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中一:《招魂》乃屈原自招新證

   我們研究《楚辭·招魂》的作者及所招的對象是誰,只能從《招魂》原文中探求,因為每一文學作品無不打上時代和人物的烙印。我們先撇開前人提出的「宋玉招屈原說」、「屈原自招說」、「屈原招懷王生魂說」、「屈原招懷王亡魂說」、「屈原招頃襄王」等說法,單從《招魂》涉及的時代、地理狀況、人物來探求《招魂》所處的時代及地域,從而推論出《招魂》的作者以及為誰招魂的結論來。

     一 「江南」「夢」地沿革考

   《招魂》「亂曰」是全文的總結,敘述了作者於「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的途中作《招魂》,地點在「與王趨夢兮課後先」的「夢」地,原因是作者在「夢」地「目極千里」慘狀,逼得他從內心發出「魂兮歸來哀江南」的呼號,點明了作者是為「哀江南」而作《招魂》的。

   江南即長江之南。楚國江南在哪裡?作者為什麼要「哀江南」?楚國歷史上習慣把黔中郡洞庭之域稱之為江南地。這裡不但位於長江之南,而且距郢都紀南城很近。楚人稱其為江南名副其實。這裡土質肥沃,氣候溫暖,物產豐富,是楚國糧油基地。這裡歷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商業繁榮,文化先進,是兵家必爭之地。江南自春秋晚期楚國開拓到楚國滅亡時一直是楚國的疆土,對楚國的發展及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國中期,秦楚爭雄,秦國多次想攻佔楚江南地,楚予以堅決護衛,在此曾發生過拉鋸戰。據《秦本紀》載:「二十七(昭襄王),……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中郡,拔之。」《楚世家》載:「十九年(頃襄王),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秦本紀》與《楚世家》記載的是同一年同一戰爭事件,楚失去的是上庸漢北地,秦得到的是楚黔中郡。由於時代久遠,人們不知道「上庸漢北」地即「江南洞庭湖灘北庸族居住地」①在楚黔中郡之域。《水經·沅水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於秦。」記載了「漢北」在沅水流域,即沅水灘北之域。沅水自北而南,自西而東與澧、資、湘等九河彙集成洞庭,沅水灘北即洞庭灘北。「灘」「漢」在先秦時代通用,由此可知「漢北」「灘北」。頃襄王十九年時,秦國已進入楚江南地,並靠近了西洞庭湖。秦國從北、西、南三面完成了對楚郢都的包圍,導致了頃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迫東遷和屈原南征沅湘洞庭。《楚世家》載:「二十二年(頃襄王),秦復拔我巫、黔中郡。」《秦本紀》載:「三十年(昭襄王),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戰國策·秦策第一》載:「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渚)、江南。」敘述了楚江南地大部分地區在頃襄王二十二年時被秦國佔領了,連洞庭湖區域也不例外,但時間不長。據《秦本紀》載:「三十一年,白起反魏,取兩城。楚人反我江南。」《楚世家》載:「二十二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為郡,距秦。」記載楚國只用一年的時間就把黔中郡及江南洞庭之域的失地又收復回來了,從此,江南直到楚國被秦滅亡時才歸秦管轄②。《招魂》作者「哀江南」就是「哀」江南被秦所拔時的慘狀,這時的江南民眾無國無家,流離失所,到處呈現「目極千里傷春心」的狀況。過去,由於人們對「目極千里」的字義沒有過細考證,就不可能看到先秦時代「目極千里」的實際內容,就無法表達出「目極千里」的景象,更不能說明「目極千里」的社會狀況。「目」:看。「極」:《說文》:「驢上肩也」,即放在驢背上用以載物的木馱架。「驢」,為民戶所用的交通牲畜。「極」:指民戶馱運物件。「千」:數字,十百為千。「里」:宅院,民戶居處。《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傳》:「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後代「里」所居家數量時有變更,但在先秦時代「里」所居家數基本上是固定的。「千里」:即二萬五千民戶。「目極千里」的原意是說:「看到千萬戶民眾趕著牲畜驢馬在遷徒」。在春耕生產的大忙季節,竟有成千上萬的民戶在流亡,這樣的狀況怎能不使楚國目睹者「傷春心」呢?可見這時的江南是可哀的。然而,這可哀的江南卻是作者曾「與王趨夢課後先」的「夢」地。「夢」字本作「蘿」,楚謂草澤曰「蘿」。《樂雅·十藪》:「夢有雲蘿」。郭璞曰:巴丘湖是也,即今洞庭湖。《地理志》:「南郡華容縣有雲夢澤。」由此推知,作者在「蘿」地「哀江南」的「蘿」就是楚江南地。時間是頃襄王二十二年的初春。我們弄清了「哀江南」的歷史原因,再來考釋《招魂》的內容,一切疑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 《招魂·序·亂曰》考釋

   《招魂》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既作者自序。第二部分是《招魂》辭。第三部分是「亂曰」,全篇的總結,「發理詞指,總撮其要。」

   《招魂》序言:「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的「朕」即作者自指。這兩句的譯意是:「我從小就清白廉潔,親身實行仁義忠信毫不含糊」。接下兩句的原文是:「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主」:保持。譯意是:「我一直保持著這些品德,但受著世俗的牽累使我身受污穢。」下面兩句的原文是:「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譯意是:「王上不考察我這些美德,使我遭到禍殃而長期痛苦。」以上六句都是作者「朕」的自序。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一個「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的人,是一個「主此盛德」的人,是一個無奈「牽於人俗而蕪穢」的人。可惜「上無所考此盛德兮」,終於使「朕」長離殃而愁苦。」這個愁苦的人需要得到幫助和安慰,只有皇天是大公無私的神,是可以輔助人間受災受難的難民的神,因此,作者幻設了天帝輔助「朕」擺脫愁苦的情節,以解救自己。「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這幾句話的譯意是:「上帝告訴巫陽並對他說:有個『長離殃而愁苦的人在下面,我想幫助他解除痛苦。他的魂魄離散了,請你為他佔個卦幫忙招回魂。』」接下來是主持招魂的巫陽對天帝的談話:「巫陽對曰:掌夢?上帝;其難從:若必筮予之,恐後之謝,不能復用。」巫陽的對曰最難解的是「掌夢」的含義。但「掌夢」是一官員無可非議。《周禮》載有「掌舍、掌葛、掌染、掌炭、掌節」等官職名,可知「掌」是掌管某地或某行業的官員。「夢」,我在前面已經考證為洞庭湖澤之域,「掌夢」即掌管夢地的官員。有人把夢王委派的「掌夢」官與《周禮·春官》中的「占夢」官混為一談,以致長期使「掌夢」不能落實其人。這個「掌夢」就是上帝要輔助的那個「長離殃而愁苦」的人。巫陽是楚國的神巫,他最清楚「掌夢」在「夢」地所受到的挫折,他所掌管的「夢」地被秦佔領了,王上不考察他失地的原因,反而要追究他的責任,因此,他忙於南征履行「掌夢」職責。「夢」地寬廣無垠,巫陽也很難知道「掌夢」的去向,所以他對天帝說:「其難從」。這個「其」就是指「掌夢」。「從」:同「蹤」。「難從」:即難以蹤捕掌夢去向。巫陽進一步說:「若必筮予之,恐後之謝,不能復用。」這個「後」即以後。「謝」:萎謝。「復」:再。這幾話的譯意是:「如果硬要我占卜他的去向招回魂的話,恐怕他以後就此萎謝,招回了魂魄也沒有用。」

   序言敘述了作者是「朕」,「朕」是個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是個實行仁義而意志堅定的人,由於受時俗牽累而遭受挫折,加之王上不去考察「朕」受挫折的原因,因此使「朕」長期痛苦。上帝要輔助的這個人是「掌夢」,「朕」即「掌夢」,「掌夢」因受挫行蹤難捕,因此,「朕」才幻設天帝命巫陽為其招魂,這就是作者作《招魂》的原因。巫陽的招魂詞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曲折地反映了「掌夢」迫切希望「入修門」、「反故居」的思想感情。招魂詞涉及的地方有天上、地下和人間的東南西北四方,地域雖然泛指,但方位是確切的,即以江南「夢」地為中心,其地都與「夢」地有著密切的關係。

   「亂曰」是《招魂》的總結。「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菉蘋齊葉兮白芷生。」「征」:《左傳·襄》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注》:「征,謂巡守征行。」這兩句的譯意是:「第二年早春我匆匆巡守征行江南,此時正是菉、蘋長齊葉白芷發芽的時期。」接下來兩句的原文是:「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遙望博。」「路」:指車馬大道。《周禮·地官·遂人》註:「路容三軌」,指可由三輛馬車並駕齊驅的大道。「貫」:直通。「廬」:指田間的小屋。《周禮·地官·遺人》:「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記載二百五十戶的村落設有「廬」,七百五十戶的村落設「宿」,都是接待賓客的地方。「江」:或曰長江,或曰洞庭九江。由於前人對楚辭中的地名缺乏認識,往往把「廬」與「江」合二為一成為「廬江」,殊不知先秦時代廬江還不曾有名,況且楚辭書面語中的「廬江」只能簡稱「廬」,或者簡稱「江」,沒有連稱的先例③。從「廬」字結構來看,不從水,也不可能是水名。「薄」:水邊連綿不斷的叢林。「倚」:依。「沼」:沼澤。「畦」:區界。「瀛」:大湖。「博」:廣。這兩句的譯意是:「車馬大道直通沿江村落,左邊是長洲和大薄叢林,我依立在小澤大湖交錯處遙望湖光景色。」這一景象勾起了作者的往事。

   「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烝。步及驟處兮課後先,抑鶩若通兮引車右還。與王趨夢兮課後先,君王親發兮憚青兕。」這兩句的譯意是:「徒獵的聚集在獵車旁開路,嚮導在前指揮自如向右轉彎前行。」後面兩句的「王」,當指楚王。「夢」:夢澤,即洞庭湖澤。「課」:考核。「憚」:郭沫若《屈原賦今譯》:「憚當是殫字之誤」,盡的意思。「兕」:野牛,色黑,一隻角。這兩句的譯意是:「我與楚王一起馳騁雲夢中,考察隨從誰後誰先。楚王親自彎弓鋬弩發射箭,把圍著的青色犀牛都射光。」

   往事的幻現,導致作者現實的痛苦,作者「遙望博」所看到的地方原來就是他曾「與王趨夢課後先」的「夢」地。這次校獵在《戰國策·策一》有確切的記載:「夢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依輪而至,王親引弓一射,一發而殪,王抽旃旌而仰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楚策四》庄辛諫楚襄王也敘述了這次校獵:「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與之馳騁雲夢中,而不以天下國為事。」這兩段史料敘述的是同一事件,都證明了「與王趨夢」是作者與頃襄王在夢地校獵,時間在庄辛去趙(頃襄王十八年)前不久。這時的「夢」是楚國樂土的象徵。

   作者「與王趨夢」已成了歷史,現實「夢」地的變化引起作者無限的悲哀,他多麼留戀往事,然而「朱明承夜兮時不可掩」,火紅的太陽承接著黑夜,美好的時光不可以停留,眼前的「夢」地呈現的卻是一片凄涼愁悵的悲哀景象:「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這三句的譯意是:「江岸的小道被蘭草覆蓋,車馬大道也長滿了青草,江水是澄深的,岸上長著楓樹,千萬戶民眾趕著驢馬流亡的情景使我愁苦悲哀。」此情此景發生在頃襄王二十二年春,江南被秦所拔,「掌夢」人目睹此狀,心潮起伏,內心非常痛苦,作《招魂》聊以自慰,他用「魂兮歸來哀江南」作全文的總結,點明了《招魂》是為「哀江南」而作。

     三 《招魂》作者考

   《招魂》是楚辭名篇,作者一曰宋玉,一曰屈原,兩位都是楚國著名的辭賦家,究竟是誰作的,莫衷一是。

   宋玉事迹,古籍記載較少,僅能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韓詩外傳》、《新序》、《襄陽耆舊記》、《水經注》、《諸宮舊事》中找到零星記載。《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滅。」這段史料記載了宋玉晚於屈原。

   陸侃如《宋玉評傳》④、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綜合前人對宋玉生平事迹考證的成果加以推測,認為宋玉生於公元前290年,考烈王八年(前255年)。「為小臣,不久失職,作《九辯》,卒於負芻王五年(前222年)」。這個推測雖然不十分準確,但大體上的年代是可供參考的。這就是說,宋玉從事文學活動的時間應在頃襄王晚期,即楚從郢都(江陵紀南城)遷陳(河南淮陽)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又東徙壽春(安徽壽縣)以前,其活動地域,至多不超過淮、泗、潁、汝一帶⑤。前面我已經考證《招魂》作者是頃襄王二十二年時南征「夢」地的,如果是宋玉的話,他便應該是頃襄王派出「掌夢」的官員,然而,此時的宋玉不過十四、五歲,是不可能在朝廷任職,更不可能在國家危難時「掌夢」。因此,宋玉作《招魂》在時間與地域上是不大可能的。況且,在宋玉的文學作品中找不到南征的內證,無法證實宋玉作《招魂》的可能。那麼,《招魂》的作者就只可能是另一位楚辭學家了。

   屈原者,確切的生卒時間失傳⑥,但他是楚懷王、頃襄王兩個朝廷的左徒,早於宋玉的年代是大家公認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余讀《天問》、《招魂》、《離騷》、《懷沙》,悲其志。」記載了《招魂》、《天問》、《離騷》、《懷沙》(九章)同是屈原的作品。這段史料是漢代史官司馬遷撰錄的,可靠嗎?不得而知。如果說這段史料是可靠的,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招魂》是屈原的作品。可是現在和過去都有一部分人懷疑《屈原賈生列傳》所述《招魂》是屈原作品的真實性,使得今人不得不對《招魂》的作者進行重新探討,還《招魂》作者的著作權。

   《離騷》是屈原作品大家沒有異議,《九章》是屈原的作品也很少有人懷疑。然而《離騷》是屈原南征三年的史詩,《九章》是屈原南征「至今九年而不復的紀實」⑦內容卻很少有人知道,更不清楚《招魂》也是屈原在南征途中的作品。

   《離騷》、《九章》記述了屈原南征「夢」地的時間和原因,它與《招魂》的作者「朕」、「吾」的南征屬同一時代與同一地域。《離騷》:「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九章·哀郢》:「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今逍遙而來東。」「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漢(灘)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長瀨湍流,泝江潭兮,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思美人》:「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都敘述了屈原南征過沅湘洞庭。屈原南征沅湘洞庭的原因儘管先秦史料中見不到記載,但在屈原的作品中卻透露了出來。《哀郢》:「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雖然大家對《哀郢》東遷的原因和時間有所爭議,但不影響我們考證屈原在這次東遷中南上了洞庭。「上洞庭」是屈原在《哀郢》中說的,我們就沒有理由說他沒有南征沅湘洞庭。他既然南征了沅湘洞庭,我們就沒有理由說《招魂》「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的「夢」地不是沅湘洞庭之「夢」。頃襄王二十二年春,楚國江南「夢」地被秦佔領了,但只有一年的光景,洞庭五渚及黔中郡就被楚國收復了。《招魂》「與王趨夢」的「夢」地原是楚國樂土的象徵,而眼前的「夢」地卻是「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凄涼景象。「夢」地民不聊生,大規模遷徙的行動只能發生在「夢」地被秦所佔領的時期。

   屈原南征《招魂》與《哀郢》東遷事件有關。楚朝廷、百姓東遷時,楚王派遣屈原南征「掌夢」。《抽思》:「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就是敘述楚王委派屈原「掌夢」誠言的筆錄。屈原是頃襄王二十一年仲春南征「掌夢」的,「獻歲發春」,「夢」地被秦佔領,這對「掌夢」軍政官員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楚王追查責任,有理也說不清,因此,逼得他「長離殃而愁苦」,而對當前形勢,構思了《招魂》激勵自己,解放自己愁苦的境地。

   屈原受楚王的派遣南征「掌夢」,在當時是軍事秘密,屈原自己不說,後人永遠無法知道的,只能誤認他是被楚王放逐而來沅湘洞庭的。派屈原南征「掌夢」本來是頃襄王所定的國策,要屈原固守江南「夢」地,要把江南雲夢地變成楚國牢固的軍事陣地,與秦對恃,以保證新都陳的建設。可是,不到半年時間,楚王卻與秦昭王好會於襄陵,商議謀平之事,用「和親」政策代替了軍事反攻,改變了與屈原「成言」的復國計劃。《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就是敘述楚王改變國策的事。屈原卻按照既定的「成言」在南征,激怒了秦軍,因此派大軍增援上庸漢(灘)北地的軍事據點,秦軍像西風掃落葉一樣席捲黔中郡和洞庭五渚,使得南征的「掌夢」節節敗退而失去了依靠。過去,我們沒有鐵證證明頃襄王二十二年屈原還活著,而今,我們知道《招魂》「哀江南」就是「哀」頃襄王二十二年早春江南被秦所拔的悲慘景象,作者是屈原,那麼,我們再沒有理由說屈原已死於頃襄王二十一年夏天。相反,我們應該把屈原《招魂》做為屈原南征「掌夢」的里程碑。

     四 《招魂》屈原自招考

   前面我已論及《招魂》的作者是屈原,年代是頃襄王二十二年春,地點在沅湘洞庭之「夢」。

   《招魂》涉及的人物(神)只有四個,即「朕」〔(吾)、(「掌夢」)〕、「王」、「天帝」、「巫陽」,《招魂》只能招其中的一個。「天帝」是世界的主宰,巫陽是招魂的執行者,都不可能是被招的對象。大多數學者認為巫陽是為某一個夢「王」招魂。有的學者認為被招的這個「王」是楚懷王,有的學者認為是頃襄王。前面我已經論及「夢」地被秦佔領是頃襄王二十二年春,這也就是說,懷王客死在秦有二十年了,他的魂魄早有安身之所,不需再招。況且,楚懷王為秦人所拘,發痛而亡於秦,並非「牽於俗而蕪穢」,「長離殃而愁苦」。就其魂魄而言,是欲歸而不能,並非欲「散佚」於四方。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的「人」是活在世上的人。如果是死人的話,輔助又有什麼意思呢?招頃襄王嗎?倒與屈原南征「掌夢」的時代和事迹相牽連,而且,頃襄王是個活在世上的人,「夢」地的失守,王上當然會受驚嚇,但不至於魂飛魄散。頃襄王於二十一年的仲春率朝廷官員東遷於陳,派屈原南征「掌夢」,他滿懷信心地忙於新都陳郢的建設,頭腦是清醒的。他在這年的秋天與秦昭王好會於襄陵,改變了國策,屈原卻按照「成言」「掌夢」,破壞秦楚「和親共處」,「夢」地的失守是楚王意料中的事,決不因此而嚇得魂飛魄散,更不需要別人為他招魂。

   「夢」地的失守,使「掌夢」官員魂飛魄散,王上怪罪他,他有理也說不清,需要皇天的輔助,才可能逃過臨頭的災禍。屈原的作品往往假託神巫活動和人物對話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解決矛盾,因此,他藉助於上帝命巫陽為自己招魂。可見《招魂》乃屈原自招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五 餘論

   近讀安徽師範大學潘嘯龍教授在中國屈原學會第六屆年會的學術論文《楚辭·招魂研究之商榷》,作者在論文提要中說:「自明清以來將《招魂》斷為『屈原所作』的論據無一可靠。因而長期以來的《招魂》研究,是在不正確前提下的失誤。《招魂》的作者應是宋玉,其所招對象不是客死於秦的楚懷王亡魂,而是射獵雲夢驚失的楚襄王生魂……」他在文章第一大段結語強調指出:「明清以來治騷者否定宋玉作《招魂》的證據,實無一條是可靠的。而被樂觀地聲稱『屈原作《招魂》說』已成『公認』的定案,倒是一樁至今未能證成的懸案。因此,建國以來以此說為前提所開展的爭論,諸如是『屈原自招』還是『屈原招懷王亡魂』等等,恰使《招魂》的研究,長期徘徊在誤區之中,現在是應該予以認真反思的時候了。」故特作文與之商榷。結論是:《招魂》乃屈原自招。

   注釋:

   ①③拙作《屈原新考·屈賦地名淺論》,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②賀剛《論湖南秦墓、秦代墓與秦文化因素》,《湖南考古輯刊》第五集。

   ④陸侃如《宋玉評傳》,《小說月報》17卷號外,1927年版。

   ⑤蔡汝鼎《「招魂」二論》,《楚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⑥⑦拙作《屈原新傳》,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推薦閱讀:

屈原列傳
想思人不思言人不言(h8)1《譯析屈原九歌*<湘君.>與<湘夫人>》
鸞鳥鳳凰,日以遠兮——屈原
端午前夕談端午話屈原
**屈原的古詩名句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