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經 | 「靈蘭秘典論」下

三焦自古就是爭論不休,田合祿老師認為三焦腑就是腠理,爭論可以休矣。三焦主相火,是人身之紅日,主一身之陽氣也。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決訓開通閉塞、疏通阻礙之意。

瀆,即大河、溝渠。

《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韓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

可知是開通閉塞、疏通水道之意。而血也為水,所以少陽三焦不但能通水道,也能通血脈之道及經絡之道。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

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

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明代趙獻可《醫貫》倡言「命門之火」是人體之本,強調命門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全書以保養「命門之火」貫串養生、治病及有關疾病的一切問題。他說:

命門(穴)在人身之中,對臍跗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 心。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邊之小黑竅,即天一之真水。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此褚齊賢之言也,發前人之所未發,世謂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後成形,成形俱屬後天矣。後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

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兩腎之中,是其安宅也。其右旁有一小竅,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旁有一小竅,乃真陰,真水氣也,亦無形,上行夾脊,至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掖,注之於脈,以榮四支,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亦隨相火而潛行於周身,與兩腎所主後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為黃庭,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褚齊賢云:人之初生受胎,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是以腎有兩歧也。可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本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補火,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趙獻可:《醫貫》第1-8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請看,人體生命究竟是誰在主沉浮?

是命門,又叫黃庭、太極,而命門的主宰者是少陽三焦相火,少陽三焦相火是人體的紅太陽,與自然界萬物生長靠太陽是一個道理。此即所謂「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膽內寄存三焦相火,故能為十二臟腑之大主。命門穴在十四椎下,前與肚臍平對,這裡是黃庭、太極,由三焦和脾組成,又是脾胃的診病點,不要硬扯到腎上去,雖然三焦通腎,但不是三焦相火和腎水合成黃庭——命門、太極,而是三焦相火和脾水合成為黃庭——命門、太極,黃是脾土色,不是腎色。

病由少陽生

既然《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之說, 那麼十一臟之病必由少陽之氣所生。少陽相火乃人體一輪紅日,總主人身之陽氣,身體健康由之,病死也由之,不信請看《內經》之言。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經言「五七陽明脈衰」「五八腎氣衰」,一為陽明燥金肺,一為少陰腎,一為水之上源,一為水之下源,而通調水道之主是少陽三焦。

如《靈樞·本輸》說「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

所以肺腎之衰起於少陽。

經文又說「六七三陽脈衰於上」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

陽氣皆根源於少陽相火,陽氣衰於上,必是少陽相火衰弱。

經文又說「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

太沖脈是太極黃庭之脈,來源於少陽和太陰,太沖脈衰,必是少陽相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所致;肝膽內寓相火,肝氣衰是因相火衰之故。李東垣說,脾胃不足之源皆是少陽不足,而百病由生。至此可知,人之老、病皆由少陽所生。

既然病由少陽生,那麼治必從少陽起。

因為少陽三焦主人身之元氣。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黃帝曰:諸原安合以致六輸?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八難》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三十八難》說:「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

《中藏經》對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論述簡明扼要已述於前。

即是說,少陽三焦相火是產生原氣的源泉,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有病,首先應取原穴治療。這種理論的研究與闡述,在臨床中也得到了驗證,即子午流注針法的應用,取五輸穴的原穴。

▲圖太極元氣為十二經之原

這種取原穴的治療方法在《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記載使人健康的「全神養真」法時說:

黃帝問曰:十二臟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可刺足厥陰之源。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

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請看,人要如何「全神養真」?針刺原穴。而十二經之原皆根於黃庭太極。


本期圖片:Albert Koetsier


下期預告:內經 | 「五藏生成篇」上



推薦閱讀:

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內經》臟腑配屬的幾種學說
張其成:《內經講義》
邪氣藏府病形——《黃帝內經·靈樞》第四篇
《內經筆記之陰陽概念的拓展條文集解1-2-3》

TAG: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