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人的傷害,特別是精神上的傷害和折磨而生起的嗔恨心,佛法里有可以化解這種心的法嗎?真心求正法!?
有一位大德曾經說過,
見道位之前,都是盲修瞎練。這話我贊同。
見道位,見到自己的佛性了,之後進入修道位。這時候的法,是佛法。
在這之前,還在凡夫的六根六識六塵里轉悠。這是標準的人法。
你想用佛法來解決問題,你得先知道啥叫佛法。
那沒見到佛性之前,是不存在佛法的。只有人法。
所以,您不在能用佛法解決問題的階段里。
這是第一。
第二,既然是人,就給一個人類解決問題的辦法。
只有用一個妄念去壓住另一個妄念,
他傷害你,你生氣。
一定需要一個讓你看不起他的理由,你才可以不予理睬。
那您自己找找,
別跟丑逼一般見識,別跟窮逼一般見識,別跟傻逼一般見識……
您看看哪個好用,就以此來對治就好……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記得這句話,在你起任何嗔恨心的時候,在心裡默念它。
起心動念是人之常情,這正是覺知的對象。起了嗔恨,覺知到,轉移或斬斷,培養這種習慣,慢慢嗔恨心就不會猛起,也不會大起,大化小,小化了。
還可以這樣想,當你嗔恨一個人時,就像是打開了家門,小偷可以自由出入。必須及時把門關上才能止損。
嗔恨帶來的是煩惱的入侵,清凈和理智的流失。而失去了這些,一個人的生命就變得沒有價值。
《法華經》上說諸佛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便是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說學佛學佛,學的是什麼?是通過對佛法的聞思,從眾生知見入佛之知見。我們從淺處來說,學佛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自己世界觀、價值觀的一個過程。
-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學佛後通過對佛法的聞思,首先很重要一點,當面臨種種內外諸境,或順或逆時,要學會用「道理」而不是「情緒」去面對。
- 什麼是情緒呢?我們大多數人面對種種外境的時候,最直接的反應即是心隨境轉,譬如面對不好的境界,受到傷害時,起嗔恨心,或傷心、難過,無法解脫。面對好的境界時,欣喜若狂,得意忘形。
那麼什麼是道理呢?當你面對逆境的時候,首先不要去跟隨內心的情緒,而是先要反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我會遭遇這些?
- 教中有句話: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也就是說,通過你學佛,深信因果,那麼就該去反思這個問題,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遭遇這些?無他,無非因緣,無非自業所感。也就是說你因地不造作此業,果地必不會受此「惡報」(因果已作未失,未作不得)。懂了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怨天尤人,嘆老天不公。這時候氣就順了。
《占察善惡業報經》: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余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
- 再進步一思索,既然此惡報因我因地造惡業所感,如若繼續嗔恨、乃至報復下去,不但於事無補,更轉增惡業,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積極懺悔,修行善法對治。。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所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從大乘的角度講,遭受什麼境界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你如何去「面對」。楞嚴經里也講: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 我們因地造業總是善惡交雜,所以人一輩子難免遭遇種種不順、逆境,已經遭受的無法改變,如何面對才是最關鍵,其實有時候逆境反而是一種「警醒」,提醒自己「業障深重」。此時正好修行
別人只是傷害你一時,而你卻要用這種經歷來傷害你一輩子,請問是誰在一次次傷害你?覺知當下,並沒有誰傷害你,只是你自己的心在造作苦惱,放下你的妄想就可以。動物山林里皮毛骨頭受傷了,只能養傷啦。
化解嗔恨心,哪有那麼容易啊,受到不好的對待生起嗔恨,就和化解見色起心一樣,
佛說,比美色更難對付的是嗔恨。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覺得分三步根治嗔恨。
第一步: 避開污染源。宅起來,不要和那些惹自己的接觸了。佛陀採取的方法是,出家。我暫不能出家,只好宅起來了。
第二步:前期在智慧還沒有生起時,相信佛陀,每當生氣時常念佛偈: 體中漫蛇毒,草藥可消除。心中生嗔懳,比丘需調伏。 我以前經常念這個,念了就很開心。
第三步:開心了,安靜了,就思考佛陀所說的意思。比如無常相續空性,因果因緣相續,一點一點的體會佛陀說的那些,如理思維,最後就不會瞎想問題了,心裡全是正確的知見,由正確的知見產生善覺受,就是七覺枝了。
這個時候才算是根治了嗔恨心。
佛陀總的來說就是教了: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枝,八正道。
如果聽到一句話先化解嗔恨心的智慧語句,這句話或許是:
嗔恨心是你的心,快樂心也是你的心,你的心的本性是空的,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變化而已。
這是一種不精緻很模糊的說法,用來啟發大眾的。
推薦閱讀:
※學佛的路上,你有哪些建議和知識?
※因果不會偏袒任何人
※###阿彌陀佛 請問供奉佛法三尊上香 上四根香對么?
※《大悲如觀音》第12課丨不知緣起和無常,就別說你懂佛法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