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常貶官出任知州,難道州府都是行政長官長期空缺嗎?

史書里看見,宋朝不殺士大夫,大多都判貶官出任某州知州,特別是黨爭時期,常有把好幾個官員外放好幾個州去,難道這些州府平常都是長官空缺等待著中央任命嗎?如果不是,這些州原有知州遇到中央的貶官時,又跑去哪裡了?總不會是無緣故撤職或者升遷吧?


@停雲山南 從北宋官制的架構上說的已經比較完備了,我再補充點實際操作時的信息。

宋代基本上是員多闕少。由於古代交通和通訊手段差,地方官臨時空缺的情況自然是避免不了,但只要這個職位還算重要,長期空缺基本是不可能的,還有好多有官無差的等著呢。

宋代的地方官,除宋太祖時期幾個軍事重鎮的武將以及幾個用杯酒釋兵權政治交易形成的藩鎮無限期任職外,基本政策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任滿三年就要換地方(也有很多由於當地父老強留朝廷恩準的時候)。有些特殊時期特殊地域任期更短,好讓官員能更加迅速的升遷。比如宋初時四川和兩廣這種新收服的土地,為了鼓勵官員就任,真宗時期就改為二年一任,如此,到那裡任職的官員就會比其它地區的官員升遷更快。(就像現在的援藏幹部也應該會有人事上的優惠政策吧?)

這種縮短任期的辦法就是在待差之官太多空缺太少時經常採用的辦法,也就是相當於用加快升遷速度加快職缺流轉來解決閑官的就業問題。如果閑官不那麼多了,就馬上恢復三年一任。

而實際上宋代地方官的任職期限,卻比這個還靈活,上個例子。

(摘自王瑞《北宋地方官任期制度研究——以知府知州為重點》)

可以看出,幾個採樣任職期限在1年以內的有的時候甚至是主流。尤其像開封府這種地方,超過2年都很少,著名的包拯包青天,其實在開封府屁股都沒坐滿2年,誰讓人家的實際差遣名叫「權知開封府事」呢——翻譯過來就是「臨時代管開封府那攤子事的」。

所以這裡我想已經可以解釋題主的疑問了,很多地方的知州真的是屁股還沒坐熱就換人了,所以想把朝中的人下放到地方,還是很容易的,遷轉局部加快一下就行了,為了給下放官員騰地方特意遷走某地知州的情況想必也是有的(例子待查),不過這對被遷走的官員個人來說是好事——沒到任期就履新,高興還來不及呢。


只能說宋代官制太靈活。官職頭銜主要分為官(本官或稱寄祿官)、職(貼職)、差遣(除此之外,還有階、勛、爵、校檢官等等)。本官只決定官位、地位高低,俸祿多少,差遣決定具體做什麼事,有什麼職權。知、攝、權、判、管勾、勾當、提舉都是只差遣,也就是具體職權。

能擔任知州(府州軍監基本同級)一級的官員實在是太多,下至七八品,上至一二品的元老都有擔任。

下州知州或者知軍、監一般的京朝官就能擔任,本官只需要正八品的大理寺丞、太常博士一類的就可以了。如果是廣南(廣東、廣西)還有試秩充通判兼知州,也就是連通判都不要

當然上州,尤其是節鎮、大藩要求就比較高。監司、帥司治所的,要求有安撫使、轉運使的資序。像西京、大名、應天、成都之類的知府或是秦州、杭州等重要知州、知軍要求待制以上館職,或者由提刑資序加「權」字擔任。

但即便是這樣這些重要府、州、軍需要的基本擔任資格跟離任宰輔差的也很遠。究其原因,官位高低和差遣高低有很大區別。離任宰輔就算地位再高,那也只是寄祿官高,文學貼職高,縱使是司空、是使相、是侍中,是大資政,跟那些提刑資序擔任知州的,在差遣方面都一樣,都是管著一州一府的事務,無非一個是「權」或者「權發遣」,一個是「判」(二品以上任州府的用「判」)。

所以說,宰輔外出知州,前任也許是個比宰輔小得多的官員,出了其他軍州,州府之上還有路一級(安撫使、轉運使、提刑按察使等),實在不行還有京中的監寺,宋代冗官,疊床架屋的,總有調任的地方。不像宰執位置比較少。(其實即便兩府宰執也很少會滿任,東府三相三參,西府樞密使、知院事、同知、副樞、簽書、同簽書哪裡能全塞滿)


也不看看貶出知州的是什麼人。好點的平章參政樞密使,翰林學士中丞三司使自不必說,差點的檢正檢詳知雜判官待制,這是什麼官,你以為是人就能當的?真正一般官員,出外是監當監稅團練副編管的待遇,更狠點的追奪出身文字永不錄用。


一般貶成通判、別駕、團練副使之類的副職吧,很少有知州這種正實職吧。

范仲淹被貶為饒州知州。(貶前權知開封府,開封府尹是皇室,只是掛名,權知開封府就是實際上管事的一把手,相當於現在北京市一把手,宋時二品或者一品官吧)大部分還是通判、別駕、酒監之類的職務。

比如蘇軾因烏台詩案貶成了黃州團練副使;

黃庭堅因為說實話被貶成涪州別駕;

秦觀因為黨爭被貶杭州通判;

張耒因為黨爭被貶黃州酒稅監督;

晁補之因為修史有誤被貶應天府通判。

讀得書少,只知道這麼多了。


在官制大抵成熟之後,一個地方政府,滿額的官員有長、貳,有判、司、簿、尉等分管官員,不是沒了誰就完全轉不動。

宋的州,名義長官根據州的性質,是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等之一,都不赴任,實際長官則是知州,即判某州事、權知某州事。又有通判為佐貳,判官、推官、掌書記、支使等分管各項事務,其下還有錄事、戶曹、司法、司理諸參軍,尤其是有錄事參軍主管庶務,長貳無需事事躬行。


有螃蟹,無通判


前面的回答已經清楚說明宋朝官職差遣分離的官制,事實上州官空缺也沒什麼,差遣是知州,官位還是按本官來,這就可以保證差遣隨時能換,有高官要來,騰出空來就好。更何況這些高官來來去去,其實不怎麼管政務。文彥博就有不少在州官任上縱酒逍遙的故事,反正具體事情都是下面人干。這些位置的主要目的還是騰出位置安排這些失意的宰執們。把他們趕出東京城而已。


官員每隔一定年限就可以升遷了,何況宋代的州類似於現在的地級市(管轄範圍更大一些,但也不少了),要想安排幾個國級官員還不是隨隨便便的


不同的知州之間也要調任、輪換吧?再加上升遷、貶官、致仕什麼的,很容易出現空缺吧。


推薦閱讀:

你認為《百家講壇》中有哪幾部對宋朝的講解比較好?
北魏和金這兩個統治我國半壁江山的少數族政權,哪一個對中原漢地的統治的更成功?
看了歷史書,關於靖康之恥的記載很是模糊,似乎歷史學家有意識的忽略這一塊。?
唐代建築與宋代建築有何異同?
為什麼東周、東漢、西晉和北宋都是無能朝代?

TAG:中國歷史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