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皇倉頡氏政權、九黎蚩尤氏政權、黃帝軒轅氏政權、聯盟時代、氏族聯盟時代

倉頡(公元前4666年---公元前4596年),男,姓風,(一說姓侯岡),名頡,因其稱帝時號倉帝,故而又稱倉頡。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史皇倉頡氏政權的首任帝。他的父係為伏羲氏,母係為史皇氏。倉頡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名侯岡,其祖為伏羲女媧後裔,其先祖為燧人葊茲氏。

炎帝神農氏政權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公元前4666年),倉頡史皇氏侯岡感天地之靈氣,生倉頡於洛水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倉頡從小聰明好學,母親對他十分疼愛,百般呵護。《通鑒外紀》中記載:「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史皇(倉頡的別稱)產而能書。」這些都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倉頡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發明了文字。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相互間交流只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單音嘆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可見,中國的文明歷史並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於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歷史。符號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於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眾歡迎。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古文《河圖玉版》也載文說:「倉頡為帝南巡,蹬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關於「河圖、洛書」,古史記載很多,其中大部分為夏、商、周曆代開國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偽造。倉頡所見之洛書應該是燧人葊茲氏所創造的原始洛書。其書完全由上古文字元號「○」、「●」構成。「○」代表天,為陽;「●」代表地,為陰。該書以簡單的符號熔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內涵豐富,高深莫測。倉頡是一位極聰明的人,他根據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吸納從民間搜集來的部分圖畫文字,從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並以象形文字做為本族的正統文字。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姜明聽說後十分惱火,認為他違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討。倉頡不服,親率本族迎戰,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

倉頡元年(甲辰年,公元前4637年),三十歲的倉頡繼而率族眾反擊,一路東征,攻佔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今豫北地區),旋即以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東南)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

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公元前4596年),年七十一歲的倉頡卒。其遺體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梁村西北),尊號倉帝。

  倉頡死後又傳了四任帝:二任帝倉頡二世,在位執政虛記十年(公元前4596年---公元前4587年);三任帝倉頡三世,在位執政虛記二十年(公元前4587年---公元前4568年);四任帝倉頡四世,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年---公元前4546年);五任帝倉頡五世,在位執政虛記十九年(公元前4546年---公元前4528年)。

  炎帝神農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公元前4582年),北方的軒轅氏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倉頡五世被擊敗,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旋即去帝號,答應每年向軒轅氏進獻糧食和財物。軒轅氏建立黃帝政權後,封倉頡氏的後人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歷史。

姜虺(公元前4608年---公元前4556年),男,姓姜,名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首任帝。姜虺的叔父叫姜鼿(hui代用字),是九黎蚩尤氏的創始人。

炎帝神農氏帝宜八年(辛酉,公元前4620年),姜鼿率族人由故鄉嶓冢山(今陝西漢中市寧強縣北)由西向東一路游牧,進入玉邦河流域定居下來。

帝宜二十年(癸酉,公元前4608年),姜虺出生在距馬河以北的靈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解家堡鄉)腳下。姜虺從小聰明能幹,後來成長為蚩尤族的出類拔萃人物。

帝宜四十五年(戊戌,公元前4583年),他的叔父姜鼿去世,族人推選他為大酋長。姜虺當上大酋長以後,建都於龍門(今河北保定市淶水縣龍門口鄉),不久他便自立為帝,建國號「冀」,史稱冀州(古代冀州又稱中國,是龍的傳人發祥地)。古史所記載的蚩尤是把蚩尤氏七任帝王濃縮成了一個人,並且完全神話,使人看了若虛若實,真假難辨。這是因為中國遠古歷史經孔子和司馬遷兩位大師加工改造而造成的。他們虛化了遠古歷史,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獨裁的大一統天下。中國遠古的氏族聯盟時代並沒有統一的天下之王,各部落之間大體上是獨立的。蚩尤氏最先進入太行山以東,對黃河以北進行開發,並用較為先進的文化思想同化了當地人,使這裡出現了人類早期的文明。姜虺稱帝後,率領族人繼續往東開發。

帝虺二十年(丁巳,公元前4564年)前後,他們在葛廬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小五台山)發現了一種含銅的石頭,這種石頭呈黃綠色,含銅量極高。最初人們發現這種閃光的石頭很好奇,便取來架在炭火上燒,沒想到石頭經不住高溫,竟然熔化成一種液體,冷卻後又堅硬無比。於是由此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冶煉技術。他們用堅硬的岩石鑿成戈、矛、戟、斧等模具,然後采山上的含銅礦石冶煉,再把煉成的溶液注入模具內,冷卻後就形成了堅硬的銅器,當時人稱之為金器。後來蚩尤族人用這種方法製造了許多金戈、金矛、金戟、金斧等武器,用來裝備自己的部隊。所以,史書上說:「蚩尤以金作兵器」。蚩尤氏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明和創造冶煉黃銅的部族,也是最早發明出用銅鑄造武器和工具的部族。當時中國北方有許多大小部落,他們都是獨霸一方各自為政。為了爭奪地域,他們時常互相攻殺;而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石塊和木棍。蚩尤氏創造了銅製武器後,在戰術上已經佔有了絕對的優勢,為稱霸北方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蚩尤氏創造了銅製武器後,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對外征戰的隊伍,進行專業的軍事訓練,史稱「蚩尤作五兵」,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支專業化部隊。雖然此前各部落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但是交戰雙方都是各部落臨時組織起來的族民,沒有經過任何的軍事訓練。而蚩尤氏所建立的軍隊是專業的,士兵完全脫離生產;他們平時的任務就是軍事訓練,戰時的責任就是勇敢殺敵,為本族立功。蚩尤軍有先進的銅製武器,作戰勇敢,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姜虺執政的時間裡,北方先後有九個部落歸順了蚩尤族。史書上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諸侯九。」自此,蚩尤族在太行山以東逐漸強大起來。

  帝虺二十八年(乙丑,公元前4556年),年五十三歲的姜虺卒。其遺體葬在城東(今河北保定市淶水縣距馬河西岸),尊號帝虺。

姜吼(公元前4587年---公元前4540年),男,姓姜,名吼,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二任帝。姜吼的祖輩是蚩尤氏的創始人姜鼿,父親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首任帝姜虺。

  炎帝神農氏帝宜四十一年(甲午,公元前4587年),姜吼出生時還是祖父姜鼿執政,他的父親和母親居住在岔道(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南),並在那裡生下了他。他出生後一直跟隨父母居住在岔道,直至父親執政稱帝,他和母親才隨同父親遷居於龍門。

  帝虺二十八年(乙丑,公元前4556年),九黎蚩尤氏政權的首任帝姜虺去世,姜吼即位稱帝。姜吼即位後,將帝都遷到了東暖泉。東暖泉位於桑乾河南岸,在今官廳水庫以西,水草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一處非常適合居住的好地方。於是姜吼便命人在此建造宮室,修築城郭,將九黎蚩尤氏政權的活動中心設置在這裡。姜吼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帝王,東暖泉都城是他親自設計修築的。為防水患,他命人在城的外圍修築了又高又厚的防洪大堤,稱作「邑」,形成了城外城;內城的地勢較高,宮室也都建築在高處,稱作「京」。姜吼執政時期,繼續實行對外擴張的政策。葛廬山含金的礦石已經被他們採掘光了,為了製造更多的「金武器」,他專門成立了一個「採金隊」,深入燕山尋找含金的礦石。但是,這種綠色的閃光礦石是極為罕見的(史書上說這種含金的礦石是天神所賜),採金隊花費了許多時間,終於在雍狐之山(今河北承德市灤平縣東北三岔山)發現了一處優質的含銅礦石。於是,他們便在當地伐木燒炭,開礦採石,開始了冶煉和鑄造。生產出多種武器、盔甲和器皿。史書上說:「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管子---地數》中曾記載:蚩尤人從雍狐之山找到了金子,並把這些金子做成了武器,用來與諸侯作戰,結果在一年之內就征服了十二個諸候國。

  帝吼十年(乙亥,公元前4546年),冀州蚩尤氏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八十一個小部落的北方強國,姜吼把八十一個小部落化分成九個部落聯盟,每個部落聯盟由九個小部落組成,九九八十一,史稱「蚩尤八十一兄弟」。就在九黎蚩尤氏政權強大起來的同時,崛起於秦嶺一帶的黃夷軒轅氏也看中了冀州這塊寶地,便悄悄沿桑乾河流域向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移民,佔據了張北(今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赤誠(今張家口市赤城縣)等地。姜吼自恃國力強大,並沒把軒轅氏看在眼裡。於是,軒轅氏悄悄積蓄力量,儲存糧草、訓練軍隊,等待時機準備與蚩尤族爭奪冀州。姜吼得知軒轅氏整軍備戰的消息,大怒,決定出兵征討。就在他調兵遣將,準備向軒轅氏發起進攻的時候,他突然得了重病,醫治無效,數日後病死於宮中。

  帝吼十六年(辛巳,公元前4540年),年四十八歲的姜吼卒。其遺體葬在東暖泉城外,尊號帝吼。

蚩尤(公元前4557年---公元前4515年),男,姓姜,名蚩尤,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三任帝。蚩尤的祖父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首任帝姜虺,父親是二任帝姜吼。

  帝虺二十七年(甲子,公元前4557年),蚩尤出生在父親的封地東暖泉(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西南)。他從小習武,十幾歲時就開始跟隨父親出征作戰,練就了一身領兵作戰的本領。

  帝吼十六年(辛巳,公元前4540年),九黎蚩尤氏政權二任帝姜吼正準備出兵攻打軒轅氏,突染重病,救治無效而去世。蚩尤遵照父親的遺命繼承了帝位。

他一面為父親發喪,一面料理國政,暫時放棄了攻打軒轅氏的計劃。蚩尤即位後不久,便把國都遷到了涿鹿。因涿鹿西南有一名泉稱作阪泉,所以他便自號阪泉氏。因此當時也有人把涿鹿城叫作阪泉城。涿鹿城又稱蚩尤城,所以史冊記載:「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文中的涿鹿城指的是漢朝以後興建的涿鹿城,而城東南的蚩尤城才是九黎蚩尤氏政權所建的涿鹿城。黃帝軒轅氏擊敗蚩尤氏後,在涿鹿城以北又重建了涿鹿城,就把蚩尤氏原來的涿鹿城改稱為蚩尤城。

  蚩尤八年(己丑,公元前4532年),炎帝魁隗氏九世孫夸父與東夷少昊族聯合,出兵入侵炎帝神農氏的疆域,激怒了八任炎帝姜榆罔,親率大軍征討。夸父少昊聯軍大敗。夸父向蚩尤氏求救。蚩尤族也是炎帝魁隗氏之後,算起來蚩尤還是夸父的叔父。蚩尤認為這是他進取中原的最好時機,立刻決定出兵。他親率從八十一個部落中精選出來的將士,穿起了金盔金甲,帶上了金制武器,出易水南征,渡過黃河,與炎帝神農氏軍隊大戰。蚩尤軍連續獲勝,半年時間就攻佔了炎帝神農氏的都城空桑(又作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迫使神農氏八任帝姜榆罔遷都於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

  蚩尤十三年(甲午,公元前4527年),蚩尤再次與炎帝魁隗氏後裔夸父、共工兩族聯合,出兵攻打八任炎帝姜榆罔,姜榆罔獨力難支,只好向冀北的軒轅氏求助。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乘蚩尤主力南下之際,向蚩尤族領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在今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一帶,大敗蚩尤氏,蚩尤族許多平民被殺害。蚩尤聞報大驚,急忙回師北上救援。夸父和共工的軍隊也同往相助。雙方大戰於東台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小五台山一帶),軒轅軍大敗,向北退卻。夸父、共工兩族自告奮勇跟蹤追擊,一直追到玉邦河(今桑乾河)以北。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見蚩尤軍主力沒有追來,便率軍反擊追兵,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擊敗了夸父和共工的軍隊。夸父、共工殘部在敗退途中,又遭到了炎帝姜榆罔的截殺,再次兵敗,幸虧此時蚩尤率主力趕到,姜榆罔這才退兵。

  蚩尤十四年(乙未,公元前4526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聯合東夷少昊部和開發、共工部,再次向九黎蚩尤氏統治區發動進攻。大軍駐紮在阪泉以北的涿鹿曠野。

蚩尤自率本部精兵出阪泉城,在城北的曠野紮營,與軒轅軍對峙。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在涿鹿暴發了。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三年,軒轅軍前後共發動了九次大的進攻,都被勇猛的蚩尤軍擊敗。

  蚩尤十七年(戊戌,公元前4523年),軒轅氏與蚩尤氏談判言和,雙方以玉邦河為界,河南歸蚩尤氏政權,河北歸軒轅氏政權。軒轅氏和蚩尤氏停戰後,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為了擊敗蚩尤,把軍隊和部族的管理權交給親信大臣,獨自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西南東梁山)拜師學道,學習戰略戰術,苦學三年,終於掌握了許多出奇制勝的戰術。於是他下山回國,以自己所學重新組織訓練軍隊,使軍隊能力大增。又經過了三年的實戰訓練,終於建成了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於是,姬邦卉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再次發動了涿鹿之戰。

  蚩尤二十四年(乙巳,公元前4516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聯合炎帝神農氏同時出兵,向冀州九黎蚩尤氏的首都發起進攻。蚩尤大怒,認為姬邦卉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小人,一面使人約東夷少昊部和魁隗氏後裔夸父、共工部前來助戰,一面調集八十一部落的弟兄列陣迎敵,雙方在涿鹿曠野再次展開惡戰。關於這場戰爭,歷史上有多種神話傳說。有一種說法是:蚩尤神通廣大,他以武力擊敗八任炎帝姜榆罔,然後自稱炎帝,立都於阪泉。炎帝姜榆罔請有熊軒轅氏出兵討伐蚩尤,雙方戰於涿鹿之野。蚩尤軍金盔金甲,手執金刀金矛,作戰十分勇猛。軒轅軍用六種兇猛的神獸與蚩尤軍作戰,沖亂了對方的陣地,乘機打敗對方。這裡所說的六種神獸,實際上是軒轅氏部下的六大氏族,他們分別以熊、虎、羆、貅、貔、貙為圖騰,是六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黃帝」苦修三年,學會了玄女兵法後,再次出兵攻打阪泉。此次六軍齊出,以閃電般戰術攻入蚩尤軍中,蚩尤軍措手不及被打的大敗。蚩尤大驚,急忙請他的好朋友風伯和雨師前來助戰。剎那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天昏地暗,緊接著漫山遍野都是茫茫大霧。軒轅軍辨不清東南西北,立刻混亂起來。「黃帝」急忙請旱神女魃前來幫忙,止住了風雨雷電,再次打敗了蚩尤軍。蚩尤兵敗棄城逃跑,「黃帝」用指南車指引方向,從後邊緊追,最後終於捉住了蚩尤,將他處死。而另一種說法是:「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募求術士,乃得武胥。……五軍已具,四面攻蚩尤,三日其城果下。」軒轅軍連續三年不能戰勝蚩尤軍,「黃帝」這才認識到自己缺少指揮作戰的能力,於是尋訪賢士,拜精通兵法的伍胥為軍師,用詭詐的計謀矇騙了蚩尤,最後將他擊敗。

  史書中的黃帝是一個神話帝王,司馬遷把黃帝政權幾百年的時間全加在「黃帝」一人身上,讓他活了一百五十多歲,這是十分荒唐的。其實,歷史上真正與蚩尤大戰的並非黃帝,而是黃帝的父親姬邦卉。最後一次涿鹿之戰正值夏日的雨季,姬邦卉見蚩尤城正處於靈山河谷的山口處,便命應龍帶著數百人繞道進入靈山河谷的上游,壘石築壩,蓄積靈山河水。蚩尤聞靈山河水減少,心生疑惑,使人往上游察看。察看的士兵中途遭到了軒轅軍的劫殺,只好退回。蚩尤與部下商議,正準備再派幾名精明強幹的士兵前往探查,忽然間天空陰雲密布嘩嘩啦啦地下起了瓢潑大雨。暴雨連降數日,應龍的攔河壩中蓄水已滿。應龍便下令掘開大壩,洶湧的河水排山倒海般撲向下游,直奔蚩尤氏的都城。洪水一路披荊斬棘勢不可擋,沖毀了蚩尤軍營,沖亂了蚩尤軍隊,衝倒了蚩尤氏的許多民房,人們被突如其來的大洪水嚇得驚惶失措,體壯者掙扎著逃命,體弱者皆葬身於水中。軒轅軍乘機佔據高地,劫殺逃往高地的蚩尤人。蚩尤軍傷亡慘重。幸好此時正在山上三個寨子里訪問的蚩尤得到消息,率部分軍隊趕回來救援,同時派人火速趕往桃花寨,請求夸父急速派兵增援。蚩尤軍兵敗後逃往阪泉之野。阪泉之野是一個五華里的狹長平川,南北走向,南端有阪泉,是涿水的源頭,有溝壑通蚩尤城。此時軒轅軍已扼守阪泉之野東面的高地,派六軍(熊、虎、羆、貅、貔、貙)阻截蚩尤軍的去路,幸得夸父和風伯、雨師及羅堰十二國(部落)援軍趕到,蚩尤軍民才得以脫身。

  蚩尤二十五年(丙午,公元前4515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決心要滅掉蚩尤氏,他調集了強大的兵力,並聯合炎帝神農氏的軍隊追擊和圍剿潰敗中的蚩尤氏軍隊。遠古時代的人特別相信神靈,不僅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物),而且都在祖宗祭地供養一種象徵祖靈的動物。祖靈生,家族旺;祖靈死,家族衰。蚩尤氏的祖靈是一隻巨大的獨角虁牛,尊為靈虁。傳說虁牛是一種遠古水生動物,蚩尤命人在靈山祖宗祭地開挖了一個大水池,稱作龍池,將靈虁養在其中,使專人飼養護衛。為了瓦解蚩尤軍心,姬邦卉派人潛入靈山,刺殺了靈虁,並將虁牛拖出龍池,剝其皮,製成虁鼓,在軍中擊打,使蚩尤軍士驚恐萬分,傷心不已,戰鬥力大減。蚩尤見軍心慌亂,知道大勢已去,只好率眾突圍逃走。姬邦卉又派應龍率領一支精兵緊追不捨,同時分派六軍阻截蚩尤的援軍。蚩尤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率殘部邊打邊退,苦戰了七天七夜,最後只剩下數人被包圍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鄉北),終因疲勞過度,寡不敵眾而被俘。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深恨蚩尤,下令將他押往黎山之丘處死。正在駐守冀南宮南社的蚩尤氏柱下史(史官)刑天,聞帝蚩尤被俘,化妝成軒轅軍士混入刑場準備營救。但軒轅軍防守嚴密,待他們靠近時,蚩尤已被處死,屍身被切割得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刑天等人拚死沖入刑場,將蚩尤的屍體搶了出來,秘密運往濮陽西水坡,以帝王之禮葬之。史書記載:「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黎山之丘在今河南鶴壁市浚縣東南,與河南濮陽市西水坡十分接近。因此,王大有先生認定西水坡王墓遺址為蚩尤古冢是可信的。墓中出土的「蚌塑蒼龍白虎圖」完全符合蚩尤的身份。

  傳說黃帝因惱恨蚩尤,命將他的頭砍下,與屍身分葬兩地,頭顱葬在壽良(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西南),名蚩尤冢。軀體葬在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北),為蚩尤肩髀冢。這似乎不太可信,黃帝與蚩尤有不共戴天之仇,怎麼會做出如此決定呢?但三國時魏劉劭等人編撰的《皇覽冢墓記》也說:「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尺,民長於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降帛,民名為蚩尤旗。」這裡所說的壽張,也就是壽良,因「良」字與東漢光武帝的叔父劉良犯諱,故改成壽張。看來山東壽良確有蚩尤冢在,不過這一蚩尤冢很可能是壽良的闞姓居民所立,因為闞姓民是蚩尤族的一個重要支脈,他們是為了紀念先祖而在此地設立了「衣冠冢」,墓中未必實有其人。

  蚩尤二十五年(丙午,公元前4515年),年四十三歲的蚩尤卒。其遺體葬在山陽東(今河南濮陽市濮陽縣城西北西水坡),尊號帝蚩尤。

蚩啄(公元前4544年---公元前4493年),男,姓姜,名蚩啄,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四任帝。蚩啄的祖父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首任帝姜虺,父親是二任帝姜吼,三任帝姜蚩尤是他的長兄。

  帝吼十二年(丁丑,公元前4544年),九黎蚩尤氏政權二任帝姜吼巡視狼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狼山鄉)時,與狼山一位少女相戀,納其為少妃,並在狼山修建宮室供她居住。後來少妃懷孕,在狼山宮中生下了小兒子蚩啄。蚩啄五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長兄蚩尤稱帝時,他和母親一直居住在狼山。

蚩尤二十五年(丙午,公元前4515年),他的長兄帝蚩尤兵敗被軒轅氏殺害,族人擁立他即帝位,立都於狼山西北的沙城(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蚩啄即位後,決心為兄長和死去的族人報仇,重新組織八十一部落的族眾,乘軒轅氏主力部隊遠征,向軒轅氏的後方根據地發起進攻,與軒轅氏族人展開了頑強的戰鬥,連續擊敗軒轅氏數次,收復了部分失地。

  蚩啄二年(戊申,公元前4513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誅殺了蚩尤和夸父之後,正驅兵黃河南,企圖攻佔中原和東夷地區,忽然接到後方急報,說蚩尤氏新帝起兵攻打軒轅氏北方的根據地,情況十分危急。姬邦卉大驚,立刻下令回師救援,行至中途突發疾病,來不及救治便死了。他的兒子姬芒為軍中大將,族人便擁立他為軒轅氏大酋長。姬芒是一位很有政治頭腦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改變了父親的治國策略,採用與蚩尤氏言和的方式來穩定北方的局勢。他命畫工將蚩尤生前的模樣畫下來,然後按照畫像為帝蚩尤修祠立廟,並告知天下,說蚩尤沒有死,他已經成了天上的神仙,他的神靈永遠與他的子民同在。蚩啄見新一任軒轅氏大酋長誠心和解,便同意與軒轅氏言和,雙方劃定疆界,互不侵犯。軒轅氏大酋長姬芒與蚩尤族言和後,再次揮師南征,一舉擊敗東夷伏羲少昊部,東夷少昊族歸降了軒轅氏。緊接著,姬芒又進兵中原,攻佔了炎帝神農氏的大部分疆域,迫使八任炎帝姜榆罔交出帝權。神農氏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被迫投降了軒轅氏。於是,軒轅氏大酋長姬芒正式在涿鹿稱帝,號黃帝。蚩啄雖然與黃帝言和,但如今黃帝勢力強大,他不可不防。便繼續加強邊境的守護,訓練將士,時刻準備投入戰鬥。黃帝深知蚩尤民團結一心英勇善戰,勢力強大,不敢輕易舉兵進犯。於是,雙方各自為政,相安無事。

  蚩啄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4493年),年五十三歲的蚩啄卒。其遺體葬在狼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狼山鄉)。尊號帝蚩啄。

回虻公元前4523年---公元前4464年),男,姓姜,名回虻,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五任帝。回虻的祖父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二任帝姜吼,三任帝姜蚩尤是他的伯父,四任帝姜蚩啄是他的父親。

  蚩尤十七年(戊戌,公元前4523年),回虻出生在狼山宮中。他是帝蚩啄的長子,但無論智慧和勇武都遠不及父親,而且不求進取,貪圖享樂,沒有什麼雄心大志。他的父親臨終前對他很不放心,再三叮囑他要以國事為重,要加強軍隊的建設和訓練,時刻防備軒轅氏的進攻。他若無其事地一一答應了父親,可是父親死後,他把父親的話全當了耳邊風,一樣也沒有落實,終日不是和幾位要好的大臣酗酒,就是和一幫女人在一起作樂,完全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蚩啄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4493年),四任帝蚩啄在宮中去世,回虻即位稱帝。仍立都於沙城。黃帝姬芒得知蚩尤氏四任帝蚩啄已死,心中甚喜,立刻派人傳信給新帝回虻,讓他取消帝號,歸順黃帝政權。回虻不聽,不肯取消帝號。黃帝姬芒以此為由,迅速出兵進攻蚩尤氏的疆域。回虻此時仍在尋歡作樂,絲毫迎戰的準備都沒有。黃帝軍隊一路進攻,暢通無阻,大軍很快逼近了蚩尤氏的都城。回虻這時才驚惶失措,然而大勢已去,敗局已經註定,他只好倉惶率族人逃亡。回虻率族人逃離都城,繼續往東逃竄,經今北京市的延慶,繼續往東,翻過燕山,進入今河北的承德市境內,建都於霧靈山(今河北承德市灤平縣南)。自此,蚩尤氏的冀州領地大部分歸黃帝軒轅氏所有。好在黃帝姬芒沒有繼續東征,回虻得以在霧靈山一隅安居下來。

  回虻二十九年(丁酉,公元前4464年),年六十歲的回虻卒。其遺體葬在霧靈山(今河北承德市灤平姜螭公元前4484年---公元前4435年),男,姓姜,名螭,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六任帝。姜螭的祖父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四任帝姜蚩啄,父親是五任帝姜回虻。

  帝回虻九年(丁丑,公元前4484年),姜螭出生在霧靈山,是帝回虻的少妃所生,因其聰明機智,深得父親喜愛,晚年時便決定立他為帝位繼承人。

回虻二十九年(丁酉,公元前4464年),他的父親姜回虻去世,他即帝位,仍立都於霧靈。姜螭即位時,正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執政。姬蔡聽說九黎蚩尤氏政權還在稱帝,十分惱怒,立刻起兵征討。

  帝螭元年(戊戌,公元前4463年)春,黃帝軒轅氏政權出動大批軍隊,兵分兩路越過燕山向九黎蚩尤氏部落發起猛烈的進攻。姜螭以為蚩尤氏已經遠離黃帝族,黃帝族不會再發兵進攻,因此毫無戰爭準備,黃帝大軍突然兵臨城下,殺得蚩尤氏族民四處逃竄,傷亡慘重。黃帝族施行了殘暴的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政策,遇見男人不管老幼一律殺死,遇見女人肆意姦淫,然後索回為奴。九黎蚩尤氏居民遭遇了空前的災難。消息飛報蚩尤氏都城,姜螭大驚失色,自知無力抵抗,便迅速組織全族棄都逃亡。黃帝軍輕輕鬆鬆地佔領了蚩尤氏都城霧靈。然後繼續組織軍隊追擊逃跑的帝螭。姜螭此刻正如驚弓之鳥,帶領著數千族人倉惶南逃。黃帝軍一戰便奪得了蚩尤氏數百里疆域,還有大量的財物和女人。天氣逐漸炎熱,將士們大多數都不願繼續南征,因此行動緩慢,使姜螭親自率領的數千族人得以順利逃脫。姜螭率族人穿過今興隆縣進入唐山市境內。稍事休息後,又繼續南進,穿過遵化、玉田、丰南,直至灤南縣。確信黃帝軍隊已經撤回,不再繼續追趕,姜螭這才在灤南安居下來,並在當地重建了都城。因為是一路逃奔而至此,便給都城命名為倴城。一起逃奔而來的數千族民,也都就近建房安家。於是,姜螭便又在冀東建起了偏安小朝廷。

  帝螭二十九年(丙寅,公元前4435年),年五十歲的姜螭卒。其遺體葬在倴城(今河北唐山市灤南縣)郊。

姜蚦(公元前4460年---公元前4404年),男,姓姜,名蚦(ran),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九黎蚩尤氏政權七任帝。姜蚦的祖父是九黎蚩尤氏政權的五任帝姜回虻,父親是六任帝姜螭(chi)。

  帝螭四年(辛丑,公元前4460年),姜蚦出生在冀東的倴城(今河北唐山市灤南縣),是帝姜螭的長子,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帝都。

帝螭二十九年(丙寅,公元前4435年),六任帝姜螭去世,即位稱帝,成為九黎蚩尤氏政權的最後一任帝。九黎蚩尤氏政權自帝螭元年,在冀東倴城建都以來,黃帝軒轅氏政權始終沒有再來侵擾,全族在和平的環境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口由最初的幾千人發展到數萬人。

  帝蚦三年(己巳,公元前4432年)夏,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三任帝姬豕(shi)施行軍事擴張政策,出兵東征,攻打偏安於冀東的九黎蚩尤氏政權。黃帝軍隊從涿鹿出發,過永定河,穿過今北京市的昌平、順義,天津市的薊縣,唐山市的玉田縣,直逼蚩尤氏的帝都倴城。近三十年的和平環境使蚩尤族人喪失了警惕,對黃帝政權失去了防範,沒有絲毫的戰備觀念,及至軒轅軍大兵壓境才慌了手腳。姜蚦臨時組織軍隊進行抵抗,可想而知,這種臨時組建的軍隊,沒有經過作戰的訓練,是很難戰勝敵人的,結果被軒轅軍打的大敗。姜蚦兵敗只好棄城逃亡,隨行的族眾多達數千人。一行直奔東北部山區。時值盛夏,酷熱難當,軒轅軍追至今古馬鎮一帶,將士叫苦,軍心浮動,於是便停止了追擊,不久便撤軍了。這時姜蚦率族人已經逃至今灤縣一帶,聞黃帝軍隊已經撤離,便駐紮下來,在當地開闢疆土,建城立都。此時的九黎蚩尤氏政權已經十分衰弱了,昔日的八十一州土地,大部分被黃帝族侵佔,族人也逃亡於各地,有的成了黃帝族的奴僕,有的逃入深山過起了隱居生活。當時隨同姜蚦逃至灤城的族民總共也只有幾千人,姜蚦不甘認輸,號召族民發展生產,多生孩子,進一步壯大和振興九黎蚩尤氏。又經過了二十餘年的發展,九黎蚩尤氏族人在冀東再次強大起來,人口已經又發展到了幾萬人。

  帝蚦三十一年(丁酉,公元前4404年)春,黃帝軒轅氏政權四任帝姬本聽說蚩尤族又強大起來,決定趁其羽翼未豐迅速出兵剿滅,再次出動大批軍隊東征,對蚩尤氏進行滅絕性圍剿。姜蚦率族民英勇反擊,直至戰死。軒轅氏軍隊對戰敗的蚩尤人瘋狂屠殺,只有少數倖存者逃入燕山東部的老齡(今河北秦皇島市青龍縣境內),靠密林的掩護得以生存下來。黃帝軍隊撤離後,蚩尤族人再次從深山中走出來,在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島市昌黎縣城北)一帶開荒造田,重建家園。為了逃避黃帝族的追殺,他們隱姓埋名,改族號為墨胎氏。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先祖,沒有忘記他們是龍的傳人。為了紀念祖宗,他們把流經境內的一條大河稱作青龍河,把境內的地名稱作青龍、盧龍、黎城(今昌黎),他們的後人還把祖宗當年逃亡的老嶺改稱為祖山。自帝蚦末年,蚩尤族人從此在冀州銷聲匿跡,直至黃帝政權滅亡,他們才敢公開對外宣稱自己是炎帝之後。

  帝蚦死時五十七歲,死後葬地不詳,帝號蚦,尊號九黎蚩尤氏。

姬邦卉(公元前4579年---公元前4514年),男,姓姬,名邦卉,少典軒轅氏的十四任酋長,也是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奠基人。

  炎帝神農氏政權帝來三年(壬寅,公元前4579年),姬邦卉出生在冀北的龍門(今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東),並在此度過了童年時代。因其從小思維敏捷,智慧超群,被十三任大酋長姬連邦選為接班人。

  帝克六年(癸亥,公元前4558年),少典軒轅氏十三任大酋長姬連邦去世,姬邦卉就任新一任大酋長,把都城設立在雲州(今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北)。姬邦卉執政時,正是華夏大地多災多難的時代,頻繁的大洪水災害迫使居住在低洼地帶的人們不斷地遷徙,大規模的遷徙又引發了各部落之間的衝突和戰爭。當時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部落有數千個。這些部落根據各自所在的區域和族團,組合成部落集團,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機構。當時在黃河流域比較強大的勢力主要有:統領全國的中央政權炎帝神農氏,活動於關中和渭水流域的炎帝魁隗氏,活動于山東半島的東夷少昊氏,活動於太行山以東冀北地區的九黎蚩尤氏和少典軒轅氏,還有活動於黃河北岸的史皇倉頡氏。姬邦卉即位時正是炎帝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執政,此時炎帝政權族內貪官橫行,貧富兩極分化,內部矛盾激烈,各地不斷發生窮人暴動哄搶富人的事件。神農氏政權逐漸走向衰落。姬邦卉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見神農氏衰弱,便想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待時機成熟奪取天下。

  邦卉二年(乙丑,公元前4556年),九黎蚩尤氏首任帝姜虺去世,二任帝姜吼執政,繼續實行對外擴張的政策,先後征服了北方八十一個部落,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部落聯盟集團,號稱八十一兄弟。姬邦卉為了與蚩尤氏爭奪冀州之地,也組織軍事力量對外擴張,先後征服了數十個部落。但其實力和蚩尤氏政權比起來相去甚遠,因此還不敢對蚩尤氏疆域有絲毫侵犯。雙方處於和平狀態,互不侵犯,相安無事。

  邦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前4536年),神農氏八任帝姜榆罔起兵攻打東夷少昊集團,炎帝魁隗氏族後裔共工氏族出兵援助東夷,結果同時被炎帝姜榆罔擊敗。姜榆罔旋即將帝都遷於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而這時冀州的九黎蚩尤氏更加強大起來,其勢力已經擴展到整個河北省南部,並沿渤海灣往南佔據了今山東省北部的德州和聊城一帶。

  邦卉二十六年(己丑,公元前4532年),東夷少昊集團和炎帝魁隗氏後裔共工、夸父部聯合向九黎蚩尤氏求助,請求出兵攻打炎帝神農氏。此時,九黎蚩尤氏政權的執政者是三任帝蚩尤,此人上識天文,下知地理,深通兵法謀略,神勇無敵,能征善戰。此時,蚩尤正欲謀取中原,便藉機出兵,向炎帝姜榆罔的統治區域發起猛烈地進攻。炎帝姜榆罔雖然也很會用兵,但軍事實力太差。他的軍隊使用的都是木、石武器,而蚩尤軍使用的都是銅製武器。蚩尤軍久經訓練,是專業化部隊,作戰十分勇敢,而他的軍隊都是臨時從各部落徵集的壯士,缺少大規模的作戰訓練,作戰時經驗不足,很容易被對方擊敗。結果,姜榆罔兵敗,只好放棄了帝都窮桑,率族眾遷回到舊都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於是,蚩尤族越過黃河,佔據了東平湖一帶(今山東泰安市西)。

  邦卉三十年(癸巳,公元前4528年),姬邦卉經過數十年的準備,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這年春天,他乘蚩尤主力部隊南遷的機會,大批軍隊南征,攻打黃河以北的倉頡氏政權。倉頡五世是位無能的國君,既不修內政,也不加強國防,軍事力量極為衰弱,結果被軒轅軍打的一敗塗地。軒轅軍很快攻佔了今安陽、鶴壁、新鄉等大部分地區,包圍了帝都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西南)。倉頡五世率族人投降,史皇倉頡氏政權歷五任帝,傳國一百一十年,至此滅亡。姬邦卉滅掉倉頡氏政權後,勢力大增,開始與炎帝神農氏政權、九黎蚩尤氏政權和東夷少昊集團相抗衡。這時,九黎蚩尤氏所居住的東平湖一帶因黃河水泛濫被淹,被迫向西部高地轉移,再次與東夷少昊集團和炎帝魁隗氏後裔共工、夸父部聯合,攻打居住在伊洛地區的炎帝神農氏。八任帝姜榆罔兵敗,只好向冀北的軒轅氏求救。姬邦卉立刻答應出兵。他乘蚩尤主力南下之機,出兵攻打蚩尤後方的根據地,先後攻佔了今河北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等地,大敗蚩尤族。正在伊洛地區與炎帝姜榆罔征戰的帝蚩尤聞報大驚,急忙回師北上救援,共工和夸父所部同往相助。姬邦卉接連獲勝,兵進至東台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小五台山一帶),與蚩尤軍主力相遇。雙方大戰,軒轅軍戰敗。姬邦卉只好率隊伍北撤。蚩尤急於收復失地,命共工和夸父部追擊軒轅軍,一直追到玉邦河以北。姬邦卉大怒,組織軍隊反擊,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擊敗了共工和夸父族。共工、夸父族兵敗後逃往涿鹿,中途又遭到八任炎帝姜榆罔的截殺,再次兵敗。幸好此時蚩尤軍趕來救援,才沒有遭到更大的傷亡。

  邦卉三十二年(乙未,公元前4526年),中國遠古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野蠻戰爭在涿鹿山下的曠野展開。一方是少典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的聯盟軍隊,另一方是九黎蚩尤氏和東夷少昊氏、魁隗氏後裔共工和夸父族的聯盟軍隊。姬邦卉多次向蚩尤軍發起攻擊,結果都被擊敗。這場戰爭足足打了三年,雙方都受到了重大的損失。姬邦卉知道,再打下去也很難有取勝的把握,便主動與蚩尤軍議和,雙方休戰。姬邦卉深知自己指揮作戰的能力遠不如蚩尤,停戰後他只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西南)拜師學習兵法,苦學三年,掌握了許多攻戰和防守的策略。他下山回國後,又花費了三年時間對軍隊進行實戰訓練,最後覺得有必勝的把握之後,才再次發動涿鹿大戰。

  邦卉四十二年(乙巳,公元前4516年),軒轅軍再次聯合炎帝神農氏,攻打蚩尤軍。命應龍率眾在上游攔河築壩,積蓄河水,然後水淹蚩尤城。蚩尤軍大敗。

  邦卉四十三年(丙午,公元前4515年),軒轅軍與蚩尤軍繼續大戰。姬邦卉聽從謀臣玄女之謀,使武士潛入蚩尤氏祖靈祭地靈山,進入虁牛龍池,殺死了蚩尤族供奉崇拜的靈虁,並且將虁牛剝皮,製成軍鼓,于軍中敲擊,惑亂蚩尤軍心。軒轅軍乘蚩尤軍士氣低落之機,再次發動猛烈地攻擊,蚩尤軍大敗。蚩尤率殘部渡滏陽河,前往中冀欒台中心(今河北冀州市)。軒轅軍隨後追到,將帝蚩尤等數十人包圍在解村。蚩尤率眾浴血奮戰,身負重傷,終因寡不敵眾,被軒轅軍活捉。姬邦卉命部下將他押往黎山之丘處死,以絕後患。

  邦卉四十四年(丁未,公元前4514年),軒轅軍繼續追殺蚩尤族人,又殺死了蚩尤的柱下史(史官)刑天,繼而揮師南進,攻打東夷少昊族和魁隗氏後裔共工、夸父部族,於冬十月擊敗夸父族,殺死了魁隗氏九世孫夸父。接著又全力攻打東夷少昊部,少昊族大酋長主動投降,並且領兵西征,討伐蚩尤的同黨風伯。風伯不敵,兵敗後被少昊部活捉。至此,中原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歸軒轅氏所有。這一年,六十六歲的姬邦卉野心勃勃,正欲驅兵進攻炎帝神農氏部族,不料突染疾病,救治無效而死。其遺體葬在封丘(今河南新鄉市封丘縣東)。

姬芒(公元前4543年---公元前4476年),男,姓姬,名芒,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首任帝。他的祖父是少典軒轅氏十三任大酋長姬連邦,他的父親是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

  邦卉十五年(戊寅,公元前4543年),姬芒出生在興和(今內蒙烏蘭察布市黃旗海東南),興和是他母親的封地,姬芒少年時代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

  邦卉四十四年(丁未,公元前4514年),少典軒轅氏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去世,姬芒繼承了大酋長之位。姬芒即位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以武力威脅炎帝神農氏八任帝姜榆罔,迫使他讓出帝位,交出管理天下的執政權。炎帝神農氏族國力衰弱,無力與黃帝族抗爭,八任帝姜榆罔只好交出帝位。

於是,姬芒便在原涿鹿城以北重建都城,仍稱涿鹿城。是年秋天,姬芒正式在涿鹿城稱帝,建立黃帝軒轅氏政權,自號黃帝。黃帝降封神農氏八任帝姜榆罔於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姜榆罔不肯受封,率族人遷居於江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以醫為業,終老於江南。炎帝雖然退位,但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還有許多部落不肯服從黃帝,黃帝姬芒只好繼續領兵征討。據《史記》記載:黃帝東徵到達過東海,蹬上過丸山(今山東濰坊市西南);西徵到達過崆峒(今甘肅定西市岷縣西),蹬上過雞頭山;南征越過長江,蹬上過熊山和湘山(在今湖南境內);北征驅逐葷粥(匈奴),大會諸侯於釜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保岱鎮窯子頭村);「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帝王。黃帝「合符釜山」,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統的國家基礎,他首創了分封諸侯、設職立官、統一政令、分散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符」是一種玉制的圭版,原是氏族社會早期巫覡族長用來測量(規、矩)日影長度的量天尺,是權力的象徵。是氏族首領身份和地位的證件。「合符」就是把原來各部落首領手中的「符」收攏到一起,然後共同拜祭,再根據每個部落首領功勞的大小,賜以不同等級的符圭,使他們受命於黃帝,獨領一方。(如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釜山頂會盟石遺址猶在)釜山會盟後,黃帝專門設置了負責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機構,稱作朝廷。官員有「六相二史」。六相是:風后、太常、蒼龍、祝融、大封、后土。二史是:左史倉頡,右史沮誦。(《通鑒外紀》)接著又設置了我國最早的地方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共分八級,即家、鄰、朋、里、邑、都、師、州。八家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通鑒外紀》)黃帝政權首創「五官制」。五官又分為上五官和下五官,上五官以「天象」為名,以「官」為號,稱作:天官、日官、月官、星官、風官。下五官以季節為名,以「雲」為官號:春官號青雲,夏官號縉雲,秋官號白雲,冬官號黑雲,中官號黃雲。此為五官制。黃帝任命斗苞為天官,掌管觀天器(授規);命羲氏、和氏為日官;命常儀為月官;命鬼臾蓲(ou)為星官;車區為風官。

  傳說黃帝時期有過許多創造和發明。黃帝命寧封為陶官,製造出精美的彩陶;命赤將為木官製造出天子乘坐的「大絡」車;命共鼔造舟船,以通水路;命化狐建造宮殿,上達天神。黃帝自己發明了玉石兵器,大臣揮發明了弓箭,大臣夷牟發明了流矢。還有人發明了印染技術,能製造出有五種顏色的衣服;有人發明了鑿井取水,使村莊可以遠離河道。此外還有倉頡造文字,大撓作甲子,伶倫造樂器,嫘祖繅蠶絲等等。當然,這些發明和創造未必都出現在黃帝時期,有的可能要早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儒家學者為了塑造一個萬能的帝王初祖,便把遠古時代的一切創造發明都記在了黃帝名下,使黃帝頭上的光環更加耀眼。殊不知這是一種極為愚蠢的做法,任何有點社會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歷史是在漫長的發展進化中形成的,任何發明創造都不可能一下子突然而來,除非是虛無縹緲肆意杜撰的神話!難怪西方一些學者否定中國遠古歷史,否定三皇五帝時代的存在,中國人自己都否定了祖宗的歷史,把歷史歪曲成神話傳說,還能夠責怪人家不尊重中國歷史嗎?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天子」的人,他以武力奪天下,以文治服萬民。九黎蚩尤氏政權當時是中國北方勢力極為強大的政治集團,黃帝的父親姬邦卉與蚩尤征戰了十幾年,最終才打敗了蚩尤氏政權,殺死了三任帝蚩尤。但是九黎蚩尤氏部族依然存在,而且控制著冀北和冀東大部分地區。姬芒稱帝後,改變了父親一味地以武力征伐的做法,主動和蚩尤族言和,從而穩定了後方,使他能調動主要兵力征討其它部族。遠古時代的居民有兩大崇拜,即神靈崇拜和祖宗崇拜。崇拜神靈表現在對天、地、日、月、山川的虔誠祭拜,崇拜祖宗表現在對祖靈圖騰物的信仰和敬重。這種信仰是質樸而純真的,沒有絲毫的政治目的。到了黃帝政權時期,黃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便把神靈政治化了。黃帝政權把宇宙空間分成了三個世界,聲稱:天上為神的世界,地下為鬼的世界,天地之間為人的世界。人介於神鬼之間,生前行善者死後便可上天堂,生前作惡者死後就得下地獄。黃帝時期創造了許多神仙鬼怪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些在民間流傳下來,形成了我國遠古時代早期的民間口頭文學。說到神話,我們不能不提及我國遠古史書《山海經》。《山海經》成書年代約在商、周之間,其部分內容很可能來源於黃帝時期。但《山海經》是歷史不是神話,書中記錄了大量遠古時代豐富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書中看似荒誕的語句,都是用富有深刻內涵的上古符號文字記錄。上古文字記錄多以圖騰符號書寫,與商周以後的文字有著極大的差別。不了解上古圖騰符號的寓意,就無法讀懂《山海經》的內容。如今圖書市場所售《山海經》譯本,都只是把古文變成了白話,並沒有譯出《山海經》真正的內容。我們期待著有偉大的文史天才能夠解讀《山海經》,譯出紀錄真實歷史的讀本!

  黃帝巧妙的用神鬼觀念潛移默化地束縛了臣民的思想,使各部落貧苦的民眾逐漸消除反抗心理,相信天命,安貧樂窮,不與富貴者為敵。為了證明神靈的存在,黃帝姬芒曾多次登上華山、首山、泰山,設立祭壇,祭祀鬼神山川,主持封禪大典,虔誠禮拜天神。應該說,黃帝政權不僅用武力征服了天下,也用智慧贏得了天下。在炎帝政權時期,人類雖然有了貴族和平民的差別,但並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大體上還是平等的。到了黃帝政權時期,這種平等完全失去了。黃帝在解除炎帝政權後,把原來一部分炎帝系的族人貶為「庶人」,庶人在國中沒有任何地位。在滅掉九黎蚩尤氏政權後,又把蚩尤系的南北兩大分支---南方的三苗族和北方的九黎族,稱作「民」。「民」字古時作冥解,意即「愚昧無知,冥頑不化」,是最下等的居民,當時代稱為「黎民」。「庶人」和「黎民」是社會的最底層,黃帝族人稱他們為「庶民」。而黃帝族人,不論貴族還是平民,皆稱作「百姓」。《史記》中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這裡的二十五子是代指二十五個宗族部落,這些部落里的人都是黃帝政權的百姓。「百姓」在國中享有政治權利,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讀書做官的權力,有自由遷徙的權力。黃帝族的百姓不僅歧視國中那些庶民,也歧視邊疆的其它部落和民族,稱他們為「蠻人」或「夷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族歧視。黃帝政權把國人大體分為三個等級,即貴族、百姓和庶民。此時,除極少數有錢的貴族僱傭一些家奴外,基本上還沒有被剝奪了人權的「奴隸」。百姓和庶民除居住地有所限制外,還都允許自由謀生。

  帝芒三十八年(乙酉,公元前4476年),年六十八歲的姬芒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姬蔡(公元前4506年---公元前4437年),男,姓姬,名蔡,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二任帝。他的祖父是少典軒轅氏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父親是黃帝軒轅氏政權首任帝姬芒。

  帝芒八年(乙卯,公元前4506年),姬蔡出生在釜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保岱鎮窯子頭村)。帝芒三十八年(乙酉,公元前4476年),黃帝政權首任帝姬芒去世後,姬蔡正式即位稱帝。

黃帝姬蔡在位執政時創造了黃帝天黿二十八宿土星十三月年曆。黃帝二十八宿土星十三月年曆,依二十八宿順序,自東、北、西、南,逆時針先天左行,為日母月姨宇宙父順序,以二十八天為一個月,第十三個月為閏月。宇宙父二十八宿當值順序是:

東方七宿值---1.角宿木星;2.亢宿金星;3.氐宿土星;4.房宿日母;5.心宿月姨;6.尾宿火星;7.箕宿水星。

北方七宿值---8.斗宿木星;9.牛宿金星;10.女宿土星;=11.虛宿日母;12.危宿月姨;13室宿火星;14.壁宿水星。

西方七宿值---15.奎宿木星;16.婁宿金星;17.胃宿土星;18.昴宿日母;19.畢宿月姨;20.觜宿火星;21.參宿水星。

南方七宿值---22.井宿木星;23.鬼宿金星;24.柳宿土星;25.星宿日母;26.張宿月姨;27.翼宿火星;28.軫宿水星。

  今南美洲安第斯山殷地安人仍在觀測天文時稱「日母月姨宇宙父」或「日父月母宇宙天」。黃帝歷於日本奈良王朝傳人倭國,使用時與二十八宿當值為並用。在黃帝歷每月第一周,東方尾箕間有一小星傅說(悅)出現,主風雨潮汐。黃曆,日本漁民至今仍使用其測潮汐用,可較為安全地越洋渡海。商裔殷地安人今猶望傅小星祈禱庇護。殷商、兩周(西周、東周)和魯國繼承了黃帝歷,建子為正。

  黃帝姬蔡執政時還創造發明了「六十龜甲紀年曆」。任何龜全身的龜甲皆為六十片。龜背甲中間縱列五片,兩側各四片,合為十三片,這便是「十三重天」的來歷。黃帝軒轅氏政權以十三重天為最高,因此也以「十三」為最吉祥的數字。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洲殷地安人使用這一吉祥數字。裙邊甲二十四片,取象為二十四節氣。腹甲九片,歷代占卜皆用腹甲,始自伏羲太昊,故先有「九重天」,後有「十三重天」。

  帝蔡十二年(丁酉,公元前4464年),只剩下半壁江山的九黎蚩尤氏政權五任帝回虻去世,傳位給兒子姜螭。姬蔡乘其不備,出兵東征,攻打蚩尤族。九黎蚩尤氏大敗,棄都南逃,定居於冀東(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島一帶)。至此,冀州大部分已經歸屬於黃帝政權。

  帝蔡三十九年(甲子,公元前4437年),年七十歲的姬蔡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姬豕(公元前4467年---公元前4416年),男,姓姬,名豕,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三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首任帝姬芒,父親是二任帝姬蔡。

帝蔡九年(甲午,公元前4467年),姬豕出生在黃帝的別都固安(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易州鎮)。

  帝蔡三十九年(甲子,公元前4437年),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去世,姬豕即位稱帝。黃帝姬豕執政時期,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和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已經歸屬於黃帝政權。炎帝魁隗氏族、炎帝神農氏族、九黎蚩尤氏族、東夷少昊氏族等戰敗的部族,除少數頑固者遷徙邊遠地區繼續與黃帝政權為敵外,大部分都已歸順黃帝政權,有的還與黃帝族結親,成了黃帝族人,被黃帝委以重任。

黃帝政權當時共有二十五個強大的部族,被稱作「黃帝二十五子」,其中與黃帝族有血緣關係的就有十四個。黃帝姬豕對這些忠於黃帝政權的部族給予賜姓和分封,共加封了十四個部族,賜姓十二個。這十二姓是:姬、酉、祁、己、騰、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中,除姬姓是黃帝軒轅氏本族外,其餘皆為外族。黃帝姬豕對十四個部族分封和賜姓如下:

  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後裔)於鄀(今河南新鄭市),賜為酉姓;

  封神農氏參盧(炎帝神農氏後裔)於盧氏(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賜為祁姓。

  封少昊青陽(伏羲女媧氏後裔)於江水(今四川成都市邛崍山),賜為己姓。

  封東夷少昊苗裔於微山(今山東滕州市),賜姓為滕。

  封玄女氏(即天女旱魃)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封少昊白虎部之君(伏羲少昊後裔)於咸池,同賜為箴姓。

  封炎帝先祖任姒之後於任村(今河南安陽林州市姚村鎮北),賜姓為任。

  封伏羲後裔羲和氏於扶桑(今山東半島昆崙山、成山、沂山等地),賜姓為荀。

  封有登氏、彤魚氏於彭城(今河北邯鄲市磁縣西北彭城鎮),夷鼔、鼔族於延邑(今北京市延慶縣)賜姓為僖。

  封炎帝後裔后土于吉山(今陝西榆林市綏德縣吉鎮),賜姓為姞。

  封共工氏後裔於環水(今甘肅慶陽市環縣環江流域),賜姓為儇。

  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於陝西商洛市經河南淅川流入湖北),賜姓為依。

  青陽氏玄枵(玄囂)與蒼林有聖德,被賜為姬姓。

  這十二姓是黃帝政權的核心力量,其後裔都有很大發展。至中國遠古歷史的諸侯爭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這十二姓形成了多個獨立的小國。其中:

  酉姓後裔有:鄀、邶、庸、白狄等國。

  祁姓後裔有:謝、章、舒、呂、祝、終、泉、畢、過、唐、鑄、杜等國。

  己姓後裔有:呂(與祁姓呂非一)、溫、郯、昆吾等國。

  滕姓後裔有:滕國。

  箴姓後裔有:妘姓的夷、牟、檜、鄅、根牟、偪陽,媯姓的遂國等。

  任姓後裔有:薛國、任國。

  荀姓後裔有:荀國和風姓的宿、須句、顓臾等國。

  僖姓後裔有:肥(白狄的分支)、無終、潞氏、甲氏、留吁、鐸展、赤狄等國。

  姞姓後裔有:偪、南燕、密須等國。

  依姓後裔有:房、庸、盧戎等國。

  儇姓後裔有:亳、駘、歧等國。

  姬姓後裔最多,有:魯、蔡、曹、衛、燕、隨、晉、鄭、吳、劉、楊等數十個諸候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二姓中有一部分是戎狄國家,由此可以證明,黃帝族最初只不過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戎狄小國,是靠野蠻的戰爭不斷吞併周邊的小國,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最後才逐鹿中原,成為中原霸主。遺憾的是,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竟被史學界的聖人們改造成了虛無縹緲的神話。兩千年來,千百萬中華兒女竟然一代一代虔誠地拜祭著虛構的並不存在的「黃帝」。我們不僅要問:這究竟是中華民族的榮耀還是中國人的恥辱!

  帝豕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4416年),年五十二歲的姬豕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姬本(公元前4442年---公元前4383年),男,姓姬,名本,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四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父親是黃帝政權三任帝姬豕。

帝蔡三十四年(己未,公元前4442年),姬本出生在黃帝的別都蠡吾(今河北保定市蠡縣瀦龍河西北)。

  帝豕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4416年),黃帝軒轅氏政權三任帝姬豕去世,姬本即位稱帝。仍立都於下洛(即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黃帝姬本是一位政治野心很大的人,他即位後,一面進一步加強對統治區內的管理,一面整軍備戰,訓練軍隊,繼續對外施行軍事擴張。此時,北方大多數小國(部落)都已經臣服於黃帝政權,只有九黎蚩尤氏政權依然獨立稱帝,不肯臣服。姬本稱帝後,曾多次派兵攻打,但都因各種原因,虎頭蛇尾,收效甚微。

  帝本十二年(丁酉,公元前4404年)春,姬本決心要滅掉九黎蚩尤氏政權,再次出動強大的軍隊向冀東的九黎蚩尤氏政權發動猛烈地攻擊。大軍所到之處,黃帝族對蚩尤族人施行了滅絕性的屠殺。蚩尤族人拚死抗戰,但終因國小力微,最終被黃帝族擊敗,蚩尤氏七任帝戰死,其殘餘逃入燕山深處,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冀州九黎蚩尤氏政權宣告滅亡。

  帝本十五年(庚子,公元前4401年平均)正月,黃帝姬本率群臣南巡,一行人登上了具茨山(今河南鄭州新鄭市西南),黃帝姬本親自拜見了當代聖人華蓋童子。華蓋童子是華山南麓華陽人,他的先祖是在華山峰頂觀測重童表木的潼關耆童。其祖自炎帝魁隗氏始便擔任華山中天表木司天之職,號稱大隗氏。炎帝神農氏末年,八任帝姜榆罔執政時,大隗氏遷居於具茨山,故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大隗氏為炎帝祝融的嫡系後裔,華蓋童子襲居於此。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大隗即具茨之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華蓋童子善習仙草丹藥,因常服靈芝,故鶴髮童顏。華蓋童子親迎黃帝,並獻上了《神芝圖》,黃帝大喜,愉快地接受了。黃帝率大臣登具茨山,拜四方五嶽之神,虔誠告祝於天下,然後在山上大封功臣。封華蓋童子于山的主峰(北峰),命其司天道,通神明,世守具茨山。後來,人們稱此峰為天心一柱。封風后於大隗山峰頂,改稱此頂為風后頂。封力牧於東南峰,後稱此峰為力牧峰。封常先於南山口,後稱其地為常先口。封鬼臾區大鴻於西南峰,後稱此峰為大鴻砦。又在山頂的一處高台上,封天老、太山稽、閹冉、單應才、果童、后土、應龍七位功臣為七聖,後稱此台為七聖台。姬本是黃帝政權十五任帝中很有成就的一位帝王,但因史料缺乏,只能介紹這些。

  帝本三十三年(戊午,公元前4383年),年六十歲的姬本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姬本(公元前4442年---公元前4383年),男,姓姬,名本,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四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父親是黃帝政權三任帝姬豕。

帝蔡三十四年(己未,公元前4442年),姬本出生在黃帝的別都蠡吾(今河北保定市蠡縣瀦龍河西北)。

  帝豕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4416年),黃帝軒轅氏政權三任帝姬豕去世,姬本即位稱帝。仍立都於下洛(即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黃帝姬本是一位政治野心很大的人,他即位後,一面進一步加強對統治區內的管理,一面整軍備戰,訓練軍隊,繼續對外施行軍事擴張。此時,北方大多數小國(部落)都已經臣服於黃帝政權,只有九黎蚩尤氏政權依然獨立稱帝,不肯臣服。姬本稱帝後,曾多次派兵攻打,但都因各種原因,虎頭蛇尾,收效甚微。

  帝本十二年(丁酉,公元前4404年)春,姬本決心要滅掉九黎蚩尤氏政權,再次出動強大的軍隊向冀東的九黎蚩尤氏政權發動猛烈地攻擊。大軍所到之處,黃帝族對蚩尤族人施行了滅絕性的屠殺。蚩尤族人拚死抗戰,但終因國小力微,最終被黃帝族擊敗,蚩尤氏七任帝戰死,其殘餘逃入燕山深處,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冀州九黎蚩尤氏政權宣告滅亡。

  帝本十五年(庚子,公元前4401年平均)正月,黃帝姬本率群臣南巡,一行人登上了具茨山(今河南鄭州新鄭市西南),黃帝姬本親自拜見了當代聖人華蓋童子。華蓋童子是華山南麓華陽人,他的先祖是在華山峰頂觀測重童表木的潼關耆童。其祖自炎帝魁隗氏始便擔任華山中天表木司天之職,號稱大隗氏。炎帝神農氏末年,八任帝姜榆罔執政時,大隗氏遷居於具茨山,故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大隗氏為炎帝祝融的嫡系後裔,華蓋童子襲居於此。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大隗即具茨之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華蓋童子善習仙草丹藥,因常服靈芝,故鶴髮童顏。華蓋童子親迎黃帝,並獻上了《神芝圖》,黃帝大喜,愉快地接受了。黃帝率大臣登具茨山,拜四方五嶽之神,虔誠告祝於天下,然後在山上大封功臣。封華蓋童子于山的主峰(北峰),命其司天道,通神明,世守具茨山。後來,人們稱此峰為天心一柱。封風后於大隗山峰頂,改稱此頂為風后頂。封力牧於東南峰,後稱此峰為力牧峰。封常先於南山口,後稱其地為常先口。封鬼臾區大鴻於西南峰,後稱此峰為大鴻砦。又在山頂的一處高台上,封天老、太山稽、閹冉、單應才、果童、后土、應龍七位功臣為七聖,後稱此台為七聖台。姬本是黃帝政權十五任帝中很有成就的一位帝王,但因史料缺乏,只能介紹這些。

  帝本三十三年(戊午,公元前4383年),年六十歲的姬本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 姬常(公元前4430年---公元前4366年),男,姓姬,名常,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五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父親是黃帝政權三任帝姬豕。黃帝政權四任帝姬本是他的長兄。

  帝豕七年(辛未,公元前4430年),姬常出生在洺水流域的武安(今河北保定市蠡縣瀦龍河西北)。武安是三任帝姬豕少妃的故鄉,姬豕和少妃成婚後,就把她封在了這裡,後來少妃便在此地生下了姬常。姬常幼年時便爭強好勝,他從小到大一直和母親生活在武安,很少見到父親。他對父親很崇拜,也很羨慕,期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坐上帝位。然而他畢竟不是長子,而且父親死時他還只有十四歲,父親不可能把帝位傳給他。

帝豕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4416年),姬常的父親---黃帝軒轅氏政權三任帝姬豕去世,傳位給長子姬本。他看見長兄威風神氣地坐上帝位,心中未免有些失落。姬本稱帝後不久,便把他正式封在了武安。姬常是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被封在武安以後,廣結當地豪強,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至帝本執政的晚年時,他把武安城建造的富麗堂皇,其規模已經超過了帝都,並且擁有一支很有實力的作戰部隊。姬常雖然有不臣之心,但對長兄姬本還是敬畏和尊重的,所以,四任帝姬本在位執政時,他沒有任何不安份的行為,兄弟間正常往來,相安無事。

  帝本三十三年(戊午,公元前4383年)春天,黃帝政權四任帝姬本突然得了重病,召各宗族國大臣往帝都議事。帝常十分高興,立刻點起一千軍隊日夜兼程趕往帝都。姬常率軍到達武安城後,命軍隊駐紮在城外,自帶了四名身手敏捷的親兵護衛,進城入宮探視兄長。這時早有人向病中的天子姬本報告,說武安侯率領大軍包圍了都城,不知意欲何為?黃帝姬本聞報大驚,立刻傳旨宣召武安侯進見。還沒等傳旨官出宮,姬常已經帶著四名護衛進宮了。大臣們見這四位護衛威武雄壯身帶利刃滿臉殺氣,嚇得一個個噤若寒蟬面如土色,無一人敢出面攔截,讓他們交出武器。只有守護宮門的衛士,職責所在,不得不上前攔擋,不準四名護衛進宮。姬常是個明白事理的人,宮中的規矩他豈能不知,便讓四名護衛在宮門外等候,獨自和大臣們進入宮中。黃帝姬本已經是病入膏肓,臉色蠟黃,連床都不能下了。他在御床上召見了弟弟姬常,吃力地問他為什麼要帶兵圍城,是不是想發動政變。姬常急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說:「聖上您誤會了,臣聞聖上病危,心中萬分牽掛,唯恐朝中亂臣賊子乘機搗亂,危害朝廷,禍亂百姓,立刻率軍日夜兼程趕來護駕,沒想到卻驚擾了聖安。聖上儘管放心,臣肝腦塗地,忠心報國,絕無他意。」黃帝姬本這才放下心來。他招手讓弟弟到床邊來,說是要把家國大事交託給他。姬常心中暗喜,以為長兄要把天子之位傳給他,急忙跪到他床邊,聽候懿旨。誰知黃帝姬本斷斷續續說出來的一番話,卻讓他大失所望。原來黃帝姬本是打算把天子之位傳給他的小兒子姬號,而是讓姬常入朝輔佐他。姬常想,我都快五十歲的人了,幹嘛去輔佐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兒,我為什麼不可以自己當天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趕忙跪下磕頭謝恩,然後站起身來轉身向殿下群臣傳天子遺詔:說少子年幼,不堪為帝,武安侯文可安邦,武可定國,朕歸天后,由武安侯即天子位,望群臣一如既往輔佐新帝……

  黃帝姬本聽弟弟如此假傳遺詔,只氣得眼睛一瞪腿一蹬,立刻氣絕身亡。群臣明知道其中有詐,都懼怕武安侯的威勢,誰敢吭氣。於是,武安侯姬常正式即位稱帝。

姬常即位後,把他哥哥四任帝姬本的兒子姬號封在了汾水流域,並限期離開帝都,舉家遷往新的封地。因為姬號的母親和舅舅都住在汾水流域,姬號也是在那裡出生的,所以讓他再回到那裡去應該是最好不過了。姬號雖然年幼,但他從小聰明,而且能文善武,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少年。他知道叔叔的勢力強大,自己還沒有本事對付他,心裡想: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總有一天我會奪回屬於我的天下!他忍氣吞聲和全家人一起遷往汾水流域。姬常雖然依仗強大的勢力奪取了帝位,但朝中有許多大臣不服,明裡雖然不敢反抗,暗中卻結夥聯盟與他作對,黃帝政權內部矛盾日益嚴重。姬常為了發展和鞏固自己的勢力,便與炎帝魁隗氏後裔和炎帝神農氏後裔聯姻,借用炎帝族的力量來控制本族的敵對勢力。姬常封炎帝神農氏後裔帝鴻氏於江(今河南安陽市),不久,帝鴻氏便在江地建立起一支獨立的氏族聯盟政權。

  帝常十七年(乙亥,公元前4366年),年六十五歲的姬常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姬號(公元前4396年---公元前4330年),男,姓姬,名號,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六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三任帝姬豕,父親是黃帝政權四任帝姬本。黃帝政權五任帝姬常是他的叔叔。

  帝本二十年(乙巳,公元前4396年),姬本在汾水流域的常隆(今山西臨汾市翼城縣東)。常隆是黃帝政權四任帝姬本少妃姜氏的故鄉,姬本在一次視察汾水流域時,與美麗的少女姜氏邂逅相逢,二人一見鍾情,旋即便在姜氏的居住地成婚。

婚後,姬本就把姜氏封在了這裡,並在此修建宮室和城郭,供姜氏居住和遊玩。後來姜氏懷了身孕,便在此地生下姬號。四任帝姬本雖然娶了多名妻子,但所生子女皆智力平平,無一人可以繼承帝位,為此他心中常悶悶不樂。

帝本十九年(甲辰,公元前4397年),他結識了姜氏,第二年,生下了聰明的兒子姬號,他這才看到了希望。然而,這時他已經四十七歲了。於是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兒子姬號身上,給他請最好的老師教他學習文化,給他請最好的武師教他武功。姬號果然是不負所望,不僅能文善武,而且多才多藝,四任帝姬本便選定他為帝位繼承人。眼看著接班人漸漸長大,再過幾年他就可以放心交班了,可偏偏天不作美,突如其來的疾病使姬本一下子到了下去,而此時兒子姬號還不滿十三歲,他還沒有能力獨自支撐朝政。他只好在臨終前召見分封在各地的宗族諸侯首領,想託付他們來輔佐姬號。很快各路諸侯都只帶著少量隨從匆匆來京,唯獨他的弟弟姬常帶領著上千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到京都,駐軍的營地包圍了大半個都城。姬本知道弟弟向來就有稱帝的野心,聞報大驚,一面派人去城外迎請弟弟,一面召集群臣議事,商量對策。這時,他的弟弟姬常卻先進宮看他來了,並且向他申明,他帶軍隊進京完全是為了京都的安全,絕無他意。姬本信以為真,很是感動,便把後事託付給他,讓他輔佐姬號治理朝政。誰知,弟弟姬常竟當著他的面公然假傳遺詔,向大臣們宣布說是讓他來繼承帝位。姬本原本已經是病入膏肓朝不保夕了,聞聽此言,當時就被氣死了。於是,他的弟弟姬常強行坐上了帝位。姬常即位後,立刻調軍隊入城,維護城中治安,群臣一見這個場面,都嚇得躲藏起來,哪個還敢多嘴多舌。為了除掉身邊的隱患,他把姬號及其全家封在了汾水流域,並限期離開都城。姬號對叔叔的奪權十分不滿,全家在汾水流域安頓下來以後,他便開始廣招四方豪傑,網路各種人才,積蓄力量,發展自己的勢力。經過了十幾年的奮鬥,終於建立起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而這時,居住在汾水流域的炎帝後裔姜句龍的子孫,也因為對五任黃帝姬常的不滿,在自己的封地古陽(今山西臨汾市古縣北)和吉昌(今山西臨汾市吉縣),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支持姬號起兵征討五任帝姬常,爭奪帝位。姬號認為:自己部下將士勇猛,兵精糧足,而且民心所向,士氣高漲,正是起兵的最佳時機。於是,擇日殺牛宰馬,祭告蒼天,宣布起兵討伐篡權奪政的逆賊。

  帝常十七年(乙亥,公元前4366年),汾水侯姬號的討逆大軍兵分兩路,同時向五任帝姬常的統治區發起攻擊。邊情急報接連不斷地進入帝都下洛(即涿鹿)。五任帝姬常大驚。姬常執政的最初幾年還不錯,關心國事,勤於朝政,可是後來就逐漸變了,開始腐化墮落,終日沉醉於吃喝玩樂中,把朝政上的一些大事,全都交給大臣們去做。那些大臣們便乘機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從中取利,社會秩序日益混亂。軍事設施更是一塌糊塗,服役的軍隊老弱病殘者居多,根本就沒有作戰的能力。眼見得大兵壓境,都城危在旦夕。姬常這才匆匆忙忙地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面面相覷,無一人出謀獻策。姬常心中著急,熱血上涌,眼前一黑,突然摔倒在地。左右上前救治時,發現他目光獃滯,兩眼發直,口流涎水,已經不能說話了。此病中醫稱作中風,現代醫學稱腦血管意外,或者叫腦溢血、心肌梗塞,總之是突然間就死了。史書上記載只說是突發疾病而死。

  天子駕崩,群臣無主,朝中立刻就亂套了。有人主張擁立姬常的兒子為帝,繼續商議退敵之計,但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家基本上都主張迎請先帝的兒子姬號,擁立他為天子。姬常的幾個兒子也都是無用的蠢才,除了吃喝玩樂別無所長。這些大臣們也沒把他們看在眼裡,竟然自作主張去迎請汾水侯姬號。於是,汾水侯姬號迅速佔領了帝都下洛,即位稱帝。姬號即位後,把五任帝姬常的族人仍封於武安(今河北邯鄲武安市),限期離開帝都。對前朝的大臣仍給予重用,從而贏得了朝中大臣和各宗族封國的好評。是年,姬號從各地徵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在霍山(今山西臨汾霍州市南)建造新的都城。

帝號三年(戊寅,公元前4363年),新都建成,黃帝政權正式遷都於霍山。

  帝號三十六年(辛亥,公元前4330年),年六十七歲的姬號卒。其遺體葬在霍山,尊號黃帝。姬咁公元前4354年---公元前4303年),男,姓姬,名咁(gan),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七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四任帝姬本,父親是黃帝政權六任帝姬號。黃帝政權六任帝姬號娶荊山氏女子為妃。荊山氏女才貌出眾,黃帝姬號對她十分寵愛,想讓她留在宮中經常陪伴在他身邊。但是這位愛妃十分任性,堅決不肯離開故地,姬號只好在荊山之陽建立別都,供愛妃居住。黃帝姬號因為寵愛荊山氏女,便經常到荊山別都去和愛妃遊玩。不久,荊山氏女懷孕,姬號很是高興,對她更加寵愛。

  帝號十二年(丁亥,公元前4354年)春,王屋山(今河南濟源市西北)桃花盛開,任性的荊山氏女聽說後,非要往山上去看桃花。當時她已經懷孕七個多月,黃帝擔心她的身體,勸她不要去,並答應讓人給她弄好多桃花回來,可是荊山氏女就是不聽,非要親自上山去看桃花,否則就不吃不喝,進行絕食抗議。姬號被逼無奈只好帶著妃子荊山氏女和數十名護衛、宮女,前往王屋山遊玩,觀看桃花。姬號和妃子乘坐著滑竿來到山上。荊山氏女走進花的海洋,興奮極了,不聽身邊人的勸阻,在山上東奔西走。由於活動過量引動了胎氣,荊山氏女突然腹痛起來,孩子提前臨盆。宮女們急忙把她攙扶進一處山洞裡,便在洞中生下了一名男孩。因為當時正值滿山桃花盛開,人們便把這個山洞稱作了桃花洞。這個在桃花洞提前出生的男孩就是姬咁。此時黃帝姬號已經四十三歲,對愛妃所生之子十分疼愛,並許諾將來一定要把帝位傳給他。姬咁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很快長大。姬咁是個很爭氣的孩子,他虛心好學,尊禮守德,不僅相貌出眾,而且聰明機智,從小就有帝王之德,十幾歲時便開始在朝中幫助父親處理政務,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

  帝號三十六年(辛亥,公元前4330年),黃帝軒轅氏政權六任帝姬號去世,姬咁在霍山帝都正式即位稱帝。姬咁即位後,因為不喜歡霍山帝都,便在黃河以南修建了新都。

  帝咁二年(癸丑,公元前4328年),新都建成,取名陽平(今河南三門峽靈寶市西)。於是,姬咁擇日率朝中大臣遷往新都。遷都後不久,他的妃子便在新都為他生下了長子姬轉茸。姬咁雖然博學多才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卻不喜歡帝王之道。他平生最願意結交的就是那些治病的江湖醫生和隱居山中的道士。他執政期間曾多次外出尋仙訪道,向「巫方」學習道術,向「醫方」學習醫術。他不僅研究醫學,而且還親自為許多人治過病,並且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用多年時間撰寫了中醫理論巨著《內經》。黃帝所著的《黃帝內經》與上古燧人氏的《河圖洛書》、伏羲氏的《太極八卦》,被後世合稱為「三墳」。「三墳」不僅是中國上古文明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大廈的奠基石。

  帝咁二十七年(戊寅,公元前4303年)秋,姬咁因撰寫《黃帝內經》操勞過度,突發疾病,來不及救治就死了,終年五十二歲。其遺體葬在荊山(今河南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東北),尊號黃帝。姬轉茸公元前4328年---?年),男,姓姬,名轉(chuan)茸,號軒轅氏,又稱有熊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八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六任帝姬號,父親是黃帝政權七任帝姬咁。

  帝咁二年(癸丑,公元前4328年),姬圍茸出生在帝都陽平(今河南三門峽靈寶市西)。他從小就異常聰明,深得父母喜愛。姬轉茸三歲時,因其母不習慣帝都的環境,經常鬧病,便請求七任帝姬咁送她和孩子回故鄉有熊去居住。帝姬咁同意了妃子的請求,將他們母子封在了有熊(今河南新鄭市),並在有熊建造宮室,供他們母子居住。故後人又稱八任黃帝姬轉茸為有熊氏。姬轉茸勤奮好學大有長進,少年時代就被父親召入帝都學習政務,迅速成為一個精通政務的能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七任帝姬咁喜仙道,好醫藥,經常外出巡遊;因此,便對兒子姬轉茸委以重任,讓他負責和主持處理國家政務。這樣,姬轉茸在二十幾歲時便開始代替父親監理國事。

  帝咁二十七年(戊寅,公元前4303年)秋,七任黃帝姬咁因撰寫《黃帝內經》疲勞過度,猝死於宮中。姬轉茸正式即天子位,成為黃帝政權的第八任帝。姬轉茸因受父親姬咁的影響,也十分重視仙道和醫藥,普及歧黃之術,使醫藥知識廣為流傳。他即位後不久,便開始按照父親的思路繼續撰寫《黃帝內經》,使父親的遺願得以順利完成。姬轉茸在位期間曾多次往來於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之間,尋仙訪賢,敬神學道。傳說有一次他在前往東萊山訪道的途中,在一處叫宛朐(今山東荷澤市曹縣西北)的地方得到了一隻寶鼎,鼎上刻有神策,是傳天道之大法。於是。黃帝姬轉茸得天、地、人之道,命采首山(今河南偃師市西北)之金(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此地又稱鑄鼎原,在今河南靈寶市東南),以昭顯三才大道,象徵江山社稷。

  轉茸二十五年(癸卯,公元前4278年),五十一歲的姬轉茸鑄鼎成功後突然在鑄鼎原失蹤,只留下了衣、冠、幾、杖。對於黃帝的失蹤,歷來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與道士往仙山學道去了,有人說他羽化成仙白日飛升了,也有人說他是被人謀害了,總之,他從此便失蹤了。黃帝的大臣馮佐(即佐徹)位黃河之伯,他在自己的居地(今河南靈寶市大王鎮馮佐村)刻木為像,為黃帝立廟,並將黃帝的衣、冠、幾、杖供於廟中,歲歲祭祀。姬貫俞公元前4328年---公元前4258年),男,姓姬,名貫俞,號軒轅氏,又稱有熊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九任帝。他的祖父是黃帝軒轅氏政權七任帝姬咁,父親是八任黃帝姬轉茸。八任黃帝姬轉茸稱帝前被封在了澠池,後來娶炎帝後裔姜氏為妻。

帝咁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4305年),姬貫俞出生在澠池(今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宮中。姬貫俞少年時代一直跟隨母親居住在澠池,成人後進入帝都陽平跟隨父親從政,後來被父親封在了宜陽。

  轉茸二十五年(癸卯,公元前4278年),黃帝軒轅氏政權八任黃帝姬轉茸羽化成仙后,群臣推舉他的兒子姬貫俞為帝,繼承了天子之位。姬貫俞和父祖兩代完全不同,是一位自私貪婪而又性情多疑的人。

他最初立都於陽平,因懷疑那些前朝大臣,對他們不放心,便在自己的封地宜陽大興土木,建造宮室,修築城郭,在那裡建成了一座新都。旋即遷都於宜陽。姬貫俞立都宜陽以後,在政治上開始排斥異己,把那些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宗族大臣,逐漸削減他們的權勢和帝位,而重用自己的母舅一族----炎帝族姜姓後裔,逐漸使炎帝族人控制了朝政。這樣一來,黃帝軒轅氏本族人反而居於次要地位,甚至還要遭到炎帝族人的迫害。黃帝族人對姬貫俞的政治十分不滿,先後有許多人西出潼關,舉家遷往關中一帶。姬貫俞不僅在治國方略上與父祖兩代截然不同,他的人生觀也和父祖兩代背道而馳。他為了自身的享樂,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大肆建造亭台樓閣,造成了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姬貫俞執政期間,各地自然災害頻發,低洼處水患不斷,高原和山地又接連發生旱災,據史書上記載,他即位後曾連續三年大旱,許多地方糧食絕收,饑民遍地。為了消除旱災,姬貫俞親往靈台(天象觀測台,在今陝西西安市境內),誰知靈台卻連續十天發生火災。姬貫俞認為這是天帝對他的行為不滿,放火是對他的警告。為了討好天帝,他下令在明廷(即甘泉,在今陝西咸陽市淳化縣北)建造宮廷,名曰「林光宮」,又稱「雲陽宮」(秦始皇二十七年重建後,改稱甘泉宮),以供天神居住。據說黃帝姬貫俞為了迎接和招待仙客,還在一處叫執期(今地不詳)的地方,修建了五城十二樓。

  帝貫俞二十年(癸亥,公元前4258年),年四十八歲的姬貫俞卒。其遺體葬在橋山(今陝西延安市黃陵縣橋山鎮),尊號黃帝。

  考古發現:黃帝陵位於橋山頂,佔地面積一千三百畝;陵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有明嘉慶年間立的石碑,上面有唐錡手書的「橋山龍馭」四字;石碑前有一祭亭,裡面立著郭沫若手書的「黃帝陵」碑;陵前南側還有座祈仙台,是漢武帝為祭祀黃帝所築。姜恚文(公元前4283年---公元前4219年),男,姓姜,名恚(hui)文,炎帝大隗氏祝融(華蓋童子)後裔,因入贅於黃帝族,被推舉為帝;成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十任帝。

  黃帝轉茸二十年(戊戌,公元前4283年),姜恚文出生在黃河以南的登封(今河南鄭州登封市西南),是炎帝祝融氏的嫡系傳人。

黃帝貫俞十五年(戊午,公元前4263年),姜恚文入贅於黃帝族。因他文才出眾,足智多謀,很快成了帝貫俞的得力助手。

帝貫俞最初還是讓他當參謀,想點子,出主意,料理朝中一些大事,後來乾脆就命他代理朝政,自己專心致志地去享受人生吃喝玩樂去了。姜恚文乘機廣交朝中大臣,樹立自己的威望,架空了黃帝貫俞,使姬姓的黃帝政權完全掌握在了姜姓人的手裡。

  帝貫俞二十年(癸亥,公元前4258年),九任黃帝姬貫俞因縱慾過度,突然間暴病身亡,眾大臣紛紛推選他為新一任黃帝,於是,姜恚文即位稱帝。姬姓黃帝變成了姜姓黃帝。姜恚文即位後,將帝都遷到了劉寨(今河南鄭州新密市東南)。姜恚文執政期間,以寬鬆仁德的政策治理國家,團結天下各路諸侯,深得民心。當時中華大地上約有大小部落上萬個,號稱萬國。這些個部落因處於不同的地域,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的文明,有的野蠻。有的部族甚至還不會用火,仍然過著原始的野人生活,吃生肉,喝生血,男女混居,雜亂交合。以前黃帝族人稱他們為蠻人,一度對他們進行滅絕性的追殺。姜恚文執政後,改變了以往的做法,使人逐漸接近他們,引導他們改變舊習,教他們用火,教他們穿衣服,還教他們捕魚、種地,使蠻人慢慢地對中原人產生了好感,成了中原人的朋友。姜恚文在用人上也非常明智,他施行「任人唯賢」的政策,不論出身於哪個氏族,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是德才兼備,便可以得到重用。他的這一政策贏得了各族團各部落大多數人的擁護。

  帝恚文三十九年(壬寅,公元前4219年),年六十五歲的姜恚文卒。其遺體葬在大隗(今河南鄭州新密市軒轅黃帝宮西南),尊號黃帝。姜成契(公元前4246年---公元前4184年),男,姓姜,名成契,又名鴻,又稱大鴻氏、帝鴻氏。炎帝魁隗氏共工後裔,其先祖為首任黃帝姬芒時掌管星象和作兵書的鬼臾蓲(ou)。他也是因入贅於黃帝族,成為黃帝政權的重臣,後被推舉為帝,成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十一任帝。

  黃帝恚文十二年(乙亥,公元前4246年),姜成契出生在沁水南岸的大鴻城(今河南焦作市武陟縣西)。此時炎帝族因與黃帝族聯姻,在中原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而黃帝本族的勢力卻日益衰弱,整個黃帝政權基本上控制在炎帝族手中。

  帝恚文三十九年(壬寅,公元前4219年),十任黃帝姜恚文去世後,姜成契再次被推選為異姓黃帝,號稱帝鴻氏。這是姬、姜聯盟,互為翁婿,以血緣關係而立的第二位異姓帝王。姜成契執政期間,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開始激化,部落之間時常發生爭鬥。而姜成契又是個重享樂好奢華的人,即位後便大造亭台樓閣,修築都城,給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一些窮苦人為求生存,被迫鋌而走險,搶劫偷盜現象時常發生,社會環境出現了混亂局面。那些有實力的貴族集團,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藉以保護自己本族的利益,提高本族的聲望。

  帝成契三十五年(丁丑,公元前4184年),年六十三歲的姜成契卒。其遺體葬在龍崗(今河南鄭州新鄭市南),尊號黃帝。酉仡諒(公元前4206年---公元前4140年),男,姓酉,名仡諒(geliang,代用字),號縉雲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第十二任帝。酉仡諒為炎帝魁隗氏後裔縉雲氏的後代。

他的先祖因入贅於黃帝族,被黃帝賜姓為酉,成為黃帝族人,實際上他是炎黃兩家的混血兒。

  黃帝成契十三年(乙卯,公元前4206年),酉仡諒出生在縉雲氏的封地大隗(今河南鄭州新密市東南)。他少年時代便因才華出眾而贏得本族人的讚揚,成人後以其卓越的才華進入黃帝朝中為官,很快得到了十一任黃帝成契的重用,二十歲時便成為輔政大臣。

  帝成契三十五年(丁丑,公元前4184年),十一任黃帝姜成契去世,遺命傳位給酉仡諒。於是,酉仡諒正式即位稱帝,仍立都於洎城(今河南鄭州新鄭市)。

  古史記載:「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這裡所說的「帝」就是黃帝,實際上這是一位虛構的黃帝。中國舊時代的古史多數都是根據孔子所作的「黃帝氏族譜系」而記,孔子像編撰玄幻小說一樣把十幾代黃帝綜合成一個人,並且將他神話,讓他活了一百五十多歲,把中國遠古時代的一切創造發明都記在他的名下,把他塑造成「人文初祖」,聲稱「萬世皆繫於黃帝」,所有中國人都是黃帝子孫。這樣的歷史誰會相信呢?不要說外國人不相信,恐怕任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中國人也不會相信。孔子和司馬遷對遠古歷史的改造,完全是出於儒家的「大一統」思想,是為歷代統治集團的政治服務的,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可笑的是如今還有一些中國人仍把孔子的謊言當成史實去大書特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古史中所說的軒轅丘就在今新鄭市雙洎河以北,但並沒有一個黃帝是在這裡出生的。黃帝軒轅氏政權共有兩任黃帝在新鄭立都,新鄭如今仍存有黃帝故都天心石、風后城、風后嶺、黃帝祠、嫘祖祠等古迹。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載:「今新鄭西南具茨山上有黃帝避暑宮。」如今具茨山上仍有黃帝祠,建在風后嶺的南坡,三殿六配房,佔地百餘畝。避暑宮在風后嶺的西北,山中間有黑龍潭,潭下洞中有一水晶石古床,就是當年黃帝避暑之地。嫘祖娘娘洞在風后嶺東的石壁上,傳說洞內供奉的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據王大有先生考證,嫘祖即雷祖,也就是方雷氏、雷澤氏。其族又稱雷族、雷公族。雷族與軒轅氏為婚,當在軒轅氏的早期,不可能是立都於新鄭的黃帝。因此,這裡的嫘祖應該是黃帝的先祖,絕不是黃帝的后妃。至於養蠶、抽絲、織帛、制衣之事,民間早已有之,古人為了尊重嫘祖,才把養蠶、抽絲、織帛的專利權授予她,尊她為始祖。早在黃帝政權四任帝姬本執政時期,黃帝姬本蹬具茨山大封功臣,封大將軍風后於主峰的峰頂,此峰始稱風后嶺。風后在峰頂修築了一座古城,用來練兵和屯兵。今該城遺址猶在,此城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外城寬2米多,高6米,周長約3公里;城牆完全用石塊砌成,城門稱軒轅門,又稱南華門。內城寬約2米,高5米,全長2公里,城門叫作講武門。在風后嶺的南坡據說生有一種「和睦草」,是當年炎黃兩族聯姻後種植的,象徵炎黃兩族團結和睦,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

  「天心石」也是四任黃帝姬本當年蹬具茨山所立。該石立在新鄭古城的中央,高5米,寬2米,石的頂端有一小坑,石的正面刻有「天心石」三字。意思是:黃帝應天立極,立此石為天之中心。據說「中國」一詞就是由黃帝立天心石而起。十二任黃帝酉仡諒在位時,繼續動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築都城。該城起於具茨山下,沿洧水河兩岸,呈東南、西北向斜形構築,周長22.5公里。現在該城遺址尚在,證明黃帝並非是虛構的神話帝王,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帝仡諒四十四年(辛酉,公元前4140年),年六十七歲酉仡諒卒。其遺體葬在龍崗(今河南鄭州新鄭市南),尊號黃帝。祁江陽(公元前4164年---公元前4106年),男,姓祁,名江陽,號參盧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十三任帝。祁江陽的先祖是炎帝神農氏。

三任黃帝姬豕統一全國後,封炎帝神農氏後人於盧氏(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賜姓為祁。祁江陽的父親娶黃帝軒轅氏嫡系女子為妻,入贅於黃帝族,成為黃帝朝中的重臣,封於白龜山(今河南平頂山市西南)。

帝仡諒二十年(丁酉,公元前4164年)夏,祁江陽的母親懷身他時,前往溫泉(今河南焦作市溫縣)母親家探親,因天氣連日陰雨,河水上漲阻隔了歸路,無法及時返回,便在娘家生下江陽。祁江陽從小聰明好學,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愛。父親去世後,他承襲父爵入朝為官,以其卓越的才華被十二任黃帝仡諒任用為主管天象的大臣。

  帝仡諒四十四年(辛酉,公元前4140年),十二任黃帝酉仡諒去世,朝中大臣推舉祁江陽為帝。祁江陽即位後,在白龜山東北建築都城,稱為龜城(即祁家,在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東南),不久即遷都於此。祁江陽執政時期,黃帝政權出現了混亂。黃帝朝中的幾大貴族集團因為爭奪執政權不斷發生衝突。炎帝族的縉雲氏和帝鴻氏都想繼續執政,而黃帝軒轅氏的嫡系認為:天子之位本來屬於軒轅氏子孫,不該由外族來承襲。各氏族集團相互不服,矛盾日益加劇。這時東夷少昊部已經強大起來,聞黃帝政權內亂,便乘機起兵向黃帝族的統治區發起攻擊。祁江陽派軍隊抵抗,結果接連失敗。少昊部乘勝進軍數百里,直逼黃帝的都城。祁江陽在強敵的逼迫下,只好率族人北遷,越過黃河,在中條山以東的祁河岸邊建都,名為祁家河(今山西運城市夏縣東南)。黃帝政權都城北遷後,在黃河以南的勢力大大減弱。

  帝江陽三十四年(乙未,公元前4106年),年五十九歲的江陽病逝於龜城。其遺體葬在中條山,尊號黃帝。依昌塊(公元前4135年----公元前4075年),男,姓依,名昌塊(代用字),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十四任帝。依昌塊為黃帝軒轅氏姬姓後裔。其先祖因德才兼備,曾為朝廷做出過重大貢獻,有功於黃帝政權,被封在解池(今山西運城盆地),賜姓為依,與封在丹水的老童卷章、重黎氏為同姓。黃帝政權在十三任帝祁江陽執政時,國勢日益衰退,逃亡在長江流域的三苗九黎族重新興旺起來,他們與東夷少昊集團聯合起來,不斷入侵黃帝軒轅氏政權的統治區域,迫使黃帝政權將國家行政機構的首都遷往黃河以北。

  帝江陽三十四年(乙未,公元前4106年),十三任黃帝祁江陽病逝於帝都龜城,依昌塊以黃帝軒轅氏嫡系子孫的資格,與各大族的大酋長們爭奪帝位,最終擊敗群雄,自立為帝。依昌塊即位後,將帝都遷到了呂梁山以東的雙池(今山西呂梁市交口縣東)。這裡是黃帝軒轅氏族的發祥地,西靠呂梁市,往東不遠就是汾水(今稱汾河)。當年黃帝族曾在這裡與九黎蚩尤氏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如今蚩尤氏政權已亡,戰敗的九黎蚩尤氏族人一部分逃往冀東燕山深處,一部分逃往江南與那裡的同宗三苗族人結合在一起,這裡已經成了黃帝族的後方根據地。因此,依昌塊認為,在這裡建都更有安全感。依昌塊執政期間並沒有什麽作為,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外族的進攻更加頻繁,黃河以南的疆域大部分被外族侵佔。

  帝昌塊三十一年(丙寅,公元前4075年),年六十一歲的昌塊卒。其遺體葬在龍山(今山西呂梁市交口縣城東),尊號黃帝。祁號次(公元前4101年----公元前4049年),男,姓祁,名號次,號軒轅氏,為炎帝神農氏後裔,繼承十四任帝昌塊之位,成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十五任帝,也是最後一任帝。祁號次的母親是十四任黃帝依昌塊的妹妹,依昌塊無子,臨終前遺囑傳位於外甥號次。

祁號次即位時,黃帝軒轅氏政權已經極度衰弱,東夷少昊集團聯合江南三苗九黎族和炎帝後裔的共工、祝融等部落,大舉進攻黃帝族統治的區域。不久,中原黃河以南的黃帝族統治區全部被攻佔。祁號次十分恐慌,便將帝都再次北遷至雲中山北端的軒崗(今山西忻州原平市西北),打算當一個偏居一隅的安樂帝王。但是沒過多久,佔據中原的少昊氏族並不滿足於現狀,再次聯合大隗氏與桃林寨的夸父氏、兗州的鄒屠氏等,向黃帝族統治區發動進攻,先後攻佔了魯西和太行山以南,桐柏山以北、華山以東的地區。而這時被黃帝封在西部陝甘地區的少昊氏與方雷氏(西陵氏),也與炎帝後裔夸父氏族聯盟,舉族向東回遷,渭水流域已經完全成了炎帝氏族和少昊氏族的天下。十五任帝號次在外敵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率族人退回到涿鹿。這樣,黃帝軒轅氏政權對河南、河西、河東大部分地區都失去了控制,已經沒有資格繼續號令天下,領導全國了。

  帝號次二十二年(戊子,公元前4053年),少昊部首領風清俈(讀「ku」代用字),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退守涿鹿的黃帝軒轅氏政權。祁號次被迫讓出帝位,向少昊金天氏政權稱臣。

  黃帝軒轅氏政權歷十五任帝,傳國四百六十一年,至此結束。祁號次失去帝位後,少昊帝仍將他封於涿鹿。

  少昊帝清俈五年(壬辰,公元前4049年),祁號次病死於涿鹿,終年五十三歲。死後遺體葬在涿鹿橋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山),尊號黃帝。己清嚳(公元前4079年----公元前4018年),男,姓己,名清嚳(代用字),又稱少昊,號金天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首任帝。

  黃帝軒轅氏政權昌塊二十七年(壬戌,公元前4079年),己清嚳出生在兗州(今山東濟寧兗州市),因其才華出眾睿智多謀,二十歲時就被推選為東夷少昊集團的大酋長。

己清嚳繼任大酋長以後,積極發展和擴張本部族的勢力,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不久,他發現黃帝政權政治腐敗,貪官橫行,百姓怨聲載道,內部出現了混亂。他認為這正是推翻黃帝政權的好機會,於是,便聯合炎帝後裔共工氏、祝融氏、夸父氏和蚩尤後裔的三苗、九黎部族等一切與黃帝政權為敵的部族,向黃帝政權發起了進攻,僅用五年多的時間就把末代黃帝祁號次趕回到太行山以東的涿鹿老家去了。

  帝號次二十二年(戊子,公元前4053年),己清嚳再次出兵北伐,兵困涿鹿城,逼迫末代黃帝祁號次讓出帝位。於是,己清嚳在窮桑即位稱帝,建立起了少昊金天氏政權。在孔子和司馬遷所編造的古史中,少昊(玄囂)成了黃帝的兒子,司馬遷沒有讓他稱帝,而是說:「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漢以後的史學家們覺得司馬遷之說不妥(那樣黃帝的壽命將超過二百歲),便又把少昊抬出來當了八十四年的帝王。據《通鑒外紀》中記載:帝少昊即位時,有鳳鳥在王宮上空盤旋。朝中官員認為,這是天帝的旨意,新朝應該以「鳥」為官員的標識。於是,少昊便以鳥記官:

  任命鳳鳥氏為歷正,掌管天文、曆法;

  任命玄鳥氏為司分,掌管春分、秋分;

  任命伯勞(鳥)氏為司至,掌管夏至、冬至;

  任命青鳥氏為司啟,掌管立春、立夏;

  任命丹鳥氏為司閉,掌管立秋、立冬;

  任命祝鳩氏為司徒,掌管民政;

  任命睢鳩氏為司馬,掌管軍政;

  任命鳲鳩氏為司空,掌管建築;

  任命爽鳩氏為司寇,掌管刑律;

  任命鶻鳩氏為司事,掌管營造。

  又根據五方設立五雉(五工正),分管五種技工:

  東方叫鶅雉,掌管制陶;

  南方叫翟雉,掌管冶金;

  西方叫鷷雉,掌管木工;

  北方叫郗雉,掌管皮革;

  中央伊洛以南叫翚雉,掌管織造和印染。另外還設立九扈(九農正),分管九種農業:春扈鳻鶞(fen,chun),夏扈竊玄,秋扈竊藍,冬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ze,ze),宵扈嘖嘖,桑扈竊脂,老扈鶠鶠。

  少昊金天氏文化的發展,是以擺脫黃帝軒轅氏建立的「一統文化」為背景,故而被黃帝政權的擁護者稱之為「九黎亂德」。當時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少昊、九黎等族團,反對黃帝軒轅氏強制推行的黃帝鎮星(土星)六十甲子《歸藏》易歷,反對其推行的玄武有熊王族圖騰制、太微垣中心制、四方宗族領袖朝拜中央黃帝的「五行土德中央制」等一系列制度。少昊金天氏政權以寬鬆自由的政策管理天下,打破了黃帝軒轅氏政權創立的「德制」羅網,復興了原來的三苗九黎文化。這是少昊文化和黃帝文化的本質區別。

  清嚳三十五年(壬戌,公元前4019年),年六十二歲清嚳卒。其遺體葬在雲陽少昊陵(今山東濟寧曲阜市東北約四公里處),尊稱少昊,號金天氏、雲陽氏。己犬(公元前4045年----公元前3983年),男,姓己,名犬,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二任帝。己犬是少昊金天氏政權首任帝己清嚳的少子。己清嚳納青城(今山東淄博市高青縣西)女子犬氏為妃。

清嚳九年(丙申,公元前4045年),犬氏生下少子己犬。己犬從小勤奮好學,能文能武,在帝清嚳的諸子中,他是一位佼佼者。因此,帝清嚳晚年時立下遺囑,他死後傳位給少子己犬。

  清嚳三十五年(壬戌,公元前4019年),帝清嚳在窮桑去世,己犬即位稱帝,不久便把帝都遷往高青(今山東淄博市高青縣南田鎮)。東夷各族大多數都是伏羲女媧的遺民,因此他們的文明程度要遠比其它部族高。少昊金天氏政權保留了先祖鳥官制和太昊曆法,又實行金星曆、日月陰陽合曆,進一步發展了伏羲文化,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少昊金天氏政權是遠古巫政建設的鼎盛時期,太昊、少昊、蚩尤留居在黃河中下游的族裔原來就曾營建壘壁城,就有自己的天文觀測中心和各種祭祀天、地山川、河流、日、月、五星、四時等的靈山、靈台、祭壇、圜丘。少昊時代各氏族分衍後,都在本族的居住區設立自己的祭祀中心,各自設立自己的祭壇、神位,祭祀各自的祖先,按本族的傳統行事,神訓和政令沒有統一的標準。各族的祭祀中心一般都設置在高地,分別稱作高、昌、京、個、亭、章等,在祭祀中心立天表,稱之為「都」,成為本族的巫、政、教中心。己犬就是在這一鼎盛時期執政的,當時社會各族獨立為政,互不干擾,互不侵犯,社會秩序良好。

  帝犬三十五年(戊戌,公元前3983年),年六十三歲己犬卒。其遺體葬在青城郊外,尊稱少昊,號金天氏。己箐(公元前4004年----公元前3947年),男,姓己,名箐(同音代用字),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三任帝。己箐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權的首任帝己清嚳,父親是二任帝己犬。己犬娶北方玄枵氏女子為妃。

帝犬十四年(丁丑,公元前4004年),玄枵氏在蒙山(今山東臨沂市東北)別宮生下己箐。

己箐在蒙山度過童年時代後,便進入帝都高青跟隨父親學習從政,他虛心好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很快便掌握和熟悉了朝中的一些重要部門和基本情況。他的天資和行為舉止頗有帝王氣質,深得父親重視,晚年時便決定立他為帝位繼承人。

  帝犬三十五年(戊戌,公元前3983年),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二任帝己犬去世,他的兒子己箐繼承了帝位。己箐執政時期,正值海水回潮的時代,黃河下游大部分區域成為積水的沼澤地,人們只能選擇高崗和洲渚之地居住,居住地很分散。就在己箐即位後不久,黃河水泛濫,淹沒了少昊的都城高青,城中的許多居民和牲畜都慘死於洪水之中。己箐和部分宗族大臣乘獨木舟逃脫性命,在黃河以北的一處高地居住下來,並在那裡重建新都,此都城即後來的觀城。由於大洪水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水災後的氏族生存下來的也都分散在各地,很難再重新聚攏到一起。於是,居住在各丘台高地的居民便自行祭祀天地神靈,人自為巫,家自為政,失去了統一的巫、政、教管理,社會秩序出現了混亂。但是儘管如此,國家的政權還是穩定的,氏族之間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戰爭和侵略行為。

  帝箐三十六年(甲戌,公元前3947年),年五十八歲的己箐卒。其遺體葬在觀城(今山東聊城市陽谷縣西南)少昊陵,尊稱少昊,號窮桑氏。己暘珢(公元前3973年----公元前3918年),男,姓己,暘珢(同音代用字),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四任帝。

己暘珢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二任帝己犬。父親是少昊三任帝己箐。己箐娶羲和氏女子為妃。

帝箐十年(戊申,公元前3973年),羲和氏在己箐的別宮育黎(今山東威海乳山市西北)生下暘珢。己暘珢的童年是在育黎度過的,成人以後才進入帝都觀城跟隨父親學習從政。他父親晚年時決定立他為帝位繼承人。

  帝箐三十六年(甲戌,公元前3947年),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三任帝己箐去世,己暘珢繼承了帝位,成為少昊金天氏政權的第四任帝。己暘珢執政時,少昊政權正處於興旺時期,雖然海浸和洪水給沿海和依水而居的部落居民帶來一些災難,但經過各部落的自救和互助,最終都成功地進行了遷徙和安居,並沒有造成更大的災難。各氏族迅速發展,族國林立。此時的少昊族已經發展的十分強大,已經擁有了二十五個分支。其他族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羲和陽夷日族有十個分支。

  昌意(常羲)兔族有十二個分支。

  三苗鳥部有十二個分支。

  九黎虎部有九個分支。

  蚩尤族又分化為蚩部、尤部、鄒部、屠部、鄒屠部五個分支。

  人夷族分化為人部、修部、儵部、條部、巳部、己部六個分支。

  犬夷族分化為宿沙、白犬、天犬三個分支。

  重氏族分化為老(耆)童、大章、重氏、薰氏、句芒、東氏、中氏、仲氏、榆氏、程氏、溫氏、蘇氏、羋氏十三個分支。

  該氏族分化為蓐收、奎氏、封豕、封稀、防風、大人六個分支。

  熙氏族分化為臣氏、巳氏、熋氏、龜氏、鱉氏、鯀氏六個分支。

  其它還有女兒國、月母國、莒國、費國、奢比屍國、君子國、天吳(虞)國、青丘國、黑齒國(黑夷)、鑿齒國、危國、雨師妾國、玄股國(玄夷)、勞民國(嶗夷)、窫窳(yayu)國、始鳩國、中容國、司幽國(奚人)、白民國(白夷)、女丑國、壎民國、葊茲國等。史稱百族興旺,萬國林立。

  由於少昊金天氏政權施行開明寬鬆的治理方式,使各氏族得到了充分地休養生息,氏族人口迅速繁衍,不斷的立族分支,以族為國(部落)。當時的華北平原、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氏族相當繁榮,可謂族國林立。己暘珢在位時曾命羲和氏和重黎氏在昆崙山立天表,測日晷,觀天象。

  暘珢二十九年(癸卯,公元前3918年),年五十六歲的暘珢卒。其遺體葬在乳山少昊陵,尊稱少昊,號金天氏。己琨(公元前3942年----公元前3885年),男,姓己,名琨(kun同音代用字),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五任帝。己箐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三任帝己箐。父親是少昊四任帝己暘珢。己暘珢為帝時前往各部落巡視,在諸城結識了羲和氏女子伃兒,二人一見傾心,旋即納伃兒為妃,將她封在諸城(今山東濰坊諸城市)。

帝暘珢五年(己卯,公元前3942年),伃兒生下己琨。少昊金天氏政權自三任帝己箐開始,皆為少昊氏與羲和氏聯姻所生之子執政,因此己琨生下來就成了少昊金天氏政權的法定繼承人。

  暘珢二十九年(癸卯,公元前3918年),少昊金天氏政權四任帝己暘珢去世,己琨即位稱帝。己琨即位後不久,便在濰水河畔建立新都,此都城即後來的景芝(今山東濰坊安丘市東南)。

少昊政權最初取得天下時,為了籠絡民心,完全廢除了黃帝政權嚴格等級制度的治國方略,實行寬鬆散漫自由無序的政策,結果造成了眾多氏族各自為政,以族為國,各建都城。各國(族)居民基本上都是圍繞各自的都城建立民居。這些都城的叫法多種多樣,但都是當時的聚落名稱。他們各自在都城設立自己的祭祀中心,設立祭壇神位,祭祀祖先神靈。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少昊政權已經被完全架空,形同虛設。這些國族(少昊族系分支形成的小國)和族國(外部族形成的小國)強大了,而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少昊金天氏政權卻走向了衰弱。

  帝琨三十三年(丙子,公元前3885年),年五十八歲的己琨卒。其遺體葬在景芝城外少昊陵,尊稱少昊,號羲和氏。己暢楑(公元前3901年---公元前3825年),男,姓己,名暢楑(kui同音代用字),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六任帝。己暢楑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四任帝己暘珢。父親是少昊五任帝己琨。少昊金天氏政權五任帝己琨娶羲和氏女子晴兒為妻,立為少妃,將她封在清青(今山東臨清市清水鎮)。

帝琨十七年(庚申,公元前3901年),晴兒生下暢楑。己暢楑跟隨母親在清青長大,十歲時被確定為天子繼承人。

  帝琨三十三年(丙子,公元前3885年),少昊五任帝己琨在帝都景芝去世,己暢楑即位稱帝。己暢楑即位後,因整日無事可做,便帶著一些人四處遊山玩水,一次行至河北洺州(今河北邢台市威縣)地界,看中了這裡的地理環境,便突然決定在此地建都。他不顧族人的勸阻,大興土木在洺州修建宮室和城郭,歷時三年,新都竣工。旋即遷都於此。少昊金天氏政權時期,上古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基本上全面崩潰,母權制被廢除,父權制已經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各氏族以父系下傳,逐漸有了清楚的世系紀錄,出現了各個不同的父系宗族、家族、家庭,這些家、族、國(宗族)都各自擁有自己的巫史,設立層次不同的神龕、祭壇和神位,祭祀天、地、神、君、親、祖,直接與天地神明勾通。氏族聯盟時代國家的重要權力就是祭祀和軍隊。軍隊用於平息內亂、驅逐外敵,保衛疆土,維護社會治安;祭祀就是祭天地、祭祖宗、祭神靈,藉以穩定民心,維護國家的統一。而少昊金天氏政權最初為了籠絡民心,完全廢除了黃帝政權嚴格等級制度的治國方略,實行寬鬆散漫自由無序的政策,結果造成了眾多氏族各自為政,以族為國,各建都城。造成了人自為巫,祭壇遍地,國家已經失去了統治的特權,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少昊政權已經被完全架空,形同虛設。這些國族(少昊族系分支形成的小國)和族國(外部族形成的小國)強大了,而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少昊金天氏政權卻走向了衰弱。不過己暢楑還算幸運,在他執政時期並無外敵入侵,國內也沒有發生大的動亂,他在帝位平安地度過了六十個春秋。

  帝暢楑六十年(丙子,公元前3825年),年七十七歲的暢楑卒。其遺體葬在洺州城外少昊陵(在今河北邢台市威縣一帶),帝號暢楑,尊號少昊金天氏。己匠敬(公元前3848年----公元前3770年),男,姓己,名匠敬,號清陽,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少昊金天氏政權的七任帝。己匠敬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六任帝己暢楑,父親是己暢楑的少子昌吉。

暢楑三十年(丙午,公元前3855年),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六任帝己暢楑封少子昌吉於城陽(約在今山東日照市莒縣一帶)。昌吉娶當地女子為妻。

暢楑三十七年(癸丑,公元前3848年),匠敬在城陽出生。按照前朝的舊習,少昊政權的帝位繼承人只能由羲和氏女子所生的兒子來承擔,其他子女是沒有資格的。但是己匠敬天資聰穎,能文善武,很有治國的才能,十幾歲時就開始從事社會活動,結識各方豪傑,擴大政治影響,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帝暢楑很看好這個聰明能幹的孫子,晚年時把他召入朝中輔政,有意要立他為帝位繼承人。

帝暢楑六十年(丙子,公元前3825年),帝暢楑六十年時,在還沒來得及安排後事的情況下,帝暢楑突發疾病而死。於是帝暢楑的十幾位兒子和孫子都覬覦天子之位,結果,己匠敬憑藉自己的實力爭得了帝位。己匠敬即位後,將帝都遷於臨朐(今山東濰坊市西南)。己匠敬執政時期,少昊政權已經極度衰敗。由於少昊政權實行寬鬆的自由民主政策,對地方政權缺乏有力的管理,造成了地方政權惡性膨脹,一些較大的氏族部落紛紛在自己的領地建造政教中心自行設立掌握祭祀大權的大巫教主,設都立國,形成了許許多多與少昊政權相對立的獨立政權。《國語,楚語下》這樣記載:「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存臻,莫盡其氣。」

  己匠敬有一位姐姐叫己昌仆,又稱淖子阿女,是一位能文善武才華橫溢的女中豪傑,被封在蜀山(今四川境內),主管天象觀測,被稱作蜀山氏。昌仆後來嫁給了黃帝後裔昌意的後代韓流,生下了一位非常聰明的兒子,取名顓聆(即顓頊)。顓聆從小跟隨母親居住在蜀山,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轉和變化,學到了許多知識。他極為聰明,對天地變化、社會發展、國家管理等各方面都說的頭頭是道。己匠敬聽說外甥有如此奇才,便讓他入朝為官,輔佐他治理朝政。

  匠敬二十五年(辛丑,公元前3800年),顓聆入朝輔政少昊政權,這一年他剛滿十歲。《帝王世紀》中記載:「(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

  匠敬三十年(丙午,公元前3795年),因顓聆輔佐朝政有功,少昊清陽(即匠敬)將他封在了高陽(今河南開封市杞縣西),號高陽氏。

  匠敬三十五年(辛亥,公元前3790年),顓聆滿二十歲,已經協助少昊清陽主理朝政十年,朝中一切大事都聽他的,己匠敬完全被架空,成了一位掛名天子。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左右朝政了,索性將帝位禪讓給了外甥顓聆。顓聆即位稱帝後,遷都於兗州(今山東濟寧兗州市),仍封舅舅己匠敬於臨朐。匠敬三十五年禪位於外甥顓聆,禪位後又活了二十年,卒於顓頊二十年(辛未,公元前3770年),終年七十九歲。其遺體葬在臨朐城東北少昊陵(在今山東濰坊市境內),帝號匠敬,尊號少昊清陽氏。顓頊(公元前3810年----公元前3748年),男,姓妘,名顓聆,又名顓頊,號高陽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顓頊高陽氏政權的首任帝。顓聆的先祖是黃帝政權首任帝姬芒。公元前4510年,首任黃帝姬芒封少昊氏於西部的若水地區(今甘肅、青海、四川境內),但他又不太放心,便又把自己的兒子昌意降封到若水,賜姓為妘,以監視少昊族的活動。後來昌意入贅於方雷氏族,發展為強大的氏族,世居於潼關以西北洛河的宜川、宜君一帶。昌意的後人又入贅於朝雲司彘國,生子名莽(同音代用字),稱作妘莽。

  妘莽(公元前3930年----公元前1878年),為顓頊高陽氏的一世祖。二十八歲時開始在朝雲執掌彘國朝政,死後傳位於兒子妘相。

  妘相(公元前3909年----公元前3840年),為顓頊高陽氏的二世祖。三十二歲繼承父業,死後傳位於兒子妘魁槍。

  妘魁槍(公元前3866年----公元前3827年),為顓頊的祖父,二十七歲繼父位成為彘國國主,死後傳位於弟弟妘魁粵(同音代用字)。

  妘魁粵(公元前3856年----公元前3804年),三十歲時繼兄位執掌彘國國政,死後傳位於侄子妘韓流(又作荒)。其父親妘魁槍去世時,他才只有十三歲,因年幼國政便由叔父妘魁粵繼承了。妘韓流成人後,入贅於少昊氏族,娶少昊帝清陽的姐姐昌仆為妻。昌仆又稱淖子阿女,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女中豪傑,被父親封在蜀山(今四川境內),妘韓流在蜀山和她結為夫妻後,便留在了蜀山。後來昌仆懷孕,在若水(今四川雅安市滎經縣境內)生下一子,取名顓聆,也就是後來的顓頊。此後,他們東遷於蜀山湖(今獨山湖)和濮水一帶,韓流居住在韓村(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西),昌仆居住在干城(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古城鎮)。昌仆將當地的一座山命名為蜀山(在今山東泰安市西),並在山上建木立表,觀測天象。顓頊的童年時代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妘韓流三十六歲時,叔父妘魁粵去世,遺命由韓流執掌國政。這樣,妘韓流便離開了昌仆母子,前往彘國就職。此後妘韓流一直沒有回到中原,死於何時不詳。昌仆獨自帶著幼子顓聆留居蜀山,繼續著觀測天象的工作。顓聆天資聰穎,十歲時入朝輔佐舅舅----少昊政權七任帝清陽(匠敬)。

  匠敬三十五年(辛亥,公元前3790年),少昊金天氏政權末任帝匠敬禪位於外甥顓聆。顓聆即位後,改稱顓頊,建立顓頊高陽氏政權。他把國都臨朐(今山東濰坊市西南)仍留給舅父清陽,自己把國都立在了干城(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古城鎮)。顓頊稱帝後,首先對官制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少昊政權複雜而臃腫的「鳥官制」,按照先聖五行之說,設立「五官制」。「官」遠古時稱為「正」,「五官」即「五正」。

  顓頊五年(丙辰,公元前3785年),顓頊命工匠在淇水南岸建造新的都城。歷時三年,新都建成。顓頊將新城命名為帝丘。顓頊高陽氏政權正式遷都於帝丘。

  顓頊十三年(甲子,公元前3777年),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深入民間了解情況,顓頊發現少昊氏所創立的八卦太陽曆存在著許多缺欠和不足,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於是顓頊便根據天地運行的規律和日月星辰的變化,參照少昊氏的八卦太陽曆,制定了更加適用的顓頊曆法。顓頊曆法規定: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為立春。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三十天,因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故每年的第十二個月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為四季,為春、夏、秋、冬;每季三個月,每月一個節氣,全年共十二節氣,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每年根據十二個節氣安排生產和社會活動,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規律。

  顓頊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3765年),蚩尤氏的後裔九黎族因仇恨黃帝氏族,對顓頊政權產生強烈不滿。但是,他們深知顓頊政權勢力強大,以武力反抗只能是徒勞,於是,他們便在民間推行巫教,企圖在思想領域搞垮顓頊政權。《國語----楚語下》中記載說:「(顓頊政權)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這裡的「夫」字應作眾或多解,「享」應作祭祀解。意思是說: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人和神混在一起,真假難辨。人人都設祀稱神,家家都有通神的巫師。顓頊深入民間考察時,發現這種情況,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果斷地採取行動,下令禁止在民間推行巫教,禁止私自設祀稱神。同時任命木正重管理天神的事物,一切巫政神事都由重統一管理。任命火正黎管理臣民事物,不準臣民參與巫教活動。黎奉命率領武裝部隊巡邏各地,一面無情地鎮壓在民間推行巫教的頑固份子,一面宣傳顓頊政權所主張和提倡的仁德忠信,引導九黎民眾接受顓頊政權的文化教育,使民間巫政失去滋生的土壤,社會秩序得到改善。

  顓頊三十三年(甲申,公元前3757年)春的一天,帝顓頊心血來潮,帶領著大臣們到野外去踏青。徐徐的春風吹動著花草樹木,發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引誘得游春的君臣如醉如痴。顓頊認為,這是大自然為人類演奏的最美妙的音樂,應該把它保存下來,流傳於後世,於是便命樂師飛龍模仿自然界的八種聲音,創作一支樂曲。飛龍經過多日的鑽研和構思,終於完成了創作任務,寫出了一支題名為《承雲》的曲子。《承雲》又稱《雲門》,是顓頊高陽氏政權時期的著名音樂。顓頊晚年時期,炎帝族姜術器的後代叛亂,顓頊果斷地派軍隊鎮壓,平息了叛亂。姜術器後裔兵敗後,一部分被殺,餘眾逃往江南,與那裡的炎帝後裔結合在了一起。

  顓頊四十二年(癸巳,公元前3748年),年六十三歲的顓頊卒。其遺體葬在安陽顓頊陵(今河南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三楊庄西),帝號顓頊,尊號顓頊高陽氏。顓頊高陽氏政權後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遷往黃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東北高地的平原,氏族衰落,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於公元前3348年被帝嚳高辛氏政權所取代。顓頊政權此後淪落為北方夷國。

顓頊高陽氏政權的主要成就有:

  一、改革官制。廢除了少昊金天氏政權雜而無用的「鳥官制」,施行明確責任分類管理的「五官制」。

  金正之官名蓐收,相當於司徒職位,主管民政;

  木正之官名句芒,相當於司農職位,主管農業;

  水正之官名玄冥,相當於司寇職位,主管刑律;

  火正之官名祝融,相當於司馬職位,主管軍隊;

  土正之官名后土,相當於司營職位,主管建築。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五官制。顓頊任命少昊四大分支的重氏為木正,該氏為金正,脩氏和熙氏同為水正,四人均為朝中重臣。又命炎帝後裔句龍氏為土正,炎帝後裔黎氏為火正。

  二、改革曆法。廢除了少昊金天氏政權的「八卦太陽曆」,頒布施行更加適用於指導生產和生活的四季十二節氣的「顓頊歷」。

  三、改革巫政。將設巫祭天拜神權收歸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統一管理,禁止臣民私自設祀稱神,參與巫政活動。    

顓頊高陽氏政權共歷十二任帝,傳國虛記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

  1、顓頊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三年(公元前3790——前3748)。

  2、宥個在位執政虛記五十四年(公元前3748——前3695)。

  3、焙央在位執政虛記三十七年(公元前3695——前3659)。

  4、上強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九年(公元前3659——前3631)。

  5、苟羿在位執政虛記三十六年(公元前3631——前3596)。

  6、住元在位執政虛記二十四年(公元前3596——前3573)。

  7、肖會在位執政虛記三十七年(公元前3573——前3537)。

  8、美勾在位執政虛記三十八年(公元前3537——前3500)。

  9、卜習在位執政虛記三十三年(公元前3500——前3468)。

  10、貴尤在位執政虛記四十年(公元前3468——前3429)。

  11、祥象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五年(公元前3429——前3385)。

  12、佳琚在位執政虛記三十八年(公元前3385——前3348)。妘宥個(公元前3766年----公元前3695年),男,姓妘,名宥(you同音代用字)個,號高陽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顓頊高陽氏政權的二任帝。宥個的祖父是彘國的國君妘韓流,父親是顓頊高陽氏政權的首任帝顓頊(妘顓聆)。宥個是顓頊最小的兒子,是他的一位少妃所生。顓頊四十三歲時視察東夷諸國,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旋即納少女為妃,結為夫妻。

顓頊二十四年(乙亥,公元前3766年),宥個出生在帝都宮中。在宮中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他,繼承了母親的美麗和父親的才智,迅速成長為一個年輕漂亮智慧超群的少年,成為顓頊諸子中的佼佼者。因為他是顓頊的愛妃所生,而且又特別的聰明,顓頊對他十分寵愛,於是便在晚年時確立他為帝位繼承人,同時讓他熟悉朝政,協助顓頊處理國家的政務。宥個不負父親的厚望,工作認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顓頊十分喜歡,認為千秋大業後繼有人了,他百年之後也可以放心而去。

  顓頊四十二年(癸巳,公元前3748年),顓頊高陽氏政權的創始人顓頊病逝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市華龍區)宮中,舉國為之哀悼。妘宥個遵照父親遺命登上了帝位。宥個在位執政時期,顓頊高陽氏政權正處於鼎盛時期,天下太平,民心穩定,各氏族安居樂業,經濟繁榮。

 


推薦閱讀: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201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黃帝陵舉行
中國宣揚軟實力 全球徵集公祭軒轅黃帝祭文
軒轅

TAG:政權 | 黃帝 | 蚩尤 | 時代 | 聯盟 | 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