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就是相互印證的過程

●●●7年前,第一次在圖書館看見葉嘉瑩的書,中華書局全套「迦陵說詩」系列。我的借書證是最普通的那種,一次只能借出3本。用了秋冬兩季,將「迦陵說詩」系列一點點讀完……一段令人熨帖的精神散步。居在租借的晦暗老房子里,一夜一夜愛不釋懷。

讀書就是獨自走路,走著走著,忽地開闊起來,有古墓斜陽落日熔金,也有草叢石馬往事不言,置身的境地異常沉寂,更像淘一脈金礦,漫上遍野都是自己的,富足奢華。

秋冬季蕭瑟枯寒,適宜用來讀古詩。古詩見心性,所以永恆不衰。被葉嘉瑩引領著,從初唐的王績、杜審言、王勃、駱賓王、陳子昂、張九齡,到盛唐的孟浩然、王維、李白、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再到晚唐的李商隱、杜牧……是駕鶴而下,浩浩湯湯,蕩氣迴腸。

把這些讀完,尚不知足,再慢慢往前回溯,就到了她講的漢魏六朝詩、阮籍、陶淵明了。

7年過去,一直陸陸續續看她的書。

以往,我對宋詞一直有偏見,除了辛棄疾、蘇東坡外,總覺宋詞屬於艷詞夭曲範疇,格局欠小……直到有一天,讀了她的書《小詞大雅》,陋見得以糾正。夜裡,捧著她的書,隱約有火車的哐當聲遠遠傳來——她自境界、修養兩方面入手,一點一點講出宋詞里的微言大義、比興寄託,自韋莊到秦觀、溫庭筠、黃庭堅、馮延巳,中間不時穿插屈原的《離騷》,以及儒家「以天地之心為心」的道理,讓人心悅誠服。後來又在單位資料室里借到一本她的關於王國維的《人家詞話七講》,一步一步,在她的啟發下,硬是把宋詞之路拓寬開來,走到了與律詩一樣的坦途。

無論講唐詩還是宋詞,她一路滔滔汩汩,滿腔熱血深情。即便到了李煜,原本欣賞不已熟悉不過的《虞美人》,一入她的視野,分明有了新天新地,直把人帶到幽微、深遠之地。這就是見識與悟性。一個人讀過多少書,便能打通多少關節,一通永通。葉嘉瑩的縱深和廣闊,是別人不能比的。

近年,口味偏狹。現代的,似乎只看得進沈從文、汪曾祺、孫犁諸位,剩下的,不是讀讀全唐詩,就是翻翻《古詩十九首》,遇到某些句子,不禁濕了眼角,猶如自己唱戲自己聽,就好像我這個人歷經了多少世事沉浮,古詩閱讀分明成了劫後重生的洗禮。

生命原本寂寥混亂,一旦沉入到古集里,便也恢復了秩序,縱然鎮日閑坐,世界也變得清楚開闊,宛如一匹帶著褶邊的老布,無止盡地鋪下去,鋪下去……

去年,花了一冬的時間重讀《全唐詩》。到杜甫這一章,一邊讀他的詩,一邊參看他寫詩的具體年表——他這一生實在太苦,似乎一直顛沛在路上,在餓了多天之後,竟被一塊牛肉噎死在異鄉的小舟上。這個偉大的人,畢生心系蒼生,深深懂得百姓哀苦,寫階級的詩沒有比得過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我是個代入感異常強的人,把杜詩讀完,再回想他的身世,情緒不免低落,難過了好幾天——杜甫彷彿成了我的未曾見過一面的祖父。我的祖父也是餓死的——因為血緣,我們即便未曾見面過,但我依然愛他。

還有李賀呢。他的詩何等熾烈冶艷,歷經幾千年的沉澱,依然山風海濤般席捲而來,裹挾而去。短短26年的生命,這樣的烈性子,想必是吐血而隕的吧。

再年輕二十年,肯定讀不進去這些詩——這些詩是中年詩。比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你年輕時略微背誦一下,也就放下了,根本無從感懷、生髮,但,到了一定的年紀,世間的風雨吹打了你,剝蝕了你,等把衣服晾乾,回頭再去讀它們,便大大不同,分明有感概,卻也無從說起——等到這個時候,你再去看葉嘉瑩,她怎麼解讀這一句句一行行,然後,你與她,終於有了相互印證,不免惺惺相惜,人生里的許多悲懷歡欣憂患,藉由她的闡釋,一一落到了實處——把書合起,默然於心,是真熨帖啊。

讀書,就是相互印證的過程。

後來,又把在省圖借看的「迦陵說詩」系列,重新買幾本珍藏——她的書,值得反反覆復讀。比如讀《全唐詩》,到了某位作者時,感概叢生之際,會想起把葉嘉瑩的書翻出來比對一下——看看她在這裡該怎麼講?這樣的讀書,就是把一條路走成了兩條路,分外明亮闊綽。

對於李商隱的看法,近年大變,覺得他是唯一情深的且兼具宇宙意識的詩人,非常了不得。今年,中信出版社又推出了「迦陵講演集」系列,查一下目錄,最後一本正是「細講李商隱」。老太太不惜筆墨,肯用一本書的篇幅講解李商隱,熱情可現,於我心有戚戚焉。

許多古詩,作為一名讀者你覺得它非常之好,但,卻也說不出具體好在哪裡,就像一隻鳥路過群山圍繞的湖泊,只能一個勁兒驚嘆它是如何的清澈盈碧,卻無法落下去棲身,因為你找不到著力點。

葉嘉瑩的好處就是,她可以幫你找來一塊浮木,讓你輕輕落下,親自嘗一口湖水的甘冽猶甜。中國古詩詞猶如浩浩流水,葉嘉瑩帶著你一路飛,一路看,一次次給你找來浮木,一次次渡你到一個個合適的拐點,讓你的感情終於有了落腳處,於是,作者,讀者,雙雙熨帖。

▲葉嘉瑩教授參訪中國佛學院 湛如法師熱情接見

在通往古詩詞的路上,葉嘉瑩的好處,總是默默送你一程。或者,在適當的時候,她就是扶你上馬策奔的那個人。

這個老太太,最為讓人感佩的,是她的熱血,始終一顆火熱的心,全情投入到詩詞的講學裡邊去。當年在台灣,她講辛棄疾,何等蕩氣迴腸,當下課鈴驟響,便也戛然而止,悄悄抱起筆記本走出教室……席慕蓉作為一名當時的學生,一直呆怔在座位上一動不動。這就是老太太的魅力。她先生有一次偶然看見她的講課錄像帶,都不相信講台上那位意氣風發口若懸河的女教師是自己的妻子,竟萌發也要去聽她講課的意願。

葉嘉瑩的氣質這麼好,想必也是多年浸染古詩詞的關係。

一身的書卷氣,雅緻,嫻靜,舉手投足間,均見氣度——俗世的坎坷似乎對她構不成任何威脅,愈老愈見風度,視野越發開放廣闊。

葉嘉瑩的內心特別雍容,有磅礴氣,見解遼闊高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的那種努力與不放棄:少年喪母,中年困頓,老年喪女,婚姻頗不融洽,更甚至,早年為了一家老小生計,輾轉去加拿大教書,還要臨時補習英文……一樁樁,一件件,硬是給扛下來。一個女子,做到忘情,忘我,一生不怨懟,何其難?她在濁世,鶴一樣翩翩,去去來來,都是飽滿的愛與生命的熱情,只把一生的沉痛,默默放在自己的舊體詩里封存起來。

去年,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她。是一檔讀書類節目,她背誦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濟濟一堂,鴉雀無聲。九十歲的她站在台前,別有大丈夫氣,不比旁人到了資深望重的年歲,不是被捧著,就是被攙著,她不是。九十高齡了,也不請阿姨,自己料理自己,特別有尊嚴。

要說楷模,葉嘉瑩才是我們這個時代里女性的楷模,學問好,品性好,從不嘩眾驕縱,一生默默耕耘在古詩詞里,蔭澤一代又一代。

人,不論到了何等境地何等年齡段,最重要的,不可主動把求知的心熄滅。

求知慾約等於熱血。但凡血不冷卻,你的一顆心就會向著生機而去,你的生命則永不會隱晦枯頓,你就不斷地有創造力。

▲首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

葉嘉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年愈九十,依然孜孜以求於詩詞的密林,所以總是給人清新撲面之感。

這樣的時代,彷彿人人都在向著「成功」去,少部分人默默讀書求知。相較而言,後者既落寞又落伍。但,什麼叫「成功」呢?擁有顯赫的權位,豐碩的家產,就是成功嗎?

也不見得。

尊嚴和不忘初心,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斷的「自我完成」,才是最重要。

什麼叫自我完成?

蘇東坡晚年有一首《獨覺》別有意味:

瘴霧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風生體疥。

朝來縮頸似寒鴉,焰火生薪聊一快。

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裡。

浮空眼纈散雲霞,無數心花發桃李。

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葉嘉瑩教授北京講演 「詩詞人生」

其中,「浮空眼纈散雲霞,無數心花發桃李」一句最有深意。他說,我的眼睛雖看不見花了,但,「無數心花發桃李」——在我的心裡邊,有無數的花,桃花李花,都在我的心裡邊開放……

蘇東坡是要我們把春天留在心裡,雖然春天走了,花也落了——他是不要我們向著「外邊」去追求,而是向著內心活。所謂「外邊」,該是指「顯赫的權位」「豐碩的家產」吧。

向著內心活,不就是「自我完成」嗎?

讀書,也是另一種自我完成。

古詩詞經久不衰,幸得葉嘉瑩的解讀,以視野,以洞見,惹人心心念念——正是俞樾所言的「花落春仍在」。

學問的春天一直在。

葉嘉瑩師承顧隨。她把年輕時代8本聽課筆記一直珍藏,經批註後,在5年前被顧隨女兒顧之京整理出版——《顧隨詩詞講記》。因為先讀了葉嘉瑩,再溯游從之,才知還有一個講詩詞講得了無窒礙的顧隨。坊間評論他「全任神行,一空依傍,詩歌妙理信手拈來」。

我讀顧隨,是被他的片語只言震撼到,真是恰當地惠澤了像我這樣的貧瘠的一代——我們這一代基本上掌握的是「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知識被固化被僵化了也不自知,談何遇見啟智型良師?

讀《顧隨詩詞講記》,欽佩仰慕之餘,倒也慶幸,縱然不能與大師同代,到底也有抱薪傳遞的人。大師以及所秉承的治學傳統差不多被時代的風漸漸吹滅,葉嘉瑩宛若一座橋樑,承前啟後中,便也桃李天下。她的學生中,最出色的數蔣勛吧。

▲葉嘉瑩教授九十華誕暨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網上下載了許多蔣勛的唐詩講演錄,每天早晨放給孩子聽,背景音離不開二胡、古箏,幽幽咽咽,彷彿自遠古而來,猶如過不完的光陰。蔣勛的嗓音極富磁力,蒼蒼茫茫的,適合古詩,讓人如聞松濤,如聽溪聲,青山如舊,綠水長流……

在這些潺潺緩緩的詩音里,炒菜,煮粥,蒸豆沙包,孩子懵懂地聽,默默地吃——總有一天,他會懂。多年以後,他會否有甜蜜的回憶,童年與爸媽共度唐詩的日子?

自顧隨到葉嘉瑩,再到蔣勛,這麼著一脈下來,兩個時代已然而逝。而我們這些讀者,一直生在這裡,從未離開,唐詩一樣灰舊。


推薦閱讀:

讀書志第一千五百0五部?《開元占經》
(12)[轉載](轉)《子平真詮》讀書心得4
陰宅圖片----我愛讀書936
書單|50本經典書籍,一起讀書!
從這四點來看,你是不是讀書命

TAG:讀書 |