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觀看當代藝術展覽時希望得到哪些信息或者幫助來讓你更好的觀賞和理解作品?在面對一個隱晦的藝術作品時如何引導人們去思考呢?
06-11
當代藝術,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全新的知識闡述體系。那麼這樣的一個體系,命名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種闡述方式。但是如果藝術家把他/她想表達的所有東西都很明確地以文本的方式講了出來,那麼藝術性事實上就不存在了(這也和藝術本身的那種略微神秘或者說是模糊的界定方式是有關的)。 以我的認為,在展覽中,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資料:作品名稱、作品尺幅、媒材、作者、創作年代。而其他的不應該和作品放在一起,可以以文獻的方式出來在周邊的文獻展覽區當中(當然這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有的展覽的確也可以把這兩部分混合起來)。在文藝理論中有這麼一個提法:「作者已死」。意思是當一件作品被創作出來之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者產生的想法。我講這個,其實也是希望給您一個勇氣,在面對艱深的藝術作品時,能夠很大膽地進行思考,進而得到自己最真實的感觸。
回到現實角度上,藝術管理、尤其是展覽管理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被大大地忽略了——觀眾教育。無論是什麼樣的藝術項目,都應該有配套的觀眾項目。這個在現在的國內還不是很好,但是在美國運營得就非常成熟。切記,觀眾教育從來都不是為了「引導」怎麼樣去思考,而是給每個人思考的勇氣。因為在面對作品的時候,觀眾與藝術家是平等的。
如果一個作品需要用直白的名字才能讓你有一些感覺,我不認為這是好作品。太直白的讓人覺得生硬而顯得俗氣,而太晦澀的藝術作品又太圈子化,不能為偶等俗人欣賞,或者人家藝術家也不是為本窮這樣的俗人能理解很創作的。只是為那個圈子互相欣賞,然後炒作,洗錢用的,也無可厚非了。
藝術欣賞中有個概念,藝術家創作一個作品稱為「第一文本」,觀者在欣賞作品後產生的想法稱為「第二文本」,這共同構成了藝術創作。作為觀者來說,每個人教育水平、品味、興趣愛好都不同,產生不同的想法才是藝術欣賞中最有意思的地方。當代藝術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一定距離,容易讓觀眾產生畏懼心理,我覺得策展人,更應該注重的是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輕鬆、無防備、無負擔的心理狀態,這種感覺很重要。我以前看過一個關於種族的展覽,入口是一個關於自己膚色的界定,從而引出一些裝置的藝術,這種低起點,互動性強的展覽我很喜歡。
徐冰有句話說:很多當代藝術看不懂是正常的。我感覺藝術展覽最大的魅力就是人人都在觀看,人人感觸不同。所以又何來「 讓你更好的觀賞和理解作品 」?其實展品簡單有個背景介紹就可以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和畫廊或藝術家再溝通。至於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如果沒有相關學習的確很難領會到精髓。如果真是有經典的畫展,還是需要提前做功課,然後再觀賞學習的。
我覺得藝術家的成長經歷詳述,或者生活閑扯的影像片段吧。簡單的學歷參展經歷或者玄而又玄亦或吹噓的前言只會帶著觀者越走越遠,偏離真相
推薦閱讀:
※寫作與思考
※(1287)窮通思考篇六
※當一個女生在滿是男人的力量區做訓練時,你在想什麼?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十品 迴向 課後思考題答案
※做自己(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