕熱。尿中有

膿球者,加桉樹葉3至6克,清利膀胱,以消膿球。腰痛不

止,脈弦甚者,加貢阿膠9克(烊化),潤肝熄風以止痛。

伴發脊椎結核者,加白膠香3至§克,補腎以促進鈣化。

(如無白膠香,以路路通15克代之。)

[忌宜]切忌酒、色、腥葷,以素食為宜,多食植物蛋

白更佳。

[附記]

腎結核以腰痛、尿痛、尿急、尿頻、膿尿為其臨床特

點。屬祖國醫學的腎虛腰痛範疇。治療以健脾疏肝為主,兼

以溫腎,清利膀胱濕熱。

腎結核常伴發脊椎結核,因腎主骨使然,以上方加白膠

香治療,效果良好。白膠香非但能治脊椎結核,對所有的骨

結核都有效。白膠香為路路通之樹膠,所以,若無白膠香,

可以路路通代之,唯療效略差。

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系因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

足,肝脾不升,肺胃不降,陽浮於上,陰沉於下,氣血生化

匱乏所致

[脈證機理]《靈樞·決氣論》云:「上焦開發,宣五

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

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黃元御曰:「血源於腎,統

於脾,藏於肝,注於心。氣源於胃,藏於肺,納於腎。」脾

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水土溫暖,中氣健運,化源充

足,生化暢榮,則氣血充旺。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上,水

土溫暖,則肝木條榮而不郁;肺主氣,以清肅降斂為性,胃

氣順降,則肺金降斂而不逆。木榮而金肅,則脾行其統攝之

權,氣血循經而不妄行。氣血充旺,依經循行,清升濁降,

陰平陽秘,所以不病血虛。

諸般勞損,致使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足,氣血

生化匱乏,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而妄行,因而面色無

華,心慌氣短,神疲乏力,諸般出血,是病再生障礙性貧

血。肝藏魂,心藏神,魂為神之初氣,脾腎虛寒,中氣不

健,不能生長肝木,致使肝鬱魂虛,無以濟神,故而精神不

振,虛乏健忘,納差運遲。肝藏血而華色,化源不足,氣虛

血少,故而面色萎黃無華,口唇淺淡。肝主疏泄,水寒土

敗,肝木郁陷,疏泄不藏,故症見月經量多,經色淺淡。肝

脾郁陷,陰絡傷,血溢於內,故而便血。肺胃不降,氣虛不

斂,心陽虛浮,故而症見心慌心悸,氣短失眼,虛眩盜汗、

少氣懶言。君相二火虛浮,不能下潛於腎以溫癸水,而致腎

寒,故症見腰腿痠困無力,腰背惡風畏寒,稍勞則虛喘自

汗,多夢遺精,腰痛耳鳴。膽胃上逆,上有虛熱,故口臭口

干,牙齦腫脹。肺虛不斂,虛火刑肺,陽絡傷,血溢於外,

故而鼻衄、肌衄、齒衄。陽浮於外,而不歸根,故而手足煩

熱。氣虛不能行血,血瘀肌膚,故而瘀斑青紫。急性再生障

礙性貧血,多來勢兇猛,虛陽上浮,故脈見浮滑、促動、關

寸大,舌苔白薄膩,舌質淡,或有瘀血斑。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氣虛血少,故脈見細濡、稍滑動、關寸大,舌苔薄膩,

舌質淡。脈稍有澀象者,為氣雖虛而尚能攝血之診,為佳

象。脈滯澀者,多系白血病.

[治則]健脾暖腎,滋肝養血,和胃理氣,斂肺降逆,

益精填髓。

[方葯]

雲茯苓12克 焦白朮12克 炒赤芍12克生地炭9克

全當歸12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法半夏9克 大党參15克 北沙參12克補骨脂9-12克

砂仁6克 白茅根15克 山芋肉15克鹿角膠9-12克(烊化)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和胃,以開化源;炒赤

芍、生地炭、全當歸,養血舒肝;北沙參、廣桔紅、炒杏

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補骨脂,暖腎潛陽;

大党參,補中益氣;縮砂仁,醒脾行瘀;白茅根,清肺止

血;山芋肉,斂肺止汗,補腎潛陽;鹿角膠,滋益精血,止

血。

[加減]

(1)肺熱不重,血色素低者,改廣桔紅為筒肉桂4至

6克,暖腎溫經,活絡以榮血。

(2)白細胞過低,反覆發熱者,去大党參,加紅人蔘

9克,益氣生津,以退虛熱。 (或以生黃芪60克代紅人

參。)

(3)反覆鼻衄或鼻衄不止者,加柏葉炭12克,或加大

薊炭12至15克,清肺斂肺以止血。

(4)齒衄者,加山榆炭9克,斂肺以止血。

(5)月經過多者,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調經

以止血。

(6)衄血,便血,月經過多,均可加田三七粉3克

(分二次沖服),化瘀以止血。

(7)上熱過重者,改炒赤芍為黃芩炭9克,以清

上熱。適可而止,不能久服,以防苦寒敗胃,而致「除

中」。

(8)脈沉、稍弦,精神不振者,加老川芎9克,舒肝

行血以濟心神。

(9)下寒重者,加炒乾薑6至9克,以溫暖中下。

(10)失眠夢多者,加炒棗仁15克,斂神魂以安眠。

(11)遺精者,加生龍骨12克、牡蠣粉12克,斂精藏神

以止遺。

(12)心慌心悸者,加柏子仁9克,養心安神以止悸。

(13)血小板過低,腰痛、心煩、氣餒者,加甘枸杞

9至12克,以滋腎柔肝。

(14)清化不良者,加雞內金9至12克,以助消化。

(15)心煩心悸,面色蒼白者,加煅磁石9至12克,補

腎納氣,斂肝潛陽。

(16)出瘀血斑者,去白茅根,加青浮萍9克,化瘀通

絡以消斑。

(17)腎虛脈浮,上有虛熱,舌燥口乾,或鼻衄者;加

刺海參30克(燉爛分三次服,每周一次),補腎填髓,滋補

精血。

(18)陽虛畏寒,神疲乏力者,加血鹿茸o.3克(研極

細粉,分兩次沖服),崇陽溫腎以濟魂神。

(19)腎虛精冷者,加大海馬1克(研極細粉,分兩次

沖服),補腎壯陽,以溫精血。

(20)白細胞過低,陽虛衛外不周,易於感冒,甚至高

熱者,不可發汗退熱(奪血者勿汗),可酌伍柴胡、連翹,

浮萍,清調營衛以退熱。若高熱仍不退者,經用輸血、輸液

等療法以救危急。

(21)熟地、阿膠、首烏、遠志、蓯蓉、巴戟等滋補之

品,可相機加減而用之。辛散、破氣、傷中、寒涼之品,均

系慎用或禁用之列,用必傷正,遺禍無窮。

[成藥]《海鹿丸》

[功能]健脾暖腎,滋肝養血,補氣和胃,益精填髓。

[組成]

刺海參l00克 大海馬15克 血鹿茸5克 (洗凈蒸熟晒乾)

焦白朮10克 雲茯苓20克 炒赤芍20克全當歸20克

老川芎l0克 上肉桂5克 炒杏仁10克炒杜仲30克

法半夏10克 大野黨30克 紅人蔘20克北沙參30克

補骨脂20克 鹿角膠20克 紫蔻仁10克雞內金10克

懷山藥20克 生地炭20克 山芋肉30克生黃芪50克

甘枸杞20克

[製法]上廿四味,研細粉,煉蜂蜜500克為丸.每丸重

9克

[用法]早晚各服兩丸,溫開水送服。

[忌宜]忌生冷、粘膩難化之食品,忌煙酒,忌食母豬

肉、無鱗魚、宿根菜、天鵝肉、蕎面,宜食營養豐富、易於

消化之食品。以食骨髓油炒麵、雞、魚、肉、蛋、海參等含

有高蛋白之食品為佳。忌房勞。不宜重勞。嚴重者需卧病休

息。

[附記]

再生障礙性貧血,系因紅骨髓顯著減少,造血功能衰竭

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病症,以全血細胞減少為其主要臨床表

現,屬祖國醫學的虛勞、內傷血虛等範疇。發病原因,多

系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嚴重的或經久不愈的疾病等因

素內傷臟腑,致使內臟虛損、氣血生化匱乏。分急性、慢性

兩種。縱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及後

世諸醫家的有關論述,並征之臨床,本病的治療原則,必滋

補氣血為主,兼以健脾和胃,調理臟腑氣機。俾使中氣運

轉,臟腑相互間生化、制約之關係恢復正常,化源開而氣血

漸旺,而趨向愈。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脈見浮滑而促動,血象過低,出

血不止。來勢多兇猛,進展迅速,易於感染,甚則因感染而

致高燒不退。個別患者,症見頭疼如裂,多系陽浮於上。治

療以清上斂肺為主,配合輸血、輸液爭取治療的迴旋時間。

輸血為本病的有效療法之一。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失

血多而致貧血嚴重者,及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血色素低於

5g%,紅細胞低於150萬/mm3者,應立即輸血,續其元

氣,以解燃眉之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來勢較緩,脈多

見細濡之象。貧血不嚴重者,在治療上有迴旋餘地,可暫不

輸血,及時地以藥物治療。合理輸血,可刺激造血機能的恢

復,但不可濫用。當輸者,應立即輸血;可輸可不輸者,盡

量不輸;不當輸者,堅決不輸,以免形成對輸血的依賴性,

而不利於自身造血機能的恢復。必須輸血者,亦應使輸血

間隔逐漸延長,以至脫離為止。本病以輸新鮮全血最為理

想。

臨床證實,党參能促進紅細胞再生,但抑制白細胞再

生;沙參能促進白細胞再生;黃芪能促進紅細胞再生,不抑

制白細胞再生;人蔘既促進紅細胞再生,也能促進白細胞再

生。因而,白細胞過低,抵抗力極弱,極易感染髮熱者,用

人蔘或黃芪代替党參,可去党參之弊,一舉兩得。阿膠、鹿

角膠、浮萍均能促血小板再生。阿膠、鹿角膠長於止血,故

出血者必用之。浮萍功能化瘀通絡,消斑,故出現瘀血斑者

必用之。

征之臨床,再生障礙性貧血因服用氯黴素等藥品而誘發

者,占相當的比例,因此,醫者在臨床中,對氯黴素等藥物

的應用,應持慎重態度,不可濫用,以免遺禍患者。

驗之臨床,輕度、中度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若能堅持

治療,藥物無缺,營養充足,可漸而向愈;急性及重症患

者,因來勢兇猛,進展迅速,出血嚴重,在治療上無迴旋余

地,多不易救治。

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單方:

小茴香120克 黑礬60克

共炒至微黑色,晾透,研細末。日服2克,分兩次沖

服。用治缺鐵明顯者。

(註:黑礬生用有毒,傷脾胃。炒可去其毒,故須炒

用。)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因脾濕胃逆,肺不降斂,表

衛不固,脾失統攝之權,營血外溢而不歸經所致。

[脈證機理]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均源於中焦脾

胃,中氣健旺,則肝脾溫升而營血不郁,肺胃清降而衛氣

斂固。表陽內交於陰,里陰外濟於陽,營衛調和,氣血暢

遂,營運於內,衛固於外.氣血循經而不外溢,所以不病紫

癜。

由於飲食不調,勞倦過度,或因外感發斑久而不愈,致

使肝脾郁陷而不升,肺胃虛逆而不降,表裡不和,營衛失

調。表陽不能內交於陰,營血溢於肌表,而作紫斑,里陰不

能外濟於陽,營血溢於經絡臟腑,而作鼻衄齒衄,便血尿血,

月經過多,是病內傷發斑。

血郁較輕,衛氣微滯者,則見斑色淺紅,斑點稀疏,浮

現於肌表;血郁較重,衛氣滯者,則見斑色青紫不鮮,緻密

成片;氣血俱虛者,則見斑色暗淡,隱於皮里。肺胃虛逆而

不斂,膽無降路而上逆,故而鼻衄齒衄,食不甘昧,神疲懶

言,虛乏多汗。脾濕肝鬱,血虛無以養心,故症見心悸氣

短,頭暈目眩;血虛無以華色,故症見面色蒼白,唇甲無

華。肝脾郁陷,脾失統攝,疏泄不藏,故症見便血,月經過

多,或見尿血。脾濕腎寒,心腎不交,故症見多夢易驚。陽

不內交於陰,偏於發斑、衄血者,脈見細濡、稍浮緊、關寸

大;陰不外濟於陽,偏於便血溺血,月經過多者,脈見細

濡、稍弦、左關尺右關寸大,氣血俱虛者,脈見細濡、較

弱、兩關偏寸較大。舌苔白膩,舌質偏於紅紫。

[治則]健脾疏肝,和胃平膽,清肺降逆,理氣行郁。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丹皮9克 炒杏仁9克赤丹參12克

北沙參12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

廣桔紅9克 法半夏9克 青浮萍9-12克炒杜仲12克

貢阿膠9克(烊化)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以開化源;炒杭

芍、粉丹皮、大熟地,養血疏肝,兼以平膽;廣桔紅、炒杏

仁、法半夏,清肺降逆;青浮萍、赤丹參,通經活絡以消

斑;炒杜仲,溫陽補腎,以助營血;北沙參,清肺理氣,以

助衛氣;貢阿膠,潤肝熄風,養血止血;白蔻仁,調氣暖

胃,以助消化。

[加減]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柏葉炭12克,清斂肺

氣以止衄。齒衄者,加山榆炭9克、大薊炭9克,斂肺以止

衄。午後稍發潮熱,時見鼻衄者,加小薊炭15克、棕櫚炭12克,斂肺潛陽以止衄。下寒,腰腹隱痛者,加補骨脂6至9克,溫補腎陽以暖下。月經過多者,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服),調經化瘀以止血。大便隱血陽性,或便血者,加槐角炭9克,涼血以止血。尿血者、加瞿麥9克,清熱以止血。上熱口臭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和火。適可而止,不可久服。氣虛神疲,自汗

者,加生黃芪15至30克,補氣固衛以止汗。當歸、首烏、生地炭、人蔘、雞內金等益氣補血,健中養陰之品,可酌情加用。出紫斑,血小板低於5萬/mm3者,改貢阿膠為鹿角

膠9克,補血潤肝以止血。

[忌宜]忌食大熱、大涼之品,忌煙、酒、辣椒等刺激

之物,宜食含有高糖、高蛋白之食品,加強營養,宜食骨髓

湯及豬蹄燉山藥。忌房勞。勿重勞。

[附記]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膚

出現瘀點及瘀斑、粘膜及內臟出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屬祖

國醫學的血虛發斑、肌衄、血證等範疇。有原發性、繼發性

兩種,分急性、慢性兩大型。急性者,以《青萍湯》加減主之。慢性者,斑色淺紅,斑點稀疏,浮於肌表者,易治;斑色青紫不鮮,緻密成片者,難治;斑色暗淡,隱於皮里者,預後不良。三者均以甘緩補養為原則。

怔忡

怔忡,系因中氣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心腎不

交,上下表裡不調,五臟六腑升降失序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健旺,清陽左升,濁陰右降,上

清下溫,心腎交泰,所以不病驚悸、怔忡。素本中氣虛弱之

人,身體不健,脾家多濕.脾濕則運化遲滯,礙肺胃降路,

則肺胃不能降斂,相火泄露而不藏,腎不得溫而下寒,相火

逆升而上熱。若突受驚恐,致使情志緊張,或因情志所傷,

思慮過度,均可擾動神明,致使心君不寧,而病驚悸,甚則

怔忡。

膽胃上逆,肺無降路,濁陰瀰漫於上,故症見頭昏目

眩,心慌悸不寧,頭暈耳鳴,惡聞聲響,怕光羞明,失眠多

夢,心緒不快,納差噁心,或見悲傷嘆息。肝脾郁陷,清陽

不升,故症見精神不振,乏困無力,腹脹運遲,二便失調。

脾濕肝鬱,故而大便初干後溏。三焦相火陷於膀胱,腎寒膀

胱熱,故而小便淋澀不利,或尿頻。脾濕腎寒,肝氣鬱陷,

男子症見遺精,女子症見月經不調,或白帶過多。脾濕腎

寒,肝脾下陷,積瘀臍馥,故而當臍硬跳,其大如掌,按之

疼痛,或臍左跳動鼓指,奔氣上沖,致使心煩意亂,難以自

持。肝主知來,藏血而生魂,魂者神之初氣。水暖土燥,生

發之令暢,則肝木條達。魂神暢旺,故五官空靈,頭腦清

晰,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判斷迅速準確。脾濕腎寒,肝木

郁陷,則魂虛無以濟神,致使神虛,故而五官昏朦,虛眩腦

鳴,反應遲鈍,判斷遲緩而不準,二目乾澀,昏花不明。腎

主藏往,藏精而生髓,腦為髓海,腎精上承以濟心神。水土溫暖,則升降有序,心腎交泰而神寧,腦髓充盈而善記。脾濕腎寒,中土不運,則心腎不交,致使上則虛熱擾神而健忘,

下則腎寒志論而驚魘不寧。腰為腎之府,腎家虛寒,故症見

腰腿酸困疼痛,軟弱無力。中氣虛弱,虛陽浮動,故脈見細

濡、稍動弱、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上熱較重,則脈見細

濡、稍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和中,平膽疏肝,理氣降逆,交濟心腎。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生龍骨12克 牡蠣粉15克炒乾薑6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

皮、全當歸,疏肝平膽;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

氣降逆;生龍骨、牡蠣粉,鎮靜潛陽;炒杜仲,補腎強腰止

痛;炒乾薑,暖下祛寒;白蔻仁,開胃消食。

[加減]頭昏頭痛者,去全當歸,加黃芩炭9克,以清相火。失眠者,加炒棗仁15克,斂神以安眠。心慌悸不寧者,加柏子仁9克、北沙參12克,養心清肺以止悸。噁心欲吐者,加廣藿香6克,清腦以止嘔吐。胃酸多者,改牡蠣粉

為烏賊骨9克,以中和胃酸。胃酸少,食後嘔吐者,加東山

楂12克,或加烏梅肉6至9克,或加炒五味子9克,增加胃酸以助消化,收斂以止嘔吐。中氣虛,全身酸困疼痛不適者,加筒肉桂4至6克,溫中暖下,以振奮陽氣。精神不振者,加大党參15克,補中益氣,以振奮精神。因鼻炎而致頭疼者,去全當歸,加黃芩炭9克、辛荑花9克,清相火,利鼻竅以止頭疼。心悸,當臍硬跳者,加石菖蒲12克,化瘀以交濟心腎。少腹冷痛,或耳鳴者,加罌粟殼4至6克,斂陽以止耳鳴,溫中下以止腹痛。腰痛,小便清長者,加補骨脂9克,溫補腎陽,壯腰止痛,溫澀以縮泉。大便乾結者,去炒乾薑,加肉蓯蓉15克、炒麻仁9克,潤燥滑腸以通便。月經前錯,量多者,去生龍骨、牡蠣粉,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調經以止血。

[忌宜]忌煙、酒、辣椒,宜食營養豐富之食品。環境

以清靜舒適為宜。

[附記]

怔忡包括神經衰弱等神經系統疾患,以心慌心悸不寧,神疲體倦,腦脹虛眩,健忘易驚,腰腿酸軟困痛為特徵。此症多繼發於驚恐,驚恐則心悸不安,漸至怔仲不寧。其標為肺胃不降,相火虛飄;其本為脾腎虛寒,肝木郁陷,清陽不升。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血藏於肝而氣統於肺。

肝藏魂而肺藏魄,魂為神之初氣,魄為精之始基。中氣健

旺,則氣血充沛,魂魄不虛,精盈而神旺;中氣虛弱,則氣

虛血少。清陽不升,肝不生心,則神無以濟;濁陰不降,肺

不生腎,則精無由生。精神俱虛,一旦遭受驚恐,必心悸不

安,漸而怔忡不寧。

征之臨床,上有虛熱者多,症見頭目虛眩腦脹,昏朦不

清,怔忡不寧。故治療以健運中氣,蟄火潛陽為主,兼以暖

下調郁。俾使中氣健旺,則氣血充沛,精盈神旺,怔忡遂

愈。

陽痿

陽痿,系因腎寒脾濕,肝木郁陷,不能升發所致。

[脈證機理]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平人水土溫暖,故肝

木條達而不郁陷,生氣暢旺,所以不病陽痿。

縱慾無度及手淫,或因思慮過度,或因恐懼不釋而傷腎。致使腎寒脾濕,肝木郁陷,不能升發,疏泄不遂,生氣不足,而見陰莖萎軟不舉,是病陽痿。陽虛腎寒,故症見面色晄白,腰腿酸軟。腎寒脾濕,生氣不足,故症見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或面色萎黃。心腎不交,故而卧寢易驚,精神緊張。腎生肝,肝藏魂,肝生心,心藏神,水寒土溫,肝木郁陷,魂虛無以濟神,故症見頭目昏朦不清,怔忡健忘,納差運遲,或見腹脹。脾腎濕寒,肝木郁陷,故脈見細濡、關尺較大,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舒肝,滋益精血,補腎壯陽。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

全當歸9克 貢阿膠(烊化)9克 陽起石12克 淫羊藿15克甘枸杞12克 縮砂仁6克 鎖陽15克補骨脂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桂枝木、炒杭

芍、全當歸、貢阿膠,養血舒肝升陷;甘枸杞、陽起石、淫

羊藿、鎖陽、補骨脂,補腎壯陽;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精神疲乏,倦怠無力,脊背發冷者,加巴戟天

12克、金毛狗脊15克,溫陽補腎,壯腰填髓。早泄者,加罌粟殼5克,以溫腎斂陽。陰莖萎軟不舉者,加仙茅6克,以興陽。陽強不倒,脈見細濡、弦、關尺大者,系肝鬱不升使然,去補骨脂,加炒小香9克、荔枝核9克、炒桔核9克,甘松9克,舒肝以升陷。

[忌宜]忌食生冷、寒涼,以營養豐寓之食品為宜。解

除思想顧慮,保持情志舒暢。

[附記]

陽萎屬性神經衰弱範疇,以陰莖萎軟不舉為特徵。其成

因系脾濕腎寒,肝木郁陷。肝主筋,陰莖為諸筋之所聚,名

宗筋。脾濕腎寒,肝木郁陷,故陰莖萎軟不舉。治療以健脾

疏肝為主,兼補腎陽。臨床所見,多以補腎滋陰為主,很少

用疏肝升陷之品。因其滋陰伐陽,致使水旺上濕,肝木愈

陷,陽痿不唯不愈,遺泄反而愈加。

仙茅有小毒,當慎用。其功能興陽而不斂陽,兼有早泄

者,禁用!用之則早泄愈加。

遺精

遺精,系因脾腎俱虛,肝鬱風動,疏泄太過,肺不能

斂,腎不能藏所致。

[脈證機理]恣情縱慾,思慮過度,傷及心肝脾腎,致

使脾腎俱虛,木郁風動,疏泄太過;相火逆升,刑逼肺金,

肺金不斂,君相二火不能秘藏,致使腎寒精關不固,而病遺

精。

相火不秘,妄動刑肺,致使肺金虛熱不能降斂,脾腎虛

寒,故症見頭暈目眩,咳嗽吐痰,耳鳴腰酸,卧寐不寧,神

疲乏力。夜半陽動之時,因腎虛不能生木,脾虛不能長木,

致使木郁風動,故而夢交。肝木疏泄而腎不蟄藏,故而夢

遺。久病脾腎虛寒,不能生長肝木,生氣不旺,故而面色晄白無華,精神萎糜不振,腰酸困痛,時而滑精,甚則耳聞褻

語,或目見美色,而致精遂自流。

夢遺者,脾腎俱虛,相火浮動,肺熱不斂,故脈見細

濡、關寸大、尺微,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降逆,清肺理氣,斂精藏神。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8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4-5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生龍骨12克 牡蠣粉15克補骨脂6-9克

山奈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

皮,疏肝平膽;廣桔紅、炒否仁、法半夏,清肺降逆;筒肉

桂,溫中暖下;炒杜仲、補骨脂,補腎壯腰止痛;生龍骨、

牡蠣粉,蟄火潛陽,斂精藏神;山奈,鎮靜止遺。

[加減]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至6克,暖脾行瘀,

以助消化。夢驚耳鳴者,加罌粟殼3至5克,暖下以潛陽。胃酸多者,改牡蠣粉為烏賊骨9克,以中和胃酸。肝鬱脈弦者,去筒肉掛,加何首烏20克,潤肝以熄風。尿道灼熱,

尿意不盡者,去補骨脂,加白檀香6克,以清利膀胱濕熱。

大便乾結者,加肉蓯蓉15克,潤燥以通便。腎寒滑精,脈見細濡、關尺大、稍弦,舌苔白薄者,加炒小香6至9克、骨碎補12克,暖腎強腰,固本止遺。或加金櫻子15至20克,補腎以止遺。溺下白濁者,加芡實12克,斂精以止白濁。下焦濕熱,白濁色黃者,去補骨脂、筒肉桂,加何首烏20克、川萆薢9至12克、車前草12克,調血疏肝,清利膀胱濕熱以分清化濁。

[附記]

遺精包括夢遺、滑精。夢與女交而遺精者,謂之夢遺,

不因夢感而精自流出,或目見美色,耳聞褻語,則精遂自流

者,謂之滑精。

遺精首傷腎陰;精液流溢,精之溫氣亦隨之亡失,所以

繼傷腎陽;久則腎之陰陽俱虛,而以腎陽虛為主之上焦虛

熱,中下虛寒。所以,《金匱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

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

失精。」

遺精之作,因脾腎虛寒,肝木郁陷,疏泄不藏,精關不

固,相火升泄,肺家虛熱不斂。所以治療以健脾溫腎為主,兼清肺之虛熱,蟄潛浮動之虛陽,以復上清下溫之常,則滑遺自可向愈。

耳鳴 耳聾

耳鳴、耳聾,系因中氣不健,濁陰上逆,相火不藏,填

塞耳竅所致。

[脈證機理]耳者,清陽之門戶,清虛則善聞,滯塞則

重聽,甚則耳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北方生

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素問·金匱真言論》云:

「南方色赤,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所以,耳為腎官,亦

為心官。所以然者,心腎同屬少陰,平人心火下蟄,以溫腎

水,腎水上奉,以濟心火,心腎交泰,水火既濟,下溫而上

清。上清則氣機暢利,濁陰悉降,孔竅虛靈,故耳聰而善

聽;下溫則精血充盈,清陽上達,七竅空靈,聲入耳通,故

巨細必聞。所以,耳以一竅而並官心腎也。

心腎交泰之權,在於中焦脾胃。脾升則腎肝隨之亦升,

胃降則心肺隨之亦降。肝藏魂,心藏神,魂者神之初氣;肺

藏魄,腎藏精,魄者精之始基。平人水土溫暖,因而肝木條

榮而不郁,清陽升發而神旺,肺氣清肅而不滯,濁陰悉降而

精盈,是以不病耳鳴耳聾。

由於內外感傷,房室過度,耗傷真元,致使脾腎兩虛,

不能生長肝木,肝主生,生氣不旺,清陽不升,因而魂神俱

虛,而病左耳耳鳴,甚則耳聾。脾虛肝鬱,必致膽胃上逆,

肺失降斂,精魄俱虛,濁陰填塞耳竅,而病右耳耳鳴,甚則

耳聾。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肺為水之上源,亦為

髓之上源,腎為髓之下源。肺不降斂,魄虛無以化精,髓源

不足,髓海空虛,則兩耳俱鳴,甚則俱聾。《素問·通評虛

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脾胃之所生也。」綜上

所述,中氣不健,脾濕肝鬱,膽胃上逆,清陽下陷,濁陰上

逆,填塞孔竅,虛靈障蔽,所以耳鳴耳聾,重聽不聞。病雖

在官竅,而朔本求源,實因中土不運使然。脾虛肝鬱,濁陰

上逆,故脈見細濡、弦、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黃

膩。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降逆,消上溫下。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制首烏20克 廣桔紅9克 全瓜蔞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生龍骨12克 牡蠣粉12克北沙參12克

石菖蒲9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炒杭芍,

制首烏,平膽疏肝;北沙參、廣桔紅、全瓜蔞、川鬱金、法

半夏,清肺理氣降逆;草蔻仁、石菖蒲,暖中億瘀,以利樞

機,調和陰陽;生龍骨、牡蠣粉,蟄火潛陽,斂精藏神。

[加減]腎寒者,加補骨脂9克,以溫腎。陽氣浮動

者,加罌粟殼3至5克,溫中暖下,以潛浮動之虛陽。

[忌宜]忌煙酒,節房欲,以居處清靜、清心寡欲為宜。

[附記]

耳鳴、耳聾既是多種疾病中兩個不同的癥狀,也是兩個

不同的病名。名雖為二,實為一症,僅程度不同而已,輕則

耳鳴,重則耳聾。屬癥狀者,治其本病,屬單獨一疾病者,

多系陽衰。清陽不展,濁氣上逆,填塞耳竅所致,治療以降濁為主,升清為輔。清降肺胃,蟄潛上逆之相火,復其上清下溫之常,則耳竅空靈,聲入耳通而善聞。若系外傷等因素所致者,病因不同,治亦另當別論。

癲狂

癲狂,多因土濕木郁,濕旺生痰,痰迷心竅使然。

[脈證機理]平人陰平陽秘,臟氣不偏,神清志涵,所

以癲狂不作。

由於情志抑鬱,憂思傷脾,而致脾濕肝鬱,濕旺生痰,

痰阻氣滯,肺胃不降。復因憤怒傷肝,肝氣愈郁。肝膽同

氣,肝鬱則膽逆,必克胃土,胃土滯而不降,相火無下行之

路,必挾痰上憂心君,痰熱蒙閉清竅,神識迷亂,而病癲

狂。

凡人一臟之氣偏勝,則一臟之志偏見,一臟之聲偏發。

肝之志怒,其聲為呼;心之誌喜,其聲為笑。脾家濕熱素盛

之人,心肝之陽偏旺。重因郁怒,肝氣愈郁而熱愈盛。君相

二火不能潛藏,挾痰熱上擾神明,蒙閉清竅,神識逆亂,症

見喜怒乖常,躁擾不安,面目紅潤,登高而呼,笑罵不休,

越牆而走,不知飢而少卧寐,二便通調者,是為病狂,《難

經》所謂「重陽者狂」是也。肺之志悲,其聲為哭;腎之志

恐,其聲為呻;脾之志思,其聲為歌。脾腎濕寒素旺之人,

肺胃之陰偏旺。重因悲恐,肺腎愈虛而寒盛。肺氣虛弱,不

能降斂,腎家虛寒,不能蟄藏,致使相火虛飄,下不根水,

擾動心神,神志迷網,症見悲恐失正,喜靜寡言,不時悲

啼,驚悸少眠,面目黃瘦,寢食俱廢,溺澀便堅者,是為病

癲,《難經》所謂「重陰者癲」是也。

癲者,緣於陰旺,狂者,緣於陽亢;陽勝則狂生,陰

勝則癲作。勝復相乘,癲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

癲。所以然者,既病則陰陽俱偏使然。癲狂之根源,均緣於

濕旺。濕旺則木郁,木郁必克土,土被木賊,中焦郁迫,故

症見當臍硬跳,按之疼痛。一因情志不遂,則臍左跳動愈

劇,奔氣上沖,神迷志惑,不能自持,而發狂作癲。

狂者,陽亢,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黃膩或

白燥而澀。

[治則]平膽疏肝,斂肺降逆,利氣化痰。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黃芩炭9克生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廣桔紅12克 全瓜蔞12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天門冬9克 蜀漆8克硃砂粉8克(分兩次沖服)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生杭

芍、粉丹皮,平膽疏肝熄風;廣桔紅、全瓜蔞、川鬱金、法

半夏,清肺寬陶降逆;天門冬,清肺潤燥;蜀漆,豁痰利

竅;硃砂粉,鎮靜安神。

[加減]內熱重,登高奔走者,加生大黃9克,以泄內

熱。內瘀重者,加巴豆霜O.05克,以泄其積瘀。小癲者,加生龍骨12克、牡蠣粉15克,以潛斂浮陽。躁狂傷人者,以鮮生薑壹兩搗汁,兌水兩倍,口含噴其面。薑汁入目,因目精疼痛(不傷眼目)而靜止。

癲者,陰旺,故脈見細濡、稍滯、關寸較大、尺微,舌

苔白膩。

[治則]健脾和胃,清肺理氣,降逆潛陽,鎮靜化痰。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生龍骨12克 牡蠣粉15克炒乾薑6克

煨草果5克 石菖蒲12克 硃砂粉1.5克(晚上睡前一次服)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胃;炒芍杭、粉丹

皮、何首烏,疏肝斂膽;廣桔紅、炒杏仁、川鬱金、法半

夏,清肺寬胸,理氣降逆;生龍骨、牡蠣粉,潛斂浮陽;炒

乾薑,溫暖中下;煨草果,暖中和胃;石菖蒲,化痰利竅;

硃砂粉,鎮靜安神。

[加減]下寒重者,加川附片9克,以暖下。驚悸不眠

者,加炒棗仁15克,以安眠。上熱,舌苔燥膩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大便乾結者,加決明子15克,潤腸以通便。小便塞滯不暢者,加冬葵子9克,滑竅以利尿。小狂者,加蜀漆3克,豁痰以利竅。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

暢及環境安靜。

[附記]

癲狂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精神病。

癲者,語無論次,沉默少言,亦稱「文痴」;狂者,狂

言妄語,躁擾不寧,動而多怒,亦稱「武痴」。

癲狂之根源,緣於中土濕旺,標見停痰,為驚悸之重症。

癲起於驚,狂生於悸。治當燥土泄濕,佐以化痰。濕去則痰

無由生,痰去則神宇泰定,陰陽順接,臟腑和平,可漸而向

愈。

風濕歷節

歷節,系因風寒濕邪傷於筋骨肌肉使然。

[脈證機理]平人正氣充旺,氣血調暢,衛固於外,營

守於內,表裡不虛,風寒濕邪無由侵入,故歷節弗作。

由於勞傷中氣,脾濕增而胃氣滯,納食減而運化遲,化

源不足,氣血虛弱,腠理空疏,衛外不固。一旦汗出當風,

或居處寒冷,或淋雨入水,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膝踝者,

眾水之谿壑,諸筋之會聚,風寒濕邪入侵,則遊走於筋骨之

問,痹著於諸節肌肉,痹痛遍歷筋骨諸節肌肉,是病歷節。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即

此之謂。

足之三陰經,起於足下,肉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腎

之升,賴乎脾土之升。勞傷中氣,脾濕不運,肝腎亦郁而不

升。癸水不升,則腎家寒冱,不生乙木,肝木郁動而風作。

脾主肉,腎主骨,肝主筋,濕淫則傷肉,寒淫則傷骨,風淫

則傷筋。風寒濕邪,合傷於三陰之經,故症見筋骨痹痛,遍

歷諸節,肌肉疼痛,甚則小關節壅腫變形。清邪居上,濁邪

居下,寒濕乃地下之濁邪,所傷在下,故而痹痛多在腰股膝

踝,痹著不移,痛楚難耐。《素問·痹滄》所謂:「寒氣勝

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是也。風為陽邪,善行走竄故

而全身疼痛,遊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

諸節尤劇。《素問·痹論》所謂:「風氣勝者為行痹」是也。脾腎濕寒,肝木郁滯,膽胃必逆,故症見心慌氣短,納差消瘦,午後身熱,或見自汗。脾濕腎寒,肝木郁遏,故脈見細濡、稍澀或稍弦緊、關寸大或關尺大,(濕盛則脈偏濡澀,寒盛則脈偏沉緊,風盛則脈偏弦數)舌苔白膩。

[治則] 培脾疏肝,暖腎行瘀,活血通絡,化瘀止

痛。

[方葯]

土茯苓15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赤丹參15克 雞血藤12克 路路通12克

青浮萍9克補骨脂9克

水煎溫服

[方解]土茯苓、建澤瀉,培脾滲濕,強筋壯骨;炒杭

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行瘀,熄風止痛;炒杜仲、補骨

脂,溫陽補腎,壯腰止痛;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理氣

降逆;赤丹參、雞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青

浮萍,通經疏絡,利濕消腫。

[加減]疼痛重者,加罌粟殼5克,以止疼痛。脈見關

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6至9克,疏肝升陷以

止痛。脈見濡澀,下肢腫痛重者,加漢防己9克,或加懷牛

膝6至9克,利濕消腫,行瘀止痛。風濕熱,四肢不腫,關

節疼痛,時而發熱汗出,脈沉緊者,加生黃芪30至60克,補氣止痛。坐骨神經痛者,去赤丹參,加炒乳香9克,通經以止痛。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脈見細濡,關尺大者,去粉丹皮、全當歸、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老川芎9克,舒肝升陷,通經止痛。或徑用《桂芍知母湯》加全當歸9克、赤丹參15克,以治之。

[忌宜]居處忌潮濕,宜溫暖。忌房勞。宜食營養性高

之食品。

[附記]

風濕歷節又稱痹症,系指疼痛遍歷諸節之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

歷節之作,內因正氣之虛,外因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正

氣之虛,虛在肝脾腎三臟虛寒,故其病在筋骨肌肉。

治療首當溫暖中下,培補正氣,實表以絕邪氣入侵之

徑,通經活血以止疼痛。上方加減變化,既可用治風濕性關

節炎。亦可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系因風傷衛氣,遏閉營血,營熱內郁,發

於肌表所致。

[脈證機理]

本病起於內有濕蘊,外感風邪,風傷衛氣衛氣斂閉,遏

逼營陰,營郁化熱,營熱外發,透出肌表,而現紅色斑點,

形似丘疹之狀,高起頑硬,大小不等,壓之疼痛,有時作

癢,是病結節性紅斑。脾濕肝鬱,郁而不升,故多發於下肢

膝踝之間,夜間痛重。木郁風動,筋脈不柔,可見行動蹇

跛。外因風邪入侵,內因脾土濕盛,故屬風濕歷節範疇,多

兼見歷節諸症。肝脾郁陷,故脈見細濡、稍澀、關尺較大,

舌苔白膩。若上有虛熱者,陽氣浮動,則脈見細濡、稍滯、

關寸大。疼重者,脈現弦澀之象。

[治則] 潤肝熄風,清肺理氣,調營解表,行瘀止

痛。

[方葯]

桂枝木9克 炒杭芍9克 生白朮9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肥知母9克 炒杏仁9克土茯苓12克

青浮萍12克 鮮生薑9克 肥大棗4枚

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木疏肝升陷;生白朮和胃理脾;炒杭芍、粉

丹皮、全當歸,活血化瘀,潤肝熄風;土茯苓,強筋壯骨,利濕解毒;青浮萍,通經解表,活血祛瘀;肥知母、炒杏仁、清肺潤肺;鮮生薑、和胃降逆,發汗解表;肥大棗、補脾生血。

[加減]血瘀痛重者,加赤丹參15克、延胡索6至9

克,化瘀止痛。上熱頭昏者,加黃芩炭6至9克,以清相

火。皮膚瘙癢,搔之出血者,加威靈仙3至6克,祛風以止

癢。下寒者,加川附片6至9克,以暖腎行瘀。關節腫痛

者,加青風藤3至6克,疏利關節,祛風止痛。表不固,汗

多者,加生黃芪15至30克,固表以止汗。

[忌宜]忌食辣椒及大熱之品,忌煙,酒,避風。

[附記]

結節性紅斑,祖國醫學謂之紅斑,屬風濕歷節範疇。其

特點為紅斑高起,壓之頑硬疼痛,多發於膝踝之間,夜間煩

熱作疼,黎明熱退疼減,久久不愈。個別患者疼癢兼作,難

以入眠。患此者多系女性,男子少見。疼為血瘀,不通則

痛,癢為氣滯,不暢則癢,氣滯血瘀,循環受阻,所以疼癢

兼作。氣滯重者,癢重而疼輕;血瘀重者,疼重而癢輕。陰

瘀則發熱,陽郁則汗出,患此者多為夜間煩熱而不汗出,故

多系陰瘀。雖紅腫高起煩熱頻作,但不化膿,(有的搔之流

血水)故非為陽盛血熱之瘡瘍,而系風濕為患,所以用桂芍

知母湯加減治之。去麻黃之辛散,重用浮萍祛濕熱而達表

瘀,並加用潤肝熄風之品,活血化瘀以善其後。驗之臨床,

效果甚佳。

[外洗法]

嫩桑枝250克 鮮槐枝500克(或蒺藜蔓500克)

上二味煎湯外洗,加熱再洗,日三次。洗後用紗布裹患

處以避風。用治踝部紅斑最捷。

蕁麻疹 過敏性紫癜

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系因營衛不和,郁於腠理,發於

肌表所致。

[脈證機理]肺主衛氣,肝主營血,平人肺氣肅降,肝

血升達,因而營衛調和。衛氣和煦,實肌表而溫腠理;營血

升達,充脈絡而濡分肉,表氣和調而不郁,所以疹斑不生。

感於露風,或因飲食不適,情志不遂,而致衛氣閉斂,

內遏營血。營郁不得外發,郁而生熱,而愈欲外發。衛欲閉

而營欲發,閉而不秘,發而不透,郁於腠理。輕而淺者,則

皮腠隱現疹點而瘙癢,是病蕁麻疹;重而深者,營郁不得盡

發,郁於肌表,而成紫色斑塊,或伴見癢痛,是病過敏性紫

癜。二者症雖不同,機理則一,均起於營衛之郁滯,所以一

並論述。《金匱要略》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

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極似蕁麻疹。

癢者,責在衛氣之鬱閉;痛者,責在營血之不通。

營郁日久,內熱蘊積,蒸血腐肉,則作瘡瘍。既成瘡瘍,

非但在肌表、腠理,而且深在肌肉,甚則傷筋動骨,內連

臟腑,不唯表氣之郁,里氣亦傷。病已入里,治也另當別論。

蕁麻疹

蕁麻疹系輕而淺者,病機以衛氣閉郁為主,故瘙癢甚。

衛閉則營郁而欲外發,營衛搏於肌表,故全身隱現散在疹

點。脈見細濡、浮、稍數、關寸大,舌苔白薄。

[治則]清肺理氣,調和營衛,達表為主,兼以潤燥熄風。

[方葯]

紫蘇葉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干生地9克 青浮萍9克 炒杏仁9克肥大棗4枚

鮮生薑6克

水煎溫服

[方解]紫蘇葉、青浮萍、炒杏仁,清肺理氣,調衛達

表;炒杭芍、粉丹皮、干生地,潤肝熄風,調營去郁;粉甘

草、肥大棗,和中而補脾精,以滋氣血化生之源;煨生薑,

通經以解表郁。

[加減]衛氣閉斂太過,瘙癢甚者,加荊芥6克、北防

風6克,以泄衛氣。濕盛體胖,脈浮大而澀者,加木防己9

克,以泄內濕。過敏性體質,稍被風寒即感冒,感冒即發

疹,反覆發作,久久不愈者,加炒乳香9克,脫敏以止癢。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系深而重者,病機系因衛氣斂閉太過,營血

不能外達,瘀於肌腠,故疹點密集成片,其色紫暗不鮮,其

體高起皮膚,呈片狀,大小不一,反覆發作。俗稱瘀血斑。

因肝氣鬱陷,故多發於下肢。多見於婦女,男子甚少。脈見

細濡、澀、關尺大或關寸大,舌苔白淡膩。

[治則]疏肝達郁為主,兼以調和營衛,化瘀消斑。

[方葯]

桂枝木9克 生甘草6克 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全當歸9克 老川芎9克 赤丹參15克青浮萍12克

煨生薑9克 肥大棗4枚

水煎服

[方解]桂枝木,疏肝述郁;生杭芍、粉丹皮、全當歸、

老川芎、赤丹參,疏肝活血,化瘀消斑;青浮萍,調衛而達表,粉甘草、肥大棗,益氣補血;煨生薑,和胃兼以達表。

[加減]下肢痛者,加路路通12克、雞血藤12克,活血

通絡,祛風止痛。氣虛者,加生黃芪15至30克,以補氣。

[忌宜]忌風寒濕冷刺激,去除過敏源,忌食燥熱食

品。

[附記]

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是兩個不同的疾病。按祖國醫學

辨證,兩者有共同點。均在腠理肌膚,有一定的聯繫,輕則

為蕁麻疹,重則為過敏性紫癜,所以一併論述。當然,亦有

不似此者,但治療方法相同。

治此二症,應盡量去除過敏源,效果方能理想。如搔則

起疹,移時消失者,多因蛔蟲引起,當首在祛蟲,蟲去則疹

自瘥;後用上方調之,可很快向愈。因其它因素引起者亦

然。

顏面神經麻痹

顏面神經麻痹,系因素秉肝氣燥盛,外被風邪感襲所

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健旺,肝木不郁,氣血充盈,衛

外秘固,風邪無由侵入,所以不病顏面神經麻痹。索秉肝氣

燥盛之人,疏泄過旺,汗溺傷津,營郁外發,致使衛外不

固。重因勞累或情志不舒,則肝氣愈郁。當此之時,若被邪

風,則乘虛襲入,傷衛氣而遏營血,閉皮毛而束脈絡,不得

汗解以宣洩,內不得入於里,外不得越於表,隨其正氣偏虛

而中之,瘀於顏面,或左或右,壅塞不通。患側經絡不用而

弛緩,健側經絡暢通反拘急,患側為健側所牽引,故而口眼

斜,或左或右,麻木不仁,是病顏面神經麻痹。《金匱要

略》云:「賊風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

氣引邪,喎僻不遂」,即系指此。所以,此症系廣義中風之

一種,系在經在絡,輕而淺者。

經絡瘀阻,故而患側麻木,甚則不仁,或不時抖動,

或見頭昏悶痛,耳鳴重聽。經絡弛緩不用,故而患側目

不能瞑而致流淚羞明,口不能閉而致涎水自流,難納水

谷。

左側為病,系因木燥血瘀,風邪外柬,經絡瘀阻,故脈

見細濡、稍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祛風透表,通經活絡。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8克 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

全當歸9克 何首烏15克 威靈仙6-9克凈蟬衣15克

鮮生薑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以益氣血生化之

源;桂枝術、炒杭芍、全當歸、何首烏,疏肝通經,潤血熄

風;威靈仙祛風通絡;凈蟬衣,透表祛風;鮮生薑,解表和胃。

[加減]患側無汗,麻木,為表不透者,加青浮萍9至12克,以通經透表。日眼喎斜重,抖動、麻木、重聽者,

加白僵蠶9克,通經活絡,熄風鎮靜。冬月天寒,表閉不開者,加鮮蔥根三枚(後下),以通陽解表。

右側為病,系因金燥氣滯,經絡瘀阻,故脈見細濡、稍

滯、關寸大,舌苔白膩,或白滿膩。

[治則]清肺理氣,和胃降逆,疏肝通絡。

[方葯]

紫蘇葉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全當歸9克

何首烏15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雙勾藤12克 赤丹參15克 北沙參12克

青浮萍12 凈蟬衣15克 鮮生薑9克

水煎溫服

[方解]紫蘇葉、粉甘草,理氣解表,和胃順氣;炒杭芍、全當歸、何首烏,疏肝潤血熄風;北沙參、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調氣降逆;赤丹參、雙勾藤,通經活絡化瘀;凈蟬衣,祛風透表;青浮萍,通經透表;鮮生薑,解表和胃。

[加減]肝木過燥,口眼喎斜重者,加貢阿膠9克,以助歸、芍、首烏潤肝熄風之力。口眼喎斜重,抖動,麻木不仁者,加白僵蠶9克,通經活絡,熄風鎮靜。冬月天寒,表閉不開者,加鮮蔥根三枝(後下),以通陽解表。

[外治法]

(1)麝香,如麥粒木,酒研備用。老蔥白,伍莖,絞汁,兌三枚雞蛋清,調勻備用。先以酒擦洗患側,再塗麝香,後塗蔥白蛋清汁。每日睡前塗一次。每次塗前均需熱敷患側,並用熱毛巾將顏面擦凈。盡量不洗臉,尤其勿用涼水洗臉。

(2)麝香,如麥粒大,酒研備用。活黑鱔,數條,備

用。先以酒擦洗患側,再塗麝香,後將黑鱔尾剪掉,其體流

血,速將其血塗於患側。待血停止後,再將肛門後段剪去,

又流血,繼續塗抹患側,待血流盡為止。每日睡前塗一次。

每次塗前,均需用溫開水將患側洗凈。

[忌宜]避風、保暖,忌食辣椒及大熱之品。

[附記]

顏面神經麻痹,即面神經炎,祖國醫學謂之「吊眩風」。

本病之成因,內因於肝燥,外感於風邪。肝主風,肝燥必然風動。所以,治療當以潤肝熄風為主。荊芥、防風、秦艽等風葯偏燥,反悖病機,不宜用,蜈蚣,全蠍、白附子,燥烈有毒,更不宜用。用之效也不顯,反有燥烈傷肝之弊。

肝燥有因脾濕致使肝鬱,肝鬱化熱所致者,治當健脾利

濕以疏肝。上方用雲苓、甘草,即是此意,所謂「見肝之

病,當先實脾」者是也。

少陽如經發熱

少陽如經發熱,系因脾濕肝鬱,膽胃上逆,相火不藏所

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燥濕不偏,相互既濟,因而脾胃調和,肝膽不郁,相火蟄潛,上清下溫,所以不病此症。

脾家濕旺之人,肝木郁滯。脾濕肝鬱,膽胃必逆。膽以

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相火不藏,升泄於外,因而熱作,是病

少陽如經發熱。相火上擾,致使營衛不和,故而發熱之先,

首見微惡風寒,繼則因相火升泄於外,故但熱而不寒。相火

壅滯,上蒙清宇,故而頭痛頭昏。相火上炎,火熱傷津,故

症見口苦咽干,口渴思飲。膽胃上逆,肺無降路,氣滯胸

脅、經絡瘀塞,故症見胸脅脹悶,甚則疼痛。相火內擾,營

熱外泄,故而微汗出。熱隨汗解,發熱遂退。熱雖退而因未

除,故而後仍發熱。如此循環不已,纏綿不愈。素本濕盛,

故而舌苔白膩、根厚膩,舌質胖。發熱之先,以如常人,故

脈見細濡,關寸略大;發熱之時,因相火升泄,陽不歸根,

故脈見細濡、稍弦、浮數或洪數、關寸大;燒退後仍如常

人,故脈亦仍見細濡,關寸略大。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潛陽,清肺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5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北沙參12克 柏子仁9克草蔻仁6克

黃常山1.5-3克 軟柴胡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培脾和中;生杭芍、粉丹

皮、何首烏,平膽疏肝;川鬱金、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北沙參,清肺理氣降逆;柏子仁,養心安神;炒蔻仁,

和胃順氣;軟柴胡、黃常山,清解少陽經半表半里之伏邪。

[加減]發熱之先,惡寒時間長,發熱時間反短,來勢猛者,加鮮生薑9克,辛溫發散以祛寒。發熱之先,惡寒時間短,發熱時間長者,去柏子仁,加黑元參9至15克,潤血

涼營以退熱。頭痛重,舌苔白粘而膩者,改生杭芍為黃芩炭

6至9克,以清泄少陽相火.口乾口渴者,加天花粉12克

潤肺以止渴。小便黃者,加焦山梔3至6克,以清利膀胱濕

熱。咽干者,去軟柴胡,加川射干9克,以清利咽喉。大便

初干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燒退後,頭昏、遺精者,去柏子仁,加牡蠣粉12克,斂精以止遺。燒退後,大渴引飲者,去柏子仁,加海浮石9克,生津以止渴。燒退後,胸悶不舒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寬胸理氣,以除悶滿。燒退後,脅痛者,改軟柴胡為赤丹參15克,加延胡索9克,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燒退後,腰痛者,加補骨脂6至9克,或加骨碎補9至12克,壯腰補腎以止痛。

[忌宣]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附記]

少陽如經發熱,包括不明原因發熱等如同少陽經發熱的

發熱證。系因膽胃上逆,相火不藏,升泄於外所致。而膽胃

上逆之源,系因脾濕肝鬱,所以此種發熱,屬內傷而非外

感。治以健脾疏肝,蟄火潛陽為主。陽氣歸根,復其上清下

溫之常,則發熱自除。

黃常山為治瘧疾之要葯,功能清泄膽火。因此種發熱,

先有微惡風寒,繼則發熱,退熱之時微汗出,熱隨汗解,後

又微惡風寒,發熱,循環不已之特徵,形似瘧疾,故用黃常

山治之,效果殊佳。但常山有毒,用時要慎,過用則嘔吐不

止。熱退時不汗出者,用此方效果不佳。

少陽如經頭痛

少陽如經頭痛,多因脾濕肝鬱,膽胃上逆,濁陰瀰漫於

上,清陽不展所致。

[脈證機理]手三陽經自手走頭,足三陽經自頭走足,

手足六陽經皆會於頭上,故頭為諸陽之會。陽性清虛,故五

官空靈,不病頭痛。

由於飲食失調,勞倦過度,或因情志不舒,或因外感風

邪,久而不愈,內傷肝脾,致使脾濕肝鬱。肝膽同氣,脾胃

同源,脾濕肝鬱,膽胃必逆。甲木上逆,化生相火,擾心君

而刑肺金,致使肺熱不能降斂,君相二火逆升,瀰漫於上,

虛靈障蔽,清陽不展,而病頭痛。其痛可因振動而加重,故

而惡聞聲響,尤惡雜訊,語聲嗷啾,細而且長,步履拖拖,

不敢高抬。相火刑金,肺熱不斂,故而午後多見微惡寒發

熱,頭痛也因之加重。陽明經行於前,少陽經行於側,故而

痛在額角、前額者居多。膽胃不降,氣滯胸脅,故而症見胸

痞脅悶。相火逆升,不能潛藏,上熱下寒,故而易作驚恐。

脾濕肝鬱,膽胃上逆,相火不藏,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寸

較大,舌苔白膩或見舌根厚膩。

[治則]健脾和中,平膽疏肝,清肺理氣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辛荑花9克 雙勾藤12克 牡蠣粉15克炒乾薑4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黃芩炭、炒杭芍,

粉丹皮,平膽疏肝,兼清少陽相火;廣桔紅、炒杏仁、法半

夏,清肺理氣降逆;辛荑花,理肺散瘀,通絡止痛;雙勾

藤,通經止痛;牡蠣粉,鎮靜安神;炒乾薑,暖下蟄火。

[加減]頭痛重者,加鵝不食草1.5至3克,通絡散瘀

以止痛。肺熱重者,去炒乾薑,加北沙參12克,以清肺熱。

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克,暖脾行瘀,以助消化。胸悶脹

者,改炒杏仁為炒蔞仁9克,以滌心胸之鬱悶。因外傷而致

頭痛者,去炒乾薑,加北沙參12克、澤蘭葉15至30克,或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服),清肺化瘀,扶傷止痛。巔頂及後頭兩側疼者,去粉丹皮,加全當歸9克,潤血疏肝以止痛。

[忌宜]忌煙、酒、辣椒及大熱之品。居處宜清靜。

[附記]

少陽如經頭痛,系指頭痛以額角、前額為主,兼見少陽

經癥狀,如同少陽經病頭痛者,包括神經性頭痛、因鼻炎而

致之三叉神經痛等。少陽經症頭痛,系因外感所致;少陽如

經頭痛,則系內傷使然。病機多系膽胃上逆,相火刑金,濁

陰瀰漫於上,故治以平膽降逆,清肺理氣為主。

見其上有虛熱,當知其下有虛寒。所以然者,相火逆

升,腎不得溫,必致下寒。故方中黃芩、乾薑並用,以收清

上溫下,蟄火潛陽之功,復其上清下溫之常。清陽舒展,頭

痛自可向愈。

辛荑花性溫而散,入肺經而利鼻竅,通脈絡而止頭痛,

系治此症之要葯。因鼻淵而致之頭痛,用之效果尤捷。但不

宜過量,過則有搔癢難忍之弊。

瘰癧

瘰癧,系因脾虛肝鬱,胃氣不降,肺金不斂,致使膽火

上逆,濁陰壅塞於上所致.

[脈證機理]足陽明經行身之前,足太陽經行身之後,

足少陽經行身之側。足少陽膽,屬甲木而化氣於相火,其經

起目之銳眥,上抵耳後,循頊側而入缺盆,下胸膈而行脅肋,

其氣降於腎臟,以溫癸水。中氣健旺,脾胃沖和,胃土右

降,肺氣降斂,膽火寧謐於腎而不逆升,所以不病瘰癘。

由於勞傷中氣,或因情志不舒,癆蟲乘襲,致使脾虛

肝鬱,肺胃上逆,不能降斂,則膽木逆升。經氣壅遏,化生

相火而上炎,刑灼肺金,肺氣壅滯不斂,瘀熱搏結於耳後兩

側,下至缺盆,頑腫磊硬,瘰瘰成串,是病瘰癧。甲木化生

相火而升炎,壅滯經絡,故初起症見耳後兩側燒灼。肝主

筋,肝膽同氣,火熱傷陰,筋脈捲曲壅腫,故而頸側漸而腫

起,磊落歷碌,頑硬堅實,重者大如雞卵,甚至其大如拳。

若自缺盆而至腋下瘰瘰如串,形如馬刀之狀者,謂之馬刀。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多堅硬而不潰,不紅不熱,腫而不痛。

重者潰爛,膿水淺淡,狀如粉漿,極難癒合。中氣不健,故

而多伴見全身不適,疲乏無力。脾虛肝鬱,故而情志不暢。

膽火上炎,可兼見失眠。中氣不健,肝膽郁滯,故脈見細

濡,稍弦、兩寸關大,舌白膩或黃膩。初起推之移動,無根

不痛,屬陽,易治;後期推之不動,有根,屬陰,難治。

[治則]平膽疏肝,寬胸降逆,通經活血,化瘀消腫。

[方葯]

雲茯苓9克 黃芩炭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5-20克 鵝枳實9克 全瓜蔞9克法半夏9克

蒲公英18-25克 苦桔梗9克 青浮萍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健脾實中;黃芩炭、炒杭芍、粉丹皮、

何首烏,平膽泄火,潤血疏肝;鵝枳實、全瓜萎、法半夏,清肺寬胸降逆;蒲公英、苦桔梗、青浮萍,通經活絡,化瘀消腫。

[加減]左側重,口苦者,加軟柴胡9克,舒肝平膽以

行瘀。腫塊硬大者,加昆布15克、海藻15克,軟堅化瘀;失眠,腫塊硬大者,加牡蠣粉15克,軟堅化瘀,鎮靜潛陽。胃熱口臭者,加粉葛根9克,以清胃降逆。肺熱氣逆者,加浙貝母9克,清肺以降逆。已潰者,內服三七粉3克,或外搽《育紅羔》,或外貼《拔毒羔》。

[忌宜]忌食宿根菜、無鱗魚、天鵝肉、雞、鵝、鴨肉

及一切「發物」,宜食營養豐富含鈣質多之食品及骨髓湯。

[附記]

瘰癧即淋巴結核。此篇主要論述頸淋巴結核。其狀腫大

不平,瘰瘰如串珠,有的其大如拳,可使頭頊強迫性向健側

歪斜。病機多系肺胃不降,膽火逆升,瘀熱壅遏所致,病在

足少陽、足厥陰兩經。未潰者,用上方治療效果尚佳。因其

病在筋而不在肉,所以較之諸瘡為難愈。若已潰爛,俗稱老

鼠瘡,多系相火升炎,上熱日增,脾腎陽虧,下寒日劇所

致,久不斂口,可因陽敗土崩而危及生命,不可大意。

何首烏有消腫功能,上方重用何首烏、蒲公英,兩者相

輔相成,效果尤佳。

癭瘤

癭瘤,系因脾濕胃逆,甲木不降,肺氣壅滯,陽不潛

藏,氣血結聚於脖頸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脾胃沖和,肝膽調暢,清升濁降,肝

血溫升而不瘀,肺氣清降而不滯,相火下潛於水臟,上清下

溫,故癭瘤不作。

由於水中缺碘,饑飽勞逸不均,情志不遂,致使土濕木

郁,中氣不運,膽胃上逆。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胃土上

逆,礙甲木下行之路,相火勢必逆升,刑克肺金,致使肺不

降斂,濁陰上逆,壅於脖頸。久則氣血結聚,頑堅不化,而

成癭瘤。足少陽膽脈,行於頸之兩側,膽氣上逆,壅滯不

暢,故症見脖頸憋脹,頸側塞痛,脖頸變粗,缺盆脹滿。相

火不藏,沖逆於上,故頭目昏悶,咽干口苦,心煩易怒,甚

則目睛突出。膽胃燥熱,散而多食善飢,日漸消瘦。濁陰上

逆,氣血結聚,故脈見濡滯、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和胃,平膽疏肝,清肺降逆,軟堅化瘀。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陳枳殼9克 全瓜萎9克法半夏9克

昆布15克 海藻15克 蒲公英18克川射干9克

草果6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皮、

黃芩炭,平膽疏肝;陳枳殼、全瓜萎、法半夏,清肺寬胸降

逆;昆布、海藻,軟堅化瘀;蒲公英、川射千,解毒消癭,

清利咽喉;草果,開胃順氣降逆。

[加減]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9克、苦桔梗12克,以

助川射干清利咽喉。心動過速者,改粉丹皮為生地炭9克,

潤燥熄風以止悸。二目突出者,加牡蠣粉30克,潛陽以安

神。

[忌宜]忌食辛辣食品及姜、桂之類,絕對忌酒,宜食

含碘多之海帶等食品。保持情志舒暢。

[附記]

癭瘤包括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患。

單純性甲狀腺腫,系因缺碘而導致的代償性疾患。其病

機多因水土影響,致使脾濕胃逆,相火不藏,濁陰逆升,搏

結於脖頸所斂。若遷延失治,或因情志抑鬱,致使相火亢

旺,灼傷營陰,可成甲狀腺機能亢進。

治以潛降浮陽,軟堅散結為主。化瘀散結之品,以海

藻、昆布為佳。《神農本草經》謂海藻「主癭瘤、頸下核」。

近代科學證明,海藻、昆布均含有豐富的碘質。前賢雖不知

此,但通過臨床實踐,獲知其對癭瘤有卓效。歷代醫家一直

沿用,已兩千餘年。西醫以碘劑治療此症,僅數百年歷史,

較之祖國醫學晚千年以上。

征之臨床,單純用碘劑,或單純用含碘豐富的中藥治療

單純性甲狀腺腫,有的療效並不理想,而從祖國醫學的整體

觀念出發,進行辨證施治,將含碘質多的藥物配於復方之

中,療效甚為理想,有的甚至療效卓著。

甲狀腺機能亢進,系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過多所引起,

並非缺碘,而是多碘。故用含碘質多的海藻、昆布等治療,

似反悖病機。但臨床驗證,部分甲狀腺機能亢進(如肝膽燥

熱型,)患者,復方中伍海藻、昆布,比不用療效為佳。所

以然者,取海藻、昆布之化痰、軟堅、散結、鎮靜之功效也。

梅核氣

梅核氣,系因脾濕肝鬱,中氣不運,膽胃上逆,濁陰壅

塞咽喉所致。

[脈症機理]咽喉為清升濁降之道路,咽通六腑,喉通

五臟。六腑為陽而主氣分,五臟為陰而主血分。咽病者,病

在氣分而偏於上;喉病者,病在血分而偏於下。梅核氣為氣

血雙病而偏於氣分。

由於情志不舒,致使肝氣鬱滯,膽胃不調,胃逆不降,

肺熱不斂,濁陰上逆,壅聚咽喉,梗塞不利,狀如梅核,吐

之不出,咽之不下,是病梅核氣,《金匱要略》所云「咽中

如有炙臠」者是也。膽胃上逆,肺失清降,可兼見頭昏惡

心,胸悶心煩,口燥咽干,痰粘難出諸症。肝鬱不升,可兼

見少腹脹滿。

膽胃上逆,濁陰不降,則咽病;肝脾郁陷,清陽不升,

則喉病。氣分病多者為咽病,脈見細濡、滯、關寸大,舌苔

白膩;血分病多者為喉病,脈見細濡、稍弦、關尺較大,舌

苔白膩。

[治則]平膽和胃,疏肝熄風,清利咽喉。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干生地12克 廣桔紅9克 瓜蔞仁9克法半夏9克

川射干9克 苦桔梗9克 山豆根6-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

干生地,平膽潤肝熄風;廣桔紅、瓜蔞仁、法半夏、清肺寬

胸降逆;川射干、苦桔梗、山豆根,清利咽喉。

[加減]聲音重濁者,加馬勃9克,利咽以開聲。胸悶

噁心者,加淡竹茹9克,和胃以止嘔。情志不舒,胸脅滿悶

者,加川鬱金9克,以行郁理氣。咽炎,肺熱咽紅者,加黑

元參9克,或加寸麥冬12克,以清熱潤肺。禁用升麻。喉

炎,肝膽燥熱者,去雲茯苓,可酌加柴胡、黃芩,以清相

火,或加升麻、葛根,以敗毒消腫。喉嚨紅腫者,加蚤休9

克,以涼血消腫。氣滯腹脹,脾濕不顯者,酌加川厚朴6至9克,以行郁消脹。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物,解除思想顧慮,保持情志

舒暢。以素食為佳,葷腥助熱,對本病不利。

[附記]

梅核氣,包括慢性咽炎、喉頭歇斯底里等症。心脈上挾

咽,腎脈循喉嚨,梅核氣既屬咽喉俱病,所以多系氣血郁

滯,內聯心腎。

咽喉為陰陽升降之通道,膽胃肺之氣機上逆,壅聚於咽

喉,致使道路梗阻,濁陰無下降之路,氣滯血瘀,而作此症。

其病在上,多屬火熱,治以清降為主。清降肺胃之氣,濁陰

得降,則清陽能升,清升濁降,氣道清利,則病可向愈。偏

重氣分者,以清肺為主;偏於血分者,以潤肝熄風為

主。

咽病胃氣偏寒,慎用葛根,禁用升麻,喉病胃氣偏熱,

參合脈證,升麻、葛根俱有用武之地。

治療急性扁桃腺炎驗方:

川射干9克 苦桔梗9克 黑元參15克麥門冬12克

生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全瓜萎9克粉甘草6克

半枝蓮9克

水煎溫服

膽道蛔蟲

膽道蛔蟲,系因中土濕寒,木氣鬱滯,蛔不得安,上竄

膽道,動擾不寧所致。

[脈證機理]木生於水,長於土,而化火,為水火之中

氣。乙木生於癸水,長於己土,而生君火,其性升發,升則

水亦隨之上二升而化清陽,因而火不上熱;甲木生於壬水,降於戊土,而化相火,其性潛降,降則火亦隨之下降而化濁

陰,所以水不下寒。中土健旺,肝升而膽降,則火清而水

暖,故蛔厥弗作。

由於感冒風寒,飲食不節,內傷脾胃,脾濕增而胃家

寒,肝膽郁遏,蛔不得安,上竄膽道,動擾不寧,故症見右

脅衝擊作痛,是病膽道蛔蟲。膽木上逆,賊克胃土,胃氣

沖逆不降,故而痛連右側肩背。寒則氣凝,凝則不通,不通

之極,故而四肢蹶冷。蛔蟲擾動,膽胃上逆,故兼見噁心嘔

吐,甚則吐蛔,煩躁不安。木郁克土,土色外現,可見全身發黃。氣滯不通,故脈見弦緊、關寸較大,舌苔白薄或白膩。

[治則]平膽疏肝,暖胃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6克 陳枳殼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淡吳芋6-9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

平膽疏肝;陳枳殼、炒杏仁、川鬱金、法半夏,破滯寬胸,

行郁降逆;淡吳芋、草蔻仁、筒肉桂,溫暖中下以安蛔。

[加減]噁心嘔吐者,加煨生薑9克,降逆以止嘔。脘

脅痛重者,加烏梅肉6至9克,酸斂安蛔以止痛。發黃者,

加綿茵陳15克,疏肝利膽以退黃。脈沉細,四肢厥冷者,加炒乾薑5至6克,或酌加川附片6至9克,以回陽救逆。

[忌宣]忌食生冷、保暖。

[附記]

膽道蛔蟲,系因蛔蟲竄入膽道,致使膽道痙攣而引起

的,以陣發性絞痛為主症的膽道疾患。發病機制,多系飲食

寒涼,天時寒冷,感冒風寒,致使胃寒,蛔不得安,上竄膽

道使然,《金匱要略》所謂「臟寒,蛔上入膈」者也。治療

以暖胃散寒為主,佐以平膽疏肝,安蛔止痛。若症見發熱發

黃,系因蛔蟲阻塞膽道,引起膽道發炎,膽汁不能外泄所

致,當佐以清利膽道之品治之。

吳茱芋大辛大熱,功能暖胃疏肝止痛,安蛔最捷。蛔蟲

見吳茱芋之辛熱則收縮,收縮方能退出膽道而痛止。所以,

吳茱芋可謂安蛔之聖葯。但不可過用,以3-9克為宜,過

用則因其大辛大熱而致肝家燥熱,令人瞑眩。

腸癰

腸癰,系因飲食不節,肝鬱化熱,內陷腸腑,蒸腐血肉

所致。

[脈證機理]因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或因勞累,或

因急行奔走,或因寒溫不適.內傷脾胃,肝氣鬱陷腸腑,郁

而化熱,熱盛蒸腐血肉,症見右少腹腫痞,按之痛,是病腸

癰,甚則化生癰膿。

腸癰初起,因邪熱擾動,致使營衛不和,症見發熱惡

寒,形似外感。肝氣鬱陷,疏泄不遂,攻衝激盪,故症見滿

腹作痛,遊走不定。肝膽同氣,肝鬱則膽逆,膽逆則橫克戊

土,胃失和降,故症見噁心嘔吐,或右上腹作痛。繼則因肝

郁化熱,氣滯血瘀,而致右少腹腫痞作痛,痛處不移。肝主

筋,肝氣瘀滯,化熱傷津,筋失濡潤,因而拘急,故症見右

腿屈曲則舒適,伸則牽引疼重。熱極蒸腐血肉,化生癰膿,

故症見腹皮緊急,按之濡軟。肝氣瘀陷化熱,故脈見細數而

弦、關尺較大,舌苔白膩,舌質紅。膿成則熱勢更重,所以

脈見洪數。

[治則]清利腸腑,化瘀止痛。 (膿成者佐以排膿。)

[方葯]

生大黃9克 粉丹皮9克 生桃仁15克冬瓜籽15克(研)

芒硝9克<後下> 桉樹葉5克 敗醬草15克

水煎溫服(膿成則排泄膿穢,膿未成則下瘀血。)

[方解]生大黃、芒硝清利腸腑之鬱熱;桉樹葉、生桃

仁、粉丹皮、冬瓜籽、敗醬草清熱涼血,消腫排膿。

[加減]腸癰初起,嘔吐者,增生大黃為15克,以泄內

熱而止嘔吐。膿成,濕寒明顯者,加生苡仁30克,以利濕消滯,或酌加川附片3至6克,祛寒以散結。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肥甘厚味,以軟食為宜。

保持大便通利。

[附記]

腸癰包括闌尾炎等疾病。闌尾炎有急、慢性之分,有不

化膿,化膿,甚則穿孔之別。急性化膿者,起病急驟,熱象

明顯,變化迅速,用上方治療。若有穿孔先兆,或已穿孔引

起腹膜炎者,應及時配合西醫治療。慢性者,起病較緩,熱

象不顯,反覆發作,以右下腹痛為主。治以健脾和胃,疏肝

止痛,佐以清利腸腑濕熱。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者,也可出

現明顯熱象,甚則化膿穿孔,不可忽視。當此之時,仍需按

急性闌尾炎處理。

桉樹葉殺菌消炎,效果甚佳,急性、慢性均宜,實為治

療闌尾炎之良藥,效在公英、二花之上。

治療慢性闌尾炎偏方:

黃豆油60克。熬開放溫,一次空腹頓服。服後腸鳴腹

瀉,痛可立止。

頹疝

頹疝,系因中下虛寒,致使肝木郁陷,下沖少腹,結於

陰囊所致。

[脈證機理]此病多因情志不舒,加之外感寒濕之邪,

致使肝脾郁陷,盤瘀少腹,結於陰囊而成。症見陰囊或左或

右堅硬墜痛,牽引少腹,拘急疼痛,因疼痛而致步履艱難,

或見大便乾結難下,陰囊濕冷。脈見細濡、弦、關尺大,舌

苔白膩,

[治則]溫暖中下,舒肝升陷。

[方葯]

桂枝木9克 貢阿膠9克 全當歸9克荔枝核9-12克

炒桔核9-12克 炒小香9克 大茴香1-3克

水煎溫服

[方解]炒小香、大茴香,溫暖中下;桂枝木、貢阿膠、全當歸,養血舒肝升陷;荔枝核、炒桔核,舒肝化瘀止痛。

[加減]大使乾結難下者,加肉蓯蓉15至30克、炒麻仁

9克,潤燥滑腸以通便。

[忌宜]忌食辣椒、酒,切忌房勞,避免六熱,大寒刺

激。

[附記]

頹疝為七疝之一,以陰囊偏墮、拘急疼痛為特徵。《素

問·骨空論》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靈樞·

經脈篇》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大夫頹疝……

是肝所生病者。」故疝氣與肝之關係至為密切,多系中下虛

寒,肝氣鬱陷所致。頹疝為七疝之一,也不外此。征之臨

床,頹疝多系睾丸炎等疾患,用上方治療,效果甚捷。

此症有因久病遺精、白濁而成者。

下篇婦科病證

一、月 經

血生於脾,藏於肝,而總統於沖任二脈。脾統血,喜燥

而惡濕;腎藏精,其性閉蟄,主沖任二脈,肝主疏泄,性喜

條達,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土溫暖,生髮之令暢,則肝

木條達,月經調暢,盈縮按時;脾濕腎寒,不能生長肝木,

則肝氣鬱陷,疏泄不遂,沖任失調,月經病作。疏泄太過,

剛月事先期而至,甚則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則月事後期方

來,甚則閉結斷絕,肝腎陰旺,則經血凝瘀,紫黑成塊,腐

敗不鮮,甚則絕產不生,以至亡身殞命。故治療婦科疾患,

首在調經。

太過不及,雖緣於脾濕腎寒,肝氣鬱陷,亦緣於肺胃降

斂之失常。所以然者,脾胃同屬中土,互為表裡,胃喜潤而

惡燥,與脾互為既濟。脾濕則胃逆,胃逆則肺無降路,故肺

胃降斂失常。降斂不及,則肝氣疏泄愈甚,降斂太過,則肝

氣鬱遏愈加。

治應朔本求源,首當健運中洲,以資經血化生之源;疏

肝理氣,以調經期之太過不及,溫腎潛陽,以固其根本。

婦人之質,有異於男子,病則多宜培補疏調,最忌寒涼

伐泄。先哲仲景,示以溫經之法,可謂婦科之準繩。尊先暫

之垂訓,視其臟氣之偏而慎調之,雖不能盡愈婦科諸疾,也

當能愈差過半,非難為之事也。

月經先期 崩漏

[脈證機理]月經先期為崩之先兆,崩漏為先期之劇

者。肝木疏泄過旺,肺金收斂不及,則月經先期而至,或淋

漓不止;肝木疏泄太過,肺金不能收斂,則病血崩。究其根

源,均系中氣虛敗,腎家虛寒。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血統於肝脾,氣藏納於

肺腎。中氣虛弱,則肝木郁陷而愈欲疏泄,木欲泄而金欲

斂,氣虛收斂不及,則月經先期而至,或淋漓不止(漏經),

或梗塞不利,木但能泄而金不能斂,則月經滂沛流溢,而病

血崩。腎家虛寒,故而經色淡薄。陽虛寒凝,故而月經暗

紅,或紫黑成塊。腰為腎之府,腎寒,故而腰膝疼痛,酸軟

無力。肺腎氣虛,不能潛藏,則虛陽上浮,故而頭目暈眩.

心慌氣短,面色晄白。陽虛欲絕,則症見面色蒼白,手足逆

冷。

月經先期 漏經

月經先期與漏經,均屬肝木疏泄過旺,氣虛,肺金收斂不及所致,故脈見細濡、弦、關寸大,舌苔白薄或白膩。

[治則]健脾溫腎,舒肝斂肺。

[方葯]

雲茯苓9克 全當歸12克 炒杏仁12克棕櫚炭12克

粉甘草8克 筒肉桂B克 法半夏9克蓮房炭12克

炒赤芍12克 大党參15克 炒杜仲12克炒乾薑8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赤芍、全當

歸,舒肝養血;炒杏仁,清肺理氣;火党參,補氣止血;法

半夏,和胃潛舊;炒杜仲,溫腎強腰止痛;棕櫚炭、蓮房

炭,調經止血,筒肉桂、草蔻仁、炒乾薑,溫暖中下。

[加減]淋漓不止者,加貢阿膠9至12克(烊化),舒肝熄風以止漏。腹痛者,加罌粟殼3至5克,暖中以止痛。大便初干,腹痛者,加肉蓯蓉15克,延胡索9克,潤燥通便

舒肝止痛。大便初干,胃酸多者,加炒麻仁9至15克、烏

賊骨9克,滑腸通便,中和胃酸。氣滯者,加廣桔紅9克,

以清肺理氣。小便不利者,加炒蒲黃15克,化瘀止血利尿。

創傷,少腹痛者,加蘇澤蘭15至30克、降真香9克,化瘀扶傷以止痛。淋漓不止,紫黑成塊者,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服),化瘀以止血。

血崩

血崩為肝木疏泄太過,氣虛至極,金不收斂所致,故脈

見細濡、稍促動、關寸大或關尺大、或虛大而芤,舌苔白

膩。

[治則]健脾舒肝,清肺溫腎,氣血雙補。

[方葯]

雲茯苓15克 粉甘草6克 炒赤芍15克生地炭15克

全當歸15克 炙黃芪30克 炒否仁12克棕櫚炭12克

蓮房炭12克 貢阿膠(烊化)12克煨生薑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緩中;炒杭芍、全當歸、

生地炭、貢阿膠,補血潤肝,熄風止血;炙黃芪補氣固脫,

炒杏仁,清肺調氣;棕櫚炭、蓮房炭,調經止血;煨生薑,

和胃降逆。

[加減]氣虛者,加紅人蔘9克,或加大党參15克,益

氣補虛以攝血。腹痛者,加罌粟殼3至6克、延胡索6至9

克,溫暖中下,疏肝止痛。脈兩寸大、尺微者,加法半夏9

克,降逆以潛陽。脈關寸大,下虛者,加筒肉桂4至6克,

溫腎以潛陽。脈關尺大,將欲脫者,加桂枝木6至9克,升

提肝氣以防脫。舌苔燥膩者,加北沙參15克,以清肺潤燥。

尿不利而黃者,加炒蒲黃15克,化瘀止血利尿。虛證,出血過多者,加劉寄奴6至9克、三七粉1.5至3克(分二次沖服),扶傷以止血。流血過多者,立即輸液、輸血以扶正固脫。

[附記]

月經先期與崩漏,屬脾腎虛寒,風木郁沖,疏泄太過,

氣虛不斂。崩症或見上有虛熱,但切不可為此標症所惑,本

末倒置,經用寒涼伐泄,禍及患者於反掌之間。崩症見有欲

脫之徵兆者,立即輸液或輸血,以救其危急。

鮮生薑達表發汗,煨生薑和胃降沖逆,所以,鮮生薑用

於辛溫解表;內傷雜病,胃氣上逆不降者,用煨生薑以降胃

氣之沖逆。

月經後期 閉結

[脈證機理]月經後期為閉結之先兆,閉結為後期之劇

者。肝氣鬱遏,疏泄不暢,肺氣斂閉,則月經後期而至,或

結塞不暢;肺氣斂閉不啟,肝氣不能疏泄,則病閉結。究其

根源,均系中下虛寒,肝膽鬱熱。

肝膽同氣,乙木郁陷,則甲木必逆。郁陷則下熱生,逆

沖則上熱作,甚則盜汗出。熱則經脈燔蒸,營陰暗耗,汗泄

則亡其陽。肺氣斂閉,肝鬱疏泄不利,故症見經來結澀不

利,血色暗紅,或紫黑成塊,少腹下墜不適,甚則閉結不

通。相火上逆,故症見頭目暈眩,胸悶氣短,心煩易怒,或

見夜熱骨蒸盜汗。肝鬱膽逆之源,緣於中氣之虛,腎家之

寒。脾虛則濕增而不運化,胃虛則失其和降之常。中虛不調,

升降不遂,必致肝木郁陷,膽木上逆。胃氣不降,君相二火下無降路,腎虛不潛,而致腎寒,故症見腰腿酸困無力,積瘀日久,月經方來,或來時腹疼腰痠,艱塞不利。

月經後期

月經後期,系因肺氣斂閉,肝氣疏泄不暢所致,故脈見

細濡、稍滯、關寸大,或見細濡、稍澀、關尺大,舌苔白薄

膩。

[治則]健脾疏肝,活血通經。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桂枝木6克老川芎9克

陳枳殼9克 炒桃仁9-15克 法半夏9克蘇澤蘭20克

赤丹參15克 石菖蒲9克 川牛膝9-12克縮砂仁6克

粉丹皮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皮、

老川芎,疏肝平膽,通終活絡;陳枳殼,寬胸利氣;炒桃仁,破血行瘀;法半夏,和胃降逆;蘇澤蘭、赤丹參,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經行血;縮砂仁、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減]上熱頭痛,脈見寸大者,加黃芩炭6至9克

清相火而止頭痛。腹疼重者,加延胡索9克,全當歸9克,

疏肝以止痛。中下濕寒者,加炒乾薑3至6克,溫暖中下,以散濕寒。脾腎濕寒,肝鬱腹疼,脈弦者,去老川芎,增桂枝木為9克,溫陽舒肝,升陷止痛。中氣不足者,加大党參12克,或加紅人蔘6克,以補益中氣。腎寒、性機能衰退者,加石楠葉15至20克,溫腎以興陽事。

閉結

月經閉結,系因肺氣斂閉不啟,肝木不能疏泄所致,故

脈見細濡、稍澀、關寸大或偶見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活血行瘀,通經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桂枝木6克粉丹皮9克

老川芎9克 鵝枳實9克 炒桃仁9-15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澤蘭葉30克 赤丹參30克草紅花9克

川牛膝12克 石菖蒲9克 縮砂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皮、

老川芎,疏肝平膽,通經活絡;鵝枳實、川鬱金,寬胸利

氣;法半夏,和胃降逆;炒桃仁、草紅花,破血行瘀通經;

蘇澤蘭、赤丹參,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經行血;縮砂仁、

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減]骨蒸夜熱,舌苔黃膩者,去桂枝木,加軟柴胡

9克,清解半表以退熱,加大熱地9至12克,滋陰養血以除蒸。面色枯槁,目下青黑者,加茜草根15克,活血化瘀以通經。少腹有痞塊,壓之硬痛者,加京三棱9克、蓬我術9克,破結以化瘀。下寒,白帶多而清稀者、加蛇床子6克補腎以止帶。

[忌宜]忌食大辛、大熱之品。

[附記]

月經後期與閉經,其本為脾腎濕寒,標為肝膽燥熱。所

以,在治療上,不可見其燥熱閉結而輒用涼營泄熱之品。用

則脾陽頹敗,中氣愈虛,病反難愈。

茜草根少用止血,多用活血化瘀。

痛經

[脈證機理]痛經,分行經腹痛、經前腹痛、經後腹痛,

均因肝木疏泄不遂,刑克脾土使然。經前腹痛,多伴有月經

後錯;經後腹痛,多伴有月經前錯。

經前腹痛

經前腹痛,為痛在月經來潮之前者。系因脾濕肝鬱,經

脈壅塞,不能疏泄,肺氣斂閉太過,因而多見月經過期不

來。當泄而不能泄,肝氣鬱勃衝突,勢必刑克脾土。脾主大

腹,故而下腹作痛。痛甚而致陰陽格拒,陽浮於上,故而頭

上汗出;陰沉於下,故而少腹冷墜。腰為腎之府,腎寒,故

症見腰痛;胞宮為腎所主,腎寒,故多見宮寒不孕,絕產不

生。

肝氣鬱極,方能疏泄,所以痛過經水方來。肝木雖能疏

泄,而肺氣仍斂閉不啟,故來而艱澀不科,或紫黑成塊。經

水既來,經脈漸而疏通,木氣松和,痛也自減或全止。或因

脾土被賊,運化遲滯,胃氣壅滿,上逆而作噁心嘔吐。脾濕

肝鬱,疏泄不利,故脈見細濡、稍弦、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活血行瘀,暖下止痛。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l2克粉丹皮9克

筒肉桂5克 廣桔紅9克 炒桃仁12克法半夏9克

蘇澤蘭30克 延胡索9克 草蔻仁6克赤丹參12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緩急;炒杭芍、粉丹皮,

疏肝止痛;廣桔紅、法半夏,清降肺胃;草蔻仁、筒肉桂,

溫暖中下;炒桃仁、蘇澤蘭、赤丹參、延胡索,通經活血,

行瘀止痛。

[加減]脈稍弦,月經稍後錯者,去筒肉桂,加全當歸

9克,舒肝以止痛。脈弦,月經後錯者,去簡肉桂,加老川

芎9克,通經以止痛。下寒者,加炒乾薑6克,以暖下。夜

熱煩躁,舌苔厚膩者,去筒肉桂,加軟柴胡6克、生地炭9

克,或加大熟地9克,以清膽經之熱,潤肝家之燥。脾濕,

小便不利者,加車前草12克,利尿以去濕。胃熱嘔惡者,去筒肉桂,加淡竹茹9克、煨生薑6克,清熱和胃,降沖逆以止嘔。

行經腹痛

行經腹痛,為痛在行經始終者。亦屬脾濕肝鬱,經脈壅

遏不通。症見月經量少,結澀不利。多系子宮後傾,輸卵管

不通使然。治同經前腹痛。

[加減]行經口臭,胸膈煩熱或五心煩熱者,加軟柴胡

6克,或加黃芩炭9克,以清肝膽鬱熱。或徑用《丹梔逍遙

散》。經來量少,結澀不利,白帶多者,加牡蠣粉12克,以

破結止帶。經來量少,時停,腹痛又來,時通時塞者,加補

骨脂9克,溫腎以通經。行經腰痛者,加炒杜仲12克,甚則加骨碎補9克,溫腎以止痛。輸卵管不通者,加石菖蒲9

克,行瘀以消結滯。

經後腹痛

經後腹痛,為痛在月經來潮之後者。系因水寒土濕,血

虛肝燥,陷泄不升,因而多見月經先期而至,行經期長,斷

續不止。肝木枯燥生風,賊傷脾土,故而納差運遲,少腹隱

隱作痛。脾濕腎寒,故症見腰腿睏乏無力,大便稀薄,甚則

宮寒不孕,即使懷胎,也易流產。脾濕腎寒,肝木郁陷,故

脈見細濡,關尺略大,舌苔白薄或白薄膩。

[治則]溫中暖下,潤血舒肝。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全當歸15克 貢阿膠(烊化)9克 石菖蒲9克

蘇澤蘭15克 炒乾薑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

皮,舒肝升陷,達郁止痛;貢阿膠、炒杭芍、全當歸,潤血

熄風;石菖蒲、蘇澤蘭,行瘀止痛;炒乾薑,溫暖中下。

[加減]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6克,以暖中醒脾。月

經量多者,去蘇澤蘭,加炒蓮房15克、棕櫚炭9克,調經以止血。月經量多,紫黑成塊者,加劉寄奴6克,以化瘀以止血。經色暗淡稀薄者,加炒蒲黃12克,以利濕止血。腎寒腰痛者,加炒杜仲12克,或加骨碎補9克,溫腎以止痛。宮寒不孕者,加石楠葉lo克,以暖宮寒。或徑用《大溫經湯》加減化裁以治之。腹泄者,加罌粟殼5克,斂腸以止泄。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氣虛不斂,月經量多者,加山芋肉12至15克,斂肺以止血;或加生黃芪15克,益氣以止血。

[忌宣]忌生冷、辛辣,宜食營養豐富之食品。勿勞累。

[附記]

經前腹痛、行經腹痛,多因肝氣鬱滯,經脈結澀所致。

因此,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不易之法。但亦當適可而

止,以免肝氣疏泄太過面致崩漏。若非白帶過多,不用澤

瀉,以防利脾濕而傷肝陰。

經後腹痛,多因血虛木燥生風,陷泄不升所致,多見上

有標熱,而本屬脾腎虛寒。木燥,宜補血潤血以熄風;脾虛

腎寒,宜溫中暖下。但不宜過用香燥、大熱之品,以防助陽

太過而灼肝陰。更不可見有標熱,徑用寒涼,戕伐脾腎本已虛憊之陽,致成墜胎、宮寒不孕之禍。

痛在經前,多伴有月經後錯,痛在經後,多伴有月經前

錯,故當與月經前錯、後錯互參,靈活變通而治之。

熱入血室

[脈證機理]《金匱要略》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

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

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此為熱入血室也。」「婦人中

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

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行經之時,血室空虛,不慎感受風寒,衛氣閉斂,而致

營血郁滯。營郁則發熱,熱自經絡乘虛而入客血室,是病熱

入血室。肝藏血,血室為肝所主。肝膽同氣,熱邪自厥陰而

傳少陽,少陽之經氣不利,橫塞胸脅,故症見胸悶氣短,甚

則狀如結胸。少陽相火不能潛降,勢必逆升,相火升炎,爍

傷心液,心液耗傷,神不守舍,故而譫語,如見鬼狀。血屬

陰,邪客血室,故而入夜則發熱譫語,如見鬼狀,白晝以如

常人,或為一般感冒之狀。熱客血室,故夜間脈見浮數,舌

苔白膩或淡黃膩,白晝脈細濡、關寸略大,以如常人。

[治則]清泄肝膽之經熱,和解涼營。

[方葯]

醋柴胡9克 炒杭芍9克 黃芩炭9克粉丹皮9克

大熟地15克 法半夏9克 粉甘草6克煨生薑9克

肥大棗3-5枚

水煎溫服

[方解]醋柴胡、黃芩炭,和解清熱;炒杭芍,粉丹

皮、大熟地,疏肝涼營;法半夏、煨生薑,和胃降逆;粉甘

草、肥大棗,和胃益脾,以滋營衛化源。

[加減]氣虛者,加大党參12克,以補氣。腹痛者,加

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

[忌宜]勿受寒涼。忌食生冷、辛辣。注意休息,勿勞累。

[附記]

熱入血室,系指經期感受風寒之邪,邪氣乘血室空虛,

化熱入客之疾患,俗稱經期感冒。雖系感受風寒,屬感冒范

疇,但因血虛,邪客血室,故見症不同於一般感冒,治亦迥

然而異。要在詳詢病史,知夜熱譫語之源,投以清泄肝膽,

和解涼營之劑,雖非易如反掌,也絕非難治。

二、妊 娠

《靈樞·決氣篇》云:「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

身,是謂精。」《靈樞·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

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兩精相搏,

二氣妙凝,合而成形。血以濡之,化其魂神,氣以煦之,化

其魄精,涵養變化,五氣皆足,瓜熟蒂落,十月而生,是為

人。

未形之先,爰有祖氣,祖氣之內,包含陰陽。氣含陰

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升則為陽,降則為

陰。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土也。胎以氣化,而不

以精化。精為果中之仁,氣為仁中之生意。胎得土氣,生意

為芽,芽生則仁漸枯,故精不能生。結胎者,精中之生意

也。胎氣既結,血以濡之,而化其魂神,氣以煦之,而化其

精魄。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氣血之根,總源於脾胃。脾

胃屬土,乃化生氣血、培養胎元之根本,所以,黃元御曰:

「胎妊者,土氣所長養也。」土氣充旺,則四維得養,木火

以生長之,金水以收成之,化生五神,爰生五氣,以為衛

外,產生五精,以為內守,結五臟,以為宮城,開五官,以

為門戶,日遷月化,潛滋默長,形完氣足,十月而生,是為

人。

妊娠惡阻

[脈證機理]《金匱要略》云:「婦人得平脈,陰脈小

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素問·平人氣

象論》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胎氣初結,

中氣凝壅,升降之機堙郁,沖和之氣壅礙。胃氣初郁,故症

見口味厭常而喜新。及其兩月胎成,胃氣阻逆,故症見噁心

嘔吐,食不下,是病妊娠惡阻。胎氣阻膈,而致脾胃不和,

肝膽失調,升降不利。陰不能上承以濟陽,則陽盛於上,故

而頭昏、心慌、氣短、口渴、失眠,陽不能下潛以濟陰,則

坎中陽虛,故而腰腿酸困無力。胎氣形於脈,故脈見細濡、

關寸較大,寸動,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和胃,平膽疏肝,清肺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全當歸9克

廣陳皮9克 炒杏仁9克 縮砂仁9克白蔻仁9克

姜半夏9克 煨生薑9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全當歸,

平膽疏肝;廣陳皮、炒杏仁、姜半夏,清肺理氣,降逆止

嘔;白蔻仁,和胃止嘔;縮砂仁,溫中行瘀;煨生薑,和胃

降逆止嘔。

[加減]腹痛者,加延胡索9克,或加粉丹皮6至9克

疏肝以止痛。失眠者,加炒棗仁12克、炒五味子9克,斂肺養心以安眠。氣虛口渴,舌苔白膩而厚者,加紅人蔘6克、天花粉9克,清熱益氣,生津止渴。木香香竄下行,禁用!若與半夏同用,有墜胎之弊。

[附記]

若素有症疾,懷孕之後,胎聯於症,則症亦加重,甚則

漏下。因氣血集中養胎,正氣相對虛弱,無以御症使然。脈

見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膩,或見舌質較紫。以上方

加川鬱金9克、粉丹皮9克、蘇澤蘭15克、炒桃仁15克、縮砂仁9克、石菖蒲9克治之。脾大者,可用《桃核承氣湯》,

或酌用《抵當湯、丸》治之。

[忌宜]忌生冷、大辛、大熱之食物。勿勞累,宜靜卧

休息。

[附記]

平脈,系指脈象和平,人無疾病之脈,亦即細濡之脈。

陰脈小弱,即尺脈微而寸脈稍大之象。手少陰脈動,系指脈

動在神門穴。手少陰心脈候於左寸,神門脈動,左寸必動,

左寸動,右寸也動。故「手少陰脈動」,即寸脈動之變文。

胎氣一結,中氣壅阻,陰陽格拒,而生惡阻。法當理氣

行郁,和胃降逆,清上熱而行郁滯。內熱者,加清涼之品,

內寒者,加溫中暖下之味,酌其臟腑陰陽之偏而調之。不宜

用填補之劑。

素有症疾者,因氣血養胎,正虛邪實,可見漏下,法當

去症,則漏下自止。經云:「有故無殞」,不必畏犯「虛虛」

之戒。

保胎

[脈證機理]胎元化生,一月二月木氣生之,三月四月火氣長之,五月六月土氣化之,七月八月金氣收之,九月十月水氣成之,五氣皆足,胎完而生。土為四象之母,在臟為脾,在腑為胃。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胎元化生,全賴氣血之煦濡,故保胎之要,首在培土。中土陽旺,則善納而健運,化源充足,氣血充沛。金火氣清而上不病熱,水木溫暖而下不病寒。木溫而火清,則血流而不凝;金涼而水暖,則氣行而不滯。氣血環抱而煦濡之,形神安固,絕無傷墮殞落之患。中氣虛衰,則四維失養,生長之氣薄,則胎不發育;收成之氣薄,則胎不堅完。木火之氣衰,則胎墮於初結之月;金水之氣弱,則胎殞於將成之時。中土陽衰,緣於命門火敗。《難經·三十六難》云:「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火敗,腎水澌寒,侮土滅火,不生肝木,故胎多墮在火氣長養之時。妊娠三至四月,因陽敗火虛,肝氣鬱陷,賊傷脾土,故墮前症見少腹下墜疼痛,腰痛下血。木氣遏陷,膽胃必逆,故症見頭目暈眩,心慌氣短,噁心欲吐。肝木郁遏,故脈見弦細、關寸大,舌苔白薄。

[治則]健脾舒肝,補氣止血,溫腎固胎。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全當歸9克炒杭芍9克

筒肉桂4克 大党參15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炒蓮房12克 棕櫚炭12克 補骨脂6-9克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服)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和胃;炒杭芍、全當歸

舒肝止痛,大党參,補氣固胎;炒杏仁,清肺理氣降逆;三

七粉、棕櫚炭、炒蓮房,止血;筒肉桂、炒杜仲、補骨脂,

溫腎固胎。

[加減]上有虛熱者,加黃芩炭6克,以清上熱。胎動

不安者,加縮砂仁6克,以安胎。肝氣鬱陷,脈見關尺大、

稍弦,少腹下墜疼痛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

升肝氣之下陷。嘔吐者,去筒肉桂,加煨生薑6至9免,以

止嘔。

[忌宜]忌生冷及大辛、火熱之食品,以營養豐富之食

品為佳。勿勞累,宜靜卧休息。忌房事。

[附記]

懷孕1至2個月殞胎者,謂之流產;3至4個月殞胎者,

謂之小產;6個月以後殞胎者,謂之早產。

命門火衰,為殞胎之源。所以然者,火衰則中氣虛寒,

氣血化源乏竭,無以養胎,故易殞落。治當朔本求源,重在

溫補腎陽,益命門之火以安胎,兼調脾胃肝膽及止血。則胎

動可安,胎漏可止,而無殞落之患。

偶見懷孕七至八個月時,突然聽到腹內鳴聲如啼,謂之

「胎哭」。系因展腰或登高所致。急取黃豆壹百粒撒地上,

令孕婦彎腰拾取,胎哭隨即可止。

妊娠高血壓

[脈證機理]懷孕之後,由於胎氣阻滯,氣機不利,致

使膽胃上逆,肝脾下陷,君相二火不能潛降以溫腎水,腎水

不能上承以濟心火,而致上熱下寒。上熱,故症見頭目昏

暈,心煩氣短,血壓升高(以舒張壓偏高為主)。下寒,故

症見脘腹脹滿,小便不利,腰腿酸困疼痛。脾濕肝鬱,上熱

下寒,故脈見細濡、滯澀或伏澀、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利濕,平膽疏肝,清肺理氣降逆。

[方葯]

雲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黃芩炭9克炒杭芍9克

全當歸9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

姜半夏9克 夏枯草12克 茺蔚子12克煨生薑9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利濕;黃芩炭、炒杭

芍、全當歸、夏枯草,平膽舒肝、降壓;廣秸紅、炒杏仁、

姜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茺蔚子,補腎降壓;煨生

姜,和胃以降沖逆。

[加減]腰痛者,加骨碎補12克溫腎壯腰以止痛。腹脹者,加蘇澤蘭15克,利濕以消脹。尺脈弱,小便清長者,加補骨脂9克,以溫補腎陽。腎虧者,加菟絲子9克,以補腎。

[忌宜]忌辛辣、大熱、刺激食物,忌腥葷,宜食清素

食品及植物油.不宜勞累。

[附記]

妊娠高血壓,系因懷孕之後.氣血集中養胎,致使虛陽

上浮,腎家虛寒,脾濕肝鬱,水液不能順利排泄所致。治法

同一般高血壓,而加溫腎利濕之品。濕去則尿利而脹消,頭

目眩暈亦隨之面除,血壓下降而向愈。

三、雜 病

婦人雜病,多因水寒土濕,木郁風動,邪氣淫溢所致。

征之臨床,陽虛積冷者多,陰虛熱結者少。因水寒土濕,而

致木郁者十之八九;因土燥水虧,而生燥熱者不過十之一二。

《全匱要略》云:「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論提綱攜領,組方簡捷,藥味和平無損,功能健脾滲濕,

舒肝止痛,切當病機,寓意深刻,可謂婦科雜病之綱領。不

唯主婦人腹中諸疾痛,根據脈證,加減化裁,適用於絕大部

分婦科雜病。

帶症

帶症,多因脾濕肝鬱,疏泄不藏,陰精流溢使然。

[脈證機理]《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腎者主水,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骨空論》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腎溫則藏,寒則不藏。脾濕肝鬱,膽胃不降,則相火不藏,不能溫暖癸水,因而腎寒。腎家虛寒,不能生長肝木,木郁風動,行其疏泄;腎寒不藏,任脈陰旺,帶脈失於收引,故陰精流溢,而病帶症。

五臟各有其本色,所以帶有青、黃、赤、白、黑五色。

一臟偏傷,則一色偏見。腰為腎之府,腎寒,故而腰腿酸痛,

睏乏無力。三焦相火陷於膀胱,郁生下熱,故而帶下色黃粘

稠,腥臭難聞,溺黃澀不利。脾濕肝鬱,膽胃上逆,相火

升泄,致使上熱燔蒸,故而胸膈滿悶,五心煩熱,夜熱毛

蒸,黎明盜汗,口舌乾燥,頭昏耳鳴,心煩失眠,惡聞聲

響……。

究其上熱下寒之源,過不在心腎,而在於脾家之濕旺。

脾家濕旺,中土不運,阻礙陰陽升降之路,心腎不能交濟,

故病上熱下寒。脾濕則肝鬱,故而作酸燒心,納差運遲,大

便初干後溏或稀溏。脾濕肝鬱,上熱下寒,故脈見細濡、稍

虛澀、關寸大,或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膩或淡黃膩。

[治則]健脾滲濕,平膽舒肝,斂精藏神。

[方葯]

雲茯苓9克 焦白朮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炒杏仁9克 牡蠣粉12克 全當歸12克法半夏9克

芡實15克 廣桔紅9克 炒杜仲12克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焦白朮,健脾胃,滲土濕;炒杭芍、

粉丹皮、全當歸,平膽疏肝;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

肺降逆;炒杜伸,壯腰補腎;草蔻仁、暖中行瘀;牡蠣粉、

芡實、斂精藏神,止帶。

[加減]上熱頭痛者,去全當歸,加黃芩炭6至9克,清相火而止頭痛。肺熱,口乾苔膩者,加北沙參15克,以清肺理氣。月經後錯者,加蘇澤蘭20克、赤丹參15克,行瘀

以通經。月經前錯者,加棕櫚炭12克、炒蓮房12克,調經以止血。腹脹者,加蘇澤蘭20克,行瘀以消脹。腹痛者,加延胡索6至9克,疏肝以止痛。濕熱重,前陰作癢,帶下黃稠者,去焦白朮,加建澤瀉9克、半枝蓮9至12克,以清下焦之濕熱。脈見關尺大,月經前錯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氣之郁陷。帶下色黃,小便黃赤者,加焦山梔6至9克,以清下焦之濕熱。帶下清稀,中氣虛弱者,加大党參15克,以益氣補中。帶下色黃,粘稠如膿,氣味腥臭者,加焦山梔6至9克、車前草15克,或加白檀香6克,或加魚腥草9克,或加桉樹葉3克,清利下焦濕熱,以消尿道瘙癢灼熱感。下寒,少腹冷痛者,加炒乾薑4至6克,暖下以止痛。發燒,溺澀淋漓作痛者,加炒黃柏6克、焦山梔9克,以清利膀胱濕熱,涼營退熱。

[忌宜]忌食辛辣、火熱之品。勿受寒、受潮,勿坐濕地。

[附記]

帶症者,有五色之不同,以白黃兩色為多見。白帶多屬

濕寒,黃帶多屬濕熱。其病機均以脾家濕旺為主。濕旺則阻

遏陰陽之升降。陽不能潛降以濟陰,則壅滯於上而燔蒸,腎

不得溫而愈寒;陰不能上承以濟陽,則瘀陷於下而流溢,心

不得潤而愈熱。上熱壅滯,重則症見五心煩熱,夜熱毛蒸。

而究其脾腎,則系一派濕寒。

相火不潛之夜熱毛蒸與陰盛之夜熱骨蒸截然不同,治亦

迥然而異。且不可見有上熱,徑投寒涼滋膩之品。泄火伐陽,

必致寒濕愈加而帶下愈劇,上熱愈甚。

帶下當滲利脾濕,輕清上熱。但不能過利,須適可而

止。所以然者,帶症肝膽多有鬱熱,滲利過度,必傷肝陰,

故當慎之。

偶見夜熱骨蒸者,用《柴胡地黃湯》治之(方見「熱入

血室」)。重用柴胡、熟地,療效尤佳。

《下治丸》

[功能]清利濕熱,收澀殺蟲,用治滴蟲性陰道炎。症見帶下色黃,氣味腥臭,前陰奇癢難忍者。

[組成]百部30克蛇床子15克枯礬5—8克

[治法]上三味搗為細粉,煉蜜50克合之為丸,絹包。

[用法]納入陰內。

乳癰

乳癰,系因營衛虛弱,風邪乘虛入客,營郁化熱,壅聚

乳房所致。

[脈證機理]乳汁為氣血之所化。營衛即經絡之氣血,在經在絡,名曰營衛,在臟在腑,名曰氣血,名雖異而實為一物。

哺乳期間,部分氣血化為乳汁,乳婦之氣血相對虛弱,

營衛亦虛。若不慎當風,風邪乘虛入客,風傷衛氣而遏營

血,致使營衛不和。營郁化熱,壅聚乳房,紅腫疼癰,惡寒

發熱,脈浮而數,是病乳癰。當此之時,投以涼營泄熱,活

血化瘀,兼以解表之品,則營郁外泄,微汗出而紅腫消,寒

熱除而疼痛,乳癰立愈。若失於表解,則鬱熱必內傷氣血。熱傷氣分,則衛郁而發熱。氣之有餘便是火,故症見口乾口苦,煩熱作疼,渴欲飲冷,甚則噁心嘔吐,溲溺黃赤。熱傷血分,則血瘀化熱,壅聚乳房,故而乳房紅腫,硬痛難忍。久彆氣血瘀滯,熱腐血肉而為膿,甚至乳房潰爛,膿血流溢。氣虛瘀滯,內熱壅盛,故脈見滑數,舌苔黃膩,舌質多紅紫。

[治則]涼營解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

[方葯]

桂枝木6-9克 粉丹皮9克 苦桔梗9克大生地9-12克

炒桃仁15克 粉甘草6克 天門冬9-12克青浮萍12-15克

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木、粉丹皮、大生地,涼營解表,通經行

瘀止痛;炒桃仁、苦桔梗,通經活絡化瘀;天門冬,涼泄氣

分鬱熱。青浮萍,涼營解表,消腫祛瘀。粉甘草,和中緩

急。

[加減]發熱頭痛,不惡寒者,去桂枝木,加黃芩炭9

克,以清相火。嘔吐者,加淡竹茹9克,和胃以止嘔。乳房

腫痛重者,加生枳實6至9克,開氣行瘀以止痛。欲化膿者,

去桂枝木,加蒲公英15至20克,紫花地丁3克,清熱涼血以解毒。芍藥收斂,禁用。

[忌宜]忌辛辣刺激之食物,以清淡食物為宜。注意休

息。乳房脹疼者,可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勿食用。

[附記]

乳癰包括乳腺炎等乳房腫痛之疾患。

乳腺炎可因外感風邪,乳兒吹奶,睡眠壓乳等因索所引

起。初起因營衛不調,營郁化熱,症見發熱惡寒,乳房紅腫

疼痛,治以涼營解表,化瘀通經。服用上方,取微汗,數劑

可愈。若遷延失治,入里化熱,則需去桂枝,加涼營泄熱解

毒之品以治之。

乳癰初起,雖紅腫熱痛,必須用桂枝通經,否則效不

佳。膿既成,或己潰,用此方效不顯,另當別論。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系因脾濕肝鬱,氣血瘀滯,結於乳房所致。

[脈證機理]平人中氣健運,脾胃沖和,肝膽調暢,清

陽左升,所以血溫而流暢;濁陰右降,所以氣清而不滯。經

絡疏利而無瘀滯,故不病乳腺增生。

因情志不舒,怒過傷肝,致使肝鬱。肝鬱必橫克脾土,

脾土被賊,中氣不能健運,肝脾郁迫而不升,肺胃必逆,氣

滯不降。氣為血帥,氣滯則血瘀。肝之經脈佈於兩乳,氣血

瘀滯於胸膈.結於兩乳,凝集成塊,硬而脹痛,是病乳腺

增生。

術郁克土,症見胃脘滯悶,納差腹脹。肝鬱疏泄不暢故

而月經後錯,紫黑成塊,行經腹痛。肺胃不降,相火上逆故

而胸悶口苦,心煩易怒。氣滯胸膺,故脈見細濡、滯、關寸

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寬胸降逆,軟堅散結。

[方葯]

雲茯苓9克 生白朮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何首烏15克 陳枳殼9克 全瓜蔞9克法半夏9克

川鬱金9克 昆布15克 蒲公英18克蘇澤蘭30克

苦桔梗9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生白朮,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何首烏,疏肝行瘀;苦桔梗、川鬱金、陳枳殼、全瓜萎、法半夏,清肺利氣,寬胸降逆;昆布,軟堅散結;蒲公英,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蘇澤蘭,活血化瘀;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減]血瘀重,包塊硬痛者,加炒桃仁15克、牡蠣粉

15克,活血以行瘀。胸悶乳脹重者,改陳枳殼為鵝枳實6至9克,或加穿山甲3至6克,寬胸利氣以消脹。午後發熱

者,加青浮萍9至12克,或加白薇9克,通經透表以退熱。

禁用姜、棗,用則頑堅難消。

[忌宜]忌盛怒,保持情志舒。

[附記]

乳腺增生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屬祖國醫學的乳癬、乳

核、乳歷等範疇。導致本病的原因,多因郁怒傷肝,肝鬱乘

脾,致使脾濕肝鬱,氣血瘀阻,結於乳房使然。治療重在健

脾疏肝,清肺理氣。佐以通經活絡,化瘀軟堅散結。左重

者,偏於血瘀,治當偏重活血化瘀;右重者,偏於氣滯,治

當偏重利氣降逆。脈見弦象者,為化膿之兆,應酌加清熱涼

血之品,截其未至,以免致成變症。如見硬塊貼於肋骨,推

之不移者,多系乳腺癌,應及早確診與治療。

不孕症

[脈證機理]不孕症多因宮寒,宮寒之源,緣於腎家陽

虛,命門火衰。腎寒則土濕,土濕則肝木郁陷而膽火上逆。

脾濕腎寒,肝木郁陷,下焦寒凝,胞宮虛冷,故症見腰膝酸困無力,少腹冷痛,不能或不易受孕。膽火上逆,放症見夜熱毛蒸,心煩易怒,頭昏失眠,口苦咽干。肝鬱氣滯,故而月經失調,或前錯、後錯,或行經腹痛,或量多紫黑成塊,或色淡量少,艱澀不利,或帶下黃白。上有虛熱,中下濕寒,

故脈見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清上溫下,和中調郁。

[方葯]

雲茯苓9克 粉丹皮9克 炒杏仁9克蘇澤蘭15克

粉甘草6克 全當歸9克 法半夏9克牡蠣粉12克

炒杭芍9克 廣桔紅9克 炒杜仲12克炒乾薑9克

水煎服

[方解]雲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平膽疏肝;廣桔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降逆;炒乾薑、炒杜仲,溫暖中下;牡蠣粉、蘇澤蘭,行瘀散結。

[加城]月經前錯者,去蘇澤蘭,加棕櫚炭l2克、茜草

根9克,調經以止血。月經後錯者,去炒杏仁,加炒桃仁15克、赤丹參15克,以活血行瘀。宮寒,臍周壓痛或跳動者,加石菖蒲15克,行瘀而通陽。幼稚子宮,性慾低下者,加石楠葉60克,炒女貞子15克,補腎以壯陽。腎寒,尿清長者,加補骨脂9至12克,以溫補腎陽。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6克、或加煨草果5克,溫中而助運化。白帶過多者,加芡實12克,增牡蠣粉為15克,收斂以止帶。

[附記]

不孕症上熱下寒者多。上熱多為虛熱,為標,非陰虛內

熱,下寒為命門火衰,為本。治療此症,以清上溫下為主,

寓「補」於「調」之中。月經調暢,胞宮得溫,後可懷子。

最忌一見上有虛熱,即斷為陰虛,而重用寒涼滋膩之品,戕

其本已虛衰之陽;亦不可因「宮寒」一語橫塞啕中,一味溫

補,而致上熱愈增,熱盛耗陰。

上篇總 論

一、陰陽五行…………………………………………………1

二、天人相參…………………………………………………1

三、臟與腑……………………………………………………1

(脾與胃,肝與膽 心包與三焦,心與小腸,

肺與大腸,腎與膀胱)

四、脈象………………………………………………………3

(浮脈 沉脈,遲脈 數脈,滑脈 澀脈,大脈 小脈, 長脈 短脈,緩脈 緊脈,石脈 芤脈,促脈 結脈

弦脈 牢脈,濡脈 弱脈,散脈 伏脈,動脈 代脈

滯脈 渾脈)

五、治療大法…………………………………………………6

中篇 內科病證

傷風咳嗽,肺熱咳嗽,咳嗽,痰飲咳嗽………………6

咳嗽吐血,肺結核,胃脘痛,膽胃病,黃疸…………8

急性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13

臌脹,噎食,呃逆,胃下垂,瀉泄,痢疾,飧泄……14

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18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慢性肺原性心臟病…………20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眩暈,半身不遂……………21

急性腎炎 慢性腎炎,尿毒症,淋症,砂石淋………25

前列腺炎 前列腺肥大,腎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28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怔忡,陽痿,遺精…………31

耳鳴 耳聾,癲狂,風濕歷節,結節性紅斑…………33

蕁麻疹 過敏性紫癜,顏面神經麻痹…………………35

少陽如經發熱,少陽如經頭痛…………………………37

瘰癧,癭瘤,梅核氣,膽道蛔蟲,腸癰,頹疝………38

下篇 婦科病證

一、月經

月經先期 崩漏,月經後期 閉結,痛經,熱入血室…41

二、妊娠

妊娠惡阻,保胎,妊娠高血壓…………………………44

三、雜病

帶症,乳癰,乳腺增生,不孕症………………………45


推薦閱讀:

女子為消災十年被「大師」騙財騙色 損失80萬
混泥土上種玫瑰  她用十年建成四季花園
財神偏愛,十年內註定富貴盈門的3大生肖
【圖文】一簾幽夢倩影疏:回首五十年來四十位女神
婆婆永遠想不到:真的有十年看婆,十年看媳

TAG: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