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博士第四年想 quit,什麼科研成果都沒有,很痛苦,該怎麼辦?

國內知名高校,博士第四年,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的文章,想要畢業的話需要有兩篇sci,感覺很無望。

導師從方向選擇,到具體科研,沒有給過一點幫助,像無頭蒼蠅一樣忙活了幾年卻什麼成果都沒有,只培養了雜七雜八的能力,各種coding,各種寫報告。

本科成績還算不錯,專業前幾,本來是抱著一廂熱忱念了博士,結果自恃過高,以為全靠自己科研也可以,結果獨立科研能力沒有自我感覺那麼好,處處碰壁,到後期導師又離職,更是荒廢了一段時間。

現在就彷彿回到了第一年研究生的狀態,從頭開始看文獻,想思路,做工作。內心極其痛苦,因為現在也沒有指導的老師,因為專業原因,本校的老師沒有做相關方向的。就感覺狀況依然得不到改善,即使延期,也沒有指導老師,延期一年兩年還是出不來成果。

已經第四年了,想轉碩士畢業,又覺得很可惜,要碩士畢業至少也要等到年底,機會成本太大。另一方面又很不甘心,感覺讀博這幾年把整個人都毀了,身心俱疲,如果就這麼放棄,可能會更後悔。

最近已經把周圍的朋友家人煩了很多遍,連我自己都討厭現在的自己,覺得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也不好意思再找朋友傾訴了。我到底該怎麼辦?。。。


個人而言,我建議早早轉碩士走人。如果拿碩士學位很麻煩,直接退學也可以。求職的時候要寫清這段時間的經歷,以免被招聘者誤解為什麼事情都沒幹。把做過項目寫清楚。

如果拿碩士學位只是時間問題,基本條件都已達到,那麼建議達到所有條件後儘快找實習,等待拿碩士學位。

其實讀博士是一場賭博。有時候你運氣不好,賭到了一個垃圾導師,或者垃圾方向,那就趕快止損。有的人會建議你有始有終,其實根本沒這個必要。你就算從這種狀況中擺脫出來,真的拿到了博士學位,你的學術成就、學術視野也不足以拿到良好的教職了。你很難和那些導師良好、教育背景良好的同儕競爭。所以,如果不考慮一些非常差的教職,未來進入產業界已經成為定局。這時候拼死拼活再多花幾年拿個博士,對你的就業和發展並沒有多大的好處。不如趕緊找個合適的公司,開始工作和自我提高。

很多人就是非要在一個糟糕的局面下死磕,非要拿這個博士學位,結果心態搞糟了,內心痛苦不堪,最後甚至有自殺的。

其實博士學位沒那麼重要。退一步海闊天空。進入產業界,你會發現自己能做的、能學的還多的是。

也不要覺得自己浪費了幾年時間。誰還沒有浪費過時間不成?你的研究經歷,那些coding的、做實驗的經歷,也許在學術界不值一提,但在產業界也許還挺受歡迎的。所以並不見得時間就是被浪費了。不必在意小小的挫折,不必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到產業界去,一樣可以是一條好漢。最後還不好說誰比誰混得好。

過去幾年是不是可惜,不重要。人做決策的時候,不能被沉沒成本所左右。過去的都過去了。難道真的再投入幾年時間,熬出來個博士,然後找不到很好的教職又要重新去產業界找工作,這樣會很好嗎?那還不如直接跑路去產業界好吧。這還沒考慮多用幾年時間博士還讀不出來的情況。

博士quit不失敗也不丟人,美國人讀博士quit率也很高,尤其是碰到了不靠譜的導師。早早止損,早早開始新的發展才比較重要。


回答一下,題主所說的這些情況我都經歷過,當時也面臨著選擇:

  1. Quit 走人,拿到 Master 學位;
  2. 堅持下去,拿到 PHD 學位。

當年在第四年的時候(2013年)是看到了張益唐的勵志故事才決定堅持下去把博士學位拿到手。不過不管最終的選擇是什麼,大家最後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貼一篇自己2014年底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張戎:科研這條路?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本來是打算交了博士論文之後才開始寫這篇文章,但是之前讀過網上別的博士寫的一些書籍和資料,自己也一直不停的在寫blog,所以感覺這篇文章已經基本成熟,再加上最近科研毫無進展,故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

1. 專業選擇。

可能很多選擇本科讀數學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在高中的時候就有一種所謂的偏科,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數學物理上面,而且參加各種競賽也能夠順利拿獎,對於語文英語就是得過且過。拿競賽獎狀之後,要麼就開始保送各個高校的數學系,要麼就開始準備高考。高考完了之後面臨著選專業的問題,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怎麼可能知道大學裡面的專業是學什麼,幾乎就是瞎選,高中擅長學什麼就開始選擇什麼。

2. 本科生涯。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要麼是競賽保送的,要麼就是高考高分考進來的。在第一年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分成兩類人在走。一種是天天努力學習的,一種是幾乎不學習的,就靠考試前突擊過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續,在第一年的時候非常認真,在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做了不少的數學習題。在C++之類的重要課程上面繼續不花時間,繼續著自己高中的偏科日子。這件事說來也巧,正好在大一的數學分析習題課上認識了張老師。有一次碰巧遇到張老師,他給我說打算下個學期辦一個討論班,講一下他最近關注的一些書籍和論文,並且說這些書籍只需要大一上學期的內容就可以了。當時聽上去很有吸引力,就滿口答應下學期開始著手這件事情。到了第二個學期,討論班果然開始了,再加上廖老師,當時也湊了幾個努力學習的同學,就開始讀張老師想讀的那本書 「One Dimensional Dynamics」。第二個學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張老師在講,堅持了一個學期,終於把那本書的第一章差不多講完了。其實當時自己也就是在下面聽,但是什麼都沒聽懂,聽來聽去就感覺在用Lagrange中值定理,確實只用了大一數學分析的內容。說實話,堅持讀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一邊還要寫論文,還要教學。到了本科第二年的時候,張老師就問我們幾個學生,有沒有興趣自己試著講,當時可能也是想挑戰自己一下,就自告奮勇上去講了一次,雖然自己也只有大一的知識儲備量,但是讀那本書,一行一行看其實只要花時間還是沒問題的。在下面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次,因為都是涉及一些基本的計算,最多涉及到級數求和,所以第一次試講就非常成功。這樣就在無形中極大的激勵了自己,堅持這個討論班堅持了兩年。後來到了第三年結束的時候,正好有一個研究生的暑期學校,在尤老師的大力幫助下,推薦我跟著那些研究生一起學習,聽一些講座。就在當時的暑期學校上面認識了現在的老闆。

3. PHD生涯。

NUS的第一個學期就收到一篇90頁的論文,不過論文裡面有個巨大的漏洞,希望自己能夠找出來並且把它補上。第一個學期選擇了太多的課程,分析,代數,拓撲,PDE,導致自己也沒啥時間弄這篇論文。第一個學期的唯一收穫就是把博士生資格考試順利通過了。到了第二個學期,開始讀論文了,雖然自己之前也讀過論文和相應的書籍,但是給PHD的課題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完成。如果那個漏洞那麼容易就補上了,怎麼可能十幾年沒人做那個問題。查一下網上的資料,2006年有人做出了類似的一個問題,不僅順利發了Annals of Mathematics,還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的報告。相比之下,可想而知自己的這個博士課題有多難。在這個時候自己也沒多想,也沒想過換一個容易一點的問題,總想著自己一定能夠做出來,然後當時辦公室位置緊張,沒分到辦公室座位,於是自己天天都去圖書館呆著,就帶著自己的這篇論文,在圖書館裡面一頁一頁的看。

後來到了第三個學期,就要開始博士資格考試的口試了,需要做一個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一個報告,然後系裡面會讓一些老師來給博士生打分,不行的話就要重新再來一次。在閱讀一開始的那篇90頁的論文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作為基礎,於是博士資格考試的內容就以另一篇文章作為主要的框架。這個時候我又再次查一下這篇新的文章,同樣是發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面,而且自從1996年之後,關於這個課題也是幾乎沒有新的結果出現。這個時候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了,就去找老闆,老闆說:課題不能輕易換,你要堅持做。不過這次的資格考試還算順利,口試一次通過。但是過了之後並不是輕鬆的開始,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問題。如果博士資格考試不通過的話還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走人,但是通過了考試就沒有選擇了,只能爭取博士畢業。苦海無涯,回頭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竭盡全力地游到對岸。游到對岸就意味著自己需要把論文的課題搞定,需要把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攻克。於是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非常痛苦的過了一年。

2013年4月份的時候,一件事情直接把自己從痛苦中敲醒,那就是年過半百的張益唐在孿生素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向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三周後被編輯確認無誤並且接收。他的生平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至今記得他在youtube上面接受採訪的時候與記者的對話。「唐詩宋詞?我就說兩句,不想說它的出處。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看過他的生平事迹都清楚他為什麼喜歡這兩句詩,因為這兩句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做數學研究的人都知道,過了45歲幾乎就不太可能有什麼特別大的突破了,45歲以後的體力和精力和20多歲的時候相比都嚴重下降,很少有人在接近60歲的時候能夠完成華麗的逆轉,但是張益唐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質的飛越。回到自己,在PHD的期間確實走了不少的彎路,領略了很多艱辛和苦澀。正是張益唐成功的事迹激勵了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夠讓自己順利畢業。

再次回到自己的科研上。痛定思痛,決定努力一下重新攻克之前的問題,此時已經是PHD的第三年都快結束了,自己還沒有任何結果,辦公室的哥們都已經三四篇文章了,師門的師兄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paper,而且老闆明確表態,畢業的標準就是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這個雜誌上。對於當時沒有任何結果的自己,壓力山大。於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順利畢業,就逐漸開始奮發圖強,再次從那篇錯誤的文章入手,重新從別的角度來審視那篇文章,看看能夠從哪些地方尋求突破。在那篇文章裡面,作者著重於研究一個叫做Fibonacci的多項式,在和老闆的交流中,發覺可以把Fibonacci多項式做出推廣,以尋求新的結果。終於,在PGP宿舍獨立工作一個月之後,搞出了自己畢業論文的第一步,也就是Real Bound Theorem。當時總算感覺放鬆了一下,可是告訴了老闆這個結果之後,悲劇再次發生。被老闆告知有兩個人已經差不多寫好了一個的結果(後來我知道他們發表在了Nonlinearity這個雜誌上),這就意味著自己不可能憑藉這個結果拿到博士學位,需要把原來的問題攻克才能畢業。這個時候PHD的第三年已經結束。

到了第四年,需要輪到自己真正攻克問題了,這個時候必須要做出來才能畢業,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導師給的論文課題是關於實係數多項式的迭代。在這個問題下,沒有任何額外的條件,這和那些每次科研遇到障礙就開始加條件的方向截然不同。做科研好比一支部隊在打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就喜歡在一個鬼都打不到的地方亂放槍,把別人的論文改改條件就變成自己的文章,甚至連自己的條件是不是相互矛盾都不知道。但是有的人立志就是要做難題,這個時候就好比這支部隊接到的任務是攻下山頭,首先就必須打掉山頭上面的碉堡,就需要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火力來攻取,就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其他所有障礙物。當時為了集中注意力,在第四年的時候自己每天晚上都在系大樓的四樓教室裡面呆著,因為安靜並且沒有人來打擾,特別適合思考問題。除了每天晚上到四樓獨立思考問題,每周還要和老闆討論問題,不停的看看有沒有新的辦法來做原來的問題。單調的生活就這樣持續了PHD的第四年。到了PHD的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終於找到方法來突破原來的問題,至少看起來成功的希望非常大。不過悲劇再次發生,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夠完美的,心情再次從大喜到大悲,感覺離畢業又再次遠了一步。不過這個時候要是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必須努力向前,作為一個第四年的PHD已經沒有時間用來彷徨了。經過兩周的不懈努力,終於做出來了,這個時候感覺離學位再次進了一大步。

4. 經驗總結。

漫長的故事講完了,這個時候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或者覺得對數學很有興趣的本科生們長一個心眼,學數學考高分離真正的科研還差得遠。一個嶄新的科研題目在所有的PHD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PHD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下面列舉的是一個博士生做數學科研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當然我也只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說說,別的專業的博士其實和數學還是差挺多的,可以作為參考。

(i) 極強的心理素質:之前高中,本科遇到的練習題,努力一下,和同學討論一下,說不定都能夠搞出來,花上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基本上就能夠搞定。但是對於一個博士生來說,沒有任何課題是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內就能夠搞定的。以前在高中和本科的時候都能夠不停地做出數學難題,於是就能夠給人帶來快感,讓人越來越有動力,越來越想研究數學。但是在讀博士的過程中,這種感覺肯定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長期做不出來問題,讀論文帶來的痛苦,思考問題帶來的絕望。無論一個學生的本科成績多麼的優秀,在有科研經驗的老師面前,真的是不算什麼。被老闆bs很正常,科研成功一次就可以畢業了,甚至就能夠功成名就了(參見張益唐)。在這個非常漫長的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的歲月里,一個學生要是沒有這點心理素質就不要混下去了。正如圖片所示:讀博士之前一直以為讀博士努力下去就會一帆風順,按時到達。結果實際的情況確是第二種,道路崎嶇不平,各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只有克服了這些困難,才能夠在PHD這條路上走下去。

(ii) 從開始PHD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忘記之前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績,一切從零開始。以前很輕鬆的寫一下本科畢業論文就可以獲得優秀,能夠講討論班,甚至足夠在所謂的SCI雜誌上發表,這些只能夠說明在本科生當中屬於佼佼者。但是開始讀博士之後,這些就變得不算什麼了。好比你一開始住在五層小樓裡面,身邊都是平房,自然顯得很強。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的成長,坐標系也就悄悄的發生了變化,身邊的人也跟著變化,對手已經不是本科生,而是從本科生中間選出來的優秀者,難度顯而易見的增加了許多。

(iii) 對於一個普通的博士生來說,自己想獨立搞科研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脫離老闆而獨立搞科研完全是自尋死路。一開始讀博士的時候由於本科的習慣,總自以為自己的想法很牛逼,很可能做出大東西,後來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作為老闆,在科研領域已經打拚了十幾年,在經驗和能力上面通常都在博士生之上。通常一個博士生自己提出一個東西,要麼是別人做過了,要麼是根本沒有什麼意思,沒有人在乎。如果讓博士生自己選擇論文課題,要麼選擇得太難,根本不可能完成,要麼就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根本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對普通的博士生來說,奉勸大家,基礎不夠就老老實實從底層做起,從老闆推薦的論文和書籍一點一點的慢慢開始,千萬不要想自己去選擇一些論文課題來做。往往一個領域有著自己非常難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是不能夠直接留給博士生來做的。這個時候不能夠從正面去攻取這些題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迂迴,而這些迂迴往往依賴於導師在本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此時導師給學生推薦的書和論文會從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研究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很可能根據學生的科研進度提出階段性的題目,以降低學生科研的難度。通常來講,老闆提出的問題和想法,博士生有的時候哪怕只是取得了部分的結果和進展,都會遠遠高過自己獨立選擇的題目。

(iv) 在博士的生涯中,曾經見過有的老闆會幫助學生寫論文,甚至送論文給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闆都會做這些事情。博士生自己做不出來問題,很多老闆通常是不會給予非常直接的幫助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博士生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在學校裡面,通常的觀點是:寫不出論文是學生的問題,不是老闆的問題。對於一個數學系的博士生來說,即使你的論文想法已經非常成熟,細節全部都能夠過去,要把它寫成一篇能夠發表的論文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而且這條路也很不好走。之前本科的時候,一般的關注點都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懂得多少東西。到了博士階段,已經沒有人在乎學過多少東西,在乎的是做出了什麼結果,能夠發表什麼樣的文章。要發好的雜誌,就需要一個好題目,這個問題通常都是難題。在這些問題前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靈魂在奮鬥。此時此刻就需要博士生自己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礙,想畢業就要一直堅持做自己的課題,堅持下去才能夠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成功,才能夠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走多遠。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敢去想能夠走到哪一步,只能夠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科研這種只有一個人在走的路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跟別的事情不一樣,比方考試什麼的,都是大家一起混,怎麼混一般都不至於混到最後。但是科研這種事情,就和一個人到海裡面游泳一樣。游著游著,猛一回頭,尼瑪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游泳,而且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一個人努力往前游。做科研難題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夠幫助自己,只能夠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往前走。

(v) 對於數學系的人來說,由於不需要像別的專業一樣做實驗,所以時間非常自由,除了干一些教學工作,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安排。這種自由職業者如果時間安排不當,很容易產生拖延症,陷入PHD的時間陷阱而不能自拔。對於搞純數學的PHD來說,一個PHD的課題絕對不是在幾個月之內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進展和突破。這個時候由於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容易在自己的科研課題上面產生拖延症,好比牛頓第一定理,在沒有外力的催動下,自己的課題一定會停滯不前,能畢業日期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遙遠。如果出現這種問題,需要及時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戰勝拖延,免得造成更大的困擾。

最後一條,如果一個人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的時候在工作和讀博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這個時候選擇工作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本科或者碩士論文都寫得要死要活的學生,是非常不適合繼續讀下去的。哪怕博士生涯剛剛開始,這個時候立刻逃離也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做科研的時候需要把它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當成一份工作。世界上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為什麼選擇一條那麼艱難的路來走呢。其實,要做一番事業,無論是任何領域的,都需要一個人不計回報的付出,不能夠像干工作的時候那樣計較加班費和休息時間。只要一個人在做的是自己的事業而不只是工作,無論這份事業本身能夠帶來多少的收入,無論在別人的眼光裡面這怎麼也算不上一個成功者的案例,在堅持做這個事業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功了。看著張益唐的視頻,想想也覺得「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你都第4年了,退學不現實。我們研究所的畢業最低要求和你們一樣。其實吧,發兩篇SCI就能畢業這個要求,真的很低。你現在還沒有發出來,我覺得不是你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你心態的問題。我覺得所有發不出文章(除了頂會)的博士生,應該都是心態的問題。

我現在是中科院的第四年直博。我的第一篇論文是去年的8月(三年級尾聲)才被接收。沒有文章以前,我跟你一樣也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中,每天都擔心自己不能按時畢業。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擔心無用,只有一朝一夕的努力才能幫助自己慢慢走上正軌。

博士嘛,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獨立進行研究的。如果運氣好,碰上一個手把手教自己的導師(小導師),那是你的造化。據我了解,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是在自己摸索,偶爾被指點一二就已經實屬難得了。

讀博士,讀的是啥?不是科學文化知識,而是讀懂自己的內心!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超過90%的博士生髮表的那些文章只能被投入Google Scholar的大海里,對這個領域沒有任何貢獻。剩下的能做出貢獻的10%,基本上都被那些大牛導師所壟斷。那怎麼辦呢,我們這90%的人也需要好好地活著啊!你真正需要的,是在平庸的工作中找到一點點閃光之處,然後把它放大,這就成了一篇文章。

發兩篇SCI真的不難,你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看文獻,找到已有工作的弱點,然後提高它。加油。

ps:之前的相關回答:

PhD 第三年還沒有發 paper 是怎樣一種體驗?

王晉東不在家:發表人生中第一篇論文是什麼體驗?

王晉東不在家:回顧 2017 年,還在科研道路上的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和大家分享?

王晉東不在家:計算機碩士研究生做科研壓力大,覺得智商被碾壓,睡不著覺,怎麼辦?是否還有必要堅持科研?

王晉東不在家:科研搞不出來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幹啥?

王晉東不在家: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進展和感悟?


我見過不少八年才畢業的,

第四年也只是才剛開始做實驗而已...

我也確實見過幾個讀到第三年就轉碩走了的,

人各有志,都是自己的選擇...

一般來說我是勸堅持

因為這東西就和爬坡一樣,

到頂之前一臉黑,

過頂之後一片開闊,

沒到頂的話,這輩子就都是又黑又苦的記憶了...

(當然,如果你博士畢業了留高校,才知道什麼叫一山更比一山高...)

其實我是有些惡趣味的,

每當這時候,就找一些比自己更倒霉的看,

在你科研工作的生涯中,背過最大的鍋/挖過最大的坑是什麼樣的??

www.zhihu.com圖標

研究生期間,申請了一項課題,

經過層層專家、領導審批,給與通過。

題目是「面向高寒地區**治療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

開始準備研究時候,發現哈爾濱不屬於高寒地區。

而我在哈爾濱,打算研究的是本院兒童,

為了能順利結題,我需要去大興安嶺地區(一個賊冷賊偏要的地方)呆半年。

我現在就想問問,誰他媽說哈爾濱地鐵是高寒區第一條地鐵?

我他媽還想問問,誰說哈大高速是全國第一條高寒區高速公路?

不是看到你們宣傳,我能想出這個餿題目?

作者:我愛扁桃體

&>&>&>&>&>&>

五分類供瀏覽收藏

硬貨······軟貨······飈車······觀點······其他

六專欄供投稿訂閱

『科研』···『小組』···『論文』

『點子』···『科普』···『教育』


題主的現狀讓我想起了我的博士經歷。講一下我的經歷吧,給題主一點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我09年底碩士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軍校。為了逃避畢業分配,怕下到基層部隊,就稀里糊塗上了博士(事實上後面博士畢業還是未能倖免,我在另外一個回答里講了這段經歷,不過這不是這個回答的重點)。博士讀的是光學工程,就是鼓搗激光器,光纖之類的實驗。由於課題組經費非常有限,沒有我做實驗的機會。10年初博士入學後,也沒幹什麼跟課題相關的正經事,上一點基礎課程,幫師兄做一點課題組的工程項目,另外在外面的小公司做點數字圖像處理演算法方面的兼職,優哉游哉的。這樣稀里糊塗混了半年多,到下半年開學的時候問題就開始冒出來了。

九月份開學後,同級的同學中,有一些在比較好的實驗室,他們開始張羅博士課題開題的事情。有一些動作比較快的同學,經過大半年的實驗室實踐,已經有一些小成績準備在中文SCI期刊發表。這個時候,我連課題的影子都沒看到。於是,開始有些心慌,著急了。跑去找導師談課題的事情。導師也沒有主意,說光學方面的課題現在組裡經費困難,要不就選數字圖像處理方面的吧,具體做什麼,你自己再想想。瞬間明白,導師是靠不住了,得自己想出路了。

正好那個時候學校有公派出國的指標,於是就想要不幹脆出去讀博士算了。從10月份開始苦練英語,廣撒網套磁老外教授。雖然當時的學術成績很弱,還是拿到了兩個offer。挑了一個,就開始申CSC了。其中細節不表,幸運的是,CSC的申請中了,拿到了11年的公派指標。於是在國內瞎混了1年半之後,11年9月份去了奧地利重新開始博士生涯。

原以為外導會給明確的課題方向,沒想到的是,外導說我基礎不夠紮實,丟了兩本基礎書讓我去讀。4個月之後,讀懂了個大概之後再去找導師討論課題的問題。導師說他現在也沒想好具體做什麼,又讓我幫他做一個matlab的toolbox,整理一下他那篇primal-dual convex

optimization文章的代碼。不得不承認,雖然這個和後面的課題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做這個toolbox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

一晃就到了12年初了,距離10年初博士入學已經2年過去了。這個時候,我還是連博士課題的影子還是沒有看到。一天,導師拿著一篇CVPR 2012的投稿文章來找我,說這篇文章的topic –

dictionary learning挺有意思的,也涉及一些convex optimization方面的知識,要不就做這個吧。這樣就算把課題給定下來了。

於是就沿著這個方向往下做。做啊做,越做就越發現想要做點跟別人不一樣的結果出來,真TMD難啊。中間無數次懷疑自己是不是智商不夠,不適合讀博士;無數個失眠之夜輾轉反側,覺得自己就是個大盧瑟,一篇文章都擠不出來。噢,對了,由於軍校生的身份,學校給我們設定了一個回國的deadline:14年9月,不管有沒有拿到博士學位,都得滾回國參加畢業分配。回國的死限又是重重的一層壓力。很多次想到自己可能拿不到博士學位,灰溜溜地回去,而當初一起入學的同學都已經是大博士了,想死的心都有了。

期間的艱辛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完,所以在博士畢業的時候寫下了下面這段話。

憋啊憋,好不容易在12年底弄出來了個小小的idea,投往一個頂會 - CVPR試試水。結果,毫不意外地掛了。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打開郵件看結果時,手顫抖得都不好使了。不敢細看郵件,瞟了一眼,看到regret,心如死灰。後來把文章投給一個一般的會議 - GCPR,這次的審稿意見還可以,錄用問題不大。

再後來把GCPR的論文擴展了一下,想再次試試好一點的SCI期刊,就往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上投,又毫不意外掛了。心情很煩躁,也很絕望,但是還是不想服輸。仔細讀審稿人的意見,按照他們關心的點去修正,補充實驗,然後resubmit。經過半年的審稿和反覆修改,終於在13年的聖誕節前兩天收到了IEEE發來的錄用通知。到這個時候,博士已經快4年了。而此時,國內有些同學已經開始準備14年初博士答辯的事宜了;而我,也總算捱到了能看到畢業希望的時候。

有了第一篇之後,後面的就感覺順暢了許多。也慢慢地琢磨明白了,科技論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八股文,有固定的套路,搞清楚之後,按照套路來,就比較容易中啦。當然了,那些頂級期刊另當別論啦,中科院分區里的二區,三區的沒有想像的那麼難。所以後面又刷了20多篇,然後現在publication list也蠻長的了。

Yunjin Chen (陳運錦)?

www.escience.cn圖標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博士畢業在基層部隊任職時,還發了一篇IEEE PAMI(我們這個領域的頂級期刊),也是至今為止唯一的一篇。不過這些文章現在也沒什麼用。去深圳還能申個孔雀計劃什麼的,現在又沒在高校,公司這個又不重要。

回到題主的現狀,看上去,你是直博第四年。我發第一篇SCI的時候,從碩士入學開始算,那是6年多了。我碩士加博士,一共花了7年半。如果以我為標準,你這才過了3年,從現在開始重新讀一個博士的時間都夠了。

兩篇SCI畢業,真的是impossible mission嗎?至少在我們領域,我覺得不是的。學校畢業標準有規定什麼檔次的SCI嗎?如果是要中科院分區一區,二區的,那確實是有難度。如果沒有限制分區,只要求是SCI,可以發四區的啊。再不濟,自己掏點錢,發學校認可的open access期刊也行啊,諸如plosone之類的。

以我審稿的經驗來看,四區的期刊,編輯都愁沒人投呢,能錄的基本上都給錄了。只要文章把研究寫明白了,錄用不是太大的問題。OA的期刊差不多就是花錢買啊。投比較水的期刊,idea也不要多好。實在不行,找關係還可以的,文章比較好同行,老師,師兄,朋友都行,請人家吃吃飯,找別人要個別人看不上的idea,水一篇四區的文章,我覺得不是太難的事。臉皮厚一點嘛,反正是求畢業。

不要把自己架得太高,非逼著自己要做出創新性很高的工作,甚至還幻想自己能成為學術大牛之類的。務實一點,想清楚了,我就是要畢業,那就湊畢業標準就OK了。反正以後不混學術圈了,學術聲譽無所謂啦,水兩篇文章畢業就拉倒唄。再直白一點,混個title嘛。

最後再強調一下,你這又是國內知名高校的博士,拿到學位還是蠻有幫助的。再說,即使按碩士畢業,也要等到年底,何不利用這段時間水一篇水刊呢?再說明白一點,你現在要做的不是找人訴苦,而是找發文章比較厲害的人,臉皮厚一點,要一些別人看不上的idea。


推薦閱讀:

博士獨立自主性的養成
如何評價王天旭博士事件和南京《東升工作室》欄目的報導,真相如何?
練習篇:博士一個朋友的八字
畢業兩年後 20W年薪 VS 清華大學博士 怎麼選?
鍾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七集)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