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彤解讀《聯律通則》(三)
(二)、用字的聲調平仄。根據「基本規則」,對聯詞語的節奏點位置要做到「平仄對立」,這就勢必涉及具體用字的平仄判定問題。由於漢字讀音隨時代而變化的緣故,宋代以後形成的「平水韻」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之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為突出的就是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全部取消了平水韻中的入聲分類,而將其分別派入了其它三聲之中。對此,《聯律通則》明確規定「用字的聲調平仄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實行「雙軌制」,即劃分平仄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韻」,以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也可以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正規讀音,以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但是,在同一副對聯中兩者不可以混用。無疑,這是普及與傳承、提高的需要,也是制定《聯律通則》所堅持的「時代性」原則。例如,徐致靖題浙江杭州葛蔭山莊聯:
對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滄桑,人間營逐;無多新結構,且領略稚川凡訣,孤嶼清風。此聯由晉葛洪煉丹成仙而生髮感慨,表達了作者對「世外滄桑」、「人間營逐」採取逃避態度,而對「稚川凡訣」、「孤嶼清風」產生欣賞興趣的思想情感。「稚川」,道家傳說的仙都,亦是葛洪之字。「凡訣」,所有的秘訣。毋庸置疑,聯語循平水韻,上聯結尾之「逐」字為入聲字,仄聲是也。又如,劉來有題龍王廟榆林村茶房聯:愛心孝心天地良道;尊老敬老古今大德。此聯主題鮮明,涵蘊情味,啟迪人們崇尚百事孝為先的中華民族之美德。聯語以今聲入聯,「德」字在古代「平水韻」中為入聲字,而在今聲中為「平」。
(三)、使用領字、襯字,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以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凡在句首、句中允許不拘平仄,且可視之為嵌入聯句中的、與節奏聲律無關的因素,不與前後相連的詞語一起計節奏。
1、領字。領字,源於古賡歌,是詞曲特有的一種句法,對聯用之。一般情況下,它處於句首位置,起引領下句(一句或數句)的作用,或在句意轉折、過渡之處,起串合、聯結各句的作用。領字在對聯中的應用,常見一字領、二字領、三字領,亦稱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當然也有四字領,乃至五字領、七字領等。對聯中領字常由動詞、副詞、連詞或短語充當,平仄皆有,雖然上下聯之間以平仄相對為佳,但也可不計平仄。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中說:「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於聯也當如此。例如,湯壽潛題浙江嘉興品芳茶園聯:
樓上一層,看塔院朝暾,湖天夜月;客來兩地,話武林山水,滬瀆鶯花。上聯寫登樓觀賞之景,下聯寫品茶閑話之事,清爽的詩境盡從一個「品」字道來。「武林」,杭州之舊稱。「滬瀆」,水名,也喻上海。聯語中「看」、「話」,即為一字領。又如,張一麐題江蘇蘇州冷香閣聯:高閣此登臨,試領略太湖帆影,古寺鐘聲,有如薊子還鄉,觸手銅仙總凄異;大吳仍巨麗,最惆悵恨別禽心,感時花淚,安得生公說法,點頭頑石亦慈悲。上聯登臨賞景,憂思寓於帆影、鐘聲之中;下聯敞懷寄慨,灑落感時之淚,寄託恨別之情。聯語化用古人名詩之句,如唐張繼《楓橋夜泊》之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杜甫《春望》之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清新而不落俗套,洒脫而見雅緻。「試領略」、「最惆悵」,則是三字領。
2、襯字。襯字,是元曲中特有的句法特點,即曲牌所規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它的作用是補充正字語意的缺漏,使之內容更加完整、充實,語言更加周密、豐富或生動,或者使字句與音樂旋律更加貼合。襯字一般用於句首或句中,不佔用樂曲的節拍、音調。襯字在對聯中偶有運用,因為襯字多無實際意義,故平仄要求可以不拘;與其對應的字,可用襯字,也可不用襯字。例如,題明魏忠賢生祠聯: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允文允武,並日月以常新。此聯用語極為平常,卻極盡阿諛之能事,其在民間之所以流傳甚廣乃緣於其事有趣。據《堅瓠集)》載,明代大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逢迎者為其遍立生祠。天啟年間一巡撫在其為魏所立之生祠上題此聯。始魏不解何意,因有閣僚名黃立極者,便問何事說到黃閣老。左右言某御史只是「與爺作對」而已,同黃閣老無關。魏聽了又生誤會,勃然變色道「多大御史,敢與我作對!」隨即下令拘捕。左右再三解釋,才轉怒為喜。聯事描畫出魏忠賢不學無術又濫使淫威的醜態,令人捧腹。聯語中,「允」是襯字,不需解釋其義,只用來補足二字而成音步。又如,樊增祥題浙江杭州西湖九溪林海亭聯: 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聯語平實奇巧,俗中見雅,借典故而翻新意,讀者自能品出個中情味。其中,「小住為佳」,化自宋辛棄疾《霜天曉角·旅興》詞之「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曰歸可緩」,化自宋蘇軾《陌上花引》詩「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句。「趙州茶」,則化用唐代高僧趙州,不遺餘力傳揚佛教,每出言必先說「吃茶去」之典故,喻指寺院招待的茶水。下聯「曰」字是襯字,無義也。
3、介詞。介詞,是一種用來表示詞與詞、詞與句之間關係的詞,如「在」、「和」、「跟」、「從」、「除了」、「為了」、「關於」,等等。介詞在句中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介詞後面一般有名詞、代詞作它的賓語,介詞依附在實詞或短語前面,共同構成「介詞短語」,用於標明跟動作、性狀有關的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對象等。因為介詞本身並無實際意義,在介賓結構中只充當修飾成份,故可以放寬詞性及平仄方面的要求。例如,李東陽題山東曲阜孔府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聯語描繪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上聯寫孔府安富尊榮,富榮同國盛大,氣魄非凡,下聯贊孔子的文章流傳千古,與天齊老。此聯由清紀曉嵐書寫後,進行了藝術再加工,其中,「富」字上面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與國」、「同天」系介賓結構,「與」、「同」為「介所共」之介詞。又如,秦大士題浙江杭州岳飛鄂王墓聯: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此聯構思新巧,立意深刻,既切合身份,又不失尊嚴。尤為可貴的是作者毫不忌諱,直抒「愧姓秦」之感慨,既有自慚之情,又有自解之意。聯語雖無一字談秦檜之所作所為,但「羞名檜」、「愧姓秦」六字的分量足矣。上聯「從」系介詞,而下聯以動詞「到」與之相對,從寬之。再如,潘炳烈題湖北武漢黃鶴樓長聯中之聯句:……,出數十百丈之巔,高陵翼軫,……;……,偕億兆群倫以步,登聳雲霄,……。此聯句摘自作者題黃鶴樓350字長聯。上聯「之」系助詞,下聯「以」系介詞,「介所用」也,介詞、助詞相對,當屬詞性相異而合對類。
4、連詞。連詞,是用來連接詞與詞、片語與片語或句子與句子,以表示並列、承接、轉折、因果、選擇、假設、比較、讓步等某種邏輯關係的虛詞。常用的連詞,包括並列連詞「和」、「跟」、「與」、「同」、「況且」、「乃至」等;承接連詞「則」、「乃」、「就」、「而」、「如」、「於是」等;轉折連詞「卻」、「但是」、「然而」、「而」、「只是」、「不過」等;因果連詞「原來」、「因為」、「由於」、「以致」等;選擇連詞「或」、「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設連詞「若」、「如果」、「假如」、「要是」等;比較連詞「像」、「好比」、「如同」、「與其……不如」等;讓步連詞「雖然」、「儘管」、「縱然」、「即使」等。連詞是比副詞、介詞更虛的一個詞類,在聯語中只有語法上的功能,沒有任何修飾作用,故連詞的詞性與平仄要求可以放寬。例如,乾隆題北京中南海小西門聯:芝徑繞而曲;雲林秀以直。聯語淡雅清新,寓情於景,表現了作者超然自得的旨趣。此聯中「而」、「以」,均為連詞而成對。又如,詠竹聯: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聯語當化自宋徐庭筠《詠竹》詩之頷聯:「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表達了竹節節高升、積極向上之精神風貌,但又不失虛心豁達、剛正不阿之美德。上聯「未」、「先」為副詞,下聯「縱」為連詞、「也」為副詞,配合用之而成對。
5、助詞。助詞,是指附著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後面,表示結構關係或某些附加意義的虛詞。助詞有結構助詞,如「的」、「地」、「得」、「所」等;時態助詞,如「了」、「著」、「過」等;語氣助詞,如「嗎」、「呢」、「吧」、「啊」等。除在句尾這樣的關鍵位置之外,聯語中的助詞詞性與平仄要求允許從寬,即在詞性與平仄上能調適自然好;難調適時,從寬不論,以保內容為要義。例如,湖南衡山南天門酒樓聯:來吧,來吧,都道是此間樂;輕點,輕點,莫驚了天上人。聯語遣詞俗語化,且歷史典故化而用之。上聯化自三國蜀後主劉禪「此間樂,不思蜀也」之句。下聯化自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詩句,將服務令人滿意、所處位置高峻等意思,非常委婉含蓄地以口語表達出來,高明之至。上聯「來」動詞、「吧」語氣助詞;下聯「輕」形容詞、「點」動態助詞,互為相對。又如,日本長崎楊妃廟聯:是耶非耶?不見玉顏空死處;念慈化慈,忽聞海上有仙山。上聯中助詞「耶」與下聯名詞「慈」相對,可從寬處之。再如,楊毅宏所撰萬榮縣「紅葉情」應徵聯:春風綠啦,紫燕喚君來苑;楓葉紅了,陽光伴我回家。聯語著眼一個「情」字,語意明麗、平實,如敘家常一般,親切之感油然而生。「啦」系語氣助詞,「了」系時態助詞,雖平仄不諧,但從寬不論。
6、嘆詞。嘆詞,是指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的一類詞,常用的有 「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嗯」,等等。嘆詞具有獨立性,它不跟其它片語合,也不充當句子成分,能獨立成句。對聯中的嘆詞一般可以不計平仄相對之要求。例如,浙江杭州岳飛廟鑄有秦檜夫婦鐵像跪於岳飛墓前,有人摹擬秦檜與其妻王氏互相埋怨的語氣撰一聯: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若至此;啐!妾雖長舌,非老賊不到如今。上聯摹秦檜,下聯摹王氏,一怨一駁,其語調口吻刻畫入微,活靈活現,令人捧腹。聯語第一字為嘆詞,可不論平仄。
7、擬聲詞。擬聲詞,是指摹擬自然界聲音的一類辭彙,如「乒乓」、「撲哧」、「撲通」、「喀嚓」、「滴答」、「丁東」、「叮噹」,等等。對聯中運用擬聲詞,給人以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覺,在平仄要求上可以適當從寬。例如,周長勝撰周歲聯:今日呀呀猜幼語;明朝嘖嘖贊英才。聯語直抒胸臆,對子孫後代寄予厚望,「望子成龍」之情溢於言表。「呀呀」、「嘖嘖」系擬聲詞,令語意生動,饒有情趣。又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澗有「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之聯句,「叮叮咚咚」為擬聲詞,均為平聲,可以從寬。再如,某書生與客於酒樓對飲,客見酒樓門口懸掛一方燈,四面書「酒」字,乃出句,而書生正思對句,適聞更夫打鑼,對句遂出:一盞燈,四個字,酒酒酒酒;三更鼓,兩面鑼,湯湯湯湯。聯語以「湯」對「酒」,頗為得體,且「湯」系擬鑼之聲,尤為巧妙。
8、數量詞。數量詞,係數詞和量詞連用時的合稱。數詞,是指表示數量或順序的詞;量詞,是指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數量詞的相對,能做到平仄相對並按音步交替固然好,但在平水韻中,絕大多數的數詞和數位詞是仄聲,所以,習慣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允許不拘平仄,只計最後一字的平仄就行。例如,「近約十二萬年後」、「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百八十記早晚鐘聲」等,這樣的聯句、用法很多,可以說是俯拾即是,《聯律通則》作此規定,求實求是,不在既有術語概念上自縛。例如,薛時雨題江蘇南京清涼寺聯:四百八十寺,過眼成墟,幸嵐影江光,猶有天然好圖畫;三萬六千場,回頭是夢,問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涼。上聯借用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的詩句,稱多少寺廟已成廢墟,惟有山光水色依舊,猶如天然繪就的美妙圖畫。下聯指即使人活百年,天天做佛事,到頭來如夢一場,何如寄情于山水,享受美好的風光呢?這是對自然勝景可陶冶情操的讚美和嚮往。「四百八十寺」與「三萬六千場」,數量詞相對,其平仄從寬之。
(四)、避忌問題。就像律詩有諸多的避忌一樣,對聯文體也存在著一些需要盡量避免或嚴格禁止的現象。《聯律通則》列舉了對聯中應該避忌的三個問題:
1、合掌。合掌,是指上下聯對仗中意義相似或相同的現象。這是撰寫楹聯的一大忌。對偶修辭的本意是通過上下聯句對舉,而拓展語言的表現力及內涵容量,但,合掌的聯句卻字多意寡,上下聯對應位置中語意重複,既非相互對立,又非互為補充,造成了詞語的浪費,且徒增累贅,故應避忌之。尤其是「基本規則」中要求詞性對品,一些楹聯愛好者錯把「合掌」當工對,這種現象時有發生。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之類的聯句,幾乎都用同義、近義詞相對,合掌。記得,唐郎士元《送別錢起》詩中有「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之句,「不可聽」與「豈堪聞」,乃是犯了「合掌」毛病的敗筆。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聯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聯意思是不是重複、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詞一語是不是同義或近義。例如,悼烈士聯「烈士豐功垂萬代;英雄偉績著千秋。」聯中「萬代」與「千秋」是兩個近義詞相對,均是泛指時間久遠,沒有實質上的差別,因而「合掌」。但是,在題三蘇祠聯「諸葛相祠垂萬代;三蘇文苑溯千秋」中,同樣的詞語就不算「合掌」。為什麼?上聯「萬代」,泛指長久、永久,頌揚武侯祠的盛名伴隨著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而下聯的「千秋」,則是實指,詞義與「萬代」有實質區別,指北宋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的生平、著述讓我們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聯文中一「垂」一「溯」,為反向推演,「萬代」與「千秋」一虛一實,不僅不「合掌」,反而貼切中肯,對仗工穩。所以,在楹聯創作、賞析、評審中一定要把握好判斷「合掌」的尺度。
2、不規則重字。不規則重字,是指一副對聯中出現兩個或多個相同的不規則字。在聯文中運用重字修辭技巧時,必須做到上下聯中與重字相對應的必須是另外一個重字,即規則重字。規則重字不僅確保了上下聯之間完美的對稱性,而且增加了聯語的難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規則重字卻破壞了上下聯之間的對稱法則,屬於對聯文體中嚴重的形式缺陷。作為一般的應酬之作,由於作者一時疏忽而造成了不規則重字,也不必進行深究,古人傳世名聯中也偶有不規則重字出現;但在征聯參賽或為正式場合撰寫楹聯時,務必細緻檢查,避免不規則重字的出現。例如,2009年7月,兩位學術巨擘季羨林與任繼愈先生同日駕鶴西歸。此可謂文化哀事集於一時,巨星隕落,世所痛惜。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兩位大師的深切懷念之情。在兩位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上,北京大學挽季羨林先生聯:文望起齊魯,通華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譽貽天地,辭大師,辭泰斗,辭國寶,大名無名,性存淡泊歸未名。首都圖書館挽任繼愈先生聯:中哲西典,解佛喻老,覃思妙理,一代宗師風範;金匱石渠,理策修書,繼往存絕,百世館員楷模。但是,當上述兩副輓聯見諸於媒體時,立即引發了眾多聯界人士對其不規則重字等違律現象提出質疑。在挽季羨林先生聯中,「大」、「名」為不規則重字。在挽任繼愈先生聯中,「理」為不規則重字。當然,還有平仄不諧的問題,於是,人們不禁發出「怎忍病聯挽大師」的感嘆!
3、律詩句式中,仄收句尾三仄;平收句尾三平。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應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應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為仄聲的情況。三仄尾在古人律詩中偶有所見,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但在確實無法避開的情況下,也可入聯。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詩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句,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則不必拘求。尾三平,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應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應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為平聲的情況。三平尾在古人律詩中極為罕見,應該是律詩創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對聯基本上沿用詩律,故也以三平尾為大忌。
四、詞性對從寬範圍(第三章)部分。縱觀《聯律通則》,第一章主要從現代漢語語法學的角度規定了對聯的「基本規則」,第二章更深入一步,從修辭學的本源上確立了對偶辭格在對聯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規定在與對偶辭格發生矛盾時,語法學所歸納的「基本規則」必須放寬,但語法學是一門精細的學問,只用模糊的「放寬」二字很可能會造成「基本規則」的混亂,如何把握「放寬」的尺度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於是《聯律通則》第三章便從語法學角度更為詳細、具體地闡述了「詞性對從寬範圍」。與此同時,諧巧類對句往往會因為追求技巧而降低詞性對偶以及平仄聲律等形式上的要求,《聯律通則》也對此作出從寬的規定。
(一)、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範圍。鑒於現代漢語語法學的對偶規則與傳統修辭對格之間的差異很微妙和複雜,所以,《聯律通則》只能以歸納的方法,列舉主要的「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範圍」。這個範圍大致包括:
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是指主要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和狀態的詞語。如:「大」、「高」、「美麗」、「精明」、「可愛」、「冰涼」等。動詞,是指表示動作中狀態的詞。動詞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可以與賓語構成動賓片語。據此,動詞亦可分為兩類,一是能帶賓語的稱為及物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常涉及動作者以外的事物,如「吃」、「穿」、「讀」、「寫」等。二是不能直接帶賓語的稱為不及物動詞,如「來」、「下落」、「上升」、「生長」、「停留」、「跟隨」、「等待」等。古人屬對依循的原則是「實對實,虛對虛,死對死,活對活」,形容詞和動詞在古人字類劃分中同屬虛字,故經常用於相對。但也並不是所有形容詞和所有動詞之間都可以相對,一般情況下,不及物動詞常常用來與形容詞相對,而一些特定的形容詞(如顏色字)一般不與動詞相對。例如,車萬育所撰《聲律啟蒙》中聯句:幾夜霜飛,已有蒼鴻辭北塞;數朝霧暗,豈無玄豹隱南山。上聯「霜飛」之「飛」系動詞,下聯「霧暗」之「暗」系形容詞。又如,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之頸聯: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上聯「雲鬢改」之「改」系動詞,下聯「月光寒」之「寒」系形容詞。
2、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片語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其詞性相對可以從寬。在尺度的把握上,要注意兩個前提,一是儘可能使被修飾的名詞對偶工整,二是要基於內容表達或章法布局的需要。例如,金武祥題江蘇揚州平山堂聯: 勝跡溯歐陽,當年風景何如?試問橋頭明月;高吟懷水部,此去雲山更遠,重探嶺上梅花。聯語詠懷勝跡,生滄桑興替之慨,抒緬懷前賢之情。「歐陽」,歐陽修。「試問」句,化自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之句。「水部」,南朝梁詩人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聯語中「明月」、「梅花」均為偏正結構成對,「明」與「梅」分別為形容詞和名詞修飾「月」與「花」,然「月」與「花」對偶工整,「明月」、「梅花」可視成對。又如,董文立題蘭亭茶敘聯:同哦曲水千秋月;共敘蘭亭一盞茶。「蘭亭茶敘」,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堅持每周末舉辦文化沙龍,並據此而聞名河東,顧名思義,此乃文人墨客歡聚一堂品茗吟詩作賦之地。聯語淡雅有致,切地、切事、切人,且將「蘭亭茶敘」四字散嵌於聯中,其構思之精到在於化用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而一抒胸臆,令人引發遐想:「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曲水」與「蘭亭」均為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結構,「水」、「亭」對偶工整,而「曲」系形容詞、「蘭」系名詞,當可從寬視之而不失佳作。
3、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其詞性相對可以從寬。狀語是以謂語為中心詞的修飾成份,在動詞對偶工整的前提下,可以不必拘泥於對狀語進行詞性的分析。這是基於能作狀語的詞橫跨幾個詞類,其中副詞是主要的,動詞、形容詞、數詞、擬聲詞、介賓片語等,乃至名詞亦直接可以作狀語。例如,馬中錫《中山狼傳》中有「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之句,「人立」,即「像人一樣站立」,顯然名詞「人」用作狀語。這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特殊用法。「虎踞龍盤」也是典型例子之一,就是像「虎」一樣「踞」,像「龍」一樣「盤」。又如,杜甫《登高》詩之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聯語對仗尤為工整,寥寥幾筆,就把肅殺凄涼的秋景寫得氣勢宏大,令人觸目驚心。此聯謂語之修飾部分「蕭蕭」、「滾滾」即狀語,「蕭蕭」擬聲詞,「滾滾」形容詞。
4、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聯綿、反義與聯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介詞與助詞、聯綿字互對等常見的對仗形式,其詞性相對可以從寬。同義連用字或反義連用字之間的相對,即傳統修辭對格中的互成對,因連用本身已經相當於工整的自對,所以它們之間的相對不必再拘執於詞性相同。這部分內容在上一章中已單列述之,強調的是與「自對」的區別,此處側重於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與聯綿詞乃至非聯綿的雙聲複音詞之間形成的多種交錯組配關係。例如,北宋寇準為官清正廉潔,入相三十年,不營私第,魏野贈詩聯讚譽之: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鼎鼐」,大鼎為鼐,屬同義連用;「樓台」,則類義連用。又如,孫髯翁題雲南昆明滇池大觀樓長聯中之聯句:……,喜茫茫空闊無邊,……;……,嘆滾滾英雄誰在,……。「空闊」,形容詞同義連用;「英雄」,名詞同義連用,一「虛」一「實」,也視之為成對。再如,楊慎題昆明西山華亭寺聯:一水抱西城,煙靄有無,柱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此聯可謂「聯中有畫」,宛如一幅工筆山水畫,把滇池西山美麗的湖光山色描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上聯寫滇池一水環抱昆明城西,薄煙淡靄,似有似無,寺僧柱著手杖,踩著雲彩,從雲霧蒼茫之外歸來;下聯寫西山群峰朝拜於華亭寺的樓閣之下,雲霧繚繞,時雨時晴,朦朧中看到倚在游廊欄杆的美人,猶如在圖畫中一樣。「有無」對「濃淡」,「有無」系動詞反義連用,「濃淡」系形容詞反義連用。再如,康有為題北京龍潭湖公園袁崇煥祠聯: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 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穩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聯語夾敘夾議,真摯深沉,既表達了對民族英雄袁崇煥的讚頌,以及對其因忠於朝廷而慘烈冤死的痛惜,深切同情,也隱隱流露出作者觸景傷情、憂國憂民的真實心聲。「存亡」系動詞反義連用,「將帥」系名詞類義連用,互為成對也。一般情況下,連綿字是同詞性之間相對,但也偶爾存在不同詞性的連綿字相對的現象,不同詞性的連綿字與同義或反義連用字之間有時也可以相對。副、介、連、助等虛詞之間可以不論詞性相對。方位字(即東、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後、內、外、邊、間等)、數目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單、雙、孤、獨、半、眾、諸等)、顏色字(即赤、橙、黃、綠、青、藍、紫、金、銀、白、灰、丹等),原則上也各自相對,但偶有它們之間相對的情況,可視為寬對。例如,杜甫《詠懷古迹五首》之三的頷聯: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聯語用雄渾而深婉的筆調形象地概括了王昭君悲劇的一生,「紫台」、「朔漠」、「青冢」、「黃昏」色彩分明,意象豐滿。「朔」,即北方,系方位字;「黃」,系顏色字,二者相對可也。
5、兩類成序列或系列的詞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即一、二、三、四、五、六……)、天干地支系列(即中國古代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十二屬相(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及龍),以及時序系列(如春、夏、秋、冬,唐、宋、元、明、清)、顏色系列(即紅、黃、藍、白、黑……)等,因序列或系列內部已經相當於工整的自對,所以,兩個不同詞性的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時,可以不考慮它們之間的詞性。與此同時,同一類事物在行文時臨時構成的合乎邏輯的結構系列,如以戰國七強中的三個國之名「三強韓趙魏」構成臨時結構系列,它與固定系列「勾股弦」相對,在此類系列之間相對時也可以不拘詞性。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此聯相傳系鄭板橋為一財主所撰寫,也傳說是袁世凱稱帝後有人為咒罵袁而撰寫。上聯取意為「忘八」(諧音「王八」),下聯取意「無恥」。上下聯所用序列之詞性不同,前者為數詞,後者為名詞或形容詞。
(二)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巧對、趣對、摘句對、集句對屬於諧巧類的對句體式,而借對(或借音或借義)不屬於對句體式而屬於技巧性的對偶方法,它們常常會因為文字技巧的發揮而突破詞性或平仄上的正常規範。
1、巧對與趣對。巧對,是指根據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等特點,單純突出文字技巧的對偶性辭彙、短語或句子。巧對往往都局限於文字遊戲的層面,並不表現一定的主題,是對聯文體的一種初級形式。趣對,是指根據漢字、辭彙意義上的特點,以突出內容的趣味性為主的對偶句。上下聯能表達一定的意義,但一般不用來表達思想情感,是比巧對稍高一層次的對聯文體的初級形式。可見,巧對以突出文字技巧性為主,趣對以突出文字趣味性為主,它們也經常同時體現在同一副對句上。這類諧巧類對聯是對聯文體的初級形式,允許它們不受一般的對聯形式要求的限制,但卻是頗具生命力的形式之一。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巧對、趣對及其故事。例如,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松下圍棋,松子忽隨棋子落;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字翰林書。
2、借對。借對,是對仗中的特殊類型,即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在聯語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但是,借對往往因其技巧性的限制,容易導致對詞性要求的從寬。例如,題項王廟聯:八千子弟隨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風。聯語表達對項羽兵敗人亡、險固山河都歸屬劉邦之惋惜之情。劉邦討伐叛亂後回師長安,途經故鄉時擊築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稱《大風歌》,此借「大風」之義而喻指劉邦。
3、摘句對。摘句,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詩聯文中原本已經對仗的句子而用於特定場合。一般情況下,因為摘句聯並沒有經過創作的過程,所以很難稱得上是屬於真正文體意義上的對聯。顯然,一旦摘句聯從非格律詩中摘出時,自然不會完全符合對偶與聲調的嚴格要求,故允許從寬處之。例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是摘自唐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對偶句;「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摘自南宋陸遊《游山西村》詩中的對偶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是摘自宋晏幾道《鷓鴣天》詞中的對偶句。
4、集句對。集句,是指從古今文人的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等作品中分別選取兩個句法特點一致的句子,按照對聯的形式要求組成聯句。「集」,聚集、集合之解。它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集句聯的範圍很廣,可以集詩、集詞、集駢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經典,甚至連成語、白話、俗語都可以集。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異代作者的詩文。由於集句聯之聯句,雖系源於互不相干的句子,卻要共同為嶄新的主題服務,故以語言渾成,別出新意為佳,以給人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感染力。可見,與摘句對完全不同,集句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並非遊戲文字之類,非有一定文學底蘊不能駕馭。正因為集句對得之不易,歷史上許多文人都在這個天地里顯其才華,不懈地追索,其難度不亞於深山探寶、蒼海尋珠。因為集句聯要求集原句而不得有任何改動,故很容易造成局部對偶的不工以及聲調上的不相協調,只能不得已而從寬。例如,杭州西湖之濱樓外樓酒家聯:看檻曲縈紅,檐牙飛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聯語融入西湖的絢麗風景,令人神往。上句集自南宋詞人姜白石的《翠樓吟》,下聯集自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上下聯當句自對,其中,「曲」,指彎曲的地方;「牙」,指形狀像齒的東西,顯得頗為工穩。又如,集詩詞句聯:不到長城非好漢;難酬蹈海亦英雄。上聯集自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下聯集自周恩來《書贈餞行同窗好友》詩。聯語不論是從音律上,還是從對仗上,都對得十分貼切、自然,且感情貫通,渾成一體。惟「長」對「蹈」略顯不工,然不失為奇絕之作。再如,《文心雕龍》集句聯: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動墨橫錦,搖筆散珠。聯語文辭華麗,內容關聯,然上下聯第二字之平仄欠工,但辭不害義,仍不失為一副好聯。
綜上所述,「傳統修辭對格」和「詞性對從寬範圍」的主要內容,分別從修辭學和語法學的角度對「基本規則」進行了合理的修正、補充、完善,使之更趨於合理和客觀。楹聯的「基本規則」適合於初學者入門,但也容易產生使人刻板理解和機械執行的弊端,通過修正、補充、完善,可使人們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對聯文體形式要求的真實狀態,最後達到洞徹語法學對偶規則與修辭學對偶規則的異同,達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地步。
五、其它或附則(第四章)部分,主要是界定了《聯律通則》的應用範圍,說明了《聯律通則》解釋權和開始實施的時間。《聯律通則》是由中國楹聯學會制訂並發布的,具有行業參考標準性質的文件。它是楹聯界人士從事楹聯創作、評審、鑒賞等各類聯事活動時的格律標準、依據、規範。《聯律通則》的價值在於在中國楹聯發展史上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把對聯文體的形式規範固定下來。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聯律通則》在全國楹聯理論界達成基本的共識,並得到絕大多數楹聯愛好者的理性認可和自覺執行。當代楹聯理論研究及創作實踐的長足發展,尤其是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征聯活動的廣泛開展,呼喚這樣一部文體規範的出現,《聯律通則》的制訂和實施可謂應運而生,適得其時。我們相信,《聯律通則》必將在當代楹聯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完美!
(庚寅春節於北京澹月齋)
推薦閱讀:
※曾蔭權拋社會兩極化論引爭議 政黨各有解讀
※面相解讀你的運勢密碼
※安德義論語解讀4——里仁篇第四
※咖啡要這麼喝才健康!此篇全方位解讀咖啡與健康
※相學經典:如何通過面相識別人?麻衣神相解讀(第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